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1.(2025七下·成都期末)青春期是从童年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以下属于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有( )①身体外形的变化 ②体内机能的增强③性的发育和成熟 ④自我意识不断增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A【知识点】青春期及青春期生理变化【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人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性的发育和成熟,故 ①②③ 符合题意;④错误,自我意识增强属于心理或社会性发展的表现,而非生理变化。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的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让我们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我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成长充满渴望。2.(2025七下·成都期末)“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充溢着旅人凄苦悲凉之情。“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展现了伟人昂扬振奋之意。同样写秋,表达的意境却不同,这是因为( )A.情感与人们的想象力无关B.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C.人的情绪是难以驾驭的,只能任由其支配D.情感是比情绪更为深刻、稳定的内心体验【答案】B【知识点】情感的作用【解析】【分析】同样写秋,马致远和毛泽东表达的意境不同,正是因为他们对秋有着不同的态度,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从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表达,故B符合题意;A错误,情感与人们的想象力密切相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丰富、更深刻地认知事物,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C错误,人的情绪虽然复杂多变,但并非难以驾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调节情绪,而不是任由其支配;D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不同情感带来对秋的不同感受和意境表达,未体现情感比情绪更深刻、稳定这一特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情感的作用的认识,情感能够提升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 知。情感的发展体现我们的生命成长,使我们的情怀更宽 广、博大。3.(2025七下·成都期末)情绪ABC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c)的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看法(b)。该理论告诉我们调整好情绪的一个重要方法是( )A.注意转移 B.合理宣泄 C.认知调节 D.放松训练【答案】C【知识点】情绪的调节【解析】【分析】题干表述了人们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之一在于个体对激发事件所持的信念、解释等,我们可采用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是改变认知评价,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选项中的调节方法与认知无关,应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情绪的调节的认识,调节情绪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常用 的方法包括注意转移、合理宣泄、认知调节、放松训练 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找到适合自己 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掌握的方法越多,我们调节情绪的能 力会越强。4.(2025七下·成都期末)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大将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败吴国;司马迁受到酷刑,写下《史记》。下面对消极情感认识正确的是( )A.消极情感都是不美好的B.消极情感会让我们一蹶不振C.体验消极情感对我们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D.接受挫折考验,学会转化消极情感 , 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答案】D【知识点】体验消极情感的意义【解析】【分析】题干中人物通过转化消极情感获得成就,说明正确应对挫折能感受生活美好,故D符合题意。A错误,消极情感虽然带来不适,但可能促进成长,并非“都不美好”;B错误,消极情感的影响因人而异,并非必然导致一蹶不振;C错误,消极情感可能激发动力,并非“毫无意义”。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体验消极情感的意义的认识,我们要学会承受和转化消极情感。消极情感会给我们 带来不舒服、不愉快的负面感受,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质量。但是,体验消极情感未必是坏事。5.(2025七下·成都期末)“行己有耻”的意思是对自己不善的动机和行为有羞耻心,能以羞耻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这提示我们要( )①知廉耻、明是非②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③学会欣赏自我④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D【知识点】行己有耻及做法【解析】【分析】“行己有耻”要求知廉耻、明是非 ,只有明确对错,才能以羞耻心约束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是“行己有耻”的体现,不做违法违纪等可耻之事。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避免做出自己认为可耻的事,符合“行己有耻”的要求,故 ①②④ 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学会欣赏自我强调的是对自身优点的认可,与“行己有耻”以羞耻心约束行为的主旨无关。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行己有耻的认识,自尊的人知廉耻、明是非。自尊的人是有羞耻心的人,会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感到惭愧和难为情,做到行己有耻;明白是非对错,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行。6.(2025七下·成都期末)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离不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C【知识点】自强及其意义【解析】【分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尽管路途漫长遥远,依然坚持不懈、奋勇向前,彰显出自强不息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体现了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直接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故 ②③④ 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要重视实践,通过实践获取知识,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关。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自强的认识,自强是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自强是一种奋发进取的 精神状态,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7.(2025七下·成都期末)数学中的韦恩图,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韦恩图所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C. D.【答案】D【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故④说法正确;A错误,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公民;B错误,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C错误,财产权和肖像权为并列关系。