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1.(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赏沿途风景,选出正确的字音。
秋风劲(jìn jìng)   吹,笼(lóng lǒng)   罩江面的薄雾散(sàn sǎn)   开了,船夫禁(jīn jìn)   不住感慨:“刚才模(mú mó)   模糊糊看不清楚,害得我差(chā chà)   点儿迷失了方向。”
【答案】jìng;lǒng;sàn;jīn;mó;chà
【知识点】多音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多音字。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就不同。
劲(jìng):此处形容秋风强劲有力,“劲”读jìng时,意为“坚强有力”(如“刚劲”“劲敌”);读jìn时多表示“力气、精神”(如“劲头”“使劲”)。
笼(lǒng):“笼罩”指像笼子一样覆盖,“笼”读lǒng时为动词,意为“像笼子似的罩住”(如“笼络”);读lóng时指“笼子”(如“鸟笼”)。
散(sàn):“散开”指分散、分离,“散”读sàn时为动词,意为“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如“解散”“扩散”);读sǎn时为形容词或名词,指“松散、无约束”(如“松散”“散文”)。
禁(jīn):“禁不住”指忍不住,“禁”读jīn时意为“忍住、抑制”(如“情不自禁”);读jìn(第四声)时意为“禁止、禁忌”(如“禁令”“禁止”)。
模(mó):“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模”读mó时意为“不清晰、不明确”(如“模拟”“朦胧”);读mú时指“模子”(如“模具”“模样”)。
差(chà):“差一点儿”表示接近但未达到,“差”读chà时意为“不相同、缺少”(如“差别”“差劲”);读chāi时意为“派遣”(如“出差”),读cī时用于“参差”。
故答案为:jìng;lǒng;sàn;jīn;mó;chà
【点评】本题考查常用多音字。对于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来确定读音,对学习过的多音字要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一走进文化馆,欣赏馆里的景色。读一读,根据拼音写词语。
文化馆里有一个小chí táng   。夏末,美丽的huā bàn   、绿色的lián péng   、自在的kūn chóng   ,共同构成了一幅shuǐ mò   画。它们chéng xiàn   出biàn huàn   多姿的美,散发着耀眼的guāng máng   。
【答案】池塘;花瓣;莲蓬;昆虫;水墨;呈现;变幻;光芒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池塘”的“塘”不要写成同音字“糖”;“花瓣”的“瓣”不要写成形近字“辨”;“莲蓬”的“蓬”不要写成同音字“篷”;“光芒”的“芒”不要写成形近字“茫”。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池塘;花瓣;莲蓬;昆虫;水墨;呈现;变幻;光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下列词语归类错误的一项是(  )。
A.金灿灿 绿油油 红彤彤 黑乎乎
B.源源不断 气喘吁吁 津津有味 耿耿于怀
C.咕噜噜 轰隆隆 哗啦啦 丁零零
D.南辕北辙 邯郸学步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答案】B
【知识点】词语归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词语分类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词语在内容、意义、结构、感彩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分类。
A:“金灿灿”“绿油油”“红彤彤”“黑乎乎”均为ABB结构的形容词,通过后两字重叠强调颜色或状态的鲜明,归类一致。
B:“源源不断”“气喘吁吁”“津津有味”“耿耿于怀”虽均为四字成语,但结构不一致:
“源源不断”“津津有味”“耿耿于怀”为AABC结构,“气喘吁吁”为ABCC结构。因此,B选项的成语结构不统一,归类错误。C:“咕噜噜”“轰隆隆”“哗啦啦”“丁零零”均为拟声词,通过叠字模拟具体声音,归类一致。
D:“南辕北辙”“邯郸学步”“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均为寓言故事类成语,归类一致。
故答案为:B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所给词语的特点确定好分类标准后再进行分类。
4.(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下列选项中的“熟”和例句中的“熟”意思相同的是(  )。
A.果实成熟 B.深思熟虑
C.生米煮成熟饭 D.人生地不熟
【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成熟”指果实完全长成,可食用。“熟”意为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自然生长阶段),与例句不同。
B:“深思熟虑”指反复深入思考。“熟”意为程度深(强调思考的深入),与例句不同。
C:“煮成熟饭”指米饭煮好后不可改变。“熟”意为食物加热到可食用的状态,与例句不同。
D:“人生地不熟”指初到某地对人和环境都不了解。“熟”意为因常见或了解而知道得很清楚,与例句一致。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多义字。“多义字” 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本题主要考查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5.(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
