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牧童谣》教案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牧童谣》是《唱游音乐·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童谣》第1课。它是一首湖北民歌,3/4拍,五声商调式。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用一问一答形式描绘田野风光,抒发小牧童愉快心情。歌曲多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和编创歌词。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但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我管控和理解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及时管控课堂纪律。教学应多采用游戏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兴趣培养,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创造,理解抽象音乐内容。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通过学唱《牧童谣》,体验歌曲风趣欢快的情绪。2. 感受湖北民歌的独特韵味,回味童年的快乐。艺术表现1. 能用天真活泼的声音愉快地演唱《牧童谣》。2. 能用多种表现方式表现歌曲,如用碰铃和沙槌伴奏、创编动作和歌词等。创意实践1. 通过改编歌词,分角色合作表现歌曲《牧童谣》。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培养音乐表现力和团队意识。文化理解1. 通过聆听、学唱、表现歌曲《牧童谣》,感受民歌的独特韵味。2. 体验童谣的趣味性,培养热爱童谣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能用天真活泼的声音愉快地演唱《牧童谣》。2. 掌握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并进行对唱。3. 用多种表现方式表现歌曲,如伴奏、创编动作和歌词。难点1. 唱好“那斯那斯嗨”中不同音高的结束音。2. 准确把握科尔文手势“356”并用于演唱。3. 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进行歌词和动作的编创。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课件、碰铃、沙槌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 诵读古诗导入(1) 教师开场:“同学们,悠悠华夏文明流传着众多令人赞不绝口的古诗词,有描写景物的,有表现人物的,也有抒发情怀和远大志向的。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古诗《所见》。”(2) 展示古诗:教师通过课件出示古诗《所见》,引导学生观察。(3) 带领诵读:教师富有感情地带领学生诵读古诗,强调诵读的节奏和韵律。(4) 提问互动:教师问“你知道这首古诗里讲的是谁吗?”引导学生思考。(5) 总结引导: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古诗内容,引出本节课与牧童有关的歌曲《牧童谣》。(6) 激发兴趣:教师介绍《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 强调重点:提醒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关注歌曲的特点。(8) 过渡衔接:自然过渡到歌曲的学习环节。 1. 跟随教师诵读古诗。2.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3.回答古诗中讲述的人物。4.对即将学习的歌曲产生兴趣。评价任务 古诗诵读:☆☆☆问题回答:☆☆☆兴趣激发:☆☆☆设计意图 通过诵读古诗《所见》,营造文化氛围,自然引出与牧童相关的歌曲《牧童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的歌曲学习做好铺垫。学唱歌曲 活动一:初听歌曲,体验音乐情绪,感知音乐画面 初听引导(1) 播放歌曲:教师播放《牧童谣》的音频,让学生安静聆听。(2) 提出问题: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边听边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关注歌曲情绪。(3) 鼓励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歌曲的情绪。(4)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明确歌曲风趣欢快的情绪。(5) 再次提问:教师问“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画面。(6) 引导想象: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想象歌曲中的画面,如“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田野风光?”(7) 分享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8) 总结画面:教师总结学生的描述,描绘出歌曲中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知识讲解(1) 介绍歌曲:教师介绍《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强调其地域特色。(2) 讲解节奏:简单讲解歌曲的3/4拍节奏特点,让学生有初步的认识。(3) 强调旋律:强调歌曲旋律优美抒情的特点,引导学生感受。(4) 提及衬词:提及歌曲中较多使用衬词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做铺垫。(5) 总结特点:总结歌曲的节奏、旋律和衬词等特点,加深学生的印象。(6) 引导关注:引导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关注这些特点。(7) 鼓励发现:鼓励学生自己发现歌曲中的其他特点。(8) 过渡衔接:自然过渡到下一个学习环节。 1. 安静聆听歌曲。2.描述歌曲的情绪。3.分享自己想象的歌曲画面。4.了解歌曲的相关特点。