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题语文一、积累与运用(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经典常谈》是朱自清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全书见解精辟,通俗流畅。《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希望给中学生做个向导,( )教授经典阅读的方法,亦授人以yú,让他们面对______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无数年轻人通过这本书,使他们走入那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典籍。1. 给文中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1)精辟( ) (2)授人以yú( )2. 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 B. 尽管 C. 如果 D. 虽然3. 填入文中横线处恰当的成语是( )A. 星罗棋布 B. 汗牛充栋 C. 浩如烟海 D. 寥若晨星4. 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下来。5. 名篇名句默写。古典诗文别有洞天,藏有无数美景,也蕴含无限情思。陶渊明漫步桃花林,欣赏到了“芳草鲜美,(1)___________”(《桃花源记》)的胜境;(2)柳宗元观小石潭,发现潭中小鱼“俶尔远逝,(2)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记》)的意趣;而《蒹葭》中的男子面对眼前“(3)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出“所谓伊人,在水之湄”的感叹;王勃眺五津风尘烟霭,不见丝毫离愁别绪,用“(4)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传递积极的力量,劝勉宦游的友人;杜甫面对恶劣天气和生活环境,发出“(5)___________,___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感慨,道尽民生疾苦,展现超越个人困境的悲悯情怀。二、阅读(45分)(一)(7分)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北冥有鱼《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6. 下列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知/其几千里也 B. 鹏之徙/于南冥也C.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 亦若是/则已矣7.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8. 庄子笔下的“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从鲲化为鹏的经历中你获得哪些启示?(二)(8分)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上问魏征①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②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③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节选自《资治通鉴》)[注]①魏征:字玄成,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②有苗:即三苗,古代一个部落。③共、鲧、驩兜:共工、鲧、驩兜(欢兜)与三苗合称为“四罪”,舜的功绩之一就是平四罪。9. 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兼听则明 借助资料法:“兼持二禾,秉持一禾。”(《说文解字》) (1)______昔尧清问下民 参考成语法:抚今追昔 (2)______有苗之恶得以上闻 课内迁移法: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3)______贵臣不得拥蔽 查阅词典法:①遮住,遮掩;②蒙蔽;③隐藏,躲藏;④总括,概括。 (4)(填序号)______10. 用“/”给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11. 结合文本内容,说说唐太宗和魏征分别有什么优秀的品质。(三)(7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在教育领域,产生“AI+作业”的现象。AI代替人工写作业,从技术上并不是问题,但AI的“枪手化”实际剥夺了学习中最重要的过程性体验。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作业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回顾整个学习过程不难发现,写作业是一个复习、巩固、提高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有面对难题的绞尽脑汁、失于迷津的抓耳挠腮。这都是学习中绕不开的过程。正是这些曲折,才让知识的采撷之路风景不断、妙趣横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生命经验。