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春》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春》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春》教学设计
作者:朱自清
年级:七年级 课时:2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诗意的笔触,细腻描绘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文章结构精巧(盼春-绘春-赞春),语言优美生动(善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意境深远,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语言品味能力、写景手法和审美情趣的绝佳文本。
二、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音和停连的朗读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盼春-绘春-赞春)和绘春部分的具体内容(五幅春景图)。
3.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春草的嫩绿软多、春花的繁艳香甜、春风的柔和芳香、春雨的细密轻盈、人们的活力)进行描写的方法。
4.感受大自然春天的美好与活力,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作者积极进取、追求美好未来的精神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重音停连。
2.理解五幅春景图的特点及描写角度、方法。
3.深入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展示与提问:展示篆体字“春”(艸+屯+日)。
2.解字说春: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解读含义:绿草丛生(艸)+种子发芽生根(屯)+温暖阳光(日)=生机勃发、充满活力的春天。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歌咏春天。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感受他眼中那如诗如画的春天。(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朗读感知:
教师范读(或播放优秀朗读音频),要求学生:
圈画四字词语和易错字词(如:朗润、酝酿、黄晕、应和、抖擞、蓑笠等),注意读音。
思考:文章围绕“春”主要写了哪几部分内容?整体感受如何?
学生自由朗读,巩固字词,初步感知。
2.整体把握:
提问交流:
文章结构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2段):盼春;第二部分(3-7段):绘春;第三部分(8-10段):赞春。)
作者描绘了春天的哪些具体景物?尝试用小标题概括。(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板书呈现)
初读感受:像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首春的赞歌?(鼓励学生谈感受)
(三)聚焦“绘春”,品析画面
1.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探究:
将学生分为5组(或根据图数量),每组重点研读一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任务要求:
找出描写的主要景物及其特征(用关键词概括)。
分析描写的角度/顺序/方法(如:由景及人、由高到低、感官角度、修辞手法等)。
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词句,初步体会其妙处。
尝试为这幅图配一句合适的古诗。
2.交流展示与点拨:
各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补充、质疑。
关键点拨:
顺序探讨:四幅自然景物图的顺序能否调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时间顺序、铺垫作用讨论,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如:草先长→花开→风暖→雨润→人欢;或风为因→雨滋润→草花盛→人喜悦。)
“迎春图”作用:为何放在最后?点明主旨:由自然之春到人之春,强调“一年之计在于春”,激励人们珍惜时光、奋发向上。
配诗小结:体会古人今人对春天感受的共鸣。
(四)朗读指导,初步实践
1.引入概念:简单介绍“重音”(强调重要词语,用“·”标示)和“停连”(语流的停顿“^”与连接“⌒”,不限于标点)。
2.示例指导:选取典型句子示范(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3.学生尝试: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如春草图开头),运用初步理解的技巧练习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朗读:熟读课文,重点练习绘春部分段落,注意感受景物特点和情感。
2.积累:搜集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至少3句),制作读书卡片(包含诗句、作者、简要赏析/感受)。
3.思考:找出文中你认为用得最妙的几个词语(动词、形容词等)或修辞句,想想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温故知新
1.学生展示分享搜集的关于“春”的古诗文名句及读书卡片,师生共同欣赏评议。
2.快速回顾上节课内容:文章结构、五幅图及其主要特征。
(二)精读文本,品味语言
1.聚焦“盼春”与“春醒图”(第1-2段):
指名朗读第1段。
