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唐山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社会人际交往中大家都非常注重边界感,对自我边界有清晰感知和维护,对他人领域秋毫无犯。
B.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有些人往往因为有了好的开端便得鱼忘筌,放松了心态,忽视了细节。
C.创新需要打破常规思维,创新者需擅长捕风捉影,想人之未想,见人之未见,方能成未有之硕果。
D.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典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颇有一字千金之作。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国际研究团队在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周围发现一颗位于宜居带的超级地球,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质量的10倍左右。
B.新高考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发展:通过自主选择考试科目,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组合,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
C.由于曹妃甸地理位置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经营环境优渥,使其成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滨海休闲旅游目的地。
D.别里科夫把自己和所用物品都藏在套子里,旨在躲避他所厌恶的现实生活,企盼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为目的。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 ① ,林庚通过解说“木叶”来说明其背后的“暗示性”,他们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就因为 ② 。一般而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作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作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 ③ ,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
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建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连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彰。
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4.文中第二自然段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二、文言小题
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鼓瑟希,铿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以膏泽斯民 (《答司马谏议书》)
B.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
简能而任之 (《谏太宗十思疏》)
C.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齐桓晋文之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
D.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谏逐客书》)
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
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理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爱:吝惜 (《齐桓晋文之事》)
B.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委:散落 (《庖丁解牛》)
又欲肆其西封 肆: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鸿门宴》)
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肖:像 (《与妻书》)
D.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举:施行 (《答司马谏议书》)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确定 (《六国论》)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人话语中有个词叫“门脸”,其中就包含了四合院大门的意思。门脸如同一个人的脸面,脸面既是别人识别自己的标识,又彰显着自己的个性。在古代,谁家的大门想弄成什么样子,并不取决于自己的偏好,在很大程度上要服从朝廷的规定。朝廷根据人们的身份、地位规定了大门的形制、装饰。
