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5-2026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5-2026学年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 教案

资源简介

20 古 诗 三 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返、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返、望”等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过程与方法:
  采用看注释、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诗句中重要字词的意思,在理解重要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感受古诗中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字典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直至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返、苔”,会写“返”。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鹿柴》,背诵并默写。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空山幽静、余晖照苔”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
1.引入诗人。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王维的经典之作。
课件1展示:王维的画像及“诗佛”称号,简介其“半官半隐”的生平。
2.解题释疑。
板书课题“鹿柴”,指导“柴”读zhài(同“寨”,栅栏),课件2展示鹿柴实景图,解释这是王维辋川别业的景点之一。
设计意图:
引入诗人王维,通过“诗佛”称号和“半官半隐”生平的简介,为理解诗中“空山幽静”的意境奠定情感基础,暗示诗人淡泊名利、向往自然的心境;解释“鹿柴”时结合实景图,将抽象诗题转化为具体场景,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为后续理解“深林”“青苔”等意象做铺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读正音。
播放课件3:配乐朗读音频,学生用“/”划分节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指名朗读,强调“空”在此处读kōng。
3.识字写字。
(1)课件4展示生字:返、苔
(2)重点指导:“返”中“辶”的书写。
设计意图:
通过音频示范和节奏划分,培养学生”以声传情“的朗读意识,避免机械背诵;突破多音字难点:针对“空”(kōng)的读音,结合语境辨析,渗透”据义定音“的识字方法。
三、品读前两句,感悟“空山之境”。
1.质疑探究。
提问:为什么“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不是矛盾吗?
课件5展示:山林实景视频(鸟鸣声渐起,画面空无一人),引导学生理解“空山”非无人,而是人迹罕至,突出了山林的幽静。
2.想象画面。
指导理解“人语响”:仿佛听到远处传来(生接:说话声、伐木声),但转身寻找却(生接:不见人影)。
3.对比朗读。
男生读“空山不见人”(低沉缓慢);
女生读“但闻人语响”(轻快明亮)。
4.体会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
利用山林视频(鸟鸣声渐起,画面空无一人),将听觉(人语响)与视觉(不见人)结合,模拟“空山”意境,突破对“以动衬静”这一抽象写作手法的理解;通过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男生低沉缓慢读“空山不见人”,女生轻快明亮读“但闻人语响”),强化“以动衬静”的对比效果,培养语感。
四、研读后两句,捕捉“光影之美”。
1.字词解析。
课件6展示:“返景”即傍晚的阳光(动画演示光线反射过程),“青苔”生长在阴湿处(图片对比苔藓与普通草木)。
2.提问:“复照”说明阳光曾被什么遮挡?(深林)
3.意境描绘。
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阳光穿透枝叶(双手高举做光线状),斑驳地洒在青苔上(双手轻抚桌面)。
4.配乐朗读后两句,想象画面。
深林里光线由暗转明(生接:返景入深林);
青苔上光斑闪烁(生接:复照青苔上)。
设计意图:
结合“青苔”图片(阴湿环境)与普通草木对比,突出“青苔”作为深林幽暗处的象征,为理解“复照”(阳光再次照射)的意外感做铺垫;引导学生用动作模拟“返景入深林”和“复照青苔上”,将静态文字转化为动态体验,突破“光影变化”的意境理解。
五、整体感知,体会诗情。
1.情感升华。
课件7展示:王维隐居图与诗句对照,提问:
诗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环境隐居?(追求宁静、热爱自然)
“空山”是否真的‘空’?藏着哪些声音和光影?(蝉鸣、鸟啼、风声、余晖)
2.背诵指导。
填空式背诵:
空山( )人,但闻( )响。
返景( )深林,复照( )上。
3.闭眼想象画面背诵,指名表演读(配动作)。
设计意图:
通过王维隐居图与诗句对照,提问“诗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环境隐居”,将诗歌意境与诗人的人生选择关联,引导学生体会“宁静淡泊”的情感基调;以“空山是否真的‘空’?藏着哪些声音和光影”引发想象,鼓励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如蝉鸣、风声),将诗歌中的“空白”转化为个性化的审美体验。
六、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听声、观影、悟情”,走进了王维笔下的空山。下节课我们将对比其他山水诗,深入探究“诗中有画”的奥秘。
设计意图:
总结“听声、观影、悟情”的学习路径,为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山水诗提供策略支架。
七、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
(1)默写《鹿柴》。
(2)用“/”标出诗句的朗读节奏,家长签字。
2.拓展作业:
(1)收集王维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句(如《山居秋暝》),制作“诗画卡片”。
(2)观察傍晚的光线变化,用文字或图画记录。
设计意图:
将学习延伸至课外,鼓励跨学科实践。
【板书设计】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动衬静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光影明暗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望、断”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资料。
1.师:李白是唐朝伟大的诗人,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他的诗吧,谁来给大家背诵一首
2.师:这位同学背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课件1出示:李白的画像及简介资料。
4.课件2展示:《望天门山》及主题图。
设计意图:
由学生熟悉的古诗引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古诗,自学生字词。
1.范读古诗,边听边画出古诗中出现的生字。课件3展示:古诗的朗读音频。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老师范读,学生用“/”标出朗读节奏。
(2)指名让学生读,随时纠正。
(3)全班齐读。
2.学习生字。课件4出示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笔顺及组词等内容。
望  断  楚  至  岸  孤
3.试着读课文。
(1)自由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字典讨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4.集体交流。
课件5出示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门山 中断 楚江 至此 日边来
设计意图:
