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水牛儿》教案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水牛儿》是《唱游音乐·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2单元《童谣》第4课内容。它是五声音阶宫调式、流传于北京地区的传统童谣,用词简练、韵律响亮,易被儿童学记,充满童趣,能展现孩子童真。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但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我管控和理解能力较差。教学应多采用游戏形式,运用启发、引导、实践等多样方式,调动其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及时管控课堂纪律,培养学生兴趣。课时教学目标审美感知1. 通过欣赏歌曲《水牛儿》,体验北京童谣的地方音乐特色。2. 感受北京小朋友的快乐。艺术表现1. 能用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水牛儿》。2. 能用多种表现方式表现歌曲,如加入碰铃伴奏、加入动作等。创意实践1. 能用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水牛儿》。2.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北京童谣的特点。文化理解1. 通过聆听、哼唱、表现歌曲《水牛儿》,感受北京童谣的风格特征。2. 了解北京的地方特色。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欣赏歌曲《水牛儿》,体验北京童谣的地方音乐特色。2. 感受北京小朋友的快乐。3. 能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水牛儿》。难点1. 体会北京童谣独特的风格特征。2. 准确把握歌曲中的儿化音。3. 用碰铃为歌曲准确伴奏。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课件、打击乐器“碰铃”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 谜语导入(1) 老师热情地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请你们开动小脑筋猜一猜,这是哪种小动物。”然后出示PPT展示谜语。(2) 当学生猜出是蜗牛后,老师给予肯定和表扬:“你们可真聪明,一下就猜出来啦。是的,就是蜗牛。”接着引导学生交流:“那关于蜗牛,你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3) 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内容,适时给予补充和引导。之后说:“老师帮大家搜集了一些关于蜗牛的小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并出示PPT展示相关知识。(4) 带领学生一起阅读PPT上关于蜗牛的小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蜗牛的了解。(5) 读完知识后,老师神秘地说:“今天我还带了一首和蜗牛有关的歌曲,歌名叫做《水牛儿》,你知道‘水牛儿’是什么意思吗?”引发学生的猜测。(6) 当学生猜测后,老师揭晓答案:“‘水牛儿’其实就是蜗牛,这是一种北京方言。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充满趣味的北京童谣《水牛儿》。”(7) 播放PPT上的歌曲《水牛儿》,提醒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氛围。(8) 在播放歌曲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反应,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1. 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谜语,猜出是蜗牛。2. 交流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蜗牛的知识。3. 认真阅读PPT上关于蜗牛的小知识。4. 猜测“水牛儿”的意思。评价任务 参与交流:☆☆☆猜测准确:☆☆☆阅读认真:☆☆☆设计意图 通过谜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介绍蜗牛知识和引出歌曲,为欣赏歌曲做好铺垫。歌曲欣赏与学习 初听歌曲,听辨演唱形式(1) 播放PPT第5页的歌曲《水牛儿》,对学生说:“请同学们仔细聆听,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2) 当学生回答是独唱后,老师进一步提问:“是哪种人声独唱的呢?”引导学生更细致地听辨。(3) 当学生回答出是童声后,老师给予肯定和鼓励:“非常棒,这是一首童声独唱歌曲。”(4) 简单解释童声独唱的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5) 再次播放歌曲的片段,让学生感受童声独唱的独特魅力。(6) 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童声独唱的感受,促进学生的表达和思考。(7) 总结学生的发言,强调童声独唱在这首歌曲中的表现力。(8) 鼓励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模仿童声的演唱感觉。 再听歌曲,体验儿化音的特点(1) 对学生说:“那这首歌曲,在演唱的时候有什么特点呢?请你们再来听听,比比谁的小耳朵最灵。”然后再次播放歌曲。(2) 当学生发现歌词里出现很多“儿”后,老师给予表扬:“特别棒!儿化音是北京地方语言的一种特色。”(3) 带领学生找出歌词中的儿化音,如“水牛儿、出头儿、香蒿儿、辣罐儿、苦蔓儿、莴苣菜儿”等。