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座并峙的高峰。李白是一个潇洒的负剑游子,杜甫则是一个苦吟的草堂诗人。两人都以他们超凡的诗才,撑起了唐诗一片瑰丽的天空。两人各有所长,又同样伟大。一条蜀道,高险凶,可叹可惧可忧,彰李白豪放飘逸,张浪漫主义之风;一位蜀相,忠义诚,可羡可敬可惜,显杜甫沉郁顿挫,扬现实主义之格。双星闪耀,细“蜀”风流:李杜诗风比较蜀诗双璧传千古——《蜀道难》《蜀相》比较探究李白和杜甫都与蜀地有着不解之缘。李白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蜀中度过的,在这里,“他获得了富有创造性的壮美的风格的源头”(李长之《李白传》);杜甫则在蜀中客居数年,其间留下了四百多首诗作,除《蜀相》外,《春夜喜雨》《客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也都创作于这一时期。学习目标:品读《蜀道难》和《蜀相》这两首诗歌,从“体裁”“意象”“意境”“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白杜作者概况1.初遇:公元744年。这一年春天,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这一年,李白43岁,杜甫32岁。32岁的杜甫:经历了科举落榜,却仍然怀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心;43岁的李白:从24岁开始壮游,经历两入长安后被赐金放还(742年)。2.再遇:同年秋天,在开封第二次相遇,时间也很短。3.第三次:第二年,即公元745年的春天,两人在兖州第三次相遇。这次时间较长,两人(期间还有高适)寻仙访道,谈论诗文。李甫与李白与杜甫之诗李白擅长古体诗,风格为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等主观情感,语言热情奔放,常运用丰富的想象、夸张、象征等手法,想象瑰丽神奇,多给人豪放飘逸之感。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甫诸体皆擅,在律诗方面成就尤高,风格为现实主义,真实反映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与疾苦,风格多沉郁顿挫,如《三吏》。篇目 体裁 诗体特点蜀道难 古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等。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其发展轨迹是:《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蜀相 律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十句以上为排律,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蜀道难》写作背景《蜀相》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讨论1:自由诵读这两首诗,谈谈自己的朗读感受:你读了这两首诗歌之后感觉它们有哪些区别? ( 建议:读完之后,谈自己主观感受即可,不用深入思考,不限任何角度。)讨论2:这两首诗,一首写蜀道,一首写蜀相,请阅读诗歌,分别梳理两首诗的内容。1、初读诗歌,理解内容比较探究——讨论1(示例)③抒情方式:《蜀道难》,直抒胸臆,着力描写蜀道的雄奇艰险,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担忧与规劝,“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共出现了三次,情感在不断咏叹中强化;《蜀相》,抒情委婉,借助对历史人物的怀念表达自身慨叹。①韵脚:《蜀道难》,开口音,气韵舒朗;《蜀相》,闭口音,气韵深沉厚重。②体裁:《蜀道难》,古体诗,长短句结合,形式自由流淌,符合李白浪漫主义风格的洒脱不羁,尤其是开篇三个感叹词的叠用,让情感一泻千里;《蜀相》,格律诗,对仗工整严谨。蜀 道 难唐·李白讨论2——整体感知《蜀道难》第三段:述剑阁险要,申攻守凶险,人祸第一段:道蜀道来历,描蜀道高峻,难行第二段: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势险1、本诗是如何围绕“难”展开的?三段内容的侧重点各是什么?一叹其高二叹其险三叹其乱2、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第一部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作用:不与秦塞通人烟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五丁开山故事、作用)蜀道来历蜀道高峻虚实结合1、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2、开辟蜀道的艰难映衬夸张细节描写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万仞深渊,急浪回旋黄鹤不得过猿猱愁攀援侧面写高正侧面写高行人角度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一叹蜀道之高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山水险恶景物凄清悲鸟号古木,雄雌绕林间。看子规啼夜月。听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烘托蜀道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第二部分:叹自然环境险看听借景抒情环境烘托运用夸张风光奇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写蜀道的险而可畏三叹蜀道险乱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 化为狼与豺杀人如麻蜀道如此险峻,为何远道之人还要来这里? (第三部分:叹社会环境险)从地形险要、社会现实环境险恶,写出居留之难。慨叹: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易守难攻位置重要环境险恶【小结】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 随着感情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反复出现,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劝告友人早归;对自己追求功业未成的愤慨;对世道艰难的感慨及对国家隐藏危机的担忧。