B.在一片赞扬声中,我们的头脑要保持安静
C.同学们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在郊游的路上
D.妈妈的手真灵巧,剪出来的蝴蝶活灵活现
【答案】B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A:“鲜艳”指颜色鲜明而美丽。“鲜艳的五星红旗”符合语境,用词恰当。
B:“保持安静”通常指环境或行为上没有声音。“头脑”应搭配“保持清醒”“保持冷静”等词(强调思维清晰或情绪稳定)。此处用词不恰当。
C:“轻快”形容轻松愉快。“迈着轻快的脚步”符合郊游时愉悦的心情,用词恰当。
D:“活灵活现”形容描绘或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剪出来的蝴蝶活灵活现”准确描述了剪纸的生动性,用词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还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突发事件。
5月27日上午,沈洋把自己的蓝色背包落在了文化馆里的书画展览厅里。
6.在横线上填入带有动作或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沈洋   :“我的蓝色背包落在了书画展览厅里,请大家帮我找找!”
7.请你向其他游客转述沈洋的话。
沈洋说:“我的蓝色背包落在了书画展览厅里,请大家帮我找找!”
【答案】6.急得直跺脚,大声嚷道
7.沈洋说,他的蓝色背包落在了书画展览厅里,请大家帮他找找!
【知识点】句式转换;人物动作描写;人物神态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还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2)考查了改写句子。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在明确做题方法和步骤后,多加练习,熟能生巧。
6.本题考查提示语的运用。题目要求填入带有动作或神态描写的提示语,需结合“丢失背包后焦急求助”的情境。如:沈洋急得直跺脚,大声嚷道:“我的蓝色背包落在了书画展览厅里,请大家帮我找找!”
故答案为:急得直跺脚,大声嚷道
7.本题考查转述句。
这句话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把“我”改为“他”,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即可。
故答案为:沈洋说,他的蓝色背包落在了书画展览厅里,请大家帮他找找!
(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走进“诗文赏析馆”。
8.【传统节日·习俗独特】春节时,人们燃放鞭炮,畅饮美酒,辞旧迎新,正如王安石《元日》中“   ,   ”所说的那样。九九重阳,人们登高祈福,插戴茱萸,王维的诗句“   ,   ”也提到了这两种习俗。
9.【品词析句·领悟哲理】“   ,   ”这个八字成语告诉我们,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得更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犯错误并不可怕,正所谓“   ?   ,善莫大焉”。
【答案】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谁无过;过而能改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词语、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8.本题考查诗句填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春节人们燃放鞭炮,畅饮美酒,辞旧迎新的场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人们登高祈福,插戴茱萸的场景。
故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本题考查成语填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意为靠近朱砂会染成红色,靠近墨汁会染成黑色。 准概括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哲理,与题目中“接近好人变好,接近坏人变坏”的描述完全契合。“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意为谁能不犯错误?犯了错误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符合犯错误并不可怕的观点。
故答案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
(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2009年,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2025年5月日历
【材料二】某网页上关于端午节的百科知识
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节名含义 历史渊源 相关传说
民间习俗 国外影响 更多>
10.阅读材料一,2025年5月31日是传统佳节端午节,除此之外,5月份还有两个节气,分别是   和   。
11.阅读材料二,典典想知道端午节的传说,要点击哪个快捷入口?(  )
A.节名含义 B.民间习俗 C.相关传说 D.历史渊源
