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七年级科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七年级科学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七年级科学
1.(2025七下·诸暨期末)以下是陶瓷制作的部分环节。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揉泥 B.成型
C.干燥 D.烧制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发生变化,但不产生新物质;而化学变化则伴随着新物质的生成。
【解答】 以下是陶瓷制作的部分环节。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烧制,此过程有新物质的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D
2.(2025七下·诸暨期末)高湖湿地中出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水雉的身影,如图所示。它的生殖方式是 (  )
A.体内受精、卵生 B.体内受精、胎生
C.体外受精、卵生 D.体外受精、胎生
【答案】A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鸟类的主要特征包括:羽毛:鸟类的身体被羽毛覆盖,这是它们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流线型身体:鸟类的身体通常呈纺锤形,适合飞行。 前肢变成翅膀:鸟类的前肢进化成翅膀,适于飞行。 轻质骨骼:鸟类的骨骼轻、坚固,并且中间有充满气体的腔隙,以减轻体重。 恒温动物:鸟类属于恒温动物,体温较高,通常为42℃。这些特征使鸟类能够适应飞行和其他生存环境。
【解答】 高湖湿地中出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水雉的身影, 它属于鸟类,体内受精,卵生,A正确;
故答案为:A
3.(2025七下·诸暨期末)小明用土豆模拟山峰,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下图中在土豆上绘制的等高线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度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并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并按比例缩绘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等高线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所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
【解答】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度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小明用土豆模拟山峰,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下图中在土豆上绘制的等高线正确的是 C
故答案为:C
4.(2025七下·诸暨期末)竹的繁殖主要 依靠地下的竹鞭(地下茎)进行。竹鞭分节,节上的芽形成竹笋,竹笋长成新竹。竹的主要繁殖方式是(  )
A.出芽生殖 B.有性生殖 C.营养繁殖 D.分裂生殖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殖方式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植物常见的生殖方式,可与有性生殖对比理解。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竹子的地下部分有很多竹鞭,竹鞭分节,节上的芽形成竹笋,进而长成新的竹子,竹鞭属于地下茎,竹子的这种生殖方式,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而利用营养器官:根、叶、茎等繁殖后代的属于营养生殖。
故选C。
5.(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晾晒同一件衣服的四种方式中,最容易使衣服变干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将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提高了衣服的温度,挂在通风处加快空气流动,摊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6.(2025七下·诸暨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
【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有机物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同时也会产生焦味和质量减小的现象。
【解答】如果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就可以推断出土壤中含有机物,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
A.质量变大 B.间隔变大 C.数量变多 D.引力变大
【答案】B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不变,其分子的数量不变;当物体受热膨胀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解答】当起火时,周围空气温度升高,液体体积膨胀,则液体分子的间隔会变大,但液体的质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其分子数量也不会改变,此时分子的引力会变小,故只有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8.(2025七下·诸暨期末)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时,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 (如右图)中的部位是(  )
A.1 B.2 C.3 D.4
【答案】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5是树皮,分为内树皮和外树皮;4是内树皮,3是形成层,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2是木质部,里面有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1是髓,可以储存营养物质;
【解答】内树皮的韧皮部中有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为4;4是韧皮部;
故答案为:D
9.(2025七下·诸暨期末)《本草纲目》记载食肉桂能“面生光华”。肉桂酸(C9H8O2)是肉桂的主要有效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肉桂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B.肉桂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48g
C.肉桂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6%
D.一个肉桂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解答】A 肉桂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A错误;
B 肉桂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48,不带单位,B错误;
C. 肉桂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1.6%,C正确;
D. 一个肉桂酸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D错误;
故答案为: C
10.(2025七下·诸暨期末)沙柳根系发达,如图是沙柳的根尖结构及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吸收水的主要区域是根尖的a区
B.沙柳根的生长主要依赖a区和b区
C.c区细胞能进行①细胞分裂过程,属于分生组织
D.②表示细胞的分化过程,这一过程使细胞的形态、功能发生了改变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根尖的四个部分及其特点如下:根冠:位于根的顶端,细胞排列松散,细胞壁较薄,主要起保护作用。分生区:细胞小且排列紧密,具有强大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伸长区:细胞体积扩大,沿根的长轴方向显著伸长,是生长最快的部分。根毛区:细胞已停止伸长,形成根毛,主要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解答】A 吸收水的主要区域是根尖的a区 ,A正确;
B沙柳根的生长主要依赖c区分生区和b区伸长区,B错误;
C c区分生区细胞能进行①细胞分裂过程,属于分生组织,C正确;
D ②表示细胞的分化过程,这一过程使细胞的形态、功能发生了改变 ,D正确;
故答案为:B
11.(2025七下·诸暨期末)科学家通过高能粒子轰击氧原子(如左图)后可短暂生成O4+这一特殊的微粒。下列能表示 O4+模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 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包含由带一个基本电荷的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与质子数相同的核外电子,因此原子一般是中性的。不带电的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或带负电的阴离子。
【解答】 科学家通过高能粒子轰击氧原子(如左图)后可短暂生成O4+这一特殊的微粒。 有八个带正电的质子数,四个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数,所以A正确;
故答案为:A
12.(2025七下·诸暨期末)某镇每年举办“三月桃花节”、 “六月摘桃节”,吸引市民纷至沓来赏花摘桃。下图为小明观察到的桃花和桃子的基本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
A.桃花的主要结构是⑧和⑤
B.②中的花粉落到①上的过程叫做受精
C.图甲中的⑤将来发育成图乙中的⑩
D.开花季节如遇阴雨连绵的天气,可通过人工授粉提高桃子产量
【答案】D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植物的有性生殖分为四个生理过程:开花、传粉、受精和发育。(1)开花:开花就是组成花冠的花瓣开放的过程。植物开花后,雄蕊花药中的花粉通过不同途径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2)传粉:传粉分为两种——自花传粉是指同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同一朵花的雌蕊,异花传粉是指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花粉传给另一朵花的雌蕊子房。(3)受精: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多媒体展示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先展示子房的结构。然后展示受精卵形成: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4)发育:受精作用完成后,花萼、花冠、雄蕊以及雌蕊的柱头和花柱一般都会逐渐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答】A 桃花的主要结构是⑧雄蕊和⑦雌蕊,A错误;
B ②中的花粉落到①上的过程叫做传粉,B错误;
C 图甲中的⑤子房壁将来发育成图乙中的⑨果皮,C错误;
D开花季节如遇阴雨连绵的天气,可通过人工授粉提高桃子产量 ,D正确;
故答案为:D
13.(2025七下·诸暨期末)小明发现了四种利用酸奶制冰淇淋的方法:①利用冰箱制作;②利用炒冰盘制作;③利用干冰制作,④利用液氮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向酸奶中加入干冰粉末后搅拌,周围出现大量白雾,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
B.炒冰盘表面的材质是不锈钢,这是利用其耐低温、耐磨损、导热性差等化学性质
C.将酸奶放入温度低于其凝固点的冷冻室,酸奶放出热量逐渐凝固
D.将液氮和酸奶放到容器中,搅拌后液氮迅速升华吸热,使酸奶凝固成冰淇淋
