资源简介 (共35张PPT)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面容却镇定自若。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他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药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之后,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今天我们学习《柏拉图对话录》中的“人应当坚持正义”这篇小短文,欣赏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新课导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文体特点。01梳理论证思路,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02赏析苏格拉底独特的论辩艺术。03学习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获得人生启示。04素养目标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腊哲学家。他出身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雅典王的子孙。柏拉图从20岁起追随苏格拉底学习哲学,不期8年后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柏拉图为了逃避迫害而来到麦加拉。后来他又出游列岛列国,到过埃及、南意大利等地。其间,他详细地考察了各地的政治、法律、教育、宗教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了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力学、音乐等学科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作者简介柏拉图(前427—前347)柏拉图留下了许多著作:《辩诉篇》《曼诺篇》《理想国》《智者篇》《法律篇》等,多数以对话体的形式写成。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体系的核心。他认为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非物质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而现实世界是不真实的,是理念世界的模糊反映。作者简介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知识链接苏格拉底(前469—前399)苏格拉底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学的方法上,他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他本人称之为“产婆术”。“产婆术”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所以又叫“问答法”。这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直到今天,问答法仍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他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治国人才。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他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知识链接苏格拉底生在动荡的时代。他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他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等等。背景链接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腐蚀青年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在监狱关押期间,他的朋友们拼命劝他逃走,并买通了狱卒,制订了越狱计划,但他宁可死,也不肯违背自己的信仰。这篇短文就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在狱中与格黎东会面,两人关于苏格拉底应不应该越狱的探讨。最后70岁的苏格拉底饮下毒酒而死。背景链接对话体是艺术、政治、哲学和科学著作中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著作采用两个或多个角色对话的形式。对话体是一种特殊的体裁,原则上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和作为艺术语言手段的那种对话。对话体著作通常设置尖锐冲突,对话方发表各自的见解,而最终则表露出作者关于论争的倾向以及争论者的生动形象。文体知识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拳拳服膺:诚恳地信奉。诚惶诚恐:用来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极为害怕不安的样子。毕恭毕敬:十分恭敬。服膺(yīng) 褒贬(bāo) 理睬(cǎi) 遭殃(yāng)恫吓(dòng hè)字词积累本文节选自《柏拉图对话集·格黎东篇》(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王太庆译。略有改动。题目是编者加的。文中苏格拉底循循善诱,步步说服格黎东赞同自己的观点:人应当坚持正义。①“人”,即所有人。②“应当”,有“必须”之意,突出了“坚持正义”对“人”的重要意义。③“正义”,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的意思。“人应当坚持正义”,明确表达了文章的观点,这也正是苏格拉底不听格黎东的劝告,执意赴死的原因。题目解读引论(1-28)本论(29-34)提出问题在死亡面前要不要坚持正义。分析问题以身体被毁类比正义被毁,说明了坚持正义的重要性。