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第八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重庆八中2024—2025学年度(下)期末考试高二年级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①加里·贝克尔,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奖得主。贝克尔的一个著名看法是,那些敢于违法的人,都是精心算计过的,他们认为违法被发现的概率较低,可能被惩戒所造成的损失低于其从违法中所得,所以才会违法。因此,预防犯罪的最好办法,就是加大惩罚力度,提高个人犯罪的成本,使他们不敢犯罪。
②美国另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同样是诺奖得主的阿克尔洛夫却对此持批评态度。他认为,在贝克尔以及他所建构的行为经济学理论中,没能给“名誉以及羞耻感”这样的道德留下任何空间。因此,阿克尔洛夫认为贝克尔的理论是值得质疑的。
③以违章停车为例。按照贝克尔的理论,要遏止违法停车,警察必须能够发现所有违章,而且对违章停车的处罚必须特别高,高到连贝克尔这样的高收入者都无法接受。但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各国对于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都是有限的,而且无论警力如何分布也不可能发现所有违章停车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家都是贝克尔这样的想法——我交得起罚款,而且准备在警察一旦发现的情况下就交罚款——那么,违章停车现象将一发不可收拾,整个交通秩序也将荡然无存!
④其实,关于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我们知道,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当年的身份是伦理学教授,不仅创作了《国富论》,同时还著有《道德情操论》,而且他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程度盖过前者。为此,经济思想史论及亚当·斯密时,有所谓的“斯密悖论”之说。然而,主流经济学后来继承的,是斯密关于“人性自利”的说法,并将其发展成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在这一假说之下,现实中的人在做经济决策时,只有满足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没有道德上的考量。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框架,就建立在这一简单的人性假说之上。
⑤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古典经济学最为得势之时,关于“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一度得到生物学界强有力的支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76年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的出版。该书认为,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而生物个体只是基因的载体而已。基因的本质是自私的,为了使自身能更多、更快地复制,基因可谓不择手段,并以此控制着生物个体的各种行为。生物个体之间好斗的个性是基因自私性的表现,就连生物个体有时偶尔表现出的利他性,其实也是基因为了自己更好地生存与复制而选择的一种策略。
⑥道金斯的观点建立在威廉·汉密尔顿的研究工作之上,20世纪60年代初,汉密尔顿确立了达尔文式的利他主义学说。他从亲缘选择入手,将利他性基因在种群中扩散的条件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C损失,R是施益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基因关系指数值,B是受益者所得的利益)表达,他认为,在面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时,人类可能会体现出利他行为,这暗示自私的竞争行为或许存在一定的限度,有限的自我牺牲也并非不可能。在血缘上足够亲近的人之间互相帮助,从基因上来说是站得住脚的。简而言之,汉密尔顿给了“自私的基因”的支持者们一个理解利他主义的统一途径,这就是所谓汉密尔顿原理。损失,R是施益者与受益者之间的基因关系指数值,B是受益者所得的利益)表达,他认为,在面对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时,人类可能会体现出利他行为,这暗示自私的竞争行为或许存在一定的限度,有限的自我牺牲也并非不可能。在血缘上足够亲近的人之间互相帮助,从基因上来说是站得住脚的。简而言之,汉密尔顿给了“自私的基因”的支持者们一个理解利他主义的统一途径,这就是所谓汉密尔顿原理。
⑦有了生物学界关于“自私的基因”的理论“加持”,主流经济学更是没有给“道德”留下任何余地。放在人性自私之后的“假说”二字甚至都被取消或被替换成“事实”,人的一切决策都是冰冷冷的利益算计。当然,前提是只要法律不禁止。或者即使是法律禁止,只要能在承担违法的成本之外仍然有收益,这种决策仍然是有效率的。如同上文论及贝克尔的“违章停车”理论一样。
⑧但是,围绕主流经济学关于“人性自私”这一显然被简化的看法及建立在这一看法上的整个框架,学界一直有质疑的声音。
⑨比如制度经济学关于非正规制度的看法。包括诺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等人都注意到,约束人类行为的,远不止法律(即成文法),还有道德与习俗。而且,道德与习俗的作用,可以极大降低约束成本。相对于道德与习俗调节的范围,法律作用的范围其实要小得多。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大量的情形是用道德与习俗来规范的。只有市场中的正式交易,才需要法律的介入。除非把道德与习俗亦界定为一种“隐性契约”,否则,某些经济学家所谓的“一切皆契约”,无非是一种自我虚妄!