【答案】10.立夏;小满
11.C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字叙述的信息,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抓住文中负载信息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词句,从文本中筛选提取关键信息、核心信息。
10.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材料一的日历中可知,2025年5月31日是传统佳节端午节,日历上还有两个节气,一个是5月5日的立夏,一个是5月21的小满。
故答案为:立夏;小满
1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A.节名含义:指的是节日名字的含义。
B.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里指节日的生活文化。C.相关传说:关于节日的一些传闻。
D.历史渊源:节日的起源。如果想知道端午节的历史传说,应该点击“相关传说”,故选C。
故答案为:C
(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捏(niē)小糖人
①捏小糖人,是我记忆里孩提时家乡民间艺人的手艺活,每每想起,心中总有一种香甜的味道。
②我第一次见到捏小糖人,是在乡下姑姑家附近的庙会上,那天的庙会特别热闹。
③刚到庙会,忽听一阵小锣响过,随着“卖小糖人啦”的吆喝声,我看到一个墙角下围了好多人。走近一看,在人群中间,有一个红漆货郎箱,上面有一个好似小舞台的箱面,前面插着几个小糖人。那孙悟空手搭凉篷 猪八戒背媳妇 红脸关公 哪吒手拿红火圈以及十二生肖等 箱后拉出的箱盒里装着糖稀和竹签。站在货郎箱后面的老艺人用一根竹签在已熬好的一小桶棕褐色的糖稀里搅拌。一会儿,柔软的糖稀在他手里经过揉捏,变得薄如蝉翼,留出一部分形成管状,用嘴一吹——糖稀立即鼓撑起来,再把鼓出来的部分捏成孙悟空的形状,又用糖稀点缀一些纹路,再插上细小的木棍,转眼就捏成了一个一手搭凉篷,一手拿着“如意金箍棒”的孙悟空。老艺人一边捏着小糖人,一边叫卖着。
④后来我工作了,每逢过年时,在城里的街头巷尾偶尔也见过捏小糖人的,也曾凑上去看热闹,可再也没有小时候在乡下姑姑家庙会上那样的感觉了。
1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大声地叫卖。   
②很薄,像蝉的翅膀一样。   
13.读文中画横线的内容,完成练习。
①在空白处填写合适的标点。
②老艺人捏的糖人花样真多啊,我会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   、   。
14.读第②段,把老艺人捏“孙悟空”糖人的过程补充完整,并填空。
搅拌→   →   →捏成形状→   →   
从老艺人捏“孙悟空”糖人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体会到   。
15.读第④段,说说为什么作者觉得再也没有小时候那样的感觉了?
【答案】12.吆喝;薄如蝉翼
13.、、、,;形态各异、五花八门
14.揉捏糖稀;用嘴一吹;点缀纹路;插上木棍;老艺人手艺精湛
15.因为作者长大了,再也没有童年时那种简单的快乐,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①第③段“刚到庙会,忽听一阵小锣响过,随着'卖小糖人啦’的吆喝声,我看到一个墙角围了好多人。”这个句子中吆喝”指老艺人高声叫卖小糖人的声音。因此可知“吆喝’意思是形容大声地叫卖。
②第③段“一会儿,柔软的糖稀在他手里经过揉(róu)捏,变得薄如蝉翼,”这个句子中“薄如蝉翼”在文中指用来描述糖稀被老艺人揉捏后变得极其薄的状态。因此可知“薄如蝉翼”意思是形容非常薄,像蝉的翅膀一样薄
故答案为:①吆喝; ②薄如蝉翼
1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及字词解释。①第③自然段中“那孙悟空手搭凉篷”“猪八戒背媳妇”“红脸关公”“哪吒手拿红火圈及十二生肖等”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应该用顿号;而到“哪吒手拿红火圈及十二生肖等”句话还未说完,所以其后用逗号。 那孙悟空手搭凉篷、猪八戒背媳妇、红脸关公、 哪吒手拿红火圈以及十二生肖等,箱后拉出的箱盒里装着糖稀和竹签。
②形容怊按某种事物数量众多的词语有: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等
故答案为:①、、、, ②形态各异、五花八门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③自然段“站在货郎箱后面的老艺人用一根竹签在已熬好的一小桶棕褐色的糖稀里搅拌。一会儿,柔软的糖稀在他手里经过揉捏,变得薄如蝉翼,留出一部分形成管状,用嘴一吹--糖稀立即鼓撑起来,再把鼓出来的部分捏成孙悟空的形状,又用糖稀点缀一些纹路,再插上细小的木棍”可知,捏“孙槅悟空”糖人的过程为:搅拌糖稀 → 揉捏糖稀 → 用嘴一吹 → 捏成形状 → 点缀纹路 → 上木棍;体会到老艺人手艺精湛。
故答案为:揉捏糖稀;用嘴一吹;点缀纹路;插上木棍;老艺人手艺精湛
15.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结合第④自然段“后来我工作了,每逢过年时,在城里的街头巷尾偶尔也见过捏小糖人的,也曾凑上去看热闹,可再也没有小时候在乡下姑姑家庙会上那样的感觉了”可知,因为作者长大了,再也没有童年时那种简单的快乐,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故答案为:因为作者长大了,再也没有童年时那种简单的快乐,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16.(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习作天地。
