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年人教版【2024】八年物理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年人教版【2024】八年物理上学期

资源简介

【新教材】2.4噪声的危害和控制课时同步练习-2025-2026年人教版【2024】八年物理上学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
1.如图为学校附近常见的控制噪声标志。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与图的方法相同的是(  )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 D.观演时手机调为静音
2.如图所示,关于声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响度不同
B.太空中宇航员能对话,说明声音可在真空中传播
C.高淳城区“禁放烟花爆竹”,这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
D.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3.为了使教室内的学生上课免受周围环境的噪声干扰,采取以下的那些方法是有效.合理的?( )
A.老师讲话声音大一些 B.每个学生都带一个防噪声耳罩
C.在教室周围植树 D.教室内安装噪声监测装置
4.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  )
A.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色
B.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C.公路两旁的隔音蛟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拉奏二胡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5.以下减弱噪声的方法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的是(  )
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小西湖立交桥上安装的隔音墙,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
B.接听电话时根据音色分辨对方
C.声音的频率越高,传播速度越快
D.水面舰艇可以通过超声波探测海洋的深度和礁石
7.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都会产生超声波
B.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且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隔着较远的距离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源振动的频率太小
D.中考期间学校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8.下列措施中主要是在声源处喊弱噪声的是(  )
A.教室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 B.学校附近禁止鸣笛
C.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D.配戴上防噪声的耳罩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
9.如图所示的四个物体发声在相同时间内的波形示意图,从物理学角度分析图中信息可知: (选填A、B、C、D)波形属于噪声,判断依据是 ,图像中,音调和响度都较大的波形是 (选填A、B、C、D)。
10.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这是在 减弱噪声的;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不仅可以打造绿色生态环境,而且还可以在 减弱噪声。
11.生活中我们常采取一些方法来控制噪音污染。例如①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双层玻璃可以在 中减弱噪声;②禁止机动车鸣喇叭是在 处减弱噪声;③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是在 减弱噪声。
12.小明同学能分辨歌手的声音,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夜深人静时,高声歌唱,会干扰人们的休息,这种声音属于 (选填“噪声”或“乐音”)。
13.在二胡表演时,表演者在用弓拉动琴弦的同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的长度,这样做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交警部门在学校附近路段禁止汽车鸣笛,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从 处减弱噪声。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
14.小华学习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下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回答问题:
(1)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选填“好”或“差”)。
(2)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音性能与报纸相比, (选填“海绵”或“报纸”)隔音性能好一点。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是有效的降噪方法之一、在控制噪声的方法分类中,“隔音”是在 减弱噪声。
15.小华设计了探究材料的隔音性能实验,请阅读并回答下列问题。实验步骤: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鞋盒里,将衣服盖在鞋盒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见滴答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分别将各种材料盖在鞋盒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如表的数据:
材料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m 2.1 2.8 3.7 5.2 1.2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声音的响度越 (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 (填“好”或“差”),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 (填“强”或“弱”);
(3)如果再给你一块海绵材料,你认为其隔声性能与报纸相比, (填“海绵”或“报纸”)隔声性能好一点;
(4)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减弱噪声。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
16.2019年12月30日早上8点40分,开往张家口的G2505次列车(如图)从北京北站驶出,标志着京张高铁正式开通。京张高速铁路主线由北京北站至张家口站,正线全长174km,设10个车站,是中国第一条采用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设计时速为350km/h的智能化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第一条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列车时刻表如下。求:
(1)结合时刻表计算出G2505次列车从北京北站到张家口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
(2)清华园隧道全长6.02km,G2505次列车全长201.4m,当它以80km/h的速度从进隧道到驶出隧道共用了多长时间 ?
(3)由于列车经过清华大学东门后,线路逐渐抬升,设计团队特意在隧道出口处设计了全封闭声屏障,这是在 减少列车带来的噪音污染。
北京北张家口
站次 站名 到达时间 开车时间 停车时间 运行时间
1 北京北 起点站 08:40
2 清河 08:52 08:54 2min 12min
3 怀来 09:23 09:25 2min 43min
4 张家口 09:49 09:51 2min 1h9min
17.一门反坦克炮瞄准一辆坦克,开炮后经过0.6s看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开炮后经过2.1s听到炮弹在坦克上爆炸的声音。(此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忽略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求:
(1)炮兵在发射炮弹时都佩戴有耳罩的头盔,其应用到的物理知识是什么?
