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江苏省2026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之提分精准练(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单项选择题1.(2025·南京)在南北朝时期的墓葬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以下文物现象:原本流行于南朝的莲花尊,在北朝晚期的贵族墓葬中也有出土;北朝壁画中出现了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的情景;部分北魏墓志的书法风格与东晋王羲之的书法有相似之处,呈现出“斜划紧结、笔力劲健”的特点。这些考古发现反映了( )A.魏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 B.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C.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深远影响 D.社会动荡促进文化融合2.(2025·连云)大概念将分散知识联结成整体,对学习具有引领作用。能统领下列史实的大概念是( )①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内迁 ②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唐朝初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赞普 ④元朝,形成新的民族——回族A.民族交融 B.政权分立 C.文化一统D.江南开发3.(2023·镇江)历史上民族交融的形式多样,主要有:①民族迁徙;②政策促进;③文化互鉴;④生产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属于( )A.① B.② C.③D.④4.(2024·南通)《魏书》记载,大臣高闾认为夏商周三代疆域不大,实行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祭告天地的仪式),劝孝文帝也举行封禅大典。孝文帝却认为南方荆州和扬州尚未归顺,不欲封禅。由此可见,孝文帝( )A.学习汉族政治制度 B.推动北方人口南迁C.打击藩镇割据势力 D.胸怀国家统一大志5.(2024·苏州)下列示意图揭示出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6.(2024·盐城) 《齐民要术》记载,随着北方人民的大量南徙,必然会把生产工具携带而来。适合南方的,可能有所推广:不适合的,则会不断改进。该著作所述现象( )A.导致了东汉政权的衰亡 B.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C.奠定了北魏统一的基础 D.推动了南北对峙的形成7.(2024·连云)北魏迁都洛阳后营建的龙门石窟,从其飞天身上飘扬的丝带、清瘦飘逸的风貌和超凡脱俗的神韵中,可窥探到中原汉文化的诸多影响。这一现象反映出( )A.南北政权对峙 B.江南经济开发C.书法艺术成熟 D.北方民族交融8.(2023·常州)中国历史留给后人的典故非常多,下列典故与如图所示历史事件相关的是( )A.纸上谈兵 B.朝秦暮楚 C.草木皆兵D.三顾茅庐9.(2023·泰州)《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的南方:“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A.国家实现统一 B.南方条件优越C.对外交往发达 D.北方人民南迁10.(2025·浦口模拟)下表呈现了东晋南朝时期修建的两大水利灌溉工程概况,体现了江南地区( )时期 地区 工程 灌溉田亩数东晋 江苏镇江 新丰堰 八百余顷南朝(宋) 浙江湖州 吴兴塘 二千余顷A.逐渐得到开发 B.水路交通发达C.生产工具先进 D.自然条件优越11.(2025·宜兴模拟)《齐民要术》中记载,北方人民的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生产工具,适合南方的,便推广使用,不适合的,则不断改进。这一现象( )A.导致了东汉政权的灭亡 B.缓和了南北政权的矛盾C.加速了北魏政权的汉化 D.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12.(2025·江苏模拟)孝文帝迁都中原后,积极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和制度,为群臣“班赐冠服”,改鲜卑族原有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这些措施( )A.推动了民族交融 B.加速了北民南迁C.完成了国家统一 D.消除了民族隔阂13.(2025·邗江模拟)历史证明,在中国古代,中原地域辽阔,若是少数民族想要在中原建立政权,必须要使自己的文化融入中原文化,且中原人数众多,如果不学习汉文化,是无法在中原如此宽阔的地域及众多的人群中立足的。为此( )A.秦始皇北击匈奴 B.汉武帝罢黜百家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唐太宗和同一家14.(2025·铜山模拟)《左传》注疏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以下历史事件反映古代少数民族“易服学礼,融入华夏”是( )A.炎黄战蚩尤 B.北魏孝文帝改革C.鉴真东渡 D.澶渊之盟15.(2024·南京模拟)下列历史事件或现象发生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有( )①佛教的传入 ②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16.(2024·连云港模拟)《隆中对》记载:“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图:谋取)也。”材料反映了诸葛亮的什么策略( )A.联吴抗曹 B.联曹抗吴 C.投降曹操D.投奔东吴对比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羊等家畜陶器模型墓葬形制 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 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17.(2024九下·盐城模拟)以下是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对比图,从中可以看出改革的影响是( )A.结束分裂割据 B.增强北魏实力C.强化君主专制 D.促进民族交融18.(2024·泰州模拟)历史兴趣小组围绕某主题整理出教科书的相关学习资源,据此判断推动这一时期出现下列历史现象的共同因素是( )学习资源(南朝)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入内地A.人口迁徙 B.江南开发 C.外贸繁荣D.孝文帝改革19.(2024·徐州模拟)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尤其是在民族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以上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A.政权分立 B.民族交融 C.社会变革D.繁荣开放20.(2024·海门模拟)图片能反映历史。仔细观察以下图片,反映的主题词是( )A.民族交融 B.迁都洛阳 C.政权分立D.繁荣开放二、非选择题21.(2025·泰兴模拟)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密切交往、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连年的征战中,秦朝君臣早已认识到,东周列国之间在制度上无法兼容的差异乃是攻讦不息的根源之一。度量衡、车轨、钱币、法律和文字,因为涉及行政、手工业、商业和社会治理等重要领域,被迅速选定成为秦朝建立后需要统一的关键内容。——纪录片《何以中国》材料二 北魏以降,石窟艺术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云冈大佛身上是印度原初衣饰加上鲜卑的饰带,带有一种身体的透明感,龙门石窟的大佛则是完全的汉服,……宾阳中洞的主佛与云冈石窟中的大佛相比较而言,少了一些宗教气质的威严,更多体现了汉家文化的温和可亲。……洛阳作为南北文化交流的新都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条件,这种地理位置上的优越使得龙门石窟在开凿之际就已经汲取了南朝佛画流变的精粹以及承载着汉文化的碑刻和书法精华。——摘编自马培杰《犍陀罗样式的汉化终点》材料三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时间 农业总产值/亿元 工业总产值/亿元1952年 46.5 11.41978年 155.6 212.12014年 11352.3 64369.0——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1)请选取材料一中某一个方面,写一篇有关秦朝建立后“巩固统一措施”的介绍词。(不得使用示例)示例:统一文字,秦始皇下令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2)据材料二,概括北魏石窟造像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3)根据上述图表,指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情况,并解释其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促进中国“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因素有哪些?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图材料二:魏晋时期,江南地区大量荒地被开发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江南地区在缫丝、织布、制瓷等方面都有显著发展。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摘编自李文艳《新时代洛阳客家文化资源利用路径研究》材料三:南北朝历史思维导图(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一个魏晋时期内迁的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的名称。(2)据材料二,说出魏晋时期南方社会发展的表现。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内在联系?(3)据材料三,写出该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参考答案1-10 CABDB BDCDA11-20 DACBB ADABA21.(1)统一度量衡,秦朝统一六国后,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度量衡的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或者统一货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与发展。(2)佛像服饰从印度服饰、鲜卑服饰到完全的汉服;佛像神态从威严到温和可亲。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民族交融);南北文化的交流;佛教的传播与中国文化的融合。(3)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原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或党和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4)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民族交融;国家政策;22.(1)氐族;前秦(2)表现:农业发展、手工业发展。(答出任意一点即可)联系:北人南迁,推动南方的开发。(3)时代特征:政权分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