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云南省红河州、文山州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读任何文章,都有方法与门径,读学术论著自然也不例外,这里主要介绍常规读法。从本体上看,学术论著本身具有很强的规范性。面对规范性的学术论著,我们可以围绕七个关键词进行研读。关键词一:观点学术论著总是有作者的观点,观点是学术论著的统帅,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观点展开。什么是观点?观点不是描述性的话语,而是命题式的判断。在学术论著中,观点往往是有层次的,需要我们去辨析。譬如,在《两面之词——关于革命问题的通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归根到底,唯一跳出星球运转的循环意义外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技术革命,虽然工程师总是被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所忽视,但只有技术革命才不是循环往复的。有了电流后就不再用蜡烛,有了汽轮船就不再用帆船。”在这段话中,既有观点又有阐释,“唯一跳出星球运转的循环意义外的革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技术革命”是总论点,也即文章的观点,“虽然工程师总是被知识分子和政治活动家所忽视,但只有技术革命才不是循环往复的”是分论点,也是阐释语,至于“有了电流后就不再用蜡烛,有了汽轮船就不再用帆船”则是论证语。关键词二:概念学术论著是研究性成果,而概念是研究的基础。如果能够抓住一两个最有原创性、启发性的概念,就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让自己保持思想的活性。比如林庚《唐诗综论》中的“盛唐气象”,冯友兰《新原人》中人生的“四重境界”,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这些概念,既是学者开展学术研究的支架,也是我们进入学术论著的梯子。关键词三:假设“五四”时期,胡适先生提出了“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大胆的假设”是要人们打破旧有观念的束缚,挣破旧有思想的牢笼,大胆创新,对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新的假设或解决的可能;“小心的求证”即要求人们不能停在假设或可能的路上,而要进行证明。“小心的求证”是一种严谨求实的态度,在证明过程中不能捏造事实,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去改变事实,更不能用道听途说的东西去充当事实,而是要尊重事实,尊重证据,不能有半点马虎,半点大意。“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正是求新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的结合。关键词四:预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阅读学术论著,若能以“预测”的方式进行,则可以有不同的收获。看到书名,可以先预测一番,想想这本书大概会写什么内容;看到目录,可以先预测一番,想想这本书大约包含哪些框架;读到第一节,可以先预测一番,想想这一章大概会写什么内容;读第一章,可以先预测一番,想想后面几章可能会写什么内容。预测就是这样一种由实到虚的阅读方式。如果说“想象”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主要方式,那么可以说,“预测”是研读学术论著的主要方式。关键词五:发现学术论著是一个富矿,其中有许多真知灼见,我们要善于去发现。所谓发现,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譬如,翻译家草婴对“良知”的独到解说,就让人眼前一亮:“良知是什么?是心,是脑,是眼,是脊梁骨,是胆。”著名学者王瑶对“知识分子”的论述胜人一筹:“首先要有知识;其次,他是‘分子’,有独立性。”言简意赅而又鞭辟入里。关键词六:归纳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曾请教当时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维特克教授,问他能否将古今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教授含笑说只用四句谚语,就可概括古今的全部历史。这四句谚语是:①使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②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渣滓。③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更繁盛。④暗透了,便可望见星光。而中国古代小说家罗贯中,则以一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概括历史的趋势。在研读学术论著的过程中,归纳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将书读薄,收获精神的“压缩饼干”。