⑩即使是在市场领域,如果只把法律作为规范与约束,而漠视了道德与习俗的作用,同样会导致损失。制度经济学家有一个估算。以2004年为例,在美国因抢劫、入室盗窃等违法行为造成的现金损失约为160亿美元,而经济领域中因够不上违法却违反道德的有意误导以及不诚实行为,造成的损失高达6000亿美元。由此看来,“法不禁止即可入”这句话可以最大限度保证交易自由,最大程度发挥经济活力,但这句话不能推向极端。这是因为,在经济生活领域,法律仅仅是划了一条底线。在这条底线之上,还有一大片“灰色地带”,在这个地带,人们的行为可能不违背法律,但可能违反道德。而违反道德的经济行为,会造成更加巨大的经济损失。
(摘编自卢周来《经济学该不该讲道德?》有删改)
1.根据汉密尔顿原理,对下面这两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亲缘关系 指数值(R)
父母—子女 0.5
祖父母—孙子/女 0.25
曾祖父母—曾孙 0.125
同卵双胞胎兄弟姐妹 1
亲兄弟姐妹 0.5
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 0.25
表兄弟/姐妹 0.125
A.亲缘关系指数值能反映遗传相似度,数值越大,血缘越近。
B.亲缘关系指数值与对象间进行利他行为的可能性呈正相关。
C.在利他行为的成本上,父子间与亲生的兄弟之间是一样的。
D.不管亲缘关系如何,施益者的成本都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
2.根据本文第④段的内容,下面对“斯密悖论”内容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 )(3分)
A.斯密《国富论》的经济观和《道德情操论》的伦理观是相互矛盾的。
B.关于经济学到底应不应该讲道德,亚当·斯密得不出明确的结论。
C.亚当·斯密既研究经济学又研究伦理学,他的这两种身份存在矛盾。
D.“理性经济人”的假说与《道德情操论》中所持的伦理观是相悖的。
3.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贝克尔认为加大惩罚力度,提高犯罪成本,就能够有效地预防犯罪。
B.道金斯《自私的基因》一书为“理性经济人”的假说提供了理论支持。
C.“人性自私”这一被简化的核心预设及其理论体系一直受到各种质疑。
D.“法不禁止即可入”若推向极端,会模糊法与德的边界,形成灰色地带。
4.阿克尔洛夫以违章停车为例,从哪些角度反驳了贝克尔的理论?(4分)
5.作者运用了许多方法增强这篇学术作品的大众可读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无尽夏
李万华
微雨中去看绣球花。常看的那一丛,杂在高树下的栀子旁,倚两块青石,花色为蓝。蓝色似乎在渐变,起初浅淡,转而纯粹,后来深浓,快要萎谢的两朵,晕染出一点梦幻紫。天光暗,花朵上的蓝静下来,仿佛陷入沉思。其实光线明亮时,花朵上的蓝也沉静,不过不是深思,是偶尔出神,轻盈的那一种,接不住,续不上。轻微的雨落在轻微的花瓣上,不着痕迹,手指触去,才感觉一点点湿润。
花名美——无尽夏。大叶绣球的一种。
蜀地漫长的春季之后,夏日开始无尽持续。繁花依旧使人忙乱,忽而凌霄,忽而象牙红,忽而百子莲,忽而荷花木兰。一日去野地转悠,遇见些无主的花,马齿苋、蓝雪花、马缨丹、松红梅、山桃草,丛丛簇簇,锦绣绮纨。花间往返,不禁汗颜:人半生瑟缩,终不如一枝花恣情肆意。
雨也无尽。许多时候,雨从晚饭后下起,一夜,一镇日,绵密使人睡意昏沉。猫平时睡得已经够多了,逢着长长的雨天,尤其迷糊。二三月时,猫还在兴致勃勃地玩飞盘:小狗那样跑出去叼起,又迈着小老虎的步子回来。可是一到夏天,猫便慵懒起来,不肯活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我翻书或者追剧,猫卧在身边,四肢微屈,小下巴偶尔压住胡子。是一只脾气极柔顺的猫,身体的任何部分都可以任人逗弄。现在,它似乎连胡子都懒得动,对许多事情失去兴趣,逗它,它也只是应付一下,只以长长的睡眠对付时间。
它的身体里应该长出了一种叫“老”的东西,像不可控的一处病灶。我不是不知道终究有一天它会老去,却没想到老会突然造访。老,一定是种老谋深算的东西,从一个细胞开始,从一滴血开始,在猫的身体内不显山不露水地滋生潜行。它匍匐到每一处柔软肌肤,贯穿每一根血管,透过每一块骨头。在到达皮肤时,它停下来,伪装成一身蓬松油亮的灰色长毛。每当我给猫梳毛,擦去猫胡须上的水珠时,老一定在狞笑,在打滚:我终于可以将一个名叫“年轻”的东西扔到脚下,踩碎,挫骨扬灰。而这一切皆无声息,不被察觉。
我的猫是一个小小星球。现在,一种名叫“老”的东西居然奇袭了这小小宇宙。我伸手抚摸它温热的身体,想拥它入怀。然而它只在我怀里停留短短几秒,又回到沙发上。它仍旧与它的老为伴,再次地沉入睡眠。
