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福建百校高二期末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阅读(74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叙事中的背景不只是单纯的时空设定和景观描写,也是人物的内心活动、人性冲突、命运转折的重要参照物,是作品意义生成的重要场域。小说中的人物言行及命运的背后,通常会反映传统文化观念、特定历史意志、族群信仰、人类正义信念等。在很多作家的笔下,小说中的人物与历史文化环境往往处于叙事的核心地带,从而形成作品对历史或现实的正面“强攻”。譬如,在改革文学中,作家将人物置身于旧观念与新观念、旧制度与新制度的冲突之中,通过人物的抉择来展示其改革的胆识和勇气,读者可以透过人物言行,相对直观地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这类叙事构成了现实主义小说的强大传统。但是,小说之所以是小说而不是生活本身,关键就在于小说中的人物很多时候并不完全遵循日常生活的经验和常识,而是体现出各种可能性或反常性。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作为叙事的“背景”,从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动荡,都给福贵留下了不同的创伤,但这些创伤,似乎又难以和他的命运形成特定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福贵的不幸,折射了叙事背景之强悍,更重要的是,福贵显然无力反思这些背景,他更相信命运,觉得一个又一个“懂事”的亲人依然活在心中,使他可以比常人更坦然地面对一切。这也意味着,小说叙事中的背景,看起来只是一种人物活动的特定场域,但人物会在这些特定的场城中,表现出某些别有意味的生命景观。作者创作时将人物与叙事背景互为参照,这样的叙事使小说思想内容更为深刻。当然,在小说叙事中,真正赋予叙事背景深意的,还是人物的具体言行,尤其是人物对自我生活和命运的努力掌控。人物的具体言行,就是对人物所处叙事背景的审视。唯有如此,作家才能促成人物在故事发展中呈现自我的人格形象。这种审视方式,在鲁迅小说中尤为突出。在《阿Q正传》中,作为叙事背景的革命,是一种别有意味的参照物。阿Q当然不知道革命是何物,但他明白“柿油党”可以唤起他反抗的意愿,并不断驱动他对抗某些权力阶层。在鲁迅的小说中,几乎都有一个虚实兼顾、若隐若现的背景,它既是人物言行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物时刻面临的、极为强悍的对象,也是我们理解人物性格及命运、咀嚼作品内在意蕴的重要参照。小说中的叙事背景,有时也隐喻了人物的内在精神品性。像沈从文《边城》里静谧的山水和祥和的民俗人情,汪曾祺笔下的很多高邮河道及世俗风情,有虚有实,融汇在人物的日常生活乃至精神世界里,让人想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读者借助这些叙事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的精神品性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摘编自洪治纲《论小说叙事中的“背景”》)材料二:时代赋予作家体验和经验,而这永远是他们写作的重要支点。同时,“那个时代”的普遍思考和思考的深度也深入影响着作家们,人们的普遍认知或多或少地作用于作家们的写作,这是一个显见的、确实值得强调的事实。然而,我们可能还需要从另一层面、另一向度来考察作家和时代的关系。那些具有野心的作家们在创作时,会与他的时代拉开距离,保持着对抗和小小的敌意。他不能也绝不甘于沉浸于那个时代流行思想所形成的共识,他不能也不甘于成为时代的附庸和传统习见“渺小的后来者”。例如:伟大的塞万提斯以一部“反骑士的骑士小说”《堂吉诃德》成为了那个时代“传统的敌人”,他质询和解构着冒险的本质,对僵化、固化和空心化的“骑士精神”发出戏谑,成为了一个旧有传统的终结者;写下《聊斋志异》的蒲松龄,他的文字也有与“时代传统”的对抗性,他的这部奇书,不再是简单的以故事为道德传声,而是给予书中所有的人、狐、仙、神、怪以平等的理解与体恤,它在强调着“文以载道”、强化着道德律令和劝诫内容的中国传统中成为了异数。或许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在写作中警惕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时代思潮所困囿,警惕不自知地被时代裹挟,警惕自己沉溺在人云亦云的流行习见中把陈词滥调当成是深刻,甚至警惕自我的任何懈怠……如果说,有些卓越的天才作家还把时代和时代思潮当成是需要对抗的对手的话,另一些作家则可能采取的策略是超越。他不在意从时代中汲取,也不刻意与时代对抗,他所关注的、在意的,是超越时代的“问题的核心”和“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生存可能以及生存处境中具有恒久共性的那些议题。