(2)反坦克炮距坦克多远?
(3)炮弹的飞行速度多大?
五、综合题(本大题共1小题)
18.阅读短文,完成问题:
雪花落水也有声
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是有科学道理的,但是却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一般的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悄悄,毫无声响、不过,雪花落水真的发生声波,在一期的《自然》杂志上,几个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宣布了他们的上述结论。
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50000Hz到2×105Hz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然而,请不要想当然,这些声音不是雪花与水面撞击发出的,而是……
冷战时期,当时美国海军要监视苏联潜水艇的活动,他们发现,在下雨的时候,水下声呐工作效果不好,常有噪声干扰,甚至干脆无法监听。
著名的约翰 霍甫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普罗斯佩勒提教授是个奇才。普罗斯佩勒提断定,这些声音不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而是含在雨滴中的气泡振动发出的、克拉姆有一个设备:一个每秒可拍摄1000张照片的高速水下摄影机、利用这台摄影机,他们确实在下雨时发现水中产生气泡,这些气泡还在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普罗斯佩勒提的理论基础和数学能力也很高,他通过计算得出,下雨时那些噪声的频率和衰减情况确实与气泡的振动状况协调一致,从而证实他们的理论完全正确、他还发现,大气泡振动产生低频声波,小气泡振动产生高频声波。普罗斯佩勒提通过理论分析指出,气泡是要将自己的体积与水的密度相适应,才不断收缩和膨胀的。
事情还没有结束,人们告诉他们,渔民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常常侦听不到鱼群。一开始,他们也不信,因为雪花中含有90%以上的水,空气不多、但是,他们不是简单否认,而是要用实验来验证。在一个风雪的夜晚,他们在一个汽车旅馆的游泳池找到了证据,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及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你看,大自然是何等奇妙,而从事科研的人们在发现真理的时候又是多么幸福。
(1)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 (选填“超声波”、“次声波”);
(2)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的是下列哪种生物 ;
A.蝙蝠 B.猫 C.狗 D.大象
(3)雪花落水发出的声音对人来讲不是噪音,站在鲸鱼的角度看 (是/不是)噪声;
(4)科学家们发现,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都会引起气泡的振动,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 能传播声音;
(5)在探究雨滴落水产生声音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进行了下列的过程,请你把它们按正确的顺序排列起来 (填序号即可)。
A.归纳分析 B.进行实验 C.提出假设 D.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1.【答案】D
【详解】
图示是禁鸣喇叭的标志,即在声源处控制噪声,而戴上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控制噪声,道路两旁设置隔音板和上课时关闭教室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噪声,将手机调为静音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声音的产生和声源、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2.【答案】D
【分析】
解决此题要掌握以下几个知识点:
(1)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详解】
A. 能从不同乐器中分辨出小提琴的声音主要是因为音色不同,故A错误.
B. 真空不能传声,太空中宇航员对话需借助无线电设备,故B错误;
C. 高淳城区“禁放烟花爆竹”,这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故C错误;
D.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音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故D正确.故选D.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3.【答案】C
【详解】
A. 老师讲话时声音要大一些,后面的学生能听到老师的声音,但不是解决办法的根源,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B.学生戴耳罩虽然可以在接收处减弱噪声,但老师讲课声音也听不见,不是合理的办法,不符合题意;C.在教室周围植树可以有效的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选项正确,符合题意;D.安装噪声监测器只会测出噪声的分贝,但不能减弱噪声,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C.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声与信息、防治噪声的途径
4.【答案】B
【详解】A.吹笛子时,按住不同的气孔,空气柱的长短发生了变化,音调会改变,故A错误;
B.声音可传递信息、能量。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正确;
C.公路两旁的隔音蛟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拉奏二胡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弦振动的频率改变,音调改变,故D错误。
故选B。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5.【答案】C
【详解】A.影剧院的墙面用吸音材料制成,这样可减少声音的反射,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符合题意;
B.在飞机旁的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罩的头盔,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符合题意;
C.城市某些路段禁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故C符合题意;
D.高架道路两侧某些路段设有隔音板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不符合题意。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声速、超声波的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
6.【答案】C
【详解】A.减弱噪音方法有: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隔音墙,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音三特性是: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指声音的大小;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接听电话时根据音色分辨对方,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与声音的频率无关,C错误,符合题意;