清朝,宗室贵族的地位最尊贵,依照朝廷规定分为十二级爵位,这许多的级别,在住宅的大门上自然有所体现。《大清会典》对贵族府第与宅门形制做了这样的规定:亲王“正门广五间,启门三”,“门钉纵九横七”。这是什么意思?广五间,就是五开间。中国传统建筑将两根柱子之间的距离称为一开间,正门广五间就是由六根柱子构成五开间的大门,“启门三”就是中间三间开启为门,左右两间不走门。大门上有纵九横七,六十三颗门钉。郡王府第的大门同样“广五间,启门三”,但门钉之数是“减亲王七分之二”,只剩四十五颗。朝廷规定,贝勒、贝子等级别的贵族府第大门均为三间一启,四根柱子构成三开间的大门,只有中间一间走门。
中国古代的人日常起居注重隐蔽。古代的建筑不会进门便是起居之所,总是讲究个遮掩、过渡,如四合院大门前的影壁。说起影壁,大家首先会想到紫禁城内的九龙壁。皇家建筑拥有影壁,百姓的院子也少不了这类建筑附件。影壁虽然属于建筑附件,但也体现着传统文化意蕴。影壁由来已久,古代诸侯府第在大门内筑小墙作屏蔽之用,称为“内屏”。东汉时期的学者郑玄对此进一步做出说明:“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屏,就是影壁。这句话是说,只有天子有资格在门外建造影壁,诸侯营建影壁就要推至门内,至于大夫、士只能用帘、用布帷屏蔽内外。北京城内留下的传统四合院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这时候规矩已经不那么严了,不仅官民能建造影壁,且不分内外,于是影壁成了四合院里必不可少的建筑附件。
北京四合院的影壁依照位置可分为三类:大门内的影壁、大门两侧的八字影壁、大门对面的跨街影壁。有个成语叫“祸起萧墙”,什么是萧墙?大门内的影壁即称萧墙。中国人的生活内敛而含蓄,影壁置放在大门内,既是为了遮挡隐私,具有事实上与理念上的安全感,也是一种装饰。
(摘编自韩茂莉《大地中国》)
材料二:
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称的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地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的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摘编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材料三:
又行了半日,忽见街北蹲着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正门却不开,只有东西两角门有人出入。正门之上有一匾,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黛玉想道:“这必是外祖之长房了。”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宁国府、荣国府)
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贾母居处)
众嬷嬷引着,便往东转弯,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比贾母处不同。黛玉便知这方是正经正内室,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的。(贾政居处)
王夫人携黛玉从后方门由后廊往西,出了角门,是一条南北宽夹道。南边是倒座三间小小的抱厦厅,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后有一爿大门,小小一所房舍。(王熙凤居处)
(摘编自曹雪芹《红楼梦》)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大门是一家的门面,但不能随心所欲建造,形制、装饰很大程度上要符合朝廷规定。
B.根据《大清会典》的规定,主人身份地位不同,贵族家大门的间数和门钉之数也有所不同。
C.古制,皇家建筑和诸侯建筑都有影壁,不同之处在于天子可以在门外建影壁,诸侯则要推至门内修建。
D.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使得建筑可以获取最多的阳光。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材料一,《甄嬛传》里果郡王府邸的大门应该是五间,慎贝勒府邸大门应该是三间。
B.因为影壁最主要的作用是遮挡隐私,所以它就成了四合院里必不可少的建筑附件。
C.根据文章内容可以推断出,“祸起萧墙”的意思为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D.故宫的建筑有明显的中轴线,且成中轴对称,这一点符合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
9.下列诗文能印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
B.双阙龙相对,千官雁一行。(白居易《早朝》)
C.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杜牧《阿房宫赋》)
D.石刻蛟螭扶绣柱,金盘龙凤走雕楹。(王珪《宫词》)
10.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这些特征在材料三中有哪些体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遥远的筒子楼
夏鲁平
