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建省厦门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阅读(78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类学自从传到中国,就呈现某种程度的学科交叉融合状态。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界常将民族学与人类学视为内涵相同的概念。(甲)凌纯声说“民族学研究的对象为文化,故又称‘人类学’”。当时社会学与人类学在大学的学科设置上严重交叉,费孝通也说“在我身上,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一直分不清”,这客观反映了中国人类学发展初期的混沌状况。
学科交叉使人类学的学科疆域逐渐宽广,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分支,如历史人类学、医学人类学、文学人类学、饮食人类学等。而这也使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存在异化的潜在危险。人类学家罗德尼 尼达姆指出“当前形式的人类学将经历一种彩虹般的变形”,这绝非危言耸听。以植物嫁接为例,以梨嫁接苹果产生梨苹果,以苹果嫁接梨产生苹果梨,亲本决定植物的基本性状。学科交叉融合也一样,不管如何吸纳别的学科质性,其亲本都应该是人类学。
人类学这一学科现状导致了人类学学者的认同困境。由于目前国内设置人类学系的高校不多,一些人类学学者被分配到历史系工作,研究时选择了历史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方法。然而,貌似“正宗”的史学同仁不怎么认同他们用人类学“田野”方法调查出的本属史学范畴的研究成果,而人类学界对他们在研究中用了太多历史文献的做法也未必首肯,致使他们进退失据。这种状况的出现当然不一定是因为这些学者的跨界研究出了问题,而可能是目前人类学的学科生态尚难适应他们在研究中对人类学与历史学学科元素的双重吸纳。但即便如此,人类学的“异化”仍隐约可见,因而中国人类学应该回归本体。
传统人类学学者往往习惯以原始部落为研究对象,中国境内有无或有多少原始部落应是首先需要正视的问题。乔治 彼得 穆达克的著作《我们当代的原始民族》,每章写一个原始民族,却没有收录中国的少数族群。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境内没有原始部落,像鄂伦春人等,当其被发现时,文明发展近乎原始,但类似的族群在中国境内数量较少,而且是否够得上是独立的民族也存在争议。将用于原始族群研究的人类学理论及方法,用来研究中国的少数民族究竟是否适合?换言之,如果人类学学者囿于传统,在中国原始部落如此稀少的情况下,其用武之地究竟何在?
一些中国人类学学者主张“人类学本土化”,提倡发掘中国自身的人类学资源。上世纪30年代起,中国人类学学者将主要精力用于境内并非“原始”的少数民族的研究。(乙)费孝通在“云南三村”的研究,在我看来就不是针对原始民族的人类学研究,体现了与传统人类学的区别。因为“人类”是一个内涵看似固定实则变动不居的概念,人类学怎么能够画地为牢呢?当然,这种寻求学术“入乡随俗”的努力不应该以“化”掉人类学的基本特征为代价。实践本土化主张,要警惕“淮南之桔变为枳”即失去人类学基本质性的危险。
此外,人类学如何与国际接轨也值得注意。西方人类学学者曾远赴中国研究少数民族的文化,那么,中国学者是不是也应逆向行走。到境外去做研究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摘编自杨天宏《人类学对历史学的方法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科交叉融合不仅使中国人类学的学科疆域逐渐宽广,而且使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进而异化出五花八门的分支。
B.“彩虹般的变形”一词,反映出罗德尼、尼达姆对人类学发展前景的忧虑。对于尼达姆的说法,作者是持赞同态度的。
C.部分人类学学者采用田野调查与文献研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不过他们的研究成果很难得到学界的认可。
D.考虑到中国境内原始部落稀少的状况,因此,中国人类学应勇于突破传统,另辟蹊径,发掘新的研究资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的人类学研究之所以出现认同困境,是因为当前学界固守门户之见,因循守旧,不务创新。
