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甘肃省白银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80年5月18日,美国华盛顿州的圣海伦斯火山突然爆发,高温直接摧毁了火山口方圆10千米以内的植被。这场火山喷发的破坏力不仅限于地表,对地下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样深远。原本活跃的土壤微生物几乎被滚烫的火山灰消灭殆尽。
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科学家艾伦和麦克马洪猜想,虽然这里的表层土壤已经被摧毁,但深层土壤中可能还保留有活着的细菌和真菌,它们或许能成为推动生态恢复的希望。然而,如果真菌的繁殖体在厚厚的火山灰下埋得太久,它们也可能会死亡。那么,如何在它们彻底消失前挽救这片土地呢
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将土壤深处残存的细菌和真菌“挖”到表层,能不能帮助这片土地重启生态恢复的过程 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一种以挖洞能力闻名的动物——北部囊鼠。这种小型囊地鼠原产于北美,浑身覆盖着棕色长毛。据说,每只北部囊鼠每月能松动多达227千克的土壤。
1982年9月和1983年8月,艾伦和麦克马洪踏上了圣海伦斯火山以北的浮岩平原。这片区域位于精灵湖上方,覆盖着超过20米厚的火山灰,荒芜得几乎没有生命迹象,仅有几株太平洋羽扇豆零星生长。
在浮岩平原和另一处被火山喷发夷为平地的区域,他们各设置了一平方米大小的铁丝网围栏,各围住一株太平洋羽扇豆,并分别放入一只在当地捕获的北部囊鼠。两只北部囊鼠在围栏中仅待了24小时,其间它们自由活动,随后便被移走。令人惊讶的是,一段时期后,围栏中的太平洋羽扇豆就长出了丛枝状菌根,而围栏外的植株则没有出现类似的变化。
菌根是植物根系与真菌形成的一种共生结构,对植被的恢复至关重要。因为大多数植物无法单靠自身有效获取所有需要的养分和水分,而需要依赖于这些微小但功能强大的真菌伙伴。直径仅几微米的菌丝会在土壤中形成庞大的网络,利用其巨大的表面积从环境中汲取水分和养分并输送给植物。与此同时,这些共生体还能帮助植物抵御土壤中的病原体。作为回报,植物会为真菌提供生长所需的含碳有机物。
实验结束6年后,他们发现,曾放置北部囊鼠的地块与未放置的地块之间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那些北部囊鼠短暂造访过的地块上,已郁郁葱葱地生长出约4万株植物,甚至吸引了北部囊鼠的到来并逐步恢复了本土的北部囊鼠种群;而未曾放置北部囊鼠的区域则依旧荒凉。
北部囊鼠之所以能对生态恢复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它们的挖洞和翻土行为。通过这些活动,它们将深层土壤与地表火山灰充分混合,把对土壤生态至关重要的真菌、种子和昆虫带到地表。此外,北部囊鼠的粪便中也含有真菌、真菌孢子以及植物种子,它们的排泄行为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
不仅如此,火山灰颗粒较大,与深层土壤混合后形成的土壤混合物具有良好的透气性,非常适宜植物生长,北部囊鼠的粪便也成了植物生长需要的肥料。正因如此,在这种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往往更加健康繁茂。艾伦等人的观察也印证了这一点:相比之下,北部囊鼠未造访的土壤中长出的植物常常会变得枯黄。
但最让艾伦团队感到震惊的是,北部囊鼠仅仅24小时的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并不仅仅局限于最初的几年。这些变化竞然持久地影响着这片土地的生态环境,甚至延续至今。
2014年7月,他们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对浮岩平原试验区和非试验区的土壤进行了采样。作为对比,他们还前往了一片距离浮岩平原不远的区域——“熊草甸”。这片地区同样在1980年被厚厚的火山灰覆盖,但因历史原因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一部分因采伐早已变成草甸,另一部分则保留着古老的森林。研究人员分别从这两种景观中采集土壤样本,与浮岩平原的样本一同送回实验室,分析它们的化学和微生物组成。
在化学成分分析中,他们重点关注了土壤中的碳和氮含量,这些指标与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相关,因为微生物能将氨转化为有机氮固定在土壤中。结果显示,浮岩平原区域的土壤碳和氮含量普遍低于熊草甸的森林区域。然而,在浮岩平原内部,曾经放置过北部囊鼠的试验区土壤中的碳和氮含量显著高于未曾放置囊鼠的普通区域。这意味着,40年前那只仅仅待了24小时的北部囊鼠,为这片土地注入了更持久的生机。