例如鲁迅的书写就绝不困囿于民国时代,他对中国国民性的开掘既有历史承继性又有未来性,这使得我们可以跨越时间,在今天依然发现“阿Q”或“孔乙己”的影子。(摘编自李浩《时代性、创造性及其他》)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叙事中的背景可以交代时空、描写风景,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小说人物内心及其命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B. 小说中特定叙事背景之下人物言行,可以表现出人物的自我人格形象,也可以赋予叙事背景深刻意蕴。C. 时代是作家写作支点,决定着作家思考的深度,也可能禁锢作家的思维,使其在流行的习见中变得浅薄。D. 《堂吉诃德》和《聊斋志异》两部作品,虽然叙事背景各不相同,但它们的作者都不甘于成为时代的附庸者。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对历史或现实的正面“强攻”,表明作者有意让人物在作品中显得比时代背景更为强悍。B. 沈从文和汪曾祺的作品往往表现人物精神品性和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隐喻性。C. 一个作家如果无法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就无法写出具有历史承继性和未来性的优秀作品。D. 塞万提斯与蒲松龄都写出了与时代有对抗性的作品,与时代拉开了距离,但他们都是伟大的。3. 下列对两则材料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开篇提出叙事背景的重要价值,然后层层深入阐释其对理解小说人物命运、内心及个性的作用。B. 材料一提到的福贵能“比常人更坦然地面对一切”,可以体现出余华对超越时代的恒久性议题的关注。C. 材料一中运用了“相对”“通常”“有时”等一些限定语,这些词语的使用使得文章表述更加严密。D. 材料二指出时代对作家重要意义的同时,也分析了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显示出作者思考的辩证性。4. 小说中人物和“叙事背景”的关系有哪些?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5. 两则材料都以《阿Q正传》为例,但论述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安静地走向一头牛范晓波如果油菜花谢时能找到一片开花的湖滩,如果湖水清澈到足以把湖滩边上翠绿的山林复制成上下对称的两份,如果山林和野花之间有几头牛在悠闲地吃草,有若干斑鸠在低空聒噪,那么,再纷乱混浊的情绪,也能渐渐平复沉淀下来。湖在村庄和一片树林之间,高大茂密的乔木沿着南岸延伸,屏风一样整齐地排列铺展,树种有樟、榆、乌桕等。在三月中旬,它们身穿色系相似的迷彩服,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上下一心的团队,悄悄地替湖面遮掩着什么隐私。村庄很小,也算不上漂亮,十几栋新旧不一的房子在湖的另一边散落着。新的多是三层的小楼房,旧的有些还是黝黑瓦顶的土库屋,屋角的泥地上绣着深浅不一的苔藓。房子基本依据主人的个人财力和审美偏爱而建,有的屋顶是灰色,有的是红色,有的是蓝色,朝向都不一致,像是不专注的孩童随手搭起的积木。有些屋子大门洞开,却不见人影晃动,只见乌鸦和斑鸠在房前屋后殷勤地飞来飞去,叽里咕噜地不知在争论什么。我把车子停在一块水泥地前,两只小土狗一前一后冲过来询问来客身份。面对一声比一声高亢的质询,我哪里说得清什么呢。取了设备朝湖滩走去,路过一个黑洞洞的门前时,里面探出一只花白的脑袋来看了我一下。湖滩就在前方,却没有直接抵达的路,一条布满牛蹄印和牛粪的泥路似乎是朝那个方向去的,却要穿过一片低矮的灌木和藤蔓,最高处只有牛背那么高,只能猫着腰钻进去。钻出来,就看见了本文开头的场景。铺满金黄野花的湖滩,丰水期淹在水底,冬季水位后退,把浸泡得松软的腹部露了出来。这些地方沉积了各种有机肥,春季气温升高,阳光和雨水轮番浇灌,青草和野花的种子纷纷发芽,以喷涌之势铺满了湖滩。不知何故,一种和野菊花很像的黄色小花成为这片湖滩的主角,走近看算不上太密集,远远望去却金灿灿一片,让人感觉比实际情况密集很多。两头黄牛一左一右,站在湖滩上埋头吃新草,身影倒映在水中,远远望去,像是剪纸。稍稍走近,又感受到安静中的热闹,山林和草地上鸟鸣繁密,以斑鸠声辨识度为最高。斑鸠也是其中最不怕人的鸟,不时张着翅膀从眼前滑掠而过,有时就停在离人几米远的地面,头一抖一抖地迈着小碎步吃草地上的小虫子,等人的脚步逼近,才不紧不慢地起飞落到稍远处。我忽然想到一个构图,如果从湖对岸的视角看过来,草洲上的场景就是一个宽幅的油画,远景是深绿的山林,中景是牛和湖滩,近景是水面。如果一个人从画幅的左边缓慢地走向右边的那头牛,油画就会变成电影感很强的视频。升起无人机飞过湖面,掉头看过来,构想得到验证。只是水中的倒影消失了,因为湖面起了微风,把光滑的镜面吹出了皱巴巴的涟漪。就站在油画里等,等破镜重圆,再继续往前挪动脚步。温软的春风像故意捣乱的孩子,来无影去无踪,让这个走向牛的过程变得漫长而小心,像是举行一个仪式,也像是一个心脏不好的盗墓贼小心翼翼地接近一个神秘的宝库。