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摇篮曲》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摇篮曲》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摇篮曲》教案
学科 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它在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培养学生音乐感知和情感表达的经典曲目。教材围绕此曲展开了多方面的学习,包括节奏、情绪、画面想象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音乐聆听经验,但对音乐要素的感知还较薄弱。生活中他们可能听过摇篮曲,但对其音乐体裁和特点了解不多。在学习上,他们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易分散。学习困难在于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和复杂节奏,可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和多感官体验来突破。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感受《摇篮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 能通过聆听想象出与音乐相关的画面。
艺术表现
1. 能简单哼唱《摇篮曲》的主题音乐。
2. 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音乐的特点。
创意实践
1. 用不同肢体动作和律动表演《摇篮曲》。
2. 尝试用简单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文化理解
1. 了解《摇篮曲》的起源和发展。
2. 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培养情感表达和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感受《摇篮曲》的情绪和意境。
2. 简单哼唱《摇篮曲》的主题音乐。
3. 用肢体动作和律动表演《摇篮曲》。
难点
1. 理解《摇篮曲》所表达的情感。
2. 把握四三拍的节奏特点。
3. 用不同方式表现出音乐的特点。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示范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知导入 创设情境
(1) 教师展示一幅小宝宝哭泣的图片,说:“同学们,你们看小宝宝怎么哭了?你们有办法哄哄她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当学生提出各种哄宝宝的办法后,教师引出歌曲《摇篮曲》,说:“其实呀,有一首特别好听的歌曲能让小宝宝安静下来,那就是《摇篮曲》。”
(3) 播放一段轻柔的《摇篮曲》片段,营造温馨的氛围。
(4) 再次强调《摇篮曲》的作用,激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5) 提问学生在生活中有没有听过类似的歌曲。
(6)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听到摇篮曲时的感受。
(7) 简单介绍《摇篮曲》通常是妈妈哄宝宝睡觉时唱的歌。
(8) 引导学生带着好奇和期待进入歌曲的学习。 1. 观察图片,思考哄宝宝的办法。
2. 聆听《摇篮曲》片段。
3. 分享生活中听摇篮曲的经历。
4. 表达自己对摇篮曲的初步感受。
评价任务 参与思考:☆☆☆
分享经历:☆☆☆
表达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自然地进入《摇篮曲》的学习情境中,同时联系生活实际,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新知讲解 介绍作曲家
(1) 教师介绍约翰尼斯·勃拉姆斯,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摇篮曲》是由德国19世纪后半叶的著名作曲家约翰尼斯·勃拉姆斯创作的。”
(2) 讲述勃拉姆斯出身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他的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
(3) 提及他曾改编民歌90余首,创作歌曲200余首,让学生了解他的音乐成就。
(4) 展示勃拉姆斯的画像或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他的印象。
(5) 简单说明勃拉姆斯创作《摇篮曲》的背景故事。
(6) 强调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
(7) 提问学生对作曲家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
(8) 鼓励学生课后去收集更多关于勃拉姆斯的信息。
感受歌曲情绪和画面
(1) 播放《摇篮曲》,说:“下面我们来聆听这首歌曲,感受作品的情绪是怎样的?”
(2) 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聆听,想象音乐中出现的画面。
(3)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感受到的情绪,如温柔、安静等。
(4) 请学生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如妈妈哄宝宝睡觉等。
(5) 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和确认。
(6) 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词语形容歌曲的情绪和画面。
(7) 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蕴含的母爱。
(8)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歌曲所表达的温馨情感。
了解音乐体裁和节奏
(1) 介绍《摇篮曲》也称《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
(2) 提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摇篮曲》,许多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等都创作过《摇篮曲》。
(3) 说:“下面我们边听音乐边感受音乐是几几拍的节奏?”再次播放歌曲。
(4) 告诉学生《摇篮曲》是四三拍的节奏。
(5) 讲解三拍子节奏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
(6) 教师示范打三拍子的节奏,让学生跟着模仿。
(7) 请学生自己拍打三拍子节奏,教师巡视指导。
(8) 组织学生分组互相检查和交流三拍子节奏的拍打情况。
分析乐段
(1) 说:“这首乐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每个乐段两个乐句,每个乐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
(2) 再次播放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乐段的划分。
(3) 讲解第一乐段的特点,说:“下面我们聆听第一个乐段,感受第一乐段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4) 播放第一乐段后,提问学生感受,总结出第一乐段是温柔的、安静的,表现了妈妈在哄着宝贝入睡。
(5) 让学生跟着音乐哼唱第一乐段的主题。
(6) 教师用钢琴弹奏第一乐段,学生跟着哼唱,教师纠正音准。
(7) 讲解第二乐段的特点,说:“接下来我们聆听第二个乐段,感受第二乐段表现了怎样的情绪,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8) 播放第二乐段后,提问学生感受,总结出第二乐段起伏较大,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期许,盼望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1. 聆听教师介绍作曲家。
2. 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想象画面。
