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地理人教版(2024)上册《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导学案学生版一、学习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2. 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掌握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3.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2. 难点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三、学习过程1. 自主学习气温的概念与测定气温是指______的温度,常用______(符号)表示。气温的测定工具主要有______等。测量气温时,一般把温度计放在离地面约______米的______里。通常一天要进行______次气温观测,一般在北京时间______时、______时、______时、______时。日平均气温是将这几次观测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______得到的。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阅读教材P72 - 73图文内容,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前后。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______与______的差。气温的年变化:阅读教材P73 - 75图文内容,以北半球为例,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月,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月;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______月,最低气温出现在______月。南半球情况相反。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内______与______的差。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根据下表数据,在坐标图中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提示: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气温)。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气温(℃) -3 -1 3 8 13 18 22 20 15 8 2 -2气温的分布通常用______图来表示气温的水平分布。在等温线图中,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______。等温线的判读: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______;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______。等温线呈封闭形状,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______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______中心。世界气温分布规律:阅读教材P76 - 78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温逐渐______。影响因素是______。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______,海洋气温______;冬季相反。影响因素是______。在山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______,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______℃。影响因素是______。2. 合作探究探究一: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组讨论: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探究二: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读下面的等温线图,回答问题。A点的气温为______℃,B点的气温为______℃,A、B两点的气温差为______℃。图中C处等温线稀疏,说明气温差异______;D处等温线密集,说明气温差异______。E处等温线呈封闭形状,且中心气温低,为______中心;F处等温线呈封闭形状,且中心气温高,为______中心。小组讨论:等温线的分布与地形、海陆分布等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3. 课堂小结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思维导图。总结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4. 达标检测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A. 日出前后 B. 正午12时 C. 午后2时左右 D. 日落时分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 )A. 1月 B. 2月 C. 7月 D. 8月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 )A. 从高纬度向低纬度逐渐降低 B.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C. 从海洋向陆地逐渐降低 D. 从陆地向海洋逐渐降低某山山脚下的气温为22℃,山顶的气温为10℃,这座山的相对高度是( )A. 600米 B. 3666米 C. 200米 D. 2000米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是从______向______逐渐降低。图中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之间,低于 -10℃的地区主要分布在______以内。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等温线______(填“平直”或“曲折”),原因是南半球______。亚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10℃多,主要原因是______。四、拓展延伸1. 收集本地近一周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并分析其变化特点。2. 查阅资料,了解全球气温变化的趋势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教师版一、学习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知道气温的测定方法,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教材、讨论生活实例达成)2. 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掌握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绘制图表、分析数据达成)3.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特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达成)二、学习重难点1. 重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通过分析气温变化曲线、结合生活实例突出重点)世界气温的分布特点。(通过阅读等温线图、小组讨论归纳突出重点)2. 难点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动手绘制、练习巩固突破难点)理解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通过案例分析、图文结合、小组探究突破难点)三、学习过程1. 自主学习气温的概念与测定答案:大气;℃;温度计;1.5;百叶箱;4;8;14;20;2;4 。解析:这部分内容是基础知识点,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可以直接获取答案。气温的概念是指大气的温度,这是一个基本的气象学定义。℃是国际通用的温度表示符号。温度计是测量气温的主要工具,为了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代表性,通常把温度计放在离地面约1.5米的百叶箱里,这样可以避免阳光直射、地面辐射等因素的干扰。一天中不同时间的气温不同,为了准确反映一天的气温状况,一般在北京时间8时、14时、20时、2时各进行一次观测,将这4次观测的气温值相加再除以4就得到日平均气温 。气温的变化气温的日变化答案:14时;日出;最高气温;最低气温 。解析:一天中,太阳辐射在正午12时达到最强,但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需要时间升温,地面再将热量传递给大气也需要时间,所以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而日出前,地面持续散热,没有太阳辐射补充热量,所以气温最低。气温日较差是衡量一天中气温变化幅度的指标,用最高气温减去最低气温得到。气温的年变化答案:7;1;8;2;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解析:以北半球为例,陆地比热容小,升温快降温也快。