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2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教学目标
1.了解消息文体知识,掌握消息的六要素。
2.掌握新闻的结构特点,并能从中找出相应的要点,理解文章大意。
3.研读课文,品味语言,理解消息的真实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4.体会作者的态度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突破与首次入驻任务节点。(重点)
2.理解航天精神的内涵及其在当代科技攻关中的体现。(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习近平总书记与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天地通话时说:“你们这次任务意义重大,必将载入中国航天事业史册。”当3位航天员踏入天和核心舱,五星红旗在太空舱内舒展的瞬间,中国人圆了建设“太空家园”的梦想。这一历史性突破的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科技攻坚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学习中国人首次进入中国空间站这一壮丽篇章。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一)资料助读,了解写作背景
1.中国空间站简介
中国空间站(天宫)包括天和核心舱、梦天实验舱、问天实验舱、载人飞船(即已经命名的“神舟”号飞船)和货运飞船(天舟飞船)五个模块组成。各飞行器既是独立的飞行器,具备独立的飞行能力,又可以与核心舱组合成多种形态的空间组合体,在核心舱统一调度下协同工作,完成空间站承担的各项任务。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建造进入实质阶段。2021年6月17日18时48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航天员乘组完成90天驻留任务,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授课、出舱活动等12项科学实验,验证了空间站关键技术。2022年12月3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新年贺词中宣布,“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写作背景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刊登于《人民日报》2021年6月18日头版头条,呈现的是中国航天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事件,是一则具有重大新闻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新闻消息。北京时间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升空。约573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准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19次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人首次进驻自主建造的空间站,开启了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新纪元。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时刻和难忘瞬间。3名记者组成航天报道一线团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两地进行了多天前期采访,通宵达旦值守,见证和记录中国航天大事件,并第一时间精心撰写稿件形成见报稿件,展现了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对此重大事件的重磅稿件,夜班给予重点版面安排,这则短消息配照片刊发在头版头条,充分体现了人民日报的新闻价值判断。
从传播效果看,稿件刊发后,社会影响广泛,“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迅速登上热搜,成了流行词,网友留言表示:“中国航天事业的成就,燃起了爱国激情,增强了战胜困难、奋勇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3.作者简介
余建斌,浙江慈溪人。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科技领域记者。自2005年8月进入人民日报社,长期从事科技领域新闻报道。
4.链接材料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初评评语(推荐理由):这则消息突出特点是“短、实、精、重”四个字。“短”:相比当天其他媒体的同类事件报道,该则报道仅459字,但片言居要,字字都有含金量,尤其是标题突出强调了“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聚焦新闻点,极其醒目,不仅将新闻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也突出了该条新闻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彰显了新闻报道书写时代、记录历史的功能。“实”:消息虽然字数不长,但内容信息量大,专业性强,表述准确,新闻要素齐全。从神十二发射,到顺利入轨,再到成功对接,航天员乘组进入轨道舱,包括后续工作,全部涵盖,体现了记者长期的专业积累和深厚的文字功底。“精”:这则消息是记者精心采访、精细写作,深入践行强“四力”要求的充分体现。“重”:这则短消息刊发在头版头条,充分体现了其重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解新闻结构,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明确】
标题:消息的标题应简明扼要地概括主要内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引标: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
主标: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导语: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揭示消息核心内容,吸引读者注意力。“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主体:消息的主体是主干部分,详细阐述导语内容。“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入轨后顺利完成入轨状态设置……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背景: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结语: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个段落或最后一句话,对消息进行总结或表达看法。“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
2. 找出这则消息的六要素
何时:6月17日9时22分。
何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何人: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何事: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为何:航天领域要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再生生保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如何: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升空至三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以及后续按计划要完成的工作。
(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点?正标题中的关键词是哪些?由此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明确】标题由引题和正题构成,引题与正题配合。首次:说明中国人在征服太空中又迈出了一大步,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巨大成就。自己的:说明这是属于中国人的空间,充满了自豪与骄傲。
2.消息的真实性,语言的准确性表现在哪里?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
【明确】①“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这句话交代信息来源,重大新闻事件必须要写清楚消息的来源,以增强消息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
②“6月17日9时22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这句话概括了消息的主要内容,“6月17日9时22分”“3名”表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突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准确”“顺利”表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高超,突出了我国科技的新成就。
③“这是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后,首次与载人飞船进行的交会对接”,这句话写明了这次活动的性质,“首次”点明了这次活动的意义,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语言的准确性、客观性。
3.这则新闻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态度
【明确】这则新闻体现了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伟大成就的自豪和对航天人的敬健之情
课堂小结,主旨归纳
《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以新闻的视角展现了发射过程、交会对接和航天员进驻等环节,不仅体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和先进,也展示了中国航天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团结协作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思考感悟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宫”空间站,中国航天事业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之路。对比国际空间站(由美、俄等16国共建),中国空间站在技术创新与运营模式上有何独特价值?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思考太空合作如何助力人类文明进步。
(五)板书设计
2021.6.17 9:22 → 6.5h快速对接 → 3个月驻留
酒泉发射 天和核心舱 机械臂操作×2次
↓再生生保验证 空间科学实验
(六)课后作业
1.神舟十二号任务中,航天员与科研团队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你的学习或生活中有何启发?请结合自身经历举例说明。
2.中国空间站未来将向全球科学家开放,但航天领域也存在技术竞争。你认为国际合作与竞争在航天事业中应如何平衡?请结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阐述观点。
3.航天技术(如再生生保、机械臂操作)对日常生活有何潜在影响?请从“科技改变生活”角度举例说明。
4.以航天员视角写一篇太空日记,体现科技探索中的细节与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