把生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并且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达到正确朗读课文的目的。渗透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
三、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1.指名读古诗。
2.学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出示课件6:
(1)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交流。
(2)指导理解“中断”“开”的意思。出示课件7,长江水穿过天门山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断”是“断裂”的意思,“中断”是“从中间断裂”的意思,“开”是“打开,这里指长江断开了天门山”的意思,体会长江的水势凶猛和天门山的雄伟。
(3)指导理解“至此回”的意思。质疑:这里是讲长江水碰到天门山后往回流吗 引导学生理解“回”是“回旋”的意思,“至此回”是描写长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漩涡汹涌的景象。
(4)引导: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景色吗
(5)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积累的词语来描述雄伟的山势和汹涌的水势。指名让学生读出天门山的雄伟、长江浩荡的气势。
  小结:我们通过借助注释理解了诗句,在想象中体会到了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澎湃。接下来,我们试着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来学习后两句诗。
3.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示课件8:
(1)学生运用“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诗句。
(2)全班交流。
4.课件9出示:每句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
  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画面等学法迁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描绘的美丽景色和幽远意境,也有助于引导学生读出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气势。
四、品读古诗,感悟意境。
1.了解了古诗的意思之后,你知道诗人想写的是什么了吗 用心读古诗。
2.想一想: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读了这些词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要内容,利用图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请你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再一次朗读这首古诗吧!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1.提醒学生书写格式:居中写每句,标点符号占一格,不要遗漏。
2.学生按照正确的格式默写古诗。
3.投影展示学生的默写作业,评议书写、格式是否正确。
【板书设计】
望 天 门 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亦、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会写“饮、亦”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趣说东坡与西湖,激发情趣。
1.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 (课件1展示:西湖的图片)
谁能用一些词语来说说杭州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风景如画、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杨柳依依、山明水秀、湖光山色……)
2.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有一位大诗人,他特别喜欢西湖,他第一次来到杭州就觉得这里特别熟悉,杭州几乎成为他的第二故乡。他在杭州两次做官,像爱自己的家乡一样治理杭州,西湖在当时遇到污染的问题,他就兴修水利,建起了“苏堤”和“三潭印月”两道独特的景观。
3.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苏轼)杭州西湖究竟多美呢 今天,我们跟随这位爱西湖的诗人一起去看看他眼中的西湖。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课件2展示课题和主题图)
设计意图:
由故事导入新课,既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二、揭题,导入诗文。
1.通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b.地点——湖上舟中;c.干什么——饮酒聊天)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3.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苏轼写诗信手拈来,在题目中常常介绍一些诗歌创作的背景。理解了诗题,我们再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读题目,感知古诗所写的内容,训练学生从诗题字眼中解读信息的能力。
三、初读诗文。
1.诗人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 大家快来读一读古诗。
课件3出示要求:
(1)放声朗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画出古诗中出现的生字。
(3)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字典讨论画出的不理解的词语。
设计意图:
把生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达到正确朗读古诗的目的。渗透给学生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
2.检查反馈。
3.古诗方法渗透。
(1)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学习古诗的时候有什么读懂古诗的好办法 (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
(2)现在,请大家边读古诗边看注释,想想诗中哪句诗写的是“初晴”,哪句诗写的是“后雨”。
四、品读诗句。
(一)感受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光山色。
出示课件4:
初晴——水光潋滟晴方好
后雨——山色空蒙雨亦奇
1.你读懂了什么 (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动,雨天的西湖迷茫缥缈。)
2.短短两句诗,就为我们呈现出两幅神奇的图画。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晴天的西湖。
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
(1)借助注释说说这句诗的意思。(晴天的西湖水面波光闪动,是多么美好啊!)
(2)你从诗句中的哪个词知道西湖水面波光闪动 (潋滟)
小结:是啊,在晴日里西湖的景物鲜艳明媚。如果你是苏轼,你会怎样吟诵这句诗呢
师:面对这样美丽的湖光山色,请你用一个字来赞叹。(好!美!妙!奇!……)诗人是怎样表达的 (方好)
师:老师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了“方”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字典上关于“方”的解释:①正直;②副词,正,正当;③方向,方面。请大家选择“方好”中“方”的意思。
3.师:那雨天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
(1)正当诗人和友人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西湖山水之中时,突然,天气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谁能借助注释来说一说 (雨天,西湖云雾迷茫,也是那么奇妙!)
