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疏附县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和变化的问题。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在有“持续性”的作品中,这一问题特别重要。我所谓“持续性”,有些是时间的持续,有些是在空间转移的持续。但是由于作品或者观赏者由一个空间逐步转入另一空间,所以同时也具有时间的持续性,成为时间、空间的综合的持续。
音乐就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创作。我们往往可以听到在一首歌曲或者乐曲从头到尾持续的过程中,总有一些重复的乐句、乐段——或者完全相同,或者略有变化。作者通过这些重复而取得整首乐曲的统一性。
音乐中的主题和变奏也是在时间持续的过程中,通过重复和变化而取得统一的另一例子。在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中,我们可以听到持续贯串全曲的、极其朴素明朗的“鳟鱼”主题和它的层出不穷的变奏。但是这些变奏又“万变不离其宗”——主题。水波涓涓的伴奏也不断地重复着,使你形象地看到几条鳟鱼在这片伴奏的“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嬉戏,从而使你“知鱼之乐”焉。
舞台上的艺术大多是时间与空间的综合持续。几乎所有的舞蹈都要将同一动作重复若干次,并且往往将动作的重复和音乐的重复结合起来,但在重复之中又给以相应的变化;通过这种重复与变化以突出某一种效果,表达出某一种思想感情。
在绘画的艺术处理上,有时也可以看到这一点。
上面所谈的那种重复与变化的统一,在建筑物形象的艺术效果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古今中外的无数建筑,除去少数例外,几乎都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史上最杰出的一个例子是北京的明清故宫。从已被拆除了的中华门(大明门、大清门)开始就以一间接着一间,重复了又重复的千步廊一口气排列到天安门。从天安门到端门、午门又是一间间重复着的“千篇一律”的朝房。再进去,太和门和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成为一组“前三殿”与乾清门和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成为一组的“后三殿”的大同小异的重复,就更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每一座的本身也是许多构件和构成部分(乐句、乐段)的重复;而东西两侧的廊、庑、楼、门,又是比较低微的,以重复为主但亦有相当变化的“伴奏”。然而整个故宫,它的每一个组群,每一个殿、阁、廊、门却全部都是按照明清两朝工部的“工程做法”的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尽如此,都是无尽的重复。我们完全可以说它们“千篇一律”。
但是,谁能不感到,从天安门一步步走进去,就如同置身于一幅大“手卷”里漫步;在时间持续的同时,空间也连续着“流动”。那些殿堂、楼门、廊庑虽然制作方法千篇一律,然而每走几步,前瞻后顾,左睇右盼,那整个景色、轮廓、光影,却都在不断地改变着;一个接着一个新的画面出现在周围,千变万化。空间与时间、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在北京故宫中达到了最高的成就。
翻开一部世界建筑史,凡是较优秀的个体建筑或者组群,一条街道或者一个广场,往往都以建筑物形象的重复与变化的统一而取胜。说是千篇一律,却又千变万化。每一条街都是一首“乐曲”,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统一在城市面貌上起着重要作用。
十二年来,在全国各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规划设计人员在这一点上做得还不能尽如人意。为了多快好省,我们做了大量标准设计,但是“好”中自应包括艺术的一面,也就是“百花齐放”。我们有些住宅区的标准设计“千篇一律”到孩子哭着找不到家;有些街道又一幢房子一个样式、一个风格,互不和谐;即使它们本身各自都很美观,放在一起就都“损人”且不“利己”,“千变万化”到令人眼花缭乱。我们既要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却要避免杂乱无章、相互减色;既要和谐统一、全局完整,又要避免千篇一律、单调枯燥。这恼人的矛盾是建筑师们应该认真琢磨的问题。
(节选自梁思成《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
材料二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之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之间,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做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节选自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持续性”分为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和时间空间综合的持续,与之对应的艺术创作分别是音乐、绘画和建筑。
B. 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是建筑的“词汇”,“词汇”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就是建筑的“文法”。
C. 建筑有“大文章”和“小品”等不同的样式,“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
D. 北京明清故宫的构成部分和制作方法是重复的、千篇一律的,例如殿、阁、廊、门等,有不可避免的单调枯燥。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故宫的“前三殿”和“后三殿”分别像乐曲中的主题和“变奏”,廊、庑、楼、门像不变的“伴奏”。
B. 使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特性和特色的原因。
C. 以重复运用各种构件或其他构成部分作为取得艺术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也是中国建筑的“文法”之一。
D. 建筑“文法”虽然有一定的拘束性,但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可以呈现千变万化的艺术效果。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3分)
A. 颐和园回廊墙上的花窗各具一格,廊柱无尽重复。
B. 李公麟的《放牧图》整幅手卷就是无数匹马的重复,就是一首乐曲,用“骑”和“马”分成几个“主题”和“变奏”的“乐章”。
C.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利用树木、船只、房屋等的共同特征、重复排列取得几条街道的统一性,重复之中有无穷变化。
D. 阿房宫“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 请简要分析两则材料的主要论证方法。(4分)
5. 如何运用中国建筑的“文法”做好城市建筑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统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棉袄