D.超声波能够传递信息和能量,水面舰艇可以通过超声波探测海洋的深度和礁石,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知识点】响度、声音的传播条件、次声波的特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7.【答案】D
【详解】
A.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的产生,故A错误;
B.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隔着较远的距离听不到声音,是因为声源的响度太小,故C错误;
D.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8.【答案】B
【详解】AC.教室的窗户安装双层玻璃和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均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C不符合题意;
B.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喊弱噪声的,故B符合题意;
D.配戴上防噪声的耳罩是在人耳处喊弱噪声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知识点】噪声及其来源、用波形比较振幅、用波形比较频率
9.【答案】 D ; D图像反映的声音振动杂乱无章 ; B
【详解】[1][2]从物理学角度,声源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属于噪声,分析A、B、C、D图中信息可知,D图像反映的声音振动的无规则,属于噪声。
[3]波形越密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波形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由图像知,音调和响度都较大的波形是B。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10.【答案】声源处;传播过程中
【详解】
[1]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植树造林是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11.【答案】传播过程;声源;人耳处;
【详解】
噪声的减弱办法有三个: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马路旁的房子的窗户采用双层玻璃,是在噪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市内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噪声的产生处减弱噪声。
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知识点】噪声及其来源、音色
12.【答案】 音调; 噪声
【分析】
【详解】
[1]音色指声音的特色,我们能分辨不同歌手的声音,主要依据声音的音色。
[2]从环保角度来讲,影响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是噪音。在夜深人静时高声歌唱,影响了人们休息,故属于噪音。
【知识点】区分音调、响度与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13.【答案】 音调 ; 声源
【详解】[1][2]当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时,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频率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禁止汽车鸣笛,是防止噪声的产生,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知识点】科学探究过程及实验方法、防治噪声的途径
14.【答案】(1)好;(2)海绵;(3)响度;传播过程中
【详解】(1)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2)已知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报纸的材料比海绵光滑,则海绵的隔声性能好一点。
(3)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材料能吸收部分声波,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知识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15.【答案】 小 好 强 海绵 响度
【详解】(1)[1]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2)[2][3]根据小华所得数据可知,粗糙的材料如袜子比平滑材料如塑料袋到听不见滴答声的实际距离近,则说明粗糙的材料比平滑材料隔音性能好,其原因是粗糙材料对声音多次反射后能量减小,响度变小,故吸收声音的性能要比平滑材料强。
(3)[4]海绵材料隔声性能与报纸好,因为海绵表面粗糙多孔,声音在表面多次反射,能量降低了,响度变小了,故吸收声音的性能好。
(4)[5]在噪声污染严重的环境里,隔音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隔音”就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防治噪声的途径
16.【答案】 151.30 km/h 0.08h 在传播过程中
【详解】
(1)[1]由题中的表格可知,从北京北站到张家口站所用的时间是,平均速度是
(2)[2]由得,从进隧道到驶出隧道共用的时间为
(3)[3]设计团队特意在隧道出口处设计了全封闭声屏障,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少列车带来的噪音污染。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速度的综合计算、防治噪声的途径
17.【答案】(1)炮兵发射炮弹时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从而保护炮兵的耳朵;(2) 510m;(3) 850m/s。
【详解】
(1)炮兵发射炮弹时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从而保护炮兵的耳朵;
(2)由题可知,炮弹爆炸发出声音传到反坦克炮的时间
由可得,反坦克炮距坦克的距离为
(3)炮弹飞行的距离
s'=s=510m
炮弹飞行的时间,则炮弹的飞行速度
答:(1)炮兵发射炮弹时要佩带有耳罩的头盔是为了在人耳处减弱噪声,从而保护炮兵的耳朵;
(2)反坦克炮距坦克510m;
(3)炮弹的飞行速度为850m/s。
【知识点】噪声及其来源、科学探究过程及实验方法、超声波的应用、超声波的特点
18.【答案】 超声波 ; A ;是 ; 海水 ; CBAD
【详解】(1)[1]由于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故其所发出的声波是超声波。
(2)[2]声呐装置是利用仿生学原理制成的,它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的原理制成的。
(3)[3]“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故这些声音对于鲸鱼来说是噪声。
(4)[4]不论是雪花落水,还是雨滴落水,都会引起气泡的振动而产生声音,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海水能传播声音。
(5)[5]根据原文的描述,在探究雨滴落水产生声音的过程中,科学家先提出假设,然后进行试验,后分析归纳,最后得出结论,故正确的次序是CBAD。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第 page number 页,共 number of pages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