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财产权,知识产权,犯罪的认识,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 依法享有的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 动、保护创新。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8.(2025七下·成都期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博大精深,其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下列古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③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解析】【分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强调自然规律生成万物,符合“道法自然”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自然规律客观存在,需尊重规律,符合题意,所以②③④正确;①不符合题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写景诗句,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 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 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 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9.(2025七下·成都期末)下列能够正确反映事物内在逻辑和顺序的是( )①刘某为牟利非法狩猎国家保护动物→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受刑罚处罚②薛某偷看同事与他人的聊天消息→对社会的危害较大→应受行政处罚③苏某在高铁上霸占他人座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应承担行政责任④梁某入室盗窃他人财物→触犯了民法典→应承担民事责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解析】【分析】非法狩猎国家保护动物属于犯罪行为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高铁霸座扰乱公共秩序,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承担行政责任, ①③说法正确;②错误,偷看聊天消息属于侵犯隐私,属于民事违法,应该承担民事责任;④错误,入室盗窃属于犯罪行为违反刑法,而非触犯民法典。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犯罪和违法行为的认识,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 为。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 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 为是民事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 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 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10.(2025七下·成都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这说明民法典( )①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③规定了我们所有的权利④确立了自愿、绿色的基本原则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A【知识点】民法典的认识;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解析】【分析】民法典规定夫妻互相忠实、家庭成员敬老爱幼等内容,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友善”等理念的融入。民法典将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念,故 ①② 符合题意;③错误,民法典调整民事关系,但不可能规定“所有权利”,其他法律也涉及权利保护;④不符合题意,自愿是民法基本原则之一,但题干未体现“自愿”或“绿色”原则。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民法典和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的认识,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 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 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实施民法典,能 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 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11.(2025七下·成都期末)下图为某地司法机关根据调查绘制的“未成年人犯罪轨迹图”。对此,同学们展开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良行为不加以纠正必定会发展成为犯罪②青少年要明辨是非,谨慎交友③遵纪守法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最重要的是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力量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B【知识点】预防犯罪的做法【解析】【分析】从 “与不良同伴关系增强” 等可知,青少年要明辨是非,谨慎交友。从整个犯罪轨迹看,要预防犯罪,遵纪守法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故 ②③ 说法正确;①错误,不良行为若不加以纠正,有可能发展成为犯罪,但不是 “必定”;④错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多方面力量,“最重要的是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力量” 说法片面。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预防犯罪的认识,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 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 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 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 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12.(2025七下·成都期末)2025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市天河区某小区有一对家住九楼的母女经常高空抛物,有业主无奈戴头盔出门。附近的街坊表示,母女高空抛物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有时还会把垃圾扔到车上。高空抛物被长时间“纵容”,小区其他业主却被迫为安全“买单”。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其中可取的是( )①高空抛物是违法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②高空抛物可能对他人生命权和健康权带来严重威胁,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③小区物业等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切实履行对该母女的监护责任④居民应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识,必要时寻求公安机关协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B【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解析】【分析】高空抛物已被《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十一)》明确列为违法行为,且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具有社会危害性。高空抛物若造成严重后果(如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可能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居民面对高空抛物等违法行为,应提高防范意识,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故①②④ 说法正确;③不符合题意,监护责任应由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承担,物业的职责是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而非履行监护责任。