【答案】C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气态 (吸热);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气态→液态 (放热);升华:固态→气态 (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解答】A 向酸奶中加入干冰粉末后搅拌,周围出现大量白雾,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A错误;
B 炒冰盘表面的材质是不锈钢,这是利用其耐低温、耐磨损、导热性差等物理性质。B错误;
C将酸奶放入温度低于其凝固点的冷冻室,酸奶放出热量逐渐凝固 ,C正确;
D 将液氮和酸奶放到容器中,搅拌后液氮迅速汽化吸热,使酸奶凝固成冰淇淋,D错误;
故答案为:C
14.(2025七下·诸暨期末)为研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小明做了下图所示实验,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磷元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B.装置细玻璃管的目的是提供氧气,保证根部的呼吸
C.实验装置中,对照组是乙,实验组是甲
D.一段时间后,乙中的植株长得矮小,叶片上带了很多褐斑
【答案】D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氮磷钾肥的作用分别为:氮肥:促进植物的叶片生长,增加叶绿素含量,提升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加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磷肥: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能力,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养分。 钾肥: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促进果实的膨大和成熟,提高果实的质量和产量。
【解答】A 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磷元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A正确;
B 装置细玻璃管的目的是提供氧气,保证根部的呼吸 ,B正确;
C 实验装置中,对照组是乙,实验组是甲 ,C正确;
D一段时间后,甲中的植株长得矮小,叶片上带了很多褐斑,D错误;
故答案为:D
15.(2025七下·诸暨期末)小明在测量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将烧杯中部分液体倒入量筒并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用天平称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多次重复上述操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得到的m-V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液体的密度为
B.将液体第一次倒出前,烧杯和液体总质量为120g
C.根据图像信息不能计算得出空烧杯质量
D.倒出的液体体积为30cm3时,烧杯中液体质量为75g
【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液体密度的测量;设计实验测密度
【解析】【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常用符号ρ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ρ = m/V,其中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的单位包括 千克/米3(kg/m3)和 克/厘米3(g/cm3),1克/厘米3等于1000千克/米3。在测量密度时,使用一致的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解答】A倒入20mL的液体到量筒中,质量为30克,所以液体的密度为1.5g/cm3,等于 ,A正确;
B. 20mL液体的质量为30g,将液体第一次倒出前,烧杯和液体总质量为90g+30g=120g,B正确;
C. 根据图像信息不能计算得出空烧杯质量 正确,因为不知道里面液体的体积,C正确;
D. 烧杯和液体总质量为90g+30g=120g,倒出的液体体积为30cm3时,减少的质量为45g,烧杯中液体和烧杯的质量为75g,D错误;
故答案为:D
16.(2025七下·诸暨期末)用化学用语表示:
(1) 硫原子   。
(2)三个碳酸根离子   。
(3) Ca2+中的“2”表示   。
【答案】(1)S
(2)3CO32-
(3)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元素符号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表示一种元素: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特定化学元素的简写,例如“H”表示氢元素,“O”表示氧元素。 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在微观层面上,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原子,例如“Fe”可表示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对于某些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也可以表示该物质,例如“Cu”可以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和铜这种物质。
【解答】(1) 硫原子 S
(2) 三个碳酸根离子 3CO32-
(3)Ca2+中的“2”表示 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
故答案为:(1)S(2) 3CO32- (3) 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17.(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甲是有关番茄发育的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番茄果实属于   。根据番茄的内部结构特点,分析番茄的雌蕊应为图中的哪种类型:   。 (选填“A”或“B”)
(2)制作糖拌番茄时,盘中会有较多的汁液渗出,这是因为番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3)如图乙是番茄的一种害虫斜纹夜蛾的发育过程图,此昆虫对番茄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   。 (填数字)
【答案】(1)器官;B
(2)小于
(3)②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动物的生长时期
【解析】【分析】 昆虫纲的变态发育又分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蛾、蝶蝇的变态,由受精卵开始,要经过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很明显,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有些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不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如蝉、蟋蟀、蝼蛄等。 花中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解答】(1) 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番茄果实属于器官,由多个组织构成的。根据番茄的内部结构特点,分析番茄的雌蕊应为图中的哪种类型:B,因为有偶多个种子;
(2)制作糖拌番茄时,盘中会有较多的汁液渗出,这是因为番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水往浓度高的地方走;
(3) 如图乙是番茄的一种害虫斜纹夜蛾的发育过程图,此昆虫对番茄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 ②,幼虫期吃叶子吃的比较厉害;
故答案为:(1)器官;B(2)小于(3)②
18.(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一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一是某些微观粒子的资料。
7 N氮 8 O 氧 9 F氟
15 P磷 甲 17 Cl氯
图一
粒子代号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8 8 8
B 26 30 24
C 8 8 10
D 8 10 8
表一
(1)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其化学式为   。
(2)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甲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一中的   元素最相似(填元素名称)。
(3)表一中共有   种元素;其中属于原子的是   (填代号)。
【答案】(1)N2
(2)氧
(3)2;A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 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包含由带一个基本电荷的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与质子数相同的核外电子,因此原子一般是中性的。不带电的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或带负电的阴离子。
【解答】(1) 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其化学式为 N2 ;
(2)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甲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一中的氧元素最相似(填元素名称)。因为甲和O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 表一中共有2种元素;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其中属于原子的是AD,带正电的质子数等于带负电的电子数,原子电中性(填代号)。
故答案为:(1)N2(2)氧(3)2;AD
19.(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是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的某一时期。
(1)胚胎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的场所是   ;
(2)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母体,通过   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3)胎儿娩出后,判断婴儿性别的最直接方法是根据    (选填“第一性征”或“第二性征”)。
【答案】(1)输卵管
(2)胎盘(与脐带)
(3)第一性征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受精的过程是成熟女性的卵巢一般每个月排出一个卵细胞,当含有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众多的精子中只有一个能进入卵细胞,与其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后不断的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的移动到子宫中,在子宫中一直发育成熟胎儿产出母体。
【解答】(1)由分析可知,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2)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母体,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3)胎儿娩出后,判断婴儿性别的最直接方法是根据第一性征。
故答案为:(1)输卵管(2)胎盘(与脐带)(3)第一性征