(2)雨天时,西湖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云雾迷茫……)
(3)这迷茫缥缈的景象用诗句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就是山色空蒙。
(4)闭眼想象雨天西湖的美景,看见这样的西湖美景你有什么感受 (奇妙)把你的感受带入诗句中读一读。
(5)哪个字表示“也” (亦)
(6)西湖的美景是这样出神入化,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出示课件5:
1.领略西施之美。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到晴天和雨天两种美,非常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 (西子)
(2)西子是谁呢 (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课件6出示配图: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
(资料补充: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传说西施在河边洗衣,鱼儿看到她的美貌忘记了游动,沉了下去。)
2.淡妆浓抹总相宜。
(1)哪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施的赞美 (淡妆浓抹总相宜)
(2)“淡妆浓抹”有什么特点 (淡妆素雅,浓抹鲜明艳丽)
(3)西施是着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呢 看看诗人是怎样赞美的。(都好)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总相宜)
(4)这句话仅仅是在赞美西子吗 (还在赞美西湖)谁读懂了这句诗 请你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5)引读:女生,我们一起来赞一赞这美丽的西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雨天的西湖——山色空蒙雨亦奇。一天之中,诗人看到了西湖浓抹的美,领略到了西湖淡妆的奇妙。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设计意图:
边读古诗边引导学生从中感悟诗人所用字词的精妙。
五、朗读拓展。
  苏轼喜欢西湖,更喜欢用诗来描绘西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1.出示诗歌(课件7),生自由读。
2.这是什么样的天气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风大雨急的西湖骤雨图)
设计意图:
拓展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通过对比,让生感受西湖不同天气里的不同风姿。
六、课堂小结。
  大自然真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让美丽的西湖在不同的天气中尽显风姿,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永恒的画卷,也让我们跟随着这位热爱西湖的诗人度过了一段难忘的西湖之行。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大自然的声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妙、奏”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呢”,会写“妙、奏”等11个字,会写“大自然、美妙”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3.能分别找到第2~4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4.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叙述的顺序),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能分别找到第2~4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2.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并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
  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了解课文的描写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妙、奏”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呢”,会写“妙、奏”等11个字,会写“大自然、美妙”等16个词语。
2.能分别找到第2~4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轻轻柔柔、呢喃细语、充满力量”等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感“美妙”。
1.课件1出示大自然的相关图片,老师边出示边说: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树叶飘零,雨雪纷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以特有的魅力展示着别样的风采。我们用眼睛可以欣赏到这些,如果用耳朵去听,我们会有哪些神奇的发现呢?
2.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大自然的哪些声音?这些声音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是啊,“两个黄鹂鸣翠柳”“叶底黄鹂一两声”……这些声音悦耳动听,今天,让我们跟随课文去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吧!
3.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抓住生活中容易用眼睛看到的美,引出大自然的神奇,引导学生去品味大自然中声音的美妙。
二、整体感知,初识“美妙”。
1.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检查反馈。
(1)要想听到大自然悦耳动听的声音得带上这群小伙伴(出示课件2)。你认识它们吗?自由读一读。
第一组(含会写字)
美妙 演奏  手风琴 轻轻柔柔 感受  威力
充满 乐器  汇聚  虫鸣 水塘
第二组(含会认字)
呢喃细语 激动 雄伟 打击 汇聚
(指生读词,一生领读,其余跟读。)
  师重点帮助学生识记易错难记的生字,并书写指导。
预设:找出多音字。“呢(ní)”还有一个读音“ne”。
(2)课件3出示:
滴滴答答 叮叮咚咚 叽叽喳喳 唧哩哩 淙淙 潺潺 哗哗
①指名读,让学生观察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词语都是描绘声音的,叫拟声词。)
②你还能说出一两个这样的词语吗?
3.现在读准字音了,让我们把这些小伙伴带到文中,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用“  ”画出,在小组内说说你们喜欢哪种声音。
板书:风 水 动物
这些声音有什么特点?
课件4出示: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板书:美妙)齐读第1自然段。
4.默读课文,完成下面的图表,体会写作特点。(课件5出示)
(1)你们画的这些描写声音的句子在每个自然段的什么位置?(每个自然段的开头)
(2)把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课文的第1自然段概括了全文内容,齐读第1自然段。
师介绍:这篇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一句话概括了全文所有的内容,又放在文章的开头,单独成一段,我们把这样的段落称总起段,它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也就是说全文的每个自然段都是围绕它写的,也叫全文的中心句。
设计意图:
在认识生字词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本文内容,学会找总起句,初步了解本文的写法特点。
三、精读课文,品味“美妙”。
  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想去听一听,那么风是怎样给大自然带来美妙的声音的呢?(指名朗读画出的句子)
1.课件6随机出示相关句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1)这句话介绍了哪两种不同的风?用“  ”画出来。(微风、狂风)
小结:表示事物的两个方面注意用分号隔开。
(2)再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能用句子中的词语概括微风和狂风的不同特点吗?(轻轻柔柔、充满力量)
(3)伸出手,试着轻轻地吹手指,慢慢地吹手掌,柔柔地吹手背。
(4)轻轻柔柔的微风吹到手上有怎样的感觉?