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犯罪的认识,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 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 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13.(2025七下·成都期末)5月31日,2025“体育之光”非遗体育文化季重头戏——“龙跃邛池 舟骋嶲州”全民健身暨西昌邛海龙舟节在月色风情小镇蛟龙出水。18支来自全国各地的龙舟劲旅汇聚邛海展开激烈角逐,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兼具竞技激情与文化传承的端午盛典。举办邛海龙舟节旨在( )①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③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打造健康中国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D【知识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析】【分析】龙舟节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该活动能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该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龙舟赛作为体育竞技活动,能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题干提到“非遗体育文化季”,将传统龙舟与现代体育结合,体现文化创新,故①②③④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 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 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 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14.(2025七下·成都期末)2025年是《民法典》颁布五周年,人民法院有哪些“数”得出的成效? ——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依法审结一审物权纠纷案件148.92万件、合同纠纷案件4986万件、人格权纠纷案件80.41万件、婚姻家庭纠纷案件786.38万件、继承纠纷案件52.95万件、知识产权纠纷案件204.43万件、环境资源民事案件68.5万件……涌现了一大批适用民法典化解纠纷的典型案例。材料说明( )A.民法典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B.民法典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公平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民法典的实施表明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非常完善D.民法典是司法机关行使职权的唯一法律依据【答案】B【知识点】实施民法典的意义【解析】【分析】材料中各类民事纠纷案件的高效审结,体现了民法典在维护群众权益、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故B说法正确;A错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不是民法典;C错误,“法律体系已经非常完善”的表述过于绝对;D错误,司法机关行使职权需依据多种法律,民法典并非“唯一”依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实施民法典的意义的认识,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 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 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15.(2025七下·成都期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AI(即人工智能)技术模仿、伪造他人的声音、面孔、视频等信息进行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让人防不胜防。对此类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②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③它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④高科技犯罪危害更大,应一律加重刑罚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答案】A【知识点】人格尊严权;社会经济权利【解析】【分析】利用AI技术诈骗的目的是非法获取他人财物,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未经允许伪造他人面孔进行诈骗,可能涉及肖像权侵权,故 ①③ 说法正确;②错误,受害者应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而非忍气吞声;④错误,刑罚需根据犯罪情节等因素判定,不能因“高科技”一律加重。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人格尊严权和财产权的认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 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 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 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16.(2025七下·成都期末)李某在网络游戏中以“赠送游戏皮肤”“低价购买账号”等名义,对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先后骗取5名未成年人的钱财共计6万余元。下面是关于此案的判决书。判决书(摘要)被告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依法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下列对判决书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预防犯罪,需要青少年杜绝不良行为②有期徒刑和罚金均属于刑罚中的主刑③李某的诈骗行为触犯了刑法④李某的诈骗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知识点】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解析】【分析】判决书中对李某的处罚,表明李某的诈骗行为触犯了刑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故③④说法正确;①不符合题意,预防犯罪的要求,在题文中没有体现;②错误,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附加刑。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 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 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17.(2025七下·成都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月10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四川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发布厅正式上线。此次荣登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榜”的先进典型中有将餐厅打造为“爱心驿站”,为环卫工人等群体提供超24万份免费餐食的“温暖守望者”;有从“门外汉”到“土专家”,18年倾情守护高原湿地的“最美巡护员”;有义无反顾地冲向路边起火的汽车,救人于危难中的加油站“五女侠”……一位位“四川好人”,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坐标。(1)我们应学习“ 中国好人”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 (2)青少年应该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答案】(1)助人为乐、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等(2)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做自强不息的人;做敬业乐群的人;做扶危济困的人;做见义勇为的人;做孝老敬亲的人等。