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新全球史》中写道:“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和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材料认为“此项工程” ( )A.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造成了隋朝的灭亡 C.有利于隋朝的强盛 D.结束了分裂局面2.621年,魏征归顺唐朝,受到太子李建成重用。“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器重他的才干和耿直,不计前嫌,委任为谏议大夫,这说明唐太宗( )A.轻徭薄赋 B.简法轻刑 C.选贤任能 D.恩威并施3.唐玄宗统治后期,一场叛乱揭开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争斗的序幕,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这场叛乱史称( )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噶尔丹叛乱4.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诗作飘逸洒脱,享有“诗仙”美誉的是( )A.骆宾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5.一位历史老师在讲解某知识点时,出示了以下三幅图片。这位老师讲解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唐朝( )A.繁荣的经济 B.和谐的民族关系 C.多彩的文学艺术 D.丰富的社会生活6.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进行了改革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该诗描写的是( )A.五代十国局面 B.靖康之变 C.南宋偏安 D.元的统一8.下面是某班同学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1.收复建康 2.取得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4.“撼山易,撼岳家军难!”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李自成推翻明朝9.现在外出购物使用微信、支付宝刷二维码付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必不可少,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北宋前期的“交子” B.元朝的“至元宝钞”C.北宋时期的“钱引” D.南宋的圆形方孔钱10.我国经济重心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③所示经济状态相对应的时期是A.南北朝 B.唐朝 C.五代十国 D.南宋11.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指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三项发明是A.雕版印刷术、司南、火药 B.造纸术、活字印刷术、火药C.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 D.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12.“张居正将赋役杂项合并为一条,计亩征银,史称‘一条鞭法’,规定‘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悉并为一条’。”这一税收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是( )A.以实物劳役为主,白银为辅 B.按人口征收固定税银C.赋役合并,折银征收 D.完全依赖商税收入13.在中国历史上,民族英雄受到人民的尊重。如表反映了民族英雄受到人民尊重的原因是( )朝代 人物 事件 结果明朝 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清朝 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 荷兰殖民者被迫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清朝 康熙 雅克萨之战 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A.采取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 B.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C.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D.积极主动开展对外交流活动14.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历史时代的烙印。下列文学作品中成书时间最晚的是( )A. B.C. D.15.“北京王麻子剪刀”是享誉海内外几百年的中华老字号,其生产技术曾在“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中被详细介绍。请问该书是( )A.《齐民要术》 B.《农政全书》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二、材料题1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古代向来以农业立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找出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总体上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摘自杜甫《忆昔》(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哪一盛世景象?从生产工具角度分析,促使唐朝“稻米流脂”的技术创新有哪些(列举两例)?材料三 宋代时期开始在闽江、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贬种植水稻。而宋朝寒冷期时,为小麦在南方种植提供了先决条件。随着小麦和水稻在南方的普遍种植,南方的经济已经远远超出北方的经济。——陈天成《气候变化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关系》(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回答,宋代从越南传入的哪一品种使水稻产量大幅提高?材料四 清政府把垦荒成绩列为考核地方官员的一个内容,督、抚、布、按,在一年内垦至六千公顷以上者加升一级;州、县垦至三百公顷以上者加升一级。……许多荒山得到开垦,农业生产恢复。——《二十五史新编·清史》(4)依据材料四,指出清政府在农业方面采取什么政策并说明这一政策的影响。(5)综上所述,概括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7.制度创新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我国古代历代王朝积极探索治国策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隋唐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等各种与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路……(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所述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这种制度正式创立于何时?依据材料归纳该制度有个特点?材料二 元朝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元朝实行哪一制度?这一制度有什么作用?材料三 明太祖朱元璋为集中权力,废除了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又分设五军都督府,取代原来的大提督府,直接掌握军权。此外,取消行中书省,设立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等事,保护皇帝,镇压官民。——摘编自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3)依据材料三概括明太祖强化皇权的措施。