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三角形 第4课时 教案+课件(共20张PPT) 青岛版(2024)数学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三角形 第4课时 教案+课件(共20张PPT) 青岛版(2024)数学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第十二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
12.1.4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本节课《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青岛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三角形》第四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和分类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以及外角性质之后,开始学习三角形的边的关系,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且学会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复杂几何问题.这是在初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和内角、外角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性质,也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多边形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
学生通过对三角形的定义和分类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与归纳的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对逆向判断三条边能否构成三角形仍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在应用三边关系时,容易忽略“任意两边”的“任意”这一关键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注重训练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几何问题能力.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对三角形是三边关系进行推导证明,培养学生几何证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逆向判断三条边能否构成三角形,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应用意识.
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难点: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逆向判断三条边能否构成三角形,培养学生应用三角形外角性质解决复杂几何问题.
复习导入
问题1:我们在前面几节课学习了三角形的及内角、外角,说一下△ABC的内角、外角?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已学的知识,经过个人辨别,汇报展示.
答:图中△ABC的内角是∠ABC、∠BAC、∠ACB. ∠ABC+∠BAC+∠ACB=180°.
图中△ABC的外角是∠1,∠2,∠3.
设计意图:教师以复习的形式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下面的探究问题的出现做好铺垫埋下 伏笔.
探究新知
活动一: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问题2:如图,任意画一个△ABC,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到点C,可以选择两条路线,哪条路线最短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刻度尺测量三边的关系.
答:可以选择B→A→C或者B→C,其中AB+AC>BC,所以BC路线最短.
问题3:为什么AB+AC>BC?
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答: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知BA+AC>BC.
问题4:如图 ,从点A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到点B,可以选择两条路线,哪条路线最短 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答:可以选择A→C→B或者A→B,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知AC+CB>AB.
问题5:如图 ,从点A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到点C,可以选择两条路线,哪条路线最短 为什么?
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答:可以选择A→B→C或者A→C,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知AB+BC>AC.
问题6:根据上面的问题,试着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问题.
答: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逻辑推理中得出探究答案,提高归纳逻辑推导能力.
归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应用新知
经典例题
例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的是( ).
A.3cm,4cm,8cm B.8cm,7cm,15cm C.5cm,5cm,11cm D.13cm,12cm,20cm
解析::A、3+4<8,不能摆成三角形,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8+7=15,不能摆成三角形,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5+5<11,不能摆成三角形,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13+12>20,能摆成三角形,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全班交流.
例2:两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3cm,6cm,取第三根木棒,使它们首尾顺次相接组成一个三角形,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可以是( )
A.2cm B.3cm C.4cm D.10cm
解:第三根木棒的长度为x cm, 则x<6+3,,同时,x+3>6,
即x>3,即3<x<9,
所以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可以是四个数据中的4cm, 故选C.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全班交流.
例3:能用一根长为18cm的细铁丝围成一个边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 为什么
解析: 因为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若底边长为4cm,设腰长为xcm,则
4+2x=18。解得x=7。
因为4+7>7,7+7>4,
所以底边长为4cm时能围成三角形。
②若腰长为4cm,设底边长为xcm,则
4×2+x=18。解得x=10。
因为4+4<10,
所以腰长为4cm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由①②可知,能围成满足条件的等腰三角形,其腰长为7cm,底边长为4cm.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让学生加深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理解,学会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几何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感受几何的魅力.
课堂练习
1. 用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为什么
(1) 3,4,5; (2) 4,4,8; (3) 5,7,11; (4) 2,3,6
解析:(1) 3+4>5,能摆成三角形;(2) 4+4=8,不能摆成三角形;
(3) 5+7>12,能摆成三角形; (4) 3+2<6,不能摆成三角形.
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4cm和9cm,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解析:当腰是4cm,4+4<9,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腰是9cm,
所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9cm, 9cm, 4cm.
三角形的周长=9+9+4=22,
答: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22cm.
师生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回答问题.
3.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8cm.
(1)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长,
(2)已知其中一边长为6cm,求其他两边长.
解: (1)设三角形的底边长x cm,腰长是3x cm,则
x+3x+3x=28,解得x=4cm,3x=12cm,
即各边长分别为4cm,12cm,12cm.
(2)假设腰长是6cm,则底边长=28-6-6=16cm,根据6+6<16,不能构成三角形.
所以底边长6cm,腰长=(28-6)÷2=11cm,根据6+11>11,可以构成三角形,所以其他两边长为11cm,11cm.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及推论.
课堂检测
限时训练
1. 为估计池塘两岸A、B间的距离,如图,树小沙在池塘一侧选取了一点O,测得OA=16m,OB=12m,那么A、B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
A.7m B.17m C.27m D.37m
解析:如图,连接AB, 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知:16-12<AB<16+12,即4<AB<28,
所以A、B间的距离不可能是37m, 故选D.
2. 五条长度分别是3,4,5,6,7的线段,任选三条可以组成____个三角形,一定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_______.
解析:由3+4=7,所以线段可以组成9个三角形:
3,4,5和3,4,6和4,6,7和3,5,6 和3 ,5 ,7和3 ,6 ,7和5 ,4 , 6和5,4 ,7和5,6,7.
一定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3,4 ,7.
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3. 在△ABC中,AB=9,BC=2,并且 AC为奇数,那么△ABC的周长为多少
解析: 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 AC<11.同时,AC+2>9,即AC>7,
即7师生活动: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几何图形所研究的方向.