评价任务 情绪感知:☆☆☆画面描述:☆☆☆特点了解:☆☆☆设计意图 通过初听歌曲,让学生体验歌曲的情绪,感知音乐画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介绍歌曲的相关特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学唱歌曲 活动二:复听歌曲,认识科尔文手势“la”,唱好“那斯那斯嗨” 寻找歌词(1) 再次播放:教师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仔细聆听。(2) 提出任务:教师说“在这首歌曲里有一句歌词反复出现了多次,请你把它找出来。”引导学生寻找。(3) 互动交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找到的歌词。(4) 明确答案:在学生回答后,明确答案是“那斯那斯嗨”。(5) 讲解词义:教师讲解“那斯那斯嗨”是衬词,没有具体意思,仿佛牧童在愉快的呐喊。(6) 举例说明: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衬词的作用。(7) 强调特点:强调衬词在歌曲中的特点和重要性。(8) 过渡衔接:自然过渡到科尔文手势的学习。学习手势(1) 复习旧知:教师说“为了唱好‘那斯那斯嗨’,让我们先来巩固一下科尔文手势,之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3 5’你们还记得它是怎么做的吗?”引导学生复习。(2) 展示手势:教师展示“3 5”的科尔文手势,让学生回忆。(3) 学习新手势:教师教授“6”的科尔文手势,让学生跟着练习。(4) 练习巩固:学生边唱边做手势,教师巡视指导。(5) 小试牛刀:教师出示“小试牛刀”的练习,让学生边唱边做科尔文手势完成练习。(6) 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7) 总结强调:总结科尔文手势的要点,强调其对唱好“那斯那斯嗨”的重要性。(8) 过渡衔接:自然过渡到唱好“那斯那斯嗨”的学习。 1. 再次聆听歌曲,找出反复出现的歌词。2.理解“那斯那斯嗨”作为衬词的含义。3.复习“3 5”的科尔文手势,学习“6”的手势。4.边唱边做科尔文手势完成练习。评价任务 歌词寻找:☆☆☆手势掌握:☆☆☆练习完成:☆☆☆设计意图 通过复听歌曲,让学生找出反复出现的歌词,理解衬词的含义。学习科尔文手势,帮助学生更好地唱好“那斯那斯嗨”,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学唱歌曲 活动三:了解歌曲演唱形式,完整学唱歌曲 了解演唱形式(1) 播放歌曲:教师播放歌曲,让学生仔细聆听。(2) 提出问题:教师问“这首歌曲除了有很多的‘那斯那斯嗨’以外,它的演唱形式也很有特点,请你们再来仔细听一遍音乐,找出歌曲演唱形式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3) 互动交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4) 明确答案:在学生回答后,明确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为“对唱”。(5) 分析内容:教师分析对唱的内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6) 举例说明:通过举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对唱的形式。(7) 强调特点:强调对唱在歌曲中的特点和重要性。(8) 过渡衔接:自然过渡到分角色朗读歌词。分角色朗读(1) 分组安排:教师说“接下来老师想给你们分一分组,我们一起来分角色念一念牧童们对唱的内容,男生问,女生答,‘那斯那斯嗨’和第5句大家一起念,注意念歌词的节奏要准确哦~”进行分组安排。(2) 示范朗读:教师范读歌词,让学生感受朗读的节奏。(3) 学生朗读:学生按分组分角色朗读歌词,教师巡视指导。(4) 强调节奏:强调朗读歌词的节奏要准确,与歌曲节奏相匹配。(5) 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正错误。(6) 总结强调:总结分角色朗读的要点,强调其对学唱歌曲的重要性。(7) 过渡衔接:自然过渡到学唱歌谱。(8) 鼓励表现:鼓励学生在后续的演唱中表现得更好。 1. 聆听歌曲,找出演唱形式的特点。2.理解对唱的形式和内容。3.按分组分角色朗读歌词。4.注意朗读歌词的节奏。评价任务 形式识别:☆☆☆朗读节奏:☆☆☆角色表现:☆☆☆设计意图 通过了解歌曲的演唱形式,让学生感受对唱的魅力。分角色朗读歌词,帮助学生熟悉歌词和节奏,为完整学唱歌曲做好准备。学唱歌曲 完整演唱(1) 唱歌谱:教师先带领学生唱一唱歌谱,逐句教唱,让学生熟悉旋律。(2) 加入歌词:在学生熟悉歌谱后,教师引导学生加入歌词演唱。(3) 分角色对唱:教师组织师生对唱、分小组对唱、男女生对唱等多种形式的对唱,增加演唱的趣味性。(4) 强调技巧:教师强调演唱的技巧,如声音的天真活泼、节奏的准确等。(5) 跟随伴奏:学生跟着音乐伴奏完整演唱歌曲,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6) 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反馈,肯定优点,指出不足。(7) 总结提高:总结演唱过程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提高演唱水平。(8) 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演唱中发挥自己的创意。 1. 学唱歌谱,熟悉旋律。2.加入歌词进行演唱。3.参与多种形式的对唱。4.跟着音乐伴奏完整演唱歌曲。评价任务 歌谱学习:☆☆☆歌词演唱:☆☆☆对唱表现:☆☆☆设计意图 通过逐句教唱歌谱、加入歌词、多种形式的对唱和跟随伴奏完整演唱,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演唱,提高演唱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拓展表现 编创动作(1) 提出建议:教师说“同学们的歌声都很动听,如果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请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编一编,比比谁的小脑袋最有想象力。”鼓励学生编创动作。(2) 引导思考:教师通过语言引导学生思考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动作。(3) 自主编创:学生自主编创动作,教师巡视观察。(4) 分享展示:让学生分享展示自己编创的动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5) 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编创的动作进行评价和反馈,给予肯定和鼓励。