那时,我家住在我父亲单位分配的筒子楼里,十几户人家,都是自视清高的知识分子。筒子楼的特点是,每家每户共用一条走廊、一个厕所,生火做饭的厨灶全搭建在走廊里,厨具铁架子挤占了走廊一半空间。这样一来,过道就过于狭窄、逼仄了。
筒子楼里的人说话南腔北调,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对什么事情都好奇,说话也吵吵嚷嚷。一到做饭时间,走廊里挤满了一群戴着围裙、个头高矮不齐、拥挤忙碌的身影。一通热闹之后,饭菜做好了,人流散去,欢喜的日子就包裹进了自家的房间里。
我们筒子楼里的人最羡慕的,是罗叔叔炒菜的香气。据我母亲讲,罗叔叔炒菜除了用葱花、花椒面、味素、酱油、辣椒这些作料外,很可能得力于他的左撇子。有一段时间,我母亲把罗叔叔用左手炒菜看成是干活不得要领,曾尝试加以纠正,手把手教他。罗叔叔很是虚心,及时采纳了母亲的意见,几次操作后,竟然满脑门是汗,也不会炒菜了。后来得知,罗叔叔只是照顾我母亲的面子,才不得不临时改正一下原有的习惯,属于不得已而为之。
我家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如一块整砖那样大小,镶有蓝白相间的塑料壳。听收音机,是我了解外界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家的精神食粮。罗叔叔家没有收音机,他在走廊做饭、炒菜时,总是支棱起耳朵收听我家里的广播。听到关键处,他停下手里的菜铲,得寸进尺地歪起头,将耳朵凑到我家门口,听得如醉如痴。知道罗叔叔有这一爱好,我母亲就把屋门打开,让收音机的音量顺畅地跑到走廊,跑到罗叔叔的耳朵里。
罗叔叔只是在门帘外面听,无论如何也不越雷池半步,他严格遵守这一规矩,从没打破。听了广播的罗叔叔,对于全国各地的大事小情如数家珍,嘴里也时常挂着北京、南京、重庆,还有我记不住的城市名字。他身处东北长春,却眼望着全中国,视野大开着。
罗叔叔家住着一位老奶奶,是罗婶的母亲。老奶奶户口在湖南乡下,没有城市户口,就没有粮证,她来这里,等于挤占了罗叔叔家的口粮,所以他家的日子比谁家都拮据。罗叔叔每月会抽出一个星期天,将自己乔装打扮成工人或农民模样,鬼祟地走出家门,去黑市上购买粮票。那些日子他是怎样从困境中走出来,不得而知,但他在单位带领大家奋勇攻关,获得两大科研成果奖励,尽人皆知。
罗叔叔去南京出了一趟差,回来时,他身穿一套崭新的西装。罗叔叔要调走了。很多人不知道罗叔叔调走的真正原因,我母亲敏感地意识到,罗叔叔这次调动绝非偶然。
有一天,我母亲点燃了走廊里的炉灶火,淘米下锅,加水熬粥,回身进屋给我扎辫子。编完了,我母亲想起屋外那锅粥,拉着我的手打开屋门,准备看一眼锅里的粥,也就在这时,她猛地定住了,牢牢定在那里,因为罗叔叔那只左撇子手,正握着一把大勺子从我家的锅里 出米粒,投放在自家锅里。他家的锅也在灶上烧着火,里面翻滚着清爽的米汤。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时我母亲会出现。惊诧地定在那里的我母亲,表现出少有的机智,赶紧撤身说:“我没看见,我什么都没看见。”她还试图展现出宽慰的笑容,可最终没有笑出来。罗叔叔那只左撇子手,就那么握着勺子,不会动了。隔了几秒,他慢慢转身,目光软软地看向我母亲。我母亲极力退缩,加了个摇摆的手势,嘴里不停地说:“我没看见,什么都没看见!”那时的罗叔叔,我父亲的领导罗志贤,眼里忽然布满了哀伤,他努力地看向我母亲,可我母亲根本不看他,她想的是怎样快速退缩,退缩。罗叔叔的目光猛然低落下来,扑通一声坐在了地上,两手揪起自己的头发,痛哭。他的哭,没有发出一点声音。
我母亲终于缩身退回到屋里,她关上门的工夫,一下把我扯倒了,随之,她的手扣住我的嘴巴,没让我发出一点哭声。对于这事,我母亲后来极为愧疚,甚至是痛苦,这痛苦一点不亚于罗叔叔当时的痛苦。她说:“千不该万不该在那时出门,鬼使神差地撞见罗志贤,见到他,又千不该万不该反应过激,我为什么反应那么激烈呢?谁还没个难处,谁还没个缺吃少穿的时候。”
我母亲因为没机会跟罗叔叔说出这些话,总像藏着一块心病,一直到晚年,她还念念不忘。我父母时常想起罗叔叔,据去过南京回来的人讲,罗叔叔在那家单位发展得很好,已成为声名显赫的大领导,大得让人可望而不可即,有时报纸上、广播里都能出现他的名字。
当年拆掉筒子楼时,发现地下有一个密室,据我母亲讲,我父亲和罗叔叔曾在密室里一举攻克两大科研项目。多年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罗叔叔的儿子,罗强怔怔地看着我,满眼都是惊奇、惊讶,还有些难以置信。他眯着眼仰头冲着天空眺望,眺望着,滑落出两滴清泪。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南腔北调的知识分子、科研成果、密室等信息可知罗叔叔是一位保密单位的科研人员。
B.罗叔叔关心家国大事,爱听广播,但他为了省下买收音机的钱,常常在我家蹭听广播。
C.母亲留下心病是因为当时没有以恰当的方式维护罗叔叔的体面,又没能在事后加以弥补。
D.罗强的反应说明他对父亲的工作并不了解,眼泪里可能包含对父亲的理解、感动和敬重。
1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那时”开篇,似打开了记忆的闸门,文本既散发着烟火之气,又氤氲着怀旧气息。
B.小说没有直接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而是用“收音机”“粮证”等具有年代感的事物暗示时间。
C.作者先交代罗叔叔调离,再说明原因,设置了悬念,有利于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D.罗叔叔 米粒被撞见这一情节中,以“我”的哭反衬罗叔叔的哭,突出罗叔叔巨大的精神痛苦。
13.请简要分析罗叔叔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14.袁枚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却颇费笔墨描写了筒子楼里平淡的日常琐碎生活,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①少年。