孙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因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细碎地爆炸着。
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的盖住了顾林的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缩拢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
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地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衣服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6.对文中姑娘“脱下红棉袄”这一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的细节描写,暗示了姑娘内心的犹豫与挣扎,展现了姑娘在帮助异性时的复杂心理。
B.“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的神态变化,既表现了少女的羞涩天性,又显示了她克服个人情感、以他人需求为先的善良本质。
C.“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这句解释性话语,看似多余,实则是为了强调了棉袄的新旧程度,暗示姑娘家境贫寒却仍愿慷慨相助。
D.这一情节与后文“我”联想到“妈妈和姐姐”的照顾形成呼应,将军民之情升华为亲情般的温暖,深化了战争中人性的主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多次出现“风”和“云”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心理,也暗示了战争背景下人们命运的飘摇不定,具有象征意味。
B.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人物形象,如顾林的虚弱与姑娘的敏捷、环境的寒冷与红棉袄的温暖,强化了军民互助的主题。
C.文中姑娘的“红棉袄”是核心物象,从色彩到功能的描写层层递进,最终通过“脱袄”这一动作完成对人物精神的升华,构思精巧。
D.文章采用全知视角叙事,既展现了“我”的所见所感,又深入描写了姑娘的心理活动,使读者能够全面理解人物的行为动机。
8.文中的姑娘在救助顾林的过程中,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5分)
9.赏析本文叙述视角的特点及表达效果。(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瓮一。(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有关,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让,文中指责备,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其言不让”的“让”意义相同。
C.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居常简阅”与《促织》中“居为奇货”的“居”意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魏征认为,要无敌于天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
C.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唐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14.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下列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为律诗。律诗属近体诗,成熟于唐朝,分五言、七言两种。
B.首联是说久闻洞庭湖大名,今天终于来到。这与《春夜喜雨》《望岳》开头一样,都是平淡叙述,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我们由此能看出杜甫五言律诗的风格。
C.颔联是说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短短十个字,写出了洞庭湖壮丽生动的图景,意境开阔。
D.尾联写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写“我”凭栏眺望之所感。“凭轩”一句与题目“登楼”遥相呼应,收束全诗,从而使全诗浑然一体。
16.请写出这首诗的抒情诗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些诗句所表达的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古人写文章常常使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就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结,警醒后人切勿重蹈秦人覆辙。
苏洵用精妙的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批判了六国的赂秦行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说文解字》中,“木”是作为木本植物的专用字。
在小篆中,“木”可以直接生成不同的汉字(见图表):“木”加上一笔,可以变成“本”“末”“朱”。加在下面是“本”,“本”的本义是树根,用一横标示出树根的位置。( 甲 )。在中间加一横是“朱”,标示出树木的主干,如果“朱”再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株”,它的本义为露出地面的树根部,即树桩、树干。如“___①___”中的“株”指的就是树桩。我们再来看“片”字,它实际上是( 乙 ),表示是木头的一半;把“木”右面去掉一笔,就是“才”,也就是“材”的古字,树木劈开后就成为木材。此外,汉字构形中,双木为林;三木为森。在汉语中,“林”和“森”也是有区别的:林是树林,森则是树木更多、更为密集的树林,因此森有茂密之意,如杜甫歌颂诸葛亮的诗《蜀相》的名句“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即是此义。
在《说文解字 木部》中还介绍了树木的各种功用。其中,树木最高的使用价值是用于建筑材料。由于中国古代的住房以土木结构为主,无论是地基、支撑,还是打板、夯墙,因而都离不开木头。所谓“建材贵直”,建筑房屋的木材以直为贵。而在种种建筑材料中,栋梁的价值和重要性仍是最高的。在房屋结构中,栋梁指的房屋的大梁,承担了整个房屋的主结构,要选用上好的木材制成。后来,我们把能够支撑起事业、能派上大用场的人,也称“___②___”。木材的第二种重要功用是做车轮。古代没有橡胶,车轮是以木材制成的。具体的办法就是荀子所说的“糅以为轮”,即把木头一边烤,一边搿弯,经过工匠慢长而细心的制作,最终将原本直的木材,加工成园形的车轮。因此,做车轮的木头就需要有韧性,能够达到弯曲而且还不断的标准,这就是所谓“轮贵材韧”。
18.依据图表所示,仿照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对“增笔”与“减笔”的表述,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填写句子,分别解释“末”与“片”两字的构形。(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的①、②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修改。(4分)
