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年度第二学期初一年级期末考试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行己有耻”出自《论语》,下列行为中,没有做到“行己有耻”的有( )①不伤害别人,相互尊重,不说谎②遵纪守法,信守承诺,不欺骗③散播小道消息,传播同学的糗事④自以为是,笑身体残疾的同学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2.“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一荣辱观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标准。下列行为体现这一荣辱观的是( )①节假日主动分担家务②职场中严守公司机密③公共场所大声喧哗④在学校对老师言听计从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3.2024年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努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制定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法、危险化学品安全法,修改保守国家秘密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国防教育法、网络安全法。这表明我国( )A.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B.以刑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C.以立法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D.以民法典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4.“法律是什么?”这是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与同学们进行课堂互动时提出的一个问题。下列同学的回答中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人类社会唯一的行为规范②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③法律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④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5.近日,公安部、国家网信办等六部门联合公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自今年7月15日起施行。《管理办法》规定,对用户选择使用网号、网证登记、核验真实身份的,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或者用户同意外,互联网平台不得要求用户另行提供明文身份信息,从而减少互联网平台收集个人身份信息带来的安全风险。对此,下列“说法”正确且与“原因”匹配一致的是( )说法: 甲:此《管理办法》的公布才让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实现有法可依 乙:此《管理办法》是人们在保护隐私方面共同诉求的集中体现 丙:此《管理办法》告知哪些行为是合法的,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丁:此《管理办法》规范了网络平台的行为,减少用户信息泄露原因: ①法律保护隐私权,保障了私生活的自由与安宁 ②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③法律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 ④法律能保障我们的生活,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A.甲﹣①乙﹣② B.甲﹣①丙﹣③ C.乙﹣②丁﹣④ D.丙﹣③丁﹣④6.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其主标识巧妙地采用了融合天干地支,甲骨文、如意纹、蛇纹等诸多文化元素为一体的两个“已”字,以对称的方式排列,寓意美好。该主标识一经发布便备受好评。2025年春晚主标识的成功之处在于()①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融合创新理念和传统文化元素,满足了人们对文化所有需求③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④生肖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叶同学结合《做情绪情感的主人》这一课的知识总结了下列思维导图。其中正确的是A. B. C. D.8.张某楼上的卫生间漏水,张某与楼上住户陈某几次交涉未果,便向社区投诉。社区告知陈某,如果陈某拒不承担责任,张某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依据相关法规,陈某将承担败诉后果。于是,陈某出钱修好了漏水的卫生间。这告诉我们①法律是制裁违法犯罪的利器 ②通过调解纠纷,保障人民安居乐业③法律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 ④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A.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9.李某有一儿一女。李某老伴去世后,女儿精心照顾李某十多年,儿子则对他漠不关心。李某立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留给女儿,并作了公证。不久后,李某去世,儿子认为自己也有继承权,要求均分遗产。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李某的儿子与女儿平分遗产B.李某的遗产按照法定继承办理,遗产由他的女儿和儿子共同继承C.李某的遗产按照遗嘱继承办理,遗产由他的女儿继承D.法定继承优先于遗嘱继承,李某儿子作为第一继承人可以继承遗产10.对如图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①失主遗失的物品受刑法保护②我们捡到的钱可以随意支配③拾得财物拒不归还是违法的④公民对合法财产享有所有权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30分)11.明清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虽然体裁各异,但都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教化意义,如中医、孝道、智慧和道德选择等主题。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向读者传达了作者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理想,体现了文学的教化功能,古代文学中的教化思想,是通过文学作品传递道德观念、社会规范和哲学思想,以达到教育和感化读者的目的,体现了文学与社会、道德的紧密联系。这些文学作品是中华人文精神哪一方面的体现?你还知道哪些蕴含着中华人文精神的作品,并谈谈它们体现了哪些人文精神的内涵。(5分)12.某校开展模范人物事迹展,以下是其中一则人物事迹:王承书自幼聪慧,成绩优异,赴美深造后在气体分子运动论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然而,她心系祖国,毅然放弃国外优厚条件,回国投身核工业建设。她三次为国改换专业,每次都从零开始,无怨无悔,在研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过程中,她隐姓埋名,默默奉献,解决了高浓铀的研制难题,为原子弹的成功爆炸提供了关键材料。请你从践行中华传统美德的角度,对王承书的行为进行评析。(5分)13.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围绕着民法典这个学习主题,同学们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了解民法典】民法典与我们的一生密切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民法典。①出生后,我的生命不容侵犯,受到法律保护②我家买了新房,爸爸妈妈与开发商签订了购房合同③同学用哥哥的照片制成表情包,受到老师批评④爷爷70岁了,他就自己的财产立下了遗嘱(1)根据你对民法典调整关系的认识,将上述情境分为两类。(2分)【理解民法典】民法典的相关条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连。民法典节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第四条 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赏不宜疏远,罚不阿(偏袒)金贵第六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第七条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民无信不立(2)结合以上信息,谈谈你对民法典的理解。(4分)14.某校七年级(2)班在学习法律知识时,开展了法治教育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其中并完成下列任务。环节一,情景剧表演。小李:真倒霉!昨天我爸开车没有礼让行人,被交警罚款了。小海:我爸的朋友更惨,醉酒驾车被判了刑。小明:交通安全无小事,司机行人要重视,违法驾驶代价大,遵规守法要牢记。环节二:模拟法庭判决书(摘选) 本院认为,被告人郑某某在送交快递过程中多次窃取他人物品,性质较严重。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之规定,判决如下:被告人郑某某犯盗窃罪,判处拘留四个月,并处罚款人民币二千元。环节三:案例分析14岁的中学生小林因犯抢劫罪入狱。他在《忏悔书》中写道:我本是一个好学生,由于交友不慎,沾染上不良习气,无心学习;不该在受到纪律处分后不以为然,还与“朋友”偷窃财物;更不该在被公安机关拘留后仍不知悔改,甚至还与“朋友”持刀抢劫,最终被法院判刑。至此,我非常后悔,希望大家以我为戒。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环节一中小李、小海所列举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说明判断依据并说明分别应承担什么责任。(7分)(2)请你对环节二中判决书中的错误进行改正。(3分)(3)阅读环节三,从小林的经历中,我们应当吸取哪些教训?(4分)(两个角度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