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词作的情感基调。
2.品读细节描写,深入体会词人对亡妻诚笃的感情。
3.学习词作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体会作者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身世的感慨融于一炉的高超艺术。
教学重难点:
学习词作虚实结合、以景结情等艺术手法,体会作者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身世的感慨融于一炉的高超艺术。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从“唤鱼情缘”到“生死两茫茫”,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千古悼亡第一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班级受央视《品读》节目组委托,制作一期“苏轼悼亡词”专题短片。需完成以下分工:
文稿组:解析词作情感与手法
画面组:设计分镜头脚本(还原词中场景)
音乐组:选择配乐并诠释艺术表达
朗诵组:录制情感诵读视频
任务一:诗意追踪
活动一:知人论世·背景速递
1055年,16岁的王弗嫁给了19岁的苏轼,二人婚后,王弗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时( 1065年)就去世了。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但苏轼对亡妻依旧地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活动二:咬文嚼字·词意剖析
学习支架——诗词翻译方法
第一步:理解原诗背景与主题
目的: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以及诗歌的创作意图和主题思想。
研究背景: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创作风格及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
明确主题:分析诗歌的标题、意象、用词等,确定其主要表达的情感或观点。
第二步:解析诗句结构与修辞
目的:深入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识别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
划分节奏:根据古诗的平仄、押韵规律,划分诗句的节奏单元。
辨识修辞:识别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常见修辞手法,理解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分析意象:解读诗中使用的自然景物、历史典故等意象,把握其象征意义。
第三步:转化字面意思
目的:将诗句的直接描述转换为现代语言的表述,保持语义的准确性。
直译为主:尽量采用直接对应的方式翻译诗句中的具体事物、动作和状态。
调整语序:适应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必要时调整句子结构。
第四步:传达情感与意境
目的:在翻译中捕捉并传达原诗所蕴含的情感色彩和艺术氛围。
情感共鸣:体会诗人通过文字传达的情绪,如喜悦、悲伤、愤怒等,并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营造意境:利用现代汉语的优势,创造性地再现原诗的视觉美、听觉美和心灵触动。
第五步:审校与优化
目的: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作,又符合目标语言的规范,提升整体质量。
对比检查:将译文与原诗对照阅读,检查是否有遗漏、误解或过度诠释之处。
润色语言:提高译文的文学性和可读性,使之更加流畅自然。
翻译参考一: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翻译参考二:
你我一生一死,隔绝已整整十年,相互思念却茫然无措,无法相见。即便强忍不去追忆,也终究难以忘怀。 你的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我无处倾诉心中的凄凉与悲伤。纵然重逢,你也应认不出我——因我漂泊劳碌,早已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昨夜梦中忽回故乡,见你正临小窗对镜梳妆。你我相顾无言,唯有泪水千行悄然流淌。 料想那明月辉映、松枝低垂的山冈,便是年复一年令我肝肠寸断的地方。
活动三:含英咀华·捕捉情感
问题1:圈画表情字眼,结合背景,捕捉情感。(直抒胸臆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强调诗人直接、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不借助过多的隐喻或象征。这种手法可以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和强烈,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明确:
1.“两茫茫”(双方茫然不相知)
思考:“两茫茫”换成“意茫茫”可好?
答:不好。“两”就是两个人,所以这不仅是苏轼一个人对亡妻的牵挂,而是两个人相互的呼应。“两茫茫”,既指词人的感受,也指九泉之下妻子的感受。生者和死者是相同的情思和哀绪。
2.“自难忘”
赏析:①“难忘”直抒胸臆②“自难忘”表现这种情感发自内心,油然而生,不能释怀。苏轼对妻子的思念,从来不需想起,因为每一刻都没有忘记,这就是情动于衷。
3.“凄凉”
赏析:①相思之情的凄凉。满腔的哀怨和思念无处倾诉,亡妻之恨,相思之痛,孤寂之苦只能遥寄于千里之外的孤坟。②政治失意之凄凉。苏轼当时屡被贬放,满肚子的委屈需要发泄倾诉,可他没地方诉说,也没人敢听他诉说,更无可以诉说的人。
4.“应不识”
思考:“应不识”能否换成“已不识”?
答:不能。“应不识”是一种揣测推想的口吻,这份不确定源于双方经年的别离,一如“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这是满怀期待而又畏惧的心情、忐忑而彷徨的相见,无限缱绻。
5.“泪千行”
赏析:夫妻相见,自有万端感慨;千言万语,从何说起呢?情到深处,所有的语言都会显得笨拙和苍白。感情浓烈已不需语言来表示,便将思念与感慨以“泪千行”来互诉衷肠。“此时无声胜有声”,四目相视,两心相映,万千思绪尽在其中,更显凄凉之情,呼应上片“无处话凄凉”。
6.“肠断”
赏析:此为对写。词人从梦中醒来,想象在千里之外的妻子一定会年复一年地因为思念自己而悲伤。语言平易质朴,将对亡妻的思念表达得深沉哀婉,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问题2:你还能从哪些内容捕捉到诗人情感?
明确:
1.“尘满面,鬓如霜”
赏析:细节描写、比喻;尘:岁月的红尘,世俗的风尘。
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苏轼被卷进这场漩涡,身不由己,宦海沉浮,不断地左迁、流徙,历尽沧桑,备尝艰辛,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了。
2.“小轩窗,正梳妆”
赏析:此为诗人“梦”中所见(虚写),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见到妻子还同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的梦境(十年了,这个以前幸福生活中的场景词人始终不能忘掉),表达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高考链接——回顾“虚实结合”的手法
在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诗歌中的“虚” 包括以下几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以虚象显实。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②逝去之景之境。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③想象(设想的未来之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如柳永《雨霖铃》中“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的是词人酒醒梦回后所见的景象;也可以用于表达对未来的期望或担忧,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设想了未来的某个时刻,从而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3.“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以景结情。在明月的夜晚,长着矮松树的山冈上,有作者日夜思念的妻子。用明月、短松冈来传达、暗示作者对亡妻的思念,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任务二:诗意入画
活动:画面还原·脚本设计
问题1:以“梦”为线索,可以怎样划分层次?
