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25六下·江北期末)科技新章
春晚舞台上,机器人扭起了传统秧歌,可谓是 bǐé chū xīn cái____。它们平衡 xié tiáo____的动作展示了我们在科技 lǐng yù____取得的巨大成就,背后付出无数心血的工程师们让人不由得 sù rán qī jìng____。科技与传统共舞,不仅提供(①gòng ②gōng)了展示民族文化的全新视角,更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桥梁,如璀璨星河令人 jīng tàn____。
1.结合语段内容,根据汉语拼音写词语。
2.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下面选项中与“璀璨”的意思最相近的是(  )。
A.明朗 B.绚烂 C.摧残 D.光亮
【答案】1.别出心裁;协调;领域;肃然起敬;惊叹
2.②
3.B
【知识点】字音;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做阅读题时,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认真对待,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
1.“bǐé chǔ xin cái”应写作别出心裁,意思是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xié tiáo”应写作协调,指配合得适当。
“lǐng yù”应写作领域,表示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sù án qi jìng”应写作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jīng tàn”应写作惊叹,指惊讶感叹。
故答案为:别出心裁;协调;领域;肃然起敬;惊叹
2.“提供”的“供”在这里表示供给,应读“gōng”。读作“ gòng ” 把香烛等放在神佛或先辈的像(或牌位)前面表示敬奉;祭祀时摆设祭品 。所以选②。
故答案为:②
3.“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非常绚丽。A选项“明朝”指明天、明日,与“璀璨”意思不同。
B 选项“绚烂”意为光彩耀眼,与“璀璨”意思相近。
C选项“准残”不是一个常见的有明确意义的词语,与“璀璨”无关。
D 选项“光亮”指明亮、亮堂,程度上不如“璀璨”绚丽多彩。
故答案为:B
(2025六下·江北期末)结合日常积累,根据不同的主题要求,在横线处填写相应内容。
4.爱国情怀篇
—寸山河一寸血,对于保家卫国,我们一定要像王昌龄那样矢志不渝——“   ,   ”。
5.人生哲理篇
做人做事绝不可随波逐流,要如同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   ”。
6.山水田园篇
田园,是古人向往的诗情画意。“   ,—枝红杏出墙来”是一份悠闲;“稻花香里说丰年,   ”是丰收的喜悦。
7.传统节日篇
节日:中秋节
诗句:“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习俗:   
【答案】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春色满园关不住;听取蛙声一片
7.今夜月明人尽望;赏月、吃月饼、团聚等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重要节日;习俗及习俗寓意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和节日习俗。节日风俗即传统节日民间风俗,是指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善于归纳和积累,并掌握一些节日风俗的寓言。古诗文默写要在明确其出处、意思的基础上完成。 我们平时要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这样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
4.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是边塞诗的经典之作。“黄沙百战”描绘西北战场的环境恶劣与战争频繁,“穿金甲”用铠甲被磨穿的细节,凸显战斗的艰苦与士兵的坚韧。“不破楼兰终不还”以“楼兰”代指侵扰边疆的敌人,直抒胸臆,展现战士们以身许国的决心,是全诗爱国情怀的核心体现。
故答案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千磨万击还坚劲”出自郑燮的《竹石》,全诗借竹喻人,歌颂坚韧不拔的品格。“立根原在破岩中”点明竹子生长的环境(岩石缝隙),而“千磨万击还坚劲”进一步描写竹子历经无数磨难仍挺拔不屈,“千磨万击”强调压力之大,“还坚劲”突出韧性之强,与“劲竹”的形象高度契合。下句“任尔东西南北风”则通过环境的恶劣反衬竹子的顽强,整诗暗含对刚毅品格的赞美。
故答案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人本想游园却被拒,却见一枝红杏从墙内伸出,以“红杏”象征蓬勃的春意,用“关不住”暗喻自然生机无法被禁锢,充满哲理与情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夏夜乡村景象,“稻花香”点明丰收在望,“说丰年”是农人对收成的喜悦交谈,“蛙声一片”以动衬静,用田间蛙鸣烘托热闹的丰收氛围,展现田园生活的
故答案为:春色满园关不住;听取蛙声一片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前一句描绘了中秋之夜,天下人都在仰望明月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普天同望的宏大而静谧的氛围;后一句则由景生情,将诗人的秋思之情推向更广的范围,引发人们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充满了韵味和感染力。
·习俗:赏月是中秋之夜人们共同的活动,一家人或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欣赏皎洁的明月;吃月饼是中秋传统习俗之一,月饼象征团圆,人们通过品尝月饼来表达对团圆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团聚也是中秋节的重要内涵,在这一天,离家的人往往尽量赶回家中,和家人一起共度佳节。
故答案为: 今夜月明人尽望;赏月、吃月饼、团聚等
8.(2025六下·江北期末)从《两小儿辨日》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练习。
观点1:   
依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观点2:   
依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答案】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文中第一个小儿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一依据,得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的观点。根据小儿的依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可知,这个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所以观点2应填“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故答案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点评】文言文学习中最应该下功夫的就是文言字词的含义、句式等知识。只要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轻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9.(2025六下·江北期末)书法赏析:元代书法家赵孟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秀丽柔美。下列作品中属于他的代表作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A:其字体并不具备赵孟頫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笔意且秀丽柔美的特点,所以A选项错误。
B:其风格符合赵孟頫楷书的特征,运笔较为自然,点画圆润,有行书笔意,整体秀丽柔美,所以B选项正确。
C:从字体风格上判断,与赵孟頫楷书特点不符,不具有其独特的韵味,所以C选项错误。
D:其字体表现出来的形态、运笔等方面和赵孟頫楷书的风格差异较大,所以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书法作品。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答题的关键是熟知书法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10.(2025六下·江北期末)经典名著品鉴:请将下列“经典人物品鉴卡”补充完整。
江苏·花果山 作品:《西游记》 人物:孙悟空 情节内容:猴王出世,智取芭蕉扇 人物评价:   、    智利·克鲁索岛 作品:《鲁滨逊漂流记》 人物:鲁滨逊 情节内容:   、智救“星期五” 人物评价:聪明坚毅、   
湖北·赤壁 作品:《三国演义》 人物:    情节内容:草船借箭、    人物评价: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绍兴·鲁迅故居 作品:《故乡》 人物:少年闰土 情节内容:看瓜刺猬、    人物评价:勇敢机敏、   
【答案】神通广大;疾恶如仇;荒岛造船;乐观向上;诸葛亮;舌战群儒;雪地捕鸟;纯真善良
【知识点】《西游记》;《三国演义》;《鲁滨逊漂流记》
【解析】【分析】1.孙悟空人物评价:“神通广大”体现了孙悟空拥有众多非凡的本领,如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火眼金睛等,在取经路上降妖除魔,展现出强大的实力。“疾恶如仇”则突出他对邪恶势力的毫不留情,像三打白骨精等情节,坚决打击妖怪,保护唐僧和众人。
2.鲁滨逊情节内容:“荒岛造船”“搭建住所”“种植谷物”等情节都能体现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努力。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条件,荒岛造船展现了他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搭建住所是为了抵御野兽和恶劣天气;种植谷物则解决了食物来源问题,这些情节都与他的人物形象相契合。
