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大荔县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的指定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答案无效。
3.答题前,请将姓名、考号、试卷类型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媒介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们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选自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有删改)
材料二: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选择和理解的能力、质疑和评估的能力、创造和生产的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等。这在新媒体海量信息时代尤为重要。要提高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媒体—社会”立体参与,尤其要重视以下几点:
价值观引领是首位。媒介素养强调的是分辨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那么以什么尺度去分辨和解读呢?先进的思想、正确的价值观就是度量信息的尺子。有的青少年容易受到“三俗”影响,其根源在于心中没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帮助青少年明是非、辨善恶、知良莠,使他们拥有度量信息的尺子。要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用他们喜欢和愿意接受的方式去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就像展现主旋律的影视作品那样,在潜移默化中讲述党的初心和革命先烈的高尚情怀。
人文教育是奠基石。如果人文精神缺失,一些青少年就容易陷入空虚和迷茫中,让网络“三俗”钻了空子。无论教育处于哪一个阶段,哪一种模式,都应该充分重视人文教育和人文学科,仅从实用和技术层面来谈人文学科是目光短浅的。人文学科的独特价值,正是在于塑造青少年的心灵和人格,培养其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而这正是良好媒介素养的必备根基。
父母是第一影响人。如果父母没有节制地玩手机、刷视频,很难想象孩子能养成好的媒介使用习惯。由于父母的引导方式不同,孩子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产生了很大差异,有的偏向学习信息,有的偏向娱乐消遣。一样的屏幕和键盘,由于父母媒介素养的不同,孩子走进了两个不同的世界。父母的爱和陪伴、父母的正确引导和以身示范,能使网络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社会团体可为助力者。社会团体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鼓励和提倡社会团体举办丰富多彩的媒介素养实践活动,以游戏、竞技、趣味的方式来训练和提升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使之成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
(选自范小青《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多省的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媒体的社会动员功能、信息茧房等传播学理论,专家认为,随着传媒的发展,媒介使用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青少年甚至儿童,他们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也可能成为传播者,因此,我们对传媒知识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大力推广。
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媒介的赋权使得人们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也可能会给他人带来言语甚至实体上的伤害,种种情绪化的言论和表达常常在网上掀起一场又一场舌战;谣言的散布与传播消耗公众的爱心、浪费社会的资源;……社会上此类乱象、问题的发生,归根结底都与民众的媒介素养低下有关。因此,媒介素养应当在全社会引起重视,未来网络世界的受害者,下一秒,或许就是你我。
根据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大众传播的“象征性现实”对全社会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这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这种“涵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大。青少年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如今,短视频、直播几乎已经超越了电视的作用,培养和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兴趣、世界观、价值观,他们了解世界的渠道异常丰富,但由于筛选信息的能力不足,很容易被网上鱼龙混杂的内容裹挟,被“培养”成低俗、扭曲的人。
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除了在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硬性措施外,加强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看待媒介、辨别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更为长远、有效的柔性措施。
(选自《陈力丹文章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子媒介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限制,有利于人们获得视听信息,改变了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B. 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目前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人们将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甚至会产生极端的表现。