B.随着对“人类”概念的认知深化,中国学者有必要推翻并取代西方传统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和方法。
C.中国学者“逆向行走”赴他国开展人类学研究,能够有效避免中国人类学出现“淮桔化枳”的风险。
D.有学者担忧比较文学在跨学科研究中会丧失学科独立性,这与本文关于人类学的思考有相通之处。
3.下列对原文论述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处援引与人类学相关的中外典型论据,反映了作者的学术视野和求证精神。
B.文章详细列举人类学的许多分支,旨在展示其多元互动、欣欣向荣的研究现状。
C.文章用“入乡随俗”一词来概述人类学的本土化实践,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D.本文论述颇具思辨色彩,既肯定学科交叉融合的积极性,也指出可能面临的困境。
4.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航天,探索永无止境
2025年4月24日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这彰显了中国航天在探月与深空探测领域的雄心。“明月”象征着我国已取得卓越成就的探月工程,以及正在实施的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星河”则代表了对更遥远的太阳系天体进行探测,同时对空间引力波等前沿科学展开研究。
(一)
中国探月工程自启动以来已历时20多年,当时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绕”“落”“回”已经全面实现。进入2025年,工程迈入第四阶段“勘”。根据第四阶段的计划,中国航天将实施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任务,集中资源对月球南极实施科考活动。嫦娥七号计划于2026年发射,将重点勘查月球南极的月表环境,获得南极着陆区的遥感数据,为建立月球科研站奠定基础。嫦娥八号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将对南极预选着陆区展开区域地质剖面探测与研究,还将设置一个小型封闭陆生生态系统实验项目,为今后航天员长期驻月奠定基础。探月成果将直接服务于载人登月任务,嫦娥七号和八号的探测成果将决定载人登月的具体登陆点。
我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于2023年正式启动,明确目标是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登月任务不仅包括登陆月球,还要在月面展开巡视探测,并实施多项科考任务,最后安全返回。目前,多个关键系统正在紧锣密鼓地研发,比较有挑战性的项目是月面着陆器。它不仅需要将航天员安全送到月球表面还需要为航天员提供生活所需的基本保障——登月后,航天员将以着陆器为生活工作中心。
(二)
2025年是中国行星探测工程的关键之年,天问系列任务将开启“九天揽星河”的新篇章。
天问二号已于2025年5月发射,将对近地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采集岩石样本带回地球,随后继续前往彗星311P开展伴飞探测,整个任务周期长达十年。对小行星进行探测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其基本组成和结构,为后续实施小行星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天问三号计划于2028年前后发射,并在2030年前后携带火星岩石或者土壤样品返回地球。目前,美欧联合推进的火星样本返回任务计划,预计于2028年发射样本检索着陆器,该计划采用复杂的多阶段方案,而天问三号任务设计更为高效,若顺利实施,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后率先实现火星样本返回,成为历史上首个完成这一壮举的国家。
此外,我国已全面启动木星系及天王星等天体探测任务的关键技术攻关,将行星探测范围扩展至太阳系更外侧的轨道。与此同时,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等重大科学项目相继取得突破,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具备支撑国际前沿科学研究的能力。
星空浩瀚无垠,探索永无止境。中国航天将继续以“明月”为舟,以“星河”为路,以坚定的步伐迈向更深远的宇宙,书写宇宙新篇章。