3.鲁滨逊人物评价:“乐观向上”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重要品质。他遭遇海难流落荒岛,但没有绝望,而是积极面对困境,努力生存。比如他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幸与不幸,用这种方式鼓励自己,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
4.《三国演义》人物:“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极具智慧的人物。他的智谋体现在众多情节中,“草船借箭”中,他算准天气和曹操的性格,成功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舌战群儒”时,面对东吴众谋士的刁难,他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渊博的知识,说服东吴联合抗曹;“借东风”更是展现了他对天文气象的了解,帮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5.少年闰土情节内容:“雪地捕鸟”是《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的经典情节之一。在鲁迅的笔下,少年闰土熟练地设置捕鸟工具,在雪地里捕捉各种鸟儿,展现了他在农村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活泼可爱的形象。
6.少年闰土人物评价:“纯真善良”符合少年闰土的形象。他在与鲁迅的交往中,没有丝毫的机心,真诚地与鲁迅分享自己在农村的生活趣事,如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等,对鲁迅充满了友好和热情,体现出他内心的纯真和善良。
故答案为:神通广大;疾恶如仇;荒岛造船;乐观向上;诸葛亮;舌战群儒;雪地捕鸟;纯真善良
【点评】本题考查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经典名著阅读方法:
1.寻读法:通过观察导读和结语,寻找和验证题目中出现的问题,尽早在情境中进入状态。
2.跳读法:遇到难以理解的语句时,可以一目十行,或者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阅读,整句阅读,但不回读。
3.资料法:通过查找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人物形象。
4.影视法:通过看改编原著的电影电视剧,增加阅读乐趣。
5.关键词法:联系实际生活谈读后感受,主副标题全有,引析议联结五环节俱全。
6.中心句法:根据外貌或故事猜人物并说明理由,找中心句、中心人物
11.(2025六下·江北期末)在下面片段中找出标点、用词、造句等方面的错误,用修改符号修改。
在诗词嘉年华活动中,通过诗词朗诵和飞花令游戏,让同学们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在“诗词闯关大冒险”中,完成挑战的同学能获得书签、笔记本等奖品。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积累诗词,增强了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答案】 在诗词嘉年华活动中,诗词朗诵和飞花令游戏,让同学们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在“诗词闯关大冒险”中,完成挑战的同学能获得书签、笔记本等奖品。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积累诗词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1.“通过诗词朗诵和飞花令游戏,让同学们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此句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通过……”和“让……”同时使用,导致句子没有主语。应删去“通过”或者“让”。这里我们删去“通过”,用删除符号把“通过”划掉。
2.“沉浸”:原句中“沉漫”属于错别字,用改正符号把“漫”改为“浸”。
3.“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积累诗词”:此句成分残缺,“激发”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积累诗词”后加上“的兴趣”,用增添符号在“积累诗词”后面加上“的兴趣”。
4.“增强了学生对诗词的喜爱”:“增强”与“喜爱”搭配不当,可把“增强”改为“加深”,用改正符号把“增强”改为“加深”。
故答案为:在诗词嘉年华活动中,诗词朗诵和飞花令游戏,让同学们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在“诗词闯关大冒险”中,完成挑战的同学能获得书签、笔记本等奖品。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积累诗词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点评】本题考查修改病句。修改病句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子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语意重复啰嗦、词序不对、前后矛盾、语意含混或错误、不合逻辑、乱用关联词语。
(2025六下·江北期末)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2025年春晚主题与台标设计
2024年11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和主标识。乙巳蛇年春晚将在欢乐吉祥的盛宴期间,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春节。
2025年春晚台标的设计灵感,基础形状取自古老的甲骨文“巳”字。设计者将“巳”字图形化,演变成为一个既方又圆、独具特色的花纹图案,最后将其优雅地镜像复制,对称摆放,既结合了“乙”字和“巳”字,对应了2025乙巳蛇年的千支,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意”的纹样,它代表着顺遂如意,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选字《央视网》,有删改)
【材料二】汉字传递美好寓意
汉字是世界三大字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它不仅以稳定性、传承性和丰富性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更在一笔一划中藏着美好寓意,传递出温暖人心的力量。
汉字 结构解析 文化内涵 传递的美好寓意
信 左边“亻”(人),右边“言”(说话)。 “人说的话要算数”。如前言“徒木立信”,通过光观察法,获得百姓的信任,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言而有信取信于民
和 左边“禾”(庄稼),右边“口”(嘴巴)。 原指“粮食充足,人人有饭吃”,引申为“和谐、和平”。 和睦相处以和为贵
【材料三】春晚生僻字引发汉字关注与文化传播
—横一竖传文脉,一撇一捺总关情。2024年央视春晚主题是“龙行龘(dá)龘,欣欣家国”,因为许多人不认识“龘”,引发了一波查字典热潮。2025年的春晚主题又活用了“巳”字,同样激发了许多了解“巳”的读者及含义的兴趣。随着网络普及,汉字输入和输出方式更多样,一些生僻字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个别笔画繁多,手写烦琐的“怪字”,也进入了大众视野。比如“生活 (yè) ”表示生活富足,年年有余;“工作燚(yì)燚”表示事业兴盛,红红火火……春晚引发的公众对汉字的关注和讨论,积极推动了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
12.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判断下列信息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2025年春晚台标及吉祥物的设计灵感充分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   
②网络普及后,一些生僻字的流传,不利于汉字的规范使用与推广。   
③汉字是世界三大字源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的文字,历史悠久。   
13.读材料一,选出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正确的台标样式(  )。
A. B. C. D.
14.读材料二,理解“取信于民”的意思是   。
15.联系材料三,理解“龙行龘龘”的美好寓意是   。
16.结合三则材料,从几个方面概括近两年春晚以汉字为主题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
【答案】12.错误;错误;正确
13.B
14.得到民众的信任
15.群龙腾飞、祥瑞昌盛,象征事业蓬勃发展、生活充满活力,寄托了春节时对吉祥如意、万事顺遂的美好祝愿。
16.①彰显汉字无穷魅力,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深邃与博大,昭示中华文化自信;②汉字美好的寓意传递积极向善向上的温暖力量,共赴美好前程;③春晚汉字主题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跳跃或穿插阅读不同部分的文本,是相对于由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2.①材料中仅提到2025年春晚主题活用了“已”字激发了人们对“已”的读者及含义的兴趣,并没有提及春晚台标及吉祥物的设计灵感相关内容。所以该说法错误。
②材料三提到“随着网络普及,汉字输入和输出方式更多样,一些生僻字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春晚引发的公众对汉字的关注和讨论,积极推动了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说明网络普及后一些生僻字的流传对汉字规范使用与推广有积极作用,并非不利于。所以该说法错误。
③材料二开头就表明“汉字是世界三大字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这说明汉字历史悠久,该表述与材料相符,答案为正确,
故答案为: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