童年是一幅画。在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你是否有很多难忘的回忆呢?是你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你做过的一项有趣的实验,还是你想象世界中的奇妙故事?请你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回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3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答案】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大家一定在电视里见过吧,但你有没有亲眼见过呢 我倒是见过一回“火山喷发”,可这个“火山喷发’是一个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也动手做了一次。
按实验要求,我拿来了一个玻璃杯一瓶醋铩、一瓶洗涤剂、一包小苏打和一张报纸。
实验开始了。首先,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小苏打和少许洗涤剂,并把报纸垫在玻璃杯下面。接着,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醋。奇迹很快就出现了,杯子里的小苏打和洗涤剂刚才还安安分分的,怎么才过了几秒钟就变成了泡沫呢 而且本来只是有一点点泡沫,现在不断地疯涨,才过了十几秒,它们就从玻璃杯口蜂拥徴柚而上,溢出瓶口流到报纸上了。
这时,我又兴奋又惊讶,目不转睛地看着尻浮娚藐上来的泡沫,生怕漏掉了什么细节。大约过了 18分钟,泡沫又渐渐地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急忙上网查看,原来小苏打和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泡沫,就像汽水一样,摇一摇也会产生一些泡沫。而泡沫会疯涨,是因为洗涤剂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这个小实验真是太有意思了,不仅让我在玩中懂得了科学道理,还锻炼了我动手的能力,真是两全其美。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要求围绕“童年回忆”展开,重点考查学生选材能力、叙事条理性和情感表达。需要学生从生活经历中选取真实、有特点的素材,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童年生活的独特性,并能运用细节描写传递真实情感。避免“学骑自行车”“第一次做饭”等常见题材,可选择“观察蚂蚁搬家”“制作手工风筝”等新颖角度。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开头点明主题中间通过2-3个具体事例展开,结尾升华情感。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让故事“活”起来。
【点评】 这篇关于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的作文,像一颗裹着糖衣的科学种子,带着童真与好奇,轻轻叩开了读者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之门。作者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一次普通的家庭实验写得活灵活现——从翻找材料时的期待,到倒入醋后泡沫“疯涨”的惊叹,再到观察泡沫消退时的疑惑,最后查到原理的释然,每个环节都带着真实的情绪流动。
1 / 1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1.(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赏沿途风景,选出正确的字音。
秋风劲(jìn jìng)   吹,笼(lóng lǒng)   罩江面的薄雾散(sàn sǎn)   开了,船夫禁(jīn jìn)   不住感慨:“刚才模(mú mó)   模糊糊看不清楚,害得我差(chā chà)   点儿迷失了方向。”
2.(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一走进文化馆,欣赏馆里的景色。读一读,根据拼音写词语。
文化馆里有一个小chí táng   。夏末,美丽的huā bàn   、绿色的lián péng   、自在的kūn chóng   ,共同构成了一幅shuǐ mò   画。它们chéng xiàn   出biàn huàn   多姿的美,散发着耀眼的guāng máng   。
3.(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下列词语归类错误的一项是(  )。
A.金灿灿 绿油油 红彤彤 黑乎乎
B.源源不断 气喘吁吁 津津有味 耿耿于怀
C.咕噜噜 轰隆隆 哗啦啦 丁零零
D.南辕北辙 邯郸学步 画蛇添足 掩耳盗铃
4.(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下列选项中的“熟”和例句中的“熟”意思相同的是(  )。
A.果实成熟 B.深思熟虑
C.生米煮成熟饭 D.人生地不熟
5.(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飘扬
B.在一片赞扬声中,我们的头脑要保持安静
C.同学们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在郊游的路上
D.妈妈的手真灵巧,剪出来的蝴蝶活灵活现
(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突发事件。
5月27日上午,沈洋把自己的蓝色背包落在了文化馆里的书画展览厅里。
6.在横线上填入带有动作或神态描写的提示语。
沈洋   :“我的蓝色背包落在了书画展览厅里,请大家帮我找找!”