(摘编自公众号科普中国)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依照计划,嫦娥七号发射后将重点勘查月球南极的月表环境,探测成果对我国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大有助益。
B.实施载人登月任务的关键项目是研发月面着陆器,它承担着搭载航天员安全登月并提供航天员生活基本保障的任务。
C.天问二号将先后对小行星和彗尾进行探测,对小行星进行探测取得的成果,有望为实施小行星防御提供科学依据。
D.美欧的样本检索着陆器计划发射时间虽早于天问三号,但方案复杂,因此不一定能率先完成火星采样的任务。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用前人诗句概括中国航天日的主题,旨在突显科普作品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从三步走战略到“勘”计划,从月球南极勘探计划到载人登月任务,都体现了中国航天科学布局、稳步推进的特点。
C.嫦娥七号和八号若能顺利按计划探测出登月的具体登陆点,将使中国航天载人登月任务轻松变成现实。
D.如果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不能取得突破,那么我国对木星系及天王星等天体的探测任务将无法启动。
7请根据材料(一)(二)两部分内容,为航天科普活动的展板设计两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5字。
(三)阅读Ⅲ(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月球之眼
蒋一谈
阿部弯腰抓起一小把月尘,搓了搓,月尘就像地球上的石棉,锋利粗糙,棱角像尖矛。图图说道:“月球上没有液态水,月尘不会被侵蚀成光滑的形态。”阿部很是诧异:“你还知道这么多。”
“我的新知识都是听来的,我把它们储存起来,①没事的时候想一想。哦,对了,你听说过机器人超级月亮的故事吗?”阿部摇了摇头。图图说道:“十年前,人类把一批机器人运到月球上,可是这些机器人不喜欢眼前的月球,因为这里太荒凉了,他们喜欢在地球上欣赏过的超级月亮,又大又圆。他们想念超级月亮,没有工作状态,到了后来,开始罢工。人类只好用神经系统解码器,把这些机器人的记忆神经完全格式化,再重新置入新的指令。从那以后,我们机器人,都是在月球上组装出来的。”
阿部忍不住笑起来。图图用严肃的口气告诉阿部:“刚才说月尘的事呢。月尘有毒,通过人的呼吸进入人体后,能造成无法修复的损伤。你一定要当心!对了,月尘还能造成拉链失效。遇到这种情况,你不要慌,到气闸舱之后再慢慢处理,②千万不能在外面弄掉拉链上的月尘,千万不能,拉链坏了,太空服就会失压,非常危险,你记住了吗?”阿部点了点头。
“你真的记住了吗?”
阿部再次点头。他觉得图图有点啰唆,但一点都不生气。
跑步机的声音虽然单调,也能驱赶夜的寂寞。阿部回头看着温室里的高性能灯光照明,出了一会儿神,擦了把汗,继续跑步。
温室里的提示铃声响了,他走进去,发现池塘单元氧气净化的接口有了松动,他取出工具,修复好接口,起身的时候感觉到光源传感器的间距过密,又顺手布置了一下。他双手叉腰,看着温室,很有成就感。他忽然意识到,和图图相处了几个月,图图从未主动谈过月球温室话题。
阿部是植物学家,负责月球基地水培蔬菜的养育,图图会定期开着月球车,把采摘好的食材运送到基地厨房。阿部几乎每天都待在温室里,观察记录扁豆、卷心菜、西红柿感知微重力和光线的生长数据。阿部在月球上工作了四个月,深切体会到,月球上的一个月比地球上的一个月漫长多了。
第二天早晨,他见到图图,直接问道:“图图,你熟悉月球温室吗?”
图图摇了摇头。
“你想知道吗?”
图图用力点头。
“那你为什么不问我呢?”
图图缓缓说道:“我们是工作机器人,不能主动打扰人类。如果人类想说话,我们有义务陪人类说话。”
“陪人类说话是人类给你们的特别指令吗?”
“孤独月球指令。人类在月球上长时间工作,会感到孤独。机器人有义务协助人类消除月
球孤独感。前两天,我感觉你情绪不太好,就给你讲了超级月亮的故事。我能感觉到你喜欢这个故事,你真的喜欢吗?”
“很喜欢。”阿部说完,领着图图走进温室,图图一下子兴奋起来。图图俯身池塘单元,③伸手轻触蔬菜的叶片,又急忙把手指缩了回来。
图图抚摸着蔬菜叶子,阿部看不到图图的表情,但能从细微的肢体动作中体会到图图的新奇感受。
“水培蔬菜,真神奇!为什么不用月球上的土壤种植蔬菜呢?”
“已经尝试过,蔬菜和粮食的种子,能在月球土壤里发芽,但无法茁壮成长,种子好像被困住了。”
“被困住了……”图图喃喃低语。
“宇航员在太空旅途中意外去世,怎么办呢?”图图突然问道。
“运回地球。”阿部答道。
“不能埋在月球上吗?”图图眨了眨眼睛。
“不能。这是为了保护月球环境,据说《外层空间条约》有这样的规定。”
“不能抛在太空里吗?”
