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二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12.1.3 三角形的外角本节课《三角形的外角》是青岛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三角形》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通过学习三角形的外角的概念,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学会用几何方法证明三角形外角和内角的关系,并且学会应用三角形外角的性质解决复杂几何问题.这是在初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和内角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也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多边形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学生通过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与归纳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对数学图形,符号,文字三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仍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几何公理化推理过程的书写,有的学生不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规范的几何证明书写,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外角的定义,能正确识别外角.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推导证明,掌握三角形外角性质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几何证明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应用三角形外角的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应用意识.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外角的性质.难点:在三角形外角性质及其推论的推导过程中,提升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应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复杂几何问题.复习导入问题1: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的性质和推论,那么图中哪些是△ABC的内角?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经过个人辨别,汇报展示.答:图中△ABC的内角是∠ABC、∠BAC、∠ACB.设计意图:教师以复习的形式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下面的探究问题的出现做好铺垫埋下 伏笔.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三角形外角的定义问题2:将△ABC的三条边分别延长,得到∠1,∠2,∠3.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用量角器测量∠1,∠2,∠3与△ABC相邻内角的关系.答:∠1,∠2,∠3与△ABC相邻内角互为邻补角.归纳: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作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相邻的内角互为邻补角.问题3:观察△ABC,它有几个外角,试着画出所有的外角?师生活动:学生学习三角形外角定义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所有的外角.答:三角形有六个外角,每一个内角的顶点上有两个外角,这两个外角互为对顶角.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逻辑推理中得出探究答案,提高几何逻辑推导能力.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关系问题4:如图,∠1,∠2,∠3为△ABC的三个内角,∠ACD为△ABC的一个外角.试着用量角器测量各个角,观察∠ACD与∠1,∠2,∠3之间的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答:∠ACD+∠3=180°;∠ACD=∠1+∠2;∠ACD>∠1, ∠ACD >∠2.问题5:如图,在△ABC 中,试着说明∠ACD=∠1+∠2?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几何证明的方法,然后回答问题.答: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得∠1+∠2+∠3=180°.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得∠ACD+∠3=180°.所以∠1+∠2+∠3=∠ACD+∠3.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得∠1+∠2=∠ACD.归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问题6:试着说明∠ACD>∠1, ∠ACD >∠2?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几何证明的方法,然后回答问题.答:由∠1+∠2=∠ACD,可以得到∠ACD>∠1和∠ACD>∠2.