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河南省南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评估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随着人工智能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横空出世,“机器换人”的舆论渐起。然而,人工智能真的能够取代人类吗?就本体层面而论,劳动者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就目前技术状况而言,不管人工智能技术有多发达,它还是人类制造的工具,它的本质依然不是创造知识而只是模仿人类智能,它只有在人类操作者或劳动者的使用中才能发挥功能,因而它无法自动独立地进行工作。所谓用人工智能取代劳动者的说法并不能成立。就知识层面而论,劳动者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人类知识的创造者”与“人类知识的模仿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人类“算力”的不断增强,人工智能的模仿能力将越来越强,即便有人认为它在某一“奇点”上会超越并“统治”人类智能,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一“奇点”已经到来。反观人类知识,我们不仅有命题性知识或名言知识和非命题性知识或意会知识之别,还有普遍知识与地方知识、专业知识与情境知识、理性知识与情感知识等多样性知识体系。人工智能只善于处理机械性或程序性的问题,按特定的程序做特定的工作,但却很难把握不同情境下煎蛋的火候。这至少意味着,人工智能不能替代劳动者,而只能在劳动者的使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伦理层面而言,劳动者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关系是目的与手段之间的关系。马克思就曾经告诫过:“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用人工智能取代劳动者的背后,或许有某些“资本逻辑”的作用,但从唯物史观的长期主义看,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动力是,而且应该是创造性的劳动。在数智时代,只有通过智能工具把劳动者从重复性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转到情境性的、创造性的、复杂的、机器无法解决的劳动中,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是根本所在。(摘编自安维复《“人是目的”: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哲学思考》)材料二:记者:曾老师,眼下当人工智能和千行百业结合的时候,有些人本来的工作可能没有了,怎么让机器能不伤害人的利益?曾毅:首先,我觉得现在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期许还有点过高。记者:什么意思?曾毅:我们可以看到人工智能能力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它真正深耕应用到一个特定领域的时候,在我看来人有人的位置、机器有机器的位置。人工智能现在没有真正的自我经验、自我体验,它实际上也没有真正的价值观。人有自己的价值观,以一种他们的方式向社会传递他们的认知,我觉得这些是机器永远无法替代的。同时我们可能都要重新定义工作的类型,比如说在家里照顾自己的老人,妈妈生了孩子以后照顾自己的孩子,现在这些都不被看作是工作。但是也许未来呢,这些在重新定义的工作类型当中,人类情感的交互类型的任务,可能都被重新定义为工作。记者:我能理解“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可能在人工智能出现的时候更适用,是这个意思吗?曾毅:对,我非常认可。对于更远的未来,绝大多数科学家相信,人工智能终究会进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乃至超级智能时代,而超级智能是在所有领域都能超越人类智能的智能体。它不仅能完成复杂的任务,还能自主学习、创新,甚至解决人类无法解决的问题。记者:会有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慧的这一天吗?