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情评估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情评估卷

资源简介

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情评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个小题2 分,共3 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三字经》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这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夏传子,家天下 ”及所学可知,夏朝禹之子夺得了王位,确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匆匆家天下代替公天下,B项正确,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分封制西周时确立,郡县制秦国商鞅变法时确立,秦朝得以推广,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夏传子,家天下 ”,然后联系夏朝确立的王位世袭制,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2. 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大禹建夏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殷朝废墟"可判断出与商朝有关,结合所学可得出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朝,安阳也被称为殷墟,B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禹建立夏朝,与商朝无关,排除A项;
“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后期,排除C项;
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东周或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殷朝废墟",然后联系商朝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3. 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噉燕翼,东控徐准"及所学可知,地图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
“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地图,联系西周分封制,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4.(2021·潍坊)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故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试题有些难度,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说的“天下无道”实际上是指(  )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C.周朝的统治走向衰微 D.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可知,其反映的时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出现“天下无道”,即破坏分封制与宗法制,C项正确;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不断,并非时“天下无道”的实质,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时政治格局,而非经济发展,排除D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联系西周末年的政治走向,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6. 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D.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表格信息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故材料探究的主题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C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而非夏商周的更替、分封制,排除AB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仅是其中部分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政局 ”“你也继续发展”“变法”,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7. 公元前223 年,秦国士兵黑夫写给家人的木牍家书(部分):一定要告诉我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过文书不会迟误。材料内容能印证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
A.确立县制 B.改革户籍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官府授予我们家的爵位文书"可以看出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措施落到实处,商鞅变法在军事上规定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项正确;
确立县制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A项;
改革户籍便于加强对人们的管理,与授予将士爵位无关,排除B项;
“奖励耕织”的措施是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商鞅变法的措施,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8. 秦汉史专家张金光先生指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 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材料阐述的观点是(  )
A.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风气大为转变
B.政治变革促进社会政治制度革新
C.商鞅变法重视军事建设
D.商鞅变法使得秦朝实力强大
【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风气大为转变,A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使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风气转变的影响,而非制度创新、军事建设、秦朝实力等内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9. 下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
都江堰示意图 位置选择在岷江流速骤减地带,将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泄洪
第二次排沙,最大排沙量可达9 8 %
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自动控制内江的进水量,起到了节制闸的作用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可知,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选址得当,A项正确;
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而非控流发电,排除B项;
都江堰没有沟通不同水系,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位置选择在岷江流速骤减地带 ”“ 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0.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它不仅介绍了数百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与此相对应的理念是(  )
A.孔子:仁者爱人 B.老子:道法自然
C.孟子:民贵君轻 D.墨子:反对相互攻伐
【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概念"可知,《诗经》中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就是尊重自然,顺从自然,B项正确;
仁者爱人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民贵君轻体现的是民和君之间的关系,反对相互攻伐即墨家强调的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均不能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1. 教育部曾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大教育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春秋晚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B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与题干“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有教无类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2. 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二者内容完全相同
【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表格中儒家、墨家、法家等主张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材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容大多来自于古代的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的主张,说明百家争鸣影响深远,B项正确;
表格信息主要是从思想层面说明百家争鸣的影响,不是经济角度,排除A项;
材料不是说明百家争鸣阻碍儒家一统天下,排除C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内容没有完全趋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儒家、墨家、法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3. 《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表明《黄帝内经》 (  )
A.理论体系完善 B.思想内容丰富
C.尊重生命规律 D.影响历久弥新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及所学可知,《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众多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从中医学的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黄帝内经》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排除A项;
《黄帝内经》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但是题于中未出现思想内容丰富的信息,排除B项;
《黄帝内经》尊重生命规律,强调天人合一,五脏一体,但是题干中未出现相关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4.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等情况,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这说明甲骨文(  )
A.年代最早 B.造字成熟 C.内容丰富 D.影响深远
【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和所学知识可知,说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C项正确;
材料仅是体现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未涉及年代最早,排除A项;
甲骨文是记载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而不是造字法,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甲骨文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5.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下列证据中最有可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
A.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B.战国时期一些人的名字中带有“牛”或“耕”字
C.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水牛遗骸
D.《 春秋》里有关于牛耕生活的描写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殷墟使商朝的都城,且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相关情况,作为其出土文物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也最开可信,A项正确;
材料中的殷墟为商朝,战国不合题意,排除B项;
依据已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为原始生活,《春秋》使孔子的编年体史书,使周朝时期路过的国史,均与题干时间信息不一致,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殷墟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个小题,16 题10 分,17 题10 分,18 题10 分,共3 0 分)
16. 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材料三 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图片中的①、②处内容的填写。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
(3)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东周时有什么变化?它反映了什么趋势?