归纳总结
师生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3.怎么证明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4.如何判断三条边能否构成三角形?
答: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实践作业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1,其中一条边长是4,且三条边长均是整数,试着写出这个三角形另外两条边长.(共20张PPT)
12.1三角形
【第12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第4课时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数学青岛版新课标七年级下册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推导证明,培养学生几何证明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逆向判断三条边能否构成三角形,感受数学语言的简洁美,并能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应用意识.
4.经历各式各样的生活情境,体会几何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思考:我们在前面几节课学习了三角形的内角、外角,说一下△ABC的内角、外角?
图中△ABC的内角是∠ABC、∠BAC、∠ACB.
∠ABC+∠BAC+∠ACB=180°.
图中△ABC的外角是∠1,∠2,∠3.∠1+∠2+∠3=360°
思考:如图,任意画一个△ABC,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到点C,可以选择两条路线,哪条路线最短
活动一: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可以选择B→A→C或者B → C,其中BC 路线最短.
思考:为什么AB+AC >BC?
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知BA+AC >BC.
活动一: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思考:如图 ,从点A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到点B,可以选择两条路线,哪条路线最短 为什么?
可以选择A→C→B或者A→B,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知AC+CB >AB.
活动一: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思考:如图 ,从点A出发,沿三角形的边到点C,可以选择两条路线,哪条路线最短 为什么?
可以选择A→B→C或者A→C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可知AB +BC>AB.
活动一: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思考:根据上面的问题,试着归纳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归纳: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活动一: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例1.下列每组数分别是三根小木棒的长度,用它们能摆成三角形的是( ).
A.3cm,4cm,8cm B.8cm,7cm,15cm
C.5cm,5cm,11cm D.13cm,12cm,20cm
解析:A、3+4<8,不能摆成三角形,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8+7=15,不能摆成三角形,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C、5+5<11,不能摆成三角形,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13+12>20,能摆成三角形,本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D
经典例题
例2.两根木棒的长度分别为3cm,6cm,取第三根木棒,使它们首尾顺次相接组成一个三角形,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可以是( )
A.2cm B.3cm C.4cm D.10cm
解析:第三根木棒的长度为x cm, 则x<6+3,即x<9,
同时,x+3>6,即x>3,即3<x<9,
所以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可以是四个数据中的4cm, 故选C.
C
经典例题
例3.能用一根长为18cm的细铁丝围成一个边长为4cm的等腰三角形吗 为什么
解析:因为长为4cm的边可能是腰,也可能是底边,所以分两种情况讨论.①若底边长为4cm,设腰长为x cm,则4+2x =18.解得x =7.
因为4+7>7,7+7>4,所以底边长为4cm时能围成三角形.
②若腰长为4cm,设底边长为xcm,则4×2+ x =18.解得x=10.
因为4+4<10,所以腰长为4cm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由①②可知,
能围成满足条件的等腰三角形,其腰长为7cm,底边长为4cm.
教材
例题
1.用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为什么
(1) 3,4,5; (2) 4,4,8; (3) 5,7,11; (4) 2,3,6 .
解析:(1) 3+4>5,能摆成三角形;
(2) 4+4=8,不能摆成三角形;
(3) 5+7>12,能摆成三角形;
(4) 3+2<6,不能摆成三角形.
教材
练习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4cm和9cm,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
解析:当腰是4cm,4+4<9,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腰是9cm,
所以三角形的三边长为9cm, 9cm, 4cm.
三角形的周长=9+9+4=22,
答: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22cm.
教材
练习
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8cm.
(1)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3倍,求各边长,
(2)已知其中一边长为6cm,求其他两边长.
解析: (1)设三角形的底边长x cm,腰长是3x cm,则
x+3x+3x=28,解得x=4cm,3x=12cm,
即各边长分别为4cm,12cm,12cm.
(2)假设腰长是6cm,则底边长=28-6-6=16cm,根据6+6<16,不能构成三角形.
所以底边长6cm,腰长=(28-6)÷2=11cm,根据6+11>11,可以构成三角形,所以其他两边长为11cm,11cm.
1.为估计池塘两岸A、B间的距离,如图,树小沙在池塘一侧选取了一点O,测得OA=16m,OB=12m,那么A、B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
A.7m B.17m C.27m D.37m
解析:如图,连接AB, 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可知:AB<16+12,即AB<28,
所以A、B间的距离不可能是37m, 故选D.
D
限时训练
2.五条长度分别是3,4,5,6,7的线段,任选三条可以组成____个三角形,一定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_______.
解析:由3+4=7,所以线段可以组成9个三角形:
3,4,5和3,4,6和4,6,7和3,5,6 和3 , 5 , 7和3 , 6 , 7和5 , 4 , 6和5,4 , 7和5,6,7.
一定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3 , 4 , 7.
限时训练
9
3,4,7
3.在△ABC中,AB=9,BC=2,并且 AC为奇数,那么△ABC的周长为多少
解析: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得 AC<11.
同时,AC+2>9,即AC>7,即7因为 AC为奇数,所以AC=9,所以△ABC的周长为9+9+2=20.
限时训练
判断三条边能否构成三角形:
只要检验两条较短的线段之和是否大于第三条线段的长,就可以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实践作业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11,其中一条边长是4,且三条边长均是整数,试着写出这个三角形另外两条边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