而对土壤中的微生物DNA分析结果表明,曾经放置北部囊鼠的试验区域与未放置囊鼠的普通区域,其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有明显差异,试验区域的细菌和真菌多样性甚至超过了熊草甸的森林区域。尤其是在试验区域,丛枝状菌根的多样性显著增加。这一结果表明,北部囊鼠不仅改变了土壤的化学成分,还在微生物群落的长期演替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这项研究还再次印证了微生物对生态恢复的重要性。1980年火山喷发之前,熊草甸的森林区域主要生长有松树、云杉和冷杉等针叶林。火山灰的覆盖导致这里大量针叶脱落,科学家一度担心这片森林将彻底消失。但出乎意料的是,森林恢复速度非常快,某些区域的树木几乎在灾后立即开始生长,伐木区却依然贫瘠。研究人员认为,这种差异与脱落的针叶密切相关,它们滋养了土壤中的真菌,从而帮助树木迅速再生。
这项研究提醒我们,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紧密相连。无论是肉眼可见的植物和动物,还是微小到无法直接感知的微生物,它们都可能成为生态恢复的关键力量。
(摘编自黄雨佳《24小时内,两只地鼠改变了一座火山》)
1.下列对原文加点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挖”表明科学家首先想到的是通过人力让深层土壤的细菌和真菌来到表层。
B.“类似的变化”指围栏外的植株也像围栏中的太平洋羽扇豆一样长出丛枝状菌根。
C.“更持久”表明曾被放置在试验区的北部囊鼠对这片土地的积极影响是长期的。
D.“出乎意料”指科学家担心的受火山喷发影响的熊草甸的森林恢复速度非常快。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火山爆发,美国华盛顿州的圣海伦斯火山口方圆10千米以内的植被被摧毁,而且地
下生态系统也遭受重创,活跃的土壤微生物几乎都被消灭了。
B.艾伦和麦克马洪猜想火山灰下深层土壤中有存活的细菌和真菌,相信这些微生物能推动
植被恢复,但担心真菌的繁殖体因久埋而可能死亡。
C.艾伦和麦克马洪在受火山喷发影响的区域选择了两处,分别设置围栏来围住一株太平洋
羽扇豆,在围栏内放置北部囊鼠,实验的结果令人惊讶。
D.北部囊鼠的挖洞和翻土行为将深层土壤与火山灰混合,把真菌等带到地表;混合后的土壤
透气性好,加上北部囊鼠的粪便,都有利于植物生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产于北美的北部囊鼠成为被艾伦和麦克马洪用来做实验的动物,是因为其具有出色的
挖洞能力且浑身覆盖着棕色长毛。
B.有关实验结束6年后,曾放置北部囊鼠的地块生长出约4万株植物,此地依靠放置的北部
囊鼠的繁衍恢复了本土的北部囊鼠种群。
C.对浮岩平原试验区、非试验区及“熊草甸”的区域的土壤采样结果显示,试验区域的细菌和
真菌多样性超过“熊草甸”的森林区域。
D.艾伦和麦克马洪的研究表明,在生态恢复中微生物起到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土
壤恢复到正常状况,让树木恢复生长。
4.阅读这篇文章,能感受到文章条理分明、逻辑清晰。这样的效果是如何取得的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艾伦和麦克马洪关于两只地鼠改变火山生态的研究,对生态修复工程具有哪些启示意义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生之土(节选)
叶浅韵
①四平村的人依着节气播种生活,也依着经验摸索些道理。二十四节气里,从立春到大寒,土地上的故事多了去。
②站在这方寸的顶楼小土地前,我常常庆幸在高楼森林里能拥有一方小土地,让我离泥土一直很近。我可以模仿母亲热爱土地的秉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秋天,葡萄的藤蔓开始萎黄时,几株菊花傲然盛开了。人参果黄了,辣椒红了。我在这里接收来自土地的信息,它让我的精气神里注入一种野生的活力。
③这小片土地来源于一种意外。如若让一个人的内心思想与外界事物相连成为实证,那么在我的絮絮叨叨里,一些回响就有了根源。
④我曾经那么执着于童年的欢喜。记得第一次学着母亲栽菜的事。我大致才有七八岁的光景。园子边上有块三角形的小地,只能栽十来棵小白菜。母亲说,那小块地归你了。我高兴得一头跳下两米高的地埂,拿起母亲的生产工具,开始拔草、挖地。浑身使出吃奶的力气,把地都踩熟了。母亲转过身来,拄着锄头,笑得像火辣辣的太阳。她几个板锄下去,我的土地就向她归顺了。我笨手笨脚地栽下几棵小白菜。母亲说,这鸡啄狗咬的样子真难看。我赌气丢下东西,跑去奶奶身边寻找温暖。
⑤那年的雨水真好啊,我栽的小白菜在成活后,一天一个模样,我欣喜异常。后来看到书上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自己栽的树上结出的果子”时,我就想起了童年那绿油油嫩生生的小白菜,那是我在土地上收获的第一次幸福。大概是我太在意这种幸福感,就想把它延长到我的梦里。
⑥许多年了,我想拥有一个小园子的念想从未断过。我想像母亲一样,在园子里种上各种蔬菜,看着她们生长、拔节。无奈,城市的房价容不得我有奢侈的梦想。只好每当想念母亲土地上生长的东西时,我就应季而去。穿过弯弯的山路,我离家就近了。土地依然年轻。类比土地上的生机,我像是得了一种魔怔,常常对一些向阳生发的东西着迷。你看,我就连送给孩子们的书的扉页,我都喜欢写上四个字:向阳生发!