【知识点】中华传统美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解析】【分析】(1)“四川好人”将餐厅打造成“爱心驿站”、“最美巡护员”、义无反顾救助起火汽车等事迹体现助人为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2)根据所学,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可以从关键在于践行:做自强不息的人;做敬业乐群的人;做扶危济困的人;做见义勇为的人;做孝老敬亲的人等方面回答即可。【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华传统美德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生活 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 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调用传统美德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四川好人”将餐厅打造成“爱心驿站”、“最美巡护员”、义无反顾救助起火汽车等事迹→联系助人为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青少年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可以根据教材知识进行回答。18.(2025七下·成都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欣欣脾气喜怒无常,只要稍不顺心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学校值日地没扫干净,她会拿扫帚发脾气;家务做不好,她会摔碗、摔杯子,甚至字写不好她也要摔铅笔、扔本子。看到喜爱的电视节目她兴奋得一晚不睡,考试失利时她又会垂头丧气好多天……为此,欣欣非常苦恼。就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请你给欣欣提出合理的建议。【答案】①情绪可以管理:管理好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对我们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②情绪可以认识:要学会觉察自身的情绪,体会情绪的强弱和变化,不断拓展对情绪认识的深度和广度;③情绪可以调节:如注意转移、合理宣泄、认知调节、放松训练等。【知识点】情绪的调节;情绪的表达【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学会管理情绪可以从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合理表达情绪。选择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注意关照他人的感受。通过注意转移、合理宣泄、认知调节、放松训练调节情绪等方面回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情绪的表达和情绪的调节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绪是可以管理的。虽然情绪有时难以驾驭,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我们是情绪的奴隶,任由情绪支配我们的行 为。管理好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对我们一生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19.(2025七下·成都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材料一 2025年4月一起涉及知名艺人杨洋与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肖像权纠纷案件,有了新的进展。经查,2022年开始,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擅自在商业宣传中使用杨洋肖像,双方协商无果后,杨洋以侵犯肖像权为由将该企业诉诸法院。经法院审理,判决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停止侵害,赔偿杨洋50.6万余元。材料二 2023年5月,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收到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报案:作为《王者荣耀》游戏的著作权人,该公司发现游戏内尚未发布的角色皮肤等研发内容在多个网络平台上被一博主刘某以视频形式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该游戏的开发与宣传工作,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后经公安机关查明,刘某在网络平台发布《王者荣耀》“爆料视频”33个,不到半年时间涨粉70余万,获取点赞178万余次,获取平台结算的广告收益数十万元。2024年7月,成都高新区人民法院依法宣判,被告人刘某犯侵犯著作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30万元。(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分别是哪种违法行为?(2)材料二中的违法行为有哪些重要特征?(3)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结合材料带给我们的启示,说说青少年应该如何积极参与法治中国的建设?【答案】(1)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2)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刑罚。(3)认清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防范于未然;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等。【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预防犯罪的做法;敢于、善于应对犯罪【解析】【分析】(1)知名艺人杨洋与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肖像权纠纷案件,被法院判决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停止侵害,赔偿杨洋50.6万余元,这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刘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据此组织答案。(2)材料二中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根据所学,犯罪的主要特征是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刑罚。(3)根据所学,积极参与法治中国建设可以从 认清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杜绝不良行为 ,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犯罪和预防犯罪,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 为。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 事违法行为。(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调用违法行为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知名艺人杨洋与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肖像权纠纷案件,被法院判决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停止侵害,赔偿杨洋50.6万余元→联系民事违法行为。关键词②:刘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联系刑事违法行为。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可以根据教材知识进行回答。(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青少年,需要调用预防违法犯罪、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要求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两则材料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联系预防违法犯罪的要求+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要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 / 1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1.(2025七下·成都期末)青春期是从童年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以下属于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有( )①身体外形的变化 ②体内机能的增强③性的发育和成熟 ④自我意识不断增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2.