如果说,写作业是为了单纯地应付任务,那么AI轻轻松松地把答案“喂”到学生嘴边,似乎省时省力。但是,如果采用AI走捷径,便违背了学习的本质。②AI的边界是“人本”,应给AI使用戴上“紧箍咒”,防止它跨过边界,成为人欲望和惰性的“催化剂”,而应成为辅助人们思考的“好帮手”。(选自《人民网》2024年6月17日,有删改)【材料二】①AI(人工智能)能写诗,早已不是什么新闻。随着DeepSeek等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断迭代,AI不仅可以秒出诗作,其作品水平也在不断提升。面对AI创作的一篇篇“佳作”,一些诗人直呼“狼来了”,甚至开始怀疑诗人的价值。②“写诗的人”与“诗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AI对“写诗的人”的冲击显而易见。AI写诗本质上是计算机基于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语义逻辑对文字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这一点跟“写诗的人”的创作逻辑类似,但会缺少情感思维。不管“写诗的人”多么勤奋、多么努力,其记忆力、组织文字的能力都无法跟AI相比,甚至已被AI远远超越。有学者说,AI写的诗歌已经超过99%的诗人。我想,这“99%的诗人”大概都是“写诗的人”,而算不上真正的诗人。(节选自《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1日,有删改)【材料三】①AI时代,坚持阅读和写作仍然重要吗?②麦家:我也曾用ChatGPT和DeepSeek做过写作上的一些尝试,我觉得它的写作能力肯定是超强的。如果有一天它真的超过了我,我觉得我依然会写作,因为写作和阅读是我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我的生活内容,是我内心成长、内心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③有人说,随着AI辅助创作工具使写作门槛进一步降低,年轻人的创造力会被削弱。那么,面对AI浪潮的冲击,我们该如何阅读和写作?④麦家:我个人觉得不一定要爱上写作,但你必须要爱上阅读。阅读成为你的习惯之后,我想写作也不会那么难,就像你完成作文,肯定是当你读得多了以后,写个作文就会容易。⑤我觉得不管是写日记,还是读文学作品,都是跟内心在交朋友,在不停地发现自己的内心,这一点我觉得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我会鼓励所有的家长,让你的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我建议从小开始,培养一个好的阅读习惯,它就是你的一笔财富。(选自《新华网》2025年06月11日,有删改)12.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I能高效替代学生完成作业和写作,应鼓励其广泛应用以减轻学业负担。B. AI虽能辅助学习,但教育的核心在于知识内化的过程,阅读写作仍是AI不可替代的精神成长方式。C. 麦家认为AI写作能力远超人类,因此人类只需专注阅读,无需亲自写作。D. AI写的诗歌已经超过99%写诗的人,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诗人。13. AI在创作和教育领域的局限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14. 小文使用人工智能软件,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文,非常得意。请你根据相关材料内容,评价他的做法,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四)(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打树花冯骥才①一直来到暖泉镇北官堡的堡门前,也不清楚堡外民居的布局。反正我是顺着人流、沿着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小街挤进来的。②门前广场上临时拉了一些电灯,将堡门下半截依稀照见,上半截和高高在上的门楼混在如墨的夜色里。一个正在熔化铁水的大炉子起劲地烧着。鼓风机使炉顶和炉门不停地吐着几尺长夺目的火舌。这火舌还在每个人眼睛里灼灼发亮,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我于此奇俗,闻所未闻,只知道此地百姓年年正月十六闹灯节,都要演一两场打树花。③当几个熊腰虎背的大汉走上来的时候,人们沸腾了。这便是打树花的汉子。他们的服装有些奇异,头扣草帽,身穿老羊皮袄,毛面朝外,腰扎粗绳,脚遮布帘,走起来又笨重又威风。好像古代的勇士上阵。这时候,人群中便有人呼喊他们一个个人的名字。能够打树花的汉子都是本地的英雄好汉。不久人声便静了下来。一张小八仙桌摆在炉前,桌上放粗陶小碗,内盛粗沙,插上三炷香。还有几大碟、三个馍馍三碗菜,好汉们上来点香,烧黄纸,按年岁长幼排列趴下磕头。围观人群悄无声息。这是祭炉的仪式。在民间,举行风俗,绝非玩玩乐乐,皆以虔诚的心为之待之。④仪式过后,撤去供案,开炉放铁水。照眼的铁水倾入一个方形的大砖煲中。铁水盛满,便被两个大汉快速抬到广场中央。同时拿上来一个大铁桶,水里泡放着十几个长柄勺子,先是其中一个大汉走上去从铁桶中拿起一个勺子,走到火红的铁水前,弯腰一舀,跟着甩腰抡臂,满满一勺明亮的铁水泼在城墙上。A.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处飞溅,就像整个城墙被炸开那样,整个堡门连同上边的门楼子都被照亮。B。