(4) 一个一个地教学生念这些儿化音,纠正学生的发音。(5) 让学生分组互相练习念儿化音,老师巡视指导。(6) 请几个小组展示念儿化音的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7) 再次强调儿化音在这首歌曲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受其独特韵味。(8) 鼓励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注意儿化音的表现。 三听歌曲,体验歌曲的情绪(1) 对学生说:“北京的地方语言可真是太有意思了。那么歌曲又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怎样的情绪感受呢?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下歌曲的情绪吧。”然后播放歌曲。(2)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歌曲的情绪,并用词语描述出来。(3) 当学生回答出亲切地、童真地、天真的等词语后,老师给予肯定和总结:“大家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充满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童真。”(4) 结合歌曲的歌词和旋律,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感受。(5) 让学生再次聆听歌曲,带着这种情绪感受去体会。(6)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再次聆听中的新感受,加深对歌曲情绪的理解。(7) 鼓励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表现出这种情绪。(8) 总结学生对歌曲情绪的理解,为后续演唱做好铺垫。 理解歌词,找出歌词中关于北京的地方特色美食(1) 对学生说:“北京童谣一般都蕴含着许多小知识,那么在《水牛儿》这首童谣里都藏着关于北京的哪些地方特色呢?”引导学生思考。(2) 当学生回答出有很多北京的美食后,老师说:“非常好,让我们一起来念一念吧,注意儿化音哟。”(3) 带领学生一起念歌词中提到的北京美食,如“糖火烧儿、艾窝窝儿”等,同时展示相关美食的图片。(4) 念完后,给学生展示这些美食的实物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5) 介绍这些美食的特点和文化背景,丰富学生的知识。(6)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这些北京美食的印象。(7) 强调这些美食是北京地方特色的一部分,与这首童谣紧密相关。(8) 鼓励学生在课后去尝试品尝这些美食,进一步了解北京文化。 跟着琴声模唱旋律(1) 老师充满热情地说:“哇,这么多美食,看的我都快流口水了。不行我得唱唱歌先止止馋,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我们一起用LU来哼唱下歌曲的旋律。”(2) 老师示范用LU哼唱歌曲的旋律,让学生感受正确的发声和音准。(3) 一句一句地教学生用LU模唱旋律,及时纠正学生的音准和节奏问题。(4) 让学生分组练习模唱旋律,互相倾听和纠正。(5) 请几个小组展示模唱的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6) 对于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示范。(7) 再次带领学生完整地用LU模唱旋律,巩固学习效果。(8) 鼓励学生在模唱过程中感受旋律的起伏和变化。 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1) 对学生说:“我们已经熟悉了歌曲的旋律,现在让我们跟着音乐轻声哼唱歌曲吧。”(2) 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轻声哼唱。(3) 提醒学生注意歌词中的儿化音和发音的准确性。(4) 观察学生的哼唱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5) 让学生逐渐加大音量,更加自信地哼唱歌曲。(6) 请几位学生单独展示哼唱歌曲,给予表扬和建议。(7) 带领学生再次完整地哼唱歌曲,提高演唱的熟练度。(8) 鼓励学生在哼唱过程中投入情感,表现出歌曲的童趣。 1. 认真聆听歌曲,听辨演唱形式和儿化音特点。2. 积极感受歌曲的情绪,用词语描述出来。3. 跟着老师念歌词中的儿化音和北京美食。4. 跟着琴声和音乐模唱旋律、哼唱歌曲。评价任务 听辨准确:☆☆☆发音标准:☆☆☆情绪感受:☆☆☆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聆听歌曲,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歌曲的特点,如演唱形式、儿化音、情绪等。引导学生理解歌词中的北京特色,增强文化理解。通过模唱旋律和哼唱歌曲,逐步培养学生的演唱能力。歌曲表现 加入碰铃为歌曲伴奏(1) 对学生说:“接下来我们要让歌曲变得更加丰富,我们加入碰铃为歌曲伴奏。”然后展示碰铃这种打击乐器。(2) 介绍碰铃的使用方法和演奏技巧,进行示范演奏。(3) 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跟着歌曲轻声哼唱,一组在歌曲的每一小节强拍上加入碰铃伴奏。(4) 带领哼唱组的学生再次熟悉歌曲,提醒他们注意与伴奏组的配合。(5) 指导伴奏组的学生找准每一小节的强拍,练习用碰铃敲击。(6) 让两组学生一起进行配合练习,老师在旁边指挥和引导。(7) 及时纠正学生在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节奏不一致等。(8) 请两组学生展示配合演奏的情况,给予表扬和鼓励。 跟着视频做动作(1) 对学生说:“除了用碰铃伴奏,我们还可以跟着视频做动作来表现歌曲。”然后播放相关的视频。(2) 引导学生仔细观看视频,观察视频中人物的动作和表情。(3) 暂停视频,带领学生一起模仿视频中的动作,一个一个动作地教。