(5)师扮演微风:我是微风,我要吹向这位可爱的小姑娘,在脸上吹,在耳边吹,做出说悄悄话的样子。
(6)你们听见老师和她说什么了吗?为什么听不见?因为说话声音是轻轻柔柔的。那么,轻轻柔柔地说着悄悄话,让别人听不见,是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的意思?结合动作理解“呢喃细语”。
(7)是啊,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
(8)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描写狂风的句子。
2.微风轻轻柔柔,狂风威力无穷,真是刚柔相济。我们感受到了微风、狂风的美妙。风吹过,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课件7出示: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1)学生朗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同一树叶、不同树叶、不同季节都会有不同的声音。
(2)师生合作读。
(3)正是因为这样,所以说:(出示课件8)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指名读第2自然段,其余学生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个句子来写的?第一句话概括了整个自然段的内容,又放在段落的开头,我们称为总起句。
设计意图:
抓住学生亲身感受过的风的特点,先体会微风和狂风的不同,进而体会风的声音的美妙。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研读重点句子,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体会大自然声音的美妙。
2.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3.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积累文中描写声音的优美词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那么,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呢?(学生回答“风、水、动物”的声音,教师相机板书)
2.我们重点欣赏了风声的美妙,回忆一下美妙在什么地方吧。再读读你喜欢的句子。
课件1出示: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齐读第2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板书:手风琴)
  风声不但有舒缓的小夜曲,还有雄伟的交响乐,真是太美妙了!
设计意图:
再次体会风声的美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体会水和动物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品味“美妙”。
(一)关于水的声音。
1.还有谁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为什么这样说?自由读第3自然段。
2.水,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什么?(板书:打击乐器)
3.指名读,课件2出示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1)指名读,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小雨滴会落在哪儿?
(2)谁来把省略号补充完整?(声音的延续或雨滴落在不同的地方发出的不同声音)引导学生说出雨滴会落在哪儿,会发出怎样的声音。(噼噼啪啪、淅淅沥沥、叮咚叮咚、叮当叮当等)
(3)这么热闹的音乐会,谁能读出来?
4.小雨滴不仅会演奏,还会干什么呢?(会唱歌)想听水的歌唱吗?播放流水的声音,学生说说自己听到的声音。然后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课件3出示句子: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学习建议:
(1)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想一想,还有谁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为什么这样说?
(2)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用“  ”画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
课件4出示句子: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自由读,你发现了什么?(体会水声的变化,水流量的变化,理解“汹涌澎湃”“波澜壮阔”)指导朗读。
  师生小组合作朗读:第1组同学读描写小溪的句子,第1、2组同学读描写河流的句子,第1、2、3组同学读描写大海的句子,最后一句话老师读。
(二)关于动物的声音。
1.听到了风之曲、水之歌,动物们也不甘示弱,也来到音乐会上一展歌喉。
2.课件5出示句子:走在公园里,听听树上叽叽喳喳的鸟叫;坐在一棵树下,听听唧哩哩唧哩哩的虫鸣;在水塘边散步,听听青蛙的歌唱。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
(1)指名读。
(2)谁想当这些小动物,谁来演一演?学生模仿出相应的动物叫声。大自然中,还有哪些动物的叫声?看谁敢挑战难关,说说像课文中这样的词。
(3)情境互动。
师:小鸟(小虫、青蛙),你在唱什么呀?
课件6出示句子:你知道他们唱的是什么吗?他们的歌声好像告诉我们:“我在歌唱,我很快乐!”学生扮演小动物回答。
(4)大自然中还有许多动物的叫声,谁来学着叫一叫?
(5)这些小动物都在歌唱,他们都很快乐,都是小歌手(板书:歌手)。谁能快乐地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6)看来,大自然的每个角落都有歌声,快乐无处不在。齐读第4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研读句子,体会我们熟悉的水声和动物美妙的声音,进而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中许多美妙的声音。
三、拓展延伸。
1.对照黑板,总结全文:大自然的声音用书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是什么呢?(板书:美妙)
2.同学们,我们听了风之曲、水之歌,感受到了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让我们模仿练一练。出示课件7:
  大自然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些描写声音的词语,说说你还在哪里听到过这些“美妙的声音”。
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  雄伟的乐曲 充满力量的声音  
热闹的音乐会 轻快的山中小曲  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大自然就在我们身边,你听到过哪些美妙的声音呢?拿起你的笔,仿照课文中的段落,试着写几句话,再和同学们交流,如,“喜鹊是大自然的歌手”“火车也是一个音乐家”。
3.背诵课文第2、3自然段。
设计意图:
通过本课的学习,积累描写声音的优美词语,并能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四、课堂小结。
  大自然的音乐会欣赏就要结束了!回想这场音乐会,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美妙、欢快、和谐)
【板书设计】
22 读不完的大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麻、旋”等11个生字,会写“虾、昆”等13个字,会写“昆虫、万物”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3.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体会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2.联系生活经历,感悟文中内容,体会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历,感悟文中内容,体会生动的语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麻、旋”等11个生字,会写“虾、昆”等13个字,会写“昆虫、万物”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猜谜引入。
1.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有关大自然的知识。
2.出示课件1:有关大自然花草树木、飞鸟虫鱼的谜语,让学生猜。
如:有头没有颈,身上冷冰冰,有翅不能飞,无脚也能行。(鱼)
  团结劳动是模范,全家住在格子里,常到花丛去工作,造出产品比糖甜。(蜜蜂)
  身披花棉袄,唱歌呱呱叫,田里捉害虫,丰收立功劳。(青蛙)
……
3.有位作家也写到了许多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让我们去看一看。(板书课题:22 读不完的大书)
设计意图:
  谜语导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揭示主题,引导学生一起去寻找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朗读,明确要求。出示课件2:
(1)把课文读通顺、流畅,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批画圈点,在不懂的地方作标记。
2.交流学习体会。
(1)自由组合,互相交流收获。
(2)出示生字卡,联系上下文朗读品味。
(第一组含有会写字和“词语表”中的词语,第二组含有会认字):
出示课件3:
第一组
虾蟹 昆虫 不仅 井然有序 寒暑荣枯 千姿百态 带着刺 梨树 一部 奥秘 万物 沉思 搬家 精神 植物 鲜美 池塘 秋高气爽 倒映 游玩 画册 无穷 奥秘 无尽
第二组
麻雀 盘旋 忠贞 春笋 超凡脱俗
①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的读音易读错或较难读,反复读。学生练读。
3.哪些同学愿意为大家读读课文?(指名读,引导学生认真聆听,评议)
设计意图:
  反复指导朗读生字,夯实读音,攻克生字关。
三、探究课文,细读领悟。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第2~5自然段)
(1)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作者具体写了大自然中哪些好玩的东西,初步感受大自然的无穷乐趣。(出示课件4)
(指名说,随机板书)
预设一:第2自然段写了小麻雀鸣叫蹦跳、老鹰高空盘旋、蚂蚁搬家等有趣的现象。
预设二:第3自然段写了植物的开花结籽的有趣现象。
预设三:第4自然段写了果树开花、结果的有趣现象。
预设四:第5自然段写了竹子生长迅速、棕榈高大挺拔、小鱼在倒影间游玩等有趣的现象。
(2)师总结:作者笔下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真不少啊!这都是作者细心观察发现的,所以只要大家在生活中处处留心,一定也能发现许多大自然的乐趣。
2.分组朗读,小组轮读。
设计意图:
  在读中发现大自然中好玩的东西,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丽的,是有趣的,它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只要我们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用心体会,就一定会发现大自然中的无限奥秘,也一定能读懂大自然这本大书!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鼓励学生贴近自然,体会自然,进而发现大自然的奥秘。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课文内容,培养观察能力及审美情趣。
2.交流有趣的句子,体会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课件1)读词语:浮云飞鸟、虾蟹游鱼、走兽昆虫、展翅滑翔、井然有序、两军对垒、暑寒荣枯、千姿百态。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大自然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自然里奥秘无穷,你觉得哪个自然段最有趣?自由读。
设计意图:
  复习作者笔下大自然的有趣现象,继续感悟大自然的无限乐趣。
二、交流有趣的句子,体会生动的语言。
  课文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句子,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1.预设一:小麻雀叽叽喳喳、蹦蹦跳跳的,叫人愉悦。(课件2)
(1)“叽叽喳喳”是从叫声的角度描写麻雀的,“蹦蹦跳跳”是从动作的角度描写麻雀的。这两个词语写出了麻雀的什么?(欢快)
(2)你听过麻雀叽叽喳喳的叫声吗?见过它蹦蹦跳跳的样子吗?你当时是什么感受?
(3)哪个词语表现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愉悦)
(4)从作者的心情,可以看出作者对小麻雀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可以看出作者对小麻雀的喜爱之情。
引导小结:这句话从叫声和动作生动地描写了小麻雀欢快的样子,“愉悦”准确地写出了作者对小麻雀的无比喜爱。
2.预设二:老鹰在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突然猛扑而下,给人以雄健勇猛的感觉。(课件3)
(1)哪些词语表现出了老鹰的特点?(盘旋、滑翔、猛扑)
(2)同学们边读边想象画面,从画面中你可以体会到老鹰怎样的特点?
指名回答:我想到了老鹰在高空中展翅翱翔忽然发现猎物,随机俯冲直下的画面,这句话写出了老鹰雄健勇猛的特点。
引导小结: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我们理解句子很好的方法。这句话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老鹰雄健勇猛的样子。
3.预设三:微风吹来,沙沙的竹叶声,如同温柔的细语。(课件4)
(1)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竹叶声)
(2)你读这句话时,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仿佛听到了竹叶的沙沙声。
(3)你听过“竹叶的沙沙声”吗?这种声音像什么?