20.(2025七下·诸暨期末)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过程中A、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可知,   (选填“A”或“B”)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第8min时,试管中的碎冰处于   状态。 (选填“固态”、 “液态”或“固液共存”)
(3)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此后任意相同时刻虚线对应物质的温度是否会超过实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选填“是”或“否”)。
【答案】(1)B
(2)固态
(3)否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一种变化过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需要持续吸热。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之一,不同的晶体熔点是不同的。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实验表明,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凝固点(solidifying)。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和熔点。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达到熔点后继续加热。(吸热);
【解答】(1)实验过程中A、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可知,B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因为要烧杯中的冰先熔化,试管中的冰后熔化;
(2) 只有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了,试管中的冰才可以从外界吸收热量开始熔化, 所以第8min时,试管中的碎冰处于固态;
(3) 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此后任意相同时刻虚线对应物质的温度是否会超过实线对应物质的温度,否,不会超过实线物质,最终由于热传递,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B(2)固态(3)否
21.(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为一台秤,小明用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满三种液体,用台秤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记录的部分数据如右表。
液体种类 酒精 水 酱油
台秤的示数 m/g 170 200 230
(1)由表格数据可得:ρ水   ρ酱油(选填“>”或“<”) ;
(2)小明观察记录的数据结合学过的知识,认为液体的密度ρ与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如图能正确反映这种规律的是   。
(3)小明利用上述烧杯和台秤,将台秤改装成可以直接读出液体密度的“密度秤”,请你计算该“密度秤”能测量的液体最大密度为   g/cm3。(烧杯始终盛满液体,精确到0.1g/cm3)
【答案】(1)<
(2)D
(3)3.3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液体密度的测量;设计实验测密度
【解析】【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常用符号ρ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ρ = m/V,其中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的单位包括 千克/米3(kg/m3)和 克/厘米3(g/cm3),1克/厘米3等于1000千克/米3。在测量密度时,使用一致的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解答】(1) 由表格数据可得:ρ水<ρ酱油,因为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额密度越大,物体的质量也越大;
(2) 小明观察记录的数据结合学过的知识,认为液体的密度ρ与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如图能正确反映这种规律的是 D;m总=m杯子+ρv;杯子的质量和杯子的体积是不变的,液体的密度ρ与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是一个一次函数,D符合;
(3)170g=0.8g/cm3×V+m杯子;
200g=1.0g/cm3×V+m杯子;
解的:V=150cm3;m杯子=50g;
此称最大的质量为550g; 550g=150cm3×ρ+50g;解的:ρ=3.3 g/cm3
故答案为:(1)<(2)D(3)3.3
22.(2025七下·诸暨期末)小明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在4个锥形瓶中分别放入10粒豌豆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如图)。
(1)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 (填序号)
(2)通过比较②和④种子萌发情况,小明得出“豌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结论不科学的原因是   。
(3)豌豆种子播种后遭遇持续强降雨,土壤长时间积水导致种子出芽率明显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
【答案】(1)①③
(2)没有控制单一变量
(3)种子无法获得充足空气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 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解答】(1) 、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①③ ;除了水分这一个变量外其余的条件都合适;
(2)通过比较②和④种子萌发情况,小明得出“豌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结论不科学的原因是 没有控制单一变量 ;
(3) 豌豆种子播种后遭遇持续强降雨,土壤长时间积水导致种子出芽率明显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种子无法获得充足空气 ;
故答案为:(1)①③(2) 没有控制单一变量 (3) 种子无法获得充足空气
23.(2025七下·诸暨期末)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下图反映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
(3)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4)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答案】(1)错误
(2)A
(3)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4)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 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包含由带一个基本电荷的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与质子数相同的核外电子,因此原子一般是中性的。不带电的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或带负电的阴离子。
【解答】(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下图反映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A,因为离原子核越近,同种电荷间的排斥力越大,排斥的角度越大;
(3)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
(4)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质子 ;因为氮原子由7个质子数,氧原子由八个质子数,氦由2个质子数,所以被打出的一定是质子;
故答案为:(1)错误(2)A(3) 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4)质子
24.(2025七下·诸暨期末)霉菌的繁殖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 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究:将一块吐司片进行低温烘干,等分成三份,标为A、B、C,按下列方式进行实验:
组别 ① ② ③
实验设计 将A 吐司片湿润后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 恒温箱里。 将B 吐司片湿润后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18℃恒温箱里。 __ ____
实验结果 (一周后观察) 几乎不发霉 发霉 几乎不发霉
(1)对照①和②,小明想探究的非生物影响因素是:   。
(2)为了探究水分对霉菌繁殖的影响,③的实验设计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
【答案】(1)温度
(2)将C吐司置于塑料袋中,扎紧口袋,放在35℃恒温箱里
(3)低温保存或干燥处理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 常用的食物保鲜方法有冷藏法、密封法、干燥法、高温灭菌法、盐渍法、糖渍法、埋藏法、窖藏法等。
【解答】(1) 对照①和②,小明想探究的非生物影响因素是: 温度;
(2) 为了探究水分对霉菌繁殖的影响,③的实验设计是 将C吐司置于塑料袋中,扎紧口袋,放在35℃恒温箱里 ;
(3) 根据小明的实验,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低温保存或干燥处理
故答案为:(1)温度(2) 将C吐司置于塑料袋中,扎紧口袋,放在35℃恒温箱里 (3) 低温保存或干燥处理
25.(2025七下·诸暨期末)小明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他选取如图甲所示的粗细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状相似、面积相近的斜面。
步骤二:将枝条按要求处理好后,再将它们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如图乙),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
A.除去下半部分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B.剥去下半部分树皮的带叶枝条  
C.自然状态的带叶枝条 (不作处理)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
(2)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3)若实验结论成立,则   组实验现象不变红。
(4)若将C组枝条进行纵切,依据   的现象,还可说明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的。
【答案】(1)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2)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
(3)A
(4)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木质茎结构组成部分: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起支持作用。韧皮部: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疏导有机物的筛管。形成层: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水稻、小麦、竹类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们的茎不能加粗生长。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髓:细胞壁比较薄,常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解答】(1) 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