那头棕黄色的牛可能也没见过如此奇怪的人,本能地后撤半步,见我的肢体语言中没有任何敌意,比鸡蛋还大的漆黑瞳仁里也流露出好奇,一直愣愣地张望着,纤长的睫毛偶尔扇动一下,以驱赶试图停留其上的飞虫。这种互动感很强的画面实在难得,在第一块电池快耗光时,我收回无人机换了电池,重新拍摄了这个过程。在开满黄花的湖滩上与牛对视了一段时间后,它不再戒备也不再好奇,继续埋头从花丛下找嫩草吃。周边的鸟鸣也恢复了最初的韵律。接下来的互动,本可以深化视频的主题,但是剧本突然被修改了。一位身材单薄的老婆婆穿着雨靴迈着细碎的脚步急匆匆从村里出发,蹚浅水穿过黏脚的湖滩尾部,直奔我和牛的方向而来。我往牛的身后张望,没有看到玩耍的小孩,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常。她的脚步在我和牛之间停住,这是我没想到的,她望望牛,又扭过头来看着我手中的无人机遥控器,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于是,我把遥控器上的显示屏给她看,告诉她我是在拍牛和地上的花。她更狐疑了,我不知该如何解释,只讪讪地赔着笑脸。我的失语可能刚好验证了她的某种猜测,她走近牛,弯腰麻利地从草丛里揪出系牛的麻绳,牵起牛就往村里走,牛不知发生了什么,一边不情愿地迈腿,一边不失时机地抢吃沿途的草。湖滩左边那头黄牛一直在一棵树下吃草,与我始终有较远距离,也被另一位老妇人牵回村去了。她俩肩并肩满足地走着,像两个刚刚识破并挫败了敌人重大阴谋的乡间英雄。这个结局也许并不意外,背起包离开湖滩时,我像个还没看清敌人就被莫名其妙缴械的残兵败将,从远处飞来的云雀抖着超膀悬停在半空,尖声尖气的鸣叫听起来越发像是笑声。安静地走向一头牛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这个行为逸出了日常生活的程序,你可以养牛耕田,养牛喝牛奶,甚至养牛只为吃它们的肉,但如果你把它当作暮春之美的一部分,迈着抒情的步子一次又一次地走近它,这可能就会招惹来麻烦,因为你不仅可笑,而且可疑。(有删改)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升起无人机飞过湖面,从湖对岸拍摄的构图得到验证,发现美妙的场景与预想一致。B. “春风像故意捣乱的孩子”,把“春风”比喻成“故意捣乱的孩子”,表现出春风的调皮可爱。C. 文中描写斑鸠不怕人,既突出其习性,又增添湖滩生机,与牛的反应相映衬,丰富了文章内容。D. 结尾云雀的“笑声”衬托了“我”没有完成理想中的拍摄的失落,以及对老婆婆的怨恨。7. 下列对文中湖滩相关内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同《我与地坛》一样,描写不同心境下的自然景物,借此寄寓对自身生命意义的思考与领悟。B. “悄悄地替湖面遮掩着什么隐私”以比拟手法描写湖边树木状态,暗含对人工干预自然的反思。C. 湖滩沉积各种有机肥促使野花生长,揭示自然物质循环与生命勃发的内在关联,呼应春日生机。D. 描写湖滩时穿插描写牛和斑鸠等动物,目的是突出画面的整体的热闹,展现出自然的生机与活力。8. “我”为何会被村里的老婆婆误解?请结合文本分析。9. 文章标题“安静地走向一头牛”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分析。(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之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节选自欧阳修《朋党论》)材料二:朕以为君子无朋,惟小人则有之。且如修之论,将使终其党者则为君子,解散而不终于党者,反为小人乎。设修在今日而为此论,朕必饬之以正其感。大抵文人掉弄笔舌,但求骋其才辨,每至害理伤道而不恤。惟六经、孟,及宋五子传注,可奉为典要。《论语》谓“君子不党”。在《易》涣之“六四”曰:涣其群,元吉。朱子谓“上承九五,下无应与,为能散其朋党之象。”大善而吉。然则君子之必无朋党,而朋党之必贵解散,以求元吉。圣人之垂训,亦既明且切矣。(节选自雍正《御制朋党论》)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纣之A时B亿万人C各异心D可谓E不朋矣F然G纣以H亡国。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相,互相,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嬉戏莫相忘”的“相”字意思和用法不同。B. 虽,虽然,与《离骚(节选)》中“虽体解吾犹未变兮”的“虽”字意思不同。C. 凡,一共,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凡植木之性”的“凡”字意思不同。D. 厌,满足,与《扬州慢》中“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厌”字意思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欧阳修的《朋党论》起笔不凡,对“朋党之说”不回避、不辩解,明确地承认有朋党,希望君王能区分结党的是君子还是小人。B. 