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样卷八年级语文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1.(1)(2分)lù ;chù(2)(2分)副;瞭2.(4分)①长安求仕落第②困居长安十年间③诗风沉郁顿挫④直谏被贬3.(3分)我选择第(1)句:“筋道爽滑的烩面,怎能不让人魂牵梦绕 ”这句宣传语巧妙运用反问,强化了烩面“筋道爽滑”的特点,同时以“魂牵梦绕”抒发对美食的深情。反问句式使语气更强烈,能迅速抓住受众注意力。此外,“筋道爽滑”精准概括了烩面的核心卖点,语言简洁明了,易于传播。整体创意贴合主题,宣传效果显著。4.(8分)①青山横北郭②白水绕东城③黄发垂髫④万籁此都寂⑤ 但余钟磬音⑥气蒸云梦泽⑦波撼岳阳城⑧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 (3分)北宋青瓷上的冰裂纹路,承载千年匠心的温度。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6. (3分)①孩子背上草筐去藤草②那年冬天看起了连环画,最后,背筐造假③高中时,勤工俭学,草筐变成粪筐7. (3分)该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扔”“裹紧”“蹲”“看”等动词,生动刻画了“我”一到西北岭便急切投入阅读的情景。“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则表现了“我”对连环画的痴迷。尽管环境艰苦(需“裹紧棉袄”“蹲在背风处”),但“我”仍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这些描写突显了“我”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美好时光的珍视。最终,“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直抒胸臆,强化了情感表达。8. (4分)①记叙部分讲述1974年冬拾粪经历,点明背景与过程。②描写部分如“北风呼啸”“手指僵硬”“粪便上冻”等细节,生动展现劳动艰辛与环境严寒。③议论部分以“一道极具年代感的独特的校园风景”收尾,升华主题,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感慨。④三者结合:记叙提供框架,描写增强画面感,议论点明情感与主旨。整体既具故事性,又富思想深度。9. (5分)不矛盾“辛酸”指童年背草筐、拾粪等劳动的艰辛,如严冬拾粪时冻手冻脚,生活条件艰苦。“幸运”指这些经历磨炼了意志,培养了乐观精神与劳动习惯,使作者学会珍惜幸福生活。两者并不矛盾:辛酸是对外在环境的感受,幸运是对内在成长的感激。二者共同体现了对过往生活的复杂情感。作者通过回忆既表达了对艰苦岁月的感慨,也抒发了对成长经历的感恩之情。最终,这些经历成为人生宝贵的财富,让当下的幸福更加厚重。10. (3分)AE11. (4分)从三个方面做了介绍:①AI的“幻觉”是无止境的“拼图游戏”②AI的“幻觉”在应用中的“蝴蝶效应”③对抗 AI的“幻觉”要做到保持“数字怀疑”意识。12. (4分)我们要理解AI的局限性和正确使用AI的方法,通过结合文本分析和自身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数字怀疑”意识和合理使用AI工具的能力。我们学会与之共处,选择更明智灵活的使用方式,如利用联网功能和特定提示词限制回答范围。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对AI答案持谨慎怀疑态度。三、古诗文阅读(共17分)13.(2分)B14.(4分)(1)阳光向下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好像映在水底的石头上。(2)取酒共同饮酌,情趣闲适淡然。15.(3分)“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运用“蒙、络、摇、缀”等动词,刻画了树木藤蔓覆盖、缠绕、摇曳、连结的景象。“参差”表现高低错落,“披拂”则写出枝条随风飘动之态。整句以四字短语连缀,语言凝练,画面感强,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生机勃勃,又为后文抒情营造了清幽静谧的氛围。16.(4分)作者因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作者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压抑苦闷的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7.(4分)讲述了一个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所得被宫使掠夺一空的悲惨故事。正面描写:①外貌:“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表现其辛劳贫困。②心理:“心忧炭贱愿天寒”,揭示其矛盾与无奈。③动作:“晓驾炭车辗冰辙”“泥中歇”,展现运炭艰辛。侧面描写:④环境:“一尺雪”烘托严寒,反衬“衣正⑤宫使形象:“手把文书口称敕”,显其蛮横。诗人通过对卖炭翁肖像描写表现生活艰辛,通过心理描写,卖炭翁“身上衣正单”与“愿天寒”形成不合情理的鲜明对比,这一极度反常、扭曲的矛盾心理,真实地反映出卖炭翁的悲惨境遇。