归纳: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设计意图:通过几何推导,进一步巩固三角形外角性质的理解,提高推导证明能力,为后面应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几何问题做准备.活动三:探究三角形的外角和问题7:如图,∠BAE,∠CBF,∠ACD是△ABC的三个外角.试着用量角器测量各个角,观察∠BAE,∠CBF,∠ACD之间的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用量角器测量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答:∠BAE+∠CBF+∠ACD=360°.问题8:试着说明∠BAE+∠CBF+∠ACD=360°.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几何证明的方法,然后回答问题.答:根据平角等于180°,得∠BAE+∠1+∠CBF+∠2+∠ACD+∠3=180°×3=540°,∠BAE+∠CBF+∠ACD=540°-(∠1+∠2+∠3).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得∠1+∠2+∠3=180°,所以∠BAE+∠CBF+∠ACD=540°-180°=360°.应用新知经典例题例1:下列各图中,∠1是△ABC的外角是().解析:根据三角形外角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故选D.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全班交流.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作答,教师巡视指导,全班展示交流.例2:如图,在△ABC中,BD是∠ABC的平分线,∠ABD=∠A,∠C=3∠A。(1)求△ABC各内角的度数;(2)求∠ADB的度数解:(1)根据BD是∠ABC的平分线,及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得∠ABC=2∠ABD。因为∠ABD=∠A,所以∠ABC=2∠A.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得∠A+∠ABC+∠C=180°.因为∠C=3∠A,所以∠A+2∠A+3∠A=180°,即6∠A=180°.所以∠A=30°,所以∠ABC=60°,∠C=90°.(2)根据BD是∠ABC的平分线,及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得∠DBC=∠ABC=30°.根据∠ADB是△DCB的一个外角,及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得∠ADB=∠C+∠DBC=90°+30°=120°.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全班交流.例3:若一个三角形两个外角之和为28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解析: 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两个外角之和为280°,所以第三个外角的度数为360°-280°=80°,所以其相邻内角是180°-80°=100°,所以该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故选C.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外角性质的理解,学会应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几何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几何的魅力.课堂练习1. 根据图中所给的条件,求∠1,∠2,∠3的度数.解析:(1)根据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得∠1=180°-155°=25°,∠2=155°-37°=118°,∠3=180°-∠2=180°-118°=62°.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2.如图,在△ABC中,∠B=40°,AE 是∠BAC的平分线,∠ACD=106°,求∠AEC的度数.解析:根据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得∠CAB =∠ACD-∠B=106°-40°=66°,根据AE是∠BAC的平分线,及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得∠BAE=∠BAC=33°,∠AEC=∠B+∠BAE=40°+33°=73°.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回答问题.3. 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叠在一起,则图中∠α=().解:由题意得:∠1=90°-45°=45°,则∠α=∠1-30°=15°.故答案为15°.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全班交流.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推论.课堂检测限时训练1. 如图,在△ABC中,点D,E在边BC上,连接AD,AE.(1)∠AED=∠B+______,∠ADC=∠B+______=∠AED+_______;(2)用 “>”或 “<”填空:∠AEC______∠ADC,∠B_____∠ADC.解析:(1) ∠BAE, ∠BAD, ∠EAD;(2)<,<.2. 如图,在△ABC中,∠ADC=86°,∠BCD=34°,CD平分∠ACB,那么∠A的度数是( ).A.34° B.42° C.60° D.65°解析::由题意,得CD平分∠ACB,∠BCD=34°,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ACD=∠BCD=34°,∠ADC=86°,根据外角的性质,得∠BDC=180°-86°=94°,∠A=∠BDC-∠ACD=94°-34°=60°, 故选C.