(《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说者曰:“祖宗之法,不当变也。”夫祖宗之法,诚不当变。然宋之祖宗,与三代之君何如?以三代之法,不能无弊,而有忠、质、文之变。宋之祖宗,岂有万世不变之法哉?且庆历之初,杜、范诸公已有欲变之者矣。后此又数十年,弊当更甚。当时如吕正献、苏文忠辈,亦尝欲变之矣。
向使安石能待其学之既成,而后出图天下之事,视其可变者变之,不可变者因之,有功则己不尸,无功则又集天下之公议,精思而熟讲之,安见变法之非至理哉?而惜其不能待,故无成也。
(方孝标《王安石论》)
【注】①儇慧:轻薄,聪明。
15.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安石性强忮A遇事B无可否C自信D所见E执意F不回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认为。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王以为孰胜”的“以为”意思不同。
B.诚,确实。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的“诚”意思相同。
C.弊,弊端。与《六国论》中“故曰:弊在赂秦也”的“弊”意思不同。
D.尸,占有,名词作动词。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的“目”用法相同。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文章立论新奇,他能以论辩支持自己的观点,敢于按自己的主张办事,有矫正世事的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可以用来治世,但后世所谓的儒者大抵才能平庸,致使世人认为经术无用。
C.王安石主张人们的议论不值得忧虑,所以他罢免了老成持重的人,大量启用门下的年轻人。
D.方孝标认为三代的法度尚且有变化,宋代的祖先比不上三代的君主,宋代的法度也应有变化。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2)向使安石能待其学之既成,而后出图天下之事。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白杭州郡楼登望画图见寄
张籍
画得江城登望处,寄来今日到长安。
乍惊物色从诗出,更想工人下手难。
将展书堂偏觉好,每来朝客尽求看。
见君向此闲吟意,肯恨当时作外官。
19.下列对本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外放杭州之时,寄《郡楼登望图》给张籍,此诗是张籍感念友人寄赠的酬答之作。
B.首联时空对举,“江城”与“长安”形成地理呼应,暗含友人千里寄画的真挚情谊。
C.从“闲”字可知,张籍从白居易所赠画作中想象到白居易的外放生活是悠然闲适的。
D.尾联“肯恨当时作外官”运用反问语气,表现出诗人对贬谪遭遇的强烈怨恨与不甘。
20.本诗是如何夸赞画作精妙传神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名篇名句默写
2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如果“ , ”,合力向西攻打秦国,就能让秦国君臣连吃饭都难以下咽。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儒者喜欢争论,尤其在名与实是否相符的问题上,因为“ , ”。
(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作者常常将水比作其他事物,来呈现眼中所见的美景,比如“ ”或“ ”。
七、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增广贤文》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雨果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秋毫无犯: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利益。此处是写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限,适用对象错误。
B.得鱼忘筌:捕到了鱼,忘掉了筌。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来的依凭。语境表达的是“放松了心态,忽视了细节”,成语意思过重,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C.捕风捉影:比喻说话做事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依据。此处需要褒义成语,该成语感彩不当,用在此处不合语境。
D.一字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此处用来写很有价值的作品,使用正确。
故选D。
2.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大约”和“左右”重复,去掉其中一个。
C.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 可去掉“由于”或“使”。
D.“旨在……为目的”句式杂糅,可删除“为目的”。或去掉“旨在”,改为“以……为目的”。
故选B。
