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7 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中心观点,领会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2.理清课文的思路,学习文章的写法,品味文章的语言。3.探寻作者的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教学重难点1.学习文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2.用心领悟字里行间传达的真诚与睿智,感受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境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永久的生命》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追问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生活?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聆听作家是怎么说的。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并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重点字词。读读写写兴味 洗涤 卑微 牛犊 茸毛 消逝繁殖 凋谢 遏制 濒临 深渊 星辰(2)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3)写作背景。《永久的生命》选自《严文井选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有改动。 这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比喻和哲理意蕴的散文,是作者对生命的严肃认真思考的总结,充满乐观情绪。2.把握基调,指导诵读。(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感慨生命的短暂,欲扬先抑,为下文的“扬”蓄势。第二部分(2—4):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第三部分(5):总结全文,高唱生命的赞歌。2.如何理解本文题目中的“永久”?【明确】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但是只要我们珍爱生命,活出价值,就能使生命变得神奇和不朽。3.第1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下文理解,这一段有什么作用?【明确】生命短暂。这一段是“抑”,为后文的“扬”作铺垫,本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三)深读课文,探究写法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明确】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2.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明确】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观、消沉的情绪。第2段开头一句中“却”字,可见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我们没有时间悲观”“生命自身的神奇”“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这些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乐观的、激昂的,而且逐渐增强,以至于高唱生命的赞歌。3.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怎样的呢?请概括本文的主旨。【明确】文章作者从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延续上,感悟到生命的快乐和威势,对生命发出由衷的赞叹。(四)课堂小结这篇议论性散文书写了生命的卑微、柔弱、易逝,但它又是永久的、充满希望的,我们应该赞美生命,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感谢生命、回报生命。(五)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追问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一)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初读课文,扫清障碍。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圈画生字词,结合课下注释了解作者,并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1)重点字词。读读写写见“第一课时”(2)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3)写作背景。《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2.把握基调,指导诵读。(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划分层次。【明确】第一部分(1):概括自己一生三大追求。第二部分(2—4):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第三部分(5):总结。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2.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明确】总—分—总。(三)深读课文,探究写法1.朗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即爱情,知识,同情心(对人类的关爱)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2.作者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同情人类苦难原因分别是什么?【明确】爱情可以带来喜悦,使人摆脱孤寂,让人领略人生最美好的境界。知识可以增进对人类、自然和科学的了解,充实人类的精神,开阔眼界。同情人类苦难,虽深感无能为力,但希望人类所受的苦难可以减轻一些。3.爱情,知识,同情心这三种追求,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著、最痛苦的?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明确】同情心,爱和悲悯是最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爱和悲悯,只片面地追求爱情,会产生爱情恐怖主义;片面追求知识会成为灾难的帮凶,所以爱和悲悯最重要。4.“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作者这三个追求在排列顺序上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这三个追求存在着情感上由浅入深,境界上由低到高的逻辑关系。5.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明确】作者把“三种感情”比作“飓风”,把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比作“深深的苦海”,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遭遇各种困境,甚至濒临绝望的境地,强调了现实的残酷与追求理想过程的艰难。既然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强烈的追求呢?设置了悬念,引发读者思考。6.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明确】第一,本文采用直接说理的方式,直抒胸臆,简洁明了,以其内在的思想力量打动人心,以其立意的高远令人折服,是哲理散文的典范之作。第二,行文既有严密的逻辑性,又富有强烈的感彩,善于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感人。如“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就形象地表现了三种追求对“我”的影响。三、问题探究什么是议论性散文?它有哪些主要特点?【明确】议论性散文以说理为主,也被称为“哲理散文”或“哲学散文”,许多随笔、杂感都属于议论性散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目的主要不是让读者获得某种理性的概念,而是要通过富有哲理的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供给读者一个广阔的思考和联想的空间。与以写人、写景、叙事、抒情为主的散文相比,议论性散文的特点很明确,它以说理为目的,议论是它的骨干。其他类型的散文也会传达某种思想,涉及某些道理,但并不以说理为目的,它们也发议论,但通常只是为了点明题旨。与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相比,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一样都要求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但是一般不像议论文那样直接议论说理,也不像议论文那样讲究论证方法,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而往往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以求让读者领悟哲理。(四)课堂小结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五)板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值得为它活着课后作业罗素同情“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但现代社会中“信息过载”可能让人麻木。结合“短视频时代的同情疲劳”,讨论如何保持对苦难的持续关注?若罗素生活在今天,会将“同情人类苦难”扩展到哪些领域?(如环保、AI伦理)结合“课程思政”,设计一份“当代生命意义宣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