像我的猫那样,我的老在我体内盘桓多年,然后在某一时刻骤然来到。又或者说,年轻坚持到某个时刻,突然来一下回光返照,然后,老大笑着,登场。
比起傍晚,我更喜欢早晨的喧嚣,带一丝兴奋,朝气也多一点。人尚未清醒,篱笆上的牵牛已打开它手掌大的蓝色花朵,布谷鸟在远处密林中叫了许久,白头翁站在月桂的树冠,像头箍白毛巾的老农,满面沧桑。保洁员在劳作,园丁穿着定制的蓝衣服,物业管理人员骑着小电车开始巡逻。除了几条路通向市区和一个村镇,这片住宅区更像隔绝起来的一座孤岛,周围是杂木和橘林,甚至还有一块墓地。住在这里的人,以养老为主,只有少数上班族急匆匆走过。老人们喜欢早起,我才冲了一杯要喝的东西,他们已经在楼下结伴出现。应该是去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他们背双肩包,拎大瓶的水,戴遮阳帽,摇蒲扇。他们在树下走过,不急不慢,将弯曲的路走成一条一眼即可看穿的线。
白天看加斯帕·诺的电影《旋涡》,竟然没有如加斯帕·诺说的那样:“我想让观众跟我一起尽情流泪,体验生命即电影。”没有突兀的感触,只是一如往常的平静,仿佛电影已看了多遍,生老病死诸般波澜皆已消磨。一对普通夫妇,宛如深秋枝柯的树叶,时间已将他们凋零。丈夫路易,一位电影学者,患心脏病,对事业怀有敬意,总是在书房忙碌。妻子艾拉,一位医生,精神疾病使之时而糊涂时而清醒,且日渐失语。他们的房子塞满书籍塞满杂物,也塞满他们的过去与现在。他们有一个露天小阳台,露台上摆一张小圆桌两把椅子,盆栽小花盛开在窗台。他们偶尔在那里闲坐,喝饮料,看日影。那是他们暮年生活中难得的一点明亮,宛如西天最后的霞光。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只在与老去纠缠。昏暗、错乱,记忆、纠葛,倔强、抵触,孤独、陨落 分屏的画面之中,大部分时间是各自忙碌,是时光给予的无意义。偶尔交集,二人商讨如何继续生活:“这是我们住了一辈子的地方。”可惜这个地方现在成为旋涡,一寸寸向黑洞深处逼近。时间的黑洞最终将画面吞噬,老去与死亡签订的协约总会忠实履行。
他们的肉体先于灵魂老去,死亡又急匆匆地将其带走。
分屏与满屏的衰老、疾病,日子如何延续,尊严如何守住。不陌生,不诧异,不惊心。我曾经目睹,现在经历,未来也将应接不暇。它们扎根、蔓延,与人纠缠形影不离。它们是必然、规律、趋势。不可恶,不可离。
在这摧枯拉朽甚嚣尘上的,在这墨守成规寂无声息的队列之中,我开始寸步不离唯恐乱了秩序。有时也停一下作壁上观,只怕自己在老去的过程中一味沉溺,又或执意逆反而失去警惕。前一晚翻书,见博尔赫斯说:“月亮已装满古老的哭泣,它是你的镜子。”可是我看月亮只见月亮却不见自己,一如我在自己的身上只见老去不见长路迢迢。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看到野地“无主的花”恣情绽放,作者感到“汗颜”,这种情绪源于对自身“半生瑟缩”生存状态的反思与对热烈生命形态的慨叹。
B.文中详写猫从春日活泼玩飞盘到夏日慵懒嗜睡的转变,主要是为了生动展现猫的可爱习性在不同季节的表现,以增添文本生活情趣。
C.作者用牵牛、布谷鸟等动植物的生机盎然和保洁、园丁、物业等人员的忙碌来突出早晨的朝气,暗示对衰老的抗拒和对年轻的眷恋。
D.博尔赫斯诗句“月亮已装满古老的哭泣,它是你的镜子”,意在表明作者获得了清晰的自我认知,深刻理解了自身衰老的漫长轨迹。
7.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用“绣球花的蓝色渐变”喻指生命从盛转衰的过程,为后文关于时间、生命与衰老的沉思定下了基调。
B.用“小小星球”喻指我的猫,将个体与宇宙关联,在比照中体现出生命的渺小,也包含我对猫的怜爱。
C.用“深秋枝柯的树叶”喻指夫妇的暮年,用物象自然季节的更迭突出了感情的凋零,表现时光的无情。
D.用“旋涡”逼近“黑洞”喻指衰老过程,呈现出生命逐渐被吞噬的轨迹,强化时间的压迫与不可逆性。
8.文中多次出现“无尽”一词,请结合全文分析其意蕴。(4分)
9.文中对“老”的思考经历了哪几个层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七者循环而交来,故性不能充也。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非水火清明之过。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性与情不相无也。