智慧包括感觉能力、感知能力、理解能力。也许发展到一定程度,是不是拥有情感就是按照机器的逻辑,而不是我们设计的逻辑了?曾毅:我们构造人工智能的探索过程中,首先要为人工智能立心,人工智能应该像我们人类一样,要有一个立心的过程,这个立心的过程就是在人类社会探索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普及的过程中,永远去关注人类的存在和人类感受,这个是在人工智能的创新发展中,所有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者、企业、科学家都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养和基因。记者:但这恰恰不是人在这个世上的行为准则吗?这不是说机器,而是说我们人与人之间打交道,难道不应当去考虑对方的感受吗?曾毅:所以人类需要去反思人工智能未来是什么样子?有些哲学家问我,你们写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的时候,谁负责任?是人工智能负责任,还是人负责任?我说在可预见的10年之内,至少是人负责任。当人工智能真正成为生命体的时候,它也要分担责任,但是谁把人工智能变成了生命体?还是人类。记者:老话不是说有其父必有其子,用什么教育,就教育出什么孩子来吗?曾毅:是的,对于未来的人工智能其实是乐观的,我不是末日论者,有些人说做一个君子太难了,但是未来人工智能如果真的是超级利他的,真正超级智能的,人工智能成为君子在我看来也是指日可待的。(摘编自面对面《为AI立心,对话人工智能专家曾毅》)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出现,“机器换人”舆论兴起,但就目前技术状况而言,人工智能无法自动独立工作,只是人类制造的工具。B.人工智能模仿能力会随“算力”增强,因此有人认为它在某一“奇点”上会超越并“统治”人类,但目前无证据表明该“奇点”已到来。C.人工智能缺乏自我经验、体验和价值观,人类有独特价值观并传递认知,这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同时未来要重新定义工作类型。D.曾毅认为在可预见的10年内,人工智能无需承担责任,当它成为生命体时才需分担责任,但这一过程由人类主导,责任最终仍在人类。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深入论述了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的原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B.材料一引用马克思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会使人类生命沦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的观点,增强说服力。C.材料二辩证看待人工智能的前景,对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指导意义,引发读者深思。D.两则材料都强调了人工智能发展中人类的主体性,但材料一侧重理论分析,材料二侧重实践探讨。3.下列最不能体现为人工智能“立心”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A.达芬奇系统通过AI稳定操控精度,实现远程微创手术,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助力患者康复。B.机器人Pepper入驻养老院,通过人脸识别记住老人喜好,提醒服药,主动聊天,缓解老人孤独感。C.“敦煌AI讲解员”伽瑶生动讲解敦煌壁画背后的佛教故事、丝绸之路文化,让游客感受千年文明。D.“童伴计划”引入AI陪伴机器人,通过记录孩子日常行为,定期生成报告,推送给外出务工家长。4.材料二的访谈中记者的问题设置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班级组织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的讨论会,请你结合两则材料,明确观点,拟写发言要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歌声 王愿坚我们钻进这荒凉的原始森林,已经整整三天了。就在三天前的下午,遭到了敌人突然的包围。部队拼死战斗了一个下午,总算突出了重围,而同志们却被冲得七零八散了。