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莆田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莆田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试卷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9页,26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6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忧患意识体现中国文化重道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大成于孔孟。孔子忧“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孟子更说“君子有终身之忧”。无论是内容的深度还是要求的强度,儒家都将忧患的情感和理智大大突出,这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儒家的反对者方面反证出来。老子说“绝学无忧”,庄子说“彼仁人何其多忧也”,都是对儒者的批评。老庄当然也知道儒家所忧的是现实世界与他们那理想世界之差距及其如何缩短和消灭的头等大事,但在老庄眼里,儒家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焦虑,实在毫无价值。那些所谓的“仁人之所忧”,不过是不知海洋之阔的河伯式的自恋之辞而已(《庄子·秋水》),老庄自视,比孔孟豁达得多了。
需指出的是,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具特色的,恐怕不在于身居“困难的处境”时,“自己担当起问题的责任”,而在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理性精神。当真的陷入困难的处境时,如孔子畏于匡、颜回居陋巷那样,儒者倒会显出一副乐天知命的神情,达观起来,而找不到此时此地有任何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相反在并不困难的处境,在相当顺利的时光,才是忧患意识大行其道的场合。所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得而不忘丧。这些在安存治得的顺境中所不忘的危亡乱丧的忧患意识,便是一种理性精神,一种基于对人生和宇宙的透彻了解、并为理想之实现而动心忍性的智慧。或者说,是融合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于一身的理性精神。《诗》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要点全在一个“如”字上。未临深渊而如临,未履薄冰而如履,这才是忧患意识;真的临深履薄了,斯时需要的便不再是忧患意识,而恰恰是它的对立面——临危不惧、履险如夷、乐以忘忧之类的理智、情感和意志了。因为按照儒家的辩证法,忧患之作为真正的忧患,或忧患的本体,并不在忧患者之中,倒是在它的对立面,在安乐者之中;一旦安于所安,乐于所乐,真正的忧患便开始了,临近了。
(摘编自庞朴《忧乐圆融——中国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从中国历史上看,儒家学者多对社会政治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也许可以说是儒家不同于现代知识分子的一种对社会政治的中国士大夫特有的批判精神。它是由于儒家始终抱有的对天下国家一种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而产生的。孔子生活在“天下无道”的春秋时代,对“礼坏乐崩”的局面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论语》多处讲到“忧”(忧虑,忧患),其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可以说是代表着孔子的精神,孔子“忧国忧民”的抱负,就是希望把“天下无道”变成“天下有道”。《礼记》“苛政猛于虎”的故事深刻表现孔子“仁民”的人道精神,也表现了他对“苛政”的批判意识。孟子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正是因为他“以天下为己任”,而批判那些“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诸侯君王。我们读《孟子》也许能十分深切感到中国士大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儒者特有的批判精神。有这种精神,就可以抵制和批判一切邪恶,甚至“大义灭亲”“弑父弑君”。周公不是为了国家百姓杀了他的亲兄弟吗?孟子也说,那些残害“仁义”的君王之被杀只是杀了个“独夫”。
中国古代社会,君王对社会政治无疑起着极大的作用,因此臣下能对君王有所规劝是非常重要的。历史上总有一些儒者持守“为天下忧”的精神,敢于对君王提出批评意见;谏官制度的设置,多少也对社会政治起到批判作用。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很能表达出大儒学者之心声。“皇权”统治的专制社会里,志士仁人无时不忧,其“忧民”是其“仁政”“王道”理想之所求,而此理想在专制制度下无法实现,故不能不忧。其“忧君”,则表现儒家思想在“皇权”的专制制度下终难突破历史之限度。儒者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仅不能动摇“皇权”专制,反而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巩固了皇权统治,这或是历史之必然。这些抱有善良理想良知之大儒,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可歌可泣的,但个人的善良愿望必须建立在变革这专制制度上才可能有一定程度上的实现。
