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D C A C C D B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A D C C D D A B A B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答案 C D B D A C B C A B二、非选择题(3小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31.(16分)(1)原因:南方相对和平稳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 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6分)(2)影响:南方经济发展,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4分)(3)变化:唐朝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宋朝城市商业突破了时间限制,买卖昼夜不绝。(2分)因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政府重视商业发展;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交通的发达;纸币的出现和使用。(4分)32.(12分)(1)相同之处:都有娱乐功能。相异之处:汉军事功能,宋侧重娱乐功能。(4分)(2)作用:展示国家实力;增强国家凝聚力;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交流。(4分)(3)新现象:成为一种职业,出现专门经营毽球的店铺。(2分)原因:经济繁荣;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2分)33.(12分)(1)背景:明朝前期,国力强盛。(2分)中国形象:对外友好、睦邻的大国形象。(2分)(2)政策名称:闭关锁国。(2分)影响: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4分)(3)启示:开放则兴,闭关则衰;国际关系应倡导开放、包容合作共赢;重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言之有理即可,2分)(机密★启用前)2025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说明: 1.全卷含答题卡共11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为80分钟。2.本次考试范围:统编版七年级下册内容。3.答卷前,考生根据学校要求,人工批改学校考生在答题卡左侧横线处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学校、姓名、学号信息;网上阅卷学校无须填写,只需正确贴条形码信息即可。4.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上。5.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答题卡不得使用透明胶或涂改液。不按以下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是( )A.隋文帝依才能取士 B.隋炀帝设置进士科C.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D.武则天创立殿试2.建构历史主旨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和进行历史学科深度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隋唐时期的历史主旨是(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繁荣与开放的时代3.《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用于皇帝享乐 B.发展对外贸易 C.沟通南北经济 D.掌控经济命脉4.唐代社会涌现出一大批天下闻名的女性人物如女皇帝武则天、女将军平阳公主,女官上官婉儿女诗人薛涛等。《洛阳伽蓝记》中记载唐朝妇女“其俗夫人挎衫束带乘马驰走,与丈夫无异。”唐代的女服还曾流行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的胡服。这些现象直接反映了唐朝(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妇女地位高于男性C.繁荣的市场经济 D.充分体现民族交融5.唐朝对突厥降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将约半数人口安 (——2025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总11页——第1页——)置在西起灵武、东至幽州的地区,设置羁縻府州管辖,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让近万家突厥人入居长安,其酋长多有封官。这些举措( )A.强化了西域的军事防御体系 B.消除了唐朝的北方边患问题C.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D.导致了唐朝内部政局的动荡6.右图反映的唐朝后期政治形势是( )A.繁荣开放 B.政权分立C.藩镇割据 D.起义频发7.由叶楚桥著的《桃李春风一杯酒》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品读唐朝最具代表性的18位诗人的诗作和人生。下列选项中,可能是作者评价杜甫的是( )A.“佛系”诗人,却活得精彩绝伦 B.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C.一个乐天知命的“保温杯”大叔 D.爱国,对人类命运的担忧和理想境界的追求8.唐代诗人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诗圣杜甫“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诗僧皎然“素瓷雪色缥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以上诗句描绘了唐朝的( )A.农业的进步 B.手工业成就 C.商业的繁荣 D.技能的改进9.根据右表可知,隋唐时期科技( )A.吸收了外来文化B. 走在了世界前列C.影响了周边国家D.促进了农业发展10.日本平城京仿照唐朝的长安城,呈棋盘状布局,宫殿、官署、市场等功能分区明确。新罗引入唐朝的茶种,并学习唐朝制茶工艺和茶文化,在国内推广饮茶之风。这说明( )唐朝建筑技术先进 B.唐文化在亚洲的传播范围有限C.中国文化影响广泛 D.日本和新罗缺乏文化创新能力11.七年级同学正在读“黄袍加身”“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与之相关的皇帝是( )A.宋太祖 B.宋真宗 C.宋神宗 D.宋徽宗(——2025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总11页——第2页——)12.《女真进士题名碑》的碑文记载了金哀宗正大元年女真进士的考取情况,由此可知,女真族学习和借鉴的中原文化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13.有学者认为,宋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各族之间的冲突与战争,更表现在经济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下列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 )A.