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试卷类型:A 绝密* 启用前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 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 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 分)(一) 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你们还会读书吗?这是上一代对我们的忧虑。比起印刷媒体,我们读得更多的是电视与计算机的显 示屏,我们阅读得更多的是图像,而不是文字。阅读正在发生变化,我们还无法确定它的优劣。印刷品的 文字出现速率,铅字对我们的眼睛与大脑的刺激程度,都证明了它是适合思考的,它给大脑以足够的时间去解构它。电子媒体似乎颠覆了这一切,跳跃的文字,不断出现的画面,它在抑制我们的思考机制吗?一 个有关电视的实验,让我们这些被电视哺育大的人忧虑。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的大脑神经 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 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的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有媒体研究专家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提出,书籍是与我们的左脑交流,而电视是与我们的右脑交流,而左脑通常负责理智的部 分,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 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②电视使我们肤浅,为了迎合我们短暂的注意力,电视节目必须抛弃深度。 一位评论家的结论无疑戳 中了我们的痛处:“ 电视正在向我们以前占统治地位的、有文化修养的精神气质发起挑战,并代之以自身触 觉的和集体的口语状态。它威胁到了我们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③阅读是高贵的,这已经是上千年的传统了。在中世纪,高高的城墙将教士与民众的生活区分开,那 些高贵的教士知道如何阅读,如何直接与上帝沟通。阅读的能力象征着权力。古腾堡的发明打破了这一切。第 1页/共 13页参考答案与解析古腾堡印刷术印刷出的漂亮整洁的《圣经》,打破了教会对于上帝的训诫的专一诠释权。它或许还直接加速 了中世纪的结束。但是阅读的高贵性和会阅读者自以为是的特权却保留了下来。无疑这种自以为是的特权 传统是重要的,它使我们历史中最精华的东西得以流传下来。④如今,电视正对这种传统进行一场几乎是颠覆性的嘲讽,并且大获成功。电视是口语化的,是更接 近于我们日常生活的,也是更琐碎的。人们靠着电视剧和各种综艺节目这样的东西成长,这是一个快乐却 令人忧虑的成长过程。而接着呢,计算机将培养我们新的阅读习惯。这是世界上空前强大的图书馆,你可 以从中找到各种资料。它们参差不齐,同时你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鉴别它们。比我们更小的孩子将依靠这 些庞杂的资料成长。据说,计算机是对电视的一次逆反,计算机是互动的,它不像电视那样单向地流通信 息,它可以让使用者有所反应。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 它融入了参与性。但这一切变化的前提依旧是——我们正从占支配地位的识字文化返回到口语文化。而传 播学巨擘马歇尔 麦克卢汉则推断,在未来的电子社会中,对于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来说,无知将成为一 种有价值的商品。因为无知者更具有可塑性,他们不受过去的规范限制,所以他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 以更容易学习新技术。⑤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尽管,我们可能依旧在昏黄的灯光下,懒懒地躺在床上,拿着 一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去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幅动人的图景可能即将像那些已 经消失的古董一样让我们留恋。而我们的那些孩子们呢?我们还可以理直气壮地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不好 好读书,为什么不读一读经典名著吗?(节选自许知远《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电子媒体颠覆了印刷品文字适合思考的特性,跳跃的文字和不断出现的画面完全抑制了我们的思考机制。 B. 电视主要与我们的身体对话,拒绝给人类心智为复杂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所需的半秒钟时间,使我们 头脑中的理智部分休眠。C. 古腾堡印刷术打破了教会对上帝训诫的专一诠释权,直接导致了中世纪的结束,同时保留了阅读的高贵 性和特权传统。D. 计算机融入参与性,实现了对电视的彻底逆反,互联网上的阅读是传统意义上阅读的一次真正革命,让 阅读回归到口语文化。