儒家的“忧患意识”不同于现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是建立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之上,是对社会各层面问题全面理性的审视与反思。但无论如何,儒家“忧患意识”中所包含的批判精神和勇气,仍需要我们在继承的基础上认真总结,把它提高到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精神上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对儒家“忧患意识”的新诠释,将推动民族不断地反省、努力地进取。
(摘编自汤一介《儒者的“忧患意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将忧患的情感和理智大大突出,“苛政猛于虎”的故事表现了孔子的人道精神和批判意识。
B. 在庞朴看来,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指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C.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体现了儒家的辩证法,也具有指向国家治理层面的实用意义。
D. 儒家的忧患意识既是一种理性精神,也包含了对社会政治的审视,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多元性。
2.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河伯自恋”的典故,意在表明作者对儒家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焦虑的否定。
B. 材料二措辞严谨,如第二段“无疑”“多少”“可能”等词语的运用,使论述更加严密。
C. 材料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展开阐述,内容连贯,层次清晰,富有逻辑。
D. 两则材料围绕忧患意识展开论述,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使观点更具说服力。
3.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畏于匡却能临危不惧、履险如夷,颜渊居陋巷而乐以忘忧,可见真正的忧患不在于陷入困难的处境时。
B. 在顺境中保持危亡乱丧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对人生和宇宙透彻了解的智慧,也有助于理想的实现。
C. 因为对政治怀着特有的批判精神,所以儒者对天下国家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甚至不惜“杀身成仁”。
D. 材料一主要揭示忧患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特质,材料二阐述忧患意识的源起、历史作用及其传承与发展。
4. 儒家的“忧患意识”与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意识”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琴声飞过旷野(节选)
徐贵祥
为了扩大红军,补习班要在当地组织民众办扫盲班,宣传革命道理,争取民众支持。叶晨霞的设想是一边教唱,一边认字。乡苏维埃干部挨家挨户软硬兼施动员来了十几个人。教唱了一会儿,那些人终于跟着唱了,五花八门,南腔北调。可仅仅过了不到半个时辰,下面就呵欠连天。
叶晨霞一看不行,说:“童子班的孩子们会唱戏,把风给我放出去,明天军民联欢,唱大戏。”
到了第二天晚上,街西的打谷场上挂几个灯笼,情况果然大不一样,不仅月亮湾的群众来了,十里八乡共来了二百多号人。戏是《天下穷人一家亲》,虽然没有锣鼓乐器,可是孩子们演得卖力,声情并茂,把群众看得眼泪吧嗒的,知道了为啥穷人受苦,是因为地主老财剥削,怎么才能过上好日子,那就要团结起来,跟国民党和地主老财斗争。
这场演出,把山村的夜晚照亮了。演出结束后,群众路上议论纷纷,哦,原来红军当兵凭自愿,不像国民党一根绳子捆壮丁……
还有人说,埋头种田,交多少租,全由他们说了算,一辈子受穷。是得学文化,可以跟他们把账算清楚。
经过一番曲折,月亮湾的扫盲班终于办起来了,统一时间,傍晚上大课。
头天是秋子上课,他在树枝上挂了一块木板,一面是画,一面是字。秋子指着画上的东西问大家:“这个认识吧?”
群众中有人说:“知道,这是房子。”秋子把木板翻过来,指着“房子”两个字说:“这两个字,就是房子。要么画一个房子,要么学会写‘房子’两个字,你们自己选。”
群众手里都有一支笔,就是一截柳枝。作业纸不用愁,打谷场一亩多地都是他们的纸,有的选画画,有的选写字,有的连画带字一起比画,虽然画得歪歪扭扭,字写得像鸡刨,大家还是很开心。
秋子真的像个老师,煞有介事地背着手,在打谷场上来回巡视,还不时表扬,得了表扬的妇女脸膛红扑扑的,追着秋子喊:“小先生,看看我画的,像吧?”
秋子说:“像啊,将来革命成功了,就照这个样子盖房子。”
秋子开了个好头,叶晨霞很高兴,让大家都轮流给扫盲班上课。轮到韩子路了,她又激动又心慌,跟叶晨霞说:“我文化不高,我教啥呢,要不我给大伙翻跟头吧?”
叶晨霞说:“那不行,你得学会说话。”
韩子路说:“人多,我心慌,我讲不出来。”
叶晨霞脸一板说:“心慌什么,那年在马氏庄园,下面也有很多人,还有枪,你不是照样上台唱戏吗?给我上!”