(6) 总结优点:总结学生编创动作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7) 集体练习:学生集体练习编创的动作,增强表演的协调性。(8) 过渡衔接:自然过渡到打击乐器伴奏的学习。乐器伴奏(1) 展示乐器:教师展示沙槌和铃鼓,让学生认识。(2) 奖励乐器:教师将乐器奖励给用心编创动作的学生。(3) 讲解使用方法:教师讲解沙槌和铃鼓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练习按节奏使用。(4) 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师巡视指导。(5) 合奏展示:学生为歌曲伴奏,其余学生边唱歌曲边做动作,进行合奏展示。(6) 评价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伴奏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提高学生的伴奏水平。(7) 总结经验:总结乐器伴奏的经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伴奏技巧。(8) 鼓励创新:鼓励学生在伴奏中发挥创新思维。 1. 编创与歌曲相关的动作。2.分享展示自己编创的动作。3.练习使用沙槌和铃鼓按节奏为歌曲伴奏。4.参与合奏展示。评价任务 动作编创:☆☆☆乐器使用:☆☆☆合奏表现:☆☆☆设计意图 通过编创动作和使用打击乐器伴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歌曲。编创歌词 引导编创(1) 提出任务:教师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演唱歌曲,现在让我们来挑战一下,改编歌词,分角色合作表现歌曲《牧童谣》。”布置编创任务。(2) 启发思路:教师通过举例,启发学生的编创思路,如从不同的场景、事物等方面进行改编。(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改编歌词。(4) 教师巡视: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建议。(5) 分享展示:各小组分享展示改编的歌词,进行交流。(6) 评价反馈:教师对各小组改编的歌词进行评价和反馈,肯定创意,提出改进建议。(7) 总结经验:总结编创歌词的经验,提高学生的编创能力。(8) 鼓励表演:鼓励各小组用改编的歌词进行表演。 1. 分组讨论改编歌词。2.分享展示改编的歌词。3.听取教师的评价和建议。4.用改编的歌词进行表演。评价任务 歌词编创:☆☆☆分享展示:☆☆☆表演表现:☆☆☆设计意图 通过编创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和感受歌曲的魅力。课堂小结 总结回顾(1) 总结内容: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学唱歌曲、编创动作、乐器伴奏和改编歌词等。(2) 强调重点:强调歌曲的特点、演唱形式和编创的重要性。(3) 表扬鼓励:表扬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4)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请你们搜集更多好听的童谣,下节课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分享给班级同学。”(5) 激发兴趣:激发学生对童谣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6) 引导思考:引导学生思考童谣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7) 总结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8) 结束课程:自然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1. 聆听教师的总结。2.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收获。3.接受教师布置的作业。4.对课后搜集童谣产生兴趣。评价任务 内容总结:☆☆☆收获分享:☆☆☆作业接受:☆☆☆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布置作业,激发学生对童谣的兴趣,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牧童谣》给家人听。2. 用沙槌或其他小物件为《牧童谣》进行简单的伴奏练习。3. 复习课堂上学过的科尔文手势。拓展作业1. 搜集至少两首其他好听的童谣,准备下节课与同学分享。2. 尝试为自己搜集的童谣编创简单的动作。3. 选择一首搜集到的童谣,进行歌词改编。板书设计《牧童谣》湖北民歌 3/4拍 五声商调式演唱形式:对唱科尔文手势:3 5 6衬词:那斯那斯嗨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教学方法多样,通过诵读古诗导入、游戏化教学和多种互动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课堂气氛活跃。例如,在学唱歌曲过程中,采用分角色对唱、编创动作和歌词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编创和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如在编创动作和歌词环节,学生们积极思考,发挥创意,展现出了丰富的想象力。3. 结合教材特点,对歌曲的节奏、旋律、演唱形式和衬词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了歌曲的演唱技巧和特点。不足之处1. 由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出现了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需要教师更加灵活地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2. 在编创环节,虽然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但仍有少数学生表现出畏难情绪,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3. 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编创歌词环节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小组没有充分展示和交流,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