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综合测试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二十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己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二十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臼。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摘编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材料二:中国当代文学70年,散文成就是其中重要篇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讴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生活、书写革命和建设中涌现的新人物新典型,是散文创作的重要主题;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散文纪实性增强,在文体上表现为报告文学的发展成熟以至后来从散文中分立出去,杂文也是这一时期广义散文的重要构成。上世纪90年代以后,“散文热”兴起,散文写作者也显著增多,许多出自非职业散文家之手的思想文化随笔也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散文再一次靠近大众,成为与读者阅读生活紧密联系的文体。那些篇幅长,结构大,思考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文化大散文”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立足点上升到二十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当下,比“散文时代”这一说法更有普及度的是“全民写作”。媒介变革带来表达的变革,网络写作的兴盛是近十余年来的醒目景观。零准入门槛、海量文字产出、即时传播阅读,推动“全民写作”时代到来。散文的亲和性无疑让它成为全民写作的重要文体选择,新媒体时代散文形态成为不可漠视的存在。“全民写作”广泛的参与性和传播度为散文发展创造广博空间,这里面有提升散文创造力的无限可能。但与此同时,全民写作良莠不齐,存在碎片化、随意性甚至粗制滥造问题,这就需要理论批评加以选择和引导,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通道。比究竟有多少人写作散文、散文究竟有多宽的文体疆域更重要的是,写作者是否真正理解散文要素,作品是否具备散文品质。如果散文写作缺少与现实的对话,写作者疏于和自己心灵对话,以至在散文中看不到现实的生动丰富,看不到作者的世界观和思想,那么无论文体怎样演变、技巧如何成熟,也难脱疲软之态。消费主义语境,散文作家更要肩负起思想使命,散文更要与读者的精神生活发生密切联系;文化取向多元,散文作家更要突破纷纭表象,发现历史、现实、社会与人生要义;技术主义流行,散文作家更要创造独特的文体形式。这是我们今天考察散文发展的几个重要维度,也是散文写作需要建立的多种对话关系所在。(摘编自王尧《写出时代的美与精神高度》等)材料三:现在的散文太有散文腔调了,写出来都是范文式的,能不能写得别太像散文了?总结起来,散文的范式有如下几种:杨朔式,先写生活,写人,最后升华;朱自清式,一种是“荷塘月色”式,美词丽句浓得化不开,一种是“背影”式,写爹娘亲情,以情动人;秦牧式,写知识小品;余秋雨式,文化散文……这些散文家的作品都被选入课本选本,影响极大,以致许多人潜意识中将其作为散文的圭臬绳墨,认为散文就是这个样子。散文有范式吗?鲁迅早就说过,散文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铁凝也说过,散文里没规矩。啥叫散文?在古代非韵文即散文,序、跋、笔记、碑记、书信、日记、游记、演讲等等,都是散文。文学没有边界,没有鸿沟,散文里没有规矩,没有人规定散文只能散文家来写。只写散文的散文家,是孱弱的,苍白无力的。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技巧的艺术》一文中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陌生”和“难度”都是对散文的拯救,仿佛一泓顺畅的水流,放上一块石头,遇到阻遏,激溅出水花,才是更美丽的风景。(摘编自刘江滨《散文里没有规矩》)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反对“文言”。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B. 散文是非常贴近读者的文体,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是“全民写作时代”,越应锤炼散文品质。C. 散文的亲和性及零准入门槛,推动了“散文热”的兴起,但全民写作良莠不齐、粗制滥造,需加以引导。D. 