3. 了解音乐体裁和拍打三拍子节奏。
4. 哼唱乐段主题并感受乐段特点。
评价任务 了解作曲家:☆☆☆
感受情绪画面:☆☆☆
掌握节奏乐段:☆☆☆
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作曲家,让学生了解音乐背后的文化知识;感受歌曲情绪和画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学习音乐体裁和节奏,为演唱和表现歌曲打下基础;分析乐段,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结构和情感表达。
课堂展示 邀请表演
(1) 说:“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谁愿意上台边唱歌边做声势动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2) 当有学生举手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3) 安排学生依次上台表演,提醒其他学生认真观看并尊重表演者。
(4) 表演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演唱和动作表现,给予鼓励的眼神和微笑。
(5) 表演结束后,组织其他学生给予掌声鼓励。
(6) 邀请表演者分享自己表演时的感受和想法。
(7) 对表演者的表现进行简单评价,肯定优点,提出一些改进的建议。
(8) 鼓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后续的表演中。 1. 主动举手争取上台表演。
2. 上台边唱歌边做声势动作。
3. 分享表演感受。
4. 认真观看其他同学的表演。
评价任务 积极参与:☆☆☆
表演表现:☆☆☆
分享感受:☆☆☆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展示,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音乐表现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交流能力。
课堂拓展 播放视频
(1) 说:“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关于《摇篮曲》的视频。”播放相关视频。
(2) 提醒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注意视频中的表演形式和情感表达。
(3)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欣赏完视频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 鼓励学生从音乐、画面、表演等方面分享自己的感受。
(5) 引导学生对比视频中的表演和自己的表演,思考有哪些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6)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7) 请小组代表发言,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
(8) 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不同表演形式的特点和魅力。
集体表演唱
(1) 说:“接下来我们集体进行表演唱,让我们一起用歌声和动作把《摇篮曲》的温馨传递出去。”
(2) 教师带领学生再次熟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 指导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统一的动作,用于集体表演。
(4) 组织学生进行排练,教师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节奏和动作。
(5) 安排学生站好合适的位置,准备进行集体表演唱。
(6) 播放音乐,开始集体表演唱,教师在一旁给予鼓励和指导。
(7) 表演结束后,给予学生热烈的掌声和表扬。
(8) 总结集体表演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努力。 1. 观看视频并分享感受。
2. 参与小组讨论。
3. 参与集体表演唱的排练。
4. 进行集体表演唱。
评价任务 观看分享:☆☆☆
小组讨论:☆☆☆
表演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表演形式和风格,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分析能力。集体表演唱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音乐表现力,让学生在合作中感受音乐的魅力。
课堂总结 回顾总结
(1) 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摇篮曲》,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
(2) 带领学生回顾歌曲的作者、音乐体裁、节奏特点等知识。
(3) 总结学生在演唱、表演等方面的表现,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
(4) 强调《摇篮曲》所表达的温馨情感和重要意义。
(5)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演唱《摇篮曲》,感受音乐的美好。
(6) 布置课后作业,如回家给家人演唱《摇篮曲》。
(7) 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他们在今后的音乐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8) 感谢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1. 跟随教师回顾课堂内容。
2. 聆听教师的总结和评价。
3. 接受课后作业。
4. 表达对下节课的期待。
评价任务 回顾知识:☆☆☆
接受作业:☆☆☆
表达期待:☆☆☆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激发学生对后续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给家人完整地演唱《摇篮曲》。
2. 用简单的线条或图形画出你听《摇篮曲》时想象到的画面。
3. 收集一首其他版本的《摇篮曲》,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拓展作业
1. 尝试用不同的乐器为《摇篮曲》伴奏。
2. 与小伙伴一起合作表演《摇篮曲》,可以加入自己的创意动作。
3. 写一篇简短的短文,描述你对《摇篮曲》的感受。
板书设计
《摇篮曲》
作者:勃拉姆斯
音乐体裁:摇篮曲(四三拍,强弱弱)
第一乐段:温柔安静,妈妈哄宝宝入睡
第二乐段:起伏较大,母亲对孩子的期许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情境教学法等,让学生全面了解了《摇篮曲》的相关知识,包括作者、音乐体裁、节奏特点等,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较好。
3. 课堂展示和拓展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和拓展视野的机会,学生在表演和欣赏中提高了音乐表现力和欣赏能力,增强了自信心和团队合作意识。
不足之处
1. 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有时过于紧凑,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三拍子节奏和乐段分析时理解不够深入,后续应适当放慢教学速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吸收。
2.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在课堂表演和练习中,个别学生表现不够自信,教师未能及时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
3. 课堂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应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环节,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