“这涉及到人道主义。”
“什么是人道主义?”
该怎样回答呢?在阿部看来,人道主义是人类关爱人类的思想和行动,超越了国别和种族。阿部默想之后,伸出手指碰了碰图图的躯体,又缩回手指碰了碰自己的身体,慢慢说道:“你关心我,我关心你,就是人道主义。”图图高兴起来,拍着手说:“你关心我,我关心你,就是人道主义。我记住了。”图图兴奋地抬了抬手臂,欲言又止。
“图图,你想说什么?”
“你想了解机器人报废后怎么处理吗?”
阿部以为是自己的幻听,图图重复这句话的时候,他慢慢点了点头。
图图停下月球车,指着前方,④声音低沉地说:“就在那儿,环形山下面,你自己去看吧……”阿部下了车,一步一步走过去,他走到一座直径差不多有七八十米的环形山边缘,看见环形山中央部位有些明显的隆起,月尘铺在上面,有人为堆砌的痕迹,却没有任何标志物。
“机器人埋在这里吗?”阿部通过无线电通信问道。
“是的。”
图图告诉阿部,月球上的机器人,到了工作年限,人类不想继续花钱更换机器人的机电和部件,就把老旧的机器人拆解后掩埋。这反而是最划算的处理方法。这里面已埋了三百多机器人了。
阿部蹲下身,在月尘上写下五个字:机器人墓地。他无意间扭头,感觉悬在夜空的地球像一只眼睛,牢牢地注视着月球,注视着他,而月球的眼睛,此刻也注视着地球和地球上的人类。地球的眼睛,月球的眼睛,人类的孤独,机器人的墓地。
(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球上的机器人因思念超级月亮而罢工,记忆神经系统被格式化,不再具备情感功能,这是本文的故事背景。
B.阿部忍受着孤独坚守在月球温室,从植物培育中获得成就感,对待工作严谨专业,是科研工作者的典型代表。
C.阿部领图图进入基地温室参观,是他们关系升温的关键情节,因此才有了下文前往机器人墓地这一情节。
D.“孤独月球指令”是本文的一个核心要素,既是图图讲故事的起因,又为阿部深入了解机器人等情节做了铺垫。
9.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句的“想一想”可看出图图具有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并非简单执行人类指令。
B.②句连续两次使用“千万不能”,营造出紧张氛围,让人感受到在月球工作的危险。
C.③句的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图图第一次接触水培蔬菜时的新奇与小心翼翼。
D.④句暗示图图内心可能存在一些复杂的情感,低沉的语气也让读者感受到沉重压抑。
10.文中出现了“神经系统解码器”“池塘单元”“月球车”等科学术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1.有科幻作家认为:“科幻元素是一个容器,一个装置,起到的是类似人性显微镜的效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四)阅读Ⅳ(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题。
杜公讳杲,字子昕。潘提举檄摄建阳尉。秤提法行,公面责潘曰:“公奉新书太过,八郡骚动矣。”潘愧谢,稍弛其禁。为闽尉,甲子死,诬乙杀之。公验尸于发中得砂,视甲舍傍有池砂,类发中者,鞠问,子果溺死,乙乃得释。李珏制置江淮,罗致幕下。滁受兵,檄公往援。甫至,民蔽野隔壕哀鸣,求入避滁,守固拒。公启钥纳之虏围城数重,公登俾,中二矢,益自奋厉,士气百倍,虏技穷,解去。兵在道不相统一,且溃乱,李公曰:“非子昕无可行者。”公求制札二十道以行,先以帅命喝犒,择诸将尤桀黠者出一礼,抽回,逾时又抽一军,不二日诸军悉回,无敢哗者。知六安县,岁歉,谕富家曰:“吾不损米直,若但出粜,吾依市直为民代偿三之一。”全活者众。邑有剧盗二,设赏获之。帅方姑息,盗窃语曰:“吾不失在制置帐下。”公命杖死县庭,而以专杀自劾。民有嬖其妾者,治与二子均分,二子谓妾无分法,公书其牍云:“传曰:子从父令。妾守志则可常享,或去或终,当归二子。”季提举览之击节。
