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 搭 船 的 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舱、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8个词语。2.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过程与方法: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 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教学难点】 体会翠鸟的可爱、活泼,以及“我”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美好。【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 一 课 时【课时目标】1.认识“舱、鹦”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啦”,会写“搭、亲”等13个字,会写“母亲、外祖父”等8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顺序,初步认识翠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1展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互相亲近的图片。2.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一只小鸟,它不仅漂亮,而且特别聪明,还会搭船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质疑课题——看到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1.自由读课文。2.听范读课文的录音,要求学生听准字音。3.试着读课文。课件2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1)标出自然段序号。(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小组讨论或借助工具书识字,从而正确地朗读课文。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用课件3展示词语表中的生词。母亲 外祖父 船夫 羽毛 翠绿 静悄悄 翠鸟 捕鱼指名读词语并正音。5.学习生字。(1)课件4展示: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笔顺及组词。会认字:舱cānɡ 鹦yīnɡ 鹉wǔ 衔xián多音字:啦lā会写字:搭 亲 祖 披 摇 停 羽 翠 蓝 静 悄 吞 捕(2)学生写生字。6.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对生字、新词的认识。设计意图:把生字、新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并且在学习生字、新词的过程中达到正确朗读课文的目的,渗透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1.以小组为单位分段朗读课文,然后讨论。(课件5展示要求:读了这个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2.全班交流,理清顺序。(课件6展示:课文先写“我”和母亲搭船到外祖父家去,再写搭船的小鸟的样子,最后写这只小鸟捕鱼的过程。)设计意图:以自然段为单位拆分课文,在概括每个自然段内容的同时理清课文顺序。四、品读课文,自主感悟。1.思考:搭船的鸟是什么鸟?它站在船头做什么呢?2.全班交流,课件7展示:母亲告诉我,这是一只翠鸟。哦,这只翠鸟搭了我们的船,在捕鱼吃呢。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4个生字,学会了1个多音字,会写了13个字,了解了一只翠鸟搭船的事。那么,这到底是一只怎样的小鸟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二 课 时【课时目标】1.通过描写翠鸟的语句,了解“我”对翠鸟的外貌、动作所作的观察,感受“我”观察的细致,初步体会留心观察的好处。2.感受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本课生词。课件1展示本课生词:母亲 外祖父 船夫 羽毛 翠绿 静悄悄 翠鸟 捕鱼2.谈话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搭船的小鸟非常美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感悟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本课生词的印象,温故而知新。二、朗读课文,重点感悟。1.读课文,边读边想:搭船的鸟是什么鸟?你喜欢这样的鸟吗?为什么? 教师随着学生的发言,随机点拨,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课件2展示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多么美丽啊!”师: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这句话? 引导学生一边想象小鸟的样子,一边读后面描写小鸟样子的句子。 课件3出示图片和句子:“我看见一只彩色的小鸟站在船头,多么美丽啊!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它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用“ ”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 (彩色、翠绿、蓝色、红色)这段话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翠鸟的?(羽毛、翅膀、长嘴)(板书:羽毛、翅膀、长嘴)指导朗读,读出对翠鸟的喜爱之情。3.如果你看到这样一只小鸟立在船头,你会产生什么想法?引导学生读第3自然段。4.课件4展示第4自然段。 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①请你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表示动作的词语有冲、飞、衔、站、吞。我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翠鸟捕鱼时的动作非常敏捷。引导学生感受“冲”的迅猛、“衔”的悠闲、“吞”的速度快,体会作者所用动词的准确性,以及作者观察的细致。(板书:动作敏捷)②除了动词,还有哪些词语也让你感受到了翠鸟动作的敏捷?