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统编版(部编版)2025-2026学年小学三年级(2024)上学期第二单元分类训练题:诗歌鉴赏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山 中【唐】王 维荆溪①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②无雨,空翠③湿人衣。【注释】①荆溪:水名。 ②元:本来,原来。 ③空翠:指山间青色的雾气。1.“红叶”是 (填季节)的典型景物,由“红叶稀”可知此时已是 时节。2.[阅读要素]借助注释,理解下面短语的意思。元无雨: 3.由“空翠”的注释可知,打湿诗人衣服的是( )A.小溪里溅出的水花 B.山间的雾气C.泪水 D.山中的细雨4.诗中描写的景物都有着鲜明的色彩,有 色的 ,有 色的 色的 ,还有 。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5.[阅读要素]品读诗句,根据要求填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推测,“擎”字可能与 (填身体部位)的动作有关。我又通过查字典确认,查到“擎”的读音是 ,意思是 。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可知,“雨盖”指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斜”的字面意思是“歪斜,不正”,我们结合左图和生活实际可知,它在诗句中是指山间小路 的样子。“生”的意思是 ,形象地表现出了 的样子。“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我们借助课文注释可知,“挑促织”的意思是 。读诗句,我们可以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客居他乡的诗人由满耳秋声、满目秋夜联想到 ,猜想小孩正在 ,满怀对 的牵挂与思念。6.[对比阅读]比较阅读这三首古诗,完成下表。诗题 相同点 不同点上述图片对应的诗句 蕴含的情感《山行》 写 季景色的 言绝句 ① 《赠刘景文》 ② 《夜书所见》 ③ 补充古诗,并回答问题。夜书所见萧萧梧叶____,____动客情。知有儿童____,夜深篱落____。7.将古诗补充完整。8.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9.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从诗句中的 、 两种景物可以看出来。我是用 的方法理解题目中“夜书”的的意思,这个词语的意思是 。10.深秋,山间的景致美不胜收。满山的红叶可真漂亮啊!怪不得诗人杜牧也称赞道:“停车坐爱枫林晚, 。”看到挂满枝头的橙子和池塘里的残荷,不禁想起了苏轼的《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 。”本单元我们还认识了“意欲捕鸣蝉, ”的可爱牧童。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饮糊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____, 山色空蒙____。____比西子,____总相宜。11.补充诗句。12.从诗句中找出一对反义词: 和 。13.解释词语。潋艳: 空蒙: 14.这首诗中,描写西湖晴天景色的诗句是 。描写西湖眩天雨天的诗句是 。课内阅读。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 篱落一灯明。15.《夜书所见》题目是什么意思?16.写出词语的意思。萧萧: 动客情: 促织: 篱落: 17.为什么诗人称自己是客?课内古诗阅读。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18.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 。19.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擎: 傲霜: 20.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 、 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 的形象。21.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22.这首诗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是: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____,____,霜叶红于二月花。23.补全古诗。24.诗的首句中,“ ”字写出了山路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 ”字,既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也写出了“ ”的曲折盘旋;从“ ”字可以看出当时已是深秋时节。25.诗人为何突然停下来不走了呢?(用原文诗句作答)26.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写诗人在山中行走时看到的景色。B.后两句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D.这首诗主要写了深秋傍晚山林中的景象。阅读课外古诗,完成练习。山居秋暝(míng)(唐)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注释】山居:隐居在山间。秋暝:秋天的傍晚。空山:空旷的山野。27.从前两句诗中,可以知道当时的天气情况是 ,时间是 ,季节是 。28.用横线画出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的诗句 ,前一句是着重描写 ,后一句是着重描写 。动静结合,更加衬托出 。29.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阅读古诗,完成练习。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____,____。30.将古诗《赠刘景文》补充完整。31.“ ”、“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与“ ”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景象,含蓄地赞扬了 。32.诗中写了 、菊花两种花,写了 、 两种水果。33.诗中的“擎雨盖”指的是 。“君”指的是 。感秋之思。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秋 思 [唐]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34.这两首诗都写了秋天的景物: 。35.联系第二首诗的诗题, 我猜测《夜书所见》中“江上秋风动客情”的“客情” 指的是 家乡之情。36.根据理解作出判断。① “寒” 既有秋天的寒凉之意, 也有漂泊的凄凉之意。 ②“说不尽” 的意思是不想说了。 诗歌鉴赏赏秋之景。山 行 [唐] 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赠刘景文 [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37.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 季的景色。38.秋天景物很美, 用横线在诗中画出具体景物。秋天颜色明艳, 圈出诗中表示颜色的词。秋天果实累累, 用“△”标出诗中写到的果实。39.当读到“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时, 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 写一写。读下面的诗歌片段,完成练习。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听,秋的声音,从远方匆匆地来,向远方匆匆地去。听听,我们听到了秋的声音。40.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绽开: 匆匆: 41.