韩子路没辙了,就去找秋子帮忙,秋子在木板上写了两个字“窮人”,给她出主意:“你就教这两个字,啥叫‘窮人’?上面一个‘穴’字,巢穴,就是家的意思,你就是破屋下面弓着腰的人,抬不起头啊。为啥抬不起头,受剥削啊。”
秋子这么一讲,韩子路有些明白了,跟秋子说:“那你把我画上去,我就是穷人。”
秋子在一旁画画,韩子路坐在土坎上,看着远处。那远处让她想起很多往事,想起了她的娘,想起了她第一次接触到的红军伤员,这些联想让她突然间对“窮人”这两个字多了一些认识。
傍晚上课,韩子路穿着一身破旧却洗得干干净净的小军装,还特意扎上了皮带。白儿扎帮她把木板挂在树枝上,韩子路视死如归地走上土台,望着几十双眼睛,心一慌,差点儿拔腿就跑。这时候,她看见有个人说:“啊,这么小的娃子,也能当先生,红军出能人呢。”
这句话给了韩子路鼓励,她定定神说:“叔伯婶娘们,今天……上课……穷人……”
下面有人喊:“孩子,嗓子大点,听不清楚。”
韩子路怔了怔,突然提高嗓门:“今天学两个字,穷人……叔伯婶娘们,穷人,就是我这样的人。”韩子路没想到,她这几句话说了,下面鸦雀无声,于是又有点慌神,往下面一瞧,看见叶晨霞和白儿扎、秋子都在,用鼓励的眼神看着她。韩子路指着木板上一个在低矮的房檐下弓着腰、端着一个硕大的簸箕的人像说:“我,就是一个穷人。”
台下静了一会儿,有个人说:“这是个老太婆啊,娃子,不像你啊。”
韩子路这会不慌张了,吸了一口气说:“就是我啊,十岁之前我就开始干大人的活,我没有穿过鞋,连袜子是什么都不知道。可是,后来我参加了茶山戏班,又从戏班当了红军,我才直起腰来,我成了一个能吃饱饭、有鞋袜的人……”
话匣子终于打开了,韩子路从自己的身世讲起,讲到在红军队伍里的见闻,最后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天下穷人一家亲》:红军为啥来当兵?为了不再受欺凌,农民兄弟快醒来,天下穷人一家亲。克服困难学文化,有了文化闹革命。翻身解放做主人……
这堂课,没想到韩子路超常发挥,不仅教会了“窮人”这两个字,还把穷人只有革命才能翻身解放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
下课之后,叶晨霞把韩子路拉在身边,拍着她的红军帽,高兴地说:“你真让人刮目相看啊,我们的小拉倒[注],长大了。”
这以后,扫盲班就走上了正轨,不仅月亮湾的群众积极参加,周边几个乡镇的群众也闻风而动。秋子的那块木板,成了万花板,轮到白儿扎和姚菊给扫盲班上课,都要借用那块木板。
再一次轮到秋子上课,木板上的内容就丰富了,正面是图画,后面的文字同前面的图画一一对应。秋子眉飞色舞地讲,这是大学校园,这是图书馆,这是拖拉机厂……
下面的群众问:“这些东西在哪里?”
秋子说:“就在这里,在别茨山。韦司令说,革命成功了,我们就要搞这些建设。”
短短的一个月,月亮湾的扫盲班红红火火地办了下去,这次活动产生了两个效果,一是在当年秋天,十几个青年农民参加了红军。二是在抗战时期,拉出了一个抗日游击中队,参加了收复洪埠战斗。
当然,这是后话了。
(有删改)
【注】韩子路十岁那年成了孤儿,被一个债主卖到茶山戏班,大家都叫她拉倒。
5.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扫盲班兴办初期,群众参与热情不高,教唱效果不佳,反映了革命宣传工作开展的不易。
B. “这场演出,把山村的夜晚照亮了”,既实写演出的灯光,又指革命之火照亮山村的未来。
C. 补习班头天上课时,群众踊跃画房子、写“房子”,主要反映出他们对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
D. 秋子在木板上所画的未来社会许多现代化基础设施的美好图景,激发了群众的向往之情。
6.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曲目《天下穷人一家亲》作为叙事线索,也作为抒情意象,前后反复出现,使文本情节连贯、意蕴丰富。
B. 文末写办扫盲班产生了两个效果,与《荷花淀》结尾写青年妇女们学会射击、配合作战,都是补叙,丰满了文本的群像。
C. 文本语言朴实自然,善于通过对话表现人物内心。如秋子与妇女有关画房子的对话,流露出秋子对妇女的肯定和对未来的憧憬。
D. 文本注重采用宏大叙事的结构模式,更多地将视角投射到少年身上,拓展了战争题材儿童文学的宽度。
7. 叶晨霞夸“我们的小拉倒,长大了”,你是如何理解韩子路“长大”的?