散文不能“太有散文腔调”,不能“太像散文”,即是说散文写作不应将散文的范式作为“圭臬绳墨”。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四”运动之前,散文“替圣贤立言”,居于文章中心,小说则处于边缘;“五四”运动之后,二者发生了反转。B.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非职业散文家创造出许多散文。散文再一次靠近大众,与读者阅读生活联系紧密。C. 材料三对杨朔、朱自清、秦牧、余秋雨等散文家的散文特点作了概括分析和批评,指出其存在误导散文写作的范式。D.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陌生”和“难度”都是对散文的拯救,即散文选材要新鲜,要设置一点障碍,这样散文才生动。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古代非韵文即散文,包括序、跋、碑记、书信等,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B.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报告文学和杂文应归类为散文,如夏衍的《包身工》。C. 上世纪90年代后,一些作家的散文别有魅力,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D. “文化大散文”是以生命、文化、民族等为思考对象的,如贾平凹的《秦腔》。4. 材料三里说“散文里没有规矩”,其实散文一直在突破规矩,请梳理三则材料,概括中国现当代散文对规矩的重要突破。5. 请结合三则材料,谈一谈“全民写作时代”应如何锤炼散文品质。(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水袖徐向林筱兰芳踏着碎步上台,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甩、一抛一扬、一叠一搭,台下必是掌声雷动。这是多年前的事了。这些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小剧种,阜剧市场萎缩,阜剧团多年没排过大戏。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袖舞是筱兰芳的绝活儿。人们常说,筱兰芳的袖子是她的第二张脸,剧中人或悲或喜、或惊或怒、或娇或羞、或慈或痴的表情,人们都可以从水袖上看出来。凭着这个绝活儿,筱兰芳获奖无数。也有不少戏校、剧团的年轻人想拜筱兰芳为师,但她择徒极其严格,故而她一直没收徒弟。为这事,阜剧团的王团长没少操心,筱兰芳却把眼睛一瞪,道:“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低标准呢?”一句话,噎住了王团长。可眼下,王团长接到一个紧急任务,他必须动员筱兰芳收徒。原来,市里给阜剧团拨了三百万元经费,要求阜剧团排出一部高质量的新戏。为了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要求新戏的主要角色全部起用年轻人,这次筱兰芳无论如何都要收一个徒弟了。王团长挑了四个刚从戏曲学院毕业的女学员资料来找筱兰芳。他告诉筱兰芳,这四个学员只能留三个,分别拜阜剧团的青衣、花旦、刀马旦名角为师,这四个学员首先任她挑。筱兰芳大略翻了翻学员的资料,说:“看来我这次不收徒弟不行了。”王团长笑道:“筱老师,现在表面上看是四选一,但这四个学员是我从戏曲学院四百多个毕业生中挑选出来的,一定会让你称心如意的。”“既然这样,那就在明天的舞台上见分晓吧。”筱兰芳说出这句话时,王团长长出了口气。第二天面试前,筱兰芳问王团长:“团里留三个,淘汰出局的那个咋办?”“那就退回学校呗,戏曲学院学生毕业出来改行的多着呢。”王团长无所谓地说。筱兰芳听后沉默不语。面试开始了。学员分别以《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二进宫》中的李艳妃等青衣角色亮相。一出场,她们就把水袖的甩、掸、拨、勾、挑、抖、打、扬等功夫施展得行云流水。王团长看得眼花缭乱,每个学员表演结束他都拍手叫好。学员全部退场后,王团长赔着小心问:“筱老师,看中几号学员了?”“三号吧。”筱兰芳想了想答。“啊,我以为您会看中二号。我觉得二号的表现力是四人中最好的。”筱兰芳的选择出乎了王团长的预料。“三号潜力最大,就定三号吧。”筱兰芳不容置疑地说。筱兰芳的徒弟选定后,团里花旦、刀马旦名角的徒弟也相继选定了。最终是二号学员出局。花旦、刀马旦名角对王团长说:“二号的形象、气质和表现力是最适合的青衣人选,可惜了。”但是谁也没想到,二号因“祸”得福,她在市阜剧团落了选,找到了更好的归属。而且一年后在省里举办的文艺会演大赛中,她一举击败筱兰芳的徒弟。获奖名单公布后,很多人颇感意外,因为筱兰芳是“幽兰奖”终身成就奖得主,但她收的唯一徒弟竟然没获奖!于是,议论声四起。有的说筱兰芳胳膊肘往外拐;有的说筱兰芳选徒弟时看走了眼,说筱兰芳“徒有虚名”,不配当师父……对于这些议论,筱兰芳当没听见,从没公开辩解过。筱兰芳的徒弟却受不了,一次排练过后,她独坐在后台正哭得梨花带雨,走进来的是进入省淮剧团的那个二号学员。筱兰芳的徒弟赶紧止住悲声,努力挤出一丝笑容道:“祝贺你。”“谢谢,这个奖你以后也会获得的。”二号学员说,“我还想告诉你一个秘密。”