关键词七:演绎如果说归纳是将书读薄,那么演绎则是将书读厚。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朱光潜先生翻译为:“濯足清流,抽足再入,已非前水。”深邃的哲理寓于鲜明的形象和音节之中,演绎得十分高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有一段话,现在很时髦,常被人引用,刘克苏的译文是:“有两种伟大的事物,我们越是经常、越是执着地思考它们,我们心中越是充满永远新鲜、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同样是这段话,余光中先生则将它译为文言韵文:“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俱新;上则为星辰,内则为德法。”余光中先生的翻译,信达雅兼备,炼字功夫到家。阅读学术论著的基本要求:序号 方法 目的① 浏览,跳读 了解论著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② 概括,提要 内化论著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③ 分类,归纳 把握论著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④ 比较,推理 学习学者的主要观点、论证方式⑤ 质疑,批判 审视学者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⑥ 创新,创造 生成自我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总的来说,阅读学术论著要注意分类,一类是阐明性的学术论著,一类是证明性的学术论著。前者揭示真理以解决不知的问题,后者证实真理以解决不信的问题;前者以论题为对象,以论见为主体,后者以论点为对象,以论据为主体;前者以阐述为主,后者以证明为主。我们如果用心去分类,自然也就能走进学术论著研读之堂奥。(摘自林忠港《如何引导中学生研读学术论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七个关键词介绍了研读规范性学术论著的常规方法,具有很强的指导性。B.预测是一种由实到虚的阅读方式,与其它方法相比在阅读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C.《拿来主义》“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点明了“发现”这种方法的精髓。D.阅读学术论著要注意分类,把握不同类别学术论著的特点,才能更好地读懂作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观点是学术论著的统帅,论著内容围绕观点展开,如“地缘”是《乡土中国》中的观点。B.概念是研究学术论著的基础,抓住原创性、启发性概念,一定能够准确解读学术论著。C.归纳可以将书读薄,罗贯中对历史趋势的概括简洁精炼,已经超越了维特克教授的归纳。D.刘克苏和余光中对《实践理性批判》的解读各具魅力,体现“演绎”把书读厚的特点。3.根据文本及阅读《乡土中国》的经验,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阅读《乡土中国》时,要根据不同阅读目的,选择相应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B.阅读《乡土中国》时,抓住核心概念,如“差序格局”,然后用预测、演绎等方法解读。C.阅读《乡土中国》时,选取由复杂长句组成的语段,把握内容,分析其内在逻辑关系。D.阅读《乡土中国》时,对书中观点不加质疑,全盘接收并用来分析今天的中国乡土社会。4.根据文中的表格,填写下表。学习活动 方法梳理《乡土中国》主要思路 ①了解《乡土中国》主要内容 ②提炼《乡土中国》第三章主要观点 ③谈谈你对《乡土中国》的认识 ④5.班级将要举行学术论著阅读方法交流会,请你谈谈如何分辨“阐明性学术论著”和“证明性学术论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我叫孙芸芬夏天敏半斤酱油,一斤生醋,一包味精,一斤盐,她报出要买的东西。在一本翻得卷了边的小本子上,周大爷把她买的东西记了数,然后写上“民娃奶奶”几个字。她说,你写错了,我叫孙芸芬。周大爷吃惊地看着她,民娃奶奶,你识字了?你啥时识的字?她脸上有些羞怯,也有些骄傲,你不相信吧?我笨归笨,学了一个多月,还是学会十来个字了,孙子教的。这些日子,她不断地做一个梦,是她娘来找她,有时在山坡上割草,娘喊,孙芸芬,你这死娃娃,你不要去追蝴蝶了,来帮娘背点草,我背不动了。她说,我晓得你喊哪个?你喊孙芸芬,你就等她来背吧。娘更生气,喊你呢,你莫装聋作哑。她说,我叫孙芸芬吗?怎么我不知道,人家都叫我“家顺媳妇”“民娃奶奶”呢。娘更生气,你不叫孙芸芬叫啥子?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晓得,你硬是猪狗不如了。娘的话让她又生气又伤心,生气的是,娘说她连自己的名字都认不得,硬是猪狗不如了;伤心的是,你们跟我说过我叫孙芸芬吗?她在哭声中醒来,醒来还满眼是泪,醒来还在伤心不已。她的老伴已死了三年,如果活着,肯定会被她的哭声惊醒的,肯定会问她为啥哭得这样伤心。她有些想念老伴了。结婚那天,有人问,新娘叫啥名字?他爹说,不晓得,没有问。人家说,那咋称呼呢?他爹说,叫“家顺媳妇”就行。娘连续不断地托梦来,不断地叫她的名字,她觉得自己是该有个名字,活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不是白活了吗?