(2025七下·成都期末)“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充溢着旅人凄苦悲凉之情。“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展现了伟人昂扬振奋之意。同样写秋,表达的意境却不同,这是因为( )A.情感与人们的想象力无关B.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C.人的情绪是难以驾驭的,只能任由其支配D.情感是比情绪更为深刻、稳定的内心体验3.(2025七下·成都期末)情绪ABC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c)的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和看法(b)。该理论告诉我们调整好情绪的一个重要方法是( )A.注意转移 B.合理宣泄 C.认知调节 D.放松训练4.(2025七下·成都期末)韩信受胯下之辱,后来成为大将军;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大败吴国;司马迁受到酷刑,写下《史记》。下面对消极情感认识正确的是( )A.消极情感都是不美好的B.消极情感会让我们一蹶不振C.体验消极情感对我们的成长没有任何意义D.接受挫折考验,学会转化消极情感 , 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5.(2025七下·成都期末)“行己有耻”的意思是对自己不善的动机和行为有羞耻心,能以羞耻心约束自己的行为,凡自己认为可耻的事就不去做。这提示我们要( )①知廉耻、明是非②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③学会欣赏自我④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6.(2025七下·成都期末)中华民族历史上经历过很多磨难,但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这离不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下列诗句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③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7.(2025七下·成都期末)数学中的韦恩图,可以直观形象地揭示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不同概念之间的关系。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韦恩图所示概念之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A. B.C. D.8.(2025七下·成都期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博大精深,其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尊重、顺应大自然运行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共生。下列古语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②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③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2025七下·成都期末)下列能够正确反映事物内在逻辑和顺序的是( )①刘某为牟利非法狩猎国家保护动物→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受刑罚处罚②薛某偷看同事与他人的聊天消息→对社会的危害较大→应受行政处罚③苏某在高铁上霸占他人座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应承担行政责任④梁某入室盗窃他人财物→触犯了民法典→应承担民事责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2025七下·成都期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三条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成员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这说明民法典( )①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体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理念③规定了我们所有的权利④确立了自愿、绿色的基本原则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11.(2025七下·成都期末)下图为某地司法机关根据调查绘制的“未成年人犯罪轨迹图”。对此,同学们展开讨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不良行为不加以纠正必定会发展成为犯罪②青少年要明辨是非,谨慎交友③遵纪守法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④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最重要的是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力量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2.(2025七下·成都期末)2025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广州市天河区某小区有一对家住九楼的母女经常高空抛物,有业主无奈戴头盔出门。附近的街坊表示,母女高空抛物的情况已经持续了一年多,有时还会把垃圾扔到车上。高空抛物被长时间“纵容”,小区其他业主却被迫为安全“买单”。网友们对此议论纷纷,其中可取的是( )①高空抛物是违法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②高空抛物可能对他人生命权和健康权带来严重威胁,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③小区物业等应加大宣传和教育,切实履行对该母女的监护责任④居民应提高警惕和防范意识,必要时寻求公安机关协助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3.(2025七下·成都期末)5月31日,2025“体育之光”非遗体育文化季重头戏——“龙跃邛池 舟骋嶲州”全民健身暨西昌邛海龙舟节在月色风情小镇蛟龙出水。18支来自全国各地的龙舟劲旅汇聚邛海展开激烈角逐,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兼具竞技激情与文化传承的端午盛典。举办邛海龙舟节旨在( )①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③营造全民健身氛围,打造健康中国④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在创新中发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4.(2025七下·成都期末)2025年是《民法典》颁布五周年,人民法院有哪些“数”得出的成效? ——2021年1月1日至2025年4月30日,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依法审结一审物权纠纷案件148.92万件、合同纠纷案件4986万件、人格权纠纷案件80.41万件、婚姻家庭纠纷案件786.38万件、继承纠纷案件52.95万件、知识产权纠纷案件204.43万件、环境资源民事案件68.5万件……涌现了一大批适用民法典化解纠纷的典型案例。材料说明( )A.民法典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B.民法典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公平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C.民法典的实施表明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非常完善D.民法典是司法机关行使职权的唯一法律依据15.(2025七下·成都期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AI(即人工智能)技术模仿、伪造他人的声音、面孔、视频等信息进行诈骗的案件时有发生,让人防不胜防。对此类行为认识正确的是( )①它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②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③它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④高科技犯罪危害更大,应一律加重刑罚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16.(2025七下·成都期末)李某在网络游戏中以“赠送游戏皮肤”“低价购买账号”等名义,对未成年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先后骗取5名未成年人的钱财共计6万余元。下面是关于此案的判决书。判决书(摘要)被告人李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依法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下列对判决书的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①预防犯罪,需要青少年杜绝不良行为②有期徒刑和罚金均属于刑罚中的主刑③李某的诈骗行为触犯了刑法④李某的诈骗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7.