⑦那年的雨季,雨水的脚杆太长了,一天一天,一宿一宿,下得我心慌。更让我心慌的是,我家的房子漏水了。接着,墙壁也开始蜕皮。夜晚脱落的白灰已经严重扰乱我们的生活秩序。我开始问病求医。请来补救屋顶的人是我的舅舅,他是个手艺娴熟的匠人。舅舅像是知道我的梦想一样,他说还可以在屋顶为我建造一个小菜园。才几天时间,杂乱的顶楼被舅舅的巧手伺候得整整齐齐。
⑧那些日子,我就像一个刚分得土地的雇农,看着突然冒出来的财富,一时不知道要种些什么好。春天来了,我就忙着平整土地,再挖出一道道沟,把从母亲的土地上拔来的秧苗分种类栽上去。我的孩子一边捂着鼻子,一边嫌弃地看着我。我就学着母亲的样子,跟他讲些农民伯伯挑大粪的故事。我像一个勤劳的农民,看着自己的土地满心欢喜。
⑨那一年,我那一片小菜园里种出的辣椒、茄子、西红柿、金豆、小瓜供给太足,以致要央求邻居们帮忙。后来,像是所有邻居家的屋顶都漏雨了,他们就像我一样砌成菜园。我们在自己的小土地里播种快乐,卖力地耕种。品种也越来越多,菜地不够了,就找些泡沫箱子装上泥土,照样种菜种花。各种花草,各种蔬菜,让顶楼像一个超级空中花园。晚饭后,我们在顶楼上打发空余的时间,交换些种菜种花的经验。我的孩子放学回来时,一放下书包就往顶楼上跑去。我从他的嘴巴里知道,草莓红了几个,葡萄结了几串,有几只蜗牛……我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我的童年,与泥土亲近的童年。
⑩如今,四平村的孩子们都从村子前的路上一个个走远了。他们散居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有的甚至务工到了非洲。于是,村子里的人知道了遥远的毛里求斯和坦桑尼亚。很多人最关心他们一年的收入,而我的母亲,她更关心那里的土地上能种些什么。然而,我们都会在特定的日子里回到四平村。哭哭笑笑,光阴就老了。唯有土地是新的。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老去,新生。
①随着年岁增加,我越来越喜欢亲近泥土,也越来越惧怕人多的地方。我害怕别人和自己在夸夸其谈中,掉进尘世的种种悲哀。世界上的事物,唯有土地,最值得人类守护。我在一片小小的土地上,有想种啥就种啥的自由。我也完全理解了母亲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仿佛这世间,只有这土地从来不曾辜负过人,种瓜,种豆,种花,种果,种自己的心。
如今,我的身体正在向大地弯曲。我努力地活着,像母亲那样,做一个热爱土地的人。以期让自己有一天成为土地的一部分时,能与土地的干净相匹配。
内不答题
弥封线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从立春到大寒,土地上的故事多了去”一句既总领下文内容,又引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
B.文中对四平村的孩子们“散居在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的叙述,表达了作者对四平村人漠视
故土的批判。
C.文中大量运用“童年”“许多年了”“那一年”“如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使文章思路清晰。
D.文章以生动的笔触将对母亲的爱和感恩,对劳动的讴歌,对土地的热情、赞美以及思考融
入乡土生活画卷之中。
7.关于文中童年时“我”第一次学着母亲栽菜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采用童年视角及第一人称叙事,充满童趣和天真,真实、亲切,增强感染力。
B.“高兴得一头跳下两米高的地埂”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我”的兴奋状态。
C.“笑得像火辣辣的太阳”运用比喻等手法,写出了母亲的笑对“我”幼小心灵的伤害。
D.童年时学栽菜一事让“我”产生了念想,这对“我”未来的生活产生了影响。
8.第⑦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分)
9.文中说“世界上的事物,唯有土地,最值得人类守护”,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签①者,上也。诗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②,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③,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工 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然则近代之诗无取乎 曰:有之。吾取其合于古人者而已。国初之诗尚沿袭唐人:王黄州学白乐天,杨文公、刘中山学李商隐,盛文肃学韦苏州,欧阳公学韩退之古诗,梅圣俞学唐人平淡处,至东坡、山谷④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近世赵紫芝、翁灵舒辈,独喜贾岛、姚合之诗,稍稍复就清苦之风,江湖诗人多效其体,一时自谓之唐宗;不知止入声闻、辟支之果⑤,岂盛唐诸公大乘正法眼者哉!