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性者天之命也,圣人得之而不惑者也;情者性之动也,百姓溺之而不能知其本者也。圣人者岂其无情耶?圣人者,寂然不动,不往而到,不言而神,不耀而光,制作参乎天地变化合乎阴阳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耶?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昏,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火之潜於山石林木之中,非不火也;江河淮济之未流而潜於山,非不泉也。石不敲,木不磨,则不能烧其山林而燥万物;泉之源弗疏,则不能为江为河,为淮为济,东汇大壑,浩浩荡荡,为弗测之深。情之动静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
(节选自李翱《复性书》)
材料二: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识其性,当复《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使其得志,亦未必。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节选自欧阳修《读李翱文》)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制作A参乎天地B变化C合乎阴阳D虽有E情也F未尝G有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其,代词,与《石钟山记》“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的“其”字用法不同。
B.斯,于是、就,与《兰亭集序》中“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斯”字意义不同。
C.穷,这里指不得志,与《离骚》中“吾独穷困乎此时也”的“穷”意义相同。
D.丁宁,嘱咐,与《孔雀东南飞》“府吏见丁宁”的“丁宁”意义和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翱以水火为喻,说明了情昏会遮蔽本性,去除情感干扰便可以恢复本性的清明。
B.李翱认为因为普通人的本性与圣人的本性不同,所以普通人的情感就更容易昏惑。
C.欧阳修遗憾“翱不生于今”,又感叹“翱幸不生今时”,矛盾中体现其忧时之心。
D.欧阳修由李翱所处时代联系到北宋现状,感叹当下无人忧世,忧世者竟反遭排斥。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情之动静弗息,则不能复其性而烛天地,为不极之明。(4分)
(2)脱有一人能如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4分)
14.材料二中欧阳修对李翱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病起
陆游
山村病起帽围宽,春尽江南尚薄寒。
志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
断香漠漠便支枕,芳草离离悔倚阑。
收拾吟笺停酒碗,年来触事动忧端。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帽围宽”极言诗人病后的憔悴羸弱,“尚薄寒”暗示诗人心境的凄凉,为全诗奠定了清冷的基调。
B.“名花零落”照应上文“春尽江南”的时令,又借景抒情,暗示有志之士赋闲在家、壮志难酬的处境。
C.七、八两句写诗人因年老多病而停止创作,不再饮酒,与杜甫《登高》“潦倒新停浊酒杯”语意相同。
D.全诗围绕“病起”展开,描绘病体、落花、断香、离草等诸般意象,层层渲染,给人以沉郁苍凉之感。
16.钱钟书认为,陆游“清汴逶迤贯旧京,宫墙春草几番生”(《书愤》)“汉家宫殿劫灰中,春草几回绿”(《好事近》)两句诗可以解释本诗“悔倚阑”的原因。请结合以上诗(词)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节选)》有云:“屈原者,名平。”《离骚(节选)》中作者就曾骄傲地介绍自己“________,________”,他的名、字都与“平”有语义上的关联。
(2)刘克庄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诗人先回忆与友人在军中的热血时光,然后对比眼前“________,________”的境遇,表达怀才不遇、屡屡丧失杀敌报国之机的愁心。
(3)“眉”是女子重点装扮的面部妆容,古人常常借此表现她们的情感与状态,如“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课内文言文知识检测(本题共4小题,8分)