3.①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
②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
③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 4.建—键;连—联;彰—张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处:前文强调“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梁思成以“文法”作比。目的当然也是要说明事理,而他是中国建筑研究大师,在相关论述中,正是用“文法”类比中国建筑的构造规则,可填:说明中国建筑的特征。
②处:前文指出梁思成、林庚的说明“条理分明、清晰易懂”,后文又提到“要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作些研究”。由此可知,他们能做到清晰说明的原因,在于对所涉事理有深入研究,可填: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
③处:前文强调“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后文“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是结果。“越…… 越……”的句式在此处适用,“理解越到位”与“深入理解”呼应,可填: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
4.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关建”应写作“关键”。“关键”指事物最紧要的部分,“键”指重要的部分,而“建”意为建造,与“关”搭配不当。
“连系”应写作“联系”。“联系”指事物之间的关联,是固定搭配;“连”侧重连接动作,“联”侧重关联关系,因此正确写法是“联系”。
“纲举目彰”应写作“纲举目张”。“纲举目张”是固定成语,意为抓住主要环节,次要部分自然随之展开。“张”有展开、张显之意,“彰”意为明显,不符合该成语的固定结构,故应改为“纲举目张”。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都是名词作动词,鼓,弹奏/膏泽,施恩惠。句意: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用来施恩惠给人民。
B.都是形容词作名词,远,远地/能,有才能的人。句意: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C.“危”,使动用法,使……处险境;“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句意:难道(大王)您要动用士兵(发动战争),使将士处于险境。/后代人哀叹它而不引以为鉴。
D.都是名词作状语,蚕,像蚕吃桑叶那样/翼,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句意:像蚕吃桑叶那样吞并了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业。/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
故选C。
6.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撰:理想”错误。“撰”,才能。句意: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正确。句意:百姓认为我吝啬是理所当然的啊!B.正确。句意:(牛的骨肉)哗啦啦地分解开来,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正确。句意:(晋国)又想向西扩张它的疆界。C.正确。句意:明天不可以不早点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正确。句意:你一定要好好抚养他,让他像我(一样)。D.正确。句意: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办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端。
正确。句意:确定所以不用作战,强弱胜负的结果就已经确定了。故选A。
7.D 8.B 9.B 10.①大门的形制、装饰彰显主人的身份、地位。宁国府荣国府的三间大门,说明他们地位高贵。
②中国古代建筑注重隐蔽。林黛玉要经过穿堂才能到达屋内,王熙凤居处前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
③中国传统建筑在整体布局上往往左右均齐对称、中轴显著。贾府的穿堂、厅、上房位于中间,抄手游廊、穿山游廊、厢房均在两侧。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三则选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与文化内涵。材料一以北京四合院为例,详细解读了门脸、影壁等建筑元素的礼制规范;材料二宏观阐述了中国建筑对称布局、庭院结构等核心特征;材料三则以《红楼梦》中的建筑描写为实例,生动呈现了贵族府邸的空间格局。三则材料互为补充,既有严谨的学术考据,又有文学化的场景描绘,共同构建起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立体认知,体现了建筑与礼制、生活的紧密关联。