用“匆匆”造句。42.读诗重在想象,读这个片段的第一小节时,你想象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呢?选择恰当的选项填到括号里。A.想象各种野花美丽而清香。B.想象颗粒归仓的丰收景象。C.想象落叶飞舞,在空中盘旋。D.想象农民辛苦劳动,脸上绽放灿烂的笑容。①在每一片叶子里 ②在每一朵小花上 ③在每一滴汗水里 ④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 43.想一想,你在秋天还能听到哪些声音呢?拓展阅读专项练 (古诗阅读)。山居秋暝① (节选)[唐] 王维空山②新③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注释】①暝(míng):日落时分,天色将晚。②空山:空旷的山林。③新:刚刚。44.下列从古诗中了解到的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A.季节是秋天 B.时间是深夜C.地点是大河边上 D.环境是雨后阳光45.下列哪一项不是这首古诗描写的景物? ( )A.空旷的山林 B.新落的树叶 C.明亮的月光 D.清澈的泉水46.发挥想象,仿佛能让我们听到声音的诗句是( )A.空山新雨后 B.天气晚来秋 C.明月松间照 D.清泉石上流47.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很有画面感,读这两句诗时你想象到了什么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阅读诗歌, 完成练习。秋天在歌唱听秋天在歌唱。 秋天在歌唱。迷人的旋律划破夏日的惆怅, 一年的收获,轻快的音调把绿色染成金黄。 无限的梦想。勤劳的庄稼汉, 扶着锄头, 在歌声中,沉醉在丰收的乐章。 播下了浓浓的希望。48.联系诗歌猜一猜, “惆怅”的意思是( )A.舒畅 B.欢乐 C.伤感 D.忏悔49.读画横线的部分, 下列哪一项与所描述的画面不符 ( )A.树叶变成了金黄色。B.粮食金黄金黄的, 堆成了小山。C.落日倒映, 河水变得金黄。D.庄稼成熟了, 稻子金灿灿的。50.这首诗歌表现出了秋天是一个 的季节。51.课内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课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这首诗写了什么时间,谁在那个地方的什么事?请用一句话来回答。(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身在他乡,遇到佳节, 的思想感情,因此朗读时语速要(慢 快) ,声音应稍(低缓 高昂) 。假如你的亲人在外地工作,春节即将来到,你把自己最想对亲人说的话浓缩为一句 。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山 行____,____。____,____。52.默写古诗。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53.诗中的“ ”字写出了山路绵长;“ ”字照应句首的“ ”字,既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也写出了“ ”的曲折盘旋;“ ”字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是深秋时节。54.诗人为何突然停下来不走了呢?(用原文诗句回答)55.诗中出现的事物有哪些?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诗人在山上行走的情景,并把这几种事物恰当地放在描述中。拓展阅读。林中小景金波阳光透过枝叶,染上嫩绿的颜色。风,打着呼哨,在叶面上轻轻滑过。流进树林里的空气,也变得又甜、又柔和。因此,在每棵树上,都挂着小鸟的歌。56.写出由部首相同的两个字组成的词语。例:呼哨 、 、 57.写出形容小鸟歌声的词语。例:啾啾 、 、 58.这首小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排比 B.比喻 C.拟人59.在这片树林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什么声音?60.你觉得这片树林中还有什么景物?阅读诗歌,并完成题目。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________,________秋风动客情。________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________。61.补充诗句62.本诗题目的意思是 。63.这首诗是 代诗人 所作,抒发了诗人在秋天思念 的思想感情。64.诗中“挑”的意思是 ,“促织”就是 。作者看到 ,料想 ,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65.本诗中,表现作者想象的诗句是“ , 。”阅读《山行》这首诗,并回答问题。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66.这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能说说你的理由吗?67.诗中首句用“寒”来修饰山,你认为改作“青”或“苍”好吗?为什么?68.诗中第三句 “停车坐爱枫林晚”,写作者被枫叶的美丽所吸引。若改作“停车坐爱枫林美”,好吗?(提示:想像一下,“枫林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课外阅读。枫桥①夜泊②唐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③渔火④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注释:①枫桥:桥名,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②夜泊:夜间把船靠在岸边。③江枫:江边的枫树。④渔火:渔船上的灯火。69.这首诗是 代诗人 的七言诗,通过描写夜晚停船在 岸边的夜景,抒发了诗人 。70.诗人所见有: 71.请你写出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阅读古诗,回答问题。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72.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73.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诗歌鉴赏江畔独步寻花①杜甫黄四娘②家花满蹊③,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④戏蝶时时舞,自在娇⑤莺恰恰⑥啼。【注释】①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②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③蹊:小路。④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⑤娇:可爱的。形容莺歌柔美圆润。⑥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74.蹊、娇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75.千朵万朵压枝低一句呼应了上句中的哪个字 76.三、四两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77.字面上是戏蝶时时舞、莺恰恰啼,其实真正是诗人心情的写照。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78.诗中哪两个字写出了花的繁盛 79.第三句中留连改为翻飞好不好 为什么 诗歌鉴赏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80.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五言律诗。B.首联点题,点时间,赏析重点应落在一个“好”字上。C.颔联盛赞春雨,点出春雨霏霏、悄无声息的特点。D.尾联实写雨后春色满城,繁花似锦的景象。81.