(一下子 没一会儿 一口)(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动作”观察的细致。①引导学生边读第4自然段边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再和同桌交流: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②全班交流。③验证想象。 课件5播放翠鸟捕鱼的短视频,引导交流:你观察到了什么?哪些动作和你想象的是一样的?哪些情景是出乎你的意料的?小结:作者之所以能把翠鸟写得如此生动,是因为经过了细致的观察,所以我们也要学会留心观察。设计意图: 先引导学生聚焦描写翠鸟捕鱼时的动作,初步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动作所作的细致观察;再引导学生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最后通过视频验证自己的想象,帮助学生感受细致观察带来的乐趣。5.最后通过妈妈的介绍,“我”知道了那只鸟叫“翠鸟”。由此可见,从大自然中学习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方法之一。师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小结:留心观察,能引发我们的思考,通过仔细观察,我们会不断发现生活带给我们的惊喜。设计意图: 逐段理解,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训练学生阅读文字想象情景的能力。三、学习观察,尝试表达。1.教师引导:我们也来观察小动物的活动片段,简单写一写。 课件6播放小猫玩球的短视频,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猫玩球时的动作。2.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3.学生试写。4.全班交流,组织评议。 教师引导评议的重点:是否抓住了小猫玩球时的动作,是否写清楚了它的活动情况。5.布置作业。 同学们选择一种小动物,观察其在一段时间内的动作,用文字或照片、视频等方式记录自己的观察发现,留心观察你身边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设计意图: 以小猫玩球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引导学生尝试表达,读写结合。让学生积累材料,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板书设计】14 搭船的鸟15 金色的草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字,会写“草地、蒲公英”等11个词语。2.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3.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过程与方法:1.采用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草地变化的原因。2.采用边读边找关键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童真童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相融相合的美好情感。【教学重点】1.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2.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教学难点】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 一 课 时【课时目标】1.认识“蒲、英”等6个生字,会写“蒲、英”等13个字,会写“草地、蒲公英”等11个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了解资料。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2.质疑课题——看到课文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预设以下几种答案:(1)草地怎么是金色的?(2)草地上长了些什么?(3)这片金色的草地带给“我”怎样的乐趣?3.介绍自己所知道的关于蒲公英的知识。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1.范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课件1展示:课文的朗读音频。2.学生自读课文,试着把课文读正确。课件2展示:阅读要求和提示。(1)标出自然段序号。(2)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小组讨论或借助工具书识字,并反复多读几遍,课文中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做到正确朗读课文。3.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在学生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用课件3展示生词:草地 蒲公英 盛开 玩耍 一本正经 使劲钓鱼 观察 合拢 张开 喜爱指名读。5.学习生字。(1)课件4展示生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笔顺及组词。会认字:蒲(pú) 英(yīnɡ) 耍(shuǎ)茸(rónɡ) 欠(qiàn) 拢(lǒnɡ)会写字:蒲 英 盛 耍 使 劲 脸欠 朝 钓 察 拢 喜(2)学生写生字。课件5展示:会写字蒲 英 盛 耍 使 劲 脸欠 朝 钓 察 拢 喜教师重点指导“耍、察”的写法。 “耍”上下结构,注意上面是“而”,下面的“女”字横画要足够长。 “察”注意中间部分的写法,左边是“夕”多一点,右边不是“又”。 学生描红,教师巡视,注意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6.学习生词。课件6展示:生词及其解释和运用。(1)“合拢”“张开”等词语可以让学生通过做动作的方式来理解。(2)“一本正经”等词语可以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3)有些词语还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查词典的方式来理解。7.同桌互相听读课文,巩固对生字、新词的认识。设计意图:把生字、新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并且在学习生字、新词的过程中达到正确朗读课文的目的;给学生渗透学习生字、新词的方法。