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1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教学目标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2.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3.学习、继承革命先烈的爱国精神,树立为国为民而读书的理想。教学重难点1.学习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2.感受革命先烈的牺牲精神并铭记历史,体会作者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教学过程一、情境设计,导入新课(课件呈现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高高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它是那么雄伟庄严,令人肃然起敬。那么这座纪念碑有多高?用什么建造?又是为了纪念什么人的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记者周定舫,一同去瞻仰、了解这座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二、走进课文,探索新知(一)预习与交流1.作者简介周定舫,浙江定海人。1953 年8 月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北京分社担任记者,现为北京新闻学会会员。2.背景介绍(多媒体展示)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建成。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全国人民热切希望及时了解这座雄伟建筑的有关情况,作者为此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访问许多建筑师、雕塑家和建碑工人,并多次实地考察,最终以“瞻仰记”的形式写成此文。3.积累字词(多媒体展示)(1)注音瞻仰(zhān) 矗立(chù) 巍峨(wēi)奠基(diàn) 五卅(sà) 气氛(fēn)镏金(liú) 梭镖(biāo) 逾越(yú)天堑(qiàn) 挑衅(xìn) 慷慨(kǎi)永垂不朽(xiǔ)(2)解释词语瞻仰:怀着恭敬的心情仰望。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雄伟。矗立:高耸地立着。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上溯:从现在往以前推。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逾越:超越。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多指长江,形容它的险要。重幔:重叠的帷幕。这里指重幔形状的浮雕图案。庑殿顶: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构成,屋角和屋檐向上翘起,屋面略微弯曲。(二)整体感知1.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参观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明确】作者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的。从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可知:“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划分层次,总结层意。【明确】第一部分(1):点题开头,总领全文,说明瞻仰的心情和纪念碑的总体特征。第二部分(2—10):介绍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词、碑文以及十幅浮雕等。 第一层(2—3):介绍纪念碑的位置、环境、兴建过程、规模和材质。 第二层(4—5):介绍纪念碑的结构和材质、碑心石上的题字和碑文。 第三层(6—10):依次介绍大碑座四周的十幅浮雕。第三部分(11):总结瞻仰后的深切感受,呼应标题和开头。行文思路: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介绍碑身浮雕—抒发瞻仰感受(三)深层探究1.从文章主、副标题中能获取哪些信息?【明确】文章主标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纪念碑的主题,点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人民英雄,即革命先烈。副标题表明了说明对象——人民英雄纪念碑;“瞻仰”表现出作者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2.介绍十幅浮雕时,作者为什么按东、南(背面)、西、北(正 面)的顺序,而不是从正面介绍到背面呢?【明确】东、南、西、北的介绍顺序恰好与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发展顺序相一致,作者以此顺序回顾了1840 年到1949 年间中国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剥削者,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要史实。(四)合作与探究1..阅读碑文,说说“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的时间含义,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几个历史时期的英雄。【明确】三年以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至1949年的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1919年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纪念碑纪念的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特别是三年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2.联系碑文想一想:为什么“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这块浮雕“最大”?【明确】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明确指出了纪念碑所要纪念的是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民英雄。“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反动统治,结束中华民族近代屈辱史的标志。这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伟大目标奠定了基础。这一浮雕代表的意义重大,所以“最大”。3.本文以说明为主,兼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明确】文章在重点说明的同时,也有对行踪的记叙,“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我越过广场”,“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等,直到离开纪念碑,把事情的整个经过交代得清清楚楚。在介绍十幅浮雕时,将每幅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人、时、地、事等记叙要素交代得明明白白,并对其进行详略得当的描写。在说明文中运用记叙、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五)领悟主题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明确】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特点,歌颂先烈们的丰功伟绩,表达崇敬、悼念之情。启示:我们应该学习先烈们的爱国精神,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遗志,珍惜时光,努力学习,完成先烈们未竟的事业。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引领学生领会纪念碑的历史意义,从革命先烈的身上汲取精神营养,继承并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六)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具体而全面的介绍,热情赞颂了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他们英勇奋斗、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无限崇敬和深切怀念之情。(七)拓展延伸1.运用一定的顺序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介绍学校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建筑,重点突出空间顺序。2.课下搜集革命事迹,做读书笔记。(八)板书设计(九)教学反思本文主要以作者瞻仰时的地点为顺序,介绍纪念碑以空间顺序为主,介绍浮雕时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相结合。详细介绍了十幅浮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我着重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去研读文本;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尽可能地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