7.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这使得建筑可以获取最多的阳光”错,原文是“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可见获取最多阳光的做法应该是房屋“一般地都采取向南的方向”。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为……所以……”强加因果,且“最主要的作用”错,材料一提到影壁“既是为了遮挡隐私……也是一种装饰”,且明清后“规矩已经不那么严了……影壁成了四合院里必不可少的建筑附件”,可见“遮挡隐私”只是作用之一,并非“最主要的作用”,也不是其成为“必不可少”的唯一原因。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双阙龙相对,千官雁一行”中“相对”“一行”体现了左右对称、中轴显著的布局,与材料二“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观点一致,正确。
A.描写滕王阁的高耸与壮丽;
C.侧重阿房宫建筑的密集;
D.刻画宫殿装饰的精美。
ACD均未体现“对称与轴线” 特征。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材料一明确“朝廷根据人们的身份、地位规定了大门的形制、装饰”,如《大清会典》对亲王、郡王、贝勒等府第大门的间数、门钉数量有严格规定。材料三宁国府、荣国府均为“三间兽头大门”,且宁国府正门悬“敕造宁国府”匾额。“敕造”表明其由皇帝下令建造,“三间大门”的规格直接对应贾府的显赫地位,符合“身份决定门制”的特征。
②材料一指出“古代的建筑不会进门便是起居之所,总是讲究个遮掩、过渡,如四合院大门前的影壁”;材料二也体现布局的含蓄性。材料三林黛玉进府需经“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见“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才到内室;王熙凤居处“北边立着一个粉油大影壁”。这些影壁、插屏、穿堂均起到遮掩隐私、缓冲过渡的作用,符合隐蔽性特征。
③材料二强调“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一原则也应用于建筑布局。材料三贾母居处“当中是穿堂”“正面五间上房……两边穿山游廊厢房”;贾政居处“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一条大甬路直接出大门”。 可见府内主要建筑(穿堂、正房、甬路)位于中轴线上,两侧辅以游廊、厢房,形成左右对称格局,符合中轴特征。
11.B 12.D 13.①尊重、体贴他人。为了母亲的面子而改用左手的习惯。
②恪守原则。总是在我家门帘外听广播,从未突破。
③爱惜尊严。生活拮据,换装去黑市买粮票;被发现 米粒,痛苦万分,并因此调离长春。
④默默奉献。在密室攻克两大科研项目,儿子常年不知情。 14.①暗示故事发生的年代,将罗叔叔的困窘放置于特定情境中,使之真实而合理。
②营造和乐的氛围,体现两家人良好的关系,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突出 米粒事件给两家人带来的内心创伤。
③为后文 米粒的情节高潮作铺垫,情节的反差给读者带来心灵冲击。
④和密室里的成果形成对比,写出了一代人的荣耀与艰难。
【导语】这篇小说以筒子楼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日常描写展现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困境。作者以“左撇子”“收音机”等细节刻画罗叔叔的立体形象,用“ 米粒”这一戏剧性场景,将人物尊严与生存困境的冲突推向高潮。平淡叙事中暗藏时代伤痕,结尾的密室发现与罗强落泪,形成历史与当下的情感共鸣,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困境的深刻体察。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为了省下买收音机的钱”错误,原文仅描述罗叔叔蹭听广播的行为,未提及经济原因,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反衬”错误,文中罗叔叔的痛哭源于知识分子尊严被撞破的崩溃,母亲捂住“我”的嘴不让哭,体现的是尴尬与愧疚,二者构成双向情感冲击,而非单向衬托关系。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罗叔叔面对母亲对他左撇子炒菜的“纠正”时,为了母亲的面子而改用左手的习惯,说明他善解人意,顾及别人的感受,尊重、体贴他人。
②“罗叔叔只是在门帘外面听,无论如何也不越雷池半步,他严格遵守这一规矩,从没打破”,从不进入别人家里听广播,且从未突破,说明做人有分寸感,恪守原则。
③“将自己成工人或农民模样,鬼祟地走出家门,去黑市上购买粮票”,生活拮据,换装去黑市买粮票;“我母亲敏感地意识到,罗叔叔这次调动绝非偶然”“罗叔叔的目光猛然低落下来,扑通一声坐在了地上,两手揪起自己的头发,痛哭。他的哭,没有发出一点声音”,在被撞见“ 米粒”时,他因羞愧而痛哭,显示出强烈的自尊和敏感,痛苦万分,并因此调离长春。可见罗叔叔极度爱惜尊严。
④“我父亲和罗叔叔曾在密室里一举攻克两大科研项目。多年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罗叔叔的儿子,罗强怔怔地看着我,满眼都是惊奇、惊讶,还有些难以置信”,罗叔叔在密室攻克两大科研项目,而儿子却常年不知情。尽管生活拮据,甚至需要冒险购买粮票,但他依然在科研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果,可见他默默奉献。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相关情节作用的能力。