8.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强调,人的一切认识离不开实践。请结合文本谈谈红军补习班是如何通过实践提升自身革命认识的。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华谭,字令思,广陵人也。谭期岁而孤,母年十八,便守节鞠养,勤劳备至。及长,好学不倦,爽慧有口辩,为邻里所重。扬州刺史周浚引为从事史,爱其才器,待以宾友之礼。建武初,授秘书监,固让不拜。太兴初,拜前军,以疾复转秘书监。自负宿名,恒怏怏不得志。时晋陵朱凤、吴郡吴震并学行清修,老而未调,谭皆荐为著作佐郎。或问谭曰:“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谭对曰:“昔许由、巢父让天子之贵,市道小人争半钱之利,此之相去,何啻九牛毛也!”闻者称善。戴若思弟邈,则谭女婿也。谭平生时常抑若思而进邈若思每衔之殆用事恒毁谭于帝。久之,加散骑常侍,屡以疾辞。及王敦作逆,谭疾甚,不能入省,坐免。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华谭传》)
材料二:
淮南袁甫,字公胄,亦好学,与谭齐名,以词辩称。尝诣中领军何勖,自言能为剧县。勖曰:“唯欲宰县,不为台阁职,何也?”甫曰:“人各有能有不能。譬缯中之好莫过锦,锦不可以为幍;谷中之美莫过稻,稻不可以为齑。是以圣王使人,必先以器,苟非周材,何能悉长!黄霸驰名于州郡,而息誉于京邑。廷尉之材,不为三公,自昔然也。”勖善之,除松滋令。转淮南国大农、郎中令。石珩问甫曰:“卿名能辩,岂知寿阳以西何以恒旱?寿阳以东何以恒水?”甫曰:“寿阳以东皆是吴人,夫亡国之音哀以思,鼎足强邦,一朝失职,愤叹甚积,积忧成阴,阴积成雨,雨久成水,故其域恒涝也。寿阳以西皆是中国,新平强吴,美宝皆入,志盈心满,用长欢娱。《公羊》有言,鲁僖甚悦,故致旱京师。若能抑强扶弱,先疏后亲,则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矣。”观者叹其敏捷。年八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袁甫传》)
9.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谭平生时A常B抑若思C而进邈D若思每衔之E殆F用事G恒毁谭于帝。
10.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待以宾友之礼,以宾友的礼节对待他,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盛以锦囊”结构相同。
B. 疾,痛心,与《屈原列传》中的“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中的“疾”意思相同。
C. 苟,如果,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的“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的“苟”意思相同。
D. 善,认为……对,与《苏武传》中的“单于壮其节”的“壮”用法相同。
1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华谭聪慧好学,辩才出众,获荐入仕。虽仕途坎坷,仍举荐朱凤、吴震等清修之士,为人称道。
B. 华谭与人交谈时,以许由、巢父和市井小人为例,论证了“人与人有尊卑贵贱之别”的观点。
C. 袁甫好学且有自知,不求台阁高官而求任县令,他认为高官多为全才,人应认清所长,各适其职。
D. 袁甫能言善辩、才思敏捷。对于寿阳东西水旱灾害原因,他引史为据,侃侃而谈,令人叹服。
12.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谚言人之相去,如九牛毛,宁有此理乎?
(2)卿名能辩,岂知寿阳以西何以恒旱?寿阳以东何以恒水?