问题是,她是叫孙芸芬吗?她决定回一趟娘家,她是老二,兄弟是老三,其他几个姊妹嫁到外村去了。她说,憨憨,你今年也六十五了吧,孙子都这么大了。兄弟说,六十五了,不过你以后不要叫憨憨了,多难听。那叫啥呢?兄弟说,我给自己起了名字,叫孙正兴。进城要有身份证,现在我就叫孙正兴。她说,好是好,只是爹娘当初给咱取的啥名字呢?兄弟有些愤愤不平,取啥名字,养了一窝娃,锅都吊起了,他们有啥心肠,生一个,憨憨,生两个,芳芳,生三个,翠翠,叫得应就行了。她想这就麻烦了,比他们大的老年人都死得差不多了,找谁问去呢?兄弟和她盘点着寨里比他们大一辈的老人:刘四爷,早死了;周三娘,也死了好几年了;赵五爷,死得更早,骨头都怕敲梆梆了;孙小爷,本家叔叔,去年也死了。盘去盘来,这辈人都没活着的了。最后终于想起还有一个他们叫小舅奶的人,小舅奶快九十的人了,头发全白,牙齿落完,脸像风干的枣,人萎缩成小小的一团,睡在床上。兄弟说,小舅奶,我爹妈真的给我姐姐起过名字?小舅奶眼皮抬了一下,说,他们起个鬼,扁担倒下也认不得是个一字。倒是小学校的小刘老师给你取过名,她要叫你去读书,说给你取个名。终于找到当年在村小教书的那位老师,老人家当年就是十五六岁的小姑娘,现在也八十多岁了。上了年纪,但眼不花耳不聋,身子骨还好,就是走路有点蹒跚。她回想了当年的情况,你家就是村西老孙家?你家门口有棵枣树?她说,当年我到你家动员你父母,让你来读书,他们死活不答应,我说先登记一下,好歹也让我不白跑。他们说你没名字,我说这怎么可能,猫啊狗呀都要有个名字。他们说真没有,老师给起个吧。我记得清清楚楚,给你起的名字是孙芸芬。她问,是哪个“芸”哪个“芬”呢?老师说,是“云彩”的“云”上面加个草头,“大白芸豆”的“芸”,“芬”是“分开”的“分”加个草头。她心里踏实了,这可找到源头了,老师说的笃定错不了。她请老师用笔给她写下这几个字,老师找了纸笔,大大地写下了。那张纸她揣在贴近胸口的口袋里,她终于有了名字,就像她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源头一样。她想既然有了名字,就要让大家晓得,要不还是“民娃奶奶”“民娃奶奶”地叫,这名字还有啥意思呢?总不能死了刻在墓碑上,大家这样叫也没意思了,自己也不晓得。得趁现在把自己的名字让大家晓得,她知道那不是容易的事,喊了几十年,要改过来何其不容易,但再难也要改,她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让大家知道她的名字。她去小卖部买了二十本小学生作业本。周大爷惊讶,你买这么多干啥呢?你孙子用得完?她说,你不用管,拿来就是。孙奶奶一回去,就开始写字,她把作业本拆开,一页纸就写三个字。一想到别人大声叫她“孙芸芬”,她就激动起来——自己的名字终于被大家知道了,终于被大声念出来了。念的声音有苍老的,有嫩声嫩气的,有粗声大嗓的,都那么悦耳,那么润心润肺,大街小巷都是叫“孙芸芬”的声音,各种声音交织起来,村里的蓝天都是孙芸芬了。那天晚上,孙奶奶半夜起床,她搅好了糨糊,装在一个小桶里。又找出一个手电筒,换上两只新电池,她梳好头,衣服也穿得板板正正,熨得妥妥帖帖的,她觉得有种庄严感,好像要去完成一桩大事,心里充满激动和欢欣。她一家一家去贴,深秋的村庄,黑暗、静谧、安宁。天空中只见得到几颗闪烁的小星星,祥和而温馨。夜风有点凉,正好吹拂着她激动的心,她贴完紧邻的张家,用手电筒射了射,贴得挺好,端端正正的,她的名字在夜空里泛着银色的光,清清楚楚,端端正正,她看得几乎不想离开。想到才开头呢,忙转身走了。走开几步,还忘不了,又用手电筒射了射,在手电筒的光束下,那个被人遗忘的名字,又清清楚楚地显示出来,像是夜幕中的星星,又像是微曦中的一抹晨光。她放心地贴完最后一张。这时,天空已有微曦,星星在眨着眼睛。她忍不住叫了一声,孙芸芬,我叫孙芸芬……这个声音在寂静的村巷里久久地回荡,久久地徘徊而不肯消失……(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A.孙奶奶到周大爷店中购买酱油、醋、味精、盐,暗示她普通家庭妇女的身份。B.“她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让大家知道她的名字”使用叠词突出了她的决心。C.“天空已有微曦,星星在眨着眼睛”使用拟人手法,同时有力烘托人物心情。D.小说使用全知视角,通过语言、心理、肖像、动作的描写来塑造孙奶奶形象。7.下列有关孙奶奶“梦”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孙奶奶梦见去世三年之久的老伴,因而从梦中哭醒,满眼是泪,伤心不已。B.不断做梦说明孙奶奶一直对娘骂自己猪狗不如和不叫自己的名字耿耿于怀。C.做梦是小说“突发事件”,小说以孙奶奶梦见“娘来找她”推动情节发展。D.“梦”是人潜意识的反映,小说借“梦”侧面展示孙奶奶充满苦难的童年。8.请简要分析周大爷、兄弟、小刘老师各自在小说中的作用。9.有评论说孙芸芬这个形象“充满亮色”,你怎么看?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如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处随收瘗之。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病,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摘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明年A春B大C疫D为病E坊F处疾G病之H无归者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旧例。与《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意思相同。