18.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柳宗元所倡导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唐代当时的“古文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来题赠或作著作前言,《兰亭集序》是朋友宴饮赋诗后的宴集序。
C.“秀才”,在汉代指被推举的优秀人才,在科举考试中则指通过第一级别“乡试”后所获的功名。
D.“三五之夜”,即农历十五的夜晚。农历十五又称“望日”,如“既望”,即指十五的后一天。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和例句中加点词语的特殊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
例:便可白公姥
A.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C.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D.兄弟不知,喹其笑矣
20.下列选项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2分)
①死生亦大矣②复驾言兮焉求③引以为流觞曲水④故不我若也⑤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⑥而刘夙婴疾病⑦虽无丝竹管弦之盛⑧移之官理,可乎?⑨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A.①⑨/②⑤/③⑥⑦/⑧④
B.①⑥/②③④/⑧⑨/⑤⑦
C.①⑨/②④/③⑤/⑦⑧/⑥
D.①⑨/②④/③⑧/⑤⑦/⑥
21.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译文: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却)不能明白于心。
B.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译文:希望陛下怜恤我愚钝的诚心,倾听我微小的愿望,或许祖母刘氏能侥幸(因此)安尽余年。
C.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译文:我的本性天然如此,不是造作勉强所能拘束。饥寒虽然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D.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译文:只不过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能力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4小题。(12分)
①相对于“尊老”,汉代社会还提倡“爱幼”,这是因为舐犊之情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最原始动物的品行之一。爱玩是儿童的天性,为了让小朋友们有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古人不遗余力地为他们量身打造了各种各样新奇的玩具,比如鸠车,这是我国汉晋时期常见的儿童玩具,造型是大鸟背负小鸟,是为了让儿童能在游玩中体会到鸠所代表的尊老爱幼的美德。
②河南洛阳博物馆珍藏的三轮铜鸠车就是一件精美的西晋鸠车。鸠车整体以生铜熔筑成昂首挺胸的鸠鸟形象,尾羽长而扁平;翅膀两侧有两个大轮子,尾羽下侧有一个小轮子;鸠鸟前胸处有一个可穿线绳的小孔,拉着线绳就能带动鸠车前进。鸠车造型灵动,诩诩如生。如果用力拉绳向前拖拽,鸠车尾部就会撬起来,似欲展翅飞翔;若拉绳缓慢前行,鸠车则尾部拖地,如同鸠鸟行走时的姿态。
③隋唐以后,鸠车早已不再流行,但是它一直是儿童游戏的代称。
④为什么是鸠鸟呢?鸠鸟具备其他鸟类所不具备的特征和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鸠鸟现代通常指斑鸠,古代一般是斑鸠、布谷之类的统称。首先,鸠鸟是食草、温顺、柔弱的小鸟,外形招人喜爱,它们喜爱群居、安定,不喜欢四处迁徙。鸠鸟对待子女不偏不倚,悉心照料,从不会抛弃或者吞食果腹。其次,“鸠”的左边是“九”,象征高贵,又与“久”同音,所以鸠鸟形象也蕴含“长久”“久安”等美好的寓意。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答题卡上。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23.下列短语与文中加点短语“尊老爱幼”的构词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潜移默化 B.鸡鸣狗吠 C.金戈铁马 D.追亡逐北