(2025七下·成都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4月10日,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的四川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发布厅正式上线。此次荣登2025年第一季度“四川好人榜”的先进典型中有将餐厅打造为“爱心驿站”,为环卫工人等群体提供超24万份免费餐食的“温暖守望者”;有从“门外汉”到“土专家”,18年倾情守护高原湿地的“最美巡护员”;有义无反顾地冲向路边起火的汽车,救人于危难中的加油站“五女侠”……一位位“四川好人”,以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精神坐标。(1)我们应学习“ 中国好人”身上的哪些优秀品质 (2)青少年应该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18.(2025七下·成都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欣欣脾气喜怒无常,只要稍不顺心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学校值日地没扫干净,她会拿扫帚发脾气;家务做不好,她会摔碗、摔杯子,甚至字写不好她也要摔铅笔、扔本子。看到喜爱的电视节目她兴奋得一晚不睡,考试失利时她又会垂头丧气好多天……为此,欣欣非常苦恼。就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请你给欣欣提出合理的建议。19.(2025七下·成都期末)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材料一 2025年4月一起涉及知名艺人杨洋与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肖像权纠纷案件,有了新的进展。经查,2022年开始,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擅自在商业宣传中使用杨洋肖像,双方协商无果后,杨洋以侵犯肖像权为由将该企业诉诸法院。经法院审理,判决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停止侵害,赔偿杨洋50.6万余元。材料二 2023年5月,成都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收到腾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报案:作为《王者荣耀》游戏的著作权人,该公司发现游戏内尚未发布的角色皮肤等研发内容在多个网络平台上被一博主刘某以视频形式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该游戏的开发与宣传工作,同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后经公安机关查明,刘某在网络平台发布《王者荣耀》“爆料视频”33个,不到半年时间涨粉70余万,获取点赞178万余次,获取平台结算的广告收益数十万元。2024年7月,成都高新区人民法院依法宣判,被告人刘某犯侵犯著作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30万元。(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分别是哪种违法行为?(2)材料二中的违法行为有哪些重要特征?(3)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结合材料带给我们的启示,说说青少年应该如何积极参与法治中国的建设?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青春期及青春期生理变化【解析】【分析】青春期是人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生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变化、体内机能的增强、性的发育和成熟,故 ①②③ 符合题意;④错误,自我意识增强属于心理或社会性发展的表现,而非生理变化。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青春期的生理变化的认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让我们感受到旺盛的生命力,让我们的身体充满能量。我们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对成长充满渴望。2.【答案】B【知识点】情感的作用【解析】【分析】同样写秋,马致远和毛泽东表达的意境不同,正是因为他们对秋有着不同的态度,情感反映着我们对人和对事的态度,从而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表达,故B符合题意;A错误,情感与人们的想象力密切相关,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丰富、更深刻地认知事物,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C错误,人的情绪虽然复杂多变,但并非难以驾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调节情绪,而不是任由其支配;D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不同情感带来对秋的不同感受和意境表达,未体现情感比情绪更深刻、稳定这一特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情感的作用的认识,情感能够提升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 丰富、深刻的情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观察事物、探索未 知。情感的发展体现我们的生命成长,使我们的情怀更宽 广、博大。3.【答案】C【知识点】情绪的调节【解析】【分析】题干表述了人们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之一在于个体对激发事件所持的信念、解释等,我们可采用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是改变认知评价,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选项中的调节方法与认知无关,应排除。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情绪的调节的认识,调节情绪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常用 的方法包括注意转移、合理宣泄、认知调节、放松训练 等。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找到适合自己 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掌握的方法越多,我们调节情绪的能 力会越强。4.【答案】D【知识点】体验消极情感的意义【解析】【分析】题干中人物通过转化消极情感获得成就,说明正确应对挫折能感受生活美好,故D符合题意。A错误,消极情感虽然带来不适,但可能促进成长,并非“都不美好”;B错误,消极情感的影响因人而异,并非必然导致一蹶不振;C错误,消极情感可能激发动力,并非“毫无意义”。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体验消极情感的意义的认识,我们要学会承受和转化消极情感。消极情感会给我们 带来不舒服、不愉快的负面感受,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质量。但是,体验消极情感未必是坏事。5.【答案】D【知识点】行己有耻及做法【解析】【分析】“行己有耻”要求知廉耻、明是非 ,只有明确对错,才能以羞耻心约束行为。在日常生活中遵纪守法,是“行己有耻”的体现,不做违法违纪等可耻之事。拒绝不良诱惑,增强自控力,避免做出自己认为可耻的事,符合“行己有耻”的要求,故 ①②④ 符合题意;③不符合题意,学会欣赏自我强调的是对自身优点的认可,与“行己有耻”以羞耻心约束行为的主旨无关。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行己有耻的认识,自尊的人知廉耻、明是非。自尊的人是有羞耻心的人,会对自己不恰当、不合适的行为感到惭愧和难为情,做到行己有耻;明白是非对错,能够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主动培养美好的道德品行。6.【答案】C【知识点】自强及其意义【解析】【分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体现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尽管路途漫长遥远,依然坚持不懈、奋勇向前,彰显出自强不息精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体现了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直接体现了自强不息精神,故 ②③④ 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是要重视实践,通过实践获取知识,与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关。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自强的认识,自强是自我勉励、发愤图强。