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竹子冒尖尖》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竹子冒尖尖》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竹子冒尖尖》教案
学科 小学音乐 年级册别 一年级下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音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竹子冒尖尖》是人音版一年级下册歌曲,以生动语言描绘竹子春天生长情景。旋律欢快、节奏强、富童趣。由两个乐段构成,第一乐段节奏明快、旋律简单,第二乐段节奏和旋律稍有变化与难度,但整体适合一年级学生学唱。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以形象思维为主、善于模仿,身心可塑性强。有意注意时间短,需用游戏等多样教学方式调动积极性。此阶段学生自我管控和理解能力差,教师要及时管控课堂、耐心引导,培养学生音乐兴趣。
课时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
1. 通过学习歌曲《竹子冒尖尖》,体验三拍子歌曲的韵律。
2. 感受歌曲欢快、抒情的情绪,提升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艺术表现
1. 能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竹子冒尖尖》。
2. 能用碰铃和沙槌等多种表现方式为歌曲伴奏。
创意实践
1. 通过音乐游戏,结合《竹子冒尖尖》音乐,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2. 培养对三拍子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文化理解
1. 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 了解江西民歌特色,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能用抒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竹子冒尖尖》。
2. 掌握三拍子歌曲的韵律,感受歌曲欢快、抒情的情绪。
3. 能用碰铃和沙槌等为歌曲伴奏,表现歌曲。
难点
1. 准确把握第二乐段节奏和旋律的变化。
2. 掌握“ XX X X”节奏型,并在演唱中准确表现。
3. 引导学生在音乐游戏中充分发挥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示范法、游戏教学法
教具准备
课件、打击乐器(碰铃、沙槌)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师生问好 组织课堂
(1) 教师提前到达教室,整理教学用具,调试课件和乐器,以良好的状态迎接学生。
(2) 当学生陆续进入教室时,教师用亲切的微笑和热情的眼神与学生交流,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3) 待学生基本坐好后,教师站在讲台上,用温和而响亮的声音说:“同学们好!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
(4) 引导学生整齐地回应“老师好”,并对学生的精神状态给予肯定和鼓励,如“大家精神饱满,真棒!”
(5) 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大致内容和有趣之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充满竹子的地方,还会学一首好听的歌哦。”
(6) 强调课堂纪律和要求,如认真倾听、积极参与、尊重他人等,确保课堂秩序井然。
(7)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表现自己,告诉他们无论唱得怎么样,只要积极参与就是最棒的。
(8) 再次确认学生都已做好上课准备,以愉快的心情开启本节课的教学。 1. 有序进入教室,安静坐好。
2. 热情回应老师的问候。
3. 认真倾听老师介绍本节课内容。
4. 牢记课堂纪律和要求。
评价任务 课堂纪律:☆☆☆
精神状态:☆☆☆
回应热情:☆☆☆
设计意图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音乐游戏导入 创设情境
(1) 打开课件,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林春天的画面,画面中有嫩绿的竹子和可爱的熊猫,同时播放《竹子冒尖尖》的伴奏音乐。
(2) 教师充满激情地说:“同学们,欢迎来到今天的音乐课堂。让我们坐上小火车,出发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吧!”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小火车上,随着音乐的节奏前进。
(3) 音乐播放一会儿后,教师模仿熊猫的声音说:“小朋友们你们好,我是熊猫胖墩,很高兴认识你们!你们知道我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
(4) 当学生回答出“竹子”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如“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答对了!”然后继续说:“春天到了,山林里长出了好多新鲜的小竹子,你能帮我采摘一些吗?”
(5) 出示节奏型“ X X X”和“ XX X X”的卡片,向学生讲解这两种节奏型的特点和拍打方法。教师先示范拍打“ X X X”,一边拍一边说:“像这样,一拍一拍地拍,然后连起来。”再示范“ XX X X”,强调“XX”要快速连起来拍。
(6) 带领学生一起拍打这两种节奏型,从慢到快,多次重复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教师不断鼓励学生,如“大家拍得越来越整齐了!”“你的节奏感真强!”