B.为,介词,替。与《鸿门宴》中“吾属今为之虏矣”的“为”意思不同。C.被,覆盖。与《促织》中“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意思不同。D.所以,用来。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吴越一带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之后,赵抃就给所属各县下发文件,询问受灾情况。B.赵抃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粮食和僧、道、士多余的粮食,以此补充粮食救济百姓。C.曾巩认为赵抃的救灾措施不仅适用于越州,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推广并能传给后人。D.本文把赈灾的各项事务写得有条不紊,同时通过记叙人物事迹展现人物精神风貌。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2)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14.从越州救灾这件事,可以看出赵抃是个怎样的官员。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箜篌引佚名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当奈公何!公无渡河李白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箜篌所悲竟不还。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箜篌引》从妻子的视角使用典雅古朴的语言讲述狂夫渡河而死的故事,真挚动人。B.“其害乃去,茫然风沙”说明黄河经过治理,虽然消除了水患,但依然充满了危险。C.“公无渡河苦渡之”中的“苦”字突出了狂夫不顾妻子的阻拦依然强行渡河的狂痴。D.狂夫渡河的故事在李白诗中经过一系列的艺术加工创造,具有了更强烈的悲剧色彩。16.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虎可搏,河难凭”的含义。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小明暑假外出旅游,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于是就想到了杜甫《登岳阳楼》中的“ , ”。(2)小华在学习《阿房宫赋》时发现,开篇仅用简短的几个字就把秦统一天下的历史写了出来“ , ”。(3)中国古代诗文中,诗人常用比喻的手法,变平实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比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国有许多省份的名字,都与大地上的山河湖海有关,只有云南的云,来自天上。冬季,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横断山脉交锋,形成壮观的“昆明准静止峰”。当暖湿气流爬升过乌蒙山系,便化作慢天云海,在滇东北的峡谷间翻涌如浪。夏季,赤道低压带来丰沛降雨,积雨云在哀牢山巅迅速堆积,形如到扣的铁锅,孕育着午后的雷暴。在怒江大峡谷, , ;在元阳梯田, , ;在香格里拉的草原上, , 。地理学家说,云南的云是“立体的”——因为海拔每上升100米,云的形态、颜色、运动轨迹都会发生微妙变化。这种“云的垂直分布”,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奇观。如果说历史为其注入了文化灵魂,那么地理则是云南命名的物质基础。“彩云”二字,早已超过了自然现象,成为文明记忆。关于“云南”之名的起源,相传汉武帝夜梦彩云南现,遣使追寻,至滇西“云南县”(今祥云县),荒诞的故事中折射出中原王朝对西南边疆的探索与想象。战国时期,古滇国青铜器上出现的云雷纹图案( )当地族群对自然崇拜的具象化表达。云南的25个世居少数民族,几乎都有与云相关的神话传说,从彝族的创世史诗到苗族的银饰、白族的扎染、藏族的唐卡,云都是最常见的元素,这些跨民族的文化共识,暗示着人类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以及对美好家园的永恒向往。云南的云不仅是地理现象,更是一种生命哲学——它教会我们柔软地面对世界,在变幻中保持轻盈。18.文中第二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改正。19.下列语句填入第三段横线处,正确的一组是( )①积云低垂如巨型棉花糖 ②云海随着山势起伏③沿着“东方大峡谷”的走向奔腾 ④牛羊在云影斑驳中悠闲踱步⑤云朵被陡峭的峡谷挤压成带状 ⑥将哈尼人的智慧雕刻成流动的光影A.②③①⑥⑤④ B.⑤③②⑥①④ C.①③②⑥④⑤ D.⑤②①⑥④③20.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修改。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而是 B.更是 C.就是 D.或是22.云南的云柔软而多变,那云南的山呢?请写一段话,写出云南的山在你眼中的样子。要求:运用两种以上修辞手法,字数不超过80字。