13. 华谭与袁甫在人才观上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适吟(其四)
邵雍
南窗睡起望春山,山在霏微烟霭间。
千里难逃两眼净,百年未见一人闲。
情如落絮无高下,心似游丝自往还。
又恐幽禽知此意,故来枝上语绵蛮[注]。
【注】绵蛮:鸟鸣声。《诗·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隅。”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通过“南窗睡起”“望春山”等动作勾勒出诗人闲适慵懒的状态。
B. 颔联运用对比手法,写诗人洞穿世相,暗含着对世人奔波忙碌的感慨。
C. 尾联写诗人担心鸟儿看透自己的心思,流露出内心的烦躁与孤独。
D. 末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鸟鸣,以声衬静,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
15. 颈联蕴含着丰富的哲思,请简要赏析。
(五)课内文言知识检测(本题共5小题,10分)
1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矜者不长 夸耀
B.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鼓励
C. 稍迁至栘中厩监 稍微
D. 抑本其成败之迹 探究
17.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而不仁,如礼何 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C.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D.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18.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 故亏父而自利 B. 亡走赵,赵不内
C.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D. 却匈奴七百余里
19.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B.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C.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D. 东割膏腴之地
20. 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仁以为己任 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③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④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⑤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⑥触柱折辕,劾大不敬 ⑦兄弟亲近 ⑧而告以成功
A. ①④/②⑧/③⑦/⑤⑥ B. ①③/②⑧/④⑤/⑥⑦
C. ①⑥/②④/③⑧/⑤⑦ D. ①⑦/②⑤/③④/⑥⑧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兵器和旗帜两方面写出陈涉起义队伍装备简陋。
(2)古时行军打仗常常用敲击金属器具来传递信号,如高适《燕歌行并序》一诗中,出征路上,士兵们“________________”,军中巡更时,可以听到“________________”。
(3)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用笔简练、用辞含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契合如图的情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大风雪的夜里,竟会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①一夜,早晨起来,一推门,竟推不开门了。
大地②一到了这严寒的季节,一切都变了样,天空是灰色的,好像刮了大风之后,呈着③一种混沌沌的气象,而且整天飞着清雪。人们走起路来是快的,嘴里边的呼吸,④一遇到了严寒好像冒着烟似的。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地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跑了两里路之后,马就冒汗了。再跑下去,这⑤一批人马在冰天雪地里边竟热气腾腾的了。一直到太阳出来,进了栈房,那些马才停止了出汗。但是⑥一停止了出汗,马毛立刻就上了霜。
22. 文中加点字“一”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②③ B. ①④⑤ C. ②④⑥ D. ③⑤⑥
23. 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成串地”和“一辆挨着一辆地”连用,为何不能删除其一?请简述理由。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失温又称低体温症。( 甲 ),就会出现如寒战、意识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甚至死亡。一般来说,失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人体长期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二是人体内产热机制被抑制,三是人体体温下降加速。
①随着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大众鼓吹,②人们都想去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追寻“诗与远方”,③但是对自身的身体素质评估不足,④对穿越区的潜在风险缺乏清醒的判断,⑤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的后果。
在寒冷的环境中,如果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的人员,应怀疑其存在失温症。对于失温,( 乙 ),在户外探险时,每个人都应做好充分的防风、防寒措施。但要注意,多穿衣服并不能预防失温。如果衣服湿透或透气性差,反而会影响热量的保持和散发。除了关注衣物性能,还要准备脖套、帽子、保暖透气的衣物等,做到“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
24.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5.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三、写作(60分)
2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不知疲倦地去翻越每一座山丘,可越过山丘,发现也许无人等候。那么,翻越山丘又有何意义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莆田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期末质量调研试卷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9页,26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阅读(76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1~4题答案】
【答案】1 B 2. A
3. C 4. ①前者基于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体系,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②后者基于“人人平等”的理念,注重对社会各层面问题理性的审视与反思。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5~8题答案】
【答案】5. C 6. D
7. ①从自卑逃避到直面群众不慌张,完成由怯懦到自信的蜕变;
②从讲述“穷人”字面含义到揭示阶级压迫本质,实现从懵懂到觉醒的升华;
③从需要他人鼓励备课到主动讲述自身经历,体现主体意识;
④从“小拉倒”的卑微到以红军身份传播革命理想,完成角色转型。
8. ①以戏剧表演揭露地主剥削本质,认识到文艺是革命宣传的有力武器;
②图文结合引导群众学文化,认识到革命宣传需贴近群众生活;
③将亲身经历转化为教育素材,加深了对革命改变命运的理解。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9~13题答案】
【答案】9. DEG 10. B
11. B 12. (1)谚语说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像九牛之比一毛,难道有这样的道理吗?
(2)你以能言善辩闻名,难道知晓寿阳以西地区为什么常常干旱?寿阳以东地区为什么常有水灾?