结论(35-49)得出结论坚持正义,绝不越狱。文章结构苏格拉底与格黎东讨论了哪几个问题?人的行事应该听从谁?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不正当的判断标准?整体感知苏格拉底提出了一系列与“正义”相关的理念,请找出来并说说文章题目为什么只用“正义”。苏格拉底除了提出“正义”这个理念外,还提出了“正道”“道义”“道理”“正当”等一系列理念。“正道”意为“正路或正确的道理”。“道义”指“道德和义理”。“道理”即“事物的规律”,也指“事情或论点的是非得失的根据;理由;情理”。“正当”是“合理合法的”之意。而“正义”是“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之意。根据这几个理念的内涵可知,“正义”的境界最高,它能包含其他几个理念的基本内涵,体现了人物的精神追求。深入探究苏格拉底举了“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有何作用?正义和非正义的问题对人们而言是抽象且深奥的,苏格拉底举“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的事例对人们而言是身边的人和事,比较熟悉。“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要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而非众人的意见。由此及彼,正义和非正义这个问题也应当听从内行人而非外行人的意见。通过这一类比论证,苏格拉底使自己的观点易于被理解,进而被接受。深入探究苏格拉底的论辩有何特点?②总是以谦和的态度发问,语气亲切诚恳,语调相对平和沉稳。①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③不轻易回答对方的问题,他通过让对方不间断地回答问题,使对方一步一步进入自己的逻辑轨道。④层层铺垫,步步设问,深入浅出,既以理服人又生动活泼,体现了高超的“劝说”艺术。深入探究当被格黎东问“你看我们该怎么办”时,苏格拉底连用了七个“是不是”的问句,这对表达看法有什么作用?在“请你告诉我”后,苏格拉底连用“是不是”来质问格黎东,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观点,强调了坚决不容许故意做不正当的事的道理,指出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比较轻的刑罚的必要性,同时,告诫格黎东必须坚定信念,至死无悔。排比句式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有一气呵成之效。深入探究苏格拉底提问的方法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所有的思想都需要不断完善。比如我们可以这样提问:“你能详细说明你所说的观点,让我能更好的理解吗?”所有的问题都是环环相扣的,思考也是如此。因此,提出问题时,不要忘了它们会引发的其它问题。比如,“要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还需要回答哪些与它相关的问题呢?”深入探究做一个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者,我们才能卓有成效的提出问题,才能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展开我们对事物的理解的讨论。也可以说,这是做学问所要具备的一种方法和能力。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法贯穿于我们整个的学习和生活中,改变我们交流中的被动地位,化被动为主动。深入探究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用“苏格拉底式对话法”也许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现在的人很难静下心来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所以一旦他们的情绪无由的陷入低谷,自己是找不到原因的。其实找到问题的根源很简单,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提出一些与自己有关的问题,然后,交给潜意识来回答。显意识再把回答变成新的问题……这样不断的循环下去,就是对潜意识的一个说服过程,还能够发现显意识没有觉察到的问题、并找出对应的解决办法。这样我们就能轻易的找到一些问题的根源,然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所有与心情有关的问题都能很轻易的解决。能够很好的解决与自己情绪有关的问题的只有自己,别人帮不上什么忙,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深入探究苏格拉底有哪些优秀的品质?苏格拉底有信仰,有原则,有底线,舍生取义,绝不苟活。苏格拉底人格高尚,心胸坦荡,临危不惧,坦然自若。苏格拉底为人和蔼,待人和善,循循善诱,有着高超的谈话技术。深入探究正如《论语》中经常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以表现孔子的思想一样,本篇也是以对话的形式来表现苏格拉底的思想。① 对话的形式。② 步步设问,层层铺垫。以设问推动思维的发展,是苏格拉底说理的一大特点。如“现在我们能够怎样研究最恰当呢?”一句,提出问题,引出关于“意见”的话题。又如“什么损害呀?哪方面的损害?损害那个不服从者的什么部分?”揭示听信外行的话的严重后果。写作特色苏格拉底开始就表明自己的观点和决心,在此基础上,与格黎东探讨了对于“意见”的看法。苏格拉底指出人们一旦听信了错误的意见,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而判断“意见”好与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合乎真理。这是从理论上阐述对于格黎东的意见要不要听从的问题。而后具体探讨格黎东所提出的越狱或逃跑的理由是不是“正当”的问题。苏格拉底指出,花钱得以释放或逃跑出狱是不正当的,是邪恶的、可耻的。在苏格拉底看来,这种活法还不如不活。这就从道义上彻底回应了格黎东劝他越狱的要求,使格黎东心服口服。③ 深入浅出,以理服人。写作特色苏格拉底与格黎东的这篇对话, 集中体现了苏格拉底关于人应当坚持正义的思想。在苏格拉底看来, 正道、道理、道义、正当等正义思想, 都是人应当遵从的不易原则。