21.文中最后一段加点的词语有两处使用错误,请找出并加以修改。(4分)
22.文佳同学看到一副有趣的对联,“□森淼焱垚五行俱全,□羴骉猋麤万物祥和”,但上联和下联首字都模糊不清了,请你运用汉字构形中“重笔”的知识,帮她补写出这两字,并简要说说理由。(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纷繁的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于走相同的路线,看相同的景物,到同样的目的地。习惯让人有种莫名的安全感,但也可能让你错失良多。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A 3. D
4. ①材料一主要运用举例论证,以《鳟鱼》五重奏、“舞蹈”“北京的明清故宫”为例论证重复与变化的统一;
②材料二主要运用比喻论证,以语言文字中的“文法”“词汇”“大文章”“小品”为喻,来阐明中国建筑的形式。 (每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都答对得4分,酌情给分)
5. ①首先熟悉中国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遵守中国建筑的惯例法式,体现中国建筑的共同的特性和特色;
②要关注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为了不同的需要,用多样性的创作表达不同的情感,解决不同的问题;
③规划设计人员做标准设计的同时,要兼顾建筑的艺术性;
④在继承中国建筑形式的基础上为求发展和超越。(每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酌情给分)
6.C 7.D 8.①初见时的犹豫:当“我”说明来意后,她因家中只有自己一人而踌躇,表现出一定的戒备和迟疑。
②关切与同情:看到顾林病重后,她主动询问病情,并迅速提供帮助,如爬上炕为他盖被子,表现出对病人的关心和怜悯。
③热情与坚定:在发现顾林病情严重后,她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红棉袄给他盖上,尽管有些羞涩(“脸飞红了一下”),但很快恢复自然,展现出果敢和无私。
④从容与自豪:救助完成后,她与“我”闲聊,讲述治病的偏方,并提到自己在妇女自卫队打靶比赛中的成绩,流露出自信和乐观。 (每答对一点得1分,四点得4分,要求有文本分析,语言表达得体得1分,总的5分,酌情给分)
9. 本文主要运用了第一人称“我”叙述故事,同时在叙述重点人物时,又用第三人称“她”,两种人称交替使用,极富叙述艺术趣味。
①用“我”叙述,写“我”的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历感,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作者可以自由描述,随机表达自我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增强了真切感人的效果。
②叙述中,用第三人称“她”,可以表现人物的一切:内容广泛,自由叙述,时空广阔,无所限制。如小说开头表现“她”开始“踌躇”的心理,继之描写“她”烧饭时的动作、语言、形象,特别是“她”脱下红棉袄,让我给顾林盖上的特写镜头,以及最后交代“她”的先进事迹,总之,时时处处把“她”作为重要核心人物来写,在“我”的眼里,“她”的形象丰富多彩,突出鲜活。需要注意的是,“她”是在“我”的视角里展开形象的。在第一人称为主的叙述视角里,变换为“她”称的叙述,使叙述方式富有变化。
(如果只回答“我”的第一人称叙述效果,给3分。如果既回答“我”的第一人称叙述效果,也回答到第三人称“她”的叙述效果,给5分。酌情给分)
10.BEH
11.B [B项意思不同,责备/谦逊。D项指日常事务/囤积、储存。]
12.C [“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错。从材料一“百姓固已不能无怪”来看,百姓还是有责怪之意的。]
13.(1)到了征点兵员的时候,却怀疑他们使诈欺骗,这难道是所说的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
(2)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14.①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②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③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唐太宗对大臣裴寂说:“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朕都将它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看,朕时常思考为政之道,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们也要恪尽职守,与朕的这一心意相符。”
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征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答道:“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朕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两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本就不能没有责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到了征点兵员的时候,却怀疑他们使诈欺骗,这难道是所说的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征点中男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B (“都是平淡无奇,没有形容,亦没有运用修辞”错误,《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所以该选项不正确。)
16.抒情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情感:诗歌后两联写登临之感:战乱不休致使诗人与亲朋之间音讯不通,贫病交加的自己只得生活在一叶孤舟之上,况且北望关山,战乱频仍,唯有老泪纵横。这些抒情诗句既抒写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穷愁潦倒、壮志未酬),更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虑)。(写出两句诗句得两分,结合诗句分析情感,每分析对一种情感得两分,两种得4分,满分6分,酌情给分)。
解析略
(1)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每填对一空得1分,错字漏字不得分)
【答案】18.甲处:“木”加在上面一横是“末”,“末”的本义是树梢,用一横标示出树梢的位置。
乙处:把“木”从中间砍掉一半(每填对一句得两分,总分4分,酌情给分)
19.①守株待兔;②栋梁之材 (每填对一个成语得1分,总分两分,酌情给分)
20.“糅”应改为“”;
“搿”应改为“掰”;
“慢”应改为“漫”;
“园”应改为“圆”。 (每改对一个词语给1分,总分4分,酌情给分)
21.修改:删去“因而”;
修改:“仍”改为“也”。(每修改对一个语病给两分,总分4分,酌情给分)
22.上联补写:鑫。理由:上联前五字均应为重笔构形,且缺五行中的“金”。
下联补写:犇。理由:下联前五字均应为重笔构形,且应填入与“羊马犬鹿”相类似的驯养动物。(每小题每写对一个字给2分,理由得1分,总分6分,酌情给分)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