三、再读课文,整体把握。1.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读完后想一想,出示课件7:(1)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生用自己的话来说)(2)这片草地和这些蒲公英带给你怎样的感受?(美丽、可爱、有趣、好玩、快乐、神奇……)(3)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场景? 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描写的三个场景:蒲公英盛开;兄弟俩玩耍;草地颜色的变化。2.课文中的“我”又是怎样称赞这片草地和这些蒲公英的呢?请找出来读一读。(课件8出示: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3.学生质疑。归纳: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呢? 从哪里可以看出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 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在“我”眼里却是那么可爱、有趣?师: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解决。设计意图: 围绕课后第一题,整体把握课文描写的内容,并初步了解什么是场景,为观察积累和单元习作做准备。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6个生字,会写了13个字,知道课文描写了生活在乡村的小男孩观察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并寻找原因的过程。你读了《金色的草地》一课后有什么感受呢?第 二 课 时【课时目标】1.能说出草地的变化情况及变化的原因,体会“我”观察的细致。2.能自己观察某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的变化情况并和同学交流。【教学过程】一、读题引入,揭示目标。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金色的草地》,请有滋有味地读一读课题。(生齐读课题)2.今天,我们不但要读懂这篇课文,还要初步学会读自己的书,读出自己的体会。要想学会读自己的书,首先得掌握一种本领——读文字,想画面。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再轻声读几遍课题,看看在你们的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3.引导学生读出自己不同的体会。只要你展开想象,就能读出独特的味道。二、熟读深思,品草地之趣。(一)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1.自读感受。 读课文第2自然段,为什么说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呢?(请你展开想象,有滋有味地读。)2.熟读精思。我们把这有趣的情景演出来怎么样?(1)分角色,自读自悟。 精读课文的这些句子,谁来演哥哥,试一试怎样读才能骗过弟弟;没举手的同学起立,请你们读读描写弟弟的句子,看看怎样读才能骗过哥哥。(2)引导读,入情入境。①指导朗读:你是怎样“骗”过哥哥(弟弟)的?请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出示课件1:弟弟跑在我前面,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茸毛吹到他的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茸毛朝我脸上吹。) 联系上下文理解“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使劲一吹、假装打哈欠”等词语。 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独特的体验。(用不同的表情、语气读出自己不同的感受,或轻,或重,或急,或慢。)②合作朗读。 全班起立,一起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的时候想象当时的情景,加上自己的表情、动作。③我从同学们兴奋的笑脸中理解了这句话,一起来读读吧!(出示课件2:就这样,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蒲公英,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快乐。)(二)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用横线画出草地的颜色变化,用波浪线画出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2.交流“变化”,初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1)组织交流:哪些描写让你看到了草地的颜色变化?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课件3:配音朗诵“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2)交流草地颜色的变化。①请学生读读这几句话,圈出表示时间和草地颜色的词语。学生反馈,教师出示词卡:早上、中午、傍晚;绿色、金色、绿色。②指名让学生贴词卡:哪位同学能根据课文内容来贴一贴词卡?要求把表示颜色的词贴在相应的时间词之后。③指名让学生结合板书,有顺序地说一说草地颜色的变化。(3)小结:在不同的时间观察,草地的颜色是不一样的。看来我们在观察事物的时候,也可以像作者一样通过长时间的连续观察,发现事物的变化情况。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自读、想象画面,抓住表示时间与颜色的词语,引导学生发现草地的变化,并通过贴词卡、说变化等环节,引导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3.交流变化的原因,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课件4)(1)启发思考:同一片草地在不同的时间,颜色竟然不一样,真的太奇妙了,谁发现了其中的原因?(2)交流“变化的原因”,进一步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①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5: 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②课件6:播放蒲公英花瓣张开、合拢的视频,学生观察。