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核心素养教案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核心素养教案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1.2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核心素养教案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以沉浸式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仿佛亲临 1949 年长江岸边的战地现场,跟随新闻记者的视角感受战役推进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体会新闻写作时对信息筛选、语言锤炼的严谨过程。深入品味文本中 “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等表述既精准传递战况,又彰显胜利气势的语言特色,在分析 “冲破”“击溃” 等动词的表达效果中,提升对新闻语言准确性与感染力的把握能力,能够模仿此类语言风格进行简单的场景描述。
思维发展与提升:系统梳理新闻的基本概念,包括消息的定义、结构组成(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 “真实、及时、简明” 的核心特点。通过 “新闻要素提取”“结构划分” 等阶梯式任务,逐步建立新闻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结合课堂模拟的战地情境,尝试从不同角度(如前线记者、后方编辑)构思新闻内容,培养逻辑梳理、信息整合以及创新表达的思维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设计多层次的朗读活动,从初读感知文本节奏,到再读把握情感基调,最终达到有感情地诵读,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语调中,体会文字背后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无畏和战役胜利的磅礴气势。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在简洁叙事中蕴含的强大情感力量,如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中 “均是” 一词所体现的必胜信念,进而尝试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重要场景。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补充渡江战役中 “木船打军舰” 等具体战例,让学生直观感受人民解放军在装备劣势下创造的战争奇迹,深刻理解革命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结合当下国家发展的成就,如现代化国防建设、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树立 “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的意识,主动传承 “不畏艰难、奋勇向前” 的革命精神,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精准把握新闻核心内容:通过逐段梳理文本信息,明确三路大军的渡江时间、作战区域、战斗成果等关键内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渡江战役打破国民党长江防线、加速全国解放的重大历史意义,认识到这一事件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民心向背的必然结果,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赏析文本语言特色:聚焦 “百万”“横渡”“冲破”“击溃” 等关键词句,分析其在传递数量规模、行动态势、战斗强度等方面的精准性。对比 “渡过” 与 “横渡”、“击败” 与 “击溃” 的表达差异,体会作者根据战况选择词语的匠心,理解新闻语言在准确传递信息的同时,如何通过词语的选择营造特定氛围、表达情感倾向。
教学难点
建立新闻知识体系并实现迁移运用:新闻知识较为零散,学生容易出现 “学过就忘”“学用脱节” 的问题。需要通过 “理论讲解 — 文本实例分析 — 模拟实践运用” 的闭环设计,让学生在具体任务中理解知识要点。例如,在掌握新闻结构后,能够自主分析其他新闻作品的结构组成;在明确六要素后,能快速从各类信息中提取关键要素并组织成规范的新闻片段。
通过情境体验完成新闻写作实践:八年级学生缺乏新闻写作经验,难以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写作能力。需要降低实践难度,先从 “补全新闻导语”“为事件拟写标题” 等基础任务入手,再逐步过渡到完整的消息写作。同时,通过提供写作框架、展示优秀范例、小组互评修改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导语概括核心、主体详述过程” 的写作逻辑和简洁明了的语言风格。
教学设想
本单元作为统编教材中首个以 “活动探究” 为特色的单元,打破了传统 “阅读 + 写作” 的单一模式,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围绕 “读新闻写新闻” 的核心任务,将 “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三个子任务有机融合,让学生在 “学 — 练 — 用” 的过程中掌握相关技能。