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以 “ 你们还会读书吗” 这一问题引出论题,引发读者对电子时代阅读变化的思考。B. 文中引用加拿大科学家的实验和媒体研究专家的观点,从科学和理论角度论证电视对阅读的影响。 C. 文章将中世纪教士与民众的阅读情况和现代电子媒体时代的阅读进行对比,突出阅读传统的变化。第 2页/共 13页参考答案与解析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指出阅读正在变化,再分别论述电视、计算机对阅读的影响,最后总结全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难以适应阅读印刷媒体,是因为电视画面的呈现方式改变了他们的目光跳动习惯。B. 电视节目为迎合观众短暂注意力而抛弃深度,这威胁到了通过读写获得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自主权。C. 在未来电子社会中,无知者因不受过去规范限制、更具可塑性,在由口语控制的信息体系里会更有价值。 D. 虽然我们现在仍可能享受印刷文字的快乐,但随着电子时代发展,习惯上的阅读可能逐渐被人们抛弃。4. 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5. 文中提到 “ 我们习惯上的阅读可能即将被唾弃”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角度,分析 如何在电子时代保持对纸质阅读的热爱与传承。(二) 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后的十五法郎 陈星如蒂沃道夫是个爱讲老掉牙笑话的老推销员。最近,他说成了一笔大生意。解剖师乔治终于同意以十五 法郎的价格收购他。蒂沃道夫对此很满意,他将节省下来一笔不小的费用,让别人心甘情愿地花钱为他置 办一个好去处。蒂沃道夫为自己抓住了那天才般的灵光一现而感到骄傲。世界上再没有第三个人能想到将 自己推销出去,蒂沃道夫一边擦拭着画框上的灰尘一边微笑着。画中的人是年轻时的蒂沃道夫,那时他凭借着英俊的面庞和善辩的口才,成了乌克里小镇上最优秀的 推销员。无论是牛奶、牙膏、剃须刀、巧克力或是别的什么,只要经过蒂沃道夫的手,就不愁销量不好。小孩们喜欢他,因为在他衬衫上衣的口袋里除了一支蓝色的水性钢笔,还有各种颜色的巧克力和糖果。 老人们喜欢他,因为他踏实可靠的肩膀总会替他们分担那些难以承受的重物。男人们喜欢他,因为他对足 球的了解毫不逊色于他的酒量。女人们喜欢他,因为他总是绅士又幽默,他从不介意将唇吻在粗糙皲裂的 手指,他大方地称赞她们的美丽,将她们比作盛开的蔷薇,歌颂她们如野草莓一般的甜美动人。同时,他第 3页/共 13页参考答案与解析又是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拐杖、聋哑人的嘴巴和耳朵,他的确是一个忠诚又贴心的好帮手。毫无疑问,蒂沃道夫是受人欢迎的,他也为此而自豪着。直到那一天,当那位优雅美丽的少妇用柔软 的嗓音和泪水涟涟的眼睛不住哀求他时,尽管他的心脏颤抖得是那样厉害,就好像有千万只蝴蝶在他的胃 里撞个不停,他也还是狠下心肠,不肯回头再看一眼,甚至不肯施舍一个吻或是一场美好的梦。蒂沃道夫的冷漠让这位年轻的少妇终日郁郁寡欢,不幸的婚姻如同没有星星的黑夜一样漫长。第二年 春天,她用一把锋利的剪刀刺穿了自己的喉咙。两周后,蒂沃道夫得知了这个消息。这个辜负他人真心的年轻人对这个消息的反应实在太过平淡,再 精明的慧眼也无法从他脸上捕捉到一丝一毫悲伤的情绪,他照常做着自己的工作,日复一日。但不久之后, 蒂沃道夫搬家了,人们都在猜测他的去向。蒂沃道夫离开的第一年,牛奶商哈克顿看着囤积在铁桶里的牛奶常常会想到;要是蒂沃道夫在就好了, 这个聪明的年轻人总不会让这些牛奶全都洒进河里。蒂沃道夫离开的第二年,退休工卡米尔坐在轮椅上用 放大镜看报纸时不止一次想过:要是蒂沃道夫在就好了,这个善良的年轻人准会把报纸上的内容一字不差 地读给他。蒂沃道夫离开的第三年,鼻涕虫莱诺抱着被扎破的足球一边哭一边想着:要是蒂沃道夫在就好 了,这个高大的年轻人会像哥哥一样抡起拳头揍扁那些欺负他的混蛋们。蒂沃道夫离开的第四年,人们几 乎已经不再提起那个记忆中的年轻人了。蒂沃道夫离开的第五年,忘记他的人已经远远多过那些还记得他 的人 ……到今天,蒂沃道夫已经六十九岁了,他一生未婚,没有儿女。他陆续搬过几次家,也换过几个城市居 住,他做过木工也做过泥瓦匠,他换过许多工作,到老了又做回了推销员。他的邻居们都对他感到好奇,他们觉得这个年迈又独身的老人处处都透着古怪。他们好奇他的身份, 因为他时常敲响邻居们的房门,去兜售一些谁也不缺的日用品或者过时的老物件。起先,人们都很尊重他, 认为他是个不得不自食其力的可怜的老人家而对他礼待有加。但后来,人们渐渐开始讨厌他,他总是有意 无意地攀谈,一边喝酒一边讲述他的曾经。他热情得过头而让人难以招架,甚至不顾主人的意愿在家里长 时间停留,直到主人再也无法忍受这漫长的应酬,却又不得不保持最后的礼貌请他出去,他才恋恋不舍地 离开。人们不约而同地形成了共识,谁也不想再搭理这个胡搅蛮缠的老无赖。他们将他拒在门外,甚至为了 躲避他而装作无人在家。他们听从了那些恶意者的挑衅,尽管那些话是他们曾不肯相信的,如今却也显得 真实可信起来。“ 他或许心怀不轨。” “ 他肯定别有企图。” “ 他一定是想入室行窃。” ……无论是哪一种,都值得人们 对他保持十二万分的警惕。孩子们不被允许同他讲话,他们从父母的嘴里得知这个走路迟缓的老家伙是魔鬼的化身,在他弯曲的第 4页/共 13页参考答案与解析脊背下封印着漆黑色的乌鸦。他们偷偷用石子砸他。女人们都刻意躲避他,她们害怕自己被冠上“ 不贞” 或是“ 不祥” 的名号,那些流言蜚语会让她们一辈子都喘不过气来。