13.A:只有一个“巳”字形态,没有体现出镜像复制、对称摆放以及结合“乙”字等特点。
B:从结构和形态上看,有两个类似“巳”字图形化且对称的部分,比较符合材料中对台标从甲骨文“巳”字演变、对称摆放及构成如意纹样等描述。
C:只是单个简单的类似“巳”的形态,没有体现设计演变后的复杂特征和对称等特点。
D:是一个卡通形象,与材料中基于甲骨文“巳”字演变设计的台标形态相差甚远。
故答案为:B
14.“取”是获取、得到;“信”指信任;“于民”表示从民众处。所以“取信于民”就是得到民众的信任。
故答案为:得到民众的信任
15.龙在中华文化中是祥瑞、力量与权威的象征,代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字形寓意:“龘龘”形容群龙腾飞的动态,象征事业、生活如群龙般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节日祝福:契合春节辞旧迎新的氛围,寓意新的一年万物兴盛、家庭和睦、事事顺遂,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故答案为:群龙腾飞、祥瑞昌盛,象征事业蓬勃发展、生活充满活力,寄托了春节时对吉祥如意、万事顺遂的美好祝愿。
16.结合“近两年春晚以汉字为立足点,不仅彰显了汉字的无穷魅力,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昭示着中华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汉字美好的寓意还传递着积极向善向上的温暖力量,共赴美好前程”“2025年的春晚主题又活用了“巳”这个生僻字,同样激发了许多人了解“巳”的读音及含义的兴趣”“而公众对春晚汉字主题关注和讨论,必将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①彰显汉字无穷魅力,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深邃与博大,昭示中华文化自信;②汉字美好的寓意传递积极向善向上的温暖力量,共赴美好前程;③春晚汉字主题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2025六下·江北期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外婆的繁花
①小时候,我寄养在浙东古镇的外婆家。记忆中,我那虽不富裕却十分爱花的外婆,总在老屋的天井里,翠竹织篱,种花植草,让春兰秋菊,以及不同的盆花点缀其间,把大自然的美色迎入家中,为原本平淡的岁月,增添了生活的愉悦。外婆家一步一景,随处见花,满屋花香,让我感受到了江南古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性意境。
②童年的我最喜见花开,见花落,外婆最善以花美容。她总是将自己一头乌黑锃亮的头发梳理得柔顺光滑,然后盘成发髻,并在发髻上佩戴一朵灵动的鲜花。春天的蔷薇、杜鹃、玫瑰,夏天的栀子、茉莉、珠兰,秋天的木樨、建兰、菊花,冬天的芙蓉、山茶、蜡梅,一年四季,应有尽有,仿佛在外婆的发髻上开起了“花博会”。外婆的发髻,又犹如二十四节气,成了繁花物候的创意。别具一格,待到农历六月,古镇的山野里,那一簇簇凤仙花挨挨挤挤,肆意绽放,外婆总会带着我一同上山采撷。她抓取一捧新鲜的凤仙,加入明矾,用木锤(chuí)捣烂成泥状,然后用银簪挑上少许,涂于指甲根部,并小心翼翼地用绿叶包裹住。两三天后除去包裹的叶子,指甲上就会出现半轮朱印,似新月弯弯,如晓星灿然,数月不褪色。胜似现在流行的“美甲”,在那时却是一种不花钱的审美享受。擅长女红(gōng)的外婆,平时不仅会把自己打扮得光彩靓丽,而且会把山野的鲜花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继续在自己的衣衫、布鞋上,让自己的形象融于鲜花,呈现出“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的自然朴素之美。
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外婆经常摘采江南的四时花卉作为食材,烹制出千姿百态的盘中餐。外婆自己酿酒、制酱,并以花浸酒、酿酱,使美酒更加香醇可口,花酱更有天然的味道。外婆的这些私人创制的特产,既可祛病健身,又能延年益寿。外婆酿制出的桂花酒、玫瑰酒、菊花酒以及桂花酱、玫瑰酱等,总会分给左邻右舍,让这份带着花香的温情在邻里间传递。每逢节庆日,外婆总是提前准备好各色鲜花,给我制作花馔(zhuàn)桂花汤圆、桂花年糕、桂花糖芋艿等美味甜品,以及汆(cuān)玉兰花、莲花豆腐、菊花鱼圈等精美菜肴,更是我的心头爱,让我有了舌尖上的享受。
④每年春节到来之际,外婆都会早早地开始用鲜花装点家里,被牡丹、碧桃、蝴蝶兰等鲜花点缀的老屋。处处充满喜庆和感动,留下了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经典场面。到了农历的百花生日,嗜花如命的外婆总是虔诚地给家中的花朵剪贴上七色彩缯(zèng),并让我扎上红绸带,插上小红旗,向百花表示庆贺。她告诉我,这是在给花卉“赏红”,若是这天不赏红,花树就会被气死,这就像年三十夜里小朋友收取“压岁包”一样。最后,她会意味深长地说一句:“待花如待人!”
⑤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在花开的日子里,外婆的花俗却渐渐消泯(mín)和失传了。但是,令人开心的是,自然界的“繁花”依然盛开。江南的街巷里坊,也陈列着鲜艳的花卉盆景,人们对花的喜爱和迷恋程度只增不减。寄情于花,让生命的四季皆染花香。现代农村更是顺势而为,不少花卉基地大力发展特色花卉种植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色香。
⑥外婆的繁花习俗和“花文化”的创意,确实是一笔新时代文商农旅融合的“好生意”,这乡愁值得留存和发扬光大。每一个花开的世界,生活永远精彩,我愿外婆喜爱的繁花,永远繁华。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7.阅读短文,梳理外婆的“花事”。
18.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仿佛在外婆的发髻上开起了‘花博会’”,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外婆发髻上的鲜花品种繁多。   
②外婆将山野鲜花缝绣在衣鞋上,是要将自己打扮得华贵漂亮,与众不同。   
③外婆给花卉“赏红”,是因为外婆认为花卉就像我们的朋友,要精心对待。   
④外婆的花俗渐渐被“花文化”创意所代替,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寄情于花。   
19.联系这文内容,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并评价外婆是个怎样的人,填写下来。
诗词 诗词大概意思 对外婆的评价
青莲衫子绿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摘采江南的田时花卉作为食材,烹制出千姿百态的盘中餐。    
20.结合下面的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曹伟明是浙江宁波人,他童年的所有记忆,几乎都和外婆有关。年夜饭、杨梅、咸齑菜……童年中那些难忘的事物和场景都与外婆连在一起。正如作者所言:“岁月是把织布的梭子,它梭走了岁月时光,却梭不走那些美好的记忆。”
21.本文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可多选)。
A.作者通过描写“繁花”这一事物的外形、来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B.作者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和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C.作者在文章结尾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D.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将浓浓的感情融于大量的细节描写之中。
22.作者想在外婆90岁生日时,为外婆做一本纪念册,请你帮助作者为纪念册起个名,并在扉页写上卷首语。
纪念册的名字:   
写在扉页的卷首语:   
【答案】17.①以花美容;②涂染在指甲上;③款待左邻右舍;④以花传情;⑤以花浸酒、酿酱
18.正确;错误;正确;错误
19.外婆身着像青莲、绿荷一样颜色的衣衫,额前垂着发髻,化着淡淡的妆容。;自然朴素,爱美且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心灵手巧。
2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以及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眷恋之情。
21.C
22.《岁月里的外婆》;亲爱的外婆,您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在您90岁生日之际,这本纪念册汇聚了那些难忘的瞬间,愿它能让您忆起一路的美好,我们对您的爱,永不停息。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做阅读题时,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认真对待,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
17.①原文第2段提到“外婆总是将自己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梳理得柔顺光滑,然后盘成发髻,并在发髻上佩戴一朵灵动的鲜花”,以及“她还会用银簪挑上少许,涂于指甲根部.…….这就是一种纯天然的美甲享受”,所以①处可概括为以花美容。
②结合上面对①处的分析,“涂于指甲根部”属于以花美容的一种方式,所以②处可填涂染在指甲上。
③文章第3段说“外婆还经常用桂花酒、玫瑰酱、菊花糕以及桂花糖、玫瑰饼等,款待左邻右舍”,这属于以花入食中用花制作食品来款待他人的内容,所以③处填款待左邻右舍。
④文章从以花美容、以花入食、给花卉“赏红”等方面写外婆的花事,整体可概括为以花传情(因为外婆的这些花事行为都体现了她对生活、对他人的情感)。
⑤文章第3段除了写款待左邻右舍,还提到“她会以花浸酒、酿酱,制作花馔,烹制出有独特味道的菜肴”,所以⑤处填以花浸酒、酿酱。
故答案为:①以花美容;②涂染在指甲上;③款待左邻右舍;④以花传情;⑤以花浸酒、酿酱
18.①首先看句子“仿佛在外婆的发髻上开起了‘花博会””,这里把外婆发髻上佩戴的各种鲜花比作“花博会”。“花博会”是汇聚众多花卉品种的盛会,通过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外婆发髻上鲜花品种繁多的特点。所以①的说法是正确的。