7.请你向其他游客转述沈洋的话。
沈洋说:“我的蓝色背包落在了书画展览厅里,请大家帮我找找!”
(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走进“诗文赏析馆”。
8.【传统节日·习俗独特】春节时,人们燃放鞭炮,畅饮美酒,辞旧迎新,正如王安石《元日》中“   ,   ”所说的那样。九九重阳,人们登高祈福,插戴茱萸,王维的诗句“   ,   ”也提到了这两种习俗。
9.【品词析句·领悟哲理】“   ,   ”这个八字成语告诉我们,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得更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犯错误并不可怕,正所谓“   ?   ,善莫大焉”。
(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2009年,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阅读材料,完成练习。
【材料一】2025年5月日历
【材料二】某网页上关于端午节的百科知识
端午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节名含义 历史渊源 相关传说
民间习俗 国外影响 更多>
10.阅读材料一,2025年5月31日是传统佳节端午节,除此之外,5月份还有两个节气,分别是   和   。
11.阅读材料二,典典想知道端午节的传说,要点击哪个快捷入口?(  )
A.节名含义 B.民间习俗 C.相关传说 D.历史渊源
(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捏(niē)小糖人
①捏小糖人,是我记忆里孩提时家乡民间艺人的手艺活,每每想起,心中总有一种香甜的味道。
②我第一次见到捏小糖人,是在乡下姑姑家附近的庙会上,那天的庙会特别热闹。
③刚到庙会,忽听一阵小锣响过,随着“卖小糖人啦”的吆喝声,我看到一个墙角下围了好多人。走近一看,在人群中间,有一个红漆货郎箱,上面有一个好似小舞台的箱面,前面插着几个小糖人。那孙悟空手搭凉篷 猪八戒背媳妇 红脸关公 哪吒手拿红火圈以及十二生肖等 箱后拉出的箱盒里装着糖稀和竹签。站在货郎箱后面的老艺人用一根竹签在已熬好的一小桶棕褐色的糖稀里搅拌。一会儿,柔软的糖稀在他手里经过揉捏,变得薄如蝉翼,留出一部分形成管状,用嘴一吹——糖稀立即鼓撑起来,再把鼓出来的部分捏成孙悟空的形状,又用糖稀点缀一些纹路,再插上细小的木棍,转眼就捏成了一个一手搭凉篷,一手拿着“如意金箍棒”的孙悟空。老艺人一边捏着小糖人,一边叫卖着。
④后来我工作了,每逢过年时,在城里的街头巷尾偶尔也见过捏小糖人的,也曾凑上去看热闹,可再也没有小时候在乡下姑姑家庙会上那样的感觉了。
1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大声地叫卖。   
②很薄,像蝉的翅膀一样。   
13.读文中画横线的内容,完成练习。
①在空白处填写合适的标点。
②老艺人捏的糖人花样真多啊,我会用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   、   。
14.读第②段,把老艺人捏“孙悟空”糖人的过程补充完整,并填空。
搅拌→   →   →捏成形状→   →   
从老艺人捏“孙悟空”糖人的一系列动作中,我体会到   。
15.读第④段,说说为什么作者觉得再也没有小时候那样的感觉了?