提问:作者心情如何?哪个词点明春天未至?两个“盼望着”的作用?(急切、喜悦;“近”;反复,强化急切期盼之情)
结构作用?(点题、总领、定感情基调)
齐读第2段。
提问:结构特点?作用?(总写“一切”轮廓;内容上勾勒春回大地,结构上为绘春铺垫)
品析语言:用“我喜欢……(词句),因为……(手法/特点),应读出...感情”句式交流。(如:“欣欣然张开了眼”-拟人,万物苏醒的愉悦,轻缓喜悦;“朗润”、“涨”、“红”-排比,春之活力,越来越欢喜)
2.深挖“绘春”语言精华(重点第3-7段):
任务驱动-妙词佳句赏析会:
学生分享上节课作业思考的成果(妙词、佳句),围绕“用了什么?写出了什么?好在哪里?表达了什么?”展开。
赏析句式参考:
“我喜欢‘_____’句/词,因为它运用了_____的修辞/写法(或‘_____’这个词用得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_____(景物)_____(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的感情。”
“从_____(感官/角度)看/听/闻/感,‘_____’让我仿佛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_____。”
教师引导、归纳与深化:
修辞之美:
拟人:“小草偷偷地钻”-“钻”显生命力,“偷偷”显不经意与惊喜;“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春的热闹;“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赋予鸟人的情态,生机盎然。
比喻:“野花...像眼睛,像星星”-写野花细小、繁多、闪烁;“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排比+比喻,写春雨细密、闪亮、绵长;“春天像...娃娃/小姑娘/青年”-形象点明春的成长过程与特质(新、美、力)。
排比:“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增强语势,突出特点。
词语传神:
“闹”(花下蜜蜂)-声响+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逼”(小草青)-突出雨后小草青翠欲滴的强烈视觉感。
“抚摸”(春风)-触觉,写春风的温暖轻柔。
“酝酿”(各种气味)-写气味在湿润空气中混合、弥散的状态。
“赶趟儿”(花与人)-前写百花争春,后写人们争春,巧妙呼应。
朴素之美:“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等叠词,口语化,营造活泼氛围,表达喜爱。
多感官交融:重点回顾“春风图”(触觉-温暖、嗅觉-芳香、听觉-悦耳)、“春雨图”(视觉-细密闪烁、触觉-轻柔、听觉-宁静中的动感)的感官描写。
3.研读“赞春”(第8-10段):
齐读最后三段。
提问:运用了什么修辞?(比喻、排比)
三个比喻句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形象展现春天的成长过程:刚落地的娃娃→新生;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娇美;健壮的青年→活力。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也体现作者对春天力量与前景的赞美。)
情感升华:“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什么?(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与开头“脚步近了”呼应,结构严谨。
(三)探究写法,总结特色
1.情景交融: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仅仅是在写景吗?情感是如何融入景物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草、花、风、雨、人无不洋溢着欣喜、热爱、赞美之情。如春草的活力、春花的繁盛、春风的温柔、春雨的宁静、人们的抖擞,都折射出作者积极乐观的情感。)
2.写景方法总结:
抓住特征:敏锐观察,准确提炼景物独特之处。
多角度描写: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讲究顺序层次:空间(高低、远近、点面)、时间、逻辑顺序结合。
善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等使语言生动形象。
虚实结合:如春花图中“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实景引发对丰收的虚想。
动静结合:如春雨图中“安静而和平的夜”与“地里工作的农夫”身影。
融情于景:情感自然渗透于景物描写之中。
(四)写法迁移,片段仿写
1.出示要求:模仿课文(尤其是春花图虚实结合、多感官描写或春风图多感官描写),自选一处景物(如:校园一角、窗外景色、秋风、冬雪、夏雨等),采用至少一种所学写景方法(如:多角度、多感官、比喻拟人、虚实结合等),写一个150-300字的写景片段。
2.提供范例:(可采用原教案中的牵牛花片段或教师自备)
3.学生构思:(课内简单构思,课后完成)
(五)课堂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用总分总的结构,以饱含诗意的语言,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无限喜爱、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文章结构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值得我们反复诵读品味,更值得我们学习其观察生活、描绘生活、热爱生活的方法和态度。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片段仿写:自选景物,运用课堂所学写景方法,完成300字左右的写景片段。
2.拓展阅读:选读朱自清《荷塘月色》第4-6段,体会其写景特色。
3.背诵积累:选择文中喜欢的段落(如结尾三段)背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