(选自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有删改)
材料二:
太史公论《诗》,以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 昔先王之泽衰,然后变风发乎情;虽衰而未竭,是以犹止于礼义,以为贤于无所止者而已。若夫发于性止于忠孝者,其诗岂可同日而语哉!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选自苏轼《王定国诗集叙》,有删改)
[注]①言签:诗歌语言雕饰的痕迹。②羚羊挂角:羚羊以角挂树而眠,故无迹可寻。③凑泊:捉摸的意思。④山谷:黄庭坚,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自号山谷道人。⑤声闻、辟支之果:佛教术语,指小乘佛法的境界。⑥大乘正法眼:佛教术语,指大乘佛法,文中借指高超的境界或见识。⑦变风变雅:《诗经·国风》和《诗经·小雅》有正有变,反映太平盛世的诗是“正风”“正雅”,反映王道衰微、政治混乱的诗是“变风”“变雅”。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末流A甚者B叫噪C怒张D殊乖E忠厚F之风G殆以骂H詈为诗。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穷,指探究、推究,与《促织》“而心目耳力俱穷”中的“穷”意思相同。
B.海内,指国内,与《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中的“四海”意思相近。
C.就,指接近,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中的“就”意思不同。
D.而,表示转折关系,但是,与《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中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谓不涉及逻辑推理的思路、没有诗歌语言雕饰的痕迹,这样才是上等的诗歌。
B.近代诸公作诗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
C.严羽认为,近代诗中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也有可取之处,如江西诗派的诗就值得学习。
D.苏轼认为,古今以来杜甫的诗可以称第一,因为他终身不被重用,却不忘报效君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岂不工 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4分)
(2)以余观之,是特识变风变雅耳,乌睹《诗》之正乎 (4分)
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作者对作诗的看法,请分别简要概括二者的主要观点。(3分)
(四)阅读IV(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范德孺知庆州①(节选)
黄庭坚
阿兄②两持庆州节③,十年骐驎地上行。
潭潭④大度如卧虎,边头耕桑长儿女。
折冲⑤千里虽有余,论道经邦正要渠。
妙年出补父兄处,公自才力应时须。
春风旍⑥旗拥万夫,幕下诸将思草枯。
智名勇功不入眼,可用折箠笞羌胡。
[注]①庆州: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当时属于边疆地区。②阿兄:这里指范德孺的哥哥范纯仁。③节:古代符节,这里主要用于军事指挥。④潭潭:幽深。⑤折冲:《晏子春秋》上载有“不出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可谓折冲矣”,原指在酒席上谈判,可以制胜敌人于千里之外。⑥旍:同“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骐驎地上行”用驰骋的骏马来比喻“阿兄”范纯仁,突出了他的形象,非常生动。
B.“折冲千里虽有余”化用了《晏子春秋》的典故,称赞范纯仁在边陲远地能够运筹帷幄。
C.第九、十句写仪仗之盛和军容之壮,将士们的士气非常高昂,他们正期待着一场大战。
D.“折箠笞羌胡”指折鞭来鞭打羌胡,表达诗人希望范德孺能狠狠地教训敌人,彰显威名。
16.诗中描绘的“阿兄”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诗人为什么要描绘“阿兄”的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商隐《锦瑟》中,诗人化用庄周、望帝两个典故来营造朦胧迷离、悲戚哀怨意境的两句是“ , ”。
(2)李白善用夸张的手法,创作了许多瑰丽动人的诗句。如《早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句,透露出诗人遇赦的喜悦;又如《蜀道难》中的“ , ”两句,写山峰之高、山崖之险。
