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教学目标1.了解这则通讯所报道的事件的来龙去脉与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2.思考作者是怎样获取、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理解新闻采访的作用和价值。3.掌握通讯这一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难点)2.了解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重点)教学过程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展示舰载机着舰过程,引入课文)2012年11月23日,是戴明盟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日子。戴明盟驾驶着歼-15舰载机拔地而起,准备进行中国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的首次起降。随着嘭的一声,战机尾钩牢牢地挂住第二道阻拦索,稳稳地停在了辽宁舰的甲板上。戴明盟用“惊天一落”,见证了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时代”。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1.创作背景2012年11月23日上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成功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着舰训练。这篇通讯记录的就是552号歼-15战斗机着舰的经过,向读者展现了这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2.相关知识通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强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种类: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要概括文章内容。【明确】本文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2.划分层次,理清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4):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渲染着舰前的紧张的气氛。第二部分(5—22):具体描写歼-15舰载机“起飞”“着舰”惊心动魄的过程。第三部分(23—26):极力描写人们在成功着舰后的喜悦与激动之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3.说说本文和前面所学的消息和特写有什么异同。【明确】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以叙述为主,可以灵活运用描写、抒情和议论,并可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表现力。全面深入报道事物的来龙去脉,反映事物本质,并容许细节描写。(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1.本文标题有什么特点,结合全文说说副标题的作用。【明确】本文标题分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简洁准确,生动形象,一个“惊”生动准确地表现“着”的惊心动魄。标题“着”和“惊”两个动作,“海天”一个景象,强烈的画面感跃然纸上,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副标题“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补充说明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内容。2.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环境描写。“海风呼啸”“海浪澎湃”“斩浪向前”“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等语句,一下子把整体布局好了,仿佛一位画家已将画布底色定格。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出一幅壮美的意境。3.作者在叙写着舰过程时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作了准确地阐述,并且每一次指令都独立成段,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明确】每句话独立成段,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氛,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把口令声翔实地作了呈现,接下来更是把飞行员与着舰指挥员的对话一一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塔台内,聆听着两人之间的对话一般。4.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斗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明确】战斗机着舰是这篇通讯的主要事件,而人们的神态和心情是辅助之笔,用以从侧面表现主题。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5.文章三、四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明确】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性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气氛,激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6.对文中重点语句进行品析。(1)发动机的咆哮声越来越大,舰载机越来越近了。绕舰一转弯,二转弯,放下起落架,放下尾钩,歼-15舰载机像凌波海燕,轻巧灵活地调整好姿态飞至舰艉后上方,对准甲板跑道,以几近完美的轨迹迅速下滑。【明确】 “转弯”“放下”“调整”“对准”“下滑”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具体描写舰载机接近航母、逐渐下降的过程;用“凌波海燕”比喻舰载机,形象地写出舰载机下降时的英姿;“几近完美”表明舰载机着舰过程非常顺利,从侧面表现了飞行员技术的娴熟。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描写出舰载机下降、下滑的过程,营造了紧张的氛围,饱含作者的赞美之情。(2)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明确】①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3)记者眼前的飞行甲板上,定格了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阻拦索的两端构成“V”上边的两头,尾钩钩住处,则是“V”字的底尖。【明确】运用细节描写,形象地描绘了阻拦索的形状,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点出这次降落的意义,并为下文描写舰上人们感情的爆发蓄势。(4)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某大国一名上将曾说:“我们可以把航空母舰送给你们,但是,十年之内,你们不可能让舰载机上舰!”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殚精竭虑,青丝变白发;多少人顽强攻关,累倒在试验场;多少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明确】“白手起家”突出我们是在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引用某大国一名上将的话,属于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的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阐明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7.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明确】承载着中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8.作为一篇新闻,本文是如何打动读者的?【明确】①通过反复渲染、蓄势,让读者感受当时人们从期待到紧张再到彻底释放的心理过程,从而受到情感上的冲击。用多种方法表现舰载机着舰的困难,增强情感冲击力。用较多笔墨描写舰载机着舰后人们情感的爆发,以感染读者。②明确舰载机着舰对于中国海军的意义,对于近代以来长期落后的中华民族的意义。通过深化读者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激发读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心,将读者的“个人情感”升华到“民族情感”的层面,从深层次打动读者。(四)课堂小结,主旨归纳这篇通讯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生动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惊心动魄的一刻,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五)板书设计(六)拓展延伸科技决定国力,科技改变国运。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七)课后作业1.标题“一着惊海天”中的“海天”既指航母着舰环境,也被解读为“全球视野”。若将标题改为“辽宁舰首架次成功着舰”,是否削弱了文学性与感染力?结合通讯体裁特点分析。2.文中未详细描写科研人员付出,仅提到“白手起家”“殚精竭虑”。若补充具体人物故事(如马伟明团队研发电磁弹射),是否更符合“强军梦”的叙事?结合“科技背后的人”讨论。一着惊海天着舰前准备—— 一丝不苟惊心动魄充满自豪着舰过程—— 气氛紧张着舰后—— 激动万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