13. ①二者都认为人才有差异;②华谭用人重德行;③袁甫则强调“人各有能”,主张按才能适配岗位。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14~15题答案】
【答案】14. C 15. ①以“落絮无高下”喻情感的随性自由,蕴含随缘任运、自然平和的人生哲理;
②以“游丝自往还”喻心境的飘忽无拘,寄寓诗人洒脱不羁、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
(五)课内文言知识检测(本题共5小题,10分)
【16题答案】
【答案】C
【17题答案】
【答案】D
【18题答案】
【答案】B
【19题答案】
【答案】D
【20题答案】
【答案】A
(六)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21题答案】
【答案】 ①. 斩木为兵 ②. 揭竿为旗 ③. 金伐鼓下榆关 ④. 寒声一夜传刁斗 ⑤. 其文约 ⑥. 其辞微 ⑦. 可怜楼上月裴回 ⑧. 应照离人妆镜台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22~23题答案】
【答案】22. C 23. 不能删除其一。理由如下:
①“成串地”强调车队整体形态的连贯性与流动性;
②“一辆挨着一辆地”具象化描写车队排列的密集程度;
③二者叠加使用,表现了严寒下生命活动的坚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4~25题答案】
【答案】24. 甲:人体一旦失温
乙:预防远比治疗重要 25. 序号①,修改为:随着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
序号⑤,修改为: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三、写作(60分)
【26题答案】
【答案】例文:
翻越山丘的意义
当我们气喘吁吁地攀上山顶,却发现期待中的身影并未出现,这样的时刻或许会让人怀疑:翻越山丘究竟有何意义?其实,那些看似空无一人的山顶,早已在我们攀登的过程中刻下了成长的印记,而这些印记本身,就是翻越的价值所在。
真正的翻越从来不是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而是在与自我的博弈中完成蜕变。当代建筑学家王澍在获得普利兹克奖之前,他曾因坚持“新乡土主义”建筑理念而备受争议,开发商嫌弃他的设计不够商业化,同行嘲笑他的坚持是自讨苦吃。当他带着团队在宁波滕头村建造生态博物馆时,为了让建筑与自然真正融合,他亲自带着工匠去山间采石,研究传统榫卯结构如何适应现代力学。那段时间,他常常住在工地的临时工棚里,每天工作超过16个小时,连最亲近的弟子都劝他“差不多就行了”。可正是这份不被理解的坚持,让他的作品最终成为了“会呼吸的建筑”。倘若王澍在中途放弃,我们如今看到的可能只是又一座千篇一律的玻璃幕墙建筑,而中国建筑界也会错失一次向世界展示东方美学的机会。难道这样的坚持,还需要用“是否有人等候”来衡量吗?
翻越山丘的意义,更在于它能为后来者铺就道路。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发现浮力定律时,并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认可,甚至有人讥讽他“整天研究洗澡水有什么用”。但他在沙盘上反复推演的过程,却为后来流体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在研究狂犬疫苗时,曾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当时的医学界普遍认为“传染病是上天的惩罚”,他的研究被视为“亵渎神明”。可正是他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的观察与实验,最终让人类战胜了狂犬病。这些在当时看来“无人等候”的探索,恰恰成为了照亮后世的火把。
或许有人会说,那些最终没有成功的翻越又有什么意义?其实,即便是未能抵达的山顶,攀登的过程也会让人变得更强。就像南仁东在建造 FAST 天眼时,虽然未能亲眼看到它捕捉到脉冲星信号,但他带领团队攻克的300多项技术难题,每一项都成为了中国天文事业的宝贵财富。就像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之前,经历了190次失败,可每一次失败的实验数据,都让她离成功更近一步。这些事实告诉我们,意义从来不是终点的礼物,而是沿途的风景。
当我们再次站在山顶,不必为无人等候而失落。因为山风会记得我们的呼吸,岩石会记录我们的脚步,而那些在攀登中收获的坚韧与智慧,早已成为比任何等候都更珍贵的馈赠。这,就是翻越山丘的全部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