(3)古人将酒分为“清酒”和“浊酒”,并常在诗词中借此意象来表情达意。如含有“清酒”或“浊酒”的诗句有“ , ”。
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以前,我一直认为树的路在地下。一棵树要想往高处长,它就得拼命地把根往深处扎,在泥土与岩石中左冲右突,开僻出一条路来。然而,一个偶然机会,我发现树的另一半路竟然在天空。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秋后,我手里端着个照相机,像恋旧的鸟一样在即将销失的村里久久盘桓,想把整个村庄都装进镜头里带走。那棵伟岸的沙朴就是在此时进入我的视野的。拍树冠的时候,我的心不由得砰然一动,我无意中发现了一棵树生命深处的隐秘世界。
那棵沙朴的树冠可以用“硕大无朋”来形容,主干高耸,侧枝纷披。因为是深秋,树叶早已落尽,这就更显出枝干的虬曲与苍劲。扭结,弯曲,多么类似我们不平坦的生命与心灵历程。你看,那一枝,它本来是向北面伸展的,可是长着长着,路被另一根更强悍的枝干挡住了,于是,它不得不折腰——向东发展;然而,东面的空间也已被别人率先占领,无奈之下它只得曲线图存——向南突围……在经历了几番搏斗与失败之后,那被严重扭曲的肢体在天空中留下一个大大的“Z”字。凭感觉,我猜测那根树枝要走完那段曲折的路程,起码也得上百年的时间。其间的求索与挣扎、选择与痛苦,并不亚于我们人类历史上那次举世闻名的长征。
18.文中第一段和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含错别字的词语并改正。(3分)
19.文中画横线处句子若改为“于是,它不得不向东发展”,两句语义基本相同,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瓷乐器的历史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陶埙,距今有7000年之久,是现存最早的吹奏乐器,也是瓷乐器的前身。此后,①,比如唐代的瓷瓯,明代的
瓷笛、瓷箫。虽然这些瓷乐器多已失传,但 ② ,比如《乐府杂录》中就记述了唐代乐师善用瓷瓯进行奏乐,“率以邢瓯越瓯共十二只,旋加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明清文献也有很多关于瓷笛、瓷箫的记载。
现代瓷乐器的复兴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千年瓷都”之称的江西景德镇,一直致力于瓷乐器的研制。1985年,在受唐代“瓷瓯”的启发下,经过对原料的不断打磨与工艺的改进,率先由景德镇研制出以瓷盘为原材料的新型打击乐器“瓷瓯”。
瓷乐器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③。从选材、制坯、修坯、素烧、施釉到烧制,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心操作,这是确保其音乐性与观赏性得以实现的关键。用陶瓷制作乐器本就不易,让瓷乐器的各项音乐指标达标更难。制作瓷乐器,需要运用各种物理和声学知识。瓷器本身的胎质、厚度、烧结度、重量等都会对音准、音色、音质产生影响。有时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烧成的瓷乐器,音高不准或音色不好,只能弃之。瓷乐器从满足观赏需求到成为可演奏的乐器,需要匠人们付出相当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每件瓷乐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下列句子中的“相当”与文中加点的“相当”,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剑鱼攻击人类的情况并不常见,但它一旦被激怒,就会变得相当危险。
B.巡边35年,他在边境线上留下了13万余千米的足迹,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
C.为了确保乡村学生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当的教育资源,他们四处奔波。
D.乒乓球首局比赛中,两位选手实力相当,比分从9平一路战至11平。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爱因斯坦说:“问题的产生往往比问题的解决更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夸赞他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却很少夸赞他人提出问题的能力很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A
2. B
3. C
