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1.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B.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无关C.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2. “荷叶田田千点碧,藕花冉冉满城香”描写了济南夏日的优美风光。荷花飘香说明(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之间存在空隙C.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D.分子之间存在引力3.将一滴蓝色墨水分别滴入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中,观察到热水更快变蓝。此现象说明( )A.分子间存在引力 B.分子质量非常小C.热水具有更强的流动性 D.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4.下列诗句中的现象,能支持“分子在永不停息运动”观点的是( )A.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刘春虚《阙题》)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白居易《卖炭翁》)C.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绝句漫兴》)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5.桂花糕 (如图)是用糯米粉、糖和桂花蜜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中国特色传统小吃。错误的是( )A.闻到桂花糕的清香,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B.桂花糕变凉后香味变淡,说明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C.熟桂花糕可以用肉眼看出有气孔,说明分子间有间隙D.熟桂花糕中的糯米粉粘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6.小明发现家中腌制咸鸭蛋需要数周时间,而将鸭蛋煮熟后浸泡在热盐水中,仅需几十分钟即可入味。结合分子动理论,最合理的解释是( )A.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速度显著加快B.高温破坏了蛋壳的分子结构,盐分子直接进入蛋清内部C.温度升高时,分子间的斥力消失,盐分子更容易渗透D.固态蛋清分子排列紧密,常温下盐分子无法进入7.中国的古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物理知识,如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清香发”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B.雪花的飞舞与尘土的飞扬都属于分子的运动C.冰雪林中温度很低,气体分子停止运动D.分子运动产生的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中8.如图所示的两只集气瓶,一瓶装有无色透明的空气,另一瓶装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1)为了研究扩散现象应选择 图所示的方案(选填“甲”或“乙”),抽去玻璃隔板后,过一会儿,两瓶气体颜色变的一致,从微观角度,这说明气体分子 ;(2)下图是构成物质的固、液、气三态的分子模型,其中与气体分子模型相似的是图 ,当分子结构变到丙图时,分子间作用力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9.如图所示是“分子热运动”一组实验,请观察实验并完成相关填空。(1)如图甲,向一端封闭的玻璃管中注水至一半位置,再注入酒精直到充满。封闭玻璃管口,并将玻璃管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混合后与混合前相比,总体积减小,说明分子间存在 ;(2)图乙中男孩闻到瓶中液体的气味,这是 现象;(3)图丙是把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的情况,对比实验现象,说明扩散快慢与 有关。10.(24-25九年级上·广东广州·阶段练习)能说明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是图 ;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图 ;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图 。(填字母代号)A.抽掉玻璃板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颜色变均匀B.用力才能把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拉离水面C.一段时间后,两种液体就混合均匀了D.两表面磨平的铅柱紧压在一起后可吊起重物E.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F.向下压活塞时,所需的力越来越大11.科学家研究了壁虎能抵抗地心引力吸附在物体表面的原因,壁虎的脚掌上长满了被称为“刚毛”的细微绒毛,每根刚毛末端又有成百上千个直径仅0.25微来的凸出物。这种精细表面结构使刚毛和物体分子距离极近,从而产生了分子引力。科学家从壁虎的“刚毛”得到灵感研发了“纳米微吸胶”。这种粘胶材料的表面类似平面“绒”布,把这种材料如图(a)所示涂在手机支架上,当“纳米微吸胶”接触到手机的平滑背面,就能如图(b)所示牢牢的“粘”住手机。①下列现象中,体现了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 (选填“A”“B”或“C”);A.磁铁吸引大头针B.吸在墙上的吸盘难以脱离墙面C.端面平滑的两块铅柱,相互紧压后,铅柱下方挂钩码,两铅柱也难以分开②根据上述信息,“纳米微吸胶”能“粘”住手机,是由于 作用;(选填“A”“B”或“C”)A.大气压力 B.分子引力 C.磁力③请判断:“纳米微吸胶” (选填“能”或“不能”)“粘”牢帆布笔袋。12.中华诗词蕴藏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对古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解释不正确的是( )A.“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霜是由露凝固形成的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冰的形成需要放出热量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水变干是蒸发现象D.“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花气袭人”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3.