①筒子楼很简易,大家共用走廊,共用厕所,展现计划经济时代居住特征,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年代,罗叔叔要到黑市买粮票,反映粮食短缺的历史背景。将罗叔叔的困窘放置于特定情境中,使之真实而合理。
②“我”家开门放广播,罗叔叔倾耳听广播,还有妈妈教罗叔叔炒菜等琐事,营造了和乐的氛围,体现两家人良好的关系,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也正是在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筒子楼,罗叔叔才能 米粒,而罗叔叔无声地哭,妈妈突出 米粒事件给两家人带来的内心创伤。
③平淡日常积累邻里温情为后文 米粒的情节高潮作铺垫,与偷米事件的剧烈反差形成情感冲击,给读者带来心灵冲击,又让罗叔叔这个“戴着镣铐跳舞”的科研工作者形象更具历史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④“罗叔叔每月会抽出一个星期天,将自己乔装打扮成工人或农民模样,鬼祟地走出家门,去黑市上购买粮票。那些日子他是怎样从困境中走出来,不得而知,但他在单位带领大家奋勇攻关,获得两大科研成果奖励,尽人皆知”,罗叔叔在筒子楼里生活艰难,和密室里的成果形成对比,写出了一代人的荣耀与艰难。
15.ACE 16.D 17.C 18.(1)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认为你只懂得经术,不明白政治事务。
(2)假使王安石能够等到自己的学问已经成熟,然后出来谋划天下的事务。
【导语】这两则材料围绕王安石变法展开,呈现了不同视角的评价。材料一客观记述了王安石的才能、政治主张及变法措施,突出其“矫世变俗”的志向和果敢性格,但也暗含对其刚愎自用的批评。材料二以辩证态度分析变法,既肯定变法的必要性,又指出王安石操之过急的失误。
1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安石性格固执,遇到事情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见解,执意不肯改变。
“安石性强忮”为主谓结构,表意完整,A处断开;
“遇事无可否”中,承前省略主语“安石”,“遇事”为动宾结构,“无可否”为动宾短语作补语,C处断开;
“自信所见”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自所见”,E处断开。
故选ACE。
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意思不同”错误。均为“认为”的意思。句意:皇上认为他说得对。/大王认为谁能胜利。
B.“意思相同”错误。确实/如果。句意:确实不应当轻易改变。/如果真的能够看见能引起自己欲望的东西,就想到要知足来自我警戒。
C.“意思不同”错误。均为“弊端”的意思。句意:弊端应当更加严重。/所以说,(六国灭亡的)弊端在于贿赂秦国啊。
D.正确。“尸”,名词作动词,占有。句意:有功劳就不独占。/“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句意:范增多次对项王使眼色。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所以他罢免了老成持重的人”错误。材料一“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与“罢黜老成人,用少年”是并列行为,并非“因为认为人言不足恤,所以罢免老成人”,其中无因果关系。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知”,了解、理解;“但”,仅仅、只;“晓”,通晓、明白。
(2)“向使”,假使、如果;“待”,等待、等到;“图”,谋划、治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年轻时喜欢读书,他写文章动笔如飞,起初好像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都佩服他文章的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奇特,能用渊博的学识辩驳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慷慨激昂地有矫正世事、改变习俗的志向。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认为你只懂得经术,不明白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正是用来处理世事的,只是后代所谓的儒生,大多都是平庸之人,所以世俗才认为经术不能用于世事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所施行的政策,先以什么为重?”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规,这是当前最急迫的事。”皇上认为他说得对。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令他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各种政策相继推行,号称“新法”,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在天下颁布施行。
王安石性格固执,遇到事情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见解,执意不肯改变。更严重的是,他说“天象的变化不值得畏惧,祖宗的规矩不值得效法,别人的议论不值得顾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罢免,大多任用门下轻浮聪明的年轻人。