(4) 让学生分组练习动作,互相学习和纠正。(5) 请几个小组展示练习的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6) 再次播放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完整地做动作。(7) 鼓励学生在做动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意,加入一些自己的动作。(8) 让学生一边跟着音乐演唱,一边做动作,增强表演的效果。 1. 学习碰铃的使用方法,为歌曲伴奏。2. 与哼唱组学生进行配合练习。3. 观看视频,模仿视频中的动作。4. 发挥创意,加入自己的动作表演歌曲。评价任务 伴奏准确:☆☆☆动作模仿:☆☆☆创意表现:☆☆☆设计意图 通过加入碰铃伴奏和跟着视频做动作,让学生用多种方式表现歌曲,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了解北京童谣的特点 观看视频(1) 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对《水牛儿》这首歌曲有了深入的学习,接下来我们通过观看视频来了解一下北京童谣的特点。”然后播放相关视频。(2) 提醒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北京童谣的特点。(3) 视频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说一说自己从视频中了解到的北京童谣的特点。(4) 总结学生的发言,归纳出北京童谣的特点,如语言上有儿化音、内容蕴含地方知识等。(5) 结合《水牛儿》这首歌曲,再次强调北京童谣的特点在歌曲中的体现。(6) 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所知道的其他北京童谣。(7) 鼓励学生课后去搜集更多的北京童谣,进一步了解北京文化。(8)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 1. 认真观看视频,了解北京童谣的特点。2. 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3. 举例说出自己知道的北京童谣。4. 明确课后搜集北京童谣的任务。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讨论积极:☆☆☆举例准确:☆☆☆设计意图 通过观看视频和讨论,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北京童谣的特点,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内容(1) 老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欣赏了《水牛儿》,感受了北京童谣的魅力。”(2)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如歌曲的演唱形式、儿化音、北京美食、歌曲表现方式等。(3) 强调北京童谣所蕴含的地方特色,包括语言、美食和文化等方面。(4)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继续保持对音乐的热爱。(5) 布置课后作业:“请你们下课后去搜集一些童谣,课间的时候我们一起分享下,好不好?”(6) 播放轻柔的音乐,营造轻松的氛围。(7) 对学生说:“接下来,请你们在音乐声中,轻轻走出教室。”(8) 目送学生有序离开教室,为本次课程画上圆满的句号。 1. 认真聆听老师的总结。2.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3. 接受老师的表扬和鼓励。4. 明确课后搜集童谣的任务。评价任务 总结回顾:☆☆☆态度认真:☆☆☆任务明确:☆☆☆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强化对北京童谣的认识。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童谣文化的兴趣。作业设计基础作业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水牛儿》给家人听。2. 准确地念出歌词中的儿化音。3. 用碰铃为歌曲《水牛儿》进行准确的伴奏。拓展作业1. 搜集一首其他的北京童谣,并简单了解其特点。2. 尝试为《水牛儿》这首歌曲创编一些新的动作。3. 与家人一起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学习到的关于北京童谣和北京特色的知识。板书设计《水牛儿》北京童谣特点:儿化音、蕴含地方知识歌曲表现:演唱、碰铃伴奏、动作表演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导入环节通过谜语和介绍蜗牛知识,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和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深入理解歌曲和北京童谣的特点,学生参与度较高。3. 通过加入碰铃伴奏、跟着视频做动作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表演中展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足之处1. 在教学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在了解北京童谣特点的环节中,学生讨论时间略显紧张,部分学生的观点未能充分表达。2. 对于个别音准和节奏把握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指导不够细致,未能及时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3. 在引导学生发挥创意为歌曲创编动作时,给予的启发和引导不够充分,部分学生的创意表现不够突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