指名回答:如同温柔的细语。
引导小结:作者把“竹叶的沙沙声”比作“温柔的细语”,既生动又形象,向我们准确地展示出了微风吹来时,竹叶的声响。
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式,学生可以仔细品味作者运用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审美情趣。
三、总结全文,品读内化。
1.齐读第1~6自然段。
2.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一本看不完的大画册,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书?(联系课文内容)
(1)小组讨论,交流。
(2)总结:大自然就像一本大书,大自然中除了作者感受到的好玩的东西之外,还有很多很多,是我们永远也发现不完的。
3.为什么说大自然里有无穷的奥秘,无尽的乐趣?(联系自己生活)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
  通过进一步讨论、总结,学生明白了大自然中好玩的现象是我们永远也发现不完的,大自然就像是一本大书,这本书我们永远也看不完。
四、拓展延伸。
1.联系课文内容和平时的生活积累,说说大自然中有哪些奥秘。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开想象,用彩笔画下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记录自己的想法。
【板书设计】
22 读不完的大书
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
【教学目标】
1.能在小组中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2.能汇总小组意见,汇总意见时能尽量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教学重点】
  能简单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讲述身边的令人感到温暖或不文明的行为,并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1出示课本插图: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说你从图片上看到了什么。
交流:一位青年进门时为后面的人扶住门。   
及时清理宠物的排泄物。
上公交车时插队。
在旅游景点乱涂乱画,在树木上攀爬拍照。
  在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小事,每件事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你对这些行为有什么看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身边类似这样的“小事”。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几幅来源于生活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温暖”与“不文明”的认知,激发学生畅谈看法的欲望。
二、描述情境图,说清楚看法。
1.再次出示课本上的四幅情境图,提问:图中的人做得对不对?如果对,会有什么积极影响?如果不对,会有什么负面影响?你觉得应该怎么做才对?
2.同桌尝试互相描述四幅情境图。
3.指名让四位同学分别说一说。
4.小结:图中这些“小事”有的给人带来温暖,有的令人厌恶甚至带来危险。难怪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5.提问:刚才的发言,有的同学说得清晰简洁,有的同学说得比较模糊。怎么说才能让人明白你的看法呢?
(1)学生发言。
(2)教师小结:(课件2)说看法时,先简单把事情说清楚,再表明你的观点,还可以讲讲这样的行为带来的影响或改进意见,这样就能把看法说得清晰简洁,让人明白。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练习说看法的形式,学生明白了怎样才能把看法说清楚。
三、小组合作,尝试汇总意见。
1.提问:刚才的发言中,你对同学的哪些看法印象深刻?有没有补充?
2.小结引导:同学的看法能带给我们很多启发。因此认真听,尽可能汇总他人的意见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你们觉得汇总意见时,怎样做才能尽可能反映每个人的想法?
3.学生交流后,教师相机总结:要尽可能地汇总同学的意见,一要注意认真听;二要记住同学说的主要信息,必要时可以记录几个关键词;三是不明白时可以追问。
4.出示课件3,讲述小组交流的要求,布置学生小组合作:
(1)小组成员轮流说说身边的“小事”,注意要把“小事”表述清楚。
(2)认真听同学的看法,尽可能记住,必要时可以记录关键词,不明白时可以追问。
(3)尝试汇总小组成员的意见,准备班级交流。
5.小组选代表汇报,并在汇报后介绍本组在汇总意见时的好办法。
6.小结:看来,汇总时要尽可能反映每个同学的意见,不要遗漏,可以逐一转述每个人讲述的内容,也可以稍作归纳整理,比如先说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再说不文明的行为。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实践中,明白汇总意见时的具体方法。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些“小事”虽小,却是文明的行为,令人敬佩,给人带来温暖。不文明的现象让人厌恶,甚至痛恨。同学们在课堂上能够简要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相信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会做好这些身边的“小事”。
【板书设计】
身边的“小事”
说看法:事情+观点+影响+改进意见
汇总看法
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教学目标】
1.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看法。
2.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教学重点】
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清楚地写下自己对生活中某种现象的看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例文,了解怎样把想法写清楚。
2.能清楚地写下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及自己对此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得激烈,对那些文明的行为,大家都赞赏不已;对那些不文明的现象,同学们都很生气。看来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那么,同学们在生活中还注意到了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
  课件1出示踩草坪、随意攀爬、乱贴小广告的图片,观察思考:
1.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2.看到这些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过渡:刚才同学们看到了许多现象,都大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我们怎样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我有一个想法。
3.揭示课题。(板书:我有一个想法)
设计意图:
  用图片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关注和思考,直奔教学主题,简洁高效。通过师生对话,引发学生表达想法的欲望,激发习作兴趣,自然无痕地引入习作教学。
二、揣摩例文,学写想法。
(一)揣摩例文1。
1.课件2出示教材例文1。
2.生默读,思考:例文是怎样把想法写清楚的?
3.交流。(相机板书:现象 想法)
4.小结:先用一句话概括现象,再举一两个例子,把现象说清楚;最后,写出自己的想法。现象+想法,就能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了。
5.试说现象和想法。
课件3出示:
现象:我发现乱扔垃圾的人特别多。
想法:……
(二)揣摩例文2。
  过渡:生活中除了许多不良现象会让我们产生想法,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我们也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或提出改进建议,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1.课件4出示例文2,学生默读思考:例文中提出了什么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哪些建议? (板书:问题 建议)
2.小结:先用一句话提出问题,再写几点建议,最后还可以写写提出这些建议的理由。问题+建议,也能把想法写清楚。
设计意图:
  三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本环节通过两篇例文示范,让学生习得“怎样把想法写清楚”的要领,降低习作难度,培养学生的习作信心,为下一步尝试自主习作打下基础。
三、选择材料,试写想法。
(一)出示图片,拓展思路。
  过渡:在家里、学校里或是社会上,还存在许多现象或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
1.课件5出示电动车占用机动车道、学生佩戴近视眼镜的图片,思考: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发现了什么问题?