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校将举行“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主题演讲比赛,请你以参赛者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格式正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B 2.D 3.D 4. 分类、归纳 浏览、跳读 概括、提要 创新、创造 5.①阐明性学术论著以阐述为主,对象是论题,主体是论见,通过揭示真理来解决不知的问题。②证明性学术论著以证明为主,对象是论点,主体是论据,通过证实真理来解决不信的问题。【导语】这篇阅读材料系统介绍了学术论著的研读方法,围绕七个关键词(观点、概念、假设等)展开,层次清晰。通过举例和对比,如《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和维特克的历史归纳,生动阐释了不同阅读策略。表格部分将方法与应用场景对应,实用性强。最后区分阐明性与证明性论著,深化了理论指导。整体兼具学术性与可操作性,适合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的能力。B.“与其它方法相比在阅读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错误,原文提及“预测就是这样一种由实到虚的阅读方式”,文中仅强调预测是研读学术论著的主要方式之一,并没有与其它方法相比,更未提到“无可比拟的优势”,选项无中生有。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推断和辨析的能力。A.“如‘地缘’是《乡土中国》中的观点”错误,“关键词一:观点”中强调“观点是命题式的判断”,而《乡土中国》中的“地缘”是核心概念,并非观点。B.“一定能够准确解读学术论著”错误,原文说“抓住一两个最有原创性、启发性的概念,就可以增长自己的见识”,选项表述过于绝对。C.“已经超越了维特克教授的归纳”错误,“关键词六:归纳”中列举了维特克教授用四句谚语归纳历史,以及罗贯中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概括历史趋势,但并未对二者进行比较,选项“超越”属于无中生有。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能力。D.“对书中观点不加质疑,全盘接收”错误,原文在“阅读学术论著的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到方法⑤为“质疑,批判”,目的是“审视学者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这意味着阅读学术论著时,需保持理性思考,不能对观点“不加质疑,全盘接收”。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并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①原文关键词六“归纳”提到“在研读学术论著的过程中,归纳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将书读薄,收获精神的‘压缩饼干’”,且举例“罗贯中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概括历史趋势”,说明分类、归纳能提炼核心思路。《乡土中国》中费孝通通过分析“乡土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的关系,形成对中国乡村结构的整体论述,可提炼出“分类、归纳”的方法。 ②原文表格明确说明“浏览,跳读”的目的是“了解论著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可知“了解《乡土中国》主要内容”需要“浏览、跳读”。③原文表格提到“概括,提要”的目的为“内化论著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强调对具体章节内容的提炼,提炼《乡土中国》第三章的主要观点,正是“概括、提要”方法的应用,故填“概括,提要”。 ④原文表格提到“创新,创造”的目的是“生成自我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要求在理解论著基础上形成个人见解。“谈谈你对《乡土中国》的认识”需结合书中观点,联系现实进行拓展,可通过“创新、创造”将书中理论转化为个人认识,可填写“创新、创造”。5.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概念的理解能力。①阐明性学术论著:原文表述为“前者揭示真理以解决不知的问题,前者以论题为对象,以论见为主体,前者以阐述为主”,例如哲学类论著通过阐述理论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核心是围绕论题展开论见,以阐述为主要表达方式。②证明性学术论著:原文指出“后者证实真理以解决不信的问题,后者以论点为对象,以论据为主体,后者以证明为主”,如科学论文通过实验数据、案例等论据证明论点,解决“为什么可信”的问题,以逻辑证明为核心。6.D 7.C 8.①周大爷:突出孙奶奶的变化,引出后面的情节。②兄弟:衬托孙奶奶的形象,推动情节发展。③小刘老师:证实孙奶奶的名字是“孙芸芬”,结束找名字的情节。 9.①孙芸芬这个形象充满积极抗争的精神。她虽然已经是“奶奶”了,但是她让孙子教她认字,并且执着找自己的名字。找到名字后买了二十本作业本,每一页都写上“孙芸芬”三个字,冒着夜色张贴。她身上充满了积极抗争的精神。