自强是一种奋发进取的 精神状态,是一种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追求。7.【答案】D【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故④说法正确;A错误,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不包括公民;B错误,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C错误,财产权和肖像权为并列关系。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财产权,知识产权,犯罪的认识,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智力成果等 依法享有的权利,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保护知识产权就是尊重劳 动、保护创新。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尊重他人的劳动,不做侵害他人智力成果的事情。8.【答案】D【知识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解析】【分析】“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强调自然规律生成万物,符合“道法自然”思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直接体现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说明自然规律客观存在,需尊重规律,符合题意,所以②③④正确;①不符合题意,“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是写景诗句,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 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 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 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9.【答案】A【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解析】【分析】非法狩猎国家保护动物属于犯罪行为违反刑法,应受刑罚处罚。高铁霸座扰乱公共秩序,属于行政违法行为,应承担行政责任, ①③说法正确;②错误,偷看聊天消息属于侵犯隐私,属于民事违法,应该承担民事责任;④错误,入室盗窃属于犯罪行为违反刑法,而非触犯民法典。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犯罪和违法行为的认识,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 为。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 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行 为是民事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应当承担行政责 任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应当承担 刑事责任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10.【答案】A【知识点】民法典的认识;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解析】【分析】民法典规定夫妻互相忠实、家庭成员敬老爱幼等内容,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友善”等理念的融入。民法典将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规范,体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理念,故 ①② 符合题意;③错误,民法典调整民事关系,但不可能规定“所有权利”,其他法律也涉及权利保护;④不符合题意,自愿是民法基本原则之一,但题干未体现“自愿”或“绿色”原则。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民法典和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的认识,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 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 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实施民法典,能 够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有利于营造稳定、公平、 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更加和谐。11.【答案】B【知识点】预防犯罪的做法【解析】【分析】从 “与不良同伴关系增强” 等可知,青少年要明辨是非,谨慎交友。从整个犯罪轨迹看,要预防犯罪,遵纪守法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故 ②③ 说法正确;①错误,不良行为若不加以纠正,有可能发展成为犯罪,但不是 “必定”;④错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司法等多方面力量,“最重要的是发挥家庭和学校的力量” 说法片面。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预防犯罪的认识,违法犯罪会对他人、社会 和国家造成危害。我们要时刻警惕违法犯罪,远离违法犯 罪。那种认为自己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 受处罚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自控力,严于律 己,积极抵制不良心理和行为,防患于未然。12.【答案】B【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解析】【分析】高空抛物已被《民法典》和《刑法修正案(十一)》明确列为违法行为,且可能危害公共安全,具有社会危害性。高空抛物若造成严重后果(如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可能构成犯罪,需承担刑事责任。居民面对高空抛物等违法行为,应提高防范意识,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故①②④ 说法正确;③不符合题意,监护责任应由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承担,物业的职责是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而非履行监护责任。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犯罪的认识,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 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 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13.【答案】D【知识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析】【分析】龙舟节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举办该活动能增强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该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龙舟赛作为体育竞技活动,能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建设。题干提到“非遗体育文化季”,将传统龙舟与现代体育结合,体现文化创新,故①②③④ 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读中华 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密码。长期以来,这些思想理念潜移 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至今仍然散 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14.【答案】B【知识点】实施民法典的意义【解析】【分析】材料中各类民事纠纷案件的高效审结,体现了民法典在维护群众权益、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中的作用,故B说法正确;A错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宪法,不是民法典;C错误,“法律体系已经非常完善”的表述过于绝对;D错误,司法机关行使职权需依据多种法律,民法典并非“唯一”依据。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考查对实施民法典的意义的认识,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 科全书”。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 可分。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的规范和保护。