③引导学生根据观察,通过手部动作模拟,边自由读边演示蒲公英花瓣是怎样张开、合拢的。④教师读句子,学生一起做动作。设计意图: 借助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蒲公英花瓣是如何张开、合拢的,获得直观感受。在读中发现草地颜色的变化和蒲公英花朵张开、合拢的关系,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三、多元解读,悟作者之情。1.初读欣赏,整体感知。 让我们自由轻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从这短短的几句话中感受到作者对这片草地怎样的感情?(喜爱、赞美……)2.潜心品评,多元解读。 你认为哪句话最能表达这种爱呢?请好好地读一读。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A.老师将这两句话改了。听我读读这两组句子,你认为哪一组更能表达“我们”对这片草地的爱?(课件7出示:a.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 b.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B.再读第一组。作者对这片草地的爱是深还是浅?是浓还是淡?你体会到了吗?C.是呀,可别小瞧了这两个“!”,它们分明在向我们表达“我”和弟弟对这片草地浓浓的爱!谁再来读一读?3.动笔修改,创意阅读。①读读这句话:“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如果让你改,你会怎样改?(课件8出示: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的朋友、我们的亲人、我们的伙伴、我们最要好的伙伴……)②谁来读读自己修改的句子?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设计意图: 通过朗读、感悟、修改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明白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的情感,从而受到“爱”的教育。四、总结全文,升华感悟。 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不同时间草地颜色的变化,还说明了原因,处处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学到这里,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这些并不引人注目的草地,在“我”的眼里却是那么可爱、那么有趣?仅仅是因为草地给“我”和弟弟带来了快乐吗?(因为“爱”) 是呀!正是因为“我”对这片草地的爱,才让“我”感受到草地带来的快乐,正因为这些快乐,“我”才更爱这片草地。就让我们再读读自己修改的句子,再次感受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爱吧!五、课后延伸,布置“观察作业”。大自然里有千千万万、各种各样的事物,它们五彩缤纷,形态各异。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一种事物,把观察所得填写在“观察记录单”上,再和同学交流交流。课件9出示:观察记录单对象 时间 发现设计意图: 让学生明确观察的重点后,课外继续观察事物,并按要求记录,既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也为落实本单元习作要求“把观察所得写下来”积累素材。【板书设计】15 金色的草地早上——绿色——合拢中午——金色——张开傍晚——绿色——合拢可爱、有趣——喜爱蒲公英梳理交流与初试身手【教学目标】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2.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3.能尝试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教学重点】1.能结合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梳理总结留心观察的好处。2.初步了解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教学难点】 学会观察,能尝试写一写自己的观察所得。【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观察身边的事物,或者拍照,或者画下来。【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揭示课题。1.课前,我们先做个名字叫“找不同”的游戏。2.导入: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让我们用眼睛来观察周围的世界,寻找有趣的现象。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梳理与交流”“初试身手”板块,把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吧!3.板书课题:梳理交流与初试身手设计意图: 做游戏和引用名人名言,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用自己的双眼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二、回顾课文,受到启发。1.回顾本单元我们学过的课文,说说:作者都观察了身边的哪些事物?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3.课件1出示《搭船的鸟》课文插图,教师小结:一次平平常常的探亲之旅,因为作者的留心观察,他认识了一个可爱的新朋友——会“搭船”的翠鸟。4.课件2出示《金色的草地》课文插图,教师小结:窗前的草地对作者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作者稍加留意,就发现了奇妙的变化。5.学生阅读交流,说说从中明白了什么。(留心周围的事物,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6.在观察周围事物的过程中,作者又有哪些发现呢?7.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1)课件3出示翠鸟图片,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翠鸟的美在于它有着色彩艳丽的羽毛和敏捷的身手。(2)课件4出示带有蒲公英的草地图片,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草地的色彩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原来是因为蒲公英的花朵有时张开有时合拢。8.