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3. 某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按规定∠A,∠B,∠D应分别等于90°,20°和30°时 该零件才合格.王师傅量得∠BCD=150°,关于结论Ⅰ、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结论Ⅰ:该零件不合格; 结论Ⅱ:已知∠A=90°,当∠B与∠D的度数分别减少2°时,∠BCD的度数会减少2°;A.只有结论Ⅰ正确 B.只有结论Ⅱ正确C.结论Ⅰ、Ⅱ都正确 D.结论Ⅰ、Ⅱ都不正确解析:延长DC交AB于点E,由题意,得∠BCD=150°,∠B=20°,根据外角的性质,得∠DEB=150°-20°=130°,∠A=∠DEB-∠D=130°-30°=100°≠90°,所以该零件不合格,结论Ⅰ正确;∠BCD=∠DEB+∠B=∠A+∠D+∠B=90°+∠D+∠B, 当∠B与∠D的度数分别减少2°时,∴∠BCD=90°+∠D-2°+∠B-2°=(90°+∠D+∠B)-4°, 即∠BCD的度数会减少4°,结论Ⅱ不正确;故选A.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4. 如图,在△ABC中,∠B=∠C,D为BC边上一点,E点在AC边上,∠ADE=∠AED,若∠BAD=24°,求∠CDE的度数.解析 :由题意,得∠ADC 是△ABD 的外角,根据外角的性质,得∠ADC=∠B+∠BAD=∠B+24°.即∠ADE=∠ADC-∠CDE=∠B+24°-∠CDE.由题意,得∠AED是△CDE的外角,∠B=∠C,∠AED=∠C+∠CDE=∠B+∠CDE.因为∠ADE=∠AED,所以,得∠B+24°-∠CDE=∠B+∠CDE.即∠CDE=12°.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几何图形所研究的方向.归纳总结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三角形的外角是多少?3.一个三角形有几个外角?4. 三角形的外角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关系如何?5. 如何推导验证三角形的外角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关系?6.三角形的外角和.答: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实践作业如图为一个五角星,你能说明∠A+∠B+∠C+∠D+∠E=180°吗?快跟小伙伴们去试一试吧!(共27张PPT)12.1三角形【第12章平面图形的认识】第3课时 三角形的外角数学青岛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外角的定义,能正确识别外角.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对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及其推论进行推导证明,掌握三角形外角性质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几何证明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应用三角形外角的定理解决简单的几何问题,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应用意识.4.经历各式各样的生活情境,体会几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考: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的性质和推论,那么图中哪些是△ABC的内角?图中△ABC的内角是∠ABC、∠BAC、∠ACB.思考:将△ABC的三条边分别延长,得到∠1,∠2,∠3.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活动一:探究三角形外角的定义∠1,∠2,∠3与△ABC相邻内角互为邻补角.思考:观察△ABC,它有几个外角,试着画出所有的外角?三角形有六个外角,每一个内角的顶点上有两个外角,这两个外角互为对顶角.活动一:探究三角形的外角定义活动一:探究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归纳: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作三角形的外角.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相邻的内角互为邻补角.思考:如图,∠1,∠2,∠3为△ABC的三个内角,∠ACD为△ABC的一个外角.试着用量角器测量各个角,观察∠ACD与∠1,∠2,∠3之间的关系∠ACD+∠3=180°;∠ACD=∠1+∠2;∠ACD>∠1, ∠ACD >∠2.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关系思考:如图,在△ABC 中,试着说明∠ACD=∠1+∠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得∠1+∠2+∠3=180°.根据邻补角的定义,得∠ACD+∠3=180°.所以∠1+∠2+∠3=∠ACD+∠3.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得∠1+∠2=∠ACD.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关系思考:如图,试着说明∠ACD>∠1, ∠ACD >∠2?由∠1+∠2=∠ACD,可以得到∠ACD>∠1和∠ACD>∠2.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关系归纳总结: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活动二:探究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关系思考:如图,∠BAE,∠CBF,∠ACD是△ABC的三个外角.