②孙芸芬这个形象展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觉醒。找到名字前的孙芸芬是“家顺媳妇”“民娃奶奶”,“孙奶奶”的“孙”也是父亲的姓氏——她只是父亲、丈夫、孙子的附属。找到名字的她才是一个独立的人。③孙芸芬这个形象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找名字就是追问“我是谁”这个哲学命题的答案。孙芸芬寻找自己名字和向所有人宣布“我是孙芸芬”,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对自己做人尊严的维护,散发出人性光辉。【导语】这篇小说通过孙芸芬寻找自我身份的故事,展现了农村女性在传统社会中被忽视的生存状态。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老年妇女对名字的执着追寻,折射出个体对尊严和自我认同的渴望。小说巧妙运用梦境与现实交织的手法,通过日常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现了主人公从迷茫到觉醒的心路历程。结尾处主人公在黎明时分张贴自己名字的场景,富有诗意地象征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赋予了这个平凡人物不平凡的精神光芒。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全知视角”错误。小说是以孙奶奶的经历和心理活动为核心的有限视角。文中主要围绕孙奶奶的行动(买东西、找名字、贴名字)和内心(对名字的渴望、找到名字的激动)展开,未全知全能地展现其他人物的隐秘想法。例如,对周大爷“惊讶”、兄弟“愤愤不平”的描写,均是通过孙奶奶的观察呈现,而非全知视角的直接叙述。故选D。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A.“梦见去世三年之久的老伴,因而从梦中哭醒”错误。孙奶奶从梦中哭醒是因为娘指责她“连自己的名字都认不得”,而非“梦见去世的老伴”。B.“耿耿于怀”错误。梦的核心是激发她对“自我身份”的追问,而非对娘的怨恨。D.“充满苦难的童年”错误,无依据。梦中娘的呼唤主要是为了引出“名字”这一核心线索,而非展示童年苦难。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①周大爷:突出孙奶奶的变化,引出后面的情节。原文中,周大爷最初习惯性写下“民娃奶奶”,孙奶奶纠正“我叫孙芸芬”,并说明“学了一个多月,还是学会十来个字了”。这一对话不仅展现了孙奶奶从无名到有名、从文盲到识字的变化,还通过周大爷的“吃惊”引发读者好奇,自然引出她寻找名字的后续故事。②兄弟:衬托孙奶奶的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兄弟“给自己起了名字,叫孙正兴”,与孙奶奶主动寻找本名的行为形成呼应,衬托出她对“原生身份”的执着(兄弟是“自起名字”,她是“寻找本名”)。同时,兄弟提及“小舅奶”“小刘老师”,为孙奶奶提供了寻找名字的线索,直接推动情节从“想找名字”到“具体行动”的发展。③小刘老师:证实孙奶奶的名字是“孙芸芬”,结束找名字的情节。小刘老师清晰回忆起当年为孙奶奶取名“孙芸芬”的经过,并“用笔给她写下这几个字”,彻底打消了孙奶奶的疑虑——“她心里踏实了,这可找到源头了,老师说的笃定错不了”。这一情节为“找名字的过程画上句号,让她得以进入“让大家知道自己名字”的新阶段。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孙芸芬这个形象充满积极抗争的精神。原文中,她虽已年迈,却“让孙子教她识字”,用一个多月学会十来个字;为确认名字,她主动回娘家、寻访故人,“盘去盘来”不放弃;找到名字后,“买了二十本小学生作业本”,每页只写“孙芸芬”三个字,“半夜起床”“冒着深秋的凉风”挨家张贴。这些行为突破了传统农村妇女的被动状态,展现出为自我认同而主动抗争的精神。②孙芸芬这个形象展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觉醒。找到名字前,她的身份是“家顺媳妇”“民娃奶奶”,完全依附于男性亲属(丈夫、孙子);找到名字后,她执着地让全村知道“我叫孙芸芬”,将身份从“附属”变为“独立个体”。原文中她“激动起来——自己的名字终于被大家知道了”,正是这种觉醒的直接体现,标志着她从“某某的家人”到“孙芸芬本人”的转变。③孙芸芬这个形象散发着人性的光辉。寻找名字的过程,本质是对“我是谁”的哲学追问。她贴名字时“觉得有种庄严感”,最后“忍不住叫了一声,孙芸芬,我叫孙芸芬”,这不仅是对个人尊严的维护,更体现了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对“存在意义”的执着追寻,超越了个人经历,散发出普遍的人性光辉。10.BDF 11.C 12.A 13.(1)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每天领半升。(2)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 14.①为政有方;②敢于担责;③事必躬亲;④有仁爱之心。【导语】本文通过赵抃在越州救灾的详细举措,展现了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形象。文章以时间为序,从灾前预防到灾后安置,层层递进,突出赵抃未雨绸缪、事必躬亲的施政风格。其赈灾措施系统周密,既体现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又善用社会资源,彰显了儒家仁政思想。