(4) 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请写出这一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并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制度对中华民族所起的作用。
【答案】(1)①:禅让制。②:启。
(2)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变化:东周时,周王室衰微,权力已经转移到霸主(强大的诸侯)手中。趋势: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
(4)学派:法家。思想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作用: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推动它不断发展。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解题时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与尧、舜、禹继位方式相关的制度是禅让制,所以①处应填"禅让制"。人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禹的儿子继承了王位,破坏了禅让制,开启了世袭制,所以②处应填“启”;
(2)解题时依据材料二“…..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可知,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的义务有: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强士;
(3)第一小问的作答依据材料“平王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可得出,东周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权力已经转移都诸侯手中;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由东周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权力已经转移都诸侯手中反映了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
(4)第一小问结合“中央集权制度”及所学可知,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可知中央集权制度起到了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推动它不断发展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禅让制、分封制、法家思想等内容,再结合试题要求,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惨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 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编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二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其主要内容涉及3 000多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王权与神权关系、社会经济构成以及外交征伐等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摘编自宋镇豪《热烈庆祝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寻绎中国思想渊薮的最真实素材——
写在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际》
材料三 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一个,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它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是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汉字繁衍了篆刻艺术……玉玺被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 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答案】(1)青铜礼器显示了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礼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甲骨文是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其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门类众多的艺术。
(4)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作为中学生,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1)解题时依据材料"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可知,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解题时依据材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甲骨文的构形和体式,与今天的汉字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3)解题时依据材料"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行了书法艺术.……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概括可知,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青铜礼器、甲骨文、文字演变等相关史实,再结合试题要求,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18.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图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同“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从春秋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又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促使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是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是百家争鸣的直接动力。
(1) 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出现了哪一新现象,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说说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1)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上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作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变化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关系:经济上的变化引发了政治变化;政治变化和经济变化为思想文化变化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观察材料图片并提取关键信息“铁制农具"“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第二小问的作答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或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解题时依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的“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 …… 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变化;第二小问解答依据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变化引发了政治变化,政治变化和经济变化为思想文化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史实,再结合试题要求,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1 / 1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情评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个小题2 分,共3 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三字经》中有“夏传子,家天下”的描述,这反映出夏朝开创了(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 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殷朝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A.大禹建夏 B.盘庚迁殷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3. 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在东进过程中,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瞰燕冀,东控徐淮。(见下图)这反映出西周统治者(  )