契丹族建立辽政权 B.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C.回族的形成 D.蒙古族建立元朝14.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朝( )科学技术成就突出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C.采取重文轻武政策 D.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15.北宋曾把与契丹政权边境地区的一些地名修改。如“威虏”改为“广信”,“破虏”改为“永静”等。这反映了双方关系从战争状况到和平状态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因为( )A.宋金和议 B.宋夏和议 C.北宋灭亡 D.“澶渊之盟”16.宋代纸币“交子”是双面双色印刷,版面图文兼顾美观、整洁、大方的审美需求,以蓝色、黑色印刷图文版面为主,同时配以石朱红印章。从“交子”印钞铜版的印片中可以清晰了解到纸币的发行者,数额,在复杂图案的雕刻之中暗藏有他人不容易仿制的细节。宋代纸币的制作( )A.提升了货币的实用价值 B.便利了私人的印制发行C.体现了活字印刷的灵便 D.充满了古代工匠的智慧17.《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日落前)七刻,击钲(古乐器名)三百声,而众以散。”《梦粱录》记载:“杭城(即南宋都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记载反映( )A.南宋商业活动已突破严格的时间限制 B.唐代商品的种类不及南宋丰富C.唐宋商业活动都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 D.宋代都市商贸活动辐射到乡村为平抑物价,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在汴京设立了“京师市易务”,后改称为“都市易司”,同时在重要城市和边境地区宋朝设了“市易务”。这些举措( )阻碍了中外贸易往来 B.规范了商业经营活动(——2025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总11页——第3页——)C.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 D.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19.苏轼在杭州知府任上准备要修理一座寺庙时,却发现按照制度,超过一万钱的公费,竟然需要中央批准。就此类问题,苏辙曾形象地总结道:“举四海之大,而一毫之用必会于三司(三司即宋代中央财政的最高管理机构)。”这体现了北宋( )中央集权的加强 B.地方官员权力过大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D.寺庙经济独立20.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它风格多样,内容广泛,涌现出很多杰出的作品。宋词兴盛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的提倡 B.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和壮大C.科举制的推动 D.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21.澶渊之盟后,出现了“辽海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辽之农谷至是为盛”的景象。宋每年按约所输岁币,使辽的“军国经费多所仰给”……宋辽之间的榷场贸易有了迅速的发展。据此可知澶渊之盟( )A.使北宋的财政状况日益好转 B.加剧了辽宋民族之间的矛盾C.加速了辽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D.造成北宋官僚队伍日益膨胀22.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通过对宋、辽、西夏、大理政权之间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的描写,展示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画卷。这一时期时代特征是( )早期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繁荣开放时代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民族政权并立23.戚继光在《韬钤深处》一书中写道:“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郑成功在《复台》中写道:“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诗中“海波平”“逐荷夷”的壮举( )A.加强了对西藏的有效管理 B.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利益C.巩固了明政权的统治秩序 D.抗击了当时世界头号殖民帝国24.有学者认为,西夏党项人与鲜卑吐谷浑、隋唐以来的中原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上交往密切,逐渐接受了汉族传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而形成了西夏文化,西夏文化的形成主要杂糅了中原文化、党项文化、吐蕃文化、鲜卑文化、回鹘文化,也与契丹文化及女真文化关系密切。可见,西夏文化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C.元朝最终完成全国统一 D.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25. 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大旱,蝗灾肆虐,瘟疫流行。安徽凤阳一户朱姓人家贫病交加,半个月内数人去世。家中幼子难忍饥饿出家为僧。他就是后来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 )A.朱元璋 B.朱允炆 C.朱 棣 D.朱高炽26.明初,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立内阁,但内阁起初仅(——2025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总11页——第4页——)为皇帝的顾问机构,六部的权力较弱。到了仁宣之后,文官治国的思想逐渐浓厚,行政权逐渐向内阁和六部转移。这一做法( )促进了民族交融 B.使明朝尊孔崇儒思想传播C.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使明朝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7.在山东蓬莱戚继光故居,浙江义乌、慈溪戚继光练兵处,浙江台州、临海戚继光得胜处,均建有戚继光纪念馆。这些纪念馆,除了展现倭寇盔甲、太平抗倭图等文物外,更承载着他当年反侵略战争的历史,戚继光的贡献是( )A.为人类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 B.基本解除了东南沿海的倭患C.从荷兰殖民者的手中收复台湾 D.促使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28.