16.(2025三下·桐乡市期末)习作天地。
童年是一幅画。在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中,你是否有很多难忘的回忆呢?是你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是你做过的一项有趣的实验,还是你想象世界中的奇妙故事?请你选择印象最深刻的一段回忆,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语句通顺,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300字。(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姓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jìng;lǒng;sàn;jīn;mó;chà
【知识点】多音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多音字。多音字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不同的读音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也往往不同。读音有区别词性和词义的作用;使用情况不同,读音也就不同。
劲(jìng):此处形容秋风强劲有力,“劲”读jìng时,意为“坚强有力”(如“刚劲”“劲敌”);读jìn时多表示“力气、精神”(如“劲头”“使劲”)。
笼(lǒng):“笼罩”指像笼子一样覆盖,“笼”读lǒng时为动词,意为“像笼子似的罩住”(如“笼络”);读lóng时指“笼子”(如“鸟笼”)。
散(sàn):“散开”指分散、分离,“散”读sàn时为动词,意为“分开、由聚集而分离”(如“解散”“扩散”);读sǎn时为形容词或名词,指“松散、无约束”(如“松散”“散文”)。
禁(jīn):“禁不住”指忍不住,“禁”读jīn时意为“忍住、抑制”(如“情不自禁”);读jìn(第四声)时意为“禁止、禁忌”(如“禁令”“禁止”)。
模(mó):“模糊”指不分明、不清楚,“模”读mó时意为“不清晰、不明确”(如“模拟”“朦胧”);读mú时指“模子”(如“模具”“模样”)。
差(chà):“差一点儿”表示接近但未达到,“差”读chà时意为“不相同、缺少”(如“差别”“差劲”);读chāi时意为“派遣”(如“出差”),读cī时用于“参差”。
故答案为:jìng;lǒng;sàn;jīn;mó;chà
【点评】本题考查常用多音字。对于多音字,我们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不同的词义来确定读音,对学习过的多音字要注意积累,了解它们在什么情况下读什么,做题时才能得心应手。
2.【答案】池塘;花瓣;莲蓬;昆虫;水墨;呈现;变幻;光芒
【知识点】看拼音写汉字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池塘”的“塘”不要写成同音字“糖”;“花瓣”的“瓣”不要写成形近字“辨”;“莲蓬”的“蓬”不要写成同音字“篷”;“光芒”的“芒”不要写成形近字“茫”。书写时还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故答案为:池塘;花瓣;莲蓬;昆虫;水墨;呈现;变幻;光芒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3.【答案】B
【知识点】词语归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词语分类的能力。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词语在内容、意义、结构、感彩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分类。
A:“金灿灿”“绿油油”“红彤彤”“黑乎乎”均为ABB结构的形容词,通过后两字重叠强调颜色或状态的鲜明,归类一致。
B:“源源不断”“气喘吁吁”“津津有味”“耿耿于怀”虽均为四字成语,但结构不一致:
“源源不断”“津津有味”“耿耿于怀”为AABC结构,“气喘吁吁”为ABCC结构。因此,B选项的成语结构不统一,归类错误。C:“咕噜噜”“轰隆隆”“哗啦啦”“丁零零”均为拟声词,通过叠字模拟具体声音,归类一致。
D:“南辕北辙”“邯郸学步”“画蛇添足”“掩耳盗铃”均为寓言故事类成语,归类一致。
故答案为:B
【点评】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所给词语的特点确定好分类标准后再进行分类。
4.【答案】D
【知识点】字义
【解析】【分析】A:“成熟”指果实完全长成,可食用。“熟”意为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自然生长阶段),与例句不同。
B:“深思熟虑”指反复深入思考。“熟”意为程度深(强调思考的深入),与例句不同。
C:“煮成熟饭”指米饭煮好后不可改变。“熟”意为食物加热到可食用的状态,与例句不同。
D:“人生地不熟”指初到某地对人和环境都不了解。“熟”意为因常见或了解而知道得很清楚,与例句一致。
故答案为:B
【点评】考查了多义字。“多义字” 也就是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或句子中有不同的含义。本题主要考查一个多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意思,首先要理解给出的词语的意思,再在语境中理解汉字的意思,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
5.【答案】B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A:“鲜艳”指颜色鲜明而美丽。“鲜艳的五星红旗”符合语境,用词恰当。
B:“保持安静”通常指环境或行为上没有声音。“头脑”应搭配“保持清醒”“保持冷静”等词(强调思维清晰或情绪稳定)。此处用词不恰当。
C:“轻快”形容轻松愉快。“迈着轻快的脚步”符合郊游时愉悦的心情,用词恰当。
D:“活灵活现”形容描绘或刻画得非常生动逼真。“剪出来的蝴蝶活灵活现”准确描述了剪纸的生动性,用词恰当。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还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答案】6.急得直跺脚,大声嚷道
7.沈洋说,他的蓝色背包落在了书画展览厅里,请大家帮他找找!