“好雨知时节”句中说雨是“好雨”,你能说出具体理由吗?8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两句诗中最能表现春雨情态之好的一个字是 ,全句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春雨 、 、 的特点。8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从 觉角度描写了一幅 图。以 反衬 ,更显得黑云密布,雨意正浓,今夜里准能下一场透雨。84.“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实写还是作者想象之笔?为什么?“花重锦官城”应该如何理解?85.今天,人们用到“春雨”、“润物细无声”时已赋予它新的含义。请仿例句举一个简短的事例来表现“春雨”或“润物细无声”的含义。例:“课外兴趣小组要全面恢复活动啦!”小机灵李四满面春风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家,顿时,教室一片欢腾。这渴望已久的喜讯似“春雨”滋润着同学们的心田。事例: 诗歌鉴赏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86.本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 对后面的抒情有何作用 87.读诗贵在自悟,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间,读同一首诗会有不同的感受,请你谈谈读后两句的感受。88.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 为什么 89.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 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诗歌鉴赏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90.前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9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请结合后两句诗作简要分析。92.诗歌一、二两句是怎样表现客情的 试对此作简要分析。93.结合全诗看,三、四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94.简析诗歌最后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是橙黄橘绿时。95.补全古诗。96.诗中用“擎雨盖”比喻 。97.诗中写了两种花,分别是 和 ;写了两种颜色,分别是 和 ;写了两种水果,是 和 。98.诗人告诉我们 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99.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节)诗人的所见所想。100.借助注释,我知道“夜书所见”中的“书”的意思是 ,诗中主要描写了 、 、 等。101.品读前两句,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102.下面对于古诗内容的理解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古诗前两句中的一“送”一“动”,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B.后两句由深秋夜晚的灯火想到的生活场景,描绘了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片,孩子的天真幸福烘托出诗人此时的愉悦之情。C.诗中的“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诗人漂泊天涯心神凄凉孤独的意思。D.动词“挑”字用得很精妙,它生动地表现出儿童们屏息观察、精挑细翻,以及发现蟋蟀时的惊喜兴奋之情。课内阅读。山行[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03.补全古诗和作者。104.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105.诗人笔下的山林景色图,都写到了哪些景物?106.诗人停下车来的原因是什么?10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B.第二句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C.第三句中的“晚”字的意思是傍晚。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至极。D.第四句是全诗的中心句。把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表现出秋季到来之时作者的哀伤之情。答案1.秋天;深秋2.本来没有下雨。3.B4.白;石头;红;树叶;青;雾气5.手;qíng;举,向上托;荷叶;弯弯曲曲;产生,生出;白云升腾;用细长的东西拨弄蟋蟀;远方篱笆下的灯光;拨弄蟋蟀;家乡与亲人6.相同点:秋;七;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②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③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蕴含的情感:对秋天的喜爱;对友人的勉励;对故乡的思念7.送寒声,江上秋风,挑促织,一灯明8.南宋;叶绍翁9.秋;梧叶;秋风;拆分组合;在晚上写作10.霜叶红于二月花;菊残犹有傲霜枝;忽然闭口立11.晴方好,雨亦奇,欲把西湖,淡妆浓抹12.淡;浓13.光彩熠熠;空旷朦胧1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15.夜里书写看见的事物。16.萧瑟;游子的故乡情;蟋蟀;篱笆17.因为诗人在他乡,是客人。18.宋;苏轼19.举,向上托。;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20.荷尽;菊残;傲霜斗寒21.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22.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23.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24.远;远;石径;寒2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6.C27.新雨后;晚上;秋季2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动;山野的空旷29.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知道当时的天气情况是新雨后,时间是晚上,季节是秋季。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30.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31.荷尽;已无;犹有;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32.荷花;橙子;橘子33.荷叶;刘景文34.秋风35.思念36.正确;错误37.秋38.39.我仿佛看到诗人把车子停在石径旁,静静欣赏一大片晚秋枫林的画面。诗人一边看着火红的枫叶,一边感叹:“ 这些经历秋霜的枫叶真美啊,简直比二月里的花儿还要红。”40.开放;匆忙41.我匆匆赶到车站时,汽车恰好靠站。42.C;A;D;B43.一、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黄叶道别的话音。二、蟋蟀振动翅膀,“嚁曜”,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三、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四、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风收的歌呤。