“啥秘密?”筱兰芳的徒弟有点儿摸不着头脑。“那次我们四个人的面试中,筱老师第一个看中的是我。”二号学员说。“怎么可能?她最终选择的是我!”说这话时,筱兰芳徒弟的脸上露出了愤怒之色。“你先听我把话说完。”二号学员不疾不徐道,“你是左撇子,舞水袖时,筱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如果她不收你做徒弟,估计阜剧团其他老师也不会收你。”二号学员的话让筱兰芳的徒弟一下子愣住了,难怪筱老师一年来把重心放在调教她的右臂上,并且说过还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把她的身体调平衡。“那筱老师把我这个有缺陷的人收为徒弟,你……”她心里虚虚的。二号学员正色道:“而我永远感激筱老师,是她极力向省淮剧团推荐的我……”二号学员的话还没说完,房门又被人轻轻推开,一个沐着光的身影走了进来。两人定睛一看,来人正是筱兰芳。筱兰芳问:“你俩在这儿嘀咕啥呢?”“师父!”筱兰芳的徒弟一甩水袖,给了筱兰芳一个大大的拥抱。她紧紧地搂着筱兰芳,眼眶里又止不住地溢出了泪花。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阜剧团多年没排过大戏,筱兰芳也多年没上过舞台,致使地方小剧种阜剧市场萎缩。B. “袖舞是筱兰芳的绝活儿”,说明筱兰芳除了水袖表演外,其他方面表现得并不出色。C. 为了排出高质量的新戏,传承发展好阜剧文脉,筱兰芳在王团长的动员下答应收徒。D. 筱兰芳的徒弟“眼眶里又止不住地溢出了泪花”,流露出了徒弟未能获奖的委屈。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水袖一抖一掷,一荡一甩,一抛一扬,一叠一搭”,节奏鲜明,连续的动词组合颇具动态感,可使读者感受到水袖的魅力。B. “人们常说,筱兰芳的袖子是她的第二张脸”将袖子比作人脸,形容袖子在舞台上的特殊表现力,突出了其水袖功夫之绝妙。C. “戏比天大,怎能随便降低标准呢?”此句运用反衬、设问手法,突出了人物形象,增加了情感抒发的强度。D. “王团长看得眼花缭乱,每个学员表演结束他都拍手叫好”,从侧面表现了学员们的优秀。8. 本文提出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阜剧文脉的传承发展”这一重要课题。请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9. 文末画横线句子写道:“一个沐着光的身影走了进来。”筱兰芳身上有怎样的“光”?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荀况尝与临武君论兵于赵孝成王前。赵王曰:“请问兵要?”荀卿曰:“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一民。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行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从出。”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以桀诈尧,譬之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且仁人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婴之者断;兑则若莫邪之利锋,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则若磐石然,触之者角摧而退耳。《诗》曰:‘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此之谓也。”(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一》)材料二:二世皇帝,势为天子,富有天下。人迹所至,舟楫所通,莫不为郡县。然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兴万乘之驾,而作阿房之宫,发闾左之戍,收太半之赋,百姓之随逮肆刑,挽辂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万之数。天下敖然若焦热,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宁,吏民不相憀。戍卒陈胜,兴于大泽,攘臂袒右,称为大楚,而天下响应。当此之时,非有牢甲利兵,劲弩强冲也,伐棘枣而为矜,周锥凿而为刃,剡撕荼,奋儋 ,以当修戟强弩,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天下为之糜沸蚁动,云彻席卷,方数千里。势位至贱,而器械甚不利,然一人唱而天下应之者,积怨在于民也。(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材料三: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诗》云:“谁能执热,逝不以濯?”