【知识点】句式转换;人物动作描写;人物神态描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还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2)考查了改写句子。改写句子,侧重于改变原句的形式或要求的其他形式的改变。在明确做题方法和步骤后,多加练习,熟能生巧。
6.本题考查提示语的运用。题目要求填入带有动作或神态描写的提示语,需结合“丢失背包后焦急求助”的情境。如:沈洋急得直跺脚,大声嚷道:“我的蓝色背包落在了书画展览厅里,请大家帮我找找!”
故答案为:急得直跺脚,大声嚷道
7.本题考查转述句。
这句话改为第三人称转述句,把“我”改为“他”,冒号改为逗号,去掉双引号即可。
故答案为:沈洋说,他的蓝色背包落在了书画展览厅里,请大家帮他找找!
【答案】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谁无过;过而能改
【知识点】古诗词运用
【解析】【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词语、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8.本题考查诗句填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元日》,描写的是春节人们燃放鞭炮,畅饮美酒,辞旧迎新的场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自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是重阳节,人们登高祈福,插戴茱萸的场景。
故答案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本题考查成语填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出自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意为靠近朱砂会染成红色,靠近墨汁会染成黑色。 准概括了“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一哲理,与题目中“接近好人变好,接近坏人变坏”的描述完全契合。“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宣公二年》,意为谁能不犯错误?犯了错误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符合犯错误并不可怕的观点。
故答案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
【答案】10.立夏;小满
11.C
【知识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阅读非连续性文本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字叙述的信息,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抓住文中负载信息关键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词句,从文本中筛选提取关键信息、核心信息。
10.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从材料一的日历中可知,2025年5月31日是传统佳节端午节,日历上还有两个节气,一个是5月5日的立夏,一个是5月21的小满。
故答案为:立夏;小满
11.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A.节名含义:指的是节日名字的含义。
B.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里指节日的生活文化。C.相关传说:关于节日的一些传闻。
D.历史渊源:节日的起源。如果想知道端午节的历史传说,应该点击“相关传说”,故选C。
故答案为:C
【答案】12.吆喝;薄如蝉翼
13.、、、,;形态各异、五花八门
14.揉捏糖稀;用嘴一吹;点缀纹路;插上木棍;老艺人手艺精湛
15.因为作者长大了,再也没有童年时那种简单的快乐,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知识点】叙事类记叙文阅读
【解析】【点评】阅读分析题目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常见题型,考查了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完成时要认真阅读短文,了解短文内容及所表达的主题后,再结合后面的问题分析解答。
12.本题考查词语理解。①第③段“刚到庙会,忽听一阵小锣响过,随着'卖小糖人啦’的吆喝声,我看到一个墙角围了好多人。”这个句子中吆喝”指老艺人高声叫卖小糖人的声音。因此可知“吆喝’意思是形容大声地叫卖。