24.文中第②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其所在词语并加以改正。(3分)
25.请参照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任选汉字写一个句子,从其象征意义的角度加以解说。(3分)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Ⅰ谈到,自然界中的利他行为,是基于血脉亲缘的“理性计算”。然而,在人类社会中,我们观察到的利他行为常常超越了亲缘的边界,指向更广泛的群体乃至陌生人、植物和动物。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想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现实生活与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二(下)期末考试答案
1.C 【解析】“父子间与亲生兄弟姐妹间是一样的。”错,双胞胎也是亲生兄弟姐妹,他们的R为1,对应到曲线C上,成本比0.5对应的要高。另外C兄弟姐妹间B也不同。兄弟姐妹间B也不同。
2.A【 解析】A.根据原文“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 斯密不仅创作了《国富论》,同时还著有《道德情操论》,而且他本人对《道德情操论》的重视程度盖过前者。为此,经济思想史有所谓的‘斯密悖论’之说”,可推出,斯密在他两部著作中的经济观和伦理观自相矛盾,故推断合理。B.悖论是观点间的矛盾,那首先是有明确的观点才行,所以排除“得不出明确的结论”;
C.“其身份矛盾”错,一个人当然可以有多重学术身份,且“悖论”指的明显是观点不是身份。D.“理性经济人”的假说是后代学人提出的,不是亚当斯密的观点,不属于斯密悖论。
3.D 【解析】“会模糊法与德的边界,形成灰色地带。”错。因果倒置,原文是说“存在灰色地带”,在这个地带人们的行为可能模糊法与德的边界。选项“形成灰色地带”为结果。
4.①首先驳他理论需要的前提条件不可能实现/用现实事实来驳不可能实现(1分)。“警察必须能够发现所有违章”不可能。“各国对于违章停车的处罚力度都是有限的,不可能特别高。(任写一个事例1分)”②然后驳他理论的后果极其严重(1分)。“违章停车现象将一发不可收拾,整个交通秩序也将荡然无存!”(1分)
5.①举例方面:举例通俗日常。将抽象的经济学、生物学的理论术语转化为日常案例,如违章停车。②语言方面: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语言生动、通俗易懂,如用“违章停车”解释贝克尔与阿克尔洛夫的理论分歧,如“灰色地带”比喻法律之上道德之中的领域。③善用对比。对比两位诺奖得主观点,将复杂的学术争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冲突情境,激发阅读兴趣;/用数字对比(“160亿对比6000亿”损失)突显道德缺失的后果,既严谨又明白易懂。④用词方面:理性论述中运用情感形容词。“冰冷冷的利益算计”“自我虚妄”,在学术的客观讨论中引导读者产生情感/价值观的共鸣。(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一点2分。其中,观点1分,结合文本例证阐释1分)
6.A 【解析】B项描写猫的行为变化,是以此为引子和载体,敏锐地捕捉并刻画衰老在猫身上的具体征兆,并由此自然过渡到对生命衰老本质的深刻思考。C项并未直接体现“对衰老的抗拒和对年轻的眷恋”,而是以平和的心态观察生命规律。D项作者借月亮上的“古老的哭泣”反思自我,反思自己在老去的过程中该如何自处,但并没有获得清晰的自我认知,结合后文可知,作者只是接受了衰老的终将到来,却并不清楚该如何面对。
7.C 【解析】“深秋枝柯的树叶”在文中象征的应先是生命的凋零,时光对肉体的消磨,而时光的无情也体现在带来的衰老,而不直接让感情消逝。
8.①“无尽”指夏季绵长和雨水连绵的自然现象,是人对夏季、下雨时间持续的主观感受。(关键点:夏季,雨水,持续,长久)
②指衰老的持续与绵延,衰老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文中写“我的老在我体内盘桓多年”。(关键点:衰老,长期)