小结:细致的观察可以让我们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设计意图: 回顾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留心观察好处的总结,意在说明留心观察的重要意义。三、总结方法,学以致用。1.观察要有顺序。(1)课件5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2)小结: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事物,由远及近、从近到远、从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等。2.观察要抓住事物的特征。(1)过渡:观察不仅要有序,而且要抓住事物的特征,才能将事物写得具体生动。(2)课件6出示荷花池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荷叶、荷花的特征。3.观察要调动多种感官。(1)生活需要观察,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东西。观察有六大法宝,学会这六大法宝,才能更生动具体地把观察到的事物写下来,充分发现生活的乐趣。(2)课件7出示片段: 今天,爸爸的一位朋友给我带来了很多橙子,我拿出来一个端详。它比乒乓球大一倍多。我凑近细看,发现黄澄澄的果皮上有一个个小坑。我把橙子皮剥开,一股香味立刻扑鼻而来。面对黄澄澄的果肉,我不由自主地、轻轻地舔了一下嘴唇。咬一口果肉,酸酸甜甜的味道,让我胃口大开。(3)引导学生交流:小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描写橙子?(4)课件8出示顺口溜帮助记忆。五官感受很重要,眼耳鼻舌都用到。身体感受与心理,合理想象不可少。敢于表达敢于写,写出作文一定好。设计意图: 以秋天的风景图片、荷花池景色图片、描写橙子的片段为例,意在引导学生掌握描写事物的方法,按照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征并调动多种感官进行描写。四、交流表达,初试身手。1.你瞧,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会有很多有趣的发现。上周,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去观察周围的生活,并将自己的发现拍下来或者画下来,大家都有什么发现呢?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2.出示小组合作要求:(1)组内成员轮流用几句话告诉大家自己发现了什么。(2)认真聆听同学发言,评出小组内最有趣、最与众不同的发现。3.小组代表介绍。(实物投影、照片)4.我们能不能给它们分类呢?(动物、植物、人……)5.总结:你瞧,我们的生活多么丰富啊,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可写的东西还真不少呢!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目的是创设良好的氛围,组织学生交流彼此的发现,借助图片、实物等展示自己的观察所得,在交流中获得习作素材。五、学生尝试写下观察所得,交流评议。1.现在,回想一下自己观察的过程,用三五句话将自己的观察所得写下来。可以写照片上的内容,也可以换其他内容。2.学生写作。教师提醒:身体坐直,注意写字姿势。写完读一读,做到文通字顺。3.谁来读一读自己的发现?4.课件9出示要求:读的同学语速放慢,读出自己有所发现时的心情;听的同学,想象画面,捕捉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子。5.师生点评。具体:多角度观察。(看、闻、听、摸、尝等)生动:你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语气词、标点符号等)6.总结:其实,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细腻的心,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变化。希望同学们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从生活中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生活有多丰富,习作就会有多精彩!设计意图: 旨在鼓励学生乐于把自己的观察所得与他人分享,通过自读修改、互评修改的方式,学生完善自己的观察内容,为后面的习作打好基础。【板书设计】梳理交流与初试身手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过程与方法:能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教学重点】 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写具体,写出观察中的新发现。【教学难点】观察时注意事物的变化。【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主题。1.课件1出示: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2.谈话导入:这段时间我们观察了身边的不少事物,你一定有了新的发现。这次习作,就让我们把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一种事物、一处场景写下来。课件2出示:一种事物、一处场景设计意图:谈话导入,出示课题,交代本次习作学习的内容,明确学习目标。二、仔细审题,明确习作要求。 审题:默读文题,这次习作要求写什么?(一种事物、一处场景)写作范围是什么?(最近观察时印象最深的)写几个印象深刻的事物或场景?(一种、一处)三、选择交流,了解要求。1.小组同学选择组内同学普遍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探究交流。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按照学生发言的顺序进行小结。四、细致观察,积累素材。 要清楚地写下所观察的事物或场景,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要观察得更细致,更深入。五、怎样写好一种事物。1.语言简洁、准确、通俗。(板书:语言简洁、准确、通俗。)课件3出示: 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了草地的特点。)2.抓住特征。(板书:抓住特征)课件4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抓住草原辽阔、美丽、碧绿的特点。)3.理清顺序。(板书:理清顺序)课件5出示:(1)空间顺序:走进校门,迎面吹来一阵阵令人心旷神怡的清风,旁边是一个喷水池,柳树的枝叶正在随风飘动。