C. 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首先要重视价值观引领,把价值观作为度量信息的尺子。
D. 如今,短视频、直播等媒介的影响超越了电视,青少年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尤其要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媒介使用中,人们既可能是传媒的客体也可能是传媒的主体,对民众普及传媒知识、提升媒介素养值得重视。
B. 电子媒介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限制,有利于人们获得视听信息,改变了社会结构,也产生了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C. 一个人面对媒介信息时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生产的能力越强,证明其媒介素养越高。
D. 父母陪伴孩子的时候不玩手机、不刷视频,以身示范,能使网络在青少年成长中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三观点一项是( )
A.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
B. 某小学开展“护苗行动”,转发“网络谣言常见的N个特征”“清朗网络,从我做起”等博文,吸引广大儿童参与。
C. 某小学生在观看游戏直播时,受到主播的夸奖,为向主播展示自己的实力,成为“榜一大哥”,给主播打赏数万元。
D. 在去年双十一期间,西部边远地区的一位80岁老人,利用电商平台,购买了一件心仪的电子产品,最后还给了电商一个好评。
4. 媒介传播的信息,往往让人真假难辨。请结合下列一则材料,谈谈虚假信息一般具有什么特点。
每年高考开考当口,网上都会流传“刘某某、杨某某等同学的考生准考证丢失”的信息。广大网民看到后替考生着急,迅速在群内和朋友圈转发,短时间形成影响范围较大的舆情。事件发生后,教育部门迅速核实,发现有的考生根本没丢失证件,有的信息完全匹配不上,可以说基本上都是虚假信息。公安机关也证实所留手机号一般都是诈骗电话。诈骗分子虚构情景,骗取社会善良之人的关注,进而对其进行许骗。若有好心人按照电话号码回拨,并且按电话提示音操作,就可能掉入设定的陷阱。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谈谈当下如何正确的应对传播媒介。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再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得推故了!”一个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那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①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
(节选自《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文本二:
我与你不期而遇,源于一个阴谋。你识不破接二连三的阴谋,源于你的善良和幻想。从白虎堂到野猪林,从天王堂到草料场,处处埋伏着陷阱和暗箭。你能活着来到这里与我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缘分。
你初次见到我时,心里肃然起敬,向我行礼道:②“神明庇佑,改日来烧钱纸。”我不禁感叹,堂堂八十万禁军教头果然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头戴毡笠子,花枪挑葫芦,脚踏碎琼乱玉,一股英雄气弥漫天地间。
这一刻,你以为打二斤酒、买二斤牛肉,回来美美吃一顿,在残破的草厅睡一觉,今天算是一个开门红。③就在你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拽上草厅门,锁了草场门,信步投东之时,三个鬼祟之人正在赶来的路上。大难临头,你却丝毫不觉。
三个鬼祟之人一路走来,早已成竹在胸,扬扬得意。五短身材,白净面皮,稀疏髭须的是陆谦,紫棠色面皮的是富安,走在后面的是差拨。差拨不停自夸,此计是差拨和管营推敲多日选定的。差拨无非想事成之后,从陆谦这里多领几个赏钱。这草料场堆放大量草料,采用火攻,可把人烧得片甲不留。即使烧不死,也可按失火治你个死罪。
阻止三人的阴谋得逞,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你暂避一时。我说过我的地盘我做主。我明示上天加大风雪量,以此阻断一场阴谋。善举终会感动上天。风雪越来越大,吹得陆谦三人东倒西歪。一望无际的白雪,几乎没过三人的膝盖。风雪延缓了三人行进的速度,为等你赶回草料场争取了时间。更重要的是,积雪把两间草厅压垮了,这是我想达到的目的,让你不得不离开草料场。
你想起半里路外的我,只拽得一条絮被,投我这里准备借宿一夜。你前脚刚走,陆谦三人后脚就到了。你来到我这里,环顾一圈,虽然破烂,但也算一歇脚之地吧。陆谦三人放了火,如果转身回沧州城,便不会撞见你。你们撞不见,就不会有厮杀。
当你听得外面毕毕剥剥爆响,一个鲤鱼打挺,就壁缝看时,草料场刮刮杂杂烧着了。当你看见陆谦三人站在门外,明白了一切时,所有的愤怒和屈辱都汇集到了花枪之上。此时,我也义愤填膺,借助你,如天神下凡,向陆谦三人断喝一声。
此时,我看见你气定神闲,真不愧是英雄!你丢下了葫芦,单提了花枪,径自投东去。我在你身后,祝福道:“林教头,你多保重。”
以后,④你奔赴梁山当好汉,再没回来看我。你曾经许诺为我烧钱纸,也没有兑现。
6.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花枪”是作者精心设置的道具,在两个选段中出现,都体现了林冲的隐忍精神。
B. 材料一中山神庙外三人的对话描写非常精彩,读者可以通过语言和对话内容辨别出他们的身份。
C. 材料二第一段具有总起全文的作用,概括了林冲一步步遭人陷害、发配草料场的原因。
D. 材料二语言别具一格,长短句、整散句顺手拈来,行文语言既通俗易懂,又简洁洗练。
7. 两则材料中划线的四句话是有关林冲的叙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处的“泼贼那里去!”怒吼,表明林冲已经由先前的逆来顺受、唯唯诺诺转变为勇于反抗。
B. 第二处林冲希望自己得到神明的庇护,说明此时的他是个敬畏神明、安于现状的人。
C. 第三处“盖”“戴”“拽”“锁”等一连串动作细节,表现出林冲做事很谨慎很细致的一面。
D. 第四处“再”“也”两个字,透露出林冲奔赴梁山的决绝和“我”对他没有兑现诺言的不满。
8. 环境描写作为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在行文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结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原文,谈谈材料二第五段中加点的“风雪”描写的作用。