改安丰。会鞑谋入寇。公使聂斌布重兵守御,赵谅提轻骑攻劫,四隅设伏,城中昼无人声。虏登高望之,莫能测。公出其不意,开关鏖击,虏麾其下曰:“南兵狠,速返勿留!”虏大掠淮东,厚装而归。公曰:“是可击也。”命顺昌守樊辛率死士劫虏帐,俘获万计,夺马四百匹。明年嘉熙改元,公益为备,浚旧濠,筑外郭。其冬,虏必欲得城,扫地而至,大设攻具,以火炮焚楼橹,公随坏随补。虏乘东南风纵燎,公祷天求助,俄而反风。雨雪骤至,公谓:“古人多乘风雪破贼。”而四面围合,乃募猛士夺堤路出兵,将士皆奋跃死战,杀紫泥金团龙袍者,降人云叶国大王也。焚虏炮座攻具,至明日皆尽。虏溃去,捷奏至,二年春矣。君相动色相贺。擢军器监,进三秩。御札云:“朕闻安丰被兵,不皇寝食。知卿守御劳苦,指画有方,朕为少宽。今援兵已集其贾率诸将扫荡寇攘以安淮右。”公率三军拜诏感泣。
(节选自《刘克庄集笺校 杜尚书神道碑》)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今援兵已A集B其贾率诸将C扫荡D寇E攘F以安G淮右
1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中的“谢”词义不同。
B.志,指志向,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中的“志”词义相同。
C.改元,“元”即起始、纪元,改元指帝王即位时或在位期间变更年号。
D.“以火炮焚楼橹”与《蜀道难》“以手抚膺坐长叹”的“以”用法不同。
1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杲敢于直言,发现潘提举过度推行秤提法致使八郡骚动,便当面指责,使潘提举略微放宽禁令
B.杜杲善于断案,任闽尉时,验尸时发现死者头发中的砂与死者家旁池砂相似,从而为乙洗脱了罪名。
C.杜杲英勇善战,援救滁州时,亲自登上城墙作战,身中两箭仍奋勇杀敌,最终成功击退敌人。
D.杜杲悬赏抓获了六安境内的两个大盗,不顾主帅的姑息策略,果断杖杀这两盗,为此还遭到弹劾。
15.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李珏制置江淮,罗致幕下。滁受兵,檄公往援。
②吾不损米直,若但出粜,吾依市直为民代偿三之一。
16.初到安丰,杜杲面对鞑靼入侵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请简要概括。
(五)阅读Ⅴ(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7-18题。
读书
陆游
平生爱客如爱书,力虽不逮意有余。
门前车马久扫迹,老病又与黄卷疏。
人情冷暖可无问,手不触书吾自恨。
今年入秋风雨频,灯火得凉初可近。
年过七十眼尚明,天公成就老书生。
旧业虽衰犹不坠,夜窗父子读书声。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将爱客与爱书相提并论,可见在诗人心目中二者都很重要。
B.门前冷清,车马绝迹,“久”字暗示诗人社交较少的生活状态。
C.“黄卷”代称书籍,与下文“灯火”一同营造出静谧的读书氛围。
D.年过古稀但眼睛尚明亮,能继续读书,诗人为之庆幸,心怀感恩。
18.请分析诗歌以“夜窗父子读书声”结尾的妙处。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同学引用周邦彦《苏幕遮》中消暑的句子“ , ”,与同学分享古人应对炎夏的雅趣。
(2)研读杜甫《客至》时,李同学认为“ , ”表现了家常饮食展现出的待客之诚,与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异曲同工。
(3)苏轼在《石钟山记》结尾直接对前人进行主观评价“ , ”,呼应了开篇对前人说法的质疑。
(4)李密在《陈情表》中以“尽节于陛下”与“报养刘之日短”的矛盾为切入点,用“ , ”精准概括自己忠孝两难、进退无据的心理状态。
(5)唐代诗歌作品中常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抒发独特情感、引发读者思考,如“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松弛感缺失”正成为现代人的常态。人们很难放松下来,总是活在一种“战备状态”里,总在不停地看手机,生怕错过信息,工作上遇到一点不顺利就会特别焦虑……确实很心累,但总觉得,(甲),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其实,“松弛感缺失”是有其进化价值的。在真正危险的环境中,高度敏感的威胁检测系统能促发快速反应,提高生存几率。即使在日常环境中,(乙):警觉度高的人能更早发现工作细节中的错误线索或人际互动中的微妙信号,而且有一些职业甚至需要这种特质倾向的人来完成,例如安全监控和质量控制等。所以无需过度担忧,只要别让这种状态成为常态就可以了。