欧阳修的《朋党论》第二段认为小人见到利益就争先恐后,利益已尽交情也就没有了,甚至相互残害,兄弟亲戚也不能相互保护。C. 欧阳修的《朋党论》第三段广泛列举史实,引用尧、纣时对朋党的利用来正面阐明观点,再以东汉献帝,及晚唐时史实加以反面例证。D. 雍正认为只有六经、孟子的文章以及北宋五子对其的传注可以奉为经典,他引用了《论语》《易》及朱子言论来论证自己对朋党的观点。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2)大抵文人掉弄笔舌,但求骋其才辨,每至害理伤道而不恤。14.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表达了对“朋党”的看法,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和上官伟长芜城晚眺①严羽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注】①此诗为南宋诗论家严羽与同乡好友上官伟长同登芜城晚眺时所作。芜城:即广陵(故治在今江苏扬州东北)。南宋时,其地十年之内,两遭兵祸。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人作客异地,登临凭眺,景物凄清,令人黯然销魂,开篇即奠定情感基调。B. 颔联运用视听结合手法,寒烟消散、秋色苍茫的视觉与鸦鸣雁唳的听觉交织。C. 颈联上句营造出了一种迷蒙的氛围,与下句共同描绘出一幅朦胧的秋江图景。D. 全诗结构严谨,由景入情,层层递进,尾联直抒胸臆,将诗歌情感推向高潮。16. 结合全诗,简析尾联中诗人“惆怅”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五)名篇名句默写(10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从古至今,名字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有着特殊的含义。如《离骚(节选)》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便反映了屈原的父亲对他的期望。(2)小明为诸葛亮专题短片配字幕,当编辑到“出师表”这一帧画面的时候,他选用了《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表达对诸葛亮的惋惜之情。(3)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两句,体现了诗人认识到过去不可挽回,未来仍有希望。(4)王老师在总结理化实验失败教训时指出,小刚同学未经观察操作而妄下论断的做法,就如同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5)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征集古诗书法作品,小华写了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邻里之间把酒言欢、亲如一家的和乐情景。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技术进步向来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回首往昔,诸多曾被少数精英、专家垄断的“高精尖”技术,随着时光推移逐渐走向大众,摇身一变,成了普罗大众( A )轻而易举可以获得的日常技能,此类转变在历史进程中层出不穷。当下,我们正置身于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全新浪潮之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技术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曾几何时, ① 。如今借助网络与AI技术,这些资源得以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海量在线课程、教育应用及个性化学习平台应运而生( B ),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学习新知识,畅享优质教育服务,可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艺术创作往昔是天才艺术家的专属领地,如今数字艺术工具与AI创作软件让艺术创作的门槛一降再降,使得 ② 。当下,AI绘画、音乐创作软件不仅能助力人们创作出令人拍案叫绝的佳作,还能助力拓展技艺,让人充分展现个人的艺术风采。这一连串变革都昭示着技术社会化乃大势所趋。技术进步必然促使应用技术化作解决问题的利刃,令曾经被少数人独揽的技术走向社会、趋于普及,普惠大众。对于曾手握“技术特权”之人,其优势地位会在技术社会化进程中大打折扣;而那些无缘“技术特权”者,则将分得技术社会化带来的一杯羹。如今,AI技术的社会化进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 C ),于精英、大众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开天辟地( D )的变革,更是一场惠及全民的饕餮盛宴!18. 