(2) 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可以 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 ;
(3) 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实验现象不变红。因为A中没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
(4) 若将C组枝条进行纵切,依据 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 的现象,还可说明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的。
故答案为:(1) 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2) 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 (3) A (4) 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
26.(2025七下·诸暨期末)科学创新小组设计并制作了一个能将水温调控在48℃左右的自动控温杯,结构示意图如图甲,其夹层填充物为海波晶体(熔点为48℃)。小组同学为检测该自动控温杯控温功能,做了如下测试:
(1)原理分析:选择海波作为填充物的原因是,海波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   (选填“上升”、 “不变”或“下降”)
(2)实验验证:在杯中装满10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
(3)方案迭代: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丙);请利用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热水能快速降温到48℃并维持不变的原因   。
【答案】(1)不变
(2)海波质量太小/水质量太大
(3)开水倒入杯中后,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海波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达到热平衡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熔化是指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比较常见的类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的逆过程是凝固。
【解答】(1) 原理分析:选择海波作为填充物的原因是,海波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海波是晶体,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2) 实验验证:在杯中装满10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海波质量太小/水质量太大 ;该杯子时靠海波熔化吸热,使水温下降的;
(3) 方案迭代: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丙);请利用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热水能快速降温到48℃并维持不变的原因 : 开水倒入杯中后,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海波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达到热平衡
故答案为:(1)不变(2)海波质量太小/水质量太大(3) 开水倒入杯中后,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海波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达到热平衡
27.(2025七下·诸暨期末)诸暨盛产茶叶,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茶多酚、茶多糖等。
(1)茶叶含氟较高,对预防龋齿有一定效果。这里的“氟”指的是   (选填“元素”或“单质”)。
(2)茶叶中的硒有防癌作用。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右图所示,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3)茶多酚具有强血管、降血脂的作用。某种茶多酚的化学式为C6H6O2,其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答案】(1)元素
(2)34
(3)12:1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包含由带一个基本电荷的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与质子数相同的核外电子,因此原子一般是中性的。不带电的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或带负电的阴离子。元素根据原子核中质子数来区分,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一元素的同位素。
【解答】(1)茶叶含氟较高,对预防龋齿有一定效果。这里的“氟”指的是元素;
(2) 茶叶中的硒有防癌作用。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右图所示,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34 ,因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34;
(3) 茶多酚具有强血管、降血脂的作用。某种茶多酚的化学式为C6H6O2,其碳、氢元素的质量比=6×12:6×1=12:1;
故答案为:(1)元素(2)34(3)12:1
28.(2025七下·诸暨期末)夏季来临,冰箱中长期储存的食物极易被“李斯特菌”滋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家庭中可利用含氯消毒液杀灭“李斯特菌”,例如:次氯酸(化学式:HClO)。
(1)李斯特菌属于细菌,它的细胞内   (选填“有”或“无”)成形细胞核。
(2)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3)对于次氯酸消毒液,国家标准规定100克消毒液中有效氯含量在 100mg 至 200mg之间。已知某品牌消毒液每100克含次氯酸0.525克,请通过计算判断该消毒液的氯元素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其他成分不含氯元素)
【答案】(1)无
(2)+1
(3)Cl:0.525g××100%=0.355g=355mg>200mg 所以不符合标准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单质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 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被看到。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基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使用公式:某元素的质量 = 化合物的质量 ×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解答】(1)李斯特菌属于细菌,它的细胞内无成形细胞核。
(2) 次氯酸 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H是+1价,O是-2价;
(3) Cl:0.525g××100%=0.355g=355mg>200mg 所以不符合标准
故答案为:(1)无(2)+1(3)不符合
29.(2025七下·诸暨期末)在测盐水密度的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由于不小心致使天平砝码和量筒损坏。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标有刻度的注射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水等进行了如下操作,也能测定出盐水的密度:
①用注射器向两个烧杯中分别注入20mL 盐水和20mL 水;
②将上述装有盐水和水的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天平不平衡;
③向右移动游码天平恰好平衡,如图所示。
请计算:
(1)天平平衡时左盘烧杯中盐水的质量有多少g
(2)盐水的密度为多少
【答案】(1)21.2g
(2)1.06g/cm3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常用符号ρ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ρ = m/V,其中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的单位包括 千克/米3(kg/m3)和 克/厘米3(g/cm3),1克/厘米3等于1000千克/米3。在测量密度时,使用一致的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解答】(1)m水=ρ水V=1g/cm3×20mL=20g,m盐水=20g+1.2g=21.2g;
(2)ρ盐水=== 1.06g/cm3
故答案为:(1)21.2g(2)1.06g/cm3
1 / 1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七年级科学
1.(2025七下·诸暨期末)以下是陶瓷制作的部分环节。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
A.揉泥 B.成型
C.干燥 D.烧制
2.(2025七下·诸暨期末)高湖湿地中出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水雉的身影,如图所示。它的生殖方式是 (  )
A.体内受精、卵生 B.体内受精、胎生
C.体外受精、卵生 D.体外受精、胎生
3.(2025七下·诸暨期末)小明用土豆模拟山峰,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下图中在土豆上绘制的等高线正确的是 (  )
A. B.
C. D.
4.(2025七下·诸暨期末)竹的繁殖主要 依靠地下的竹鞭(地下茎)进行。竹鞭分节,节上的芽形成竹笋,竹笋长成新竹。竹的主要繁殖方式是(  )
A.出芽生殖 B.有性生殖 C.营养繁殖 D.分裂生殖
5.(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晾晒同一件衣服的四种方式中,最容易使衣服变干的是(  )
A. B.
C. D.
6.(2025七下·诸暨期末)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则说明土壤中含有(  )
A.空气 B.水 C.无机盐 D.有机物
7.(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为安装在宾馆、仓库等处天花板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室内起火时,密封在装置内的液体体积膨胀,冲破水管阀门,实现喷水灭火。起火时,液体体积膨胀是因为液体分子(  )
A.质量变大 B.间隔变大 C.数量变多 D.引力变大
8.(2025七下·诸暨期末)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时,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 (如右图)中的部位是(  )
A.1 B.2 C.3 D.4
9.(2025七下·诸暨期末)《本草纲目》记载食肉桂能“面生光华”。肉桂酸(C9H8O2)是肉桂的主要有效成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肉桂酸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B.肉桂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48g
C.肉桂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6%
D.一个肉桂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氧分子
10.(2025七下·诸暨期末)沙柳根系发达,如图是沙柳的根尖结构及部分生理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  )
A.吸收水的主要区域是根尖的a区
B.沙柳根的生长主要依赖a区和b区
C.c区细胞能进行①细胞分裂过程,属于分生组织
D.②表示细胞的分化过程,这一过程使细胞的形态、功能发生了改变
11.(2025七下·诸暨期末)科学家通过高能粒子轰击氧原子(如左图)后可短暂生成O4+这一特殊的微粒。下列能表示 O4+模型的是(  )