曾巩以平实笔法记录,却在细节中暗含褒扬,使赵抃“铁面御史”的形象更添温情。全文结构严谨,救灾方略的记述与人物品格的刻画相得益彰。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第二年春天,瘟疫十分严重。于是官府又设置了收养病人的处所,来安排那些身患疾病而又无家可归的人。“明年春”是一个明确的时间状语,为表强调单独成句,其后B处应断开;“大疫”是主谓倒装,陈述一个完整事件,其后D处应断开;“为”是谓语,“病坊”是宾语,动宾结构完整,F处应断开。故选BDF。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按照旧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B.正确。介词,替/表被动。句意:就替他们通告富人。/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C.错误。意思相同,都是“覆盖”的意思。句意: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成名回来了,听了妻子的话,全身好像覆盖上冰雪一样。D.正确。句意:用来筹划安抚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在吴越一带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之后”错误。原文说“……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意思是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了;而不是“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之后”。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使”,让;“朔”,农历每月初一;“受”,领;“半”,半升。(2)“事有非便文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非便文事”;“一”,一概,全部;“累”,连累。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为政有方。灾前准备充分:“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表明赵公提前了解灾情、可动用资源等,做到有备无患。救济措施周全:分发救济粮考虑细致,“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防拥挤);“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五十有七”(防流亡);兼顾不同群体,对不能自食者直接发粮;对能自食者,告富人勿闭粜,同时官仓平粜;以工代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处理债务、收养弃婴、防治瘟疫等,面面俱到。②敢于担责。原文说“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可见对于不符合公文规定或需要灵活处理的事情,赵公自己承担责任,不连累下属,体现了他的担当精神。③事必躬亲。原文说“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表现赵公在救灾期间,早晚操劳,心力交瘁也不松懈,无论大事小事都亲自处理。④有仁爱之心。他做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百姓,“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甚至“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用自己的钱救助病人,更是其仁爱之心的直接体现。参考译文: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越州知州赵公,在百姓还没有遭受饥荒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下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能够养活自己的百姓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灾民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几家?和尚道士和士人吃不完的余粮登记在册的,实存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救灾准备。州县官吏登记百姓中孤老病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都作了上报。按照旧例,官府每年发给穷人的救济粮,应当供给三千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交纳及僧人道士和有功名的读书人吃不完的粮食,共得粮食四万八千多石,用它来补助赈灾的费用。