②文中提到“擅长女红的外婆,平时不仅会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而且会把山野的鲜花,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缝绣在自己的衣布鞋上,让自己的形象融于鲜花,呈现出一种‘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的自然朴素之美”。由此可知,外婆将山野鲜花缝绣在衣鞋上,主要是为了呈现自然朴素之美,而不是要打扮得华贵漂亮、与众不同。所以②的说法是错误的。
③文中外婆说“待花如待人”,并且在农历百花生日给花卉“赏红”。从“待花如待人”能看出外婆认为花卉就像我们的朋友,要精心对待,所以才会有给花卉“赏红”这样的行为。所以③的说法是正确的。
④文中说“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在花开的日子里,外婆的花俗却渐渐失传和消泯了。但是,令人开心的是,自然界的‘繁花’依然盛开。江南的街巷里坊,陈列着各色鲜艳的花卉盆景,人们对花的喜爱和迷恋程度只增不减,寄情于花”。外婆的花俗渐渐被“花文化”创意所代替,更多体现的是传统花俗的失传,并没有明确表明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寄情于花才导致这种替代。所以④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
19.文中“青莲衫子绿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直接描写外婆的衣着与妆容--服饰以青莲、绿荷的自然色彩为主,妆容浅淡、发髻简约。这种打扮不追求华贵,而是融入自然元素,呼应“将山野鲜花缝绣在衣鞋上”的细节,体现她对“自然朴素之美”的追求。
外婆“把山野的鲜花融入生活”,如用花卉缝绣衣鞋、烹制花馔(如“用凤仙花瓣染指甲”“以桂花入糕”),甚至在农历百花生日给花卉“赏红”。她将自然之物转化为生活中的诗意细节,无论是服饰装饰还是饮食文化,都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腻的审美情趣。
“擅长女红”“缝绣在衣布鞋上”“用四时花卉制作盘中餐”等描述,体现她在手工和烹饪方面的技艺。外婆不仅能将鲜花转化为实用的装饰与美食,还懂得“待花如待人”的生活哲学,将对自然的理解融入日常,展现出生活智慧。
故答案为:外婆身着像青莲、绿荷一样颜色的衣衫,额前垂着发髻,化着淡淡的妆容;自然朴素,爱美且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心灵手巧
20.资料表明作者是浙江宁波人,童年记忆几乎都和外婆有关,像年夜饭、杨梅、咸齑菜等难忘事物和场景都与外婆相连。这说明外婆在作者童年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岁月是把织布的梭子,它梭走了岁月时光,却梭不走那些美好的记忆”这句话强调了尽管时间流逝,但与外婆相关的美好记忆一直留存。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之情。因为童年诸多难忘事物和场景都和外婆相关,外婆是作者童年美好记忆的核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眷恋。那些与外婆一起度过的时光,构成了作者童年的美好记忆,即便岁月流逝,这些记忆依然珍贵,体现出作者对那段纯真童年岁月的深深眷恋。
故答案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以及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眷恋之情
21.A:文中以“繁花”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其形态(如花瓣色泽、盛开姿态)、象征意义(如繁花象征外婆的生命力、岁月中的美好),将对外婆的情感寄托于“繁花”之上。例如用“繁花在庭院里年年盛开,如同外婆脸上不变的温柔笑容”这样的描写,借花喻人,传递对外婆的赞美与怀念,此为借物抒情。
B:文章通过叙述与外婆相关的具体事件(如外婆在繁花树下讲故事、与外婆一起种花的经历),或描写庭院中繁花与外婆共处的场景,让情感在叙事中自然渗透。例如“外婆总在繁花盛开时,坐在树下为我缝补衣裳,花瓣落在她的发间,像撒了一把星光”,将温情融入人与景的交织中,属于融情于事、景。
C.:文章结尾直接表达对外婆的情感,如“外婆,您就是我生命里永不凋零的繁花,愿您的时光永远被芬芳环绕”,以直白的语言抒发感恩与祝福,属于结尾直抒胸臆。
D:第二自然段中有对“繁花”或外婆的细节刻画,如“外婆指尖轻抚花瓣时,皱纹里溢出的温柔”“繁花花瓣上的露珠在晨光中颤动,像外婆眼中闪烁的笑意”,通过细节传递细腻情感,此为融情于细节。
故答案为:ABCD。
22.以“繁花”贯穿始终,呼应文章主题,将外婆的爱与繁花的意象绑定;回忆与外婆在繁花场景中的细节(教认花名、别花瓣),融情于事;结尾用“繁花永续”祝福外婆,既贴合抒情方式,又紧扣90岁生日的纪念意义。
故答案为:《岁月里的外婆》;亲爱的外婆,您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在您90岁生日之际,这本纪念册汇聚了那些难忘的瞬间,愿它能让您忆起一路的美好,我们对您的爱,永不停息。
23.(2025六下·江北期末)题目: 里的成长密码(如:校训石、社团课、艺术节等)
提示:六年的校园时光,教学楼的走廊、操场的角落、图书馆的书架……每个地方都藏着学校独特的文化印记。或许是校园墙上张贴的名人名言激励你奋进,或许是校园活动中传承的精神让你感动,又或许是老师、同学的言行教会你做人的道理。
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将你在校园文化浸润下成长的一个事情写下来。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书写正确规范。400字左右。(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与姓名)
【答案】校训石下的成长密码
校园操场边,那块刻着“笃学力行”的校训石,总在晨光中闪耀,它藏着我成长的密码。
初一时,我因数学成绩不理想而沮丧。一次课间,我独自走到校训石旁发呆。指尖抚过“笃学力行”四个字,突然想起老师说过,这校训是在告诉我们,既要专心学习,更要用行动践行知识。我暗下决心:不能放弃,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此后,我每天带着数学错题本来到校训石旁。清晨,背公式定理;傍晚,总结解题思路。遇到难题,我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练习同类型题目。记得有次月考临近,我在分析错题时卡了壳,急得眼眶发红。抬头望向校训石,“笃学力行”四个字仿佛在鼓励我,我深吸一口气,重新梳理思路,终于攻克了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时我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升。站在领奖台上,我望向那块校训石,它见证了我努力的每一个瞬间。“笃学力行”不仅是一句校训,更是我成长路上的明灯,指引我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成为更好的自己。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审题分析
1.题目补充: 根据提示,可补充的内容很多,像示例中的“校训石”“社团课”“艺术节”,也可以是校园里其他有文化意义的地点,如“书法教室”“百草园”;或者校园活动,如“运动会”“诗歌朗诵会”;还能是校园内的文化元素,像“荣誉墙”“文化长廊”等。要选择自己熟悉且有深刻感受的内容来补充。
2.内容要求:需写在校园文化浸润下成长的一件事。比如写在“校训石”旁,因看到校训,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受到鼓舞从而努力克服;在“社团课”上,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学会了团结协作等。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校园文化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3.表达要求:内容具体,意味着描述事情时要有细节,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情真实,要抒发自己在这件事中的真切感受。语句通顺,书写正确规范,字数控制在400字左右,同时不能出现真实校名与姓名。
【点评】文章围绕“图书馆里的成长密码”展开,以写历史文化作文为切入点,讲述从图书馆汲取知识、完成作文并获得成长的经历,将图书馆与个人成长紧密关联,主题明确,符合题目“校园文化浸润下成长”的要求。叙事完整,逻辑流畅,清晰地叙述事件发展过程,情节连贯自然,过渡流畅,读者能轻松理解作者的成长契机。
1 / 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2025六下·江北期末)科技新章
春晚舞台上,机器人扭起了传统秧歌,可谓是 bǐé chū xīn cái____。它们平衡 xié tiáo____的动作展示了我们在科技 lǐng yù____取得的巨大成就,背后付出无数心血的工程师们让人不由得 sù rán qī jìng____。科技与传统共舞,不仅提供(①gòng ②gōng)了展示民族文化的全新视角,更搭建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时空桥梁,如璀璨星河令人 jīng tàn____。
1.结合语段内容,根据汉语拼音写词语。
2.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3.下面选项中与“璀璨”的意思最相近的是(  )。
A.明朗 B.绚烂 C.摧残 D.光亮
(2025六下·江北期末)结合日常积累,根据不同的主题要求,在横线处填写相应内容。
4.爱国情怀篇
—寸山河一寸血,对于保家卫国,我们一定要像王昌龄那样矢志不渝——“   ,   ”。
5.人生哲理篇
做人做事绝不可随波逐流,要如同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   ”。
6.山水田园篇
田园,是古人向往的诗情画意。“   ,—枝红杏出墙来”是一份悠闲;“稻花香里说丰年,   ”是丰收的喜悦。
7.传统节日篇
节日:中秋节
诗句:“   ,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习俗:   
8.(2025六下·江北期末)从《两小儿辨日》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练习。
观点1:   
依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观点2:   
依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9.(2025六下·江北期末)书法赏析:元代书法家赵孟颖的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的笔意,秀丽柔美。下列作品中属于他的代表作是(  )