(7) 让学生一边拍打节奏,一边加入简单的声势动作,如点头、跺脚等。教师可以先示范一套动作,然后让学生跟着模仿,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8) 最后,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奏,一边拍打节奏,一边做声势动作,体验三拍子歌曲的韵律感。 1. 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坐在小火车上,感受音乐。
2. 积极回答熊猫胖墩的问题。
3. 认真学习两种节奏型的拍打方法。
4. 跟着老师和音乐,拍打节奏并做声势动作。
评价任务 节奏把握:☆☆☆
参与热情:☆☆☆
想象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音乐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韵律,同时为学习歌曲中的节奏型做好铺垫。
学唱歌曲《竹子冒尖尖》 活动一:找出节奏乐句 引导探究
(1) 教师说:“熊猫胖墩把‘ XX X X’藏到了这首童谣里,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然后播放歌曲《竹子冒尖尖》的音频,让学生认真聆听。
(2) 听完歌曲后,教师再次强调“ XX X X”节奏型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歌词和旋律中找出包含该节奏型的乐句。
(3) 当学生找出后,教师给予肯定,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这些乐句,感受节奏的韵律。比如“你找得太准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竹子冒尖尖’。”
(4) 教师示范唱这些包含“ XX X X”节奏型的乐句,一边唱一边用手势提示节奏,让学生跟着模仿。
(5) 逐句教唱,对于学生唱得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耐心地纠正和指导。例如,学生在唱“ XX X X”时节奏把握不准,教师可以放慢速度,一边示范一边讲解,让学生多练习几遍。
(6) 让学生分组演唱这些乐句,互相倾听和评价,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给予鼓励和建议。
(7) 组织学生进行节奏接龙游戏,教师先唱一句包含“ XX X X”节奏型的乐句,然后让学生依次接唱,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8)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演唱包含“ XX X X”节奏型的乐句,巩固学习成果。 活动二:感受歌曲情绪 引导体验
(1) 教师说:“小竹子冒尖尖,熊猫胖墩开心地唱起了歌儿…你们听,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呢?”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用心感受。
(2) 鼓励学生用词语描述歌曲的情绪,如“欢快”“抒情”“活泼”等。当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进一步的引导,如“你说得很对,这首歌曲既有欢快的部分,也有抒情的部分。”
(3) 展示歌曲的图谱,向学生讲解图谱与歌曲旋律、节奏的关系。教师可以指着图谱说:“看,这里的线条高,就表示音高;线条低,就表示音低。”
(4) 带领学生跟着图谱画旋律线,一边画一边感受歌曲的起伏和情绪变化。教师可以先示范画第一句的旋律线,然后让学生跟着画,提醒学生注意线条的高低和长短。
(5)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演唱表现出歌曲的欢快和抒情情绪。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6)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对学生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并进行总结和补充。
(7) 再次播放歌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不同的表情和动作表现歌曲的情绪。教师可以在教室里走动,观察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8)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在演唱中要注意情绪的表达。 活动三:学唱歌谱和歌词 教唱指导
(1) 教师说:“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优美的江西民歌《竹子冒尖尖》吧,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我们先来唱一唱歌谱,一边唱一边做科尔文手势哦。”然后开始弹奏钢琴,示范唱第一句歌谱。
(2) 逐句教唱歌谱,每教完一句,让学生跟着唱几遍,同时用科尔文手势辅助学生理解音高。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演唱情况,及时纠正音准和节奏问题。
(3) 对于较难的音程和节奏,教师可以单独拿出来进行练习。比如,第二乐段中的某个音比较高,教师可以多次示范,让学生反复练习,直到唱准为止。
(4) 当学生基本掌握歌谱后,教师出示歌词,带领学生一边律动一边有节奏地念歌词。教师先示范一遍,如一边拍手一边念:“竹子冒尖尖,长得真好看。”然后让学生跟着模仿。
(5) 加上音乐伴奏,让学生再次有节奏地念歌词,感受歌词与音乐的融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调整念歌词的速度和力度。
(6) 逐句教唱带歌词的歌曲,将歌谱和歌词结合起来。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反复练习,直到学生能够完整地演唱。
(7) 让学生分组演唱,互相倾听和评价,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解决。
(8)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教师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如声音要更抒情优美、节奏要更准确等。 活动四:乐器伴奏 乐器教学
(1) 教师说:“同学们,你们优秀的表现获得了熊猫胖墩的赞扬,它给我们送来了碰铃和铃鼓,让我们把两样小乐器也一起加入到歌曲中吧。”然后拿出碰铃和铃鼓,向学生展示并介绍这两种乐器的名称、特点和演奏方法。
(2) 教师示范演奏碰铃和铃鼓,一边演奏一边讲解演奏技巧。比如,碰铃要轻轻碰击,发出清脆的声音;铃鼓要摇动或拍打,发出不同的音色。
(3) 让学生分组领取碰铃和铃鼓,进行简单的演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演奏姿势和方法。
(4) 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情绪,设计适合的伴奏节奏型。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些示例,如用碰铃在每小节的第一拍敲击,铃鼓在第二、三拍摇动。
(5) 让学生分组尝试用碰铃和铃鼓为歌曲伴奏,教师播放歌曲的音乐,观察学生的表现。
(6)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伴奏方案,其他小组倾听并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表现给予肯定和建议,鼓励学生创新。
(7) 让学生根据其他小组的建议和老师的指导,修改和完善自己的伴奏方案。
(8)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用碰铃和铃鼓为歌曲伴奏,与演唱的同学配合,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奏。 1. 认真聆听歌曲,找出“ XX X X”节奏型的乐句并学唱。
2. 感受歌曲情绪,用词语描述并跟着图谱画旋律线。
3. 跟着老师学唱歌谱和歌词,分组演唱并互相评价。
4. 学习碰铃和铃鼓的演奏方法,为歌曲设计并演奏伴奏。
评价任务 节奏把握:☆☆☆
情绪感受:☆☆☆
演唱表现:☆☆☆
乐器演奏:☆☆☆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活动,让学生逐步掌握歌曲的节奏、旋律、歌词和情绪,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演唱能力和乐器演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音乐游戏:《竹子冒尖尖》 巩固拓展
(1) 再次展示之前导入时的山林画面,播放《竹子冒尖尖》的音乐,说:“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来到这片美丽的山林,和熊猫胖墩一起玩游戏吧!”
