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核心素养教案设计)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通过沉浸式阅读,仿若置身中国航天发射现场:从火箭燃料加注时的管道嗡鸣,到点火升空时的地动山摇,再到航天员挥手进驻空间站的画面传来,完整感受整个激动人心的历程。深入体会文中 “首次”“自主建造” 等表述的关键作用 ——“首次” 明确了事件的开创性,此前我国航天员虽进入太空,却从未进驻过自主建造的空间站;“自主建造” 彰显国家航天实力,从设计到零部件生产均由我国独立完成,不受制于他国。剖析 “发射”“对接”“进驻” 等动词的表达效果:“发射” 体现火箭克服地球引力的磅礴力量,背后是燃料配比、轨道计算等技术支撑;“对接” 展现航天器厘米级精准操作,依赖先进导航与控制系统;“进驻” 标志任务进入新阶段,包含适应太空环境、开展工作等内涵。通过分析这些词语,提升对新闻语言准确性、专业性的感知能力,并能模仿这种风格描述科技场景(如科技节无人机的调试、飞行与降落)。思维发展与提升系统梳理新闻及科技新闻的核心概念:涵盖消息的定义、结构(标题、电头、导语、主体等)、六要素,以及科技新闻 “科学性、及时性、准确性” 的特点。不仅要理解概念字面意义,更要明确其传播价值 ——“科学性” 是科技新闻的生命线,确保内容符合物理原理;“及时性” 能第一时间传递航天动态,满足公众信息需求。通过 “提取要素”“划分结构”“分析原理” 等任务搭建知识体系。在模拟航天情境中,从不同视角解读新闻:航天专家用 “微波雷达导航” 解读对接技术,新闻记者用 “太空穿针引线” 通俗化表达,普通民众聚焦 “国家自豪” 的情感共鸣。在实践中锻炼逻辑思维、信息整合及科普表达能力。审美鉴赏与创造开展分层朗读活动:初读感知节奏,如 “点火 —— 升空!” 的急促停顿;再读体悟情感,朗读 “开启载人航天新篇章” 时要读出豪迈感。在抑扬顿挫中感受文字力量,体会每个词语承载的航天人付出与国家进步。引导发现文本中的情感表达:“自主建造的天宫空间站” 蕴含民族自豪,“顺利进驻” 传递安心喜悦。鼓励学生用类似风格描述生活中的科技场景,如 “智能机器人随指令起舞,关节转动展现科技灵动”。文化传承与理解补充中国航天里程碑事件: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让中国跻身航天大国,2003 年神舟五号实现载人飞天,如今空间站建成使我国成为第三个拥有空间站的国家。让学生感受航天人在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下创造的奇迹,明白每次突破都凝聚着数十年心血(如航天员承受数倍体重过载训练)。联系当下科技成就:5G 实现高速数据传输,高铁运营里程突破 4 万公里。引导学生传承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的航天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激发科学兴趣与探索欲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把握新闻核心内容:通过逐句分析明确关键信息 ——2021 年 6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发射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我国最早、最大的发射基地,具备成熟设施与团队),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经严苛选拔,需通过失重模拟等训练)。事件经过为火箭发射、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对接、航天员进驻。结合背景可知,这标志我国载人航天从短期飞行迈向长期驻留,能开展长期科学实验,是科技实力的集中体现。赏析语言特色:聚焦 “首次”“自主”“成功”“顺利” 等关键词 ——“首次” 强调历史性,“自主” 凸显技术独立,“成功”“顺利” 表明任务圆满。对比 “进入” 与 “进驻”:前者仅指动作,后者包含长期工作生活的内涵。体会作者用词匠心,领悟科技新闻语言在准确表意的同时,传递对国家成就的自豪。教学难点建立科技新闻知识体系并迁移运用:科技新闻涉及新闻知识与航天术语,学生易混淆。通过 “理论讲解 — 实例分析 — 模拟实践” 闭环教学:先讲新闻结构理论,再结合本文分析标题、导语,然后让学生分析《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的结构;从本文提取六要素后,再从 “嫦娥六号发射” 报道中提取,最终能整合科技信息写成新闻片段。