甚至连那些和他同样衰老又贫穷的老 人都不愿同他多说几句话,像他们这把年纪的人最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那些上下转动的眼睛。这里已经没有人愿意买蒂沃道夫推销的商品了,当然也没有任何一家店铺愿意委托他。他是那样的衰 老,以至于他无法再搬到另一个城市生活,他的生命被那些各式各样关闭着的门吞噬和咀嚼,他就静止在 牙齿和舌头的运动中。他渐渐开始减少外出,甚至变得畏惧阳光,他吃得越来越少,睡觉也总是惊醒,但 祷告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某天,蒂沃道夫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 我曾推销过那么多物品,我为什么不试试看将自己推销 出去呢? 蒂沃道夫重新快乐起来,这将是他的最后一次销售,他希望自己能够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选自《小小说月刊》)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描绘蒂沃道夫年轻时凭借英俊面庞和善辩口才成为优秀推销员,这不仅体现了他自身的优势,也 暗示了在当时的环境中外表和口才对成功的重要性。B. 蒂沃道夫拒绝少妇的哀求后,少妇最终自杀,而他却反应平淡,这表明他是一个冷酷无情、对他人生命 毫不关心的人。C. 邻居们从最初对蒂沃道夫礼待有加,到后来讨厌并躲避他,这种态度的转变反映出人们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且对他人缺乏真正的理解和包容。D. 蒂沃道夫在回忆过去的推销经历时,总是会想起那些成功交易后的喜悦,可现实中却屡屡碰壁,这一对 比凸显了他对往昔辉煌的怀念和对当下困境的无奈。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中描写蒂沃道夫年轻时衬衫上衣口袋里除了钢笔还有巧克力和糖果,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他对小孩 喜爱,更暗示了他善于利用小恩小惠来推销商品。B. 蒂沃道夫晚年做推销员时,邻居们从起初的尊重到后来的讨厌,主要是因为他推销的商品都是谁也不缺 的日用品或者过时的老物件。C. 小说运用对比 手法,将蒂沃道夫年轻时的受欢迎与年老时的遭唾弃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的现实和人 性的复杂。D. 小说结尾写蒂沃道夫重新快乐起来,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摆脱孤独和痛苦的方法,其实他 并没有从中获得任何价值感。8. 小说中蒂沃道夫脑海里突然闪过“ 将自己推销出去” 的念头,这一情节看似突,实则有迹可循。请结合第 5页/共 13页参考答案与解析文本简要分析。9. 本文与鲁迅的《祝福》都书写了 “ 被群体抛弃之人” 的悲剧,你认为造成 “ 蒂沃道夫” 和 “ 祥林嫂” 悲 剧的原因有何异同?请结合文本比较分析。(三) 阅读 III(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 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① ,二曰戆谏 ② ,三曰降谏 ③ ,四曰直谏,五曰风谏 ④ 。唯 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选自《孔子家语》)材料二: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⑤ 。伍举进隐语, 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 ,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然则仲尼之说非乎?曰:仲尼之说,纯乎经者也。吾之说,参乎权而归乎经者也。如得其术,则人君 有少不为桀、纣者,吾百谏而百听矣,况虚己者乎?不得其术,则人君有少不若尧舜者,吾百谏而百不听 矣,况逆忠者乎?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 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 ,说而从者十九 ,谏 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五者,相倾险被之论,虽 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 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 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改)[注]①谲谏:婉曲,不明说。 ②戆谏:鲁莽刚直地规劝。 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 ④风谏:同 “ 讽 谏” 。⑤顾用之之术何如耳: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夫游说之 A 士 B 以机智勇辩 C 济其诈 D 吾 E 欲谏者 F 以机智 G 勇辩 H 济其忠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第 6页/共 13页参考答案与解析A. 