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学期期末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 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8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平民性”的实现得益于
A. 禅让制 B. 科举制 C. 世袭制 D. 察举制
2.唐太宗认为“人智有短长,能有巨细”“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这一认识使他在治国理政上能够
A. 知人善任 B. 勤于政事 C. 关注民生 D. 虚心纳谏
3.唐朝诗人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意思是长安城千百户人家的房屋像围棋盘一样分布,十二条大街如同菜地里划分的田垄。据此可知,该诗句主要描述了都城长安
A. 布局严整 B. 街道拥挤 C. 商业繁荣 D. 规模宏大
4.唐朝时,一些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见题4图)。这种现象反映出当

A. 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 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 对外交往频繁
5. 唐诗《陇西行》中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该诗反映了唐朝公主嫁到民族地区,带去了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对民族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太宗时期与周边民族和亲的公主是
A. 金城公主 B. 文成公主 C. 太平公主 D. 长乐公主
6. 研究发现,唐代服饰在保留中原传统褒衣广袖形制的同时,胡服元素成为当时服饰的一大创新亮点。除了经典的胡服款式外,多种融合胡风元素的搭配方式也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流行。由此可以推断,唐代
A. 民族文化交融增强 B. 海外贸易空前繁荣
C. 社会风尚开放多元 D. 皇权统治基础稳固
7. 唐代高僧玄奘和鉴真克服万险,一个西行,一个东渡,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们的“行”与“渡”都
A. 扩大了唐朝疆域 B. 促进了文化交流
C. 加强了边疆管理 D. 引进了先进文化
8. 唐代柳宗元认为宇宙是由混沌的、运动着的元气构成的,天地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元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的结果。他认为天地、元气、阴阳都是物质的,没有自己的意志。柳宗元这一观点
A. 与佛教思想殊途同归 B. 为反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C. 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 体现了其追寻精神自由的态度
9. 为了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王安石采取“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的做法。这是王安石变法中的
A. 保甲法 B. 方田均税法 C. 青苗法 D. 募役法
10. 辽太祖在主持礼仪制度的革新时,要求大臣以辽地风俗习惯为根基,同时融入汉族礼仪制度的元素,力求让不同族群的民众都能更好地认同和遵循。这一举措反映出辽朝在统治过程中
A. 固守契丹传统 B. 推行文化融合 C. 独尊中原礼教 D. 强化民族差异
11. 某班开展“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题11图所示的货币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的
A. 中外文化交流 B. 政治制度创新化 C. 科学技术发展 D. 民族交往交融
12. 七年级学生在进行“中华英雄谱”的项目化学习中整理了以下笔记。该班学生从此次学习中能感悟到
“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他领导的军队纪律严明,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 他一生廉洁正直,最终被奸臣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A. 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气概 B. 鉴真矢志不渝的品质
C. 范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 D. 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
13. 《千年风云第一人:世界名人眼中的成吉思汗》摘录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名人有关成吉思汗的精辟论述以及各国媒体的报道。全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展现了“千年风云第一人”的传奇一生。下列各项中,与他相关的史实是
A. 统一蒙古 B. 建立元朝 C. 灭亡北宋 D. 统一全国
14. 北宋时期,朝廷通过大运河每年从南方转运的漕粮最高达800万石,布帛及专卖收入折合铜钱超千万贯。这些物资不仅支撑了都城开封的物资供应,更成为军费、官僚等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这一现象说明
A. 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 B. 江南经济地位逐渐提升
C. 北宋时财政收入全靠南方 D. 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15. “一带一路”一端连着中国,一端连着世界。早在宋朝时期,我国的海外贸易范围就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当时政府为了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置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宣政院 C. 驿站 D. 市舶司