A. B.
C. D.
12.(2025七下·诸暨期末)某镇每年举办“三月桃花节”、 “六月摘桃节”,吸引市民纷至沓来赏花摘桃。下图为小明观察到的桃花和桃子的基本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
A.桃花的主要结构是⑧和⑤
B.②中的花粉落到①上的过程叫做受精
C.图甲中的⑤将来发育成图乙中的⑩
D.开花季节如遇阴雨连绵的天气,可通过人工授粉提高桃子产量
13.(2025七下·诸暨期末)小明发现了四种利用酸奶制冰淇淋的方法:①利用冰箱制作;②利用炒冰盘制作;③利用干冰制作,④利用液氮制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向酸奶中加入干冰粉末后搅拌,周围出现大量白雾,白雾是二氧化碳气体
B.炒冰盘表面的材质是不锈钢,这是利用其耐低温、耐磨损、导热性差等化学性质
C.将酸奶放入温度低于其凝固点的冷冻室,酸奶放出热量逐渐凝固
D.将液氮和酸奶放到容器中,搅拌后液氮迅速升华吸热,使酸奶凝固成冰淇淋
14.(2025七下·诸暨期末)为研究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小明做了下图所示实验,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磷元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B.装置细玻璃管的目的是提供氧气,保证根部的呼吸
C.实验装置中,对照组是乙,实验组是甲
D.一段时间后,乙中的植株长得矮小,叶片上带了很多褐斑
15.(2025七下·诸暨期末)小明在测量液体密度的过程中,将烧杯中部分液体倒入量筒并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用天平称量烧杯和剩余液体的质量m,多次重复上述操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得到的m-V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该液体的密度为
B.将液体第一次倒出前,烧杯和液体总质量为120g
C.根据图像信息不能计算得出空烧杯质量
D.倒出的液体体积为30cm3时,烧杯中液体质量为75g
16.(2025七下·诸暨期末)用化学用语表示:
(1) 硫原子   。
(2)三个碳酸根离子   。
(3) Ca2+中的“2”表示   。
17.(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甲是有关番茄发育的示意图,请分析作答:
(1)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番茄果实属于   。根据番茄的内部结构特点,分析番茄的雌蕊应为图中的哪种类型:   。 (选填“A”或“B”)
(2)制作糖拌番茄时,盘中会有较多的汁液渗出,这是因为番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选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3)如图乙是番茄的一种害虫斜纹夜蛾的发育过程图,此昆虫对番茄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   。 (填数字)
18.(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一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表一是某些微观粒子的资料。
7 N氮 8 O 氧 9 F氟
15 P磷 甲 17 Cl氯
图一
粒子代号 质子数 中子数 电子数
A 8 8 8
B 26 30 24
C 8 8 10
D 8 10 8
表一
(1)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其化学式为   。
(2)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甲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一中的   元素最相似(填元素名称)。
(3)表一中共有   种元素;其中属于原子的是   (填代号)。
19.(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是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的某一时期。
(1)胚胎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受精的场所是   ;
(2)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母体,通过   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3)胎儿娩出后,判断婴儿性别的最直接方法是根据    (选填“第一性征”或“第二性征”)。
20.(2025七下·诸暨期末)在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分别在烧杯和试管中放入适量的碎冰,并各放一支温度计组成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
(1)实验过程中A、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可知,   (选填“A”或“B”)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第8min时,试管中的碎冰处于   状态。 (选填“固态”、 “液态”或“固液共存”)
(3)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此后任意相同时刻虚线对应物质的温度是否会超过实线对应物质的温度   (选填“是”或“否”)。
21.(2025七下·诸暨期末)如图为一台秤,小明用完全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满三种液体,用台秤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记录的部分数据如右表。
液体种类 酒精 水 酱油
台秤的示数 m/g 170 200 230
(1)由表格数据可得:ρ水   ρ酱油(选填“>”或“<”) ;
(2)小明观察记录的数据结合学过的知识,认为液体的密度ρ与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如图能正确反映这种规律的是   。
(3)小明利用上述烧杯和台秤,将台秤改装成可以直接读出液体密度的“密度秤”,请你计算该“密度秤”能测量的液体最大密度为   g/cm3。(烧杯始终盛满液体,精确到0.1g/cm3)
22.(2025七下·诸暨期末)小明为探究豌豆种子萌发的条件,在4个锥形瓶中分别放入10粒豌豆种子,在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如图)。
(1)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 (填序号)
(2)通过比较②和④种子萌发情况,小明得出“豌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结论不科学的原因是   。
(3)豌豆种子播种后遭遇持续强降雨,土壤长时间积水导致种子出芽率明显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
23.(2025七下·诸暨期末)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永无止境。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下图反映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   (填字母)。
(3)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
(4)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
24.(2025七下·诸暨期末)霉菌的繁殖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 小明进行了以下探究:将一块吐司片进行低温烘干,等分成三份,标为A、B、C,按下列方式进行实验:
组别 ① ② ③
实验设计 将A 吐司片湿润后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 恒温箱里。 将B 吐司片湿润后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18℃恒温箱里。 __ ____
实验结果 (一周后观察) 几乎不发霉 发霉 几乎不发霉
(1)对照①和②,小明想探究的非生物影响因素是:   。
(2)为了探究水分对霉菌繁殖的影响,③的实验设计是   。
(3)根据小明的实验,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
25.(2025七下·诸暨期末)小明为了验证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运输,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他选取如图甲所示的粗细相似、叶片数量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形状相似、面积相近的斜面。
步骤二:将枝条按要求处理好后,再将它们插入一瓶盛有一定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固定(如图乙),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取出枝条,用刀片横切枝条中上部,用放大镜观察横切面的染色部位,并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中。
实验组别 实验现象
A.除去下半部分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B.剥去下半部分树皮的带叶枝条  
C.自然状态的带叶枝条 (不作处理)  
(1)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
(2)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   。
(3)若实验结论成立,则   组实验现象不变红。
(4)若将C组枝条进行纵切,依据   的现象,还可说明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的。
26.(2025七下·诸暨期末)科学创新小组设计并制作了一个能将水温调控在48℃左右的自动控温杯,结构示意图如图甲,其夹层填充物为海波晶体(熔点为48℃)。小组同学为检测该自动控温杯控温功能,做了如下测试:
(1)原理分析:选择海波作为填充物的原因是,海波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   (选填“上升”、 “不变”或“下降”)
(2)实验验证:在杯中装满10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
(3)方案迭代: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丙);请利用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热水能快速降温到48℃并维持不变的原因   。
27.(2025七下·诸暨期末)诸暨盛产茶叶,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如茶多酚、茶多糖等。
(1)茶叶含氟较高,对预防龋齿有一定效果。这里的“氟”指的是   (选填“元素”或“单质”)。
(2)茶叶中的硒有防癌作用。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右图所示,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