浣花溪畔杜甫草堂《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仄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蜀 相(七律)读对律诗: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每句平仄相间,上下句平仄相对,每句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且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合:感叹壮志难酬讨论2——整体感知《蜀相》起:寻访武侯祠堂承:渲染冷落荒凉转:概述诸葛功业咏史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以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借古讽今等目的。鉴赏要点:1.抓题目:弄清凭吊地点2.看内容:了解历史事件3.辨手法:明确作者情感2.描写郁郁葱葱的翠柏有什么作用?讨论:1. “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含义:作者是有目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情感:表达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示其访古心切。一是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二是衬托诸葛亮形象,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象征着忠贞、高洁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特写镜头,由远而近,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讨论:说说这一联中哪两个字用得精妙?好在何处?落寞和感伤寄寓冷寂凄清融情于景以乐衬哀自空——徒自——空有意境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情感: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炼字题类型的答题步骤:1.解释含义准确表明该字在诗中的含义2.描述景象结合诗歌相关内容描绘该字所呈现的景象3.分析手法分析该句运用的表达技巧4.阐明作用分析该字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和结构上所起的作用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 济: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雄才大略(鼎足三分,联吴抗曹)老臣心:忠心报国(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手法:用典情感:赞扬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诸葛亮形象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讨论:杜甫借古伤己,泣下沾襟究竟是为什么?“英雄”指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诗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泪满襟——表达了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之情。“英雄”:指失败的英雄,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遗憾和共鸣,也包括着诗人自己。诸葛亮 杜甫志向抱负境 遇命 运思考探究: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剧英雄产生共鸣?诗人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感慨。(诗歌主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刘备三顾茅庐辅佐两朝,六出祁山,遇到名主,知遇之恩早年仕途坎坷晚年漂泊西南,疾病缠身,怀才不遇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身已老比较阅读合作探究体裁杂言古体诗,格律不拘,形式灵活七言律诗,结构严谨、法度森然意象黄鹤、猿猱、青泥、悲鸟、子规、连峰、枯松、飞湍瀑流、崖石、剑阁、豺狼、猛虎、长蛇、祠堂、柏树、碧草、黄鹂意境雄奇壮观,大气磅礴幽静、寂寞和阴冷手法夸张、用典、以虚衬实、点面结合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象征、互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以实写虚思想情感劝告友人早归对自己追求功业未成的愤慨对世道艰难的感慨及对国家隐藏危机的担忧对诸葛亮的称颂及其“未捷先死”的惋惜忧国忧民却壮志难酬的苦闷浪漫主义豪放飘逸现实主义沉郁顿挫《蜀道难》《蜀相》语言特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齐“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枯松倒挂倚绝壁”的精炼凝重“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的流畅轻快七言歌行句式以七言为主,又掺杂以四言、五言、八言、九言等,短者仅三字,长者达十一字,长短不等,错落交接。对诗风影响通过语言品味诗风散文化的诗句,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的风格特点。领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和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不但字数、结构、意义等都符合对仗的要求,而且平仄也形成相对的形式,完全体现出了古代诗歌中律诗对仗的工对之美。七言律诗结构严整,法度森然,对仗工整精巧。结构严整,法度森然,对仗工整精巧,体现杜甫顿挫诗风《蜀道难》《蜀相》叹蜀道难,忧国隐患赞颂英雄,怀古伤己共同精神追求:济苍生,怀家国他们都有一颗共同的报国宏心。这才是他们共同的真情,共同的诗心。若李白的豪放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那么他们共有的报国宏心是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他们都渴望入仕,为此在仕途沉浮,在蜀地吟咏感叹。《蜀道难》《蜀相》总结反问:你找到两首诗的相似之处了吗?下 课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