2.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
设计意图:
  如果只是依靠教材的两个范例,学生的选材思路是没办法打开的,因此教师准备了与学生生活十分贴近的图片,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引发他们关注更多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二)选择材料,明确要求。
1.选择一个现象或问题写一写。
2.明确习作要求:
(1)写的时候,要把这种现象和你的想法写清楚。
(2)如果有改进的办法或建议,也可以写下来。
设计意图:
  教师利用课件把例文的两种写法做成习作思路来总结回顾,加深了“怎么写”的印象。有了明确的习作要求,有了丰富的习作素材,又有了合适的习作思路,学生就能够畅所欲言,得心应手地写好习作。
(三)回顾写法,学生习作。
(四)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互相交流习作,互相评价,自主修改习作。
2.能工整地誊抄习作。
3.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
【教学过程】
一、分享习作,交流想法。
1.谈话导入:大家写了那么多好的想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吧,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想法。
2.小组交流,并推荐一名代表谈谈自己的想法,其他组员说明推荐理由。
3.小组代表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将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其他人,能给其他同学以启发;而同学们的点评,又能给你以启发。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通过书面表达与他人分享想法的乐趣,同时也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二、展示交流,修改习作。
1.展示一篇中等水平的学生习作。引导:好想法就该跟大家一起分享。大家读读这篇习作,看看有什么好的地方,有什么不足之处,再说说你有什么修改建议。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关注四点:(出示课件)
内容是否清晰;
想法是否合理、有价值;
能否用事例把现象描述清楚;
能否写清楚这样想或这样做的理由。
(1)小结并引导:听了同学们的点评,这位学生的习作应该怎么修改?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随机修改。
(2)展示修改后的习作,全班学生阅读。
3.小组合作,评改习作。
4.各小组推荐优秀习作,全班分享,并说说推荐理由。
三、总结延伸。
  今天同学们都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写下了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希望大家多多传递正能量,多为班级、学校、社会作贡献!
【板书设计】
我有一个想法
现象+想法
问题+建议
语 文 园 地
【教学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认识“螺、螃”等6个生字,会写“螺、螃”等6个生字,能说出“螺、蝌”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3.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说说这样的句子。
4.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未、欠”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5.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重点】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
【教学难点】
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梳理总结摘抄的基本方法,形成主动积累语言、主动摘抄的意识。
2.认识“螺、螃”等6个生字,会写“螺、螃”等6个生字,能说出“螺、蝌”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营造学习氛围。
1.师:同学们,咱们班谁的作文写得最好?
2.能向同学们介绍介绍你的方法吗?
3.师:这位同学把摘抄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了习作中,这是写出好文章的秘诀之一。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学生们能感受到摘抄的好处与重要性,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进行摘抄的热情,提高学生对摘抄的重视程度。
二、师生交流,归纳摘抄技巧。
1.这个单元《语文园地》中的“梳理与交流”就是在向同学们介绍“摘抄”,本学期你摘抄了哪些好词好句?谁愿意与同学们分享?
2.生交流摘抄的好词好句。
3.摘抄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它能增加积累,培养语感,你是如何做摘抄的呢?谁愿意与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摘抄方法和技巧?
预设一:在读书的时候,我喜欢边读边画出喜欢的句子。读过全篇文章之后,再把这些句子誊写在本子上。(师:好,边读边画再誊写。你做事很有条理。)
预设二:我喜欢把好词佳句背诵下来。(师:没错,背诵是积累的好方法。谁能背背自己的摘抄?)(引导学生背诵自己的摘抄)
预设三:我在摘抄的时候有个窍门,就是把描写同类事物的词句抄在一起。比如,学习了21课后,我积累了不少描写声音的语句。(师:是啊,我们可以把语句进行内容分类,这叫“归类摘抄”。)
预设四:我虽然没有把语句进行归类,但是我会按课文篇目摘抄,最后在句子的右下角写一个破折号加上题目。(课件1出示例句)师:是像这样吗?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ní)喃(nán)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
——《大自然的声音》
  这样注明句子的出处,等句子积累多了,也不会混乱,便于后期查阅。(师:所以我们摘抄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注明出处。)(板书:注明出处)
预设五:摘抄时还要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1)同学们写过感受吗?那我们一起来说说好吗?
预设:
  学生刚上三年级,年龄较小,可能不知道怎样说感受,教师可以引导:读了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或是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可以抓住句子中的一个词语来说感受。
(2)那把你对这句话的感受写在摘抄本的空白处吧。大家可以像老师一样,先圈画出词语,再批注感受,批注感受时,可以用括号括上。
(3)学生写感受,教师巡视指导。
(4)谁想说一说?(指名回答)看来大家已经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后期我们还需多加练习。久而久之,你会对积累的句子感受更深。
设计意图:
  此时要求学生们在句子旁边写感受,是给高年级的批注练习做铺垫。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较小,他们对句子的品评并不深刻到位,因此教师不宜要求过高。只需让他们了解摘抄的时候可以在旁批注感受,初步尝试这种方法即可。
4.打开语文书93页,读读“梳理与交流”的内容,这里还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摘抄方法?