(3)茶多酚具有强血管、降血脂的作用。某种茶多酚的化学式为C6H6O2,其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28.(2025七下·诸暨期末)夏季来临,冰箱中长期储存的食物极易被“李斯特菌”滋生,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家庭中可利用含氯消毒液杀灭“李斯特菌”,例如:次氯酸(化学式:HClO)。
(1)李斯特菌属于细菌,它的细胞内   (选填“有”或“无”)成形细胞核。
(2)次氯酸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3)对于次氯酸消毒液,国家标准规定100克消毒液中有效氯含量在 100mg 至 200mg之间。已知某品牌消毒液每100克含次氯酸0.525克,请通过计算判断该消毒液的氯元素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其他成分不含氯元素)
29.(2025七下·诸暨期末)在测盐水密度的实验课上,某实验小组由于不小心致使天平砝码和量筒损坏。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标有刻度的注射器、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水等进行了如下操作,也能测定出盐水的密度:
①用注射器向两个烧杯中分别注入20mL 盐水和20mL 水;
②将上述装有盐水和水的烧杯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天平不平衡;
③向右移动游码天平恰好平衡,如图所示。
请计算:
(1)天平平衡时左盘烧杯中盐水的质量有多少g
(2)盐水的密度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分析】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的形态或状态发生变化,但不产生新物质;而化学变化则伴随着新物质的生成。
【解答】 以下是陶瓷制作的部分环节。其中涉及化学变化的烧制,此过程有新物质的产生,属于化学变化;
故答案为:D
2.【答案】A
【知识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解析】【分析】鸟类的主要特征包括:羽毛:鸟类的身体被羽毛覆盖,这是它们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流线型身体:鸟类的身体通常呈纺锤形,适合飞行。 前肢变成翅膀:鸟类的前肢进化成翅膀,适于飞行。 轻质骨骼:鸟类的骨骼轻、坚固,并且中间有充满气体的腔隙,以减轻体重。 恒温动物:鸟类属于恒温动物,体温较高,通常为42℃。这些特征使鸟类能够适应飞行和其他生存环境。
【解答】 高湖湿地中出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水雉的身影, 它属于鸟类,体内受精,卵生,A正确;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地形图
【解析】【分析】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度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并垂直投影到一个水平面上,并按比例缩绘在图纸上,就得到等高线。等高线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与实际地面的交线,所以等高线是闭合曲线。在等高线上标注的数字为该等高线的海拔。
【解答】 等高线指的是地形图上高度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成的闭合曲线。 小明用土豆模拟山峰,绘制等高线地形图。下图中在土豆上绘制的等高线正确的是 C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无性生殖
【解析】【分析】植物的生殖方式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的生殖方式叫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植物常见的生殖方式,可与有性生殖对比理解。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竹子的地下部分有很多竹鞭,竹鞭分节,节上的芽形成竹笋,进而长成新的竹子,竹鞭属于地下茎,竹子的这种生殖方式,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而利用营养器官:根、叶、茎等繁殖后代的属于营养生殖。
故选C。
5.【答案】B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液体温度,二是液体表面积,三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将湿衣服晾在阳光下,提高了衣服的温度,挂在通风处加快空气流动,摊开可以增大液体的表面积,加快了蒸发,故B正确。
故答案为:B。
6.【答案】D
【知识点】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解析】【分析】有机物在加热过程中会发生分解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物质,同时也会产生焦味和质量减小的现象。
【解答】如果取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到土壤变黑有焦味,且质量减小,就可以推断出土壤中含有机物,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7.【答案】B
【知识点】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解析】【分析】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体不变,其分子的数量不变;当物体受热膨胀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解答】当起火时,周围空气温度升高,液体体积膨胀,则液体分子的间隔会变大,但液体的质量不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其分子数量也不会改变,此时分子的引力会变小,故只有B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8.【答案】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5是树皮,分为内树皮和外树皮;4是内树皮,3是形成层,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2是木质部,里面有自下而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1是髓,可以储存营养物质;
【解答】内树皮的韧皮部中有自上而下运输有机物的筛管,为4;4是韧皮部;
故答案为:D
9.【答案】C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的; 相对原子质量是指以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任何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跟一个碳-12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称为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是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解答】A 肉桂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A错误;
B 肉桂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48,不带单位,B错误;
C. 肉桂酸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1.6%,C正确;
D. 一个肉桂酸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D错误;
故答案为: C
10.【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根尖的四个部分及其特点如下:根冠:位于根的顶端,细胞排列松散,细胞壁较薄,主要起保护作用。分生区:细胞小且排列紧密,具有强大的分裂能力,能够不断产生新细胞,向下补充根冠,向上转化为伸长区。伸长区:细胞体积扩大,沿根的长轴方向显著伸长,是生长最快的部分。根毛区:细胞已停止伸长,形成根毛,主要用于吸收水分和养分。
【解答】A 吸收水的主要区域是根尖的a区 ,A正确;
B沙柳根的生长主要依赖c区分生区和b区伸长区,B错误;
C c区分生区细胞能进行①细胞分裂过程,属于分生组织,C正确;
D ②表示细胞的分化过程,这一过程使细胞的形态、功能发生了改变 ,D正确;
故答案为:B
11.【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书写与意义
【解析】【分析】 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包含由带一个基本电荷的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与质子数相同的核外电子,因此原子一般是中性的。不带电的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或带负电的阴离子。
【解答】 科学家通过高能粒子轰击氧原子(如左图)后可短暂生成O4+这一特殊的微粒。 有八个带正电的质子数,四个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数,所以A正确;
故答案为:A
12.【答案】D
【知识点】花的结构;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植物的有性生殖分为四个生理过程:开花、传粉、受精和发育。(1)开花:开花就是组成花冠的花瓣开放的过程。植物开花后,雄蕊花药中的花粉通过不同途径传送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2)传粉:传粉分为两种——自花传粉是指同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的花粉传给同一朵花的雌蕊,异花传粉是指一朵花的雄蕊花药中花粉传给另一朵花的雌蕊子房。(3)受精:植物的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受精卵的过程。多媒体展示植物的有性生殖和发育过程。先展示子房的结构。然后展示受精卵形成:当花粉管从珠孔进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释放出来,一个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4)发育:受精作用完成后,花萼、花冠、雄蕊以及雌蕊的柱头和花柱一般都会逐渐凋落,只有雌蕊的子房发育成果实。
【解答】A 桃花的主要结构是⑧雄蕊和⑦雌蕊,A错误;
B ②中的花粉落到①上的过程叫做传粉,B错误;
C 图甲中的⑤子房壁将来发育成图乙中的⑨果皮,C错误;
D开花季节如遇阴雨连绵的天气,可通过人工授粉提高桃子产量 ,D正确;
故答案为:D
13.【答案】C
【知识点】熔点和凝固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升华及升华现象
【解析】【分析】熔化:固态→液态(吸热);凝固:液态→固态(放热);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气态 (吸热);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气态→液态 (放热);升华:固态→气态 (吸热);凝华:气态→固态(放热);
【解答】A 向酸奶中加入干冰粉末后搅拌,周围出现大量白雾,白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A错误;
B 炒冰盘表面的材质是不锈钢,这是利用其耐低温、耐磨损、导热性差等物理性质。B错误;
C将酸奶放入温度低于其凝固点的冷冻室,酸奶放出热量逐渐凝固 ,C正确;