③对生命衰老和如何过好衰老的生活的思考与探索可能是无止境的,正如我可以平静接纳衰老,但“在自己身上只见老去不见长路迢迢”。
(关键点:接受生命衰老,思考老年生活)【第一点2分,另外两点任答一点得2分】
9.①从动植物“绣球”蓝色的渐变和猫的行为变化发现“老”,将“老”拟人谈到动植物的变化或者拟人化具象化,联想到老的悄然,不易察觉、具象化,揭示了衰老内在的悄然和不被察觉。(关键点:谈到动植物的变化或者拟人化具象化,联想到老的悄然,不易察觉)
②联系自身,体悟“老”的到来,由猫及己,作者意识到“老”也在自己体内“盘桓多年”,并在某个时刻“骤然来到”,强调了衰老的猝不及防。(关键点:从猫的衰老写到自己的衰老,突出衰老的突然)
③通过对小区老人们生活状态的观察,体悟到衰老是人生的自然历程,也可以平淡的心态对待其到来。(关键点:小区老人,平淡心态)
④借助电影深化对“老”的认知,通过电影《旋涡》中路易夫妇的暮年困境,展现了衰老的必然、规律、趋势。(关键点:借助电影,衰老的必然/规律/趋势)(一点2分,任答3点给6分)
10.BDF 【解析】原句翻译为“其作为与天地相合,变化与阴阳协调——他们虽有情感,却从未被情感左右。”。
11.A 【解析】原句“人之所以惑其性者”的“其”和“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的“其”字都是作代词,只是意思翻译不同,前者是指代“人”,后者翻译为其中,指代“乱石”。
12.B 【解析】“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说明百姓与圣人的本性并没有差别。
13.(1)情感的活动与静止没有停息/止息,就不能恢复人的本性,从而照亮天地,达到无限(无穷无尽)的光明境界。
(“弗息”,没有停息;“复其性”,恢复本性/天性;“烛”,动词,照亮;“不极”,无穷;各1分)补充:“动静”有多种解读,可以理解为①活动与静止;②偏义动词,根据上下语境,此处指“活动”。
(2)倘若有一个能像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人(有人能像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地位低且被朝廷贬斥到远方的人,与李翱的遭遇没有不同。
(“脱”,倘若;“贱远”,地位低(身份卑微)且被贬斥(被疏远/远离朝堂);“与…无异”,和没有不同;句意通顺1分)
14.轻视其学术价值,理解其现实困境,推崇(赞赏)其忧世情怀。
(每点1分,顺序不可颠倒;若答“由贬到褒”“由疑到敬”等可酌情给1—2分;给分依据放在“认识的态度上”,而不放在“认识的对象上”)
15.C 【解析】“诗人因年老多病而停止创作,不再饮酒,”错。“闲处老”的“老”并非已经年老,而是将会慢慢变老,“收拾吟笺停酒碗”的原因是“年来触事动忧端”,心忧家国。
16.①因为我登高远望,却看见春草“几番生”,因此想到时光流逝,而我将慢慢老去,壮志难酬,报国无门,令我后悔倚阑。②因为我看到春草几回仍然绿,但物是人非,国家沦丧(荒芜破败)“宫殿劫灰中”,令我后悔倚阑。③因为我看到芳草离离蔓延,想到“清汴逶迤贯旧京”,远方的朝堂/故都/旧京,相隔万里,思念远方的朝堂旧京,难以重回,令我后悔倚阑。
评分标准:①“几番生”“几回绿”,对应时光流逝(只答到1分)、壮志难酬、报国无门②“旧京”、“汉家宫殿劫灰中”,对应家国沦丧、山河破碎的悲痛③想到“清汴逶迤贯旧京”,对应相隔千里的思念。每一点有文本有结论2分,只有结论1分,有文本没结论0分。
17.(1)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2)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3)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 迟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18.C【解析】科举考试中“秀才”并非通过乡试获得,而是通过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后取得的功名。乡试是科举的第二级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
19.D 【解析】例句“公姥”为偏义复词,偏指“婆婆”,A项“出入”偏指“进入”,B项“父兄”偏指“兄”,C项“异同”偏指“异”,D项“兄弟”无偏义合成词,哥哥和弟弟。
20.D 【解析】①判断句②宾语前置句③省略句④宾语前置句⑤定语后置句⑥被动句⑦定语后置句⑧省略句⑨判断句
21.B 【解析】“听”教材解释为“任从、应许”,“庶”应为“希望”。