为帮助学生深化对消息这一文体的理解,采用群文阅读策略: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与《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固体运载火箭》组成阅读组合。这三篇文本在内容上分别涉及战争、文化、科技三大领域,能够让学生看到消息在记录不同类型重大事件时的应用价值;在形式上,都遵循消息 “结构清晰、语言简明” 的共性特点,且在具体表达上各有特色 —— 本文语言雄壮有力,《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客观平实,《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首次成功发射固体运载火箭》精准专业。通过对比阅读,学生既能把握消息的普遍规律,又能感受不同风格的表达魅力,为后续的新闻写作提供丰富的示范样本。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 “素养进阶”:从基础的语言感知、知识理解,到中等层次的分析运用、鉴赏评价,最终达到高阶的实践创造、文化认同,每个环节都设置与之匹配的任务,确保学生的能力提升有明确的路径和支撑。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设计分层递进的朗读活动,初读时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感知文本的整体节奏;再读时引导学生关注 “百万”“横渡” 等关键词,读出语言的气势;分角色朗读时,让不同小组分别扮演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报道者,通过语气的差异展现三路大军的作战特点;最后进行配乐朗读,在激昂的音乐背景中,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战役胜利的豪情。
讨论探究法:以 “问题链” 驱动小组合作,从基础问题 “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到进阶问题 “为什么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东路军”,再到深度问题 “文中的议论句有何作用”。每个问题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鼓励学生结合文本说出自己的见解,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适时引导,确保探究方向不偏离核心目标。
情境互动法:创设多样化的模拟情境,如 “战地记者直播间”,让学生手持模拟记者证,结合动态地图向 “观众” 报道三路大军的渡江进展;“新闻编辑部” 活动中,小组合作对课堂生成的新闻片段进行修改润色,从标题优化、导语提炼、语言精简等方面进行实践。通过真实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运用所学知识,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资源:精心筛选的渡江战役历史影像片段(时长 3 分钟),包含解放军登船出发、突破防线等真实画面,搭配简洁的旁白介绍;长江防线动态地图,能够直观展示国民党兵力部署(标注 70 万兵力分布区域)和解放军三路大军的进军路线(用不同颜色箭头区分);重点字词注音动画,通过 “点击显示拼音 — 播放发音 — 展示词义” 的互动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字词;激昂的配乐音频(如《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片段),用于朗读环节烘托氛围。
学习材料:新闻要素思维导图卡片(正面为要素名称,背面为具体解释和文本实例);三路大军进军路线图(纸质版,每人一份,可用于标注作战要点);现代新闻范文节选(选取近期国内重大事件的消息报道,如航天发射、重大工程竣工等,标注出标题、导语、主体等部分);空白新闻写作稿纸(印有标题、导语、主体等提示栏)。
互动工具:小组任务卡(明确每个探究环节的任务要求、完成时间、评价标准,如 “新闻拆解赛” 任务卡上注明 “在 5 分钟内找出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每找对一处得 2 分,标注准确再加 1 分”);模拟记者证(印有 “战地记者” 字样和班级姓名,增强角色扮演的代入感);课堂积分卡(用于记录小组在互动活动中的得分,课后可兑换小奖品);评价量表(包含 “信息提取准确性”“语言表达规范性”“团队合作积极性” 等维度)。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约 5 分钟)
播放战地通讯影像片段(1 分钟):画面中呈现烽火连天的战场、穿梭传递信息的通讯员、正在撰写报道的战地记者等场景,配合低沉而富有感染力的旁白:“1949 年,长江岸边,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正在打响,而这些文字和电波,正将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
互动任务 “烽火传信”:
提问:“战争年代,信息传递非常困难,人们如何快速了解前线的战况?大家课前收集了哪些战地信息传递的故事,愿意和大家分享吗?”
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如鸡毛信的故事、地下电台的运作等),教师适时点评:“这些故事让我们看到,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在战争中至关重要。而新闻报道,就是当时传递前线消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1.揭示课题:“1949 年 4 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强渡长江,这场战役的胜利改写了中国历史。当时,新华社的记者第一时间记录下这一壮举,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报道,感受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背景介绍(约 8 分钟)
动态演示: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长江防线地图,随着讲解逐步标注国民党兵力部署:“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不甘心失败,在宜昌到上海的 1800 多公里长江沿线,部署了 115 个师约 70 万人,还安排了 100 多艘舰艇和空军部队防守,试图凭借长江天险阻挡解放军前进。” 同时用红色圆圈标注重点防御区域(如江阴要塞)。
角色代入互动:
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生活在长江岸边的百姓,听到国民党有 70 万兵力防守长江的消息,心里会想些什么?又会对未来有怎样的期待呢?”