D 将液氮和酸奶放到容器中,搅拌后液氮迅速汽化吸热,使酸奶凝固成冰淇淋,D错误;
故答案为:C
14.【答案】D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氮磷钾肥的作用分别为:氮肥:促进植物的叶片生长,增加叶绿素含量,提升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加速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磷肥:促进根系发育,增强植物的开花和结果能力,帮助植物更好地吸收养分。 钾肥: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促进果实的膨大和成熟,提高果实的质量和产量。
【解答】A 设计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磷元素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A正确;
B 装置细玻璃管的目的是提供氧气,保证根部的呼吸 ,B正确;
C 实验装置中,对照组是乙,实验组是甲 ,C正确;
D一段时间后,甲中的植株长得矮小,叶片上带了很多褐斑,D错误;
故答案为:D
15.【答案】D
【知识点】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液体密度的测量;设计实验测密度
【解析】【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常用符号ρ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ρ = m/V,其中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的单位包括 千克/米3(kg/m3)和 克/厘米3(g/cm3),1克/厘米3等于1000千克/米3。在测量密度时,使用一致的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解答】A倒入20mL的液体到量筒中,质量为30克,所以液体的密度为1.5g/cm3,等于 ,A正确;
B. 20mL液体的质量为30g,将液体第一次倒出前,烧杯和液体总质量为90g+30g=120g,B正确;
C. 根据图像信息不能计算得出空烧杯质量 正确,因为不知道里面液体的体积,C正确;
D. 烧杯和液体总质量为90g+30g=120g,倒出的液体体积为30cm3时,减少的质量为45g,烧杯中液体和烧杯的质量为75g,D错误;
故答案为:D
16.【答案】(1)S
(2)3CO32-
(3)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元素符号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几点:表示一种元素: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特定化学元素的简写,例如“H”表示氢元素,“O”表示氧元素。 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在微观层面上,元素符号可以表示一个原子,例如“Fe”可表示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对于某些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元素符号也可以表示该物质,例如“Cu”可以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和铜这种物质。
【解答】(1) 硫原子 S
(2) 三个碳酸根离子 3CO32-
(3)Ca2+中的“2”表示 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
故答案为:(1)S(2) 3CO32- (3) 一个钙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
17.【答案】(1)器官;B
(2)小于
(3)②
【知识点】器官和系统;结构与层次;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动物的生长时期
【解析】【分析】 昆虫纲的变态发育又分为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蛾、蝶蝇的变态,由受精卵开始,要经过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很明显,这样的变态发育称为完全变态。有些昆虫的发育经过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而且幼虫和成虫差别不明显,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如蝉、蟋蟀、蝼蛄等。 花中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解答】(1) 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看番茄果实属于器官,由多个组织构成的。根据番茄的内部结构特点,分析番茄的雌蕊应为图中的哪种类型:B,因为有偶多个种子;
(2)制作糖拌番茄时,盘中会有较多的汁液渗出,这是因为番茄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浓度。水往浓度高的地方走;
(3) 如图乙是番茄的一种害虫斜纹夜蛾的发育过程图,此昆虫对番茄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是 ②,幼虫期吃叶子吃的比较厉害;
故答案为:(1)器官;B(2)小于(3)②
18.【答案】(1)N2
(2)氧
(3)2;AD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 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包含由带一个基本电荷的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与质子数相同的核外电子,因此原子一般是中性的。不带电的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或带负电的阴离子。
【解答】(1) 氮气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其化学式为 N2 ;
(2) 根据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甲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一中的氧元素最相似(填元素名称)。因为甲和O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 表一中共有2种元素;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其中属于原子的是AD,带正电的质子数等于带负电的电子数,原子电中性(填代号)。
故答案为:(1)N2(2)氧(3)2;AD
19.【答案】(1)输卵管
(2)胎盘(与脐带)
(3)第一性征
【知识点】人的受精、胚胎发育、分娩和哺乳过程;人的发育、衰老和死亡
【解析】【分析】受精的过程是成熟女性的卵巢一般每个月排出一个卵细胞,当含有精子的精液进入阴道后,精子缓慢地通过子宫,在输卵管内与卵细胞相遇。众多的精子中只有一个能进入卵细胞,与其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形成后不断的进行细胞分裂,逐渐发育成胚泡,胚泡缓慢的移动到子宫中,在子宫中一直发育成熟胎儿产出母体。
【解答】(1)由分析可知,受精的场所是输卵管。
(2)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母体,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3)胎儿娩出后,判断婴儿性别的最直接方法是根据第一性征。
故答案为:(1)输卵管(2)胎盘(与脐带)(3)第一性征
20.【答案】(1)B
(2)固态
(3)否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熔化是通过对物质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一种变化过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在标准大气压下,与其凝固点相等。晶体吸热温度上升,达到熔点时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变。晶体完全熔化成液体后,温度继续上升。熔化过程中晶体是固、液共存状态。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熔化过程与晶体相似,只不过温度持续上升,需要持续吸热。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之一,不同的晶体熔点是不同的。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实验表明,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向外放热。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晶体的凝固点(solidifying)。同一晶体的凝固点与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和熔点。晶体熔化的条件:1.温度达到熔点;2.达到熔点后继续加热。(吸热);
【解答】(1)实验过程中A、B两支温度计的示数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像可知,B线是试管内碎冰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因为要烧杯中的冰先熔化,试管中的冰后熔化;
(2) 只有烧杯中的冰完全熔化了,试管中的冰才可以从外界吸收热量开始熔化, 所以第8min时,试管中的碎冰处于固态;
(3) 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此后任意相同时刻虚线对应物质的温度是否会超过实线对应物质的温度,否,不会超过实线物质,最终由于热传递,温度保持不变;
故答案为:(1)B(2)固态(3)否
21.【答案】(1)<
(2)D
(3)3.3
【知识点】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固体密度的测量;液体密度的测量;设计实验测密度
【解析】【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常用符号ρ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ρ = m/V,其中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的单位包括 千克/米3(kg/m3)和 克/厘米3(g/cm3),1克/厘米3等于1000千克/米3。在测量密度时,使用一致的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解答】(1) 由表格数据可得:ρ水<ρ酱油,因为体积相同的情况下,物体的额密度越大,物体的质量也越大;
(2) 小明观察记录的数据结合学过的知识,认为液体的密度ρ与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间存在一定的规律,如图能正确反映这种规律的是 D;m总=m杯子+ρv;杯子的质量和杯子的体积是不变的,液体的密度ρ与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是一个一次函数,D符合;
(3)170g=0.8g/cm3×V+m杯子;
200g=1.0g/cm3×V+m杯子;
解的:V=150cm3;m杯子=50g;
此称最大的质量为550g; 550g=150cm3×ρ+50g;解的:ρ=3.3 g/cm3
故答案为:(1)<(2)D(3)3.3
22.【答案】(1)①③
(2)没有控制单一变量
(3)种子无法获得充足空气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过程与必要条件