度,指揣测,与《鸿门宴》“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的 “ 度” 意思相同。 ·B. 与,表赞同,与《六国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的 “ 与” 意思相同。 C. 怒,是使动用法,与《烛之武退秦师》“ 既东封郑” 的 “ 东” 用法不同。 D. 致,有 “ 辅佐” 之意,与成语 “ 专心致志” 的 “ 致” 字含义不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劝谏君主有五种方式,但他更倾向于 “ 风谏” ,即委婉讽喻的方式。B. 苏洵认为劝谏的关键在于方法,无论是讽谏还是直谏,只要方法得当都能奏效。C. 苏洵提出 “ 理谕之” “ 势禁之” 等五种劝谏方法,认为这些方法可以用于忠臣进谏。 D. 苏洵以魏征为例,意在说明只要学习纵横家的游说之术,谏言就能被君主采纳。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 一 ,说而从者十九。( 2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李斯《谏逐客书》)14. 材料二认为游说的技巧可以作为进谏方法的有五种,请结合《谏太宗十思疏》的课文内容,分析魏征进 谏时用到的其中任一种方法。(四) 阅读 IV(本题共 2 小题,9 分)参考答案与解析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病中用杜工部江村韵 (南宋)敖陶孙参考答案与解析早岁纵横论九流① ,中年往往爱清幽。 细观梦境皆争鹿,静遣机心欲狎鸥。 池上贪间临晋帖,灯前抱病看吴钩。山林钟鼎从天赋,言志俱惭点与求。 [注]①九流:指先秦时期九大学术流派,泛指各种学问。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直接表达出诗人年轻时代对儒学经典的推崇,尾联则否定了曾点、冉求的志向。 B. 颔联以 “ 争鹿” 象征权谋,以 “ 狎鸥” 体现超脱,全诗以归隐山林为核心主题。C. 颈联运用白描手法,简洁勾勒出诗人在池边、灯前的活动场景,展现其生活状态。D. 全诗以病中的自省为线索,通过丰富的典故和意象,控诉政治腐败,呼吁社会变革。16. 请结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结句中 “ 惭” 的原因。(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第 7页/共 13页参考答案与解析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在《阿房宫赋》中,揭露统治者掠取财物时连极微小的都不放过,耗费起来却像对待泥沙一样不珍惜的两句是“ , ” 。( 2 )《答司马谏议书》中, , 可以说是王安石 行事准则,也是对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3 )“ 舟” 作为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表现诗人寄情山水,渴望自由的情感,如“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怔忡是心悸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症状,就是在自觉心慌、心跳、心动过速的基础上,出现了自觉心 跳突然停顿或者突然启动,也就是心跳不规律,心律不齐。( A )“ 怔 ”是形声字,发音同“ 蒸 ” ,含义是停顿。人常说的“ 愣怔 ” ,就是这个意思。说起“ 怔 ” ,就不能不说到贾宝玉,这个不喑世事的呆子,就经常发怔。发怔的原因可能是 ① 。 《红楼梦》第三十回:“ 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 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地站着。 ”宝玉调戏金钏儿时不以为 意 ,不料却出了人命,被父亲责问,以至于此。也可能是碰到了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宝玉怔了半天,方解过来是薛 蟠哄他。”凡事都往心里去,给个针都当棒槌的人,容易出现这个问题。《红楼梦》七十八回:“ 宝玉听了, 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 默出来。”( 甲 )的感觉就像心跳停止了一样。还有可能是 ②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 话说宝玉正自发怔,不想黛玉将手帕子甩了来,正碰 在眼睛上,倒唬了一跳,问是谁?林黛玉摇着头儿笑道:‘ 不敢,是我失了手,因为宝姐姐要看呆雁,我比 给她看,不想失了手。’”宝玉被称为呆雁,其实就是在出神,等回神的时候只能被吓了一跳,发怔的样子 被刻画得很传神。“ 忡 ” ,发音同“ 冲 ” ,含义也相近,是突然启动、加快的意思。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词“ 怔忪 ” ,其 中的“ 忪 ”发音同“ 中 ” ,含义与“ 怔 ”相近,而“ 忡 ”的含义正好与“ 怔 ”相反。( B )《诗经 · 召南 · 草虫》:“ 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描写的是相思的人急切、冲动的心情,类似的词还有 “ 忧心如捣 ”“( 乙 )”。