4.①时间串联:以 1980年火山爆发为起点 , 依次讲述 1982—1983年实验开展、实验结束 6年后 的观察以及2014年再次取样分析 , 时间线明晰 , 连贯呈现研究全过程 。②结构分明:开篇点 明火山的破坏性及有关研究猜想 , 中间详述实验过程与结果 , 结尾总结研究意义 , 结构完整而 分明 。③逻辑性强:文章介绍科学家以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试验 , 运用对照的方法分析实验 结果 , 以简洁、准确的语言阐述研究结论 , 思路清晰 , 逻辑性强。(每点 2分 , 答对两点给满分。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5.①巧用动物之力:北部囊鼠挖洞、翻土、排泄 , 能改善土壤、传播种子和微生物 。生态修复可引 入蚯蚓等"生态工程师”,借其行为改善土壤 , 创造利于生态恢复的条件 。②发挥微生物的作 用:真菌等微生物助植物生长 , 北部囊鼠还增加了微生物多样性 。修复时应保护、引入关键微 生物 , 维持其多样性 , 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③改良土壤:北部囊鼠让土壤的透气性与肥力得 以提升 。工程中可通过添加有机物、种植绿肥等改良土壤结构与提升土壤肥力 。④树立系统 观念:生态修复是长期过程 , 要树立系统观念 , 综合考量各种要素 , 实现生态系统全面恢复。 (每点 2分 , 答对三点给满分 ,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6. B
7. C
8.①交代了"我”屋顶小菜园的来历 , 与前文第 ②段中的" 我常常庆幸在高楼森林里能拥有一方
小土地”形成照应 。②自然引入下文对在屋顶小菜园种菜以及满心喜爱等感受的叙述 。③
化了情感 , 表达了作者对土地亲近的情感。(每点 2分 ,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9.①土地从来不曾辜负过人 , 让人们收获劳动果实 , 获得财富 。如文中说的“我那一片小菜园里 种出的辣椒、茄子、西红柿、金豆、小瓜供给太足”等 。②土地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 , 如文中 说的“它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老去 , 新生”。③土地富有生机和活力 , 不仅是物质载体 , 更 是文化、记忆和情感的容器 。如文中母亲对土地的热爱、土地承载了“我”的梦想和“我”对土 地的亲近等 。④土地为人们带来的喜悦、幸福感 , 是人们的精神归属 。如文中所说的童年“在 土地上收获的第一次幸福”等。(每点 2分 , 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的 酌情给分)
10. BDG[(原文标点)其末流甚者 , 叫噪怒张 , 殊乖忠厚之风 , 殆以骂署为诗。] 11. A(“而心目耳力俱穷”中“穷”的意思是“穷尽、用尽”,两个“穷”意思不同)
12. C(“近代诗中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也有可取之处 , 如江西诗派的诗就值得学习”错误 , 江西 诗派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写诗的 , 没有沿袭古人的诗法 , 江西诗派的诗并不合于古人的 作品)
13.( 1)(这样的诗)难道不精巧吗 终究不是古人那样的诗 。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 味方面 , 有所欠缺吧。(得分点:“工”“盖”“歉”各 1分 , 句意 1分)
(2)以我的观察来看 , 这只是理解《诗经》中的“变风”“变雅”罢了 , 哪里能看到《诗经》的正统 气象呢 (得分点:“特”“识”“正”各 1分 , 句意 1分)
14.①材料一认为 , 作诗需要别样的才能和意趣 , 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 , 要重视诗的意趣和韵味 , 主张沿袭唐朝时的某些诗法。(2分)②材料二以杜甫为例 , 提出作诗应发于情理、止于忠孝 的观点 , 强调了诗歌的忠孝之情。(1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的酌情 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
作诗需要别样的才能,这与学问的多少没有关系;作诗需要别样的意趣,这与抽象的说理没 有关系 。然而不多读书,不深入探究事物的道理,就不能达到诗歌艺术的极致境界,所谓不涉及 逻辑推理的思路、没有诗歌语言雕饰的痕迹,这样才是上等的诗歌 。诗,是吟咏内心情志的 。盛 唐的诗人重在诗的意趣,有如羚羊挂角,没有踪迹可求 。所以他们诗歌的高妙处,透彻玲珑, 不 可捉摸,好像空中的声音,形貌的色彩,水中的月亮,镜中的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近代诸公对 这个问题有特别的理解,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这样的诗)难道不精巧 吗 终究不是古人那样的诗 。 大概在一唱三叹的婉转悠长的韵味方面,有所欠缺吧 。 而且他们 的作品多致力于使用典实,不讲求神韵情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全篇读完,也不知主 旨何在 。他们的末流更严重,(写诗时)叫嚣发怒、气势张扬,大大违背了忠厚的传统,几乎以谩 骂攻汗为诗 。诗到了这种地步,可说是一种厄运了。