A.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 B.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
C.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 D.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
4.(2021·潍坊)春秋时期,贵族开始禁止用牛祭祀宗庙;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牛者加(枷刑)”。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祖先崇拜的消失 B.私有土地的出现
C.生产方式的变革 D.兼并战争的影响
5.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说的“天下无道”实际上是指(  )
A.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C.周朝的统治走向衰微 D.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6. 下列材料探究的主题是(  )
政局动荡不安 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农业继续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
各国进行变法 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商鞅变法成效最大
A.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B.分封制的实施
C.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D.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7. 公元前223 年,秦国士兵黑夫写给家人的木牍家书(部分):一定要告诉我官府给我们家授予爵位的文书送到没有,如果没送到也跟我说一声,大王说过文书不会迟误。材料内容能印证商鞅变法的措施是(  )
A.确立县制 B.改革户籍 C.鼓励耕织 D.奖励军功
8. 秦汉史专家张金光先生指出:经过商鞅变法,秦国“ 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材料阐述的观点是(  )
A.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风气大为转变
B.政治变革促进社会政治制度革新
C.商鞅变法重视军事建设
D.商鞅变法使得秦朝实力强大
9. 下图所示古代水利工程所体现的“中国智慧”是(  )
都江堰示意图 位置选择在岷江流速骤减地带,将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泄洪
第二次排沙,最大排沙量可达9 8 %
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自动控制内江的进水量,起到了节制闸的作用
A.因地制宜,选址恰当 B.控流发电,造福千秋
C.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D.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10. 《诗经》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它不仅介绍了数百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与此相对应的理念是(  )
A.孔子:仁者爱人 B.老子:道法自然
C.孟子:民贵君轻 D.墨子:反对相互攻伐
11. 教育部曾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早在春秋时期,有一位大教育家就主张“有教无类”,追求教育公平。他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孟子
12. 在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时,七年级某学习小组制作了下表。表中内容反映出百家争鸣(  )
百家争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儒家 仁、义、礼、智、信;民为邦本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墨家 “兼爱”,爱无等级差别
法家 “尚法”,以法治国
A.推动战国经济发展 B.泽被后世,影响深远
C.阻碍儒家一统天下 D.二者内容完全相同
13. 《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表明《黄帝内经》 (  )
A.理论体系完善 B.思想内容丰富
C.尊重生命规律 D.影响历久弥新
14.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等情况,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这说明甲骨文(  )
A.年代最早 B.造字成熟 C.内容丰富 D.影响深远
15. 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下列证据中最有可能支撑该观点的是(  )
A.殷墟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B.战国时期一些人的名字中带有“牛”或“耕”字
C.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水牛遗骸
D.《 春秋》里有关于牛耕生活的描写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 个小题,16 题10 分,17 题10 分,18 题10 分,共3 0 分)
16. 制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材料三 平王立,东迁于雒(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史记·周本纪》
材料四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
(1) 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材料一图片中的①、②处内容的填写。
(2) 根据材料二,指出诸侯在接受周天子分封的同时,必须向周天子承担哪些义务。
(3)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东周时有什么变化?它反映了什么趋势?
(4) 中央集权制度反映了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请写出这一学派的主要思想主张。并根据材料四,概括这一制度对中华民族所起的作用。
1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铜器的最高制作成就,全部表现在礼器上(祭器也是一种礼器)。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它的美丽与精致都是狞厉的、恐怖的,它暗示着战争的惨烈、权力的慑人,象征着力量、控制、压迫、威严。……权力、祭祀和青铜的神秘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观念—— 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这种物质材料难以轻易销蚀的物理特性,用于象征权力与压迫的永恒性,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摘编自周时奋《中国历史十一讲》
材料二 甲骨文属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王都内王室及贵族人群的占卜刻辞与记事刻辞,其主要内容涉及3 000多年前商代的自然生态、王权与神权关系、社会经济构成以及外交征伐等等,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摘编自宋镇豪《热烈庆祝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寻绎中国思想渊薮的最真实素材——
写在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之际》
材料三 中华民族无论有多少种方言,但是汉字是一个,说各种方言的中国人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仅存的、依然活跃的最古老的文字,它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衍了书法艺术,汉字书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是世界人类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汉字繁衍了篆刻艺术……玉玺被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
——摘编自张宝明《汉字在世界的威望 汉字让中国人自豪》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概括甲骨文为什么能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汉字的价值。
(4)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8.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图二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仟伯(同“阡陌”,田间纵横的小路),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从春秋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又带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从而促使农村公社的解体和封建生产方式的产生,这是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社会革命、阶级斗争是百家争鸣的直接动力。