16. 元朝建立后,打通了北方和西北被阻断的陆路交通,建立了与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的联系。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海路航线的拓展也进入鼎盛时期。这表明元朝的建立
A. 结束了多个政权的并立 B. 开创了中外交流的新局面
C. 加强了各民族间的联系 D. 奠定了我国今日疆域基础
17. 李清照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但她也留下很多豪言壮语,如“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她写作此词的时代背景是
A. 宋太祖控制禁军兵权 B. 靖康之难,国破家亡
C. 宋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D. 八王之乱,人口南迁
18. 某同学在进行课程拓展的时候搜到了《俺答汗进贡图长卷与表文》相关资料,它的前半部分为图卷,内容为俺答汗的土默特进贡使团从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出发到达北京沿途的情景。与这一资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 隆庆和议 B. 澶渊之盟 C. 靖难之役 D. 雅克萨之战
19. 在生产方面,明朝工匠们使用由郑和下西洋时带回的苏麻离青为呈色剂,形成了永宣青花瓷颜色浓重、晕散的风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研制出了新器型和新款式。这说明郑和下西洋
A. 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 B. 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
C. 促进了陶瓷生产水平的提高 D. 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20. 明朝万历年间,一位日本权臣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明朝应朝鲜请求,两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胜利。这位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的日本权臣是
A. 源赖朝 B. 大久保利通 C. 织田信长 D. 丰臣秀吉
21. 《明史》记载:嘉靖朝“在朝之臣……奔竞成风,恬不为怪”,科道官多徇私劾奏。这说明明朝末年官僚系统的核心弊病是
A. 吏治腐败 B. 机构臃肿 C. 科举停废 D. 武将干政
22. 清朝在政治制度构建上,既承袭了中原王朝自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体制,又通过增设军机处、完善奏折制度等举措来强化皇权。这体现清朝政治统治的特点是
A. 全面恢复分封制度 B. 承袭历代集权体制并强化皇权
C. 建立民主议事机制 D. 支持地方行政机构掌握自治权
23. 1792年后,达赖、班禅转世灵童的姓名须写在象牙签上,装入瓶中掣签确定,掣得者为转世活佛。象牙签牌上的名字可能使用的文字是
A. 汉文和藏文 B. 满文和蒙文 C. 藏文和梵文 D. 汉文和回文
24. 题24图所示的这些边疆地区管理措施的演变说明了
题24图
A. 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B. 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 政治制度的成熟与稳定 D. 统一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5. 经常为乾隆润色御诗的被呼为“老名士”的沈德潜,只因其《咏黑牡丹》中有一联为“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而被开棺戮尸,家族也被牵连。这说明清朝前期
A. 注重强化思想控制 B. 科举制度衰落
C. 丞相制度名存实亡 D. 政治风气败坏
26. 清代,广州成为海内外商业贸易的大本营,各地商人纷纷涌向广东贩销货物,俗称“走广”。“走广”热潮出现的时代背景是清政府
A. 鼓励商业发展 B. 扩大对外贸易
C. 实行闭关政策 D. 大兴“文字狱”
27. 清代前期,城市繁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这反映了当时
A. 对外贸易发展 B. 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C. 商业贸易繁荣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28. 明初法律规定,官府每三日校准一次街市的各种量器,如斛、斗、秤、尺等,同时禁止官府以“和雇(政府以低价强行雇佣)”和“买(政府以低价强行购买)”的名义扰害商民。这反映出明代
A. 实行重商政策 B. 规范商业活动
C. 减轻赋税徭役 D. 物价不断上涨
29. 题29表所示的是不同书籍对曹操的评价。由此可知
题29表
书名 评价
《三国志》 “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才武绝人”“超世之杰”
《资治通鉴》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三国演义》 奸诈诡变、多疑残暴、乱臣贼子
A. 史书的记载一定是真实的 B. 文献记载需要多方考证
C. 小说能还原真实历史形象 D. 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
30. 紫禁城中的重要宫殿均坐北朝南,并在南面开设大量门窗,且采用向心的建筑风格,以四合院形式为主,这提高了紫禁城内交通的便利性。这样的设计反映了
A. 古人重视建筑的实用功能 B. 建筑受异域风格影响
C. 宫殿建筑理念的不断创新 D. 古人开拓进取的精神
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2分,第32小题16分,第33小题12分,共4
分。
31. 千年运河,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材料二 随着运河航运繁忙,沿岸城市商业日益繁荣。如运河南端的杭州,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京口,与之隔江对峙的江都,运河和淮河交汇处的楚州都成为物资的集散地、繁盛的都会。运河的开凿,贯通了江淮水系,使得地形造成的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建立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