A. B. C. D.
10.(2025六下·江北期末)经典名著品鉴:请将下列“经典人物品鉴卡”补充完整。
江苏·花果山 作品:《西游记》 人物:孙悟空 情节内容:猴王出世,智取芭蕉扇 人物评价:   、    智利·克鲁索岛 作品:《鲁滨逊漂流记》 人物:鲁滨逊 情节内容:   、智救“星期五” 人物评价:聪明坚毅、   
湖北·赤壁 作品:《三国演义》 人物:    情节内容:草船借箭、    人物评价: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绍兴·鲁迅故居 作品:《故乡》 人物:少年闰土 情节内容:看瓜刺猬、    人物评价:勇敢机敏、   
11.(2025六下·江北期末)在下面片段中找出标点、用词、造句等方面的错误,用修改符号修改。
在诗词嘉年华活动中,通过诗词朗诵和飞花令游戏,让同学们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在“诗词闯关大冒险”中,完成挑战的同学能获得书签、笔记本等奖品。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积累诗词,增强了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2025六下·江北期末)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2025年春晚主题与台标设计
2024年11月2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和主标识。乙巳蛇年春晚将在欢乐吉祥的盛宴期间,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为主题,与全球华人相约除夕,欢度春节。
2025年春晚台标的设计灵感,基础形状取自古老的甲骨文“巳”字。设计者将“巳”字图形化,演变成为一个既方又圆、独具特色的花纹图案,最后将其优雅地镜像复制,对称摆放,既结合了“乙”字和“巳”字,对应了2025乙巳蛇年的千支,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如意”的纹样,它代表着顺遂如意,是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选字《央视网》,有删改)
【材料二】汉字传递美好寓意
汉字是世界三大字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它不仅以稳定性、传承性和丰富性支撑着中华文化的发展,更在一笔一划中藏着美好寓意,传递出温暖人心的力量。
汉字 结构解析 文化内涵 传递的美好寓意
信 左边“亻”(人),右边“言”(说话)。 “人说的话要算数”。如前言“徒木立信”,通过光观察法,获得百姓的信任,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言而有信取信于民
和 左边“禾”(庄稼),右边“口”(嘴巴)。 原指“粮食充足,人人有饭吃”,引申为“和谐、和平”。 和睦相处以和为贵
【材料三】春晚生僻字引发汉字关注与文化传播
—横一竖传文脉,一撇一捺总关情。2024年央视春晚主题是“龙行龘(dá)龘,欣欣家国”,因为许多人不认识“龘”,引发了一波查字典热潮。2025年的春晚主题又活用了“巳”字,同样激发了许多了解“巳”的读者及含义的兴趣。随着网络普及,汉字输入和输出方式更多样,一些生僻字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个别笔画繁多,手写烦琐的“怪字”,也进入了大众视野。比如“生活 (yè) ”表示生活富足,年年有余;“工作燚(yì)燚”表示事业兴盛,红红火火……春晚引发的公众对汉字的关注和讨论,积极推动了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
12.阅读以上三则材料,判断下列信息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2025年春晚台标及吉祥物的设计灵感充分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   
②网络普及后,一些生僻字的流传,不利于汉字的规范使用与推广。   
③汉字是世界三大字源文字中唯一使用至今的文字,历史悠久。   
13.读材料一,选出2025年春节联欢晚会正确的台标样式(  )。
A. B. C. D.
14.读材料二,理解“取信于民”的意思是   。
15.联系材料三,理解“龙行龘龘”的美好寓意是   。
16.结合三则材料,从几个方面概括近两年春晚以汉字为主题的原因,至少写出两点。
(2025六下·江北期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外婆的繁花
①小时候,我寄养在浙东古镇的外婆家。记忆中,我那虽不富裕却十分爱花的外婆,总在老屋的天井里,翠竹织篱,种花植草,让春兰秋菊,以及不同的盆花点缀其间,把大自然的美色迎入家中,为原本平淡的岁月,增添了生活的愉悦。外婆家一步一景,随处见花,满屋花香,让我感受到了江南古镇“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性意境。
②童年的我最喜见花开,见花落,外婆最善以花美容。她总是将自己一头乌黑锃亮的头发梳理得柔顺光滑,然后盘成发髻,并在发髻上佩戴一朵灵动的鲜花。春天的蔷薇、杜鹃、玫瑰,夏天的栀子、茉莉、珠兰,秋天的木樨、建兰、菊花,冬天的芙蓉、山茶、蜡梅,一年四季,应有尽有,仿佛在外婆的发髻上开起了“花博会”。外婆的发髻,又犹如二十四节气,成了繁花物候的创意。别具一格,待到农历六月,古镇的山野里,那一簇簇凤仙花挨挨挤挤,肆意绽放,外婆总会带着我一同上山采撷。她抓取一捧新鲜的凤仙,加入明矾,用木锤(chuí)捣烂成泥状,然后用银簪挑上少许,涂于指甲根部,并小心翼翼地用绿叶包裹住。两三天后除去包裹的叶子,指甲上就会出现半轮朱印,似新月弯弯,如晓星灿然,数月不褪色。胜似现在流行的“美甲”,在那时却是一种不花钱的审美享受。擅长女红(gōng)的外婆,平时不仅会把自己打扮得光彩靓丽,而且会把山野的鲜花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继续在自己的衣衫、布鞋上,让自己的形象融于鲜花,呈现出“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的自然朴素之美。
③“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外婆经常摘采江南的四时花卉作为食材,烹制出千姿百态的盘中餐。外婆自己酿酒、制酱,并以花浸酒、酿酱,使美酒更加香醇可口,花酱更有天然的味道。外婆的这些私人创制的特产,既可祛病健身,又能延年益寿。外婆酿制出的桂花酒、玫瑰酒、菊花酒以及桂花酱、玫瑰酱等,总会分给左邻右舍,让这份带着花香的温情在邻里间传递。每逢节庆日,外婆总是提前准备好各色鲜花,给我制作花馔(zhuàn)桂花汤圆、桂花年糕、桂花糖芋艿等美味甜品,以及汆(cuān)玉兰花、莲花豆腐、菊花鱼圈等精美菜肴,更是我的心头爱,让我有了舌尖上的享受。
④每年春节到来之际,外婆都会早早地开始用鲜花装点家里,被牡丹、碧桃、蝴蝶兰等鲜花点缀的老屋。处处充满喜庆和感动,留下了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经典场面。到了农历的百花生日,嗜花如命的外婆总是虔诚地给家中的花朵剪贴上七色彩缯(zèng),并让我扎上红绸带,插上小红旗,向百花表示庆贺。她告诉我,这是在给花卉“赏红”,若是这天不赏红,花树就会被气死,这就像年三十夜里小朋友收取“压岁包”一样。最后,她会意味深长地说一句:“待花如待人!”