22.与“尊老”相对应/呼应/除了尊老,汉代社会还提倡“爱幼”,这是因为舐犊之情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动物最原始的感情/天性之一。(三处改动,改对1点得1分)
【①“所有最原始动物的”语序不当,应改为“所有动物最原始的”。②“相对于“尊老”,汉代社会还……”介词使用不当,因为“相对于”有“比较、对比”的意思,而原文并无此意,只是对举,故改为,“与……相对应/呼应”,或者改为:“除了尊老”。注意,此处不能改为:相对于“尊老”,汉代社会更提倡“爱幼”因为不能改变原有句意,原句没有“更”的递进意思,只是并列。③“舐犊之情是一种品行”,搭配不当,舐犊之情牵扯到动物,而品行只能用于人。改为感情/天性等等。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23.D 【解析】“尊老爱幼”为由两个动宾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
A.“潜移默化”为由两个偏正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
B.“鸡鸣狗吠”为由两个主谓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
C.“金戈铁马”为由两个偏正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
D.“追亡逐北”为由两个动宾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
24.“熔筑”改为“熔铸”;“诩诩如生”改为“栩栩如生”;“撬起”改为“翘起”。
25.示例一:“福”,左边是“衤”,代表祭祀,右边是“畐”,有满的意思,象征着福气满满、幸福安康。
示例二:“和”,左边是“禾”,代表粮食,右边是“口”,意味着人人都有饭吃,象征着和谐、和睦。
阅卷标准:拆字分别阐释准确、合理各1分,象征意义解说合理准确2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是因为其本性;人之所以迷失本性,是因为情感。喜、怒、哀、惧、爱、恶、欲,这七种都是情感的作用。情感一旦昏乱,本性就被遮蔽了,但这并非本性的过错。七情循环交杂而来,所以本性无法充分显现。水若浑浊,其水流就不清澈;火若有烟,其光芒就不明亮,但这并非水火本身不清明。泥沙不混入,水流自然清澈;烟雾不郁积,火光自然明亮。情感不妥动,本性就能充分显现——本性与情感是相互依存的。
然而,没有本性,情感就无从产生。因此,情感是由本性而生的,情感不能自行存在,必须依附于本性;本性也不能自行显现,必须通过情感来彰明。本性,是上天赋予的,圣人能持守本性而不被迷惑;情感,是本性的波动,普通人沉溺其中而不知其根本。圣人难道没有情感吗?圣人寂静不动,不刻意追求却能达成,不言语却通神明,不炫耀却有光辉,其作为与天地相合,变化与阴阳协调——他们虽有情感,却从未被情感左右。那么普通人难道没有本性吗?普通人的本性与圣人并无差别,只是被情感所昏蔽,彼此冲突纠缠,永无休止,所以终生无法察觉自己的本性。就像火潜藏在山石林木之中,并非没有火;江河淮济的水未流出时潜藏于山中,并非没有泉水。但若不敲击石头、摩擦木头,就不能点燃山林使万物干燥;若不疏通泉水的源头,就不能形成长江黄河、淮水济水,最终东汇大海,浩浩荡荡,深不可测。同样,若不能平息情感的波动,就无法恢复本性以照亮天地,达到无尽的明澈。
材料二:我开始读李翱的三篇《复性书》时,心里想:这不过是给《中庸》做的注释。聪明人理解“性”的含意,不读《复性书》也知道应当使“性”恢复到中庸;愚笨的人即使读了《复性书》,也不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复性书》不作也可以。又读他的《与韩侍郎荐贤书》,认为李翱只是时运不通而愤恨社会上没有推荐自己的人,因此反复述说求贤之事;假如他能得志,也未必这样。然而他把韩愈比作秦汉间好侠行义的一位豪杰之士,也算是善论人了。最后读了《幽怀赋》,然后放下书卷赞叹,赞叹后又读,不能停下来。遗憾的是李翱不生于今世,不能与他交往;又可惜自己没有出生在中唐,不能与他共同反复商讨他所提出的问题。
然而李翱幸好没有出生在当今之世,看到今天发生的事情,那么他的忧虑更严重了。怎么今天的人不知忧虑呢!我在世上,见的人很多了,倘若有一个象李翱那样忧虑国事的,又都是职位低和被朝廷贬斥的人,与李翱相同;其他得意做官的人,一听到有谁讲忧世的话,不是把他看做狂人,就是把他看做傻子,不是发脾气,就是笑话他。啊!身在其位而自己无忧国之心,又禁止别人,让人都不忧虑国家之事,可叹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