(节选自《孟子·离娄上》)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臣之A于君B也C下之D于上也E若子之F事父G弟H之事兄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婴,碰,触,与《陈情表》“而刘夙婴疾病”中“婴”的意思相同。B. “莫我敢遏”与《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都属于宾语前置句。C. “兴于大泽”与《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于”意思不同。D. 席,名词作状语,与《孔雀东南飞》“结发同枕席”中的“席”用法不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况曾经与临武君在赵孝成王面前论辩用兵之道,临武君认为用兵要看重的是形势有利,行动上要讲究诡诈多变。B. 荀况在反驳临武君时谈到,君王所看重的是权术、谋略、形势、利害,而不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统治天下的志向。C. 秦二世皇帝,拥有天子的权势,占有天下的财富。凡是人迹能到达的地方,舟船可通航之处,没有不建立郡县的。D. 材料二中有关秦末农民起义的场景描述以及作者的相关观点可以与贾谊《过秦论》中所举用史料和观点互为印证。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桀诈尧,譬之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2)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14. 材料三中说:“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哪方面可以印证该观点?(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刘克庄①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②,尽随残照西风去。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注】①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他一生仕途坎坷。②吹帽:东晋孟嘉参加桓温的龙山雅集,一阵风吹来,嘉帽被吹落,但他并未发觉。插花:重九习俗,杜牧在《九日齐山登高》中有诗云“菊花须插满头归”。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标题“甲午重九牛山作”,点明写作时间是重阳节,词人顺应习俗登临牛山而产生怀古之幽情。B. “炊烟三两人家住”语言平易自然,不事雕饰,勾勒出乡村嘈杂热闹的生活情景。C. 词人欲携斗酒诗百篇的豪兴去报答明丽的秋光,然而山深壑幽,山路阻隔,无处寻觅黄花。D. 虽然词人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但此词行文疏放,流畅自然,了无斧凿痕迹,是一首真率见性的词作。16. 全词是如何表达“时光易逝,人生迟暮”的情感的?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行路为喻,强调学习中不断积累的重要性。(2)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调,前后出现三次,其中第二次后面的“____________”和第三次后面的“_____________”,都从人畏惧蜀道的情态侧面表现了蜀道之难。(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赤壁之下江水汹涌澎湃的气势。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孔子热爱音乐,不仅仅是在欣赏层面,他更把音乐变成自己熔铸身心的本领。古籍记载,“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①其中体现的不只是夫子对音乐的热爱,②而是他的谦谦君子之德:③孔子没有“偶像包袱”,④他人能够充分欣赏和学习而毫不嫉妒。孔子的这种姿态,放在今天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其实,音乐本身也是一味药,能安神和气,抚慰人心。孔子学琴的故事 A 。孔子擅长音乐,能歌,能琴,他看重的不是音乐的形式,而是内在的诚意。他认为音乐的艺术形式只是 B ,内在的恭敬和仁爱才是它的大端。无他,但因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能够深刻共情他人也。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 第一段画线句使用了暗喻修辞手法。请另选恰当的喻体,再写两个句子表现“音乐”对人的影响。要求:修辞贴切,表达流畅。(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ChatGPT对教育界和学术界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它不仅能够通过大学和专业资格考试,还能 ① ,这些由人工智能生成的论文甚至连专业研究者也无法轻易分辨出来。