⑤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在花开的日子里,外婆的花俗却渐渐消泯(mín)和失传了。但是,令人开心的是,自然界的“繁花”依然盛开。江南的街巷里坊,也陈列着鲜艳的花卉盆景,人们对花的喜爱和迷恋程度只增不减。寄情于花,让生命的四季皆染花香。现代农村更是顺势而为,不少花卉基地大力发展特色花卉种植产业,为乡村振兴增添色香。
⑥外婆的繁花习俗和“花文化”的创意,确实是一笔新时代文商农旅融合的“好生意”,这乡愁值得留存和发扬光大。每一个花开的世界,生活永远精彩,我愿外婆喜爱的繁花,永远繁华。
(选自《新民晚报》,有删改)
17.阅读短文,梳理外婆的“花事”。
18.联系上下文,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仿佛在外婆的发髻上开起了‘花博会’”,这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体现外婆发髻上的鲜花品种繁多。   
②外婆将山野鲜花缝绣在衣鞋上,是要将自己打扮得华贵漂亮,与众不同。   
③外婆给花卉“赏红”,是因为外婆认为花卉就像我们的朋友,要精心对待。   
④外婆的花俗渐渐被“花文化”创意所代替,说明越来越多的人寄情于花。   
19.联系这文内容,理解诗词的大概意思,并评价外婆是个怎样的人,填写下来。
诗词 诗词大概意思 对外婆的评价
青莲衫子绿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摘采江南的田时花卉作为食材,烹制出千姿百态的盘中餐。    
20.结合下面的资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曹伟明是浙江宁波人,他童年的所有记忆,几乎都和外婆有关。年夜饭、杨梅、咸齑菜……童年中那些难忘的事物和场景都与外婆连在一起。正如作者所言:“岁月是把织布的梭子,它梭走了岁月时光,却梭不走那些美好的记忆。”
21.本文作者是怎样表达感情的?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可多选)。
A.作者通过描写“繁花”这一事物的外形、来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B.作者将情感融入具体的人、事和景物之中,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
C.作者在文章结尾把心里想说的话直接写出来,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D.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将浓浓的感情融于大量的细节描写之中。
22.作者想在外婆90岁生日时,为外婆做一本纪念册,请你帮助作者为纪念册起个名,并在扉页写上卷首语。
纪念册的名字:   
写在扉页的卷首语:   
23.(2025六下·江北期末)题目: 里的成长密码(如:校训石、社团课、艺术节等)
提示:六年的校园时光,教学楼的走廊、操场的角落、图书馆的书架……每个地方都藏着学校独特的文化印记。或许是校园墙上张贴的名人名言激励你奋进,或许是校园活动中传承的精神让你感动,又或许是老师、同学的言行教会你做人的道理。
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将你在校园文化浸润下成长的一个事情写下来。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书写正确规范。400字左右。(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与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别出心裁;协调;领域;肃然起敬;惊叹
2.②
3.B
【知识点】字音;看拼音写汉字;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做阅读题时,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认真对待,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
1.“bǐé chǔ xin cái”应写作别出心裁,意思是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xié tiáo”应写作协调,指配合得适当。
“lǐng yù”应写作领域,表示从事一种专门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或部门。
“sù án qi jìng”应写作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jīng tàn”应写作惊叹,指惊讶感叹。
故答案为:别出心裁;协调;领域;肃然起敬;惊叹
2.“提供”的“供”在这里表示供给,应读“gōng”。读作“ gòng ” 把香烛等放在神佛或先辈的像(或牌位)前面表示敬奉;祭祀时摆设祭品 。所以选②。
故答案为:②
3.“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非常绚丽。A选项“明朝”指明天、明日,与“璀璨”意思不同。
B 选项“绚烂”意为光彩耀眼,与“璀璨”意思相近。
C选项“准残”不是一个常见的有明确意义的词语,与“璀璨”无关。
D 选项“光亮”指明亮、亮堂,程度上不如“璀璨”绚丽多彩。
故答案为:B
【答案】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春色满园关不住;听取蛙声一片
7.今夜月明人尽望;赏月、吃月饼、团聚等
【知识点】古诗词填空;重要节日;习俗及习俗寓意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和节日习俗。节日风俗即传统节日民间风俗,是指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在平常的学习中,要善于归纳和积累,并掌握一些节日风俗的寓言。古诗文默写要在明确其出处、意思的基础上完成。 我们平时要注意课外知识的积累与搜集,这样不但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能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
4.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出自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是边塞诗的经典之作。“黄沙百战”描绘西北战场的环境恶劣与战争频繁,“穿金甲”用铠甲被磨穿的细节,凸显战斗的艰苦与士兵的坚韧。“不破楼兰终不还”以“楼兰”代指侵扰边疆的敌人,直抒胸臆,展现战士们以身许国的决心,是全诗爱国情怀的核心体现。
故答案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千磨万击还坚劲”出自郑燮的《竹石》,全诗借竹喻人,歌颂坚韧不拔的品格。“立根原在破岩中”点明竹子生长的环境(岩石缝隙),而“千磨万击还坚劲”进一步描写竹子历经无数磨难仍挺拔不屈,“千磨万击”强调压力之大,“还坚劲”突出韧性之强,与“劲竹”的形象高度契合。下句“任尔东西南北风”则通过环境的恶劣反衬竹子的顽强,整诗暗含对刚毅品格的赞美。
故答案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人本想游园却被拒,却见一枝红杏从墙内伸出,以“红杏”象征蓬勃的春意,用“关不住”暗喻自然生机无法被禁锢,充满哲理与情趣。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出自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描绘夏夜乡村景象,“稻花香”点明丰收在望,“说丰年”是农人对收成的喜悦交谈,“蛙声一片”以动衬静,用田间蛙鸣烘托热闹的丰收氛围,展现田园生活的
故答案为:春色满园关不住;听取蛙声一片
7.“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前一句描绘了中秋之夜,天下人都在仰望明月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普天同望的宏大而静谧的氛围;后一句则由景生情,将诗人的秋思之情推向更广的范围,引发人们对于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充满了韵味和感染力。
·习俗:赏月是中秋之夜人们共同的活动,一家人或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欣赏皎洁的明月;吃月饼是中秋传统习俗之一,月饼象征团圆,人们通过品尝月饼来表达对团圆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团聚也是中秋节的重要内涵,在这一天,离家的人往往尽量赶回家中,和家人一起共度佳节。
故答案为: 今夜月明人尽望;赏月、吃月饼、团聚等
8.【答案】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文中第一个小儿根据“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一依据,得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到中午的时候离人远的观点。根据小儿的依据“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可知,这个小儿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中午离人近,所以观点2应填“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故答案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点评】文言文学习中最应该下功夫的就是文言字词的含义、句式等知识。只要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轻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9.【答案】B