综上,诗人借卖炭翁的辛劳与被剥削的结局,深刻批判了宫市制度的黑暗,表达了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四、整本书阅读(5分)18.(5分)示例一:《经典常谈》如一位老友引领着我汲取人生智慧,激励我的精神,鼓舞我的斗志,发挥我的潜能。示例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像是我的良师,向我讲述了一个出生于工人家庭中的少年在几十年的学习和战争中成长为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故事。它是教人怎样成为像钢铁一样坚毅顽强的存在的,它教会我如何将自己百炼成钢。作文(50分)按河南省中招标准评卷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样卷八年级 语文注意: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 120分钟,满分12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及答题卡上的相关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班级开展“知老家,爱河南”主题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搜集整理了一些材料,请你完善。1.小组成员想用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中岳嵩山,里面有一些字词拿不准,请你判断。(4分)嵩山坐落于河南省中部,山麓绿荫如盖,掩映着少林寺的红墙黄瓦与中岳庙的飞檐翘角。作为五岳中的“中岳”,它名 (符 副)其实地承载着中华文明“天地之中”的文化密码。太室、少室两座主峰如巨人般矗立于云端,石壁间镌刻着亿万年的地质传奇。若登上峻极峰(瞭 缭) 望,三十六峰如翠浪翻涌,晨雾中塔影隐约,暮色里钟声悠远,古老的砖石与流淌的山风,仿佛在讲述华夏大地的壮美与智慧。(1)语段中的两个加点字应该怎么读 请写出正确的拼音。(2分)山麓 矗立(2)语段中两个横线处应分别选用哪个字 请工整书写。(2分)名 其实 望2.小组成员感觉用文字呈现河南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不够直观,请你根据材料,将表格中的空缺信息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2字。(4分)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誉为“诗史”。盛唐时期,杜甫正值青年,他漫游吴越、齐赵之地,与李白、高适等人结交为好友,作品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人生与时代的憧憬。后赴长安求仕,因李林甫权术操纵而落第。困居长安十年间,他目睹权贵奢靡、体察民生疾苦,诗风渐成“沉郁顿挫”之貌。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俘长安,后冒死投奔肃宗任左拾遗,因直谏被贬。此阶段,他的创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以诗笔勾勒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图景。暮年弃官入蜀,后因战乱辗转多地,最终贫病交加,逝于湘江。他一生忧思悲悯皆凝结于诗,成就“诗圣”垂范千古的精神高度。3.研学小组开展“我为河南美食做宜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宣传标语,请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从创意及宣传效果两方面做出评析。(3分)(1)筋道爽滑的烩面,怎能不让人魂牵梦绕 (2)洛水肴香漫,悠然忘归旋。(3)品尽豫味千百种,最念胡辣汤香浓。4.小组成员围绕活动主题写了一段感言,请你将空缺的古诗文名句补充完整。 (8分)了解家乡,爱上河南。我们走进乡村人家,欣赏“① ,② ”(李白《送友人》)的山清水秀,感受“③ ,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的祥和;走进洛阳白马寺,殿内唯有钟声悠悠回荡,让人想到 “④ ,⑤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幽寂之境;驻足黄河岸边,领略“⑥ ;⑦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般的磅礴气势。热爱河南,我们要厚植“安得广厦千万间,⑧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家国情怀,努力拼搏,为家乡河南的建设增光添彩!5.活动结束后,小组成员想用一组排比句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你仿照画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 (3分)河南文化灿若星辰,殷墟甲骨上的神秘符号,诉说古老文明的密码;唐代三彩上的斑斓釉色,绽放盛唐气象的华彩; ,。