只要是不合乎这些原则的众人的意见、看法, 都是不可取的, 不值得重视或理会。即使在身体受到损害甚至面对死亡的威胁时, 人们也应当选择“正当”的行为, 以不正当报不正当, 以坏报坏,因不符合真理, 亦应摒弃。主题思想诺亚·韦伯斯特说:“只要提着正义之剑攻击,再柔弱的手臂也会力大无穷。”“正义”作为名词,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作为形容词,指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请结合苏格拉底的选择和当今的社会现实说一说:你认为什么是“正义”?拓展延伸(1)遵守法律就是追求正义。面对不义的城邦,苏格拉底始终坚持正义原则,追求正义,不愿逃走苏格拉底认为,在城邦中,法律就是最广泛的正义。尽管现实城邦存在各种不足,但是在城邦中追求正义首先就要遵守和维护法律。在苏格拉底看来,遵守法律能够使人们团结,使城邦变得强大。遵守法律就是追求正义,坚持正义原则,就不能随意违背法律。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坚持遵守城邦的法律而接受死刑,拒绝了朋友们帮助他逃走的建议。拓展延伸(2)正义是一种有利于人类和谐幸福的行为。正义是人间正气的凝聚,没有正义,世间将一片黑暗,是正义给了我们战胜邪恶的力量,所以社会需要正义,也呼唤正义。坚守正义,追求“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人才能“活得体面、正派”,社会才能充满正能量。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更应该维护正义,发扬正义。正义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倡导正义的实质就是倡导“真善美”;邪恶有时会占据上风,但正义必将胜利。社会治安要稳定,必须营造疾恶如仇的正义风气。拓展延伸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当两千多年的岁月如水一般流去,苏格拉底之生和苏格拉底之死也渐行渐远,在历史的远方化成一片苍茫。公元前399年,那场著名的审判,为了坚守心中的正义,苏格拉底慨然赴死。一只在雅典上空飞来飞去、嗡嗡作响的马虻销声匿迹了。然而, ① 。相反,他完成自己的坚守之时,便是开始影响人类之日。当堂检测苏格拉底从来不远离生活,相反,总是兴味盎然地参与它,并从中挖掘出许多看似朴素实则大有深意的道理。也就是说, ② ,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一堆冷冰冰的文字。它是灵动的、隽永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跳动着心灵的脉搏。读苏格拉底与读《论语》中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感觉是如此相似,只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即如沐春风。他提出的“认识你自己”的主张,至今还镌刻在戴尔菲神庙的入口处。这座神庙坐落在高高的城堡上。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当堂检测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比喻 引用 拟人 B.比喻 夸张 拟人C.比喻 拟人 排比 D.拟人 引用 排比解析:“如水一般流去”等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它不言不语,静静地站立在那里,却让见者无不心里一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文段中没有使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法。故选A。A当堂检测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古希腊的先哲中,聪慧、睿智、伟大者,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者不乏其人。苏格拉底却很特别: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①原文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抒情性更强;②后半句运用长句,更具有气势。③“风貌”一词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修改后的句子缺乏以上优点。当堂检测解析:相比较改写后的句子,文段原句“在古希腊的先哲中,有些人生前聪慧睿智,死后享受伟大;有些人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苏格拉底却以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而死得从容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先用两个“有些人……有些人……”的整句,增强文章节奏感和抒情性;后半句用了一个长单句“苏格拉底以……显示出独特的风貌”增强气势,且“风貌”一词突出了苏格拉底的形象。修改后的句子“在古希腊的先哲中,聪慧、睿智、伟大者,生前弟子满堂,死时著作等身者不乏其人。苏格拉底却很特别:他善辩而不为人师,创新而不立文字,生得平凡,死得从容”,虽然内容一样,但是平铺直叙,缺乏张力与气势。当堂检测3.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答案:①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价值的终结②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当堂检测解析:第一处,上文说的是苏格拉底受审判赴死,后文说的是“相反……影响人类之日”,可知此处应填写“苏格拉底的死亡并不意味着其思想价值的终结”之类的句子。第二处,根据横线前的“也就是说”,可推知此处应填写对上文的解释;再结合后文“苏格拉底的哲学也不是……”,可知应用否定句式,填写苏格拉底在哲学方面是一个怎样的人,故此处应填“苏格拉底不是一个古板的说教者”之类的句子。注意字数限制。当堂检测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