9. 材料二交替使用了“我”和“你”两种人称,这样使用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有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节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材料二: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曰;“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又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公但存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谏第五》)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德义A潜通B民C心D悦服E比于贞观F之初G相去H又甚远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汉语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比如“莫不殷忧而道著”和“殷殷不倦”中“殷”的意思相同。
B. “则纵情以傲物”与“物皆然,心为甚”(《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物”意思相同。
C. “相去又甚远”与“欲呼张良与俱去”(《鸿门宴》)两句中的“去”意思不同。
D. 诚,的确,确实,和“诚不得已”(《六国论》)中“诚”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 材料一中“竭诚待下”和“纵情傲物”两句,运用对比论证,从人心向背角度谈论国家治理,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C. 材料二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赞同。
D. 材料二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认为魏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失。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了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2)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
14. 魏征为人耿直不阿,以直言进谏著称,上述选文就是代表。请概括材料二中,魏征对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的变化。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红楼梦》中两首诗,完成各题。
咏白海棠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②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①此诗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结海棠诗社时,薛宝钗吟咏之作。②《红楼梦》第三十七回,海棠诗会,此诗由林黛玉所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歌均托物言志,通过对白海棠形象的描绘,借以直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趣。
B. 薛宝钗诗作的颔联棠洗胭脂而现冰雪本色,倒装句突出了海棠冰雪洁白的特点,暗扣了标题。
C. 薛宝钗诗作的颈联谓白海棠淡极而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与“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D. 林黛玉诗作的颔联对仗严谨而又天然工巧,白海棠白净如梨蕊,又有梅花的精魂与风韵。“偷、借”二字,拟人手法更增添了诗句的巧妙与别致。
16.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女子典型代表,她们的性格,很是不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时,人们会在农历三月沐浴祈雨,冀望一年都风调雨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为我们描绘过这样的画面。
(2)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时,同学们惊叹于古建筑空中连廊的精美,纷纷赞叹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得精妙绝伦。
(3)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则写出洞庭湖的恢弘浩大,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绘出洞庭湖的澄澈空明。
(4)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将六朝旧事和眼前流水衰草之景完美结合。
(5)苏洵在《六国论》中指出:齐国最终被秦所灭,是因为“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则加速了赵国的灭亡。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贫乏的童年赋予我顶高兴的事——跟随父亲沿乡庄川坝去看戏。庙会的戏从二月二“龙抬头”时开场,一出接一出。唱“大戏”的秦腔戏组表演专业。开午戏前,先唱一出折子戏,唱完后,戏场里已经人山人海,除了合围戏台的人群,还站满了贩卖各种小吃的商贩。
( )。生活在这里的人从小耳濡目染,会唱戏者居多,男的起唱,女的随韵,群口齐唱一阵社火小曲,若觉得还不够过隐,就摆阵打擂台,吼秦腔,不论是谁清吼两句,听起来都像模像样。
① 是《长坂坡》《火焰驹》, ② 《窦娥冤》《铡美案》, ③ 幕布拉开,哪怕是短短的一折,都能升华成天赖,令听者如痴如醉却又格外清醒。高兴了,唱“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炸了一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表现出了有情有味的美,也熨平了心中愁苦的皱纹。