这些珍贵文化是文明传承的火种,需要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以传承之志延续。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一) 阅读下文, 完成6——9题。 (共15分)背草筐①草筐这种农具,如今基本见不到了,只是偶尔会在村史馆、农耕文化馆里露面。②草筐大多用腊条或柳条编织而成。它近一米高,底部是平的,侧壁根据需要确定弧度、厚度,开口处加厚收紧,这样耐磨,盛东西稳当。草筐能手提、臂挎或者肩背,用途很广泛,带着它上山下田、逛菜园,既能装柴草,又能盛蔬菜、玉米、地瓜,还能装捡拾来的牲畜粪便。③草筐,是最普通的农具,没有大雅之堂可登,它经常出现在猪圈旁、草垛边、锅灶前。像我这样上了一定年纪、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应当都背过草筐。与草筐有关的记忆,让我刻骨铭心。④那时,在我们沂蒙山区,家家户户养鸡、养猪、养羊,有的还养牛、养驴。于是,薅草喂牲口,成为孩子帮衬家长的活儿。孩子们放学后便背上草筐,跑进山野沟壑一边藤草一边玩。在星期天和麦假、秋假、寒假,背草筐更是家常便饭。⑤俺村坐落在丘陵之上,西北方向有座柴虎山,满山都是灌木叶和野草。然而每年入冬树叶都落了,野草也黄了,捡来的柴草根本不够烧火做饭。于是,老人和孩子常常背上草筐跑到沟汊树林、田埂地堰拾草,用竹耙子搂草、搂树叶,那路旁和树林的地面都被搂得很是溜滑。⑥“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无论夏季蓦猪草,还是秋冬拾柴草,都得趁早。要是有小伙伴早到了,占下了“地盘”,我就只好去更远的地方寻找“草源”。⑦背着草筐拾草,这活儿又脏又累,但其中也有快乐。夏天,河边和树林里各种各样的野草长得又高又快,树上也有不少枯枝,不一会儿就是一筐。拾草的过程中,我们接触到自然界的各种小动物,比如蝴蝶、蚂蚱、老鼠、青蛙……我们还常常爬到树上看鸣蝉、喜鹊和各种鸟窝,在溪流里抓小鱼、小虾,在河沟里捉河蟹,有时顺手摘到酸涩的野果,咬一口一咧嘴,舌头都不听使唤。黄昏时分,远远地看到自家的烟囱冒出了浓浓的炊烟,就赶忙背起塞得如小山包一般的草筐气喘吁吁地往家赶。一路上,心中满是甜蜜和幸福,我为自己分担家庭责任而感到自豪。进了家门,饭菜香瞬间扑鼻而来,禁不住高喊一声: “娘,我回来了!”娘应声道: “好,快洗手吃饭!”一股暖流立刻直抵心窝。⑧我也有偷懒的时候。记得那年冬天,旷野里刮着干冷的西北风,我兜里装着一本刚借来的连环画《地雷战》,和比我小一岁的堂弟去拾草。一到西北岭,我就把草筐扔在一边,裹紧肥大的棉袄,蹲在沟底的背风处,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地看起了连环画,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一晃,天就黑了,可草筐还瘪着,于是赶紧在筐底放了些枯树枝,再盖上匆忙搂来的一点枯草。我知道造假理亏,胆怯地回到家,把草筐匆匆塞在草垛旁。⑨1974年冬,我正上高中,学校搞勤工俭学,草筐一夜之间变成了粪筐。拾粪被当作一门课程对待,还算分数。我家离学校8华里,早上天还没亮我就背着书包,带上铁锨、粪筐出发了。北风呼啸,拍打着后颈,握粪铲的手指僵硬,掌心早被冻得发麻,连指甲缝里都渗着寒意。乡间小道不好走,加上“粪源”有限,必须走更偏僻、人迹罕至的沟汊。眼睛只有像探照灯一样四处搜寻,才能有收获。如遇上大坨的牛粪,心头自然一阵欣喜。冬天的粪便上了冻,便于整体铲拾,只是费点劲。偶尔遇上拾粪的同学,我们还会相互谦让,再逗笑一番。赶到学校交上粪,把粪筐依次排好,洗完手,整理好衣裳,上课的钟声就敲响了。现在想来,那是一道极具年代感的独特的校园风景。⑩如今,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为饲料和柴草而发愁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孩子们都生活在蜜罐里。回想起背草筐的过往,我既感辛酸又感幸运,那些在田埂地头与草筐为伴的时光,早已在岁月深处酿成陈酿,每当忆起,舌尖仍有涩味萦绕,却也让如今的幸福,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作者:厉彦林,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2月14日15版,有删改)6.本文由草筐写起,请以“背草筐”为线索,概括“我”关于背草筐的记忆。 (3分)7、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一到西北岭,我就把草筐扔在一边,裹紧肥大的棉袄,蹲在沟底的背风处,如饥似渴、如痴如醉地看起了连环画,那是多么美好的时光!(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8.文章的第⑨段是如何将记叙、描写与议论有机结合起来的 请联系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9.本文结尾说, “回想起背草筐的过往,我既感辛酸又感幸运”,“辛酸”与“幸运”这样的表述矛盾吗 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5分)(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10——12题。(共11分)文本一近日,知乎“直答”AI搜索功能升级引发关注。