【解析】【分析】 种子的萌发的外界条件,除了种子本身要具有健全的发芽力以及解除休眠期以外,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主要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解答】(1) 、要探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水分,应选择的实验组合是 ①③ ;除了水分这一个变量外其余的条件都合适;
(2)通过比较②和④种子萌发情况,小明得出“豌豆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一结论不科学的原因是 没有控制单一变量 ;
(3) 豌豆种子播种后遭遇持续强降雨,土壤长时间积水导致种子出芽率明显降低,其主要原因是 种子无法获得充足空气 ;
故答案为:(1)①③(2) 没有控制单一变量 (3) 种子无法获得充足空气
23.【答案】(1)错误
(2)A
(3)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4)质子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
【解析】【分析】 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包含由带一个基本电荷的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与质子数相同的核外电子,因此原子一般是中性的。不带电的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或带负电的阴离子。
【解答】(1)道尔顿最早提出原子的概念并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体”,1897年汤姆生发现电子并提出类似“西瓜”的原子模型,认为电子就像“西瓜子”一样镶嵌在带正电荷的“西瓜瓤”中,如今这些观点均是错误的。
(2)卢瑟福进行α粒子散射实验后,认为原子是“行星模型”。下图反映卢瑟福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A,因为离原子核越近,同种电荷间的排斥力越大,排斥的角度越大;
(3) 卢瑟福在α粒子散射实验中(α粒子带正电荷),断定原子中的绝大部分空间是空的,他的依据是 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
(4) 1919年,卢瑟福用加速了的高能α粒子(氦原子核)轰击氮原子,结果有种微粒从氮原子中被打出,而α粒子留在了氮原子中,使氮原子变成了氧原子,从现代观点看,被打出的微粒一定是 质子 ;因为氮原子由7个质子数,氧原子由八个质子数,氦由2个质子数,所以被打出的一定是质子;
故答案为:(1)错误(2)A(3) 绝大多数α粒子通过金箔并按原来方向运动 (4)质子
24.【答案】(1)温度
(2)将C吐司置于塑料袋中,扎紧口袋,放在35℃恒温箱里
(3)低温保存或干燥处理
【知识点】真菌的主要特点
【解析】【分析】 常用的食物保鲜方法有冷藏法、密封法、干燥法、高温灭菌法、盐渍法、糖渍法、埋藏法、窖藏法等。
【解答】(1) 对照①和②,小明想探究的非生物影响因素是: 温度;
(2) 为了探究水分对霉菌繁殖的影响,③的实验设计是 将C吐司置于塑料袋中,扎紧口袋,放在35℃恒温箱里 ;
(3) 根据小明的实验,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低温保存或干燥处理
故答案为:(1)温度(2) 将C吐司置于塑料袋中,扎紧口袋,放在35℃恒温箱里 (3) 低温保存或干燥处理
25.【答案】(1)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2)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
(3)A
(4)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
【解析】【分析】木质茎结构组成部分:表皮:细胞排列紧密,细胞间隙比较小,起支持作用。韧皮部:在茎的横切面上呈环状排列,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疏导有机物的筛管。形成层:呈环状排列,细胞扁平,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产生子细胞。子细胞能吸收营养物质,从而不断长大,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水稻、小麦、竹类等植物没有形成层,因此,它们的茎不能加粗生长。木质部包括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和木纤维(坚硬)。髓:细胞壁比较薄,常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解答】(1) 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斜面,其目的是 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
(2) 将处理好的枝条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的原因是植物的蒸腾作用加强,可以 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 ;
(3) 若实验结论成立,则A组实验现象不变红。因为A中没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
(4) 若将C组枝条进行纵切,依据 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 的现象,还可说明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是自下而上的。
故答案为:(1) 增大其吸收水和无机盐的面积 (2) 在较短时间内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 (3) A (4) 纵切面上越靠近枝条的顶端,染色变得越来越浅
26.【答案】(1)不变
(2)海波质量太小/水质量太大
(3)开水倒入杯中后,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海波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达到热平衡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凝固与凝固现象;熔点和凝固点;熔化和凝固的温度—时间图象;晶体与非晶体
【解析】【分析】熔化是指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对物质进行加热,使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它是物态变化中比较常见的类型。熔化需要吸收热量,是吸热过程。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熔化的逆过程是凝固。
【解答】(1) 原理分析:选择海波作为填充物的原因是,海波熔化过程中持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海波是晶体,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
(2) 实验验证:在杯中装满100℃的水,盖紧杯盖,摇动杯子,每隔一段时间测量杯中水和海波的温度,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乙),发现并没有快速使水达到48℃,请你分析可能的原因 海波质量太小/水质量太大 ;该杯子时靠海波熔化吸热,使水温下降的;
(3) 方案迭代:在改进实验后,重复上述实验,并作出温度与时间的曲线图(图丙);请利用题目信息结合所学科学知识,解释热水能快速降温到48℃并维持不变的原因 : 开水倒入杯中后,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海波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达到热平衡
故答案为:(1)不变(2)海波质量太小/水质量太大(3) 开水倒入杯中后,海波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当海波温度上升到48℃时,达到熔点,海波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水温也下降至48℃,达到热平衡
27.【答案】(1)元素
(2)34
(3)12:1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原子是化学元素的基本粒子,包含由带一个基本电荷的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原子核以及与质子数相同的核外电子,因此原子一般是中性的。不带电的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成带正电的阳离子或带负电的阴离子。元素根据原子核中质子数来区分,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称为同一元素的同位素。
【解答】(1)茶叶含氟较高,对预防龋齿有一定效果。这里的“氟”指的是元素;
(2) 茶叶中的硒有防癌作用。硒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右图所示,硒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34 ,因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原子序数=34;
(3) 茶多酚具有强血管、降血脂的作用。某种茶多酚的化学式为C6H6O2,其碳、氢元素的质量比=6×12:6×1=12:1;
故答案为:(1)元素(2)34(3)12:1
28.【答案】(1)无
(2)+1
(3)Cl:0.525g××100%=0.355g=355mg>200mg 所以不符合标准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单质的化合价为0,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0; 细菌的个体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大多只能在显微镜下被看到。细菌一般是单细胞,细胞结构简单,缺乏细胞核、细胞骨架以及膜状胞器,例如线粒体和叶绿体。基于这些特征,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使用公式:某元素的质量 = 化合物的质量 × 该元素在化合物中的质量分数。
【解答】(1)李斯特菌属于细菌,它的细胞内无成形细胞核。
(2) 次氯酸 HClO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H是+1价,O是-2价;
(3) Cl:0.525g××100%=0.355g=355mg>200mg 所以不符合标准
故答案为:(1)无(2)+1(3)不符合
29.【答案】(1)21.2g
(2)1.06g/cm3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密度及其特性;密度公式的应用;与密度相关的物理现象;液体密度的测量
【解析】【分析】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通常用符号ρ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ρ = m/V,其中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的单位包括 千克/米3(kg/m3)和 克/厘米3(g/cm3),1克/厘米3等于1000千克/米3。在测量密度时,使用一致的单位是非常重要的。
【解答】(1)m水=ρ水V=1g/cm3×20mL=20g,m盐水=20g+1.2g=21.2g;
(2)ρ盐水=== 1.06g/cm3
故答案为:(1)21.2g(2)1.06g/cm3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