其他的情绪、情感变化同样也会影响到心率和心律,比如元张可久《小桃 红 · 倚阑花影背东风曲》:“ 恨忡忡,一春愁压眉山重。”更不必说焦虑、烦躁导致的心跳突然加速。( C )“ 怔忡 ”两个字同用,相反相成,意思就是 ③ 。( D )这是典型的心气不定、心神散乱的表现,第 8页/共 13页参考答案与解析属于危重症。预防怔忡的发生,首先要避免情绪的剧烈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中,以“ 惊 ”最易导致 “ 怔 ” ,“ 忧 ”易致“ 忡 ”。其次要避免感情、情感伤害。爱恨情仇、贪嗔痴怨都很容易导致心神不安定, 甚至散乱。“ 怔忡 ”的反义词应该是“ 安定 ”“ 宁静 ”“( 丙 )”“ 波澜不惊 ”。古人形容人镇定自若, “ 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 ” ,皆不为所动。这种定力,需要身心的培养和训练。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 字。19. 对文中画波浪线 内容,分析或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喑世事” 应为 “ 不谙世事” 。B. 金钏儿是《红楼梦》中贾母的丫环。 C. “ 不以为意” 应为 “ 不以为然” 。D. 薛蟠是《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弟弟。20. 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各填入一个符合语境的成语。21. 本文是从《字里藏医》这本书中节选的,请根据这段文字的内容特点,为这本书的封面腰封写一段话, 对该书进行推介和宣传。40个字以内。22. 下面这段话加入原文( A )( B )( C )( D )中的哪个位置最为合适?请在答题卡上将对应位置的标号涂黑。《聊斋志异 · 聂小倩》:“ 宁诘其意,曰:‘ 三日来,心怔忡无停息,意金华妖物,恨妾远遁,恐旦晚寻 及也。’”这里的“ 心怔忡无停息 ”就是自觉每天每夜心跳忽而停顿,忽而启动。三、写作(60 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要应对不确定性,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确定性。——冯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 800 字。第 9页/共 13页参考答案与解析试卷类型:A 绝密* 启用前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 考生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区域。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2. 做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规定区域内,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 分)(一) 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1~5 题答案】【答案】 1. B 2. D3. C 4. A. 阅读内容变化:文字→ 图像B. 社会功能:传承历史精华C. 对电视单向传播的逆反,信息过载与鉴别困境D. 个人怀旧与时代趋势5. ①认知纸质阅读的不可替代性。纸质阅读能让大脑有足够时间解构文字,利于深度思考,而电子媒体多 为图像和碎片化信息,易导致思考机制抑制。②主动培养深度阅读习惯。有意识地规划纸质阅读时间,通过纸质阅读接触历史精华,传承阅读的高贵传 统,对抗电子媒体带来的肤浅化趋势。③平衡电子与纸质阅读的关系。电子媒体的互动性和资料丰富性,但不放弃纸质阅读的深度。通过纸质阅 读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思考,将电子媒介作为辅助工具。(二) 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6~9 题答案】【答案】6. B 7. C8. ① 从人物经历来看,蒂沃道夫一生从事推销工作,推销已经成为他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生存手段,所以他第 10页/共 13页参考答案与解析会自然地想到将自己推销出去。 ② 从现实处境来看,他年老后无人问津,生活陷入困境,没有收入来源, 这一念头是他在绝境中试图自救的一种尝试。 ③ 从心理需求来看,他渴望证明自己还有价值,像年轻时一 样成功地完成一次销售,获得他人的认可。9. 相同:两文主人公均死于群体性冷漠。祥林嫂被鲁镇人厌弃致死,蒂沃道夫被邻居孤立后 “ 出售自己” , 体现人类对边缘个体的集体施暴。不同:① 祥林嫂 悲剧核心是封建礼教:她因 “ 再嫁 ” 触犯礼教禁忌,被视作 “ 不洁之物 ” ,众人排斥实 为礼教思想的暴力执行;② 蒂沃道夫的悲剧核心是资本逻辑异化:他因年老失去 “ 使用价值 ” 被抛弃,邻 居的冷漠源于功利权衡,连死亡都沦为交易(十五法郎),体现商品社会对人的物化。(三) 阅读 III(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10~14 题答案】 【答案】 10. BDF 11. B 12. D13. ( 1 )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 一 ,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 之九。