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从天而降。可是不等这光雨落下,打树花的大汉又把第二勺铁水泼上去。一片冲天的火炮轰上去,一片漫天的光雨落下来,接续不断;每个大汉泼七八下后走下去,跟着另一位大汉上阵来。每个汉子的经验和功夫不同,手法上各有绝招,又互不示弱,渐渐就较上劲儿了。只要一较劲,打树花就更好看了,众人眼尖,不久就看出一位年纪大的汉子,身材短粗敦实,泼铁水时腰板像硬橡胶,一舀一舀泼起来又快又猛又有韵律,铁水泼得高,散的面广,而且正好绕过城门洞;铁花升腾时如在头上张开一棵辉煌又奇幻的大树。每每泼完铁水走下来时,身后边的光雨哗哗地落着,映衬着他一条粗健的黑影,好像枪林弹雨中一个无畏的勇士。他的装束也有特色。别人头上的草帽都是有檐的,为了防止铁水迸在脸上,唯有他戴的是一顶无檐的小毡帽,更显出他的勇气。⑤据当地的主人说,这汉子是北官堡中打树花的“武状元”。今年六十一岁,名叫王全,平日在内蒙古打工,年年回来过年时,都要在灯节里给乡亲们演一场打树花。⑥正像所有民俗一样,打树花源于何时谁也不知道。只知道世界上唯有中国有,中国唯有在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才能见到。除去燕赵之地,哪儿的人还能如此豪情万丈!⑦铁水落下来,闪过光亮,很快冷却。打树花的过程中,常常会有一块两块小铁粒落在人群里,轻轻地砸在人们的肩上,甚至脸上,人们总是报之以笑,好像沾到了福气,我还把落到我身上的一小块黑灰的铁粒放在衣兜里,带回去做纪念呢。⑧有人说,蔚县的打树花至少有三百年历史了。不管它多少年了,如今每逢正月十六——也就是春节最后的一天,这里的人们都上街吃呀,乐呀,竖灯杆呀,耍高跷呀,看灯影戏呀,闹到半夜,最后总有一场漫天缤纷的打树花;让去岁的兴致在这里结束,让新一年的兴致在这里开始。⑨中国人过灯节的风俗成百上千,河北蔚县暖泉镇北官堡的打树花却独一无二。(选自《冯骥才散文》,有删减)15. 阅读选文,理清文脉,在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内容。16. 请从A、B中任选一句,并自选一种角度(用词、修辞)品析加点词的妙处。A.就在这一瞬,好似天崩地裂,现出任何地方都不会见到的极其灿烂的奇观!B.由于铁硬墙坚,铁花飞得又高又远,铺天盖地,然后如同细密的光雨闪闪烁烁从天而降。17. 文章开篇说“人们——当然包括我,都是来争看此地一道奇俗打树花”,简要概括打树花“奇”在哪里。18. 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句运用了何种表达方式?蕴含了作者对“打树花”这一民俗怎样的情思?19. 文旅部公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蔚县“打树花”成功入选。请结合本文内容,联系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学课文(《社戏》《安塞腰鼓》《灯笼》)或生活体验,就以下观点,阐述你的看法。【观点】现在有烟花,又方便又好看,为什么还要“打树花”这样具有危险性,且没有实用价值的民俗活动呢?(五)名著阅读(8分)20.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朱自清是按照现代、科学的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B. 读《〈说文解字〉第一》可以了解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比如:“品”是形声字,“渔”是会意字。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谓的“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三种诗歌类型和“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D.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也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春秋三传”指《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其中《左传》以叙事为主。21. 按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情节发展的先后顺序,下列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①工地上的磨炼,参加铲雪筑路②战场上搏杀,加入骑兵部队③以笔为武器作战,打消“自杀”念头④苦难的童年,解救朱赫来A. ②④③① B. ④③②① C. ④②①③ D. ②①③④22. “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烈火的淬炼让钢不断祛除杂质,变得坚硬纯净。保尔也是在不断“祛除杂质”中“淬炼成钢”的。请你结合小说内容,举出一例加以分析。三、综合性学习(10分)23. 营造和谐氛围,打造文明校园。学校开展“以和为贵”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明“和”含义】(1)在词义演变过程中,“和”引申出不同含义。下面词语中的“和”,与“以和为贵”中“和”字意思相同的词语是( )A. 和颜悦色 B. 曲高和寡 C. 心平气和 D. 地利不如人和【写“和”标语】(2)将下面宣传标语的上半句补充完整,最适合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以和为贵,万事顺A. 实干兴邦,正当时 B. 砺剑十年,锋芒现C. 有容乃大,心境宽 D. 