让百姓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小孩子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拥挤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粮,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他们将要流亡,于是在城市和乡村都设置了发粮的地方,总共有五十七处,让他们各自到方便的地方领取,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于是就有了这样的措施。对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通告富人,不能闭店停止卖粮。赵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按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到方便的地方去领取粮食。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愿意)借贷款的老百姓,告诉富人放开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第二年春天,瘟疫十分严重。于是官府又设置了收养病人的处所,来安排那些身患疾病而又无家可归的人。还招来两位僧人,委托他们照料病人的医药、饮食,让那些病人不要失去依靠。凡是死了人,便叫当地的人就地收敛埋葬。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一年发放了满五个月才结束。有不符合公文规定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下面向他请示的事情,对救灾有好处的,大多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操劳身心疲惫,也没有丝毫懈怠,事情无论大小都一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多半是他私人出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流亡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当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疫,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皇上望着东方忧愁劳神,州县推广布施皇帝的恩德,人人都尽自己的力量。赵公抚慰百姓所做的一切,使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救灾虽然只在越州施行,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15.A 16.①这两句诗的含义是:可以去和猛虎搏斗,却难以渡过黄河。②“虎可搏”是因为老虎虽凶猛,但人可以有办法战胜,搏虎是虽难但可以克服的事。③“河难凭”是因为黄河危险且难以预料,所以渡河是一件艰难且充满未知风险的事。【导语】两首诗以“公无渡河”为主题,《箜篌引》语言简朴,直白地写出一幕悲剧;李白则铺陈渲染,先写黄河之险,再叙狂夫之痴,最后以鲸齿雪山强化悲剧意象。李诗在古辞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使简单故事升华为震撼人心的艺术杰作,展现了盛唐诗歌的磅礴气象。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使用典雅古朴的语言”错误。《箜篌引》语言简洁直白,如“公无渡河,公竟渡河”,似生活中口语,并非“典雅古朴”。故选A。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①“虎可搏,河难凭”字面含义是:老虎虽凶猛,尚可以与之搏斗;而黄河却无法与之抗衡。强调黄河比猛虎更具致命性。②“虎可搏”表明老虎虽凶猛异常,是公认的猛兽,但它的威胁是可见的、可对抗的——人凭借勇气、智慧或力量,尚有与之搏斗并战胜它的可能。这里的“可搏”强调“虽难却有胜算”,突出人类面对具体危险时的主观能动性。③“河难凭”是因为黄河的危险老虎截然不同。它“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既有着吞噬一切的磅礴力量,又因“茫然风沙”而充满未知与不可预测性。人在黄河面前,力量显得渺小,难以凭借主观意志掌控局面,渡河的风险是根本性的、难以克服的。这里的“难凭”强调“凶险且无法依托”,突出自然伟力的不可抗拒。这两句通过的对比,具象化地展现了黄河比猛虎更甚的凶险,更暗示了狂夫的必然结局,强化了诗歌的悲剧张力与警示意味。17.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六王毕 四海一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羁”“樊”“嘈”“澄”“簇”。18.①“昆明准静止峰”的“峰”改为“锋”;②“慢天”的“慢”改为“漫”;③“到扣”的“到”改为“倒”。 19.B 20.修改:如果说地理是云南命名的物质基础,那么历史则为其注入了文化灵魂。“彩云”二字,早已超过了自然现象,成为文明记忆的载体。 21.C 22.示例一:云南的山,是大地的雕塑作品。有时,它们是雨中孤独的沉思者;有时,它们是晨光中身披金彩的新娘;有时,它们是雨后玉带缠腰的才子。示例二:云南的山,是大地谱写的绝美诗篇:无量山是柳永吟哦的婉约词,连绵起伏;乌蒙山是苏轼高歌的豪放词,高大巍峨;哀牢山是李商隐写下的朦胧诗,神秘莫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