材料二:
议论的人说:“祖宗的法令,不应当改变。”祖宗的法令,确实不应当轻易改变。但宋朝的祖宗,和夏、商、周三代的君主相比如何呢?即便是三代的法令,也不能没有弊端,因此才有忠厚、质朴、文采的变化。宋朝的祖宗,难道有万世不变的法令吗?况且庆历初年,杜衍、范仲淹等人就已经有想要变革的想法了。此后又过了几十年,弊端应当更加严重。当时像吕正献、苏文忠等人,也曾想要变革。
假使王安石能够等到自己的学问已经成熟,然后出来谋划天下的事务,看那些可以变革的就变革,不可以变革的就沿袭,有功劳就不独占,没有功劳就又汇集天下人的公议,精心思考、深入探讨,怎么会看出变法不是最正确的道理呢?可惜他不能等待,所以没有成功。
19.D 20.①“乍惊”写出诗人初见此画,对画作的赞叹。
②通过想象画工作画的不易,突出画作精妙。
③“偏觉好”直接表达对画作的偏爱和夸赞。
④通过客人都来求看,间接表现画作精妙。
【导语】张籍此诗以画为线,起于画作寄达,承于画中景致如诗、绘者工巧,转于众人争观之景,合于悟友人闲吟意、释外放憾。语淡情深,融友情、画趣、襟怀于一体,余味悠长。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的能力。
D.“对贬谪遭遇的强烈怨恨与不甘”错误,尾联“肯恨当时作外官” 以反问语气,并非表现 “对贬谪遭遇的强烈怨恨与不甘”,而是通过画作中白居易的“闲吟意”,反推其外放生活虽远离京城,却有自在闲情,暗含对友人能在逆境中安适自处的理解与释然,体现的是旷达而非怨恨。
故选D。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乍惊物色从诗出”,“乍惊” 一词直接写出诗人初见画作时的震撼——画中景致仿佛从诗句中幻化而出,既呼应白居易的诗人身份,又以“诗”的意境烘托画的精妙,似诗如画,虚实交融,凸显画作的生动逼真。
②“更想工人下手难”,通过想象画工创作的艰难,从侧面反衬画作的精妙。正因景物传神、意境深远,才让观者体会到绘制的不易,间接赞美画作技艺高超。
③“将展书堂偏觉好”,“偏觉好”是诗人的直接抒情,在自家书堂展开画作时,格外觉得它美好,直白表达对画作的偏爱与赞赏。
④“每来朝客尽求看”,以“朝客尽求看”的场景侧面烘托,众多朝廷官员都争相观赏此画,通过他人的追捧间接凸显画作的吸引力,进一步印证其精妙传神。
21.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千里澄江似练 玉鉴琼田三万顷(疑是银河落九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有:“赂”“澄”“鉴”“琼”。
22.例文:
从历史走来,向未来而去
在数字技术狂飙突进的今天,有人断言历史已沦为博物馆里的标本。在我看来,历史从未真正退场,它始终在当下的肌理中脉动,而那些能从历史褶皱里打捞智慧的人,才能在时代浪潮中锚定航向。
历史的价值不在于复刻过去,而在于为当下提供破解困局的密钥。当代建筑学家王澍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中,将宋代《营造法式》中的“材分制”转化为现代混凝土框架的模数系统,用回收的旧砖瓦重构出“新乡土主义”的建筑语言。这座荣获普利兹克奖的建筑,既不是对古代楼阁的拙劣模仿,也不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简单复制,而是让千年营造智慧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真正的创新者从来不是历史的叛逆者,而是历史的创造性转化者。当AI绘画席卷艺术界时,插画师倪传婧却从明代《海错图》中汲取养分,将传统工笔重彩与数码绘画技术融合,创作出《夜行动物》系列作品。她笔下的现代都市动物,既有像素化的数字质感,又保留着传统工笔的线条韵律,在纽约时装周的秀场上引发轰动。这种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让古老绘画基因在数字媒介中完成突变。反观某些所谓的“新派艺术家”,他们将传统视为枷锁,在解构经典的狂欢中陷入创作的虚无,最终只能生产出一堆没有灵魂的视觉垃圾。历史不是创新的对立面,而是创新的源头活水,只有懂得与历史对话的创作者,才能避免陷入重复制造的泥潭。
那些割裂历史与当下的人,终将在时代变局中迷失方向。当短视频平台用算法推荐消解着人们的历史认知,当碎片化阅读取代系统的历史学习,一种“历史失忆症”正在蔓延。某知名车企曾因盲目抄袭西方设计理念,忽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造型美学与人体工学智慧,推出的车型因不符合国人审美与使用习惯而滞销。直到后来吸纳秦代马车的减震结构、唐代步辇的舒适设计,才在新能源汽车赛道实现弯道超车。这难道不是对“观今宜鉴古”最生动的注解吗?
历史不是线性的时间轴,而是螺旋上升的智慧链。从马斯克在火星殖民计划中借鉴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日志,到陈薇院士在mRNA疫苗研发中参考《本草纲目》的免疫思想;从坂本龙一用现代电子乐重构古曲《兰陵王入阵曲》,到戴维 哈维在《资本的限度》中援引《管子》的轻重理论分析当代经济危机。这些跨界的对话无不证明,历史的智慧能够穿越时空壁垒,为不同领域的创新提供养分。
当我们学会在历史的回声中辨识未来的方向,就能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既不迷失于过去的乡愁,也不盲止于当下的喧嚣,让每个创新的脚步都踏在历史积累的基石上,让每个前行的方向都映照着文明传承的微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