梦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梦后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问题二:请概括三幅画面,提炼情感关键词,给出镜头设计和建议。
画面 镜头设计建议 情感关键词
月下相思图 远景:月下孤坟,人影独跪 孤寂苍凉
夫妻相见图 特写:窗边梳妆镜,手拂发簪 温馨幻梦
梦醒断肠图 空镜:松枝摇动,月光流转 永恒哀思
问题三:请为相应画面选取更合适的配图,并简单阐述选择理由。
任务三:诗意配乐
活动:音乐诠释·对话诗人
问题:聆听两段配乐,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选择配乐。(马头琴vs二胡)
明确(示例):
选二胡——对话诗意·二胡呜咽
1.音色拟人化:二胡丝弦的“哽咽感”(如揉弦、滑音)精准模拟“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泣诉语调,贴合苏轼私语悼亡的私密哀伤;马头琴低音浑厚,更擅苍茫天地之悲,弱化个体心碎感。
2.文化语境契合:二胡根植中原文化,与宋词婉约哀婉的“江南意象”(小轩窗、短松冈)共鸣;马头琴的草原长调气质,易剥离原词的儒家伦理底色。
3.叙事张力:二胡通过顿弓、颤音实现“现实—梦境”的“瞬间切换”(如“夜来幽梦”的跌宕),马头琴长线条旋律难以捕捉词中情绪骤变。
选马头琴——对话诗意·马头苍茫
1.时空苍茫感:马头琴的“天然泛音”与“低沉共鸣”能铺陈“千里孤坟”“明月松冈”的永恒孤寂,以草原的辽阔隐喻生死相隔的宇宙苍凉,贴合“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时空纵深。
2.灵魂震颤感:其双弦奏出的“嘶鸣式颤音”(如“尘满面,鬓如霜”)自带生命原始的钝痛感,较二胡的凄婉更贴近苏轼“无处话凄凉”的深沉积郁。
3.文化超脱性:马头琴跳脱江南语境,以“游牧生死观”升华私情——低音长调如大地悲鸣(“泪千行”段),高音泛音似灵魂低语(“小轩窗”梦境),赋予悼亡超越儒家的哲性维度。
任务四:诗意有声
活动一:诵读感知·声入情境
根据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有感情朗诵诗歌
活动二:成果借鉴·经典咏传
播放电视剧《苏东坡》片段(《江城子·记梦》)
布置作业:已知强化·诗意永恒
1.关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B.“无处话凄凉”既是诗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的悲情愁绪,无法向千里之外长眠地下的爱妻诉说,亦包括亡妻亦无法向千里之外的诗人诉说凄凉在内。
C.“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D.下片记述梦境,表达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浓墨重彩,抒写出对亡妻的情意缠绵, 字字血泪,情调凄凉哀婉。
2.分析《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与白居易《琵琶行》中“此时无声胜有声”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异同。
3.【2025新课标Ⅱ卷考题改编】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如果有一天,王弗能够感知苏轼的“梦”,她会有怎样的回应?请结合《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发挥想象,给苏轼写一首《江城子》作为回复。
答案与解析:
1.D(“浓墨重彩”错。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2.相同点:正唯“无言”,方显沉痛;正为“无言”,才胜过了万语千言;正唯无言,才使这个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不同点:“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表达的是苏轼对亡妻的沉痛思念;“此时无声胜有声"表达的是白居易对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的赞赏,以及自己与琵琶女身世相似的苦楚,以及被贬的愤懑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这两首诗歌句子的赏析,表情达意指的是对诗歌思想感情方面的考查,答题之前要明确这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与作者的生平。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领188元红包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琵琶行》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3.写作示例:
江城子·泉路答子瞻
十年泉路两茫茫,不思量,自难藏。夜半松涛,犹带旧时香。若使幽明通尺素,应写尽,泪千行。 小轩曾共理残妆,月如霜,鬓如霜。谁道孤坟,隔世即参商?且嘱清风传此意:待春深,共韶光。
——拟王弗口吻复东坡
创作思路:
1.视角转换——
以王弗幽冥视角回应苏轼“十年生死”,开篇“泉路”对应“人间”,“难藏”暗合东坡“自难忘”的执念,松涛中的旧香是记忆的具象化。
2.时空对话——
“夜半松涛”回应原词“明月夜,短松冈”,将苏轼独对的凄凉场景,转化为穿越生死的媒介。松涛承载往昔画眉之香,实现幽冥感应。
3.情感反转——
下阕重现“小轩窗,正梳妆”场景,但以“月霜”“鬓霜”的叠加意象,暗示阴阳两界同染沧桑。反问“隔世即参商”打破东坡“无处话凄凉”的绝望。
4. 赠梦新解——
末句借清风赠梦:嘱托苏轼莫困于哀思,“待春深”既指自然轮回,亦喻人生转机。王弗的回应超越悼亡,成为照亮生者的温柔力量。
此词通过意象重构完成跨越生死的赠梦:王弗将苏轼凝固的哀思,转化为生生不息的希望。清风中的春深之约,恰是对“料得年年肠断处”最慈悲的化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