在这八百里秦川上生活的粗广而质补的人们“不听秦腔,肉菜不香”。山道上的汉子尽着嗓门儿吼起秦腔,吼来了山风、山雨和晨露,吼走了遍野逃窜的灌田鼠,吼回了颗粒归仓的五谷丰登。
18. 文中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20.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抬头”“快板”“慢板”三个引号的作用不相同。
B. 第3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和“羌笛何须怨杨柳”两句都只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 最后一段引号后的句号应该放在后引号内。
D.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吼来了、吼走了、吼回了”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语势强烈极具画面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21. 将下列语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黄土地上的人们世世代代都喜欢吼两声秦腔
B. 世世代代的黄土地上的人们都喜欢吼两声秦腔
C. 吼两声秦腔是黄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们所喜欢的
D. 吼两声秦腔是世世代代黄土地上的人们所喜欢的
22. 文中加点词语生动形象,请分析两个词的表达效果。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林觉民在绝笔信《与妻书》中,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材料二:如果人只是为了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成为有名的学者、绝顶的聪明人、出色的诗人,但他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完人和伟人。
——马克思
材料三:十九大报告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
即将成为新一代时代使命的“接力者”,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联系当下社会生活,面向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以“小我与大我”为主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大荔县2024—2025学年(下)高一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语 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选择题用2B铅笔将正确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用0.5mm黑色墨水签字笔答在答题卡的指定答题区域内,超出答题区域答案无效。
3.答题前,请将姓名、考号、试卷类型按要求涂写在答题卡上。
一、阅读(74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5题答案】
【答案】1 C 2. B
3. D 4. ①虚假信息往往利用人们的同情心,如虚构考生丢失准考证的情景;
②通过编造具体信息(姓名、手机号)增强可信度;
③借助网络快速传播,短时间内形成广泛影响。
5. ①正确认识传播媒介的双重影响,既利用其便捷获取信息,又警惕其带来的异化;
②加强价值观引领,以正确价值观为尺度分辨信息;
③重视人文教育,培养批判意识和理性思考能力;
④父母做好示范,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媒介。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9题答案】
【答案】6. A 7. D
8. ①推动情节发展,风雪大导致草厅倒塌,林冲前往山神庙暂避,得以撞见陆谦等人的阴谋;
②渲染紧张气氛,风雪交加环境烘托出林冲处境的危险;
③象征人物命运,风雪象征着林冲遭遇的磨难与即将到来的反抗。
9. ①使用第一人称“我”(山神庙),便于抒发情感,增强叙事真实性和亲切感;
②使用第二人称“你”(林冲),便于直接与林冲对话,拉近与人物的距离,使叙述更具感染力;
③两种人称交替使用,使叙事角度灵活多变,丰富了文章的表达层次。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10~14题答案】
【答案】10. BEG
11. B 12. A
13. (1)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不久因为国内没有忧患,渐渐变得骄傲奢侈,自我放纵。
14. 贞观初年,鼓励人们进谏;三年以后,乐于接受谏言;一二年来,不高兴别人进谏,虽勉强接受但心存不满。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15~16题答案】
【答案】15. A 16. ①薛宝钗的诗体现其端庄稳重、淡泊自守的性格,如“珍重芳姿昼掩门”表现其矜持,“淡极始知花更艳”体现其含蓄内敛。
②林黛玉的诗则显其敏感多思、清高孤傲的特质,“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展现其灵动与才情,“娇羞默默同谁诉”流露其孤独愁绪。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题答案】
【答案】 ①. 浴乎沂 ②. 风乎舞雩 ③. 咏而归 ④. 复道行空 ⑤. 不霁何虹 ⑥.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⑦. 着我扁舟一叶 ⑧.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⑨. 但寒烟衰草凝绿 ⑩.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 洎牧以谗诛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18~22题答案】
【答案】18. ①“过隐”改为“过瘾”;②“天赖”改为“天籁”(“粗广”改为“粗犷”;“质补”改为“质朴”)
19. ①无论 ②还是 ③只要
20. D 21. A
22. ①“像模像样”刻画了秦川土地上普通人演唱秦腔的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如痴如醉”描摹了听众极为迷恋或陶醉于秦腔的状态。
②这两个词语道出了秦腔的魅力,刻画出秦川土地上普通人对秦腔的热爱。
三、写作(60分)
【23题答案】
【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