15.【答案】A【知识点】人格尊严权;社会经济权利【解析】【分析】利用AI技术诈骗的目的是非法获取他人财物,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未经允许伪造他人面孔进行诈骗,可能涉及肖像权侵权,故 ①③ 说法正确;②错误,受害者应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而非忍气吞声;④错误,刑罚需根据犯罪情节等因素判定,不能因“高科技”一律加重。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对人格尊严权和财产权的认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 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 他人的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公 开肖像权人的肖像,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16.【答案】D【知识点】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解析】【分析】判决书中对李某的处罚,表明李某的诈骗行为触犯了刑法,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故③④说法正确;①不符合题意,预防犯罪的要求,在题文中没有体现;②错误,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附加刑。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对犯罪和刑罚的认识,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 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任何违法行为都有社会危害性,当 危害性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就构成犯罪。17.【答案】(1)助人为乐、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等(2)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关键在于践行:做自强不息的人;做敬业乐群的人;做扶危济困的人;做见义勇为的人;做孝老敬亲的人等。【知识点】中华传统美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解析】【分析】(1)“四川好人”将餐厅打造成“爱心驿站”、“最美巡护员”、义无反顾救助起火汽车等事迹体现助人为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优秀品质。(2)根据所学,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可以从关键在于践行:做自强不息的人;做敬业乐群的人;做扶危济困的人;做见义勇为的人;做孝老敬亲的人等方面回答即可。【分析】本题考查对中华传统美德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做法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中华传统美德是进行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在生活 中,我们要大力弘扬和践行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 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调用传统美德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四川好人”将餐厅打造成“爱心驿站”、“最美巡护员”、义无反顾救助起火汽车等事迹→联系助人为乐、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青少年怎样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可以根据教材知识进行回答。18.【答案】①情绪可以管理:管理好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对我们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②情绪可以认识:要学会觉察自身的情绪,体会情绪的强弱和变化,不断拓展对情绪认识的深度和广度;③情绪可以调节:如注意转移、合理宣泄、认知调节、放松训练等。【知识点】情绪的调节;情绪的表达【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学会管理情绪可以从学会认识自己的情绪。合理表达情绪。选择合适的场合、用合理的方式表达情绪,注意关照他人的感受。通过注意转移、合理宣泄、认知调节、放松训练调节情绪等方面回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情绪的表达和情绪的调节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绪是可以管理的。虽然情绪有时难以驾驭,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我们是情绪的奴隶,任由情绪支配我们的行 为。管理好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对我们一生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19.【答案】(1)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犯罪行为)(2)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刑罚。(3)认清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增强法治观念;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防范于未然;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等。【知识点】违法行为的含义与分类;了解刑法、犯罪与刑罚;预防犯罪的做法;敢于、善于应对犯罪【解析】【分析】(1)知名艺人杨洋与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肖像权纠纷案件,被法院判决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停止侵害,赔偿杨洋50.6万余元,这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刘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这属于刑事违法行为。据此组织答案。(2)材料二中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根据所学,犯罪的主要特征是 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受刑罚。(3)根据所学,积极参与法治中国建设可以从 认清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增强法治观念 ,杜绝不良行为 ,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等方面分析回答即可。【点评】本题考查对违法行为,犯罪和预防犯罪,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应受惩罚的行 为。违法行为通常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 事违法行为。(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调用违法行为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知名艺人杨洋与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肖像权纠纷案件,被法院判决成都两头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停止侵害,赔偿杨洋50.6万余元→联系民事违法行为。关键词②:刘某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联系刑事违法行为。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刑事违法行为的特征,可以根据教材知识进行回答。(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问的设问主体为青少年,需要调用预防违法犯罪、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要求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问题的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两则材料中对违法行为的处罚→联系预防违法犯罪的要求+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要求。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学生版).docx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道德与法治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