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间的作用力由吸引力和排斥力组成,吸引力对抗拉伸,排斥力对抗压缩。如图所示为分子间作用力关系图,r表示两分子间的距离,r0表示吸引力和排斥力相平衡的距离,F斥表示斥力曲线,F引表示引力曲线,F表示合力曲线。当两个分子相距较远时,F表现为吸引力,当两个分子非常接近时,F表现为排斥力。①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与 有关。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 。分子间的F斥和F引都随r的增大而 ;②有关分子之间作用力说法正确的是A.当r=r0时,分子间没有排斥力或吸引力B.当r<r0时,分子之间只有排斥力C.当r>r0时,分子之间只有吸引力D.当r=10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14.(2025·山东·)山东潍坊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制作主要经过“扎”“绘”“糊”“放”等过程。(1)“扎”的过程,用力将竹篾弯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绘”的过程,闻到颜料淡淡的气味,是因为分子在不停地做 ;(3)“糊”的过程,胶水能将纸和框架粘住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 ;(4)“放”的过程,风筝上升时,其重力势能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5.(2025·湖南)如图所示的实验中,浓氨水和无色酚酞溶液没有直接接触,但观察到纸花变红,这一现象表明( )A.分子间存在引力B.分子间存在斥力C.分子可以用肉眼观察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16.(2024·重庆)如图所示,是同学们拍摄的“中国年·中国味”活动情境,对涉及的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A.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说明分子间有引力B.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说明汽化不需吸热C.汤圆上方的“白气”是水蒸气吸热液化形成的D.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参考答案1.C【详解】AD.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故AD错误;B.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故B错误;C.一切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C正确;故选C。2.A【详解】荷花飘香是因为荷花中的芳香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些分子扩散到空气中,使得人们能够闻到荷花的香味。这一现象很好地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这一性质。而分子之间存在空隙、斥力和引力在荷花飘香这一现象中并没有直接体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3.D【详解】热水杯中的水很快都变蓝了,说明热水温度高,扩散快,分子运动剧烈,表明:分子运动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4.A【详解】A.“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意思是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闻到花香的过程是花香中的芳香分子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到空气中,当分子运动到人的鼻子,人就闻到远处花的香味,体现了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故A符合题意;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意思是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这里的灰尘,烟火都是固态的小颗粒组成,属于宏观物体的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C.“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意思是只看见柳絮在春风的吹拂下,如癫如狂,肆无忌惮的飘舞着,还有那轻薄不知自重的桃花,追逐着春江的流水欢快的向远方飘去,这里的柳絮飞舞,桃花随着水的流动都属于宏观的机械运动,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D.“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意思是白雪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白雪下落,飞花落下,属于宏观物体在重力作用下下落的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的运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5.C【详解】A.闻到桂花的清香,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桂花糕变凉后香味变淡,说明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熟桂花糕可以用肉眼看出有气孔,是孔洞,不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故C错误,符合题意;D.分子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熟桂花糕中的糯米粉粘在一起,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6.A【详解】腌制咸鸭蛋需要数周时间,而将鸭蛋煮熟后浸泡在热盐水中,仅需几十分钟即可入味;鸭蛋变咸,这是扩散现象,是因为盐分子不停做无规则热运动,运动到了鸭蛋分子间隙中;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速度越快,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7.A【详解】A.“清香发”是因为含香味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A正确;B.雪花和尘土属于宏观物体,不属于分子,所以雪花的飞舞与尘土的飞扬都不属于分子的运动,故B错误;C.分子在任何温度下都在不停地运动,在冰雪林中,气体分子也在运动,只是温度越低,分子运动越缓慢,故C错误;D.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分子都会发生扩散现象,故D错误。