开展科技新闻写作实践:学生缺乏写作经验,从基础任务入手 —— 先补全导语、拟写标题,再过渡到完整写作。提供框架(标题:事件核心;导语:时间 + 地点 + 结果;主体:经过 + 意义),展示范例并组织互评(从要素完整性、语言科学性等维度),助力掌握写作逻辑与风格。教学设想本单元作为首个 “活动探究” 单元,以 “读新闻写新闻” 为核心,融合 “阅读、采访、写作” 实践。采用群文阅读:将本文与《我国成功发射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组合,三篇涵盖航天、量子科技领域,均遵循 “结构清晰、语言简明” 特点,却各有风格 —— 本文庄重自豪,量子卫星报道客观专业,嫦娥五号报道精准详实。通过对比,学生能把握科技消息规律,积累写作范例。教学注重 “素养进阶”:从语言感知(认识生字词)到分析运用(赏析关键词),再到实践创造(写作新闻)。每个环节设置匹配任务,如朗读助语言感知,讨论促分析运用,为能力提升提供清晰路径。教学方法诵读法分层朗读:初读时教师范读标注易错音(如 “载人(zài)”“对接(duì)”)和停顿,学生跟读感知节奏 —— 描述发射时语速稍快,描述意义时语速稍缓。关键词朗读:让学生圈出 “首次”“自主” 等词,思考情感后朗读。教师指导:读 “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时,重读 “首次”“自己的”,体现自豪;读 “自主建造” 时语调上扬。分角色朗读:航天专家角色要沉稳专业,新闻主播角色要客观且带喜悦。朗读前引导角色代入:“作为专家,介绍技术时语气要自信;作为主播,要平衡客观与情感。”配乐朗读:用《英雄的黎明》《航天圆舞曲》烘托氛围,让学生闭眼想象发射场景后朗读,增强情感表达。讨论探究法问题链驱动:从 “报道了什么事件”(基础)到 “哪些词语体现技术先进”(进阶),再到 “语言准确性对传播科技知识的重要性”(深度)。小组合作:每个问题讨论 3-5 分钟,鼓励发表见解。如讨论 “体现技术先进的词语” 时,学生可能提到 “精准对接”“自主研发”。教师适时引导,确保探究不偏离核心。情境互动法“航天直播间”:学生持模拟记者证,结合动态地图报道,介绍发射时间、过程及意义。“观众” 可提问(如 “空间站有哪些功能”),报道者解答,增强互动与知识运用。“科技新闻编辑部”:提供有瑕疵的新闻片段(如标题不精炼、导语缺要素),小组合作修改。明确标准(标题概括核心、导语含要素等),修改后展示并说明理由,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源发射影像(5-8 分钟):含火箭升空、指挥中心场景、飞船对接、航天员进驻画面,配旁白 “2021 年 6 月 17 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十二号载着三名航天员升空”,让学生直观感受。空间站动态地图:展示各舱段布局(天和核心舱为控制中心,实验舱用于科研),动画演示飞船对接路径及步骤(如 5 公里处调整姿态)。字词动画:点击 “载人” 显示拼音、发音、词义及语境 “载人飞船”;点击 “对接” 同理。配乐:《英雄的黎明》《航天圆舞曲》等,用于朗读环节。学习材料要素思维导图卡片:正面要素名称,背面解释与实例(如时间:2021 年 6 月 17 日)。载人航天路线图(纸质):时间轴标注 1999 年神舟一号到 2021 年神舟十二号的历程,附文字和图片(如神舟五号旁附杨利伟照片),学生可标注关键事件。科技新闻范文:节选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等报道,标注标题、导语等并批注(如导语 “2021 年 5 月 15 日,天问一号着陆火星” 批注 “含时间、事件”)。写作稿纸:印有标题、导语、主体提示栏,附说明(如 “导语:50 字内概括事件”)。互动工具小组任务卡:明确任务、时间、评价标准(如 “5 分钟提取六要素,找对 1 处得 2 分,解释合理加 1 分”),彩色印刷突出重点。模拟记者证:印有 “航天记者” 及姓名,背景有火箭图案,增强代入感。积分卡:记录小组得分,课后积分最高组可兑换航天主题文具。评价量表:含 “信息提取准确性”“语言科学性” 等维度,分优、良、中并附标准(如优:提取所有信息并解释意义)。教学过程导入设计(约 5 分钟)播放影像(1 分钟):从远古星空壁画到加加林飞天,再到中国 “东方红一号”、神舟飞船,配旁白:“人类从未停止探空,中国航天人也留下坚实足迹。今天聚焦 —— 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互动分享:提问 “你知道哪些航天工程?航天员在太空如何生活?” 