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的结构特点。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感情与立场。教学过程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新闻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最新的生活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让我们共同研读两篇来自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激扬青春的硝烟岁月。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1.创作背景经过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但仍有大量兵力据守长江以南,并借“和谈”构筑长江防线,与人民解放军隔江对峙。中共中央早已洞悉国民党政府的意图,组织百万大军逼近长江,分东、中、西三路,作好了渡江准备。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代表团拟出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和平谈判破裂,渡江战役于当天午夜打响;21日,毛泽东主席与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彻底摧垮敌人的长江防线的同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文体知识消 息特点: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结构:消息一般有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标题:①要准确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②重点突出,简洁醒目。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简明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消息的主要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背景:交代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背景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朗读课文,找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2.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明确】标题、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所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3.电头有什么作用?【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4.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5.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嘲讽:“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三)板书设计(四)课后作业1.文中多次使用“英勇”“摧枯拉朽”等词汇,有人认为这是对解放军的客观描述,也有人认为带有主观倾向。结合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如文章4、6),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传递立场。2.文中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体现新闻的“时效性”。若用短视频、直播报道同一事件,如何平衡时效性与深度?结合现代传播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朗读新闻,整体感知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明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理清新闻的六要素。【明确】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2.找出这则新闻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明确】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导语: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至“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从“二十日夜起”至课文最后。第一层(从“二十日夜起”至“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从“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至“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至课文最后):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3.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叙述?【明确】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写。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路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军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详写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4.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明确】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代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代,如“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不易,故作详细报道。不仅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而且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5.请就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择例句进行分析。(1)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神速的特点(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2)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和“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词语搭配准确有力,恰切表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3)【明确】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对某些概念的适当限制上,如西路军所遇之抵抗是“甚为微弱”,而东路军所遇之抵抗则“较为顽强”,这就非常恰切地表现了敌我双方较量的程度,既不一味地夸大自己,也不一味地贬抑敌人,用词恰到好处。6.请就新闻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1)【明确】“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彩鲜明。(2)【明确】“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激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对比鲜明。(三)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路军首战告捷 叙 (略) 衔接紧密西路军所向披靡 叙议结合 (详) 过渡自然东路军遭遇抵抗较为顽强 叙 (详) 结构严谨(四)教学反思1.本课教学,先从文体知识入手,引领学生认识新闻,把握新闻的特点,再以文本为载体学习如何看新闻,尝试写新闻。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料帮助理解内容,把品味语言特点作为理解作者情感的切入点。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个性化阅读。师生间通过对话、交流与合作,探究新知,让学生感受到发现的美好。3.以读带情。在理解文本内容,品味分析语言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情感朗读,加深理解,提升能力。4.由于本课文体特点,个别学生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中表现比较被动。通过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导语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主体结语时间:二十一日人数:大约三十万事件:渡过长江我军英勇进军敌军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英勇善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