给予学生 1 分钟思考时间后,邀请 3 名学生分享想法。教师总结:“大家的期待其实也是当时全国人民的心声 —— 渴望和平,期待解放。”
补充历史背景:“1949 年 4 月 20 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谈判破裂。4 月 21 日,毛泽东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解放军从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 500 多公里战线上,同时发起渡江战役。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新闻,就是 4 月 22 日晚上,新华社从前线发回的报道。”
1.认知铺垫:强调 “这篇新闻不只是简单地告诉大家‘仗打赢了’,更像一声号角,让全国人民看到胜利的希望,感受到解放军的强大力量。”
文体介绍:新闻(约 10 分钟)
概念解析:通过 PPT 展示 “新闻(消息)” 的定义 ——“对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进行迅速、准确、简明报道的一种文体”,配合思维导图呈现核心特征:“事实是基础(真实)、速度要领先(及时)、语言求精炼(简明)”。
互动探究 “新闻大拆解”:
展示一则校园新闻范例(如《我校第二十届秋季运动会隆重开幕》):“本报讯 10 月 26 日上午 8 时,我校第二十届秋季运动会在操场隆重开幕。全校 2000 余名师生参加了开幕式,校长在致辞中鼓励运动员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开幕式上,各班级方阵依次入场,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
任务布置:“请小组合作,在 3 分钟内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来。”
小组汇报后,教师总结新闻基本结构:“标题像‘眼睛’,概括主要内容;导语是‘开头’,总述核心事实;主体为‘躯干’,详细展开内容。” 随后延伸介绍新闻分类:“根据内容不同,新闻可分为动态新闻(如运动会开幕、战役进展)、综合新闻(如学期总结)、典型报道(如优秀学生事迹)等,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动态新闻。”
1.判断实践:出示 3 条信息:
“我校下周将举办科技节”(真实、即将发生,符合新闻特点)
“如果下雨运动会可能延期”(推测性内容,不符合 “真实” 要求)
“小明认为科技节很有意义”(个人观点,不符合 “客观” 要求)
让学生结合新闻 “真实、及时、客观” 的要求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强化对新闻基本特点的理解。
诵读训练(约 10 分钟)
1.字词通关:
投影展示重点字词及注音:芜(wú)湖、荻(dí)港、溃(kuì)退、锐不可当(dāng)、歼(jiān)灭、要塞(sài)、业已。
互动游戏 “词语冲锋”:
规则:各小组依次选派代表,随机抽取字词卡片,正确朗读并解释含义得 1 分;用该词造句(如用 “锐不可当” 造句:“解放军像锐不可当的洪流,冲破了敌人的防线”)且语句通顺得 2 分。
过程:教师计时,每组轮流作答,累计得分计入小组积分。
小结:强调 “锐不可当”“溃退” 等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 前者体现解放军气势,后者描述敌军状态。
1.分层朗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完后提问:“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体现战役的气势?”(引导学生找出 “百万大军”“横渡”“冲破” 等)
第二遍(分组朗读):将班级分为三组,分别朗读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相关内容,读完后对比:“不同小组朗读的部分,在叙述节奏上有什么差异?”(中路军 “首先突破”,节奏平稳;东路军 “激战整天”,节奏紧张)
第三遍(配乐朗读):播放《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片段,要求学生带着 “胜利进军” 的豪迈语气朗读全文,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
合作探究,品读赏析(约 20 分钟)
1.新闻六要素梳理:
发放任务卡(含六要素提示框),明确任务:“结合课文内容,在 5 分钟内填写六要素信息,小组内互相检查。”
成果展示:邀请小组代表结合动态地图,边指认边汇报:“中路军从安庆芜湖线渡江,西路军在九江到安庆段进军……”
教师总结关键信息:
时间:1949 年 4 月 20 日夜至 22 日 22 时(强调 “日夜兼程” 体现战役的紧张)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的 1000 余华里战线(用地图标注长度,让学生感知战线之长)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突出 “百万” 体现规模之大)
起因: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先后突破防线,展开渡江作战
结果:占领广大地区,控制战略要地(如江阴要塞)
1.新闻结构分析:
小组竞赛 “新闻拆解赛”:“请在 5 分钟内找出本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标注在课本上。完成最快且准确的小组得 5 分。”
评价反馈后,重点解析各部分作用:
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百万” 写出兵力之多,“横渡” 体现主动进攻姿态,13 个字概括核心事件,简洁有力。
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 日 22 时电”:“新华社” 表明权威来源,“长江前线” 说明地点,“22 日 22 时” 体现时效性(战役 21 日发起,22 日即报道),让读者相信信息真实可靠。
导语(开头两句):“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概括整体战况,“均是” 一词彰显胜利的全面性。
1.主体层次探究:
自主划分层次后,同桌交换检查,修正错误。
聚焦讨论问题:
问题 1:“为什么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东路军?”(中路军 “首先突破”,按时间顺序;西路军与中路军 “所遇敌情甚为微弱”,情况相似,放在一起;东路军 “抵抗较为顽强”,后写形成高潮)
问题 2:“东路军部分为何详写战斗过程?”(通过 “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等描述,突出战斗的激烈,反衬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小组发言后,教师总结:“作者根据战况特点和叙述逻辑安排顺序,让文章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1.表达特色赏析:
问题链引导:
“文中除了讲‘谁在打仗、怎么打的’,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吗?找出相关句子。”(定位议论句:“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 都很泄气”)
“这段议论有什么作用?”(从军事和政治两方面分析胜负原因,既解释了战况,又点明 “正义必胜” 的道理,让读者更理解胜利的必然性)
语言品析:对比 “渡过长江” 和 “横渡长江”,“横” 字不仅写出 “从这岸到那岸”,更体现出 “不可阻挡、主动出击” 的气势,让学生体会新闻语言的精准与生动。
拓展延伸(约 15 分钟)
1.群文对比阅读:
分发《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节选(导语:“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 年 12 月 10 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小组合作完成对比表格:
| 篇目 | 导语特点 | 主体展开方式 | 语言风格 |
|---|---|---|---|
| 本文 | 概括战役全局,突出气势 | 按三路大军进军顺序 | 雄壮有力,充满豪情 |
| 诺贝尔奖 | 列举获奖信息,客观平实 | 按奖项类别分别介绍 | 简洁准确,中性客观 |
汇报交流后,总结:“不同新闻因报道内容不同,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会有差异,但都遵循‘真实、简明’的原则。”
1.情境实践 “战地报道”:
任务:“假设你是战地记者,以‘东路军突破江阴要塞’为素材,写一则 150 字左右的消息,要包含标题、导语、主体。”
写作指导:“标题要概括核心事件,导语说明‘何时、何地、发生了什么’,主体补充‘怎么打的、结果如何’。”
展示评价:选取 3 篇作品,用 “新闻要素完整度”“语言准确性”“是否有气势” 三个维度进行点评,如 “这篇的标题‘东路军攻克江阴要塞’很准确,但导语可以更简洁些”。
课堂小结(约 5 分钟)
1.知识复盘:“新闻知识知多少” 抢答赛,提问:
“新闻六要素指什么?”(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消息的基本结构包括哪几部分?”(标题、电头、导语、主体)
“电头的作用是什么?”(表明消息来源、时间、地点,体现真实性和时效性)
答对的小组获得积分,巩固所学知识。
1.情感升华:
提问:“70 多年后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报道,除了了解历史,还能感受到什么?”
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这篇新闻记录的不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更是一种精神 —— 解放军的英勇无畏、为人民解放而战的坚定信念。今天的和平生活,正是这样的胜利换来的。希望大家记住历史,传承这种奋勇向前的精神。”
布置作业
基础作业(必做):选取一则近期时事新闻(如 “神舟十八号发射成功”),分析其结构要素(标题、导语、主体)和六要素,撰写 300 字左右的分析报告,要求条理清晰。
拓展作业(选做):以 “校园运动会开幕” 为素材,写一则消息(300 字左右),包含标题、导语、主体,语言力求简洁准确,可参考课堂所学的新闻写作方法。
实践作业(鼓励做):利用周末采访一位长辈,询问其是否了解 “渡江战役” 相关故事(如听家人讲述的经历、看过的相关影像等),记录关键信息,整理成 500 字左右的短通讯,下节课分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