邀请 2-3 名学生分享(如嫦娥工程、航天员吃特制食物),教师肯定:“大家对航天很关注,这些成就凝结着航天人汗水。”揭示课题:“2021 年 6 月 17 日,聂海胜等航天员进入‘天宫’空间站,这消息振奋国人。让我们走进新闻,感受那一刻。”背景介绍(约 8 分钟)动态演示:展示载人航天历程图,讲解关键节点 ——1999 年神舟一号验证技术,2003 年神舟五号实现飞天,2008 年翟志刚太空行走,2011 年天宫一号升空,如今进入空间站时代。角色互动:提问 “若你是航天工程师,看到航天员进驻空间站有何感受?” 学生分享后,教师总结:“航天人攻克太阳翼、再生生保等技术难关,才换来今天的成就。此次航天员将驻留 3 个月,验证空间站功能。”认知铺垫:强调 “这不仅是任务成功,更是科技实力与航天精神的体现,激励我们在科技领域突破。”文本研读(约 20 分钟)初读感知,梳理要素发放新闻要素思维导图卡片,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用不同符号标注六要素(时间用 “△”,地点用 “○”,人物用 “□”)。小组合作核对标注结果,派代表结合动态地图汇报:“2021 年 6 月 17 日(时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地点),聂海胜等航天员(人物),为验证空间站功能(起因),经火箭发射、飞船对接(经过),成功进驻空间站(结果)。”教师点评:“大家准确提取了核心要素,注意‘进驻’不仅是‘进入’,还包含 3 个月驻留的含义,这是新闻语言的精准之处。’’再读分析,拆解结构开展 “结构拆解赛”:小组在 5 分钟内找出标题、导语、主体,用荧光笔标注并说明依据。成果展示:标题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用 “首次” “自己的” 突出核心价值,概括全文。导语(开头 1-2 句):浓缩六要素,“2021 年 6 月 17 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在酒泉发射后进入天宫空间站”。主体:按 “发射 — 对接 — 进驻” 顺序展开,补充技术细节(如 “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和任务意义。对比群文:“与《嫦娥五号采样返回》相比,本文导语更简洁,因事件焦点更集中。”精读品析,鉴赏语言聚焦动词:让学生用 “△” 标出 “发射” “对接” “进驻”,讨论:“这些词能否替换成‘升空’ ‘连接’ ‘进入’?”(“发射” 含主动推送之意,“对接” 强调精准度,“进驻” 体现长期驻留,无法替换)。关键词赏析:“自主建造” 中的 “自主” 能否删去?(不能,删去则无法体现技术独立,失去民族自豪感)。议论句作用:找出文中评价性语句(如 “标志航天事业新阶段”),分析其作用 —— 既总结成果,又升华意义。拓展延伸(约 15 分钟)群文对比阅读分发《我国成功发射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节选,小组完成对比表:篇目 语言风格 结构特点 情感表达本文 庄重自豪 导语极简,主体按流程展开 突出民族自信量子卫星 客观专业 导语列数据,主体讲功能 侧重科学价值总结:科技新闻因内容不同,风格有差异,但均需 “准确 + 简明”。情境写作实践任务:以 “学校科技节无人机表演成功” 为素材,写 150 字消息。提供框架:标题:需含 “科技节” “无人机” “成功”导语:时间 + 地点 + 事件(如 “10 月 26 日,我校科技节无人机表演成功完成”)主体:补充经过(如 “20 架无人机组成‘航天’图案’’)和意义范文引路:展示教师写的范例,标注 “用‘组成图案’替代‘飞成样子’ ’’ 等修改点。小组互评:用评价量表从 “要素完整” “语言准确” 打分,推荐优秀作品在班级展示。课堂小结(约 5 分钟)知识回顾:用 “航天知识转盘” 游戏(转动转盘抽取问题)复习 ——“科技新闻六要素是什么?” “ ‘对接’与‘连接’的区别?’’情感升华:播放航天员从空间站向地球问好的视频,提问:“此刻你想对航天人说什么?”(如 “感谢你们的坚守,我要传承航天精神”)。作业布置:基础:给家人讲解 “空间站建造” 新闻,录制 3 分钟视频。提升:以 “班级机器人比赛” 为素材写消息,模仿本文结构。拓展:采访科学老师,了解 “航天科技对生活的影响”,整理成短通讯。板书设计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要素:时 地 人 因 经 果语言:精准(发射/对接)情感(自主/首次)精神:航天精神——探索 坚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