不少人期望,这一国内首个支持答案全链路溯源的AI问答产品,真的能治治AI时不时“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毛病。AI幻觉,是指AI在交互时生成与事实不符、缺乏依据的内容。比如,当你给美食AI助手上传一张番茄炒蛋照片,得到的却是“这是一道典型的意大利菜———马苏里拉奶酪配番茄沙拉,建议搭配红酒享用”的反馈。这种源于模型训练数据局限和算法缺陷下的必然,已经严重影响了AI输出信息的可靠性。无止境的“拼图游戏”AI为什么会产生“幻觉”呢 其实,这个过程就像孩童在昏暗的房间里拼凑万花筒一样。当开发者将海量的数据输入到AI系统中时,这些数据就像散落的彩色玻璃碎片一样,杂乱无章。而AI通过深度学习构建认知框架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在进行一场无止境的“拼图游戏”。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像GPT 这样的系列模型,平均每个词语的生成都要经历数百亿次的概率计算。这种基于概率的创作机制,虽然让AI能够生成流畅自然的文本,但也时常让它在知识的边界模糊地带“自由发挥”。就像人类在不自觉中会填补视觉盲区一样,AI也会用统计学上认为“合理”的内容来填补数据的空白。值得玩味的是,人类与AI的互动本身也在塑造这种“幻觉”。当用户反复追问不存在的事物时,AI就像被观众要求不断加戏的即兴演员一样,最终呈现的“作品”已然超出了原始剧本的范围。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确认偏误的算法镜像”,人类的执着提问与AI的“讨好性”回应形成了闭环,共同编织出了虚实交错的叙事。应用中的“蝴蝶效应”AI产生“幻觉”不可避免,在现实应用中也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有医院就曾接诊过一起特殊病例,AI辅助诊断系统将这一普通的皮肤过敏识别为“未知恶性病变”,只因为训练数据中相似的图像多与重症病例关联。这个事件暴露出“AI幻觉”可能带来的“蝴蝶效应”————在医疗、司法、金融等领域,一个算法的偏差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造成严重的后果。教育领域也同样面临着挑战。有高校教师发现,学生用AI生成的论文中频繁出现“19世纪量子力学奠基人”等时空错乱的概念。这些“学术幻觉”不仅折射出了知识传播的失真风险,更揭示了新一代学生面临的认知危机:当AI成为知识中介时,我们该如何守护真相的边界 保持“数字怀疑”意识我们该如何对抗 AI的“幻觉”呢 第一道防线其实就藏在古老的人类智慧中。硅谷某科技公司就颇具启示性地开展了“红队演习”:他们专门雇佣古典文学学者来挑战AI系统,用荷马史诗中的隐喻陷阱来检验机器的逻辑连贯性。这种人文与科技的碰撞,意外地成为校准AI认知的重要方式。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我们更需要建立起“数字怀疑”的意识。一位母亲发现育儿AI建议“给婴儿饮用稀释蜂蜜水”时,她没有盲从,而是查阅了权威资料,避免了可能引发肉毒杆菌中毒的风险。这种保持清醒的交互态度,正是人机协作时代的生存法则。(摘编自科普时报《当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文本二理解了 AI的工作方式,就能看清两种常见却相互矛盾的误解,它们都源于对AI本质的误解。第一种误解认为AI只会复制拼接,没有真正创造力,觉得AI只是重组训练数据,拼接知识碎片,创造不出新东西,认为它是高级复制粘贴工具。第二种误解则相反,期待AI永远准确无误,一旦发现AI编造内容就愤怒,仿佛AI是知识的绝对守护者。但实际上,创造力和幻觉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技术角度看机制完全相同,都是基于已有知识和概率分布生成语言,区别只在于用户期望和应用场景:在创意性任务中,我们希望AI有 “创造力”;事实性任务中,我们希望它“准确”。与其期待用巧妙方法彻底消除大语言模型的幻觉,不如学会与之共处,选择更明智灵活的使用方式。例如,别问太模糊或误导性问题,通过联网功能和特定提示词限制回答范围,为 AI提供更准确信息源等等。最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对AI答案持谨慎怀疑态度。在熟悉领域很容易识别幻觉,但在陌生领域,我们往往轻信AI的权威性,这恰恰是最危险的。在信息爆炸时代,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比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宝贵。当然,换个浪漫视角思考,人类的创造力是否也是幻觉的另一种表达 那些一闪而过的天才直觉,不也是基于知识累积的灵感 AI那些被视为“错误”的回答,是否展示了平行宇宙的其他可能性 毕竟,连爱因斯坦也真的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我的DeepSeek 总在一本正经胡说八道 》)10.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3分)A.两个文本都谈到了“AI幻觉”,文本一侧重分析其技术应用场景,文本二则侧重辨析对AI的认知误解。B.文本一以“拼图游戏”为喻,生动阐释了AI基于概率机制生成内容的特点。C.