我们三个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凑在一起的。我在突围的时候左臂受了一点擦伤;四班长赵广烈的伤势比我重多了,头上、腿上好几处伤口。唯一的一个囫囵人,就是连部的十七岁通信员小孙了。我们组织了一下:老赵由我驮起走,小孙留作后卫,负责监视敌人。就这样,我们三个人钻进了大森林,和敌人玩起了“捉迷藏”。今天,可算最平静的一天,从中午到现在都没有发现敌情,可以让我们稍稍休息一下了。小孙还是一股孩子气,①像只小猫似的哧溜哧溜爬上一棵大杉树,瞭望去了。我们几颗松子还没吃下,小孙又急匆匆地爬下来了。“到了界上了。”他往山包背后一指,“这下面就是国界,还可以看见苏联的哨兵呢。”他把“苏联”两个字说得很重,神情又惊奇又兴奋。我俩都因这个意外的消息激动起来了。苏联的革命斗争,苏联人民的幸福生活,在我们这些长年生活在丛林里的抗联战士们的心里,像神话似的勾起许多想象。我们隐蔽在一丛榛子树后面,偷偷地向外瞭望。对面的河岸上,一个苏联边防军的哨兵在游动。平坦的草场被秋天傍晚的阳光一照,抹上了一层金色。草场上,一大群苏联男女正紧张地劳动着。这平凡的劳动景象没有什么新奇,却把我们深深地吸引住了。就在这时,一排子弹从我们头顶上穿过去。我们被日本鬼子边界的哨兵发觉了。我背起老赵。拔腿往林里跑去。小孙在后面掩护。敌人的哨兵倒没敢往林子里深追。我们来到一棵大松树底下,东倒西歪地坐下来。这时,天渐渐昏暗起来。我望望他俩。老赵呆滞地望着树林梢头那一小片蓝天。小孙耷拉着个脑袋,两手不停地抚摸着那支小马枪的枪托。又是一阵沉默。猛地,老赵把一只手重重地按到了我的肩膀上,使劲晃着:“听!快听!”松涛在吼着。在这海潮似的涛声里,隐隐约约地有一种奇异的声音汇合着兴凯湖上的风吹送过来。这是一个人在唱歌。歌是用我很不熟悉的语言唱出来的。很快,歌声和我心里的一支歌曲共鸣了。是它,是它!就在一年以前,我刚走进党的队伍的时候,在鲜红的党旗下面,和同志们一道,我第一次唱起这一支歌。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歌声啊!我用整个心去捕捉着每一个音符,和着这歌声,歌词从心底里流出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唱着,我竭力思索着这歌声的来处。小孙首先叫起来:“这是苏联哨兵唱的。”越来越多的人加进去,有低沉的男声。也有嘹亮的女声。汇成了一个大合唱。歌声和着松涛,合成了一个巨大的音响,摇撼着整个森林。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和着这歌声低唱起来: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做一次最后的斗争!小孙抱住了老赵,越唱声音越高: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我们紧紧地依偎在一起,唱啊,唱啊。②随着这歌声,我觉得我周身的血液真的沸腾起来了。几分钟以前那种绝望的心情,早被这歌声冲洗得干干净净。那劲啊,莫说突出这包围圈,就是连走十天十夜也绝不含糊。不知什么时候,老赵已经不唱了。他摇摇晃晃地扶着树干站起身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老董,我们能活着出去,我们一定得活着出去!”他说出了我心里的话。“好!”我也霍地站起身说。他转身向着小孙:“把枪准备好,你走头里。突出包围圈就往林子里钻。黑乎乎的,敌人是没处追的。”小孙紧握着小马枪走在前面,我把老赵背起来。不知怎的,他似乎轻了许多。我们轻步走下山包。背后,歌声还在响着。歌声像只看不见的大手,推送着我们在这昏黑的森林里摸索前进。(有删减)文本二:③王愿坚同志的短篇小说,大都写得短小精练,凝重醇厚,读之如嚼橄榄,其味无穷。其所以如此,固然得力于他敏锐的艺术观察力和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但我认为,他在结构艺术上的匠心独运,也为他的短篇小说增色不少。王愿坚同志在谈构思时说过:“一个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为他画像、拍照,但常常只有那么一个角度能够最鲜明地把人的内在精神和性格特征突现出来。短篇小说的构思,就是要找到那个最理想的角度。”(《写出感受的和相信的》)这话很有道理。④短篇小说不像中长篇那样可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也不宜对人物作多侧面的性格刻画。要想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得鲜明生动,就应当注意选取写作的角度。