向里走,十几棵大树巍然屹立在路两旁,为我们遮挡炎炎烈日。再向里走就是我们的操场了,操场上设备齐全。穿过操场,就是我们的教学楼了,那洁白的教学楼在阳光下特别显眼。课件6出示:(2)时间顺序: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五点,紫茉莉苏醒过来;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使学生明白写好一种事物要做到两点:一是语言简洁、准确、通俗,二是抓住特征,三是理清顺序。六、怎样写好一处场景。1.阅读例文。课件7出示: 新年快到了,大家都开始准备年货。今天我们一家闲来无事也去逛商场了。一走进商场我便眼花缭乱,商场门口两边张灯结彩,一种节日的气氛很快向我涌来。商场的天花板上挂着一排排祝福语,许多商品也开始打折出售。商场一楼商品很多:有各种各样的鞋子,有时髦的衣服,有各种款式的裤子,还有琳琅满目的小饰品。商场里人来人往,大家都忙着选购自己满意的商品。2.各小组交流总结写作方法,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课件8出示:第一,交代场景的背景,如时间、地点。第二,描述场景要抓住场景的氛围和特点。第三,对场景描述要抓住代表性人物的神态、言行。第四,描述场景要注意点面结合、详略得当。第五,在描述中要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触。(板书:场景的背景,如:时间、地点 氛围和特点 人物的神态、言行 )设计意图: 结合具体的例子,经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写作方法,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掌握要点,为写习作做充分的准备。七、学生动笔写作,教师巡视指导。1.学生自由写作。2.教师巡视指导。八、展示习作。1.小组同学互相读习作,相互交流,提出修改意见。(1)听的同学指出作者对事物观察得是否细致、全面,还可以补充哪些内容。(2)根据大家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2.小组评选出优秀习作,小作者读习作,老师、学生评议。(哪里最吸引你?为什么?)【板书设计】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语言简洁、准确、通俗抓住特征,理清顺序场景的背景,如时间、地点氛围和特点人物的神态、言行习 作 例 文【教学目标】1.能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2.能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3.能展示观察所得,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进一步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植物或一处场景,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细致观察和描写小狗的。【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例文《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师:课件1(小狗图片)人们都说“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大家仔细观察过身边的小狗吗?你们喜欢小狗吗?课件2出示杨梅图片,简介杨梅。(杨梅又称圣生梅、白蒂梅、树梅,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在我国的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区均有分布。) 下面我们就以《我家的小狗》和《我爱故乡的杨梅》为例,看看作者是如何观察和描写自己家小狗的,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杨梅的。设计意图: 通过图片导入,学生能直观地观察到小狗和杨梅的样子,从而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明确本节课的任务,为细致观察事物、描写事物做准备。二、阅读例文一。(一)初读例文一:《我家的小狗》。1.教师范读例文,读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觉得文中的“王子”是一只怎样的小狗?(淘气、可爱)作者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小狗淘气、可爱的?找出例文中相关的段落。2.指名说。(师总结:小狗“王子”学“狗”字的时候叫得最欢;能用叫声表示不同的意思;喜欢跟火车赛跑。)(二)细读例文。1.小狗“王子”长什么样子?(1)根据学生回答,课件3出示:是我们村里长得最花、毛色最漂亮的一只狗。(2)交流:这一段中描写小狗样子的句子,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外貌描写)(3)归纳:作者为了把这一特点写具体,并不是单一地描写小狗的样子,而是与同村里其他的小狗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感觉到“我”家的小狗长得最漂亮。2.作者是怎样描写“王子”学字的?从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并理解。课件4出示:我教它念“狗”的时候,它叫得最欢。它准是在想,这是在说它自己呀!师:从加点词,可以看出作者观察“王子”很细致,他发现“王子”学“狗”时和学其他字时的反应不一样。更有趣的是,作者猜测“王子”的心理活动,体现出小狗的聪明机灵,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王子”的喜爱。3.作者又是通过写什么事情,进一步表现出了“王子”的淘气、可爱?(“王子”竟敢跟火车赛跑。)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学习“王子”跟火车赛跑的事件。(1)课件5出示:我知道“王子”想去那儿干什么,它喜欢同火车赛跑。每次都是它输,可它从不在乎。 作者是怎样把小狗淘气、可爱的特点写具体的?(作者为了把这一特点写具体,不急着写小狗怎么和火车赛跑,而是先写出小狗的心里所想——“输了从不在乎”。)(2)课件6出示:每当有火车开过来,“王子”都以为能跑赢它。等到跑不动了,它便冲着远去的火车汪汪叫上几声,不知是允许火车开走呢,还是骂了火车一顿。 从这部分的描写中,你体会到了“王子”哪些地方有趣、可爱?①“王子”竟然敢和火车赛跑,真是不自量力。②“王子”和火车赛跑输了,不服输,还要叫几声。③作者的想象真丰富、有趣啊!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例文,总结作者描写的方法。