预设:如果在上一个环节中学生对摘抄方法交流不全面,可以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读读“梳理与交流”,再交流从书中学到的摘抄方法。如果学生在上一个环节已经交流得很全面了,也要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读读“梳理与交流”的内容,总结方法。
5.师生共同总结,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摘抄时我们要摘抄——(好词好句),不同种类的词语可以进行——(归类摘抄),这样更便于我们查找,还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一写——(感受),也可以背一背,让这些好词好句烂熟于心,为了以后能更加方便地查找到句子所在的文章,我们可以——(注明出处)。
课件2出示:(1)摘抄好词好句。(2)归类摘抄。(3)摘抄时写下感受。(4)注明出处。
6.小结:其实,要想使我们的摘抄本尽其所用,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设计。比如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配一些插图,喜欢创作的同学可以摘抄后进行仿写;也可以设计表格进行摘抄,这样能一目了然;还可以选择活页纸进行摘抄,等将来句子积累多了再分类整理。总之,摘抄本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达到了摘抄的目的。
设计意图:
  摘抄实际是一种积累的方法,不能因为这种方法而禁锢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无论形式如何,只要发挥了摘抄本的作用,就达到了目的。
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摘抄的目的是增加自己的积累,最终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这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希望大家在读书时,能坚持做摘抄,养成良好的读书摘抄习惯。
三、识字加油站。
课件3出示:
田螺 蝌蚪 螃蟹 鲤鱼 鲫鱼 鲨鱼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词语,指名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2.小组交流,读读词语,看看加点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这些加点的字和“虫”“鱼”有关,都是形声字。
4.识记生字。
形声字结构特点识记:螺、蝌、蚪、螃、蟹、鲤、鲫、鲨。如“蝌”,“虫”是形旁,表义;“科”是声旁,表音。
设计意图:
  使学生了解形声字的构字特点,能找出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并能借助形声字的结构特点识记生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梳理了摘抄的基本方法,我们还知道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初步了解“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语言现象,并尝试续说这样的句子。
2.能了解撇和捺要舒展的书写要点,写好“未、欠”等8个带有撇、捺笔画的字。
3.朗读、背诵古诗《采莲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听得很认真,我们不仅学到了摘抄的基本方法,还知道了形声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语文园地》。
  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课件出示游戏“词语接龙”(课件1),同学们会玩儿吗?例如:我说“告诉”,你可以接“诉说”,后面的同学接“说话”……以此类推,我们来试试吧!
师生一起玩儿“词语接龙”的游戏。
设计意图:
  通过“词语接龙”小游戏,学生在课堂上有个短暂的放松,再引出“句子接龙”,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体会顶真修辞手法的特点、会续写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朗读句子,发现特点,进行说话练习。
1.大家知道吗?句子也是可以接龙的。我们的课文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课件2)
  小溪淙淙,流向河流;河流潺潺,流向大海;大海哗哗,汹涌澎湃。
2.一起读一读,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这句话中,前一分句的词尾,是后一分句的词头。
设计意图:
  顶真这种修辞手法在课本中是首次出现,三年级的学生较小,不必给学生讲顶真的概念,只需引导发现这种句式的特点即可。
3.我请三位同学配合来读。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小溪—河流—大海,这句话是按照水域不断变大的顺序来写的。
没错,每个分句间有一定的表达顺序。
预设二:由小溪汇入河流,河流汇入大海,水流的声响也随之加剧。
  是啊,我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水流声响的变化?一起试一试。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老师读第一个分句,女生读第二个分句,全班读最后一个分句。
设计意图: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各分句间的表达顺序。
4.出示课件3:(文字+图片)
  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
  谁来读一读?你能不能按照这种句子的特点,把这句话后面的内容说完整?注意分句之间的表达顺序。(指名回答)
预设:……弯弯的小桥下面是那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旁边是那弯弯的垂柳……
设计意图:
  如果让学生们直接续说会有些难度,多数学生都会顺接说出“弯弯的小船”,缺少发散性。教师可以巧妙利用图片,帮助学生们想象画面——弯弯的不只有小船,还有岸边弯弯的垂柳和水里弯弯的月影等。
5.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这样的句子?能说说理由吗?(指名回答)
预设一:句与句之间更加连贯。
预设二:读起来朗朗上口,特别好听。
6.播放歌曲《弯弯的月亮》。(音频课件4)
7.小结:像这样“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句子很有趣,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今后在阅读中遇到这样的句子可以摘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意图:
  图片更有利于学生发挥想象,歌曲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的句子很有趣。
三、书写提示。
  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八个生字,看看它们书写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
“未”的笔顺:横、横、竖、撇、捺。
设计意图:
  掌握撇和捺的书写要点,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好基础。
四、日积月累。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地方,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很多惊人的美。请同学们阅读“日积月累”部分的古诗。(课件5)
采 莲 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读了古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交流古诗的大意。
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田田荷叶中,仿佛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3.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
  边读边想象画面,进而理解诗意,继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积累古诗。
【板书设计】
语 文 园 地
摘抄:好词佳句、归类摘抄、写下感受、注明出处
识字:认识形声字,体会形声字的特点
用前面结尾的词语或句子做下文的开头
书写:撇和捺写得舒展,字形就优美。
积累:《采莲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