郑和7次远航,船队最多时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郑和的船队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航海技术,能够准确地测定航区、航线和船位,有效地利用季风、海流进行航行。这主要反映了郑和下西洋( )A.一共在海洋上航行了二十余年 B.目的是提高明朝的国际地位威望C.具备宏大规模和先进航海技术 D.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伟大贡献29.清康熙《陕州志》载:顺治末,秦人自南洋携玉米种归,其株耐寒、不择壤,陇亩山陂皆可植,亩收廿石。初作辅粮,渐为主食。至康熙中,陕中丁册较国初增五倍,民谚曰“玉米一熟,万家添口”。由此可知,这一现象直接推动了( )A.人口迅速增长 B.农业技术进步 C.土地兼并加剧 D.海外贸易扩大30.乾隆中后期,农耕社会已无力吸纳人口暴涨后的剩余人力。人地争食加剧,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社会财富也无法有效地累积,社会普遍贫困化。材料论述了(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清朝经济 B.人口增长与清朝盛世的危机C.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 D.小农自然经济旺盛的生命力二、非选择题(3小题,31题16分,32题12分,33题12分,共40分)31.(16分)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根据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节选自范文澜、蔡美彪 等著:《中国通史》材料二 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2025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总11页——第5页——)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节选自陈高华、史卫民《中国经济通史·元代经济卷》(2000)材料三历史现象 出处“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日落前)七刻,击钲(古乐器名)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六典》"杭城(临安)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东京梦华录》卷十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与唐朝相比宋朝城市商业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影响这一历史时期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2025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总11页——第6页——)32.(12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体育是其中一项代表领域。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蹴鞠、拔河、毽球等项目。恰逢2025年足球村超全国赛广东和平赛区在和平县盛大开幕,现代足球起源就是蹴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体育项目 朝代 文献资料项目一 蹴鞠 汉 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习之。 ——汉 刘向《别录》宋 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 ——《东京梦华录》项目二 拔河 唐 “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士千人,分为二队,名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 ——唐 薛胜《拔河赋》项目三 毽球 宋 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在宋代毽球是36个谋生活的小职业之一。当时,南宋都城临安设有专门经营毽子的店铺就达数十家。 ——整编自相关文献(1)根据项目一,概括汉宋蹴鞠在功能上的异同。(4分)根据项目二和所学知识,谈谈拔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4分)(3)根据项目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毽球在宋代出现的新现象,并分析产生新现象的原因。(4分)33.(12分)郑和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朝依靠强大的国力,大力发展海军,建立起强大的特混舰队。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容的大国,有18400多公里的海岸线,郑和曾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2025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总11页——第7页——)——《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条件与科技保障》材料二 郑和率领的船队虽然是一支庞大的舰队,但从来没有进行过侵略他国的活动,而是重在进行友谊的传播、维护和平。郑和的船队运用各种手段调节各国间的矛盾,平息冲突,震慑和打击倭寇,消灭海盗;郑和下西洋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将中华礼仪、儒家思想、农业技术、制造技术等带到了落后地区,促进那里的开发。——《浅谈郑和下西洋之目的与影响》材料三 自清中叶开始,清朝实行限制贸易政策……限制贸易政策的实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大的消极作用。它不仅没有起到民族自卫和抵制侵略的作用,反而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人眼光受到局限,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基本断绝,拉大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时郑和下西洋的背景。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怎样的中国形象。(4分)(2)依据材料三,指出清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的名称。并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该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6分)(3)根据所学知识,请你思考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对我国当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2分)(——2025年春季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总11页——第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试题参考答案.docx 广东省河源地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