作者抓住“王子”的特点,如外貌、爱好等方面来写,我们也要学习这种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为习作打下基础。(三)总结写法。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小狗写得这么可爱、有趣呢?教师引导: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者对小狗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不仅观察了小狗的外貌,而且留心行为的变化;不仅用眼看,还用心揣摩。(板书: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观察细致 观察时注意事物的变化)三、阅读例文二。(一)初读例文二:《我爱故乡的杨梅》。1.教师范读例文,读前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杨梅的?找出例文中有关的段落。2.指名说。(明确:作者从杨梅树、杨梅果这两方面表达出了对杨梅的喜爱。)设计意图:巧妙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文中找信息的能力。(二)细读例文。1.作者是怎样描写杨梅树的?在文中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理解。课件7出示: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交流: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这一段共有两句话。作者运用恰当的比喻,把细雨比作丝,把春雨比作甘露。把杨梅树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体形象地突出杨梅树在雨雾中旺盛生长的样子,也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杨梅树的喜爱。)2.作者又是怎样描写杨梅果的?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出了杨梅果的可爱?(作者从外形、颜色、味道这三个方面表现出了杨梅果的可爱。) 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指导学生学习描写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的方法。(1)杨梅的外形。 课件8出示: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作者是怎样把杨梅外形的特点写具体的?(作者将杨梅的外形同桂圆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我们感觉到像真的看见了杨梅,这种表达方式更生动、更直观、更形象。)(2)杨梅的颜色。①课件9出示:杨梅的颜色由生到熟是变化的: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 作者为了把杨梅颜色的变化写清楚,按杨梅颜色变化的先后顺序进行描写。(“先……随后……最后……”)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带来的水果,用上“先……随后……最后……”来说一说水果的特点。②杨梅果肉及汁水的颜色。 课件10出示: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③教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从杨梅果的外表写起,写出了杨梅果颜色的变化,接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的果肉及汁水的颜色。(3)杨梅的味道。①第6自然段写了杨梅没有熟透时的味道是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②这一自然段共有4句话。第1句讲杨梅由生到熟,味道由酸变甜。第2—4句写“我”小时候由于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了的事。③作者在这一自然段中为了把杨梅味道的特点写具体,用“我”小时候贪吃杨梅牙齿被酸倒的实例加以证明。(这样写,让人读了感到亲切、真实,我们也好像同作者一起品尝了杨梅那惹人喜爱的味道。)设计意图:通过阅读短文,总结作者描写的方法。学会抓住事物的特点,如外形、颜色、味道等。(三)总结写法。课件11: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杨梅的外形、颜色、味道的特点写得具体生动呢? 教师引导明确: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是因为作者对杨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不仅观察了杨梅树,而且观察了杨梅果;不仅观察了杨梅的静止状态,而且留心杨梅的发展变化;不仅用眼看,用手摸,而且放到嘴里品尝了。因此,同学们在今后一定要注意留心观察,学习作者这种观察事物的方法。(板书: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观察事物时,都应该用观察的“五件宝”: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事物写得生动具体了。(板书: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和强调描写杨梅的方法,为练笔做充分准备。四、课堂练笔。1.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水果,用上“五件宝”进行观察,并按一定顺序把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等特点说清楚。2.指名试说,师生共同评议。3.教师再次明确要求。 要按一定顺序,调动多种感官,写出水果的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对这种水果的喜爱之情。4.学生动笔写。设计意图: 学以致用,通过两篇例文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如何对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学生可以自己动笔描写事物了。【板书设计】习 作 例 文观察细致观察时注意事物的变化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眼看、手摸、嘴尝、耳听、鼻闻羽毛:翠绿外貌美丽翅膀:带着一些蓝色长嘴:红色冲、飞、衔、站、吞动作敏捷一下子 没一会儿 一口观察细致细致(外形、动作等)留心观察按顺序,长时间调动多种感官加入思考(问题、预测、想象等)写事物写场景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