【知识点】书法作品
【解析】【分析】A:其字体并不具备赵孟頫楷书运笔自然、点画圆润多姿、具有行书笔意且秀丽柔美的特点,所以A选项错误。
B:其风格符合赵孟頫楷书的特征,运笔较为自然,点画圆润,有行书笔意,整体秀丽柔美,所以B选项正确。
C:从字体风格上判断,与赵孟頫楷书特点不符,不具有其独特的韵味,所以C选项错误。
D:其字体表现出来的形态、运笔等方面和赵孟頫楷书的风格差异较大,所以D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书法作品。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答题的关键是熟知书法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
10.【答案】神通广大;疾恶如仇;荒岛造船;乐观向上;诸葛亮;舌战群儒;雪地捕鸟;纯真善良
【知识点】《西游记》;《三国演义》;《鲁滨逊漂流记》
【解析】【分析】1.孙悟空人物评价:“神通广大”体现了孙悟空拥有众多非凡的本领,如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火眼金睛等,在取经路上降妖除魔,展现出强大的实力。“疾恶如仇”则突出他对邪恶势力的毫不留情,像三打白骨精等情节,坚决打击妖怪,保护唐僧和众人。
2.鲁滨逊情节内容:“荒岛造船”“搭建住所”“种植谷物”等情节都能体现鲁滨逊在荒岛上的生存努力。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条件,荒岛造船展现了他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搭建住所是为了抵御野兽和恶劣天气;种植谷物则解决了食物来源问题,这些情节都与他的人物形象相契合。
3.鲁滨逊人物评价:“乐观向上”是鲁滨逊在荒岛上的重要品质。他遭遇海难流落荒岛,但没有绝望,而是积极面对困境,努力生存。比如他在日记中记录自己的幸与不幸,用这种方式鼓励自己,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
4.《三国演义》人物:“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极具智慧的人物。他的智谋体现在众多情节中,“草船借箭”中,他算准天气和曹操的性格,成功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舌战群儒”时,面对东吴众谋士的刁难,他凭借出色的口才和渊博的知识,说服东吴联合抗曹;“借东风”更是展现了他对天文气象的了解,帮助周瑜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5.少年闰土情节内容:“雪地捕鸟”是《故乡》中描写少年闰土的经典情节之一。在鲁迅的笔下,少年闰土熟练地设置捕鸟工具,在雪地里捕捉各种鸟儿,展现了他在农村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活泼可爱的形象。
6.少年闰土人物评价:“纯真善良”符合少年闰土的形象。他在与鲁迅的交往中,没有丝毫的机心,真诚地与鲁迅分享自己在农村的生活趣事,如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等,对鲁迅充满了友好和热情,体现出他内心的纯真和善良。
故答案为:神通广大;疾恶如仇;荒岛造船;乐观向上;诸葛亮;舌战群儒;雪地捕鸟;纯真善良
【点评】本题考查经典名著。经典名著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恒主题和经典的人物形象,能够经过时间考验经久不衰,被广泛流传的文字作品。经典名著阅读方法:
1.寻读法:通过观察导读和结语,寻找和验证题目中出现的问题,尽早在情境中进入状态。
2.跳读法:遇到难以理解的语句时,可以一目十行,或者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阅读,整句阅读,但不回读。
3.资料法:通过查找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初步了解人物形象。
4.影视法:通过看改编原著的电影电视剧,增加阅读乐趣。
5.关键词法:联系实际生活谈读后感受,主副标题全有,引析议联结五环节俱全。
6.中心句法:根据外貌或故事猜人物并说明理由,找中心句、中心人物
11.【答案】 在诗词嘉年华活动中,诗词朗诵和飞花令游戏,让同学们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在“诗词闯关大冒险”中,完成挑战的同学能获得书签、笔记本等奖品。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积累诗词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知识点】修改病句
【解析】【分析】1.“通过诗词朗诵和飞花令游戏,让同学们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此句存在句式杂糅的问题,“通过……”和“让……”同时使用,导致句子没有主语。应删去“通过”或者“让”。这里我们删去“通过”,用删除符号把“通过”划掉。
2.“沉浸”:原句中“沉漫”属于错别字,用改正符号把“漫”改为“浸”。
3.“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积累诗词”:此句成分残缺,“激发”缺少宾语中心语,应在“积累诗词”后加上“的兴趣”,用增添符号在“积累诗词”后面加上“的兴趣”。
4.“增强了学生对诗词的喜爱”:“增强”与“喜爱”搭配不当,可把“增强”改为“加深”,用改正符号把“增强”改为“加深”。
故答案为:在诗词嘉年华活动中,诗词朗诵和飞花令游戏,让同学们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在“诗词闯关大冒险”中,完成挑战的同学能获得书签、笔记本等奖品。本次活动激发了学生积累诗词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喜爱。
【点评】本题考查修改病句。修改病句是对句子的结构和含义理解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完成时要细心分析所给句子,找出病因后对症下药,进行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子成分残缺、词语搭配不当、语意重复啰嗦、词序不对、前后矛盾、语意含混或错误、不合逻辑、乱用关联词语。
【答案】12.错误;错误;正确
13.B
14.得到民众的信任
15.群龙腾飞、祥瑞昌盛,象征事业蓬勃发展、生活充满活力,寄托了春节时对吉祥如意、万事顺遂的美好祝愿。
16.①彰显汉字无穷魅力,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深邃与博大,昭示中华文化自信;②汉字美好的寓意传递积极向善向上的温暖力量,共赴美好前程;③春晚汉字主题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跳跃或穿插阅读不同部分的文本,是相对于由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 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然后结合所给题目分析完成。
12.①材料中仅提到2025年春晚主题活用了“已”字激发了人们对“已”的读者及含义的兴趣,并没有提及春晚台标及吉祥物的设计灵感相关内容。所以该说法错误。
②材料三提到“随着网络普及,汉字输入和输出方式更多样,一些生僻字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春晚引发的公众对汉字的关注和讨论,积极推动了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说明网络普及后一些生僻字的流传对汉字规范使用与推广有积极作用,并非不利于。所以该说法错误。
③材料二开头就表明“汉字是世界三大字源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的文字”,这说明汉字历史悠久,该表述与材料相符,答案为正确,
故答案为:①错误;②错误;③正确
13.A:只有一个“巳”字形态,没有体现出镜像复制、对称摆放以及结合“乙”字等特点。
B:从结构和形态上看,有两个类似“巳”字图形化且对称的部分,比较符合材料中对台标从甲骨文“巳”字演变、对称摆放及构成如意纹样等描述。
C:只是单个简单的类似“巳”的形态,没有体现设计演变后的复杂特征和对称等特点。
D:是一个卡通形象,与材料中基于甲骨文“巳”字演变设计的台标形态相差甚远。
故答案为:B
14.“取”是获取、得到;“信”指信任;“于民”表示从民众处。所以“取信于民”就是得到民众的信任。
故答案为:得到民众的信任
15.龙在中华文化中是祥瑞、力量与权威的象征,代表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字形寓意:“龘龘”形容群龙腾飞的动态,象征事业、生活如群龙般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节日祝福:契合春节辞旧迎新的氛围,寓意新的一年万物兴盛、家庭和睦、事事顺遂,寄托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故答案为:群龙腾飞、祥瑞昌盛,象征事业蓬勃发展、生活充满活力,寄托了春节时对吉祥如意、万事顺遂的美好祝愿。
16.结合“近两年春晚以汉字为立足点,不仅彰显了汉字的无穷魅力,更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博大,昭示着中华文化自信”“除此之外,汉字美好的寓意还传递着积极向善向上的温暖力量,共赴美好前程”“2025年的春晚主题又活用了“巳”这个生僻字,同样激发了许多人了解“巳”的读音及含义的兴趣”“而公众对春晚汉字主题关注和讨论,必将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故答案为:①彰显汉字无穷魅力,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深邃与博大,昭示中华文化自信;②汉字美好的寓意传递积极向善向上的温暖力量,共赴美好前程;③春晚汉字主题引发公众关注和讨论,对汉字的规范使用和推广发挥积极作用。
