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背影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背影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5 背 影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朱自清及其作品,理解并积累本课生字词。
2.诵读课文,梳理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3.探究写法,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课文。
2.思考课文为何以“背影”为中心,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重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
一首熟悉的老歌让我们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那些默默操劳、默默关心我们的父亲,那是怎样让人心动的父爱呀。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来欣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曾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亲情感动了几代人。这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
板书:背影 朱自清
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并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点字词。
读读写写
迂(yū)     拭(shì) 搀(chān)    交卸(xiè)
狼藉(jí)    簌簌(sù) 赋闲(fù) 游逛(ɡuànɡ)
踌躇(chóuchú) 马褂(ɡuà) 蹒跚(pánshān) 颓唐(tuí)
琐屑(suǒ) 触目伤怀(chù)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籍贯江苏扬州。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3)写作背景。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正在北大,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车站惜别。
2.把握基调,指导诵读。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理清思路,明确线索。
(1)这篇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明确】两年前作者与父亲奔丧完毕,在浦口依依惜别的情景。
(2)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作者用什么线索贯串全文?
【明确】背影。
(3)文中一共几次写到了父亲的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每次有什么不同的作用?
【明确】四次写到背影。
①第一次是开篇点题“背影”,使浓厚的情感笼罩全文。
②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父亲走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③第三次是分别后,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
④第四次是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脑海中再次浮现出父亲的背影,与文章开头呼应。
文章以“背影”为线索,抓住父亲在特定场景下的特定形象,以“背影”体现父爱;“背影”是全文的线索,更是“我”情感变化的转折点。
2.梳理情节,分析层次。
划分课文层次。
【明确】
第一部分(1):思念父亲,点出背影。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描绘背影。
第三部分(7):思念父亲,怀念背影。
第二课时
(一)回顾前文,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父亲,作者以父亲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背影作为切入点,展现深沉的父爱。今天,我们继续深入理解文本。
(二)深读课文,探究“背影”
1.文章是以什么方式开头?有什么好处?这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以倒叙的方式开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从而吸引读者。这段话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略带伤感的感情基调,又提示全文中心内容,突出“背影”。
2.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后共四次写“我”流泪。第一次是在第2段,写“我”回家奔丧,到家后“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是因目睹家境颓败而伤心;第二次是在离别的车站,看到父亲爬上爬下月台,“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因目睹父亲的背影而感动,因背影呈现的老态而伤感;第三次是在父亲走下车后,“我”回到座位上,“我的眼泪又来了”,是上面流泪的延续;第四次是在“我”到北京后,父亲来信,说到一些伤心事,“我”便有了“晶莹的泪光”,是因“我”回忆“背影”,挂念父亲。总之,作者仿佛不经意地写流泪,其实流泪贯串全文,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带着感伤的情感色彩。
3.课文写作的详略有什么讲究?
【明确】“我”回家奔丧,在南京游逛,以及最后收到父亲来信等,都写得非常简略,一言两语带过。但是写父亲在火车站送别写得非常详尽,全文共7段,送别写了两大段,大约占全文一半的的篇幅。这样写是为表达主题服务的。如果只写“背影”,似乎单薄了;如果全写父亲生平事迹,而无“背影”的重点描写,似乎泛泛而谈,平铺直叙。因此本文的详略是经过作者精心构思的。
另外,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也很有讲究。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结尾说“最近两年的不见”“我不知何时再他与他相见”,表明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首尾呼应,构思严谨。
4.课文的第4段和第5段读起来很“碎”,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这两段的“碎”,既体现在描写本身的“细碎”上,也体现在所写事情的“琐碎”上,与后面对集中描写的背影相比,这里写的内容是一种铺垫,也是一种反差。用“碎”来表现“我”对父亲的犹豫、“迂”的不理解、不认同,为下文写自己被父亲的背影感动蓄势。
具体而言,“碎”体现在父亲“送或不送儿子”之间的犹豫上,一件本已“说定”的小事,作者却足足写了一段,在延宕中,暗含着对父亲的“没决断”的不以为然甚至不屑。“碎”也体现在父亲送“我”上车时的一系列小事的描述上,讲价、挑座、叮嘱、嘱托,越是细细碎碎,“我”越是不耐烦,觉得可笑。当“我”多年后回想时,后悔自己的自作聪明,理解了这一切细碎都是父爱的表达。正因为有这个态度的反转,前面的描写越细碎,越能表现父爱的深重,父亲对“我”关爱的无微不至,也越能表现父亲表达自己爱子之意的艰难。
5.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段?
【明确】课文的最后一段看起来只是表现父子之情的一种延伸或补充,实际上它的内容颇为丰富,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动因并再次定格“背影”,很好地收束了文章。
这段文字特别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完成了回忆散文中“当下时间”的表述,将记叙事件的“当时时间”纳入其间,从而赋予文中的父子之情以独特性——这种感情是经历了变化的。朱自清坦诚地告诉读者,他和父亲之间曾经有过矛盾和隔阂,在车站分别时,父子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融洽。那么,在当时便让作者感动涕下的“背影”,就显得尤其可贵,也难怪它会深刻地烙印在作者的记忆中。而后来,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对父亲有了更深的理解,父子之情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如果不理解这最后一段,就很难真正领会文中作者的悔恨与感动。
(三)抓住语言,读懂亲情
1.本文语言素朴而又典雅,简净而又细致,试加以赏析。
(1)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
(2)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3)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相,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4)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题干的意思。《背影》一文没有花哨的词语,也较少运用修辞手法,语言平淡质朴,多写口语。但是,这种素朴的语言又绝不随意、乏味,而是有着典雅的气息,适当使用文言词汇,却又能融为一体,不显生硬。《背影》的语言被叶圣陶先生赞为“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语言简洁,句式简短,句句有用,鲜有冗词。但是文章的简净并没有流于笼统、抽象,而是该详则详,特别是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文笔细致,不厌其详。当然,即使是细致的描写,也多是白描,因此与简净的整体文风并没有产生矛盾。
①语句都很短,没有多余的话。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但总体而言是口语,明白易懂。短促的语句,将事件、氛围、原因概述得清清楚楚,带给读者一种忙碌、沉重的感受。
②作者基本上是以叙述代描写,表现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父亲“拣定椅子用反复叮期,都是极项细的事,作者却不厌其烦地写来,看似细碎,却并不让人觉得繁冗,因为其中的点滴,都是父爱的真实流露。其中写“我”用父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座位。点出一个重要的细节,变换了叙事的视角,消减了从一个角度连续叙事可能存在的单调感。
③作者使用的是白描手法,笔法简净,却细致而传神地描画了父亲的形象。这三个句子看似平淡,其实内有起伏,“本来”“只好”“尚不”“可是”“就”等词语,看似寻常,却表现出“我”心中并不平静的感情。
④这几句话的书面语特点明显,既用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强化了句子的概括力,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虽以第三人称来写,“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却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
(四)课堂小结
朱自清父子从不相见到再相见,走过了两年多的光景,蓦然回首,爱在原地,背影依旧。那份深沉无私的父爱,那份细腻真挚的情感,那场新旧思想的交锋,那个终生难忘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父子情深,更是我们与父母的故事、与父母的亲情,它们也在阅读中渐行渐深、渐行渐浓。阅读,点亮生活;感悟,唤醒心灵。让我们在阅读的顿悟中渐行渐明!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作业
1.若故事发生在现代社会(如高铁普及、视频通话),父亲的“背影”会如何改变?结合“科技与亲情”,讨论时代变迁对情感表达的影响。
2.若故事发生在当代中国(如家庭关系更平等),父亲是否会主动与儿子分享内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