王愿坚写的大都是老一辈革命者。歌颂英雄的前辈,给后来人以革命的传统教育,是他写作的总目的。为了这一目的实现,为了把他在生活里深切感触体验过的革命先辈身上凝聚的精神光彩在短篇小说中强烈地表现出来,他总是根据短篇小说的特点,努力寻求一个理想的表现角度。在他那些优秀的篇章中,确实做到了这一点。(选自宋曰家《王愿坚短篇小说的结构艺术》)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我们”被包围后听到苏联军民歌声的经历,与《党费》中“我”和黄新的经历类似,都突出了革命斗争的残酷性。B.文本一表面写今天是“最平静的一天”,这种平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宁静,暗示今天将有大事发生,带来情节的转折。C.文本一中,“我们”三人因为激动,只顾着忘情地观看眼前苏联军民劳动的场景,疏忽了隐蔽、防范,所以被敌人发现了。D.文本一以“老一辈革命者”为写作对象,歌颂英雄的前辈,文本二则对王愿坚这类小说选材特点和结构特点做了具体论述。7.下列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委婉批评了小孙在最艰难环境中不能注意自己行为,玩心太重,不能像一个真正的战士一样要求自己。B.句子②通过心理描写,渲染了听、唱《国际歌》所产生的勇气和力量,生动揭示了那个时代崇高、坚定的精神信仰。C.句子③中“如嚼橄榄”运用了比喻手法,形容阅读王愿坚小说的体验,如同橄榄的滋味需要细细咀嚼品味才能领会。D.句子④在与中长篇小说的对比中,突出了短篇小说的创作特点,巧妙引出下文对王愿坚短篇小说创作特色的论述。8.文本一画波浪线的句子对老赵和小孙的描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9.文本二指出,王愿坚认为“短篇小说的构思,就是要找到那个最理想的角度”,请结合文本一谈谈你对“那个最理想的角度”的认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公讳弁,字少章。幼颖悟,读书日数千言,十岁能文,既冠,遂通六经百氏之书。游京师,入太学。靖康之难,家碎贼手。南归及淮甸,光尧太上皇帝①已承大统,驻跸扬州,议遣使问两宫②安否,而见大夫无敢行者。公闻之慨然,即日奋身自献阙下。公受命即日与使者王公伦张旃誓众直犯兵锋以行实建炎戊申正月也。行遇虏相黏罕于白水泺,邀说甚切,黏罕不听,使就馆云中,馈饷如礼而实以兵守之。公复屡与书,具言用兵讲和利害甚悉。绍兴壬子之岁,虏忽遣宇文虚中来言和议可成,当择使副一人诣元帅府受书归报。虚中欲二人探筹以决去留,公正色曰:“吾之来,固自与以必死,岂今日乃觊幸于先归者哉!则吾难暴骨方外,犹生之年也。”于是王公行有日,公请焉,曰:“古之使者有节以为信,今无节而有印,则印亦信也。公既还朝,无所事此,愿留见授,使某不幸一有意外之辱,得抱以死,死不腐矣。”王公挥涕,解以授公。公受而怀之,卧起未尝不与俱也。是时刘豫盗据京邑,虏迫公仕豫。公曰:“吾受命而北,不受命而南。且豫国贼,吾常恨不食其肉,又忍北面而臣之哉?”虏人怒,绝其饩遗以困之。公反从中固拒驿门,忍饥待尽,誓不为屈。于是虏人亦知感动,复慰安之,致礼如故。久之,复迫公换虏官,公曰:“自古兵交,使在其间,言可从从之,不可从则囚之、杀之,今日有死而已,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且移书虏用事人邪律绍文等曰:“上国之威命朝以至,则使人夕以死;夕以至,则朝以死。”一日,具酒食,召云中被虏士夫常所与往来者饮。半酣,语之曰:“吾已得近郊某寺之地,一旦毕命报国,诸公幸瘗我其处,且识其上曰‘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于我幸矣。”众皆泪缘睫,不能仰视,公独谈笑自若曰:“此臣子之常分,诸君何悲也。”虏知公终不可屈,遂不复强。然公以使事未报,忧愤得目疾。其懿郁愁叹、无憀不平之气一于诗发之。岁久成集,号曰《聘游》。(节选自《朱子全书·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有删改)【注】①光尧太上皇帝:即宋高宗。②两宫:指被金人掳走的宋徽宗、宋钦宗。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公受命A即日B与使者C王公伦张旃D誓众E直犯F兵锋以行G实建炎H戊申正月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择使副一人诣元帅府受书归报”中的“诣”与《促织》“执图诣寺后”中的“诣”意思相同。B.