勇攀高峰,敢为先【“和”气致祥】(3)请将下面的句子准确、工整地抄写在田字格里。人和百业旺 家和万事兴【寻“和”之用】(4)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观点的交锋。相持不下时,有些同学会恶语伤人,最后不欢而散。思考如何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思想中汲取智慧,全班合作,制订两条“班级议事规则”。四、写作(50分)以下作文,任选其一。(50分)24. 作文。题目:致谢青春路上的你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25.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作。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个人,如杜甫、苏轼;文化是乐器,如编钟、琵琶;文化是生活,如贴对联、穿旗袍;文化是技艺,如打树花、烧泥陶;文化是建筑,如西安大雁塔、武汉黄鹤楼;文化还是道德素养、民风家教,祖父传之,子孙继之。文化在身边,文化在心里,文化无处不在。请以“我与传统文化”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八年级期末调研题语文一、积累与运用(15分)【1~4题答案】【答案】1. ①. pì ②. 渔 2. A 3. C4. 无数年轻人通过这本书,走入那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典籍。【5题答案】【答案】 ①. 落英缤纷 ②. 往来翕忽 ③. 蒹葭萋萋 ④. 白露未晞 ⑤. 海内存知己 ⑥. 天涯若比邻 ⑦.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⑧.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阅读(45分)(一)(7分)【6~8题答案】【答案】6. B 7. 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8. (1)厚积薄发,沉淀力量。像学习知识般日复一日沉淀底蕴,积累足够的能量与耐力,为蜕变蓄势。(2)借势而起,把握机遇。等待“海运”,当人生中的关键契机来临时,果断抓住挑战自我的机会,借助风力翱翔。(3)志存高远,心向苍穹。牢记“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志向,不因深海的舒适而安于现状,始终保持对辽阔天空的向往。(二)(8分)【9~11题答案】【答案】9. ①. 同时,一并 ②. 从前,以前 ③. 知道,听说 ④. ②10. 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11. (1)唐太宗作为君主,询问并采纳魏征意见,可见他虚心纳谏,从善如流。(2)面对君主的问题,魏征以史实为依据,采用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劝谏方式,可见他学识渊博,直言敢谏。(三)(7分)【12~14题答案】【答案】12. B 13. AI在创作和教育领域的局限在于其无法替代人类独有的过程性体验与情感思维。材料一AI代替人工写作业,剥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过程性体验,违背了学习的本质;材料二强调AI写诗只是基于语法和语义的文字重组,缺乏真正的情感与思想,无法成为真正的诗人。14. 示例:小文的做法违背了学习的本质,使她无法领略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更无法将知识内化成自己的生命经验。AI作为先进技术,我们可以将它作为辅助工具,比如快速查找资料、概括信息,但不能完全依赖。建议多阅读文学作品,日常积累好词好句,逐步摆脱对技术的依赖,真正掌握文字表达能力。(四)(15分)【15~19题答案】【答案】15. ①烧铁水(烧融化铁水的大炉子)②祭炉仪式③汉子们用铁水泼城墙\众好汉表演16. 示例一:选A句,“天崩地裂”以夸张手法突出铁水泼洒瞬间的震撼力,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冲击,表现出打树花的壮观景象,“极其灿烂”体现作者的震撼和赞叹之情。示例二:选B句,“铺天盖地”以夸张手法表现铁花飞溅的广度,营造铺满视野的恢弘气势;“闪闪烁烁”运用叠词,写光雨细密、明灭不定的动态美感;将铁花比作“光雨”,充满诗意与浪漫。表现出打树花的壮丽景象,体现作者的震撼和赞叹之情。17. ①打树花的汉子,服装奇异,且都是本地的奇人(英雄好汉);②祭炉的仪式奇特;③打树花的技艺奇特;④铁花的色彩奇特、形状奇幻,堪称奇观。18. 结尾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以“成百上千”的过灯节习俗与打树花的“独一无二”形成鲜明对比,强调打树花这一民俗的独特性和重要性,表达对打树花的难忘、震撼与热爱。19. 示例:我认为“打树花”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守护并传承。虽然烟花方便又安全,但“打树花”的壮丽奇观、“打树花”汉子的英勇豪迈,都突显出独一无二的魅力和价值。就像《安塞腰鼓》里那群后生拼命捶鼓一样,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把祖辈的热血和胆气传下去,把民俗里的文化与美好精神传承下去。文化的根,不就是在这些“危险却滚烫”的坚持里吗?让我们也成为传承非遗的一份子吧!