(1) 根据材料一的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出现了哪一新现象,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评价,说说这场变法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在哪些领域发生了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夏传子,家天下 ”及所学可知,夏朝禹之子夺得了王位,确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匆匆家天下代替公天下,B项正确,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分封制西周时确立,郡县制秦国商鞅变法时确立,秦朝得以推广,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夏传子,家天下 ”,然后联系夏朝确立的王位世袭制,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2.【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殷朝废墟"可判断出与商朝有关,结合所学可得出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即今天的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被称为殷朝,安阳也被称为殷墟,B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禹建立夏朝,与商朝无关,排除A项;
“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后期,排除C项;
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东周或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殷朝废墟",然后联系商朝的相关史实,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3.【答案】C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分析】依据“西周初年的整体战略是稳定西北,开发东南……齐、鲁是前哨,卫国接济东进主力,也北噉燕翼,东控徐准"及所学可知,地图反映出西周统治者实行分封,扩大统治范围,西周初年,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的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以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C项正确;
“躲避战乱,多次迁移国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项;
题干没有涉及“制定刑法,稳定统治秩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A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地图,联系西周分封制,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4.【答案】C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末年,牛耕出现,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为保护牛,各国禁止宰杀耕牛,加大对盗牛者的惩罚。故题干现象反映了当时生产方式的变革。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试题有些难度,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C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依据“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可知,其反映的时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国势力崛起,出现“天下无道”,即破坏分封制与宗法制,C项正确;
西周末年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春秋时期的战争不断,并非时“天下无道”的实质,排除B项;
题干材料反映的时政治格局,而非经济发展,排除D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联系西周末年的政治走向,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6.【答案】C
【知识点】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表格信息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故材料探究的主题是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C项正确;
题干主要强调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而非夏商周的更替、分封制,排除AB项;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仅是其中部分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政局 ”“你也继续发展”“变法”,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7.【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官府授予我们家的爵位文书"可以看出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的措施落到实处,商鞅变法在军事上规定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项正确;
确立县制是政治方面的措施,与军事无关,排除A项;
改革户籍便于加强对人们的管理,与授予将士爵位无关,排除B项;
“奖励耕织”的措施是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商鞅变法的措施,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8.【答案】A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社会风气大为转变,A项正确;
材料主要强调的使商鞅变法对秦国社会风气转变的影响,而非制度创新、军事建设、秦朝实力等内容,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不仅民风朴实,且朝廷吏治整肃,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即不开‘后门’,不以权谋私,这在当时及其后世都是很少见的情况”,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9.【答案】A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位置选择岷江流速骤减地带……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可知,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选址得当,A项正确;
战国时期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灌溉而非控流发电,排除B项;
都江堰没有沟通不同水系,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位置选择在岷江流速骤减地带 ”“ 选在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开口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0.【答案】B
【知识点】老子的主张
【解析】【分析】依据“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概念"可知,《诗经》中主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道家主张的道法自然,就是尊重自然,顺从自然,B项正确;
仁者爱人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民贵君轻体现的是民和君之间的关系,反对相互攻伐即墨家强调的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均不能体现人和自然的关系,排除A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概念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1.【答案】B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春秋晚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B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等,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
依据已学可知,墨子是战国时期墨家代表人物,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与题干“春秋时期”不符,排除C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有教无类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2.【答案】B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结合表格中儒家、墨家、法家等主张可知,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材料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内容大多来自于古代的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的主张,说明百家争鸣影响深远,B项正确;
表格信息主要是从思想层面说明百家争鸣的影响,不是经济角度,排除A项;