“愿留见授”中的“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的“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的“见”用法相同。C.“誓不易以辱吾君也”中的“辱”与《谏逐客书》“娱心意、说耳目者”中的“娱”用法不同。D.“众皆泪缘睫”中的“缘”与《孔雀东南飞》中的“渠会永无缘”中的“缘”意思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弁自幼聪慧,读书过目不忘,不拘泥于一家学说,受靖康之变的影响,难以在太学学习,只得南归。B.敌军派宇文虚中回复朱弁提出的和议之请,宇文虚中想让朱弁等人抽签决定谁去元帅府拿回盟书回报朝廷。C.面对敌军威逼利诱,朱弁的气节与《苏武传》中苏武拒绝匈奴诱降一脉相承,都诠释了中华志士的精神脊梁。D.朱弁因使命未完成忧愤成疾,将愁绪寄托于诗,与《离骚》中屈原借诗歌抒发忧思之情异曲同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之来,固自与以必死,岂今日乃觊幸于先归者哉!(2)王公挥涕,解以授公。公受而怀之,卧起未尝不与俱也。14.朱弁的诗集《聘游》可能会包含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师道弟守德庆陈宓乃父高皇侍从臣,汝今潜邸牧疲民。天低日近偏临照,土旷人稀费抚循。得暇诗书休释手,先公法律自治身。舟来勿寄南方物,只寄平反惬老亲。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家世荣耀与为官现状的对比,凸显陈师道出身不凡,点明其赴任德庆的职责,饱含期许。B.颔联运用白描,描绘德庆地理位置偏远、人口稀少,暗示治理德庆将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C.颈联强调为官者应内外兼修,与《大学之道》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契合。D.尾联“勿寄南方物”与“只寄平反”的谆谆教导,既借家风训诫与首联照应,又彰显士人精神。16.有人说这首诗蕴含着对为官者“德”与“能”的双重期许。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教材衔接:高考要求必背篇目)(1)《登泰山记》中的比喻生动恰切,比如以“ ”写云雾轻柔,以“ ”写日出绚丽。(2)古诗文中常用借代手法增强艺术性,如李白在《将进酒》中“ ”用借代表达对权贵的蔑视;贾谊在《过秦论》中“ ”运用借代形象地描述了秦国没有任何消耗就使九国军队陷入困境之中。(3)中华山水处处有大美,古代文人大都喜欢在作品中将山(峰、峦等)与水(江、河、湖、海等)放在一起描写,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录的宋代诗词中“ , ”两句便是如此。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生命能够在地球上出现并呈现千姿百态,( 甲 ),太阳为生命的存在和繁衍提供了 A 的光和热。更重要的是,太阳大气日冕不断往外运动形成太阳风,从而吹出一个被称为日球层的巨大“襁褓”,将太阳系八大行星包裹其中。日球层为我们阻挡了70%的宇宙射线,从而使得地球能够在诡谲多变的浩瀚宇宙中偏居一隅、岁月静好。日升日落, B ,从未停息,我们所熟悉的太阳蕴藏着大量奥秘,为了破解这些奥秘,科研人员在分析现有观测数据的同时,也在规划未来的探测路径。经常会有人问:研究太阳,意义在哪里?科研的目的,一是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二是引领新技术的发展。比如,地外天体通常距离我们非常遥远,天文探测经常面临的是极微弱信号,对分辨极微弱信号的需求大大促进了新技术的进步。太阳物理研究非常重要。太阳也有自己的“脾气”。①出现各种爆发现象的太阳,②如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③有可能引发强烈的地磁暴,④严重时会干扰卫星运行、通信导航,⑤甚至电网和石油管道的安全。一方面,这种现象也会可能出现在其他恒星上或黑洞周围,但唯有太阳可以被我们在相对较近的距离观测,对太阳的研究可以为探索其他天体的奥秘提供“新钥匙”;另一方面,( 乙 ),因此,对太阳的研究可以为预报以及减少这些灾害性影响提供理论基础。我国古代的“逐日”神话,已经变成了如今抵近“探日”的现实。作为地球的“宇宙防火墙”,日球层以无形的屏障抵御着星际威胁;而对太阳的深入研究,正为人类“赋能”——从预警太阳风暴到优化能源利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终将让地球文明在星辰大海中走得更稳、更远。