( 2 )如今竟然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侍奉其他诸侯。14. ① “ 隐讽之 ” ,《谏》开篇以 “ 固木 ” “ 浚泉 ” 设喻,提出了 “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作为全文主 旨。② “ 理谕之” ,第二段魏征追溯历史,向唐太宗指明历史上的君王,一开始创业时大多都能兢兢业业, 而善始善终的就不多了。 ③ “ 利诱之 ” ,魏征给太宗描绘实施 “ 十思 ” 后的蓝图,只要做到这 “ 十思 ” , 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 ④ “ 势禁之” ,“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征告诫太宗 失民心者终将失去天下。(四) 阅读 IV(本题共 2 小题,9 分)【 15~16 题答案】【答案】 15. C 16. ①冉有和曾皙都理想坚定,积极入世,希望能使百姓富足,社会和乐;②诗人早年壮志满怀,但中年后只能梦中逐鹿,病中看吴钩,想过 “ 狎鸥” “ 临帖” 的清幽生活。对照先贤,心中感到惭愧。(五)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 题答案】【答案】 ① . 奈何取之尽锱铢 ② . 用之如泥沙 ③ . 度义而后动 ④ .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⑤ .玉鉴琼田三万顷 ⑥ . 着我扁舟一叶(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第 11页/共 13页参考答案与解析【 18~22 题答案】 ·【答案】 18. ①受到了突然的惊吓,惊呆了 ②心不在焉,神游物外 ③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19. A 20. 甲:黯然神伤/失魂落魄 乙:忧心如焚/心急如焚 丙:心如止水/气定神闲21. 示例:古老的汉字藏着健康的密码,中医启蒙由认识汉字开始,中华文明从振兴中医开始。22. D三、写作(60 分)【 23 题答案】 【答案】例文: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做确定的自己冯仑先生的话道出了现代人最深刻的生存智慧——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唯有保持内心的确定性, 才能从容应对外在的不确定性。确定性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在变化中坚守核心价值;不是拒绝改变,而是 在流动中保持精神定力。它如同黑暗中的灯塔,给予我们穿越迷雾的勇气和方向。确定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构成了人类精神的锚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 “ 人不能两次踏入 同一条河流” ,但他同时也强调 “ 万物皆流,唯变不变” 的永恒法则。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提出 “ 天行有 常” 的观点,认为宇宙运行有其内在规律。这些思想都指向一个真理:在表象的变动不居之下,存在着某 种恒定的本质。这启示我们,确定性不是对变化的否定,而是对深层秩序的把握。在个人层面,确定性表现为价值观的坚守。德国音乐家巴赫一生默默无闻,却始终坚持创作,最终为 人类留下了不朽的音乐遗产。中国近代实业家卢作孚在战乱年代坚持 “ 实业救国” 的信念,创办民生公司, 为民族工业发展奠定基础。当一个人内心有不可动摇的信念时,外界的动荡反而会成为彰显品格的舞台。确定性不是拒绝适应环境,而是在适应中不迷失自我。在社会层面,确定性体现为文化传统的延续。犹太民族历经千年流散而不消亡,正是依靠《托拉》经 典的代代相传;爱尔兰人在英国统治下坚持盖尔语复兴运动,保存了民族文化的火种。这些例子证明,一 个民族的精神确定性是其生存发展的根基。当代社会信息爆炸,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更需要我们守护那些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价值理念,如诚信、仁爱、公正等人类共同珍视的品质。培养确定性需要知行合一的修炼。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写作,每天 “ 挤墨水” 般勤奋工 作;中国科学家钱伟长放弃美国优越条件回国效力,将个人命运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确定性不是与生俱 来的天赋,而是在一次次选择中锤炼出来的品格。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我们不必恐惧。爱因斯坦曾说:“ 在混乱中寻找简洁,在不和谐中寻找和谐。” 确定性正是这种简洁与和谐的体现。它不保证我们永远正确,但能保证我们不会随波逐流;不承诺永远成参考答案与解析功,但能让我们在失败后重新站起。第 12页/共 1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