(五)名著阅读(8分)【20题答案】【答案】B【21题答案】【答案】C【22题答案】【答案】示例一:保尔因身体瘫痪双目失明,不能参加工作,曾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决定通过文学创作,重新回归到战斗的行列,因此便开始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写作。示例二:保尔和丽达曾经是一对恋人,但保尔把丽达的哥哥误认成她的丈夫。经过时间的发酵,两人虽然解开了误会,但保尔认为革命事业未竟之前不应该谈私人感情,两人最终分离。这一事件使保尔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与执着。三、综合性学习(10分)【23题答案】【答案】(1)D (2)C(3) (4)示例一:班级议事,本着“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的原则,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意见,要有理有据说出自己的看法。示例二:争论时请放弃成见,学会换位思考,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问题。学会尊重,就事论事,不能进行人身攻击。示例三:讨论问题时要积极发表个人的见解,同时要尊重别人,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若意见不合、见解不同,要礼貌对待,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能一味否认或粗鲁驳斥。四、写作(50分)以下作文,任选其一。(50分)【24题答案】【答案】例文:致谢青春路上的你教室后排绿萝又抽出新叶,窗台上的多肉顶着晨露,阳光斜斜切过课桌面,将你校服袖口磨出的毛边照得发亮,而你指尖捏着的钢笔,笔帽上还沾着我昨天打翻的墨渍。初一下学期的数学周测,我握着断水的钢笔急得冒冷汗。前排的你突然转过来,把自己的钢笔往我桌上一放:“用我的,我还有一支。”那支钢笔杆上刻着歪歪扭扭的“加油”,笔水充足得能写完一整张试卷。后来我才发现,你那天用的是支没墨的备用笔,交卷时最后两道题只写了一半。你总说我是“错题本富翁”,却不知我的错题本里夹着你写满解析的便利贴。那次月考我把数学考砸了,趴在桌上盯着鲜红的分数发呆。窗外的梧桐叶打着旋儿落下,你悄悄塞来张黄色便利贴,上面画着个咧嘴笑的太阳,旁边写着:“函数图像就像爬山,摔倒了再爬起来嘛。”后来每个课间,你都拿着我的错题本,用红笔圈出易错点,草稿纸上画满辅助线,连橡皮擦都擦出了圆圆的坑。最难忘是期末复习的冬夜。晚自习停电后,教室里亮起一片手机闪光灯,窗外飘着细碎的雪。你举着手机照我的错题本,光线晃得你眼睛眯成月牙,却坚持把最后一道几何题讲完。“你看,辅助线这样画,就像给迷宫搭了座桥。”你说话时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散成小小的雾团。如今那支断水的钢笔被我插在笔筒最显眼的位置,便利贴攒了满满一盒。青春就像这慢慢变厚的错题本,而你写下的每一笔,都成了照亮我爬坡路的星光。谢谢你啊,那个总把“没关系”挂在嘴边的同桌,让我知道成长路上的跌跌撞撞,从来都不是一个人在扛。【25题答案】【答案】例文:剪纸上的传承情在我家的老木柜里,珍藏着一本泛黄的剪纸集,那是太奶奶留给奶奶,奶奶又传给妈妈的宝贝,如今,它静静躺在我的手心,承载着几代人的回忆,也牵起了我与传统文化的深厚羁绊。小时候,逢年过节,妈妈总会从柜子里郑重地取出那本剪纸集,小心翼翼地翻开,挑出几幅花样,然后拿起红纸,剪刀在她手中飞舞,不一会儿,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图案便诞生了。有威风凛凛的大公鸡,寓意着新的一年生机勃勃;有圆润可爱的胖娃娃,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精致的“福”字,笔画间满是祝福。我总是趴在桌上,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眼中满是好奇与惊叹。妈妈见我着迷,便笑着教我。她先把红纸对折,耐心地教我画出简单的轮廓,再握着我的手,一点点地剪。剪刀开合间,纸屑簌簌落下,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像是握住了打开传统文化大门的钥匙。上学后,学校组织传统文化展示活动,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剪纸。我翻出那本剪纸集,挑选了一幅复杂些的“龙凤呈祥”图案,准备大显身手。一开始,我信心满满,可真正动起手来,才发现困难重重。龙身的蜿蜒曲线、凤羽的细密纹理,都考验着我的耐心与技巧。好几次,我不小心剪错,急得眼眶泛红。但看着剪纸集里太奶奶、奶奶和妈妈的作品,我咬咬牙,告诉自己不能放弃。我静下心,仔细研究每一处线条,不断调整剪刀的角度,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我的“龙凤呈祥”终于完成了。虽然它比不上长辈们的作品那般精美,但当它在展示活动中赢得同学们的掌声时,我心中满是自豪,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剪纸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如今,剪纸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闲暇时,我总会坐在窗前,拿起剪刀和红纸,沉浸在剪纸的世界里。我还会把自己的作品送给亲朋好友,将这份传统文化的美好传递出去。我知道,剪纸于我,早已不只是一项技艺,而是家族情感的延续,是对传统文化热爱的坚守。我愿带着这份传承,让剪纸这朵传统文化之花,在我的手中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