试着用量角器测量各个角,观察∠BAE,∠CBF,∠ACD之间的关系.∠BAE+∠CBF+∠ACD=360°.活动三:探究三角形的外角和思考:试着说明∠BAE+∠CBF+∠ACD=360°.根据平角等于180°,得∠BAE+∠1+∠CBF+∠2+∠ACD+∠3=180°×3=540°,∠BAE+∠CBF+∠ACD=540°-(∠1+∠2+∠3).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得∠1+∠2+∠3=180°,所以∠BAE+∠CBF+∠ACD=540°-180°=360°.活动三:探究三角形的外角和归纳总结: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活动三:探究三角形的外角和例1.下列各图中,∠1是△ABC的外角是( ).解析:根据三角形外角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故选D.D 经典例题例2.如图,在△ABC中,BD是∠ABC的平分线,∠ABD=∠A,∠C=3∠A.(1)求△ABC各内角的度数;(2)求∠ADB的度数.教材例题解析: (1)根据BD是∠ABC的平分线,及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得∠ABC=2∠ABD.因为∠ABD=∠A,所以∠ABC=2∠A.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得∠A+∠ABC+∠C=180°.因为∠C=3∠A,所以∠A+2∠A+3∠A=180°,即6∠A=180°.所以∠A=30°,所以∠ABC=60°,∠C=90°.教材例题例2.如图,在△ABC中,BD是∠ABC的平分线,∠ABD=∠A,∠C=3∠A.(1)求△ABC各内角的度数;(2)求∠ADB的度数.解析:(1)根据BD是∠ABC的平分线,及角的平分线的定义,得∠ABC=2∠ABD.因为∠ABD=∠A,所以∠ABC=2∠A.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得∠A+∠ABC+∠C=180°因为∠C=3∠A,所以∠A+2∠A+3∠A=180°,即6∠A=180°.所以∠A=30°,所以∠ABC=60°,∠C=90°.例3.若一个三角形两个外角之和为280°,那么这个三角形是( )A.直角三角形 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解析:根据三角形的外角和为360°,两个外角之和为280°,所以第三个外角的度数为360°-280°=80°,所以其相邻内角是180°-80°=100°,所以该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故选C.C 经典例题1. 根据图中所给的条件,求∠1,∠2,∠3的度数.解析:根据三角形外角的定义,得∠1=180°-155°=25°,∠2=155°-37°=118°,∠3=180°-∠2=180°-118°=62°.教材练习2.如图,在△ABC中,∠B=40°,AE 是∠BAC的平线,∠ACD=106°,求∠AEC的度数.教材练习3.将一副三角板按如图所示的方法叠在一起,则图中∠α=( ).解析:由题意,得∠1=90°-45°=45°,则∠α=∠1-30°=15°.故答案为15°.11.如图,在△ABC中,点D,E在边BC上,连接AD,AE.(1)∠AED=∠B+______,∠ADC=∠B+______=∠AED+_______;(2)用 “>”或 “<”填空:∠AEC______∠ADC,∠B_____∠ADC.∠BAD∠BAE∠ EAD<<限时训练2.如图,在△ABC中,∠ADC=86°,∠BCD=34°,CD平分∠ACB,那么∠A的度数是( ).A.34° B.42° C.60° D.65°解析:由题意,得CD平分∠ACB,∠BCD=34°,根据角平分线定义,得∠ACD=∠BCD=34°,根据外角的性质,得∠BDC=180°-∠ADC= =180°-86°= 94°,∠A=∠BDC-∠ACD=94°-34°=60°, 故选C.限时训练C3.某零件的形状如图所示,按规定∠A,∠B,∠D应分别等于90°,20°和30°时 该零件才合格.王师傅量得∠BCD=150°,关于结论Ⅰ、Ⅱ,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结论Ⅰ:该零件不合格; 结论Ⅱ:已知∠A=90°,当∠B与∠D的度数分别减少2°时,∠BCD的度数会减少2°.A.只有结论Ⅰ正确B.只有结论Ⅱ正确C.结论Ⅰ、Ⅱ都正确D.结论Ⅰ、Ⅱ都不正确限时训练解析:延长DC交AB于点E,由题意,得∠BCD=150°,∠B=20°,根据外角的性质,得∠DEB=150°-20°=130°,∠A=∠DEB-∠D=130°-30°=100°≠90°,所以该零件不合格,结论Ⅰ正确;∠BCD=∠DEB+∠B=∠A+∠D+∠B=90°+∠D+∠B,当∠B与∠D的度数分别减少2°时,∠BCD=90°+∠D-2°+∠B-2°=(90°+∠D+∠B)-4°, 即∠BCD的度数会减少4°,结论Ⅱ不正确;故选A.限时训练4.如图,在△ABC中,∠B=∠C,D为BC边上一点,E点在AC边上,∠ADE=∠AED,若∠BAD=24°,求∠CDE的度数.解析:由题意,得∠ADC 是△ABD 的外角,根据外角的性质,得∠ADC=∠B+∠BAD=∠B+24°.即∠ADE=∠ADC-∠CDE=∠B+24°-∠CDE.由题意,得∠AED是△CDE的外角,∠B=∠C,∠AED=∠C+∠CDE=∠B+∠CDE.因为∠ADE=∠AED,所以,得∠B+24°-∠CDE=∠B+∠CDE.即∠CDE=12°.限时训练三角形的外角三角形的外角定义:由三角形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三角形的一个外角与相邻的内角互为邻补角.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意一个内角.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360°.外角和:实践作业如图为一个五角星,你能说明∠A+∠B+∠C+∠D+∠E=180°吗?快跟小伙伴们去试一试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2.1三角形第3课时》教案.docx 《12.1三角形第3课时》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