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文中标序号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该文段被网站转载时,小编将画波浪线内容“新钥匙”输入成了“‘新’钥匙”,分析二者在语意上的不同。22.现代汉语常采用比喻、借代、简缩等方法创造新词。请根据“赋能”的示例,分析加点词语“防火墙”的造词方法及表达效果。示例:赋能,采用简缩造词法,将“赋予能量或能力”表述简化,语言简洁,凸显太阳研究让人类在面对宇宙挑战和利用宇宙资源时具备更强的能力的特点。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延续”,这个看似简单却意义深远的词汇,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与现在紧紧相连,让人类文明的火种生生不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D 2.B 3.A 4.①从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工作的现实困境,逐步追问至责任归属、伦理准则等深层问题,逻辑递进,层层深入。②“天无绝人之路”“有其父必有其子”等俗语类比,将抽象的技术伦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经验,通俗易懂。③通过“机器逻辑、人类感受”“技术发展、责任归属”等矛盾式提问,推动受访者阐释观点,凸显讨论的辩证性。 5.观点:人工智能无法取代人类,未来应是人机协作、共同发展的时代。①人工智能是人类制造的工具,本质依赖人类操控。②人工智能擅长程序化任务,但难以替代人类的情感与创造力。③人类必须主导AI的伦理基因,确保其服务于人类需求,即便未来AI进化,责任主体仍是人类。6.B 7.A 8.①真实再现二人不能尽情观看苏联民众幸福劳动场景时的沮丧之情,以及为躲避鬼子追击而不停奔跑之后的疲惫状态;②与下文听到歌声后的振奋形成对比(或:为下文写听到歌声后的激动与振奋之情做铺垫);③写二人的神情动作,体现“我”故事见证人的作用。 9.理想角度:以《国际歌》为叙事核心,通过歌声联结革命信仰,凸显革命者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的抗战精神。①三个抗联战士为躲避敌人处于绝望边缘时,看到了苏联哨兵和苏联人民劳动生活场景,为下文听到象征希望和力量的歌声作铺垫;②歌声让他们想起当初党旗下唱歌的场景,激发起心底潜在的力量;③歌词振奋人心,让他们更加坚定了信仰,实现了从绝望到奋起突围的心理转变。10.AEG 11.C 12.A 13.(1)我来的时候,本来就觉得自己必然会死在这里,怎敢今天还希冀(乞求)侥幸先回去呢!(2)王伦流着眼泪,拿出官印交给朱弁。朱弁接受后把它藏在怀里,睡觉起床都不曾不与它一起。 14.①报效祖国的雄心与忠心;②对刘豫等人叛国行径的批判;③为国而死的坦然与决然;④对敌国将领不愿和谈的无奈;⑤使命没有完成的遗憾。15.A 16.(1)“德”的期许:①清廉之德:尾联“勿寄南方物”诫其廉洁自律,不取地方财物(如包拯“不持一砚归”的清廉典范)。②仁政之德:“只寄平反”强调司法公正,通过平反冤案践行仁政。(或者家风传承,首联“乃父高皇侍从臣”暗含继承父辈忠君爱民的家风)(2)“能”的期许:①治理之能:以先父为榜样,用法律严格约束自身勤政安民;②博学之能:“诗书休释手”要求勤读经典,提升学识。17.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正赤如丹 钟鼓馔玉不足贵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18.A.不可或缺 B.周而复始 19.甲: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太阳 乙:太阳爆发可能会产生灾害性影响 20.①太阳出现的各种爆发现象 ⑤甚至影响电网和石油管道的安全 21.①原文“新钥匙”中引号的用法为特殊含义,将对太阳奥秘的探究比作揭秘其他天体的钥匙,生动形象地写出研究太阳对于探索其他天体的重要作用;②“‘新’钥匙”中引号的用法为突出强调,强调不断研究太阳奥秘的重要性。 22.①造词方法:防火墙,采用比喻造词法,用“防火墙”比喻日球层的宇宙屏障作用;②表达效果:语言形象生动,凸显其抵御宇宙射线、守护地球安全的动态防护特征。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