那么近代的诗就没有可取的吗 回答说:有可取的 。我取那些合于古人的作品罢了 。本朝 初期的诗还在沿袭唐人:王黄州(王禹僻)学白居易的诗风,杨文公(杨亿)、刘中山(刘筠)学李商 隐的诗风,盛文肃(盛度)学韦苏州(韦应物)的诗风,欧阳公(欧阳修)学韩退之(韩愈)的古诗体,
梅圣俞(梅尧臣)学唐人平淡的诗风 , 到了苏东坡(苏轼)、黄山谷(黄庭坚)才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写诗 , 学习唐人的诗风就发生了变化 。 山谷道人(黄庭坚)在字句上更是下了很深的功夫 , 他那 套诗法后来盛行海内 , 称为江西诗派 。近世赵紫芝、翁灵舒等人 , 唯独喜欢贾岛、姚合的诗 , 又稍 稍接近清苦的诗风 , 江湖派诗人大多效仿这种诗体 , 一时自称是唐诗的正宗;不知道他们仅仅进 入声闻、辟支的小乘境界 , 哪里像盛唐诸公达到了大乘正法的境界呢!
材料二 :
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认为“《国风》抒发男女之情却不过度放纵,《小雅》表达怨愤指 责却不悖乱礼法”。 以我的观察来看 , 这只是理解《诗经》中的“ 变风”“ 变雅”罢了 , 哪里能看到 《诗经》的正统气象呢 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了 , 然后“ 变风”这种诗体就从人们的情感中产生出 来了 ;虽然世道衰败但先王的教化尚未完全消亡 , 因此这些诗歌还能在礼义的范围内有所节制 , (人们)认为这比那些毫无节制的作品要好罢了 。至于那些从情感出发却最终归结于忠孝大义 的诗歌 , 难道能和“ 变风”“ 变雅”相提并论吗! 古往今来的诗人众多 , 杜甫可以称第一 , 难道不是 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 , 终身不被重用 , 却连一餐饭(的功夫)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15. D("表达诗人希望范德孺能狠狠地教训敌人 , 彰显威名”分析不当 , 诗人希望范德孺不要追
求"智名勇功”,只需对"羌胡”略施教训即可 , 诗人期望不要轻启战端 , 认为守边之道在于能 安边定国)
16.( 1)①" 阿兄”是一个能镇守边疆和经邦治国的将帅形象 。②他曾两度镇守庆州 , 如卧虎镇 边 , 使敌人望而生畏 , 不敢轻举妄动;他十年间劝民耕桑 , 使他们生儿育女 , 安居乐业。(每点 2分 ,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诗人描绘" 阿兄”的形象 , 是要用他的事迹和功业来勉励范德孺 , 希望他像兄长一样安边 定国。(2分 , 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17.( 1)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示例一: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示例二: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示例三: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每空 1分 , 若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 , 该空 均不给分 。第(3)题若有其他符合语境的答案 , 也可给分]
18.①"开僻”修改为"开辟”,②"销失”修改为" 消失”,③ "砰然一动”修改为" 怦然一动”。(指出 一处并修改正确给 1分 , 两处给3分)
19.原句将沙朴树枝人格化,(1分)更能突显沙朴树枝在不平坦的生命历程中痛苦求索、坚强突 破的品格。(3分 , 意思答对即可)
20.1985年 , 在唐代"瓷瓯”的启发下 , 经过对原料的不断打磨与工艺的改进 , 景德镇率先研制出 以瓷盘为原材料的新型打击乐器" 瓷瓯”。(每处 2分,"在受唐代‘瓷瓯》的启发下”句式杂 糅,"率先由景德镇研制出以瓷盘为原材料的新型打击乐器‘瓷瓯》”成分残缺且语序不当 , 其 他修改方法符合语法要求即可给分)
21.①不同的瓷乐器陆续出现 ②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它们的记录 ③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完
成(每处2分 。如有其他答案 , 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22. A(A项 , 副词 , 表示程度高 , 与文中加点的“相当”意义、用法相同;B项 , 动词 , 两方面差不 多 , 配得上或能够相抵;C项 , 形容词 , 适宜、合适;D项 , 动词 , 两方面差不多)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