文中加点的四个成语分别用下列成语替换,对文意改变最小的一项是( )A. 市井小民 B. 乘势而起 C. 等量齐观 D. 惊天动地19.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句子,每处不超过12个字。20. 文中第三段熟语“近水楼台先得月”使用是否恰当?请简单分析。21. 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引号的情感表达作用略有不同,请简单分析。22. 假设你是一位社区科普宣讲员,将为社区举办的一场主题为“科技一生活”的讲座制作宣传海报,请根据文段内容,撰写两句宣传语。要求:句式对仗工整,不超过20个字。三、作文(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欧阳修《朋党论》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泽东《杂言诗·八连颂》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雷锋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福建百校高二期末考试语文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阅读(74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C 2. D3. A 4. ①人物言行可以相对直观地反映历史或现实;②人物在特定叙事背景中体现出各种可能性或反常性;③叙事背景隐喻人物的内在精神品性。5. ①材料一举《阿Q正传》的例证侧重论述人物的具体言行可以赋予叙事背景深意。叙事背景是人物言行的内在驱动力,是理解人物及作品意蕴的重要参照,人物的具体言行是对叙事背景的审视。②材料二举《阿Q正传》的例证侧重论述作家应警惕被自己所处的时代和时代思潮所困囿。要像鲁迅这样的作家一样,超越时代局限,关注人类生存可能以及生存处境中具有恒久共性的议题,塑造出“阿Q”的形象,使作品具有历史承继性和未来性。(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D 7. C8. ①行为异常:“我”走向一头牛的行为超出日常生活的程序,老婆婆无法理解。②沟通无效:“我”虽展示遥控器屏幕解释,但因语言不通、认知不同,沟通失败。9. ①表层含义:指“我”在湖滩上试图安静地靠近牛进行拍摄、创作的行为。②人与自然:是“我”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追求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③人与人:代表着“我”对诗意、独特生活体验的追求及追求过程中面临的无奈、困惑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BDF11. B 12. C13. (1)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2)大抵文人卖弄口才文笔,只求尽情展现自己的才华辨才,常常到了损害天理、违背道义的地步却毫不顾惜。14. ①材料一中欧阳修认为有朋党存在,但分正邪。小人因利益暂时结合,并非真正的朋党;君子因道义、忠信、名节而结党,是一心为国的。君王要注意鉴别,要进用君子之党。②材料二中雍正认为君子没有朋党,只有小人有朋党,朋党应该被解散。(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B 16.①时光易逝之叹:首联描绘出芜城的荒芜与萧条,暗示了城市的衰败与历史的变迁。诗人登上高处,看到这荒芜的景象,内心涌起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引发了诗人的惆怅之情。②羁旅漂泊之苦:诗人身处异乡,登高远眺,面对“平芜古堞暮萧条”的荒凉景象,内心涌起羁旅漂泊的孤独与凄凉。③思归不得之痛:尾联中“频极目”与“路迢迢”,诗人多次远望故乡方向,表达了对归乡的渴望,但归途遥远,无法实现,这种思归不得的痛苦加深了诗人的惆怅。④历史沧桑之感:芜城在南宋时期因兵祸而衰败,诗中描绘的荒芜景象暗示了历史的沧桑与现实的衰败。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芜城破败的惋惜,是其惆怅的深层原因。⑤家国动荡之忧:芜城的衰败与南宋时期的动荡不安密切相关,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战争带来的破坏的痛心,也是其惆怅情绪的重要来源。(五)名篇名句默写(10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名余曰正则兮 ②. 字余曰灵均 ③. 出师未捷身先死 ④. 长使英雄泪满襟 ⑤. 悟已往之不谏 ⑥. 知来者之可追 ⑦. 事不目见耳闻 ⑧. 而臆断其有无 ⑨. 肯与邻翁相对饮 ⑩. 