——摘编自冯兵、黄俊棚《水与城的双向互动:隋唐五代时期运河变迁与城市兴衰》
材料三
明清时期运河沿线的社会文化风情
类别 内容
建筑 运河沿线的繁华地段吸引了各地商帮来此兴建会馆。会馆由各地商人请老家工匠按家乡建筑风格建筑,有的则吸取了江南园林的构筑理念
民俗 运河沿线城镇的商帮常举办庙会、灯会等民俗活动,崇奉各地神灵,改变着某地的民间信仰面貌
文学 运河的贯通为明清小说提供了丰富素材。明清小说多诞生在运河流域,大多数作品与运河文化有密切关联
观念 市民阶层壮大,追求物质享受和商品经济的观念兴起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地域商帮的活动》
根据材料一,分析隋朝粮仓的分布特点。(4分)
根据材料二,概括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4分)
根据材料三,列举明清时期的两个著名商帮。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大运河的认识。(4分)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材料二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摘自[宋]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材料三 大部分地方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挡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
——摘编自曹永年等《蒙古民族通史》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摘自[清]张廷玉《明史·职官志》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图示相关的政治制度。(2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面对“权”“钱”“兵”三个问题,宋太祖为此分别采取的措施。(6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实行的地方制度,并概括该制度的影响。(4分)
材料四反映出明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政治演变的趋势。(4分)
33. 印刷术历经千年,从雕版到活字,它的发明、发展及应用,无不浸透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汗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历史人物。(2分)
(2) 根据上述材料,从以下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观察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观察角度:(Ⅰ)科技创新 (Ⅱ)文明交流 (Ⅲ)文化发展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BAACB 6—10 CBCBB 11—15 DDABD
16—20 BBACD 21—25 ABADA 26—30 CCBDA
第31题
(1) 隋朝粮仓分布特点:从材料一图看,粮仓主要分布在运河沿线及附近,且集中在北方地区(如洛阳周边等 )。因为运河便于粮食运输存储,北方政治中心等对粮食需求大 。
(2) 运河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促进沿岸城市商业繁荣,使城市成为物资集散地和繁盛都会;贯通江淮水系,打通南北阻碍,促进文化传播和商贾贸迁 。
(3) 明清著名商帮:晋商、徽商 。对大运河的认识:大运河是古代重要交通水利工程,促进了经济交流、城市发展、文化传播,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对历史发展影响深远,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
第32题
(1) 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图示呈现皇帝下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下辖六部,是三省六部制架构 。
(2) 宋太祖措施:
“权”:削夺地方节度使权力,派文臣任地方官 。
“钱”:设转运使,将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
“兵”: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
(3) 元朝地方制度及影响:
制度:行省制 。
影响:适应元朝辽阔疆域,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国省制开端 。
(4) 明朝措施及政治趋势:
措施: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 。
趋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步加强 。
第33题
(1) 历史人物:毕昇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
(2) 示例(选科技创新角度 ):
观点:印刷术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科技创新的不断进步 。
阐释:东汉有拓印技术,将石碑文字印在纸上;唐朝出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印刷效率;元朝有转轮排字盘,进一步优化排版;明清在活字印刷等方面继续发展,如木活字印刷《红楼梦》等。从雕版到活字,再到排版等技术改进,体现古代印刷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推动文化传播等发展 。 (若选其他角度,如文明交流,可从印刷术外传对世界文明交流影响等;文化发展角度,从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典籍留存等阐述 )
可以结合答题卡规范作答,这些解析能帮你理解解题思路和知识点运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