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很多植物在秋季成熟。44.A45.B46.D47.示例:我仿佛看到一轮明亮的月亮高高挂在天空,皎洁的月光洒在松树林里,清澈的山泉水流过一块块大石头,发出淙淙的声音。48.C49.C50.丰收(收获)51.(1)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异乡思念家乡亲人。(2)思念亲人;慢;低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5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53.远;斜;远;石径;寒5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55.诗中描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蜿蜒盘旋,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诗人忍不住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56.徘徊;彷徨;仿佛57.叽叽喳喳;咕咕;啁瞅58.C59.在这片树林中,我看到阳光透过嫩绿的枝叶照射进林中,听到了风声和小鸟的叫声60.树林中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遍地有绿色的小草,小刺猬在地上滚来滚去,狗熊从地上爬起来伸了个懒腰。61.寒声;江上;知有;一灯明62.在孤寂的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63.宋;叶绍翁;自己的家乡64.用细长的物件逗引;蟋蟀,也叫蛐蛐;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是孩子们在捉蟋蟀65.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66.“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出来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67.改作“青”或“苍”不好。因为“青山”与“苍山”都无法表现出深秋时节的山的特色:萧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见一片“红于二月花”的枫叶,诗人是何等惊喜!68.改句不好。因为“美”只是抽象的评价,而“晚”表面上只是点明时间,其实却能令读者想像到这样的画面:夕阳的晖映下,枫叶流丹,如闪烁着金红光芒的彩霞,这样火红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艳丽,更生机勃勃。69.唐;张继;枫桥;离家在外的哀愁70.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71.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72.①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②擎:举,向上托。③菊残:菊花凋谢。④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⑤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⑥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73.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74.蹊:小路;娇:可爱的,形容莺歌柔美圆润。75.满76.被万紫千红的花儿所吸引而流连忘返,内心欢愉。77.寓情于景或移情于物78.满、压79.不好,翻飞只写出了蝴蝶嬉戏花间的情状,而留连不仅写出蝴蝶留恋花间的情景,还流露出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做到情景交融。80.D81.“知时节”“潜入夜”“润物”“细无声”82.潜;细密;轻柔;无声83.视;江村夜雨;江船火独明;野径云俱黑84.作者想像之笔,这两句喜的是明晨雨后花开的胜景。这句诗写出春色满城,花城锦绣的美景。85.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良性影响,会通过他放大,延生到他所处的环境,又继续影响这个环境里的其他人。把中国的故事讲好,把中国的故事讲好,把我们对他人的善意不断的向外辐射,就形成了国与国之间的善意,国与国的"共识”,正是在这样一波接一波善意的辐射中逐渐产生。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不经意间,说不定就改变了历史。86.前两句写景用白描手法,形象地写出北方冬日傍晚黄云覆盖千里,风吹雁飞,大雪纷飞之景,既壮阔,又悲凉;这正是为下文情感的陡转作准备。87.后两句抒情有别于一般的送别诗,写得大气豪放,踌躇满志。88.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89.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 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90.前两句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江边秋景图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91.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三、四句写儿童深夜挑促织,明灯照亮篱落,是用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反衬出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或: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引发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的联想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从而更加增添了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感。)92.一、二两句写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客居异乡心境的凄凉愁苦,自然牵动了诗人羁旅思归之情。93.反衬。写深夜灯光下天真烂漫的儿童在篱笆旁捉促织的无忧无虑,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孤苦处境和凄凉心境,更具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94.四两句写诗人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猜想孩子们正夜捉蟋蟀,表现出孩子们兴致高昂。孩子的欢乐与诗人的悲愁形成对比,用乐景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结构上以景结情,引人联想。95.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96.荷叶97.荷花;菊花;黄;绿;橙;橘98.秋季99.秋天100.写;梧叶;秋风;儿童101.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102.B103.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04.描写的是深秋的景色,从“寒山”“霜叶红”等词语可以看出。105.寒山、小路、白云、人家、枫林、枫叶。106.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所以停车欣赏。107.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