材料不是说明百家争鸣阻碍儒家一统天下,排除C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百家争鸣时期诸子思想家主张的继承和发展,内容没有完全趋同,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儒家、墨家、法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3.【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依据“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及所学可知,《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中医学发展史上出现的许多著名医家和众多医学流派,从其学术思想的继承性来说,基本上都是在《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D项正确;
依据已学可知,从中医学的发展的角度分析可知,《黄帝内经》有不够完善的地方,排除A项;
《黄帝内经》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但是题于中未出现思想内容丰富的信息,排除B项;
《黄帝内经》尊重生命规律,强调天人合一,五脏一体,但是题干中未出现相关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4.【答案】C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和所学知识可知,说明甲骨文记载的内容丰富,C项正确;
材料仅是体现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未涉及年代最早,排除A项;
甲骨文是记载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而不是造字法,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甲骨文的影响,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5.【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殷墟使商朝的都城,且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相关情况,作为其出土文物其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也最开可信,A项正确;
材料中的殷墟为商朝,战国不合题意,排除B项;
依据已学可知,河姆渡遗址为原始生活,《春秋》使孔子的编年体史书,使周朝时期路过的国史,均与题干时间信息不一致,排除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 殷墟 ”,对比备选项即可判断出准确答案。
16.【答案】(1)①:禅让制。②:启。
(2)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赋,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
(3)变化:东周时,周王室衰微,权力已经转移到霸主(强大的诸侯)手中。趋势: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
(4)学派:法家。思想主张: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作用: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推动它不断发展。
【知识点】西周的分封制;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1)解题时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与尧、舜、禹继位方式相关的制度是禅让制,所以①处应填"禅让制"。人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禹的儿子继承了王位,破坏了禅让制,开启了世袭制,所以②处应填“启”;
(2)解题时依据材料二“…..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可知,诸侯必须向周天子承担的义务有: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强士;
(3)第一小问的作答依据材料“平王之东迁于洛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可得出,东周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权力已经转移都诸侯手中;第二小问的作答可以由东周时周王室已经衰微,权力已经转移都诸侯手中反映了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
(4)第一小问结合“中央集权制度”及所学可知,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可知中央集权制度起到了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并推动它不断发展的作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禅让制、分封制、法家思想等内容,再结合试题要求,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17.【答案】(1)青铜礼器显示了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礼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甲骨文是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其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3)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门类众多的艺术。
(4)时代价值: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现实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作为中学生,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途径的实践活动,提高对文物的鉴赏能力,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
【知识点】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1)解题时依据材料"礼器所显示的正是一种神秘的权力,以及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青铜是“永恒”的象征”可知,礼器显示神秘的权力,强调了人的不平等地位的“贵贱”观念;青铜器象征着统治是永恒和合理的。
(2)解题时依据材料"…为研究中国灿烂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提供了独特而真实可贵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甲骨文的字体构形和文辞体式,与当今的汉字及现代汉语语法结构一脉相承"可知,甲骨文是研究古代中国文明史和早期国家与人文社会传承形态真实可靠的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是汉字的鼻祖;甲骨文的构形和体式,与今天的汉字语法结构一脉相承。
(3)解题时依据材料"都认同这个符号系统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使用的书写符号.…汉字记录着我们这个民族延续不断的历史和古往今来的荣耀。汉字繁行了书法艺术.……只有方形汉字才能派生出篆刻艺术,把玉玺(x)视为国家的权力,为中华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正由于方块的形式,又派生出了印刷艺术”,概括可知,汉字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力和凝聚力;汉字记录着中华文明;汉字繁衍了众多门类的艺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青铜礼器、甲骨文、文字演变等相关史实,再结合试题要求,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18.【答案】(1)现象:春秋战国时期,农业上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作用:促进了农业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2)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3)变化领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关系:经济上的变化引发了政治变化;政治变化和经济变化为思想文化变化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商鞅变法;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比较
【解析】【分析】(1)第一小问的作答可以观察材料图片并提取关键信息“铁制农具"“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及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第二小问的作答结合所学可知,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或者促进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解题时依据材料三"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的“开始使用的铁具、牛耕,解放了农业生产 …… 战国文化繁荣的最终原因”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发生了变化;第二小问解答依据所学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上的变化引发了政治变化,政治变化和经济变化为思想文化的变化创造了条件。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史实,再结合试题要求,综合分析归纳即可。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