文本一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既使用 “自然语言处理”“概率计算”等术语,又通过生活化案例(如育儿AI建议)降低理解门槛。D.文本一通过“无止境的‘拼图游戏’”“应用中的‘蝴蝶效应’”“保持‘数字怀疑’意识”三个小标题,高度概括段落核心,让读者一日了然,快速把握说明的内容。E.文本二认为,AI 的“创造力”与“幻觉”本质不同,前者是积极产出,后者是随机错误,需通过技术手段彻底消除。11.文本一是如何一步步地为读者介绍“AI幻觉”的 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4分)12.阅读文本一和文本二,结合自身学习经验,说说你今后在使用 AI工具时,如何避免被 “AI 幻觉”误导。 (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 阅读下面文段, 完成13——16题。 (共13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乙】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③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①。日暮,炮车云生③,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 以悲,泫然⑤不能自已也。(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记》,有删改)【注释】①鹅溪练:通称鹅溪绢,指产于四川省盐亭县鹅溪的一种绢帛。②雄快:豪爽痛快。③炮车云生:炮车状的云升腾起来。炮车云,即砧状云,是积雨云的一种。④愀(qiǎo)然:忧愁貌。⑤泫(xuàn)然:流泪貌。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鸣佩环”中“珮、环”都是玉饰,这里形容小石潭水声清脆。B.“心乐之”与“似与游者相乐”中的“乐”都是“快乐”之意,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愉悦。C.“犬牙差互”中的“犬牙”指像狗的牙齿那样,表现出岸势的参差不齐。D.“千帆结阵而来”中“结阵”指帆船成群结队,既与“风渐劲”相呼应,又展现千帆竞发的气势。14.把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2)取酒共酌,意致闲淡。15.甲文写景状物生动传神,请结合画波浪线的句子简要分析。(3分)16.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情感,阅读时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文言小贴士做具体分析。(4分)【文言小贴士】袁中道,明代文学家,字小修,一作少修,湖北公安人。袁中道仕途不顺、兄长离世,内心悲苦。万历三十九年春,他泛舟洞庭湖登岳阳楼,触景生情写下《游岳阳楼记》。(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卖炭翁唐·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7.这是一首现实主义诗歌,诗人是如何表现卖炭老翁的悲惨的 请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角度简要分析。(4分)四、整本书阅读(5分)18.与他人分享读书心得可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更可以启发、引导他人的阅读。请你参考示例,从下列备选作品中任选一部,写一写自己的读书心得。示例:《西游记》恰似一座奇幻宝库,带着我们穿越神话世界,点燃对未知探索的热情。书中讲述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他们遭遇过火焰山八百里热浪灼人、黑松林白骨精三番迷惑等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这让我懂得,人生之路布满荆棘,只有坚定信念、团结协作,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抵达成功彼岸。备选作品:A.《经典长谈》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五、作文(50分)19.阅读下面材料,任选一题作文。(50分)自然美景,有小石潭的清幽雅致;幸福和美,有桃花源的温馨融洽;情趣之美,有魏学洢的奇巧核舟。天地自然,人之生活及追求,无不被美所包围。(1)请以“发现 的美”为题,完成一篇记叙文写作。(2)以上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以“有一种美叫 ”或“最美不过 ”为题写一篇演讲稿,在学校举行的升旗仪式上进行演讲。要求: 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③不少于 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八年级语文答案.docx 河南省郑州市航空港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调研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