②第③段“一会儿,柔软的糖稀在他手里经过揉(róu)捏,变得薄如蝉翼,”这个句子中“薄如蝉翼”在文中指用来描述糖稀被老艺人揉捏后变得极其薄的状态。因此可知“薄如蝉翼”意思是形容非常薄,像蝉的翅膀一样薄
故答案为:①吆喝; ②薄如蝉翼
1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及字词解释。①第③自然段中“那孙悟空手搭凉篷”“猪八戒背媳妇”“红脸关公”“哪吒手拿红火圈及十二生肖等”之间是并列关系,所以应该用顿号;而到“哪吒手拿红火圈及十二生肖等”句话还未说完,所以其后用逗号。 那孙悟空手搭凉篷、猪八戒背媳妇、红脸关公、 哪吒手拿红火圈以及十二生肖等,箱后拉出的箱盒里装着糖稀和竹签。
②形容怊按某种事物数量众多的词语有:形态各异、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各式各样等
故答案为:①、、、, ②形态各异、五花八门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第③自然段“站在货郎箱后面的老艺人用一根竹签在已熬好的一小桶棕褐色的糖稀里搅拌。一会儿,柔软的糖稀在他手里经过揉捏,变得薄如蝉翼,留出一部分形成管状,用嘴一吹--糖稀立即鼓撑起来,再把鼓出来的部分捏成孙悟空的形状,又用糖稀点缀一些纹路,再插上细小的木棍”可知,捏“孙槅悟空”糖人的过程为:搅拌糖稀 → 揉捏糖稀 → 用嘴一吹 → 捏成形状 → 点缀纹路 → 上木棍;体会到老艺人手艺精湛。
故答案为:揉捏糖稀;用嘴一吹;点缀纹路;插上木棍;老艺人手艺精湛
15.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及作用。结合第④自然段“后来我工作了,每逢过年时,在城里的街头巷尾偶尔也见过捏小糖人的,也曾凑上去看热闹,可再也没有小时候在乡下姑姑家庙会上那样的感觉了”可知,因为作者长大了,再也没有童年时那种简单的快乐,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故答案为:因为作者长大了,再也没有童年时那种简单的快乐,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16.【答案】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大家一定在电视里见过吧,但你有没有亲眼见过呢 我倒是见过一回“火山喷发”,可这个“火山喷发’是一个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我也动手做了一次。
按实验要求,我拿来了一个玻璃杯一瓶醋铩、一瓶洗涤剂、一包小苏打和一张报纸。
实验开始了。首先,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小苏打和少许洗涤剂,并把报纸垫在玻璃杯下面。接着,我往杯子里倒入一些醋。奇迹很快就出现了,杯子里的小苏打和洗涤剂刚才还安安分分的,怎么才过了几秒钟就变成了泡沫呢 而且本来只是有一点点泡沫,现在不断地疯涨,才过了十几秒,它们就从玻璃杯口蜂拥徴柚而上,溢出瓶口流到报纸上了。
这时,我又兴奋又惊讶,目不转睛地看着尻浮娚藐上来的泡沫,生怕漏掉了什么细节。大约过了 18分钟,泡沫又渐渐地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急忙上网查看,原来小苏打和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泡沫,就像汽水一样,摇一摇也会产生一些泡沫。而泡沫会疯涨,是因为洗涤剂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这个小实验真是太有意思了,不仅让我在玩中懂得了科学道理,还锻炼了我动手的能力,真是两全其美。
【知识点】叙事类作文
【解析】【分析】本次习作要求围绕“童年回忆”展开,重点考查学生选材能力、叙事条理性和情感表达。需要学生从生活经历中选取真实、有特点的素材,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童年生活的独特性,并能运用细节描写传递真实情感。避免“学骑自行车”“第一次做饭”等常见题材,可选择“观察蚂蚁搬家”“制作手工风筝”等新颖角度。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开头点明主题中间通过2-3个具体事例展开,结尾升华情感。通过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让故事“活”起来。
【点评】 这篇关于火山喷发模拟实验的作文,像一颗裹着糖衣的科学种子,带着童真与好奇,轻轻叩开了读者对科学实验的兴趣之门。作者用最平实的语言,把一次普通的家庭实验写得活灵活现——从翻找材料时的期待,到倒入醋后泡沫“疯涨”的惊叹,再到观察泡沫消退时的疑惑,最后查到原理的释然,每个环节都带着真实的情绪流动。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