隔篱呼取尽余杯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共16分)【18~22题答案】【答案】18. B 19. ①优质教育资源非常稀缺②更多人能够涉足其间 20. 不恰当。该俗语侧重因靠近某种便利条件而首先受益,放在此处形容每个人都能享受教育资源,因此并不恰当。21. 前者感彩趋向中性,仅指技术特征;后者略有批判性,隐含对不平等的否定。22. 示例一:昔日精英专属,今朝全民共享;示例二:技术打破壁垒,智慧点亮生活。三、作文(60分)【23题答案】【答案】例文:以团结之弦,奏个人价值华章“五方之民共天下,四海一家皆兄弟。”九十年前,遵义会议决议发出 “全党同志像一个人一样团结在中央的周围,为党中央的总路线奋斗到底”的号召,凝聚起革命胜利的磅礴力量;在 2025 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赋予个体在时代发展中的独特意义。团结与个人价值,宛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共同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个体价值的挖掘,是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个体以独特的光芒照亮时代的天空。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用汗水浇灌出高产水稻,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到“燃灯校长” 张桂梅,扎根贫困山区,用爱与坚韧为山区女孩撑起一片天;再到“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让中国火星探测迈出坚实一步。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深耕细作,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进步注入强大动力。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在时代的舞台上,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主角,只要勇敢地追寻梦想,发挥自身的优势,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团结奋斗,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的关键纽带。“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回顾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团结一心,浴血奋战,推翻 “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再到如今,面对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重大挑战,14 亿多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聚起战胜困难的强大合力。在团结的氛围中,个体的力量得以汇聚、放大,个人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只有团结奋斗,才能让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海,让点点星光闪耀成星河。 个体价值与团结奋斗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为团结奋斗注入活力与创造力,每一个个体的成长与进步,都为集体增添新的力量;而团结奋斗则为个体价值的实现提供广阔舞台和坚实保障,在集体的支持与协作下,个体能够突破自身局限,创造更大的价值。在科技创新领域,从“北斗”组网到“嫦娥”探月,从“蛟龙”入海到“奋斗者”号深潜,一项项伟大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协作、攻克难关的身影,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推动着国家科技实力的提升。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我们应将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团结奋斗紧密结合起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心怀梦想,勇于担当,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更要增强团结意识,与他人携手共进,汇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以团结之弦,奏个人价值华章,让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