材料四 故宫导游解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下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4)材料四中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5)以上材料表明中国古代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什么?三、综合题18.对外交往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中国的对外交往,既有交流互鉴,也曾故步自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朝贞观初年,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经过4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天竺。(1)材料一中描述有关的高僧是谁?材料二 宋代习惯上把外国人称为“蕃客”,在“些重要港口开设“蕃市”“蕃坊”和“蕃学”,并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2)依据材料二中提到的“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指的是什么?材料三 郑和船队带去了大量的中国瓷器、铜器、铁器、金银和各种精美的丝织品。同时,也换回了亚非各国的许多特产,如胡椒、象牙、宝石、香料和长颈鹿、狮子、蛇鸟等珍贵动物。郑和所到之处,受到各国的热情接待。——岳麓版七年级历史下册(3)根据材料三中“所到之处”最远到达哪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材料四 清朝对出海贸易的商船装算货物重量有严格的限制,甚至只许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把;船上所有人员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龄、中貌、预历博等;船人预;规定往返日期,每人每日只许带米两升。——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4)根据材料四,说明清代实行的对外贸易政策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5)结合上述材料,对比我国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谈谈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19.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我校七年一班学生“石榴籽同行”项目化学习,请你参与完成。(共13分)任务一:第一小组同学以“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为主题,搜集了如下资料设计展览。①设置安西都护府②《步辇图》③册封渤海郡王④设置北庭都护府⑤册封云南王⑥千寻塔⑦唐蕃会盟碑为进一步了解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历程,举办本展览。展览共分三个板块。 展板一唐与吐蕃关系 展板二唐与突厥关系 展板三唐与渤海和南诏(1)请将上面备选资料的序号填入下面对应的展板中。展板一: ;展板二: 展板三: ;并依据材料分析唐朝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怎样的政策?任务二:第二小组同学以“多民族政权并立”为主题,搜集了下面的资料。盟约一:宋朝每年交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沿边州郡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容对方逃亡“盗贼”。双方不得修筑城堡,改易河道。此外,宋辽互称兄弟之国,辽圣宗耶律隆绪称宋真宗赵恒为兄,双方使者定期互访。盟约二:一、宋高宗向金称臣,并要“世世孙孙谨守臣节”。二、宋金两国,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中间的唐、邓两州皆属金国。三、宋每年向金国输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2)根据任务二的资料并结合所学内容,说出“盟约一”的名称。概括两个盟约有哪些共同点。(至少写出两点)任务三:第三小组同学以“民族交融新高峰”为主题设计了如下示意图。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3)任务三中,①处为新形成的哪一民族?任务四:第四小组同学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主题整理了以下材料。序号 事件① 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② 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皇帝三次率军亲征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③ 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乾隆皇帝下令调兵讨伐,在维吾尔族等人民的支持下,经过战斗,平定了分裂祖国的叛乱。④ 1653年,顺治皇帝正式赐予西藏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时,册封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⑤ 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事务。⑥ 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观点: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史实 方式 A B C D序号 ①⑤ ②③ ④ ⑥(4)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安定边疆,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加强对边疆的管辖,整理材料中的事件,概括清朝处理民族关系和边疆管理的方式?A: ;B: ;C: ;D:(5)总书记在中英统战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以铸军甲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结合所学,谈谈现今我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何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A2.C3.C4.D5.C6.D7.C8.B9.A10.D11.D12.C13.C14.D15.D16.(1)发展趋势:总体呈上升趋势。(2)盛世:开元盛世。技术创新:曲辕犁、筒车。(3)品种:占城稻。(4)政策:鼓励垦荒(将垦荒成绩纳入官员考核)。影响:农业生产恢复,荒地得到开垦。(5)因素:生产工具改进、政策支持、农作物品种改良、自然环境等。17.(1)选官制度:科举制。创立时间:隋朝。特点: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内容广泛、按成绩录取。(2)制度:行省制度。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国家统一。(3)措施:废除丞相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分设五军都督府掌握军权;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设立锦衣卫。(4)机构:军机处。(5)趋势: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8.(1)高僧:玄奘。(2)机构:市舶司。(3)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4)政策:闭关政策。消极影响: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错失发展机遇。(5)借鉴意义:坚持对外开放,积极交流互鉴,反对闭关自守。19.(1)展板一:②⑦;展板二:①④;展板三:③⑤⑥。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册封、设置机构、会盟等)。(2)盟约一名称:澶渊之盟。共同点:宋朝送岁币;划定边界;维持和平局面。(3)民族:回回。(4)方式:A.设置行政机构(如台湾府、驻藏大臣);B.平定叛乱(如噶尔丹、大小和卓叛乱);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达赖、班禅);D.颁布法规(如《钦定藏内善后章程》)。(5)现实意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