(2) 讲解游戏规则: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的同学一边唱歌曲《竹子冒尖尖》,一边模仿竹子生长的动作,同时打击乐器组的同学为歌曲伴奏。
(3) 教师示范游戏动作,如双手慢慢向上伸展表示竹子生长,身体轻轻摇晃表示竹子在风中摆动等。
(4) 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不同的动作。
(5) 组织各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唱得最动听、动作最优美、乐器伴奏最合拍。
(6)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其他小组给予鼓掌和评价,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各小组的优点,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
(7) 对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如小贴纸、小奖品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8) 最后,让所有学生一起再次进行游戏,共同享受音乐和游戏带来的快乐。 1. 认真聆听游戏规则。
2. 分组进行游戏练习,发挥想象力做动作。
3. 各小组进行比赛,展示自己的表现。
4. 欣赏其他小组的表演并给予评价。
评价任务 演唱水平:☆☆☆
动作创意:☆☆☆
团队协作:☆☆☆
设计意图 通过音乐游戏,巩固学生对歌曲的演唱和乐器伴奏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拓展欣赏:竹子之乡 文化拓展
(1) 教师说:“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首歌曲《竹子冒尖尖》和竹子有关,你们知道哪里是著名的竹子之乡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回答。
(2) 展示江西宜丰竹子之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江西宜丰的竹子文化和特色,如竹子的种类、竹子的用途等。
(3) 讲解江西民歌的特点,如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富有生活气息等,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竹子冒尖尖》作为江西民歌的特色。
(4) 再次播放歌曲《竹子冒尖尖》,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感受江西民歌的韵味。
(5) 组织学生讨论,分享自己对竹子之乡和江西民歌的感受和认识。教师巡回倾听,参与学生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6) 请几位学生代表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进行总结和补充。
(7) 鼓励学生课后去了解更多关于竹子和江西民歌的知识,拓宽自己的音乐文化视野。
(8) 最后,对学生的表现表示满意,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 1. 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2. 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竹子之乡和江西民歌。
3. 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4. 课后主动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评价任务 知识了解:☆☆☆
讨论参与:☆☆☆
思维拓展:☆☆☆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欣赏,让学生了解竹子之乡的文化和江西民歌的特色,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课堂小结 总结回顾
(1) 教师站在讲台上,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快乐的时光总是那么的短暂。今天的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内容吧。”
(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歌曲《竹子冒尖尖》,提问:“谁能说一说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中有哪些节奏型比较特别?”等问题,让学生积极回答。
(3) 总结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表扬学生在演唱、乐器演奏、游戏等方面的优秀表现,如“大家在演唱歌曲时声音越来越优美了,乐器伴奏也越来越合拍了,游戏中也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表现得非常棒!”
(4) 强调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如“音乐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多多感受音乐的魅力。”
(5)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演唱《竹子冒尖尖》,用碰铃和沙槌为歌曲伴奏,还可以和家人一起分享自己在音乐课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6) 祝愿学生像小竹子一样,亲亲密密,健康成长,如“老师祝愿你们也能像小竹子那样,在知识的土壤里茁壮成长,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7) 宣布本节课结束,与学生道别,如“同学们,再见!期待下节课再和大家一起学习音乐。”
(8) 整理教学用具,有序离开教室。 1. 认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 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3. 聆听老师的总结和鼓励。
4. 愉快地与老师道别。
评价任务 内容回顾:☆☆☆
表现总结:☆☆☆
学习鼓励:☆☆☆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总结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继续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同时给予学生美好的祝愿,让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回家后完整、有感情地演唱《竹子冒尖尖》给家人听。
2. 用碰铃和沙槌为《竹子冒尖尖》进行伴奏练习。
3. 复习歌曲中的“ XX X X”节奏型,熟练拍打。
拓展作业
1. 收集一首其他的江西民歌,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2. 尝试自己创编一段与竹子有关的歌词,加入到《竹子冒尖尖》中。
3. 用绘画的方式表现歌曲《竹子冒尖尖》的场景。
板书设计
《竹子冒尖尖》
节奏型:X X X XX X X
情绪:欢快、抒情
乐器:碰铃、铃鼓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教学方法多样且有效,通过音乐游戏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了学习状态。在学唱歌曲过程中,运用图谱、科尔文手势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演唱练习、乐器演奏练习和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评价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文化拓展环节受到学生的欢迎,通过介绍竹子之乡和江西民歌的特色,拓宽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让学生对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不足之处
1. 在乐器教学环节,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碰铃和铃鼓的演奏技巧掌握得还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乐器教学的时间,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2. 对于个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关注还不够到位,在课堂上没有给予他们更多的表现机会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3. 音乐游戏环节虽然学生参与度很高,但在游戏规则的讲解上还可以更加清晰明了,避免部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出现混乱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教学细节,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