据《自然》杂志网站报道,至少有4份已发表和预印本上的论文使用了ChatGPT作为论文的“合著者”。抛开思维惯性和权威,回到教育的本质,我们才能看清楚ChatGPT到底对教育意味着什么。作为最新版本的社会生存工具,ChatGPT应当进入课堂,成为重要的教学工具,否则就是自绝于未来人与人,甚至国与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但教育并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按照教育的三重目标理论,在知识和技能之上,教育培养的还有过程与方法:除了知其然, ② 。费曼有句名言:“凡是我不能创造的,我就不能真正理解。”如果我们没有通过科学方法进行练习,同时缺乏思考的过程,就直接得到了一个结论,那说明我们事实上 ③ 。这就是为什么任何一个计算器都能完成各种科学计算,但小学生还是需要学手算乘除加减法。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 下列句子中的“什么”和文中加点的“什么”,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只要你足够认真,什么都能学会B. 你需要什么?就请明确地告诉我吧!C. 尊敬的读者啊,我必须在这里写点什么。D. 小偷儿什么,差不离快断了根!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英国著名诗人雪莱曾说:“如果你过分珍爱自己的羽毛,不使它受一点损伤,那么你将失去两只翅膀,永远不能再凌空飞翔。”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综合测试卷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5题答案】【答案】1. C 2. B3. B 4. ①“五四”后散文从“载道”转为“言志”,突破“经国之大业”的束缚;②90年代后散文突破单一第一人称叙事,出现多元视角;③当下散文突破传统文体边界,在新媒体中呈现新形态;④打破对经典范式的固守,追求“陌生化”和创作难度。5. ①作家需深入生活,与现实和心灵对话,肩负思想使命;②突破表象,挖掘历史与人生要义,创造独特文体;③理论批评需引导全民写作,筛选优质作品;④打破固有范式,追求“陌生化”和创作难度(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6~9题答案】【答案】6. C 7. C8. ①传承人需严格选才,注重潜力与品德;②打破门户之见,为人才寻找最合适的发展平台;③传承者应无私奉献,以大局为重;④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需关注时代需求,推动创新。9. ①对艺术的执着与严谨:坚守高标准,严格选徒;②无私的育人精神:推荐更适合的学员至更高平台;③包容与智慧:因材施教,帮助有缺陷的徒弟成长;④淡泊名利的品格:面对非议不辩解,专注传承。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14题答案】【答案】10. CEG11. A 12. B13. (1)用桀的诡诈对付尧的仁厚,就如同用手指去搅开水,好像投身水火之中,进入后就会被烧焦淹没罢了。(2)如今想要在天下无敌,却不依靠仁政,这就如同拿着烫手的东西却不用冷水冲洗。14. (1)材料一:仁人用兵上下一心,不可战胜,印证“好仁无敌”。(2)材料二:秦二世不行仁政而失天下,从反面印证“好仁无敌”。(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16题答案】【答案】15. B 16. ①用“日月跳丸,光阴脱兔”比喻时光飞逝,写时光易逝。②“向来吹帽插花人,尽随残照西风去”写往昔风流人物已逝,暗含人生易老。③“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直抒胸臆,写自身漂泊与衰老。④“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以无黄花呼应重阳,暗含时光流逝、壮志难酬。(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题答案】【答案】 ①. 故不积跬步 ②. 无以至千里 ③. 使人听此凋朱颜 ④. 侧身西望长咨嗟 ⑤. 惊涛拍岸 ⑥. 卷起千堆雪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18~20题答案】【答案】18. A.家喻户晓 B.细枝末节19. ②修改为:而且是他的谦谦君子之德;④修改为:对他人能够充分欣赏和学习而毫不嫉妒。20. 示例:音乐是一首诗,能丰盈精神,抚慰灵魂。音乐是一缕光,能驱散黑暗,温暖心田。(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21~22题答案】【答案】21 ①生成学术论文②还要知其所以然③并未真正理解 22. C四、写作(60分)【23题答案】【答案】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