这种状态如果成为常态,就可能会影响身心健康。当你意识到自己处于时刻紧绷的状态,并且决心改变,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一是识别过度警觉的思维模式,而非其内容。当注意到自己像雷达一样又在扫描威胁的时候,可以告诉自己“我的焦虑系统又在常规扫描了”,这种外化的观察方式能打破思维的自动化控制。
二是通过规律运动、呼吸训练等方法降低基础警觉水平。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时会向大脑发送安全信号,打破身心互相强化的焦虑循环。
20.标点标示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引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仿照下面示例,按要求写一句劝慰的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画线句子相同。
示例:当朋友与友人离别后闷闷不乐,你写给他一句话:释怀些,像云朵一样轻盈洒脱,快乐自会飘荡在你的时光中。
当朋友自责“松弛感缺失”时,你写给他一句话:
三、写作(60分)
23.(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你说过的最勇敢的话是什么?
——帮帮我。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
2.D
3.B
4.①甲句引用凌纯声的话,证明中国人类学发展初期的混沌状况,使论证具有权威性。
②乙句举费孝通在云南三村的研究一例,论述中国人类学学者开始实践本土化的研究,更具说服力。
5.D
6.B
7.示例:(一)探月新篇章 载人登月将可期 (二)探测无止境 天问系列揽星河
8.A
9.D
10.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使科幻设定更具可信度。是情节发展的重要载体,推动了相关情节的展开。营造了浓厚的科幻氛围,构建了月球基地的科技环境。
11.月球的孤独环境放大了人类的情感需求,“孤独月球指令”体现了人性中的关怀。机器人图图的种种表现,如讲超级月亮故事、对蔬菜的新奇等,折射出类人性情感。阿部在月球温室的工作展现了极端环境下人类的创造欲与坚韧。机器人墓地的设定引发对人性中平等与共情的反思。
12.BCF
13.D
14.D
15.①李珏担任江淮制置使,将杜杲招纳到自己幕府中。当滁州遭受敌军进攻时,(李珏)发公文命令杜公杲前往救援。
②我不会压低米价,你们只要拿出粮食来出售,我就依照市场价格替百姓代偿三分之一的费用。
16.①提前布局,攻守兼备;②出其不意,开关迎击;③命顺昌守樊辛率死士劫营。
17.C
18.①该句勾勒了一幅静谧温馨的夜读图,画面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②呼应前文个人读书的经历、感慨,表达对读书的热爱和执着;③升华全诗,从个人情感延伸至家族情感,希望读书成为世代相传的家风。
19.(1)燎沉香 消溽暑
(2)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3)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4)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
(5)座中泣下谁最多 江州司马青衫湿
20.①引号强调此处的“战备状态”指在生活中持续紧张、难以放松的心理状态。
②具有特殊含义,能让人更容易理解“松弛感缺失”给人带来的压力之大,表达更生动形象。
21.甲:一旦放松下来 乙:“松弛感缺失”也有其作用
22.示例:放松些,像溪流一样自在前行,松弛感自会在不经意间叮咚在你的生活里。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