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9 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件,抓住主要特征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3.分析文中南仁东的思想品质和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梳理南仁东的人生经历,把握人物传记“真实性”的特点。(重点)2.透视文本学习南仁东的品格与精神,领悟人物传记的文化内涵。(难点)教学过程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星空下的追光者【教室灯光渐暗,穹顶投影出璀璨星河】“同学们,请抬头看这片星空。在贵州的深山中,有一双‘眼睛’正凝视着137亿光年外的宇宙信号。”教师轻点屏幕,FAST射电望远镜的巨型银盘在星辉下缓缓转动,“但你们知道吗?这颗‘中国天眼’的瞳孔里,永远倒映着一位追星人的身影。”【切换画面:南仁东在工地戴着安全帽的照片】“1994年,当国际射电望远镜阵列掠过中国版图时,有位天文学家在笔记本上重重画了个圈——这里,要建世界最大的‘观天巨眼’。”教师举起泛黄的工程图纸复印件,“22年,8000多个日夜,他踏遍西南300多个喀斯特洼地,从满头青丝到两鬓飞霜……”【星空图中亮起闪烁光点】“201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第79694号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教师轻触光点,南仁东在FAST落成典礼上的影像浮现,“当‘天眼’睁开时,创造它的眼睛却永远闭上了。今晚,让我们循着这颗不灭的星辰,走进一个用生命丈量宇宙的故事。”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一)资料助读,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1.作家作品王宏甲(1953—)福建建阳人。中国当代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报告文学《无极之路》《中国新教育风暴》《智慧风暴》《贫穷致富与执政》《塘约道路》《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和《人民观——一个民族的品质》等文论。《无极之路》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中国图书奖,《中国新教育风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王宏甲的创作大多关注当下重大的时代主题,善于发现捕捉并阐发新颖而有启发意义的主题,具有鲜明的思辨色彩。2.写作背景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天眼:南仁东传》主人公科学家南仁东在2017年9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72岁,2017年11月17日中宣部向全社会发布南仁东先进事迹,追授他为“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宏甲接到创作一部反映南仁东生平事迹的长篇报告文学的任务。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王宏甲赴南仁东生活学习工作过的地方,深入采访,在一次次的访谈中,王宏甲看到生命并不因为身体的逝去而消失,在深入的采访后,他深深感到南仁东这样一位天文学家,他的学识远远超过天文学,他写道:“国家需要千千万万的青少年成长为南仁东那样的赤子,我必须写,写好一部长篇。”3.链接材料天眼工程:2008年12月26日奠基、在2016年9月25日开光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负责,他担任首席科学家和工程师。建成后超越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天文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面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投资7亿元人民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一座射电望远镜。FAST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洼地,利用喀斯特洼地的地势而建。其主体工程于2011年开工,2016年落成。截至21世纪20年代,FAST是世界上最大的填充孔径(即全孔径均有反射面的)射电望远镜;并且是世界上第二大单一孔径射电望远镜,仅次于俄罗斯的RATAN-600望远镜(RATAN-600)(该望远镜孔径为稀疏填充的环形)。FAST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主动反射面是由上万根钢索和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的球冠型索膜结构,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大。其创新设计方案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首提,由悬索支撑的馈源舱与馈源定位技术也源自该校。2016年9月25日,FAST望远镜正式开光。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FAST首次发现两颗脉冲星。其中一颗编号J1859-0131(又称FP1-FAST pulsar #1),自转周期为1.83秒,据估算距离地球1.6万光年;另一颗编号J1931-01(又称FP2,随后被证实该脉冲星已于2007年被美国GBT望远镜350兆赫兹漂移巡天项目发现),自转周期0.59秒,据估算距离地球约4100光年。这两颗脉冲星分别由FAST于2017年8月22日、25日在南天银道面通过漂移扫描发现。(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层次,理清内容。【明确】第一部分:1945—1963年,南仁东少年求学的往事。第二部分:1968—1978年,南仁东青年工作学习的经历。第三部分:1993—2007年,南仁东主持大射电望远镜的选址工作。第四部分:2011—2016年,南仁东主持开展的“中国天眼”落成并启用。第五部分:2017—2018年,南仁东逝世,但“南仁东星”永远闪耀在天空。(三)研读品味,合作探究1.结合全文,分析从“看星星”的往事写起,有什么用意。【明确】介绍南仁星从小对看星星感兴趣,为他后来研究“中国天眼”取得成就作铺垫。2.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南仁东的形象。【明确】①南仁东是一个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他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辛,与团队一起寻找射望远镜的选址。②南仁东是一个坚忍不拔、有毅力的人。无论是青年学习的艰辛还是后来的奋斗,他都能迎难而上,为了自己的目标而不懈奋斗。③南仁东是一个有卓越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他不仅是“中国天眼”项目的发起者,还亲自参与了项目的选址、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为项目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3.文中在描写南仁东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请举例分析。【明确】①文中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让我自己过去看”这句话表现出“中国天眼”在南仁东心里的分量,南仁东对“中国天眼”的关注、关心,体现了他对事业的爱,对祖国天文事业的爱。②文中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文中在描述他在科研过程中如何夜以继日地工作,对每一个数据都进行精细的分析,以及描述他在面对困难时如何坚定信念时都运用了细节描写,这些描写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南仁东的科研精神和人格魅力。③文中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例如,“南老师的头发,每一根都是竖着的。”通过学生的语言侧面表现南仁东的形象,体现出南仁东顾不得自己打扮、一心扑在事业上的敬业精神。课堂小结,主旨归纳本文概括了“中国天眼”的主要发起者和奠基人南仁东从少年求学、青年时的工作,到主持的伟大工程正式落成启用的经历,着重展现他为建成“中国天眼”付出的巨大努力,表现了南仁东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可贵品格。(五)拓展延伸,思考感悟23年时间里,他从壮年走到暮年,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缅怀南老,致敬科学精神!——新华社23年光阴流转,从青丝到白发,他将一个朴素构想淬炼成大国重器,这不仅是对“板凳甘坐十年冷”科研精神的最佳诠释,更是中国科学家群体精神图谱的生动缩影。在急功近利的时代浪潮中,这种甘守寂寞、执着求索的科学品格,恰似穿透浮躁的定海神针。他用毕生心血浇筑的不仅是一个科研项目,更是矗立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精神丰碑,这提醒我们:真正的科学精神,是心怀国之大者的格局,是永不言弃的坚韧,更是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需要的赤子情怀。这种精神血脉的传承,正是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力量。(六)板书设计少年求学青年工作主持大射电望远镜工作“中国天眼”落成并启用“南仁东星”闪耀天空(七)课后作业1.“南仁东星”既指天文学上的命名,也象征他的精神。若改为“中国天眼星”,是否更贴合主题?结合象征手法分析人物与成就的关联。2.学校准备举办一年一度的“校园之星”评选活动,请你写一篇同学小传,向组委会推荐一名“明星”。坚持理想、永不服输、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