夏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陆地吸收热量多,7月达到最高气温;冬季太阳辐射弱,陆地散热快,1月气温最低。海洋比热容大,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海洋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 。南半球季节与北半球相反,所以情况也相反。气温年较差反映了一年中气温的变化幅度,通过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值来体现。绘制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略)解析: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确定横坐标(月份)和纵坐标(气温)的刻度,然后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坐标图中描点,最后用平滑的曲线将各点连接起来。绘制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刻度的合理选择,以及曲线的平滑度,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绘图能力。气温的分布答案:等温线;相等;大;小;低温;高温 。解析:等温线图是表示气温水平分布的重要工具,通过等温线可以直观地看出气温的分布状况。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相等,这是等温线的基本定义。等温线密集说明单位距离内气温变化大,稀疏则表示气温变化小。当等温线呈封闭形状时,如果中心气温低,说明这里是低温中心,可能是由于海拔高、纬度高或其他因素导致;如果中心气温高,则是高温中心,可能是受到暖流、低纬度等因素影响。世界气温分布规律答案:降低;纬度因素;高;低;海陆因素;降低;0.6;地形因素 。解析: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获得的太阳辐射逐渐减少,所以气温逐渐降低,这是受纬度因素影响。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于海洋,这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即海陆因素的影响。在山地,随着海拔升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减弱,气温逐渐降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这是地形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2. 合作探究探究一:气温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引导学生从农业生产、人们的衣着、饮食、居住等方面进行讨论。在农业生产方面,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周期、种植时间和产量。例如,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的积累;冬季气温过低会影响农作物的越冬。人们的衣着会根据气温变化而改变,夏季炎热穿轻薄衣物,冬季寒冷穿厚重保暖的衣服。饮食上,夏季人们喜欢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冬季则偏好热食。居住方面,在炎热地区,房屋设计注重通风散热;在寒冷地区,房屋则强调保暖性能。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将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探究二: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答案:12;20;4;小;大;低温;高温。解析:根据等温线数值可以直接读出A点气温为24℃,B点气温为28℃,两者差值为4℃。等温线密集表示单位距离内气温变化大,所以C处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表示气温变化小,D处气温差异小。E处等温线呈封闭且中心气温低,符合低温中心的特征;F处中心气温高,是高温中心。通过这道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学会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解析:等温线的分布与地形、海陆分布密切相关。在山地,等温线会随等高线弯曲,海拔高的地方气温低,等温线向低气温方向凸出;在平原地区,等温线相对平直。海陆分布方面,夏季陆地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度凸出;冬季海洋气温高,等温线向低纬度凸出。例如,在北半球夏季,亚洲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太平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凸出。通过小组讨论这些实例,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3. 课堂小结解析:引导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构建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可包括气温的概念、测定、变化(日变化和年变化)、分布(等温线判读、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等方面。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结气温的变化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强化重点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核心内容。4. 达标检测答案:C解析: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原因如前面所述,是地面和大气热量传递的延迟导致。A选项日出前后是最低气温;B选项正午12时太阳辐射最强,但不是气温最高;D选项日落时分气温已经开始下降 。答案:C解析:北半球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7月,原因是陆地比热容小,夏季升温快,7月时陆地吸收太阳辐射热量达到最大值,气温最高。A选项1月是北半球陆地最低气温月;B选项2月是北半球海洋最低气温月;D选项8月是北半球海洋最高气温月 。答案:B解析: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是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这是由于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减少。A选项说法错误;C和D选项,同纬度地区海洋和陆地气温会因季节不同而有差异,不能简单说从海洋向陆地或从陆地向海洋逐渐降低 。答案:D解析:根据气温随海拔变化规律,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已知山脚下气温22℃,山顶气温10℃,温差为12℃,则相对高度为12÷0.6×100 = 2000米。答案:低纬度;高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平直;海洋面积广阔;海拔高解析:世界年平均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这是主要分布规律。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地区主要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地区,这里太阳辐射强;低于 -10℃的地区主要在南北极圈以内的极地地区,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南半球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阔,下垫面性质单一,气温变化相对较小;而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地形复杂,等温线更曲折。亚洲中部青藏高原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四、拓展延伸1. 解析:让学生收集本地近一周的气温数据,绘制气温日变化曲线图,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学生在绘制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图表的规范性。分析变化特点时,引导学生关注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气温日较差的大小等,与所学的气温日变化规律进行对比,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2. 解析:查阅资料了解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及其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环境问题的意识。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这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事件增加等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通过这一拓展延伸,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全球环境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