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6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其思路,感受文章体现出来的严正立场和充沛气势。
2.思考作者是怎样选择新闻事实来支撑观点的,体会其开阔的视野和运用事实的技巧。
3.掌握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特点,了解新闻评论的结构和特点。
2.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
斗。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曾经的血色山河,满目疮痍;
如今的锦绣繁华,江山明丽。
曾经的废墟重重,一片狼藉;
如今的生机勃勃,高楼林立。
曾经的险遭灭门,七口被杀;
如今的岁月静好,四世同堂。
曾经的长夜漫漫,黑暗无边;
如今的晴空日暖,笑容灿烂。
今昔对比,绝不忘记!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1.作者介绍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警世钟声”的寓意。《人民日报》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类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这一天,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作者有感而发,写下了这篇震撼人心的评论。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
进行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在南京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遇难人数超过30万。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国家层面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纪念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
3.文体知识
新闻评论:是新闻的一种体裁,即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或当前的社会现象发表议论。有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述评、编后、编者按等形式。
主要特征:导向正确、就事论理、新闻性强、有的放矢、科学合理、便于传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评论的题目有何作用?
【明确】点明了这则新闻评论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目的,标题简明、醒目,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
2.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中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
3.划分层次,理清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背景和意义,点出“我们要牢记历史,维护和平”的核心观点。
第二部分(2—5):列举全世界和平爱好人士为控诉战争做出的努力和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的可耻行径。
第三部分(6):呼吁人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再次表达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捍卫和平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梳理概括这篇新闻评论的论证思路。
【明确】这篇文章开篇用概括性的语言简述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的基本情况,同时提出观点,即“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然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正面以美国、加拿大等全世界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为例,反面以日本右翼势力丑态百出的表演为例,说明正义必将战胜邪恶,历史事实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
最后以南京命运的变迁收束,表明中国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念和力量。全文思想深刻,针对性强,有“警钟”和“宣言”的双重作用。
2.品析重点语句。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明确】国家为设立国家公祭日制定了法律法规。铸造这座宝鼎,祭祀死难的军民。文章开篇引用这句话,引出了国家公祭日的话题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点明了本文评论的对象。
(2)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加点词有何作用?
【明确】“野蛮”在这里是蛮横残暴的意思,“惨绝人寰”是形容悲惨到极点的意思。这两个词揭露了侵华日军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之情。
(3)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
从用词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
【明确】“顽固”写出了日本右翼分子不愿意改变其反动立场,坚持否认历史的事实;“大肆”是毫无顾忌地(做坏事)的意思。这两个词语描绘出日本右翼分子坚持错误的政治立场、颠倒黑白的狂妄嘴脸。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
3.文章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①简明扼要,铿锵有力。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字斟句酌,具有不可反驳的力量。②富含情感,态度鲜明。本文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中饱含作者热烈的爱国情感。③文中多处运用了对偶句,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气势。
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明确】①举例论证。本文列举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有时间、地点、人物,真实可靠,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②对比论证。把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与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作对比,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颠倒黑白、丧失天良的狂妄嘴脸,突出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热爱。把“恐怖之城”南京与“和平之城”南京作对比,通过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③道理论证。文中引用一些资料,如“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等,使论说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增强了说服力。
5.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本文的论证角度。
【明确】本文中,作者将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第2段、第4段列举正面事例,论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正义之士牢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制裁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第3段写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是反面论证。
(四)深入理解,引发共鸣
试从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的角度,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本文通过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强调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五)链接生活,拓展延伸
我们该铭记什么?我们该总结什么?历史就是答案。
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守护真相,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需要致敬英雄,挺起脊梁;我们需要弘扬精神,敢于斗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铭记历史,吾辈自强!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则新闻评论针对2017年12月13日第四次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公祭一事展开,阐明了国家公祭的必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表达了捍卫世界和平,中国有能力、有力量的坚定信念。让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珍爱和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七)板书设计
(八)课后作业
1.文中提到“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南京变迁(。若策划一次校园和平教育活动,你会设计哪些环节?结合“文化传承”与“行动倡议”说明理由。
2.日本右翼通过篡改教科书、威胁证人否认历史。若你是中国外交官,如何回应“南京大屠杀缺乏直接命令文件”的质疑?结合“历史审判”与“国际法”提出策略。
点明事件,交代背景
牢记历史
维护和平
牢记历史
维护和平
国行公祭,
为佑世界和平
列举事实,阐明观点
中国矢志捍卫世界和平,强化观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