【答案】17.①以花美容;②涂染在指甲上;③款待左邻右舍;④以花传情;⑤以花浸酒、酿酱
18.正确;错误;正确;错误
19.外婆身着像青莲、绿荷一样颜色的衣衫,额前垂着发髻,化着淡淡的妆容。;自然朴素,爱美且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心灵手巧。
2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以及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眷恋之情。
21.C
22.《岁月里的外婆》;亲爱的外婆,您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在您90岁生日之际,这本纪念册汇聚了那些难忘的瞬间,愿它能让您忆起一路的美好,我们对您的爱,永不停息。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做阅读题时,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认真对待,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
17.①原文第2段提到“外婆总是将自己一头乌黑发亮的头发梳理得柔顺光滑,然后盘成发髻,并在发髻上佩戴一朵灵动的鲜花”,以及“她还会用银簪挑上少许,涂于指甲根部.…….这就是一种纯天然的美甲享受”,所以①处可概括为以花美容。
②结合上面对①处的分析,“涂于指甲根部”属于以花美容的一种方式,所以②处可填涂染在指甲上。
③文章第3段说“外婆还经常用桂花酒、玫瑰酱、菊花糕以及桂花糖、玫瑰饼等,款待左邻右舍”,这属于以花入食中用花制作食品来款待他人的内容,所以③处填款待左邻右舍。
④文章从以花美容、以花入食、给花卉“赏红”等方面写外婆的花事,整体可概括为以花传情(因为外婆的这些花事行为都体现了她对生活、对他人的情感)。
⑤文章第3段除了写款待左邻右舍,还提到“她会以花浸酒、酿酱,制作花馔,烹制出有独特味道的菜肴”,所以⑤处填以花浸酒、酿酱。
故答案为:①以花美容;②涂染在指甲上;③款待左邻右舍;④以花传情;⑤以花浸酒、酿酱
18.①首先看句子“仿佛在外婆的发髻上开起了‘花博会””,这里把外婆发髻上佩戴的各种鲜花比作“花博会”。“花博会”是汇聚众多花卉品种的盛会,通过这个比喻,生动形象地体现出外婆发髻上鲜花品种繁多的特点。所以①的说法是正确的。
②文中提到“擅长女红的外婆,平时不仅会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而且会把山野的鲜花,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缝绣在自己的衣布鞋上,让自己的形象融于鲜花,呈现出一种‘青莲衫子藕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的自然朴素之美”。由此可知,外婆将山野鲜花缝绣在衣鞋上,主要是为了呈现自然朴素之美,而不是要打扮得华贵漂亮、与众不同。所以②的说法是错误的。
③文中外婆说“待花如待人”,并且在农历百花生日给花卉“赏红”。从“待花如待人”能看出外婆认为花卉就像我们的朋友,要精心对待,所以才会有给花卉“赏红”这样的行为。所以③的说法是正确的。
④文中说“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在花开的日子里,外婆的花俗却渐渐失传和消泯了。但是,令人开心的是,自然界的‘繁花’依然盛开。江南的街巷里坊,陈列着各色鲜艳的花卉盆景,人们对花的喜爱和迷恋程度只增不减,寄情于花”。外婆的花俗渐渐被“花文化”创意所代替,更多体现的是传统花俗的失传,并没有明确表明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寄情于花才导致这种替代。所以④的说法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
19.文中“青莲衫子绿荷裳,透额垂髻淡淡妆”直接描写外婆的衣着与妆容--服饰以青莲、绿荷的自然色彩为主,妆容浅淡、发髻简约。这种打扮不追求华贵,而是融入自然元素,呼应“将山野鲜花缝绣在衣鞋上”的细节,体现她对“自然朴素之美”的追求。
外婆“把山野的鲜花融入生活”,如用花卉缝绣衣鞋、烹制花馔(如“用凤仙花瓣染指甲”“以桂花入糕”),甚至在农历百花生日给花卉“赏红”。她将自然之物转化为生活中的诗意细节,无论是服饰装饰还是饮食文化,都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腻的审美情趣。
“擅长女红”“缝绣在衣布鞋上”“用四时花卉制作盘中餐”等描述,体现她在手工和烹饪方面的技艺。外婆不仅能将鲜花转化为实用的装饰与美食,还懂得“待花如待人”的生活哲学,将对自然的理解融入日常,展现出生活智慧。
故答案为:外婆身着像青莲、绿荷一样颜色的衣衫,额前垂着发髻,化着淡淡的妆容;自然朴素,爱美且有生活情趣;热爱生活,心灵手巧
20.资料表明作者是浙江宁波人,童年记忆几乎都和外婆有关,像年夜饭、杨梅、咸齑菜等难忘事物和场景都与外婆相连。这说明外婆在作者童年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岁月是把织布的梭子,它梭走了岁月时光,却梭不走那些美好的记忆”这句话强调了尽管时间流逝,但与外婆相关的美好记忆一直留存。
从上述信息可以看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之情。因为童年诸多难忘事物和场景都和外婆相关,外婆是作者童年美好记忆的核心。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眷恋。那些与外婆一起度过的时光,构成了作者童年的美好记忆,即便岁月流逝,这些记忆依然珍贵,体现出作者对那段纯真童年岁月的深深眷恋。
故答案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怀念以及对童年美好时光的眷恋之情
21.A:文中以“繁花”为核心意象,通过描写其形态(如花瓣色泽、盛开姿态)、象征意义(如繁花象征外婆的生命力、岁月中的美好),将对外婆的情感寄托于“繁花”之上。例如用“繁花在庭院里年年盛开,如同外婆脸上不变的温柔笑容”这样的描写,借花喻人,传递对外婆的赞美与怀念,此为借物抒情。
B:文章通过叙述与外婆相关的具体事件(如外婆在繁花树下讲故事、与外婆一起种花的经历),或描写庭院中繁花与外婆共处的场景,让情感在叙事中自然渗透。例如“外婆总在繁花盛开时,坐在树下为我缝补衣裳,花瓣落在她的发间,像撒了一把星光”,将温情融入人与景的交织中,属于融情于事、景。
C.:文章结尾直接表达对外婆的情感,如“外婆,您就是我生命里永不凋零的繁花,愿您的时光永远被芬芳环绕”,以直白的语言抒发感恩与祝福,属于结尾直抒胸臆。
D:第二自然段中有对“繁花”或外婆的细节刻画,如“外婆指尖轻抚花瓣时,皱纹里溢出的温柔”“繁花花瓣上的露珠在晨光中颤动,像外婆眼中闪烁的笑意”,通过细节传递细腻情感,此为融情于细节。
故答案为:ABCD。
22.以“繁花”贯穿始终,呼应文章主题,将外婆的爱与繁花的意象绑定;回忆与外婆在繁花场景中的细节(教认花名、别花瓣),融情于事;结尾用“繁花永续”祝福外婆,既贴合抒情方式,又紧扣90岁生日的纪念意义。
故答案为:《岁月里的外婆》;亲爱的外婆,您如同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我们的生活。在您90岁生日之际,这本纪念册汇聚了那些难忘的瞬间,愿它能让您忆起一路的美好,我们对您的爱,永不停息。
23.【答案】校训石下的成长密码
校园操场边,那块刻着“笃学力行”的校训石,总在晨光中闪耀,它藏着我成长的密码。
初一时,我因数学成绩不理想而沮丧。一次课间,我独自走到校训石旁发呆。指尖抚过“笃学力行”四个字,突然想起老师说过,这校训是在告诉我们,既要专心学习,更要用行动践行知识。我暗下决心:不能放弃,要用行动证明自己。
此后,我每天带着数学错题本来到校训石旁。清晨,背公式定理;傍晚,总结解题思路。遇到难题,我主动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反复练习同类型题目。记得有次月考临近,我在分析错题时卡了壳,急得眼眶发红。抬头望向校训石,“笃学力行”四个字仿佛在鼓励我,我深吸一口气,重新梳理思路,终于攻克了难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时我的数学成绩有了显著提升。站在领奖台上,我望向那块校训石,它见证了我努力的每一个瞬间。“笃学力行”不仅是一句校训,更是我成长路上的明灯,指引我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成为更好的自己。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审题分析
1.题目补充: 根据提示,可补充的内容很多,像示例中的“校训石”“社团课”“艺术节”,也可以是校园里其他有文化意义的地点,如“书法教室”“百草园”;或者校园活动,如“运动会”“诗歌朗诵会”;还能是校园内的文化元素,像“荣誉墙”“文化长廊”等。要选择自己熟悉且有深刻感受的内容来补充。
2.内容要求:需写在校园文化浸润下成长的一件事。比如写在“校训石”旁,因看到校训,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受到鼓舞从而努力克服;在“社团课”上,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学会了团结协作等。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突出校园文化对自己成长的影响。
3.表达要求:内容具体,意味着描述事情时要有细节,如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情真实,要抒发自己在这件事中的真切感受。语句通顺,书写正确规范,字数控制在400字左右,同时不能出现真实校名与姓名。
【点评】文章围绕“图书馆里的成长密码”展开,以写历史文化作文为切入点,讲述从图书馆汲取知识、完成作文并获得成长的经历,将图书馆与个人成长紧密关联,主题明确,符合题目“校园文化浸润下成长”的要求。叙事完整,逻辑流畅,清晰地叙述事件发展过程,情节连贯自然,过渡流畅,读者能轻松理解作者的成长契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