故选 A。8.(1) 乙 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乙 变大【详解】(1)[1] 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做实验时要排除因二氧化氮气体密度大导致的重力因素的影响。所以装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方,故研究扩散现象应选择乙图所示的方案。[2]即使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气体在下方瓶子内部,二氧化氮分子也会运动到上方瓶内,上方瓶内颜色逐渐变深,说明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1]由于气体分子模型的特点是分子间距大、运动自由、作用力弱,排列松散,所以图乙与气体分子模型相似。[2]当分子结构变到丙图时,分子间距变小,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强,所以分子间作用力变大。9.(1)间隙 (2)扩散 (3) 温度【详解】(1)将装满了水和酒精的玻璃管反复翻转,让两种液体充分混合,水和酒精相互进入对方后,总体积减小,这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2)闻到液体的气味,是酒精的分子进入鼻子,这是扩散现象。(3)图丙中,墨水滴入冷水和热水中,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更快,这说明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越快。10. BDF BD F【详解】[1][2][3]AC.掉玻璃板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颜色变均匀;一段时间后,两种液体就混合均匀了,是扩散现象,说明分子不断做无规则运动;B.小玻璃板的重力较小,用力才能把与水面接触的玻璃板拉离水面,说明玻璃板分子与水分子间存在引力;D.两表面磨平的铅柱紧压在一起后可吊起重物,铅块在重物拉力的作用下,没有分开,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E.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快慢不同,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F.向下压活塞,活塞对筒内气体做功,筒内气体内能增大,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向下压活塞所需的力越来越大,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综上所述,能说明分子间存在作用力的是图BDF;能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的是图BD;能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的是图F。11. C B 不能【详解】①[1]A.磁铁吸引大头针是利用磁力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B.吸在墙上的吸盘难以脱离墙面是利用大气压的作用,故B不符合题意;C.端面平滑的两块铅柱,相互紧压后,分子间的距离小,引力大,所以可以在铅柱下方挂钩码,故C符合题意。故选C。②[2]“纳米微吸胶”与手机的平滑背面相接触,“纳米微吸胶”与手机表面分子间的距离非常近,“纳米微吸胶”分子和手机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所以能“粘”住手机。故选B。③[3]“纳米微吸胶”与平滑面相接触,分子间的距离小,引力较大,但帆布笔袋的表面粗糙,分子间的距离较远,分子间的引力较小,不能“粘”牢帆布笔袋。12.A【详解】A.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故A错误,符合题意;B.冰的形成是由液态变固态的凝固过程,需要放出热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露水变干是液态变气态的汽化过程,是蒸发现象,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花气袭人,是花香分子进入鼻子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13. 分子间的距离 斥力 减小 D【详解】①[1]当两个分子相距较远时,F表现为吸引力,当两个分子非常接近时,F表现为排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2]当两个分子非常接近时,F表现为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3]根据上图可知,分子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增大而减小。②[4]A.当r=r0时,分子引力与斥力相等,故A错误;B.当r<r0时,分子引力小于斥力,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故B错误;C.当r>r0时,分子引力大于斥力,分子力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故C错误;D.当r=10r0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可以忽略,故D正确。故选D。14.(1)形状 (2)无规则运动 (3)引力 (4)变大【详解】(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所以用力将竹篾弯折,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绘”的过程,闻到颜料淡淡的气味,这是扩散现象,是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所以胶水能将纸和框架粘住主要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4)风筝上升时,质量不断,高度不断增大,因此其重力势能变大。15.D【详解】浓氨水未接触的含有酚酞溶液纸花变红,说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导致染料分子从源头扩散到纸花。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 D。16.D【详解】A.墨迹未干的春联墨香四溢,是墨香分子在空气中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即扩散现象,不能说明分子间有引力,故A错误;B.停止加热砂锅煲继续沸腾,是因为砂锅煲的余温高于